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语文教学

2024-04-07

跨学科语文教学(通用10篇)

篇1:跨学科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摘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而跨学科教学能够沟通学科间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注意语文教学与美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在跨学科教学作业设计策略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确定作业内容,转换作业形式,改变作业的评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学科间融合 教学特点 作业设计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提出,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学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开放式教学新格局,探索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结合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把其他课程的内容迁移倒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这无疑是更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抓住了实践机会,沟通学科间融合,使我们的

语文教学更好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使语文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与美术

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学生喜欢拿笔在画面上涂涂画画,此时教师切勿把它当做一种顽劣行为,而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了使学生理清列宁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蜜蜂、蜜蜂与花丛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拿笔画,画出列宁找出养蜂人的线路图,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弄清列宁——路边的花丛——蜜蜂——蜂房——养蜂人这样线索,从而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中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学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比如在新课伊始配乐朗诵,课中的音乐穿插都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毛主席七律《长征》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个代表性画面的同时播放歌曲《长征》,雄壮有力的歌曲和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如火如荼的长征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我在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体会宝船“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8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

四、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

语文学科是众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像德育一样是各学科肩负的共同任务,很难想象一个对语言文字做不出基本理解的学生能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课本中不少涉及知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扎实掌握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否则,以其使人昭昭怎么行呢?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与自然科学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一位教师安排了学生课外活动实践课——“种子发芽”、“铁生锈”时,学生通过乐于动手,用心观察,及时记录,最后整理出内容画面精彩的实验报告,既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出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和过程以及“铁生锈”这一化学反应条件。

五、语文跨学科的教学特点

语文作为众学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较,有其自己 的特点。提倡跨学科教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质疑能力,努力探求知识的心理愿望,在寻求过程中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和喜悦,以及在请教老师、家长与同学共同讨论时的语文交际能力。因此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辩证的。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性特点: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课程之间、课内外的壁垒,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巧作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力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体现在阅读理解中。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或在读书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时,要提倡学生看课外书,以拓宽知识面等,而一定知识面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查阅课外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再在课堂与同学交流,结果发

现学生对课外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一中心的理解是殊途同归,有的学生甚至对课外中海底植物有一万多种的说法作了纠正,最后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有关海底世界的画,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读一首有关大海的诗或一篇文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实践能力。

2、开放性特点:要开放教学活动,要与沸腾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能关门教书,要学以致用。要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发展与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创设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空间,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六、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从而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转换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多样化,可调动所有器官参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业形式的选择可从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特点、功能出发,根据不同作业对象,不同目标等合理安排。

1、由语文拓展出其他学科

(1)静心感悟。如教《军神》一文,如果学生感受出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之时,安排了这样的作业“想一想,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怎么办?”这样,进一步挖掘学生心中品质,提高其品德素养。

(2)学科作业。如数学一个单元结束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学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录数学学习中的得失、疑虑或对数学老师(或同学)的 “做法”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帮助寻找数学学习发展轨迹。这样的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究的机会,发表独立见解和观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如美术课的工艺制作、科学课的科技制作、体育课的游戏、综合实践课的手工劳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题材,写下来就成为“科学作文”、“艺术作文”、“体育作文”。

(3)阅读理解。布置一些涉及科技、社会、艺术等文章的阅读理解作业,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阅读材料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提高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材料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用其他学科知识促进语文的学习。

(1)收集资料。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地理、环境、科学等知识,学习语文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前,请学生搜集关于大量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读一读,为理解课文提供帮助。

(2)画图理解。如学习《木兰从军》,我曾布置了一道画图作业,要学生画出读了课文后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并用简练的语言给这幅画题名。这样的作业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融进美术元素的语文学习的魅力。

(3)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联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学习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放歌曲唱一唱,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用音乐来加深理解、领悟。

(4)动手实践。有的课文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这时不如让学生做个实验。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制作能力。如学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二)改变作业的评价

