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2024-04-19

高职就业形势分析(共8篇)

篇1: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高职生就业何以难?

成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高职生的误解,很多人以为“高职”就是“职高”,其实高职生是实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既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不少单位普遍反映“高职生好用,而且比较踏实”。

二、是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

三、是现在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几乎没有高职生的专门“领地”和信息。

四、是高职教育的改革本身还不到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专业设置、基础理论还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要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五、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误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高职生)不要不要”,认为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收益高,更划算。用人单位应避免“人才高消费”,做到“人尽其才”。

高职生就业率为何高?

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85.3%,而高职生的就业率还不到60%,但有五六所好的高职校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面对人才市场上,高职“旺需”与高校高职人才“滞销”之间的矛盾,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认为,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十分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他们比较安心于基层工作,有吃苦精神。经过努力,会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以下是这些高就业率的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之路:

第一:办高职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不赶时髦,不搞“本科压缩版”,为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此外,专业设置要跟着“未来的市场”转。

第二:人才培养“适销对路”。企业需要怎样的高职人才?有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第三:多途径探讨高职求职就业之路,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篇2: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于灜雨1靳丽梅2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成为高职大学生面对的另一个课题,解决就业难题,成为在校大学生的热门话题。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论文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式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 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 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 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 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 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 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臵,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 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臵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臵。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臵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 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 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z

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臵。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 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 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 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 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 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 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臵,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 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篇3: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 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200余所, 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 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其在工作中的表现甚至会高于有些本科生和研究生。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高, 创新能力强, 更符合工作实践的要求。然而, 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还是比较难的, 分析其外因是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 内因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不足之处, 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一、出现就业难这一现状的原因

(一) 外部因素

1.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所有制呈现多元化发展, 造成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并存, 行业之间发展的机会与条件不平衡, 造成各行业之间、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化。同时, 社会保障措施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需要逐步改善。

上述因素影响到就业市场上, 就使得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岗位成为金饭碗, 以至于众人争抢;其次是一些待遇较好的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也很被求职者看好, 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是吸收就业人群的主力军, 却因为经营不稳定、管理不正规、工资福利跟不上, 不受求职者的青睐。

2.个人创业机制还不完善, 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以及对社会认知的缺乏, 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创业渠道。

(二) 内部因素

1.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够, 缺乏正确的引导, 甚至就业指导课程沦为形式, 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 加上学生自身不能对自己有很好的评价, 过度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过度地看重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待遇, 而从不关心将来的职场发展和为就职单位所能带来的价值, 加之大多学生缺乏面试技巧, 于是在接连碰壁后, 自暴自弃, 甚至“沦为宅男宅女”, 或得过且过, 丧失工作激情。

2.一些高职院校自身运作模式上的失误。其一是学校招生时不惜血本, 苦下功夫;而对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上却重视不够, 也就是所谓的“只管入口而不管出口”。其二是学校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学校与社会招聘及人力资源机构联系不多, 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学生就业成本较大;对就业市场调研不足, 对行业及专业变化了解不够, 不能很好地给毕业生提供帮助。

3.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观念转变不够, 仍满足于传授理论知识, 而不能把重心放在对学生进行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和产学研结合及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上。

二、促进就业的有效对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应对,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1.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技能, 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 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地提高, 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满堂听”的方式, 要由教师这一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职业技能培训所开设的专业、科目, 应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方向, 适时调整,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要加大就业指导工作, 为毕业生就业大开方便之门。高职院校应转变思想认识, 处理好就业指导与招生工作之间的关系, 着力解决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的问题。

为此, 高职院校要从机构和人员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设:提供相应资金保障, 形成校、系、专业三级就业指导机制, 使系级领导小组发挥更大作用, 加大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同时立足高职教育实际, 根据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专项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 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组建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指导中, 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 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积极性, 发挥对学生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择业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

3.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完善的就业联系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订单式培养;同时学校要提供就业信息, 除加大招聘会的次数及力度外, 应优化网络就业指导的硬件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人才, 引导其利用网络应聘实现有效就业。

篇4: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06-307.

[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2-23.

