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论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小学语文学科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基础教育更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在小学阶段众多学科中,语文是生命教育开展的载体,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是学生探索生命的重要渠道。众多语文教材都体现了生命情怀,将生命平等放在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不充分等。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深入剖析小学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

第一篇:小学语文学科论文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德育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鲜营养,改善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枯燥乏味的状态。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选择德育内容,将德育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把握住德育工作的关键和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识字教学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接受德育教育、感染和熏陶的最佳阶段。而所有的学科中,德育的渗透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有着最佳优势。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壮丽的祖国山川等,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语文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结合起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是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启发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是教师一笔一画在黑板上教,学生在作业本上一遍又一遍地写,这种教学模式让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汉字的字音、字形以及结构等特征设计教案,组织学生对汉字的字音、字形以及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的同时巧妙地与为人处世相联系,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小学生写“人”字时,虽然“人”字只有两画,写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将字和每个学生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就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教学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课内阅读主要是教材课文的阅读。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课文中的重点语言文字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共鸣、在思想上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小学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抓重点数字和动词上,将这些数字和动词删去再与原文做对比,分析其中的不同表达效果。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灿烂辉煌和今日的断壁残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建设强大中国。

在课内阅读中小学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接触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的价值观感染学生。例如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一篇关于诚信和遵守规则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场景多读几遍,重点抓住主人公钓到鲈鱼与将鲈鱼放生的心情变化。指导学生朗读父亲的话和主人公的哭喊以及四周无人的关键部分,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活动和作者的心情变化。抓住重点词语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不情愿和无奈。最后再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出主人公一系列的内心变化。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到课文中父亲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一样接受一次深刻的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课外阅读是除教材课文以外的阅读,它与课内阅读相比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利用课外阅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作文教学。因为写作文是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在作文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作文选材要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有熟悉感。在作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理解人格品质和文章品质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关键的因素是人格品质。小学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命题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这样学生的写作激情才能被充分激发。例如在写作文“诚信”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证明 “诚信无价”,并讨论为什么诚信无价。教师在写作之前让学生找准方向,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讲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精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此引起重视。

四、在作业练习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仅仅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还远远不够,课下的作业练习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练习时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在《掌声》这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安排这样的练习环节:我想给英子说。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英子站上讲台后和讲完故事后想给英子说的话。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个残疾女孩,自卑的英子鼓起勇气站上了讲台并向同学们讲完了故事,克服了自己的胆怯和自卑。布置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抛弃对残疾人的歧视,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作业练习不仅是写作的练习,也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德育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鲜营养,改善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枯燥乏味的状态。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选择德育内容,将德育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把握住德育工作的关键和目标。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开拓德育方式和充实德育内容,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時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做人。

(编辑:龙贤东)

作者:王琴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基础教育更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在小学阶段众多学科中,语文是生命教育开展的载体,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是学生探索生命的重要渠道。众多语文教材都体现了生命情怀,将生命平等放在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不充分等。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深入剖析小学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生命;教育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6.042

现阶段,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基础教育背景下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焦点。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活动,学生的生命发展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密切关注。语文学科是小学生的必修课,在教材中涉及了很多生命教育内容,能够为众多小学生认知生命及感悟生命带来便利,从而使广大小学生深入认知生命教育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成长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内容实践性弱

翻开众多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在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然而,所体现的生命教育内容,理论部分占据重要地位,缺乏实践内容。除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安排合理的实践内容。封闭性知识内容,远超开放性知识内容。同时,在实践性稍强的内容选择上,也没有充分体现生命教育价值。

(二)对个体自我价值有忽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长时间都对学生的个体自我价值有所忽略,势必会导致小学生产生严重的压抑心理,甚至还会丧失语文学习的灵性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严重影响了学习主观性,从而使学生不愿意再主动学习,语文学习能力也会因此直线下降。