跨学科作业的评价,设计者一定要将作业尽可能作全面的目标确定,与平时作业相比有所不同。

1、跨学科作业涉及多学科,评价应由纠错型向欣赏型转变。比

如《木兰从军》这一课文图画作业,有的学生图画得很传神,但题名不好。这时评价就应该以欣赏为主。在欣赏中,不但要学生看出缺点,更多的是让学生看出自己的优势。

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不仅仅在于看学生最后形成的作品质量高低,并且更要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注重作业的过程与方法。

2、跨学科作业(如编小报)需要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评价既要针对个别学生,也要针对合作小组,对他们的作业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评价。如果任意偏向个人或小组,都有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跨学科作业的评价,重在要求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跨学科作业重新整合学过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2:跨学科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着重 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发出指 令”这一教学项目,例如学会“Don,t throw it like this”和“Throw it like that”以及“Can you……”等句型。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师生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

设计理念

谈到英语课堂教学,许多教师 往往就想到教学用书上的这个模 式: Revision一presentation一prac- tese一worbook一Homework。对这 个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 一般的课照此上也没什么问题。但 我们如果所有的课都一个模式,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元味,缺乏主动 性,缺乏活力,逐渐就会厌烦。

如果希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就要让学生变被动地跟 着教师学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就得找一种学生喜爱的。容易接 受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在教学 中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让学 生在教学过程 中眼,耳。手并用, 在这节课上,我就一改常规,上 了一堂艺术英语课(手工制作 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我告诉学生准备好纸。小 刀。剪刀,下一节要上艺术英语课。

(利用学生们对手工课相当感兴 趣的心理,激活学生学英语的活力。)

导人新课:我在讲桌上放了一 些纸折的鸟、船、花、帽子、盒子、包 等,通过这些实物复习前面学过的 知识:What’ s this/that? It’s a/an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通过这些句子复习了 bird、boat、flower、hat、box、bag等单 词,然后我和学生一起练习对话:

T: 1s ihis bird nice?

S: Yes, it is。

T:But l can’ t make it

SA : Don’ t worry。 I can help you。 Come here, please。 let me teach you。 Do you want to gO?

T: Yes, I want to go。 Thank you。

S: Now, 1ook at me, please。 (学生拿出纸、小刀、剪刀、胶水)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学生一边教我做纸鸟, 一边用英语告诉我)

T:Like this? Oh, 1 see。 Make ii like this。; Now, 1 can make a bird。这时我带着微笑把我 做的鸟出示给学生,学生们为我鼓 起了掌,我马上对教我的学生说: “Thank you。 My little teacher!”

这时,我听见班上有许多学生 ,都在说“I can make it, too。”大家 都想表现,都跃跃欲试。我们千万 别认为他们不守纪律,乱讲话,相 反,这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 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愉快 思考的表现。这时,应层层紧扣,因 势利导,让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不断迸发。于是我赶紧引导道: “Some of you can make boats。 some of you can makeboxes。some of vou can make bird8.But some of you can’t make them。wh0 can he1p tihem?”学生们纷纷举起手。

我一看大家的积极情绪已调 动起来了,马上就把这节课的主 动权交给他们。我告诉他们可以 自由结合。整个教室热闹非凡, 桌子搭乱了,他们可以随便乱坐, 身心也都彻底放松了,根本就没 想到这是在上往日的英语课。他 们无拘元柬,畅所欲言。

这一组在做飞机,他们在说: “Can you make a plane ? Sony,I can’t.. Don’t worry. I can he1p you。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 Now l can。 It’ s easy.” 那一组在练习:Excuse me, what’ s that? It’s a boat Can you make it? Sorry, I can’t.1t’s too hard。 Please don’ t worry。 let me help you。 Do iti like this. Oh, 1 see。 it’s easy. Thank you。 I want to go。

当学生分组在全班展示了自己 的作品后,我趁热打铁,又拿出了事 先准备好的简笔画图片,让他们操练 “Can you・・…・? Yes, I can”等句型。

课后反馈

篇3: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方法运用摭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对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跨学科教学理念。