[4]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6]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篇5: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式教育。建立和规范高职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将高职教育办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

一、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未来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相衔接的教学结合点,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招生部门要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教务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应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链接,按人才市场要求,制定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指导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各教学实体单位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二、积极探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要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按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创造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我院为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自2008年起先后与北京悦康药业集团、辽宁一致药业、天益堂医药集团等建立了订单培养合作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用人要求。随着现阶段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与我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企业对我院学生较高的满意度促使我院更加积极地探索着订单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机制。

三、打造现代化的就业服务平台。

为了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我们修筑了两条就业绿色通道。一是广建就业基地,建立人才培养窗口和输出基地。我院在北京、连云港、山东、福建以及辽宁省内周边等地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和就业联络站点,以实习就业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窗口和人才输出基地。每届毕业生就业推介会,现场招聘单位均在五十个左右,另外前期还会筹办针对单个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其中绝大部分单位来自于实习就业基地。如北京悦康药业集团、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北京海燕有限公司、北京宏强富瑞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正大天晴医药有限公司、恒瑞医药有限公司、豪森医药有限公司、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山东威高集团、福建梅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天益堂医药集团、东北制药厂、沈阳红药、承德颈复康医药有限公司等。

四、建立全员参与、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机制。

1.在我院实行了“领导挂帅,学院统筹,教学关注,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完善了“任务分解,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奖惩挂钩”的就业工作管理机制。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政策措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员抓就业”的指导机制。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职化、专业化”建设。学院领导积极督促就业职业指导教师以及各专业辅导员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资格培训和资格认证,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专职化、专业化”的“持证上岗”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3.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开设《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课》,该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

4.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要建立就业招聘单位信息库,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以班为单位的就业联络员制度,搭建网络发布平台,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平台(QQ、微信、飞信等),准确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五、建立就业评估体系。

毕业生就业评估可以反映学校教育和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情况,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就业率的统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映出一所学校的就业大体情况,但是就业指标的单一以及就业率统计的偏差,使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保证评估结果准确与科学,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才能让社会和高校普遍认可与接受,以实现就业评估的初衷。

实现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大系统工程。作为教育机构,我们首先要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向,从专业到技术技能及人才培养模式都要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创造高职专业竞争优势,创造高职毕业生社会稀缺技术技能资源竞争优势;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组建和培育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这样才能不断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篇6: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毕业生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高职院校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内容,以创新精神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从根本上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不少学生认为上高职“低人一等”,“前途不如人”,从而自甘人下,精神不振,学习不好,甚至持“破罐破摔”思想,混沌度日。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大,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要求。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思想落后

目前,尚有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仅看作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实行轮岗,致使就业指导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部分就业指导教师还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间过短,集中于高年级学生,没有将就业指导纳人学生四年的学习规划当中来。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比,就业指导显得微不足道,这使得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等短期性指导,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和学生的择业观教育。

二、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动因

(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的推动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正步人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与市场经济新阶段相适应,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就需要发展创新。这是基本制度变革性的推动动因。

(二)适应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霜要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够盲目发展,要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指导,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也就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是和谐发展的推动,是发展性的动因。

(三)建设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霜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我国应对人均GDP从1000到3000美元发展时期所面对机遇和挑战的一种战略安排。

创新包括三个层面:原创性的创新、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上的再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需要在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岗位都进行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亦不例外,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性的推动动因。

(四)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完成了由数量扩张到质的飞跃,就要求就业职位多样化和大众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必然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变化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差异性指导需要,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在社会上能够得到最佳配置。这是就业指导工作发展阶段的质变性的推动动因。

三、创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的内容

(一)创新工作思想认识

创新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主要有三个的要点:一是要抓住它的实质,即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抓住它的要义,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并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抓住它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作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思想认识创新来说,最核心的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毕业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这种和谐发展,就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

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行政管理工作管理机制的惯性,依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显现。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对待,而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来对待,从而在轮岗中将其轮掉了。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创建新的工作机制,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职能为一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显然,现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与精英就业阶段是不同的,应该特别认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处的阶段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并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社会化。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可请校友回校做报告,请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可设专门的教研室;可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就开放性来说,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是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如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学校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调动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成立学生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四)创新工作手段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地方、高等学校三级就业网站基本都建立起来了,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组建了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工作的管理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它既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使得毕业生信息发布、交流、意向反馈更为方便。抓好市场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化,形成有形市场与信息网络市场相互促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创新工作内容

这主要是细化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指导,最核心的是,由单纯就业指导过程性的就业指导,变为对指导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全程、终身性咨询指导。