二、小学语文学科对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对学习学科知识有积极作用

单从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生命教育和小学语文学科似乎没有任何关联性。然而,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意翻出一单元的课文,实际上都在讲述着生命教育知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中的第一单元,无论是《燕子》《咏柳》,还是《荷花》和《珍珠泉》。虽然看着都在讲述大自然的风景,但实际上是在呈现生命的完美姿态。活泼有趣的燕子、婀娜多姿的柳树和亭亭玉立的荷花,都在绽放着生命的光彩。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将各种风景进行放大,将其与生命主题相互挂钩,令学生收获更深层的内容。通过生命教育来增强小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无时无刻不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自己的终身发展,更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时之间难以真正领悟生命的奥妙。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相对较为被动,缺少主观意识。然而随着生命教育的不断渗透,小学生的实践机会愈来愈多,更有时间与精力去探索生命奥秘,无形中带动了小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为其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时,万万不能以枯燥的理论知识替代丰富的实践内容。在疏通与理清理论知识之际,更要带领学生多加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生命教育内容,并且将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应用。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时,《翠鸟》和《路旁的橡树》讲述的都是人与植物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去风景优美的村落感悟大自然的奥秘。提示学生理清人与大自然生命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各项实践活动进行中,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创造能力及生命意识都会被激发,这对他们的日后持续发展有促进意义。

(三)为学习带来无限乐趣

小学阶段是重要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积极融入生命教育是教学的必然趋势。生命教育的渗透,能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式的枯燥学习环境,有利于小学生真正缓解学习压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语文这一门课程,本身就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学生保持跳跃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并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有开阔的眼界,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生命教育有苦也有甜,但始终都能为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增添数不清的乐趣,促使小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轻松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换句话说,生命教育的渗透可以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根源上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其学习生活注入满满的能量。

三、小学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体现

(一)引导学生追求生命本质

生命与“活着”在本质上的差别不容小觑,有意义的生命在于活出价值。人的价值何以体现,要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贡献。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生命还没有深层次的认知,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加以引导。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状态,采取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生命感悟。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促使小学生认知到时间的价值,从此更加珍惜学习时间、生活时间,更加热爱生命。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走进残疾人教育院校,与盲人、聋哑人等共同学习一天,深入感悟特殊的学习方式,并与特殊教育院校的学生一起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最后將个人感悟写下来,留存在班会上分享心得。通过与残疾人多加接触,便可以站在残疾人角度体验生活中的艰辛,由此对生命心生敬畏之情。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多在课堂上讲述贝多芬、张海迪和梵高等感人故事,令其心生勇敢生活的勇气。即使身处逆境,但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生命之花仍可以绽放得足够绚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语文本就是人文学科,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认知人文精神。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深入触及学生心灵,使其灵魂备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师职责所在。然而,生命教育的渗透需要讲究策略,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生命教育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生命教育,进而促使其更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二)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小学生普遍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憧憬着美好世界。但不可否认,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无法灵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很容易就会被琐事所困扰。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肩负起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鼓励小学生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美好品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将生命教育内容巧妙渗透到小学语文学科,以此激励小学生乐观生活。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中,语文教师便可以通过引用《诚信歌》,带领小学生在“言必行,行必果”的歌声中领悟诚信的奥妙。诚信是人类必备的品质之一,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生命教育的渗透下,小学生的个人品质得到了完美塑造,个人内涵也会日渐丰满,有利于学生成长为“言行如一”的人。

(三)引导学生感悟情谊

人都有七情六欲,亲情、友情及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珍贵的三大情感。有血缘之亲的亲人、情投意合的朋友及真心挚爱的恋人,都是我们需要不留余力去对待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将亲情、友情融入生命教育课堂内容中,陪伴并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下,在真正意义上感悟亲情和友情的美好。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之际,语文教师就可以巧妙抛出问题: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伯牙与管仲的关系有什么奥妙?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友情的奇妙与伟大之处。