“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阵地, 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 对共同的学习研究主题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并不简单是几个学科教学知识要点的拼凑,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人文性, 渗透与融合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论, 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笔者通过几次教学实践, 谈一谈是如何将跨学科教学理念及方法贯彻到高中语文具体教学中去的。

一、加强历史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加大学生的思考力度

语文学科与历史有着较为近的血缘关系, 通常讲的“文史不分家”就表明了两个学科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上, 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历史研究与学习方法, 达到“文史互证”的目的。特别在文言文教学上, 将历史学科知识背景嫁接到语文教学中, 这将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力度与空间, 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文言文苏洵《六国论》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 时:一方面要讲解文言词汇与句式, 对气势俊伟、古劲简练的文风进行赏析, 另一方面还要联系该文历史知识背景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反思历史中学会用理性批判眼光看待历史现象。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从而开展课堂讨论, 启发学生进行语文与历史的互融学习。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篇就指明:“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这只是“借古喻今”写法,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只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 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入历史背景与规律:六国的失败, 主要是政治上保守, 因循守旧, 不重视改革, 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 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使秦国国力大增, 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 民不聊生, 由分裂到统一, 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这样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力度就加大了, 也就达到了强化思维的力度的语文教学目标了。

二、加强地理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自然科学的理性之光起始于西方近代, 但中国古典文学里也不乏闪烁着理趣之作。我们在进行古代诗词教学时, 可以游离传统诗词解析之外, 充分发掘古典文学的理趣。中国历代诗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旨趣表现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 故中国古典诗歌里蕴涵着地理自然科学哲理的审美理趣, 这体现着古人的自然人文关怀。

如李白的《蜀道难》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充分说明了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 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 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梦游天姥吟留别》 (苏教版高中选修)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 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再比如“城市尚余三伏热, 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 则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 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

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文生活的感受出发, 欣赏诗词歌/赋的同时, 真正做到诗词鉴赏

与自然哲理思索的有机结合。

又如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 , 是选自其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 挟裹着作者对自然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 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 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 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阅读, 让学生来体味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 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环保问题。

三、加强音体美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 同时也意趣缤纷, 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的时候, 势必会引入许多方面的内容, 不仅包括政史地、物理化学、也还应引入音体美的学科知识, 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有兴趣, 才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渗透音体美的知识和理念, 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会关注生活中音乐的优美、体育的健美以及美术的各项展览活动, 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 从艺术品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份思考与感受带进课堂, 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

以上仅是笔者运用跨学科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实践尝试与粗浅理论思考。我们发现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加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展跨学科语文教学研究, 有利于新课标目标实现, 有利于将大语文观教学落到实处, 实现“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的教学效果。

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与新课标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理念, 如将历史、地理、美术等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和知识嫁接到语文教学中, 以便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篇4:谈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标准中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得到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订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语文这么一个主体课程,没有从整体性、全面性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很大的障碍。跨学科学习刚好消除了那个阻碍,其意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

(1)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别处的地理风俗。久而久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条件。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旧的那些理念开始受到冲击,价值观也一样。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单纯地判断事物的正或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跨学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做好了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探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思索跨学科教学的问题。2006年3月~7月,我担任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学校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全校的三个初中学年组范围内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的活动,活动主题不限。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犯了难,因为我对办手抄报感到特别困惑,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指导起来没有问题,但办手抄报更多的是版面设计、色彩、构图方面的东西。我深深感到仅凭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仅凭借语文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的。考虑再三,我决定与美术老师沟通,把学校对这次手抄报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术老师积极配合。美术组的老师欣然应允,他们专门拿出一节课讲解如何设计手抄报的标题、版面及手抄报的要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语文老师又结合手抄报的文字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两周后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交了上来,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效果明显好于往届,语文组和美术组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的这次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首次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也从这种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办手抄报的活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就是有意而为之了。讲九年下的第六课《黄河颂》之前,先请音乐老师上一节《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黄河颂》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音乐鉴赏放到音乐课中去实施。有了音乐的感召,学生再学习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这两节课上完以后,马上进入到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这样一石三鸟,使学生对黄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教学内容一气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到:综合渗透学科教学不仅是整合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到系统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好处。学科整合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体现我们新课改的思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的学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学科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课程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梁鸶鸶.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篇5: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长春市希望学校 孙巍巍

