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7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对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很多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论文 篇1:

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浅议

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對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人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作者:任建华

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论文 篇2:

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对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很多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现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遵循其要求,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激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教学目标

引言:语文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进行其他课程学习以及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引导,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保证教学效率。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

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受到了传统教学的影响,更加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成绩的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小学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技能和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教师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向学生灌输道德品质,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人本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秋晚的江上》一文时,不要强制让学生理解和重读文章的使用方法,而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风景,感受作者的秋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描述晚江上的风景的。因为文章大多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取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鸟儿驮着斜阳的引导与解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多元互动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氛围对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互动教学实践课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如果长时间在严肃、压抑、沉闷及枯燥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极易导致情绪紧张、主动意识下降等问题,影响互动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及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和愉悦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放下紧张心理,全身心融入课堂中去集中注意力,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这一教学氛围中可以采用学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放任小组自由学习、思考及探究,更好地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默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习其他小组成员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6]。如在《我来编童话》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改以往的直接讲述写作相关内容的教学模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更好地让学生在不受思维限制的前提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小组互动中思考探究和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童话世界,并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完善与补充,最终选择一个最佳的童话,由小组成员统一进行优化完善,最终表达出来,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及情感沟通,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突破旧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吸引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中国美食》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师在课前可以先播放一些关于美食的视频,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美食。丰富教学手段是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点,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以此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增加实践经历等。因此,老师需要组织学生多参加这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收获知识。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老师可以组建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课堂,组织大家一起去植树,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植树的过程中去了解植树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白团结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即使自己贡献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爱,还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五、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对评价方法的认识不足,很多教师单纯评价学生作业质量,或只表扬优秀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在教学评估中引入人本理念,对城市学生而言,人本观念能增强其自主意识,对农村小学生而言,这一观念能使他们摆脱自我贬低感,拥有完全的自我意识,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爱,从而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评价时,要时刻注意个体的兴趣与变化。人本理念的第一要素是管理的概念,它确定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并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在教学评价时,应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与评价活动,使各项评价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展开。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人”的基本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在解决重点问题时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指导,让他们独立思考,在学习中拓展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师不能急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而是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设定熟悉鸟的名字、外表特征、生活习惯等小任务。要注意,只有在课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后可给学生布置小任务,要求他们为心爱的小鸟写一个小故事。通过这样的拓展课,学生可以想象写童话故事等,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化他们的思维。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引导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小学阶段语文的教育工作,要做到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跟随时代的步伐,改良自己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技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也能够让小学生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樊正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21,(22):150.

[2]李鹏.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5):34+36.

[3]张芝.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与反思[J].教育界,2021,(22):95-96.

作者:王海龙

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一种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 语文学习 积极探讨

一、研究性语文学习课程的改革

(一)着力基础

现有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通常以单元为单位,单元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是为了训练某项语文技能把在结构和写上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课文异化成了便于分析的对象,而不是让学生感悟、审美、体验的凭借。所以,课文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以丰富学生对在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的文章的感受,從而在“意相近”的层面上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及文章的奥义。现以人教板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为例谈谈课文的重组与学生研究性语言学习的关系。教材原本将《飞夺泸定桥》、《丰碑》、《狼牙山五壮士》、《冀中的地道战》、《革命烈士诗两首》、《难忘的一课》等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的数篇文章散排在几个单元里,而本年段的《社会》教材内容的第二单元正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云(二)”,它由“中国共主党的诞生、北伐战争与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红军不怕远征难、神圣的八扑抗战、两种命运的大决战”等篇构成,语文课本里的几篇课文的背景正是这段历史。为了充分利用教材间的内容联系,我引导学生在明确了《社会》课的目录及内容编排后,对语言课本上的这几篇课文进行了重组,将它们归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在了解社会课知识的同时,感受语言课文的时代背景,同时便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更广泛地展开资料收集-------收集有关长征、抗日、解放战争的详细资料,通过内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认识中学习语文。

对语文课文的后果组,沟通了学业科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研究性提供了新视角,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广泛阅读,加深了对文章背景的理解,从而为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二)、着眼发展

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应是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在对课本形态的教材进行重组的基础上,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着眼于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在专题性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这样,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扎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在实践中转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相对于课本形态的学习对象,学生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其他部分就显得灵活而随机,但也包括一些基本的研究内容。

1、赏析类

这一研究内容主要结合课文,包括:(1)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许多名家作品进入课本,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由这些名家的基本篇目生发开去,因为选文一般都是删改后的形态,而删节后的文章在文意表达上与原作可能有距离,甚至有些删节

妨碍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或者选文不足以表现名家的写作、为文的气质和风格。因而,用研究性的态度去寻求原作的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就显得必要了。(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在名家更广阔的作品里学生自然会感受。(3)对作家作品的背景研究。(4)对某一篇文章语言精华的研究,这主要在采用“小先生”的讲课方式的课堂上实践。

2、问题解决类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在研究必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并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方式践行“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学生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展开研究,而社会生活现象、问题更是研究的不竭源泉。所以,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资进行语文实践的情境与场景,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这些保持敏锐。

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从班级男女生课间活动的差异、同学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到工厂、商店某个时间段的经营情况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课题”都能成为学生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有认识功能外,更具有实践性功能,它使用权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意体验,促动学生用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素养进行历练,由此获得提高。

二、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

不再主要是知识上的传授者,而是方法上的指导者。所以,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提供帮助。在学习着力基础的课文时,侧重语文具体具体学法的指导。首先就是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才是操作层面的方法。如怎样通过删、添、换、比、辨等形式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在了解文字负载意义的同时,学会清楚表达的方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并进行创造性运用等,由此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学习的课堂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课堂需要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形式、方法,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课堂乃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是要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要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途径是贴近学生需要的,在实践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先生”,自己钻研教材并上课;创设更多表演的情境,使用权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作者:张筠筠

上一篇:高职外语教师素质论文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