(四)教会学生保护自然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场所,人类应将关爱地球与爱护自然列入日程,保护地球与环境就是在保护自己。基于此,将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等主题融入语文教学中,也就有了十分深刻的意义。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存在多篇与自然相关的课文,如《自然之道》和《只有一个地球》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合理导入一些课外实时素材。借助高新技术的力量,通过多媒体设备等播放相关纪录片和电影片段,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乐趣与保护欲望,从此在整个生命进程中,更乐于爱护自然和保护环境。

(五)教会学生热爱生命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关于珍惜与热爱生命的内容占有一定地位。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将生命教育的关键点放在珍惜生命及热爱生命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知道自己生命的可贵之处,但很少有人能去珍惜有限生命内的有限时间。为了真正培养小学热爱生命的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状况,根据不同人的实际状况制订教学方案,给每一位学生合理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让生命意识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根据不同文章的学习要求,语文教师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喚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职责所在。小学语文教师在充分挖掘生命教材时,还可以通过课外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综合性学习指导活动,带领学生在反复性实践训练中探索生命教育的价值,从而帮助小学生打开生命的宽度及深度,促使其养成积极的生命意识,并真正丰富自身生命内涵,进一步认知生命平等及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不应局限于语文课堂,更不应局限于语文教师的理论讲解。要想让生命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就需要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收获知识。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分享生命教育内容,更要在课下陪伴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索生命教育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助力学生身心健康的稳步成长,真正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从而发展为综合素养极高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淑娟.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20(15).

[2]李印臣,刘亚平.新时代小学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1).

作者:王玲英

第三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摭谈

摘 要: 文章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法制教育内容;指导课外阅读,丰富法制知识;开展语文活动,实践法制内容。

关键词: 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途径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和成长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期是决定青少年一生的关键期。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德行符合社会要求,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普遍认可,获得幸福。这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法制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尤其显得意义重大,这将决定他们将来用法制维权,在法制下从事社会活动等。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将来我国社会必将进入良性的法制社会。可见,当前学校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鉴于以上原因,法制教育理应受到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的充分重视。当前一些教师对此可能存在不恰当的观念,认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应当交由思品课执行,与其他学科没有关系。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狭隘的。首先,学科的分野界线历来不是那么分明,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各个学科都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学科知识;最后,学科教师作为教育者,有义务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当然也有义务向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对于学科教师而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法制教育巧妙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这样不至于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往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法制知识和有关法制思想。

在小学各个学科中,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凭借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

一、深入理解课文,挖掘法制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很多,如《彩色的翅膀》、《八角楼上》等侧重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侧重于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渗透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达到二者的自然融合。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们抓住“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的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理解烈火烧身时,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呻吟,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引导学生理解邱少云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可以说这样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标,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渗透点。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那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动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奥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教育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么做,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指导课外阅读,拓展法制知识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可以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连的情绪体验。“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培养高尚情操,有利于增强遵纪意识和法制意识。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德育内容,达到德育渗透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考虑到农村学生课外资源有限,有的甚至根本不可能找到相关的课外读物的实际情况,我采取集中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具体做法:每天早读和下午上课前利用十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轮流阅读一篇我从《法制与社会》杂志上选取的文章,然后我简要作讲解分析。这样阅读,一方面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训练,另一方面使他们对法制教育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并在阅读或听读过程中慢慢建立起了合乎法制精神的评判标准。

三、开展语文活动,实践法制内容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外,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增加阅历,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按照当前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可适当融入法制教育的内容,或专门组织以法制教育内容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比如小律师、小法庭等。

开展小律师活动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实际教育中,笔者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当小律师”活动,活动的主要进程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让学生依据自我的非标准的法律知识,自主选择担当原告和被告的辩护人,然后帮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通过广泛参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法制教育。

寫日记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其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真实表露内心想法,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通过评改日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综上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有心,就完全可以融入法制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如此,语文学科为法制社会的建立必将功不可没,而此功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实践。

参考文献:

[1]董艳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J].青少年日记,2012(12).

[2]马云.小学语文中法制教育的巧妙渗透[J].新课程,2010(06).

作者: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