摘要: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STEA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的简称,它是由美国政府提出的 STEM 教育战略衍生而来,最初只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后来加入艺术,成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教育。STEAM 教育旨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STEAM 教育发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 年代以后,逐渐风靡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STEAM教育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运营,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这样就可以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

这两个新出现的名词在中国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作为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因为这两个名词意味着教育界的又一次改革已经初露端倪,那就是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

原来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各学科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而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和实施,“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的解释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跨学科教学利于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科外知识较少涉猎,即使是有所涉猎,也只是皮毛,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可能还会出现被学生问的哑口无言,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一落千丈,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跨学科教学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教学火花,不仅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次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知识理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各学科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最后的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无法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联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整合,没有融会贯通,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则可以先从自己所教学科中的某一知识为出发点,建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能够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想要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感知意识,才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

在了解了本学科新的思想、新的发展动向、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系统整合、重新建构以最终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及跨学科的社会、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感知意识,有着充满情感和理智的领悟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意识是教师捕捉到学科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的关键,是从浅表联系到深度理解的桥梁,是教师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在表象深入到内在必然的通道。

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教学规划,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

篇6: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学习了《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之后,笔者又在网上搜索并研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老师另一篇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讲座稿,下面是我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的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根据 OCREA 模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就这五个环节,李老师分别进行了讲解性的介绍:(1)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2)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3)根据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4)围绕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5)评价三维目标实现程度。其中,针对第三个环节陈述三维目标的论述较为精辟深刻,并且还对学术界其它关于“二维目标”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感兴趣的同行可自行搜索并阅读这篇文章。

篇7:声音的产生跨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

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联系学科:

心理学(探索过大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师提问:同学们,要想探究声音的产生,我们首先得学会制造声音,老师这里有一个塑料袋,你有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吗?

2.全班活动:试着玩一玩,看谁的发现最多。

温馨提示:在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d B 。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1分贝大约是人刚刚能感觉到的声音。适宜的生活环境不应超过4 5分贝,不应低于1 5分贝。按普通人的听觉:

0-2 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 0-4 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语

4 0-6 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

6 0-7 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

7 0-9 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 0-1 0 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1 0 0-1 2 0分贝难以忍受、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根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规定,在居民区内,户外允许噪音级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只要昼间超过55分贝,夜间超过45分贝就可投诉了。

3.师喊:开始——停

4.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抖吹拍打甩摩擦等)

6.一个普通的塑料袋被你玩出了不同的花样,你真了不起!

7.交流:看来,我们通过敲、打、弹、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对塑料袋用力时,它就可以动起来,并且发出声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用力地过程中要适度)那么物体在发声时,它的状态是怎样的呢?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其他的材料继续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

篇8:跨学科语文教学

一、跨学科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近年来, 中外教育部门都开始有意识地淡化专业界限, 设置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基础教育理应逐渐向高等教育靠拢, 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因此, 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通过其他学科来学习语文当然也是可能的。同样, 语言文字也是其他各学科知识的载体, 各学科教材可以说都是用语言写成的, 那么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也都能学习语文。换言之, 各学科知识的获得可以说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的, 而反过来, 各学科的优秀教材也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所以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学习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二、跨学科语文教学的学科整合方向

“大语文教育”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整合不只局限于语文学科内部, 即单篇课文的整合、专题的整合、模块的整合、必修与选修的整合, 更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的整合。

首先, 语文学科与传统领域学科的整合。在中国传统教育中, 文史哲向来是不分家的, 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因为它既是杰出的史学著作, 也是不朽的文学经典, 很难将其单独划归于某一单一学科。再如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鉴于此, 语文学科和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教材完全可以相互渗透, 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也都存在着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此外, 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完全存在着整合的可能性。自然学科所培养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 如归谬法、统计法、归纳法、图表法、实验法等都是值得语文学科借鉴的。

其次, 语文学科与新兴领域学科的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革命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影视作品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这些都将给传统的语文学习带来新的变化。

信息技术革命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 多媒体软件具有信息存储量大, 画面丰富, 兼具文字、图画、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图文并现、声情并茂的自我控制的发现式的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可以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使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切实高效。

此外, 现当代影视剧中的优秀作品完全可以成为跨学科语文学习的素材, 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画面的设置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 以及关于信仰、人性主题的探讨, 不但贴近学生生活, 而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 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能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三、跨学科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跨学科语文学习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语文教师必须跳出单一学科教学的条条框框, 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首先, 教师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 关注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了解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所在, 以及对各学科关注点及关注度的差异, 制定有利于其到达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计划。其次, 教师应对本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有所了解, 有效整合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 掌握其他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并拿来为我所用, 有可能还应自主编写独具特色的跨学科校本教材。最后, 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那么相应地,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也应作出适当调整, 教师应根据跨学科的语文教学及时更新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篇9:初中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点、线、面、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美术课上欣赏苏州园林和故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和故宫形式的不同,感受不同的形式带来的美感,了解苏州园林和故宫的特点。语文课学习《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文章时,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很快把握住苏州园林和故宫的特点。

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自然很广泛,人类对自然审美也很广泛。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蓝天碧海,冰峰雪谷,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都成为文人墨客所审美、所抒写的对象。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竣青的《海滨仲夏夜》、杨朔的《香山红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把学生带到校园里,感受一年四季美丽的自然风景,同时让学生为这四篇课文配上插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我所在的内丘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太子岩、扁鹊庙、寒山等旅游景区风光优美,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旅游,既让学生进行了写生,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的作文积累了写作素材。

三、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社会生活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学生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角色设计形象,用各种材料制作简易服饰,并设计制作小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布景、乐器和海报。学生在全校元旦联欢会上演出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演出服饰、道具、布景、和海报的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美术课上学到的手工制作让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对社会生活美的追求。

四、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艺术美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进行审美观察、感受和审美体验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美。艺术美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可以说,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最集中的反映,对艺术美的欣赏,就是对别人审美活动的结果进行再审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

艺术美包括艺术作品描绘和反映的生活内容的美、意蕴美和情感美、艺术作品的结构美等,诸如典型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细致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巧妙的构思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

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进行,课外活动也是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的广阔空间。如创办文学社及演讲社,出墙报或手抄报等,集体过生日的班会活动,举行化装舞会等,活动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所创造的形象、海报、服装等的欣赏和评述。

综上所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给美术和语文教学都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美术和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篇10:五年级语文学科学科总结

一、扎实常规,教研积极

面对新教材,不敢有半点松懈。凡是上每一节课前,自己都作好充分的准备,熟读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标的精神,并联系我班学生的实际,把知识与能力的渗透点找准,尽力让学生乐学多学。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特别在学生习作能力方面成效明显。通过表扬激励,一小部分孩子已经喜欢上了写作,并有作品在校报、《现代中小学生报》上发表。

本期学校有两次外校师生的来校学习研讨活动,一次是千校扶千校的学习参观活动,我代表学校上了一节《遨游汉字王国》的研讨课,顺利完成了任务。一次是香港景林姊妹学校师生的到校交流学习,我们与香港师生共同上了一节《七律·长征》的交流课,再一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二、注重基础,落实辅导

我班差生面广,需要老师常抓不懈。四年级开始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结果到期末时,师生都很疲累。本期我吸取了这个教训,课本的基础内容,平时就抓,特别那几个需要反复训练的孩子,并做好家庭的听写、默写工作,到期末时,这部分孩子的基础大多没什么问题。但仍让人头疼的是:有几个记忆力差的孩子,他们的遗忘率很高,今天记住的东西,明天就忘了,所以,老师、家长都常常抓,但错漏处仍较多,这实在是一件很头痛的事;而那几个思维较差的孩子,对于理解性的内容,我也实在没多大办法能够促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三、寻觅阅读足迹

上一篇:与全国爱耳日的常识下一篇:五年级下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