四、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创新能力

为适应就业指导工作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咨询指导的需要,就需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和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来源于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一是开展咨询辅导的能力,包括熟悉职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具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能力,熟悉职业规划和助人的基本技能,具备与各种各样来询者互动运用的能力。能够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具备设计和培训的能力;二是把握职场动态信息的能力,包括熟悉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具备信息收集的能力,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需求信息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利用相关信息帮助服务对象的能力;三是把握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的能力,包括熟悉国家有关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具备运用和指导能力。遵守职业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具备把握自己工作职责范围的能力;四是管理与实施服务的能力,包括具备一般事物的管理能力,具备项目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能够宣传与推广咨询服务项目,具备宣传和公关的能力。

篇7: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篇8:高职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日益受到旅游各界的关注:一方面, 科班出身的旅游专业等高学历毕业生并未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纷纷舍旅游业而去。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旅游毕业生亦出现此类状况, 这其中既有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因素, 也有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原因。

1.1 我国高校扩招与经济体制改革并行,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自1999年以来, 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2003年的招生人数已经比1990年增加了6倍。

而社会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快速增长, 到目前就业形势已相当严峻, 并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精简, 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 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表中数据根据国家教育部网站数据统计。

1.2 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就业

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从业人才缺口大, 只要毕业生愿意, 工作都是有的。但近年来的招生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即使是学习了旅游专业的学生, 毕业后仍有相当部分转行, 这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 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 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 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同时, “旅游是碗青春饭, 过了三十就完蛋”, 社会上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大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

据统计, 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 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只有80%, 本科只有50%, 研究生就更少了。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观念。本科生、大专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不甘心从基层做起, 服务意识不是很强, 从而导致旅游人才的流失。这比中国目前旅游业、饭店业等行业不太规范等原因具有更大影响力。

1.3 专业就业面不广

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从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来看, 较多是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旅游竞争的加剧, 紧缺人才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常规人才, 如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才, 如从事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三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1.4 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处境尴尬

由于全社会就业难这一大的社会环境, 加上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过多注重理论教学。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直接照搬了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教师授课没有突出职业特色, 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理论教学,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圈在了课堂上。这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自身的定位, 高职的学生向大学本科生看齐, 高姿态, 轻实践, 而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

而且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没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开设的课程中很多都脱离实际情况, 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只是片面地学习了部分的专业知识, 掌握了少量的操作技能, 到了工作岗位上, 这些知识与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现实需要。

(2) 以未来管理者自居。

旅游高职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 重理论轻实践, 以未来的管理者自居。造成这一现象既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众多旅游院校中, 对旅游大专生的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目标本身并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对学生在大学不加以正确、及时、必要的引导和提醒, 会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产生以“管理者”自居的心态。在学习上重理论轻实践, 只注重理论学习, 忽视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想当然的认为, 一线服务工作是高中生、中专生的事;大专生作为管理人员, 一线服务工作自然与自己不相干。在实习和毕业求职时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过高, “非管理岗位不去”。造成实习和求职过程中单位难以落实的局面。殊不知, 管理者是“从基层开始, 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爬滚打, 经验慢慢积累而成”, 是“做”出来的, 而仅仅不是从书本上“读”出来的。

(3) 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差, 导致工作姿态只“高”不“职”。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 暴露出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以宾馆为例, 学生毕业后, 在饭店工作一般都要从服务员做起。服务员的工作绝大多数属于技能技巧型的。高等院校普遍地对技能技巧的培训不够充分,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不如职高生, 职高生不如中专生”。如果毕业到岗后, 头三脚踢不出去, 对其本人的情绪和未来发展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由于技能技巧培训不足, 毕业生很难在服务员中树立威信, 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名合格的管理人员。

2 职业规划的涵义与功能

2.1 职业规划的涵义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论述到:“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规。”这可以看成是职业规划的古装版。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 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目前的制约因素, 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因此, 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对自己的兴趣、技能、知识、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认识分析, 从而为选择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而进行的规划和设想。其内容包括:确立事业目标、选择何职业、在什么地方和领域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取得什么成绩等等。就大学生来说,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 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 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 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 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2.2 旅游职业规划的功能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对旅游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规划对其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己知彼”。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来说,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首先可以使其明了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从而对目前所面临的就业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行业所需人才在知识结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有更深层次的体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 对自身的优势、劣势, 长处与不足有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自身的优势, 弥补不足,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行业需求量身定制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使大学生活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的助跑期。

“端正心态”。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使学生逐渐认识、领会到管理的真正内涵。使其明白, 没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则很难在员工中树立威信, 管理工作就很难成功展开。从而使其自愿放弃“非管理岗位不就”的念头, 从基层一线踏踏实实做起。有效降低对未来工作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由于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知己知彼、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更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打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旅游院校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正当其时。但由于职业规划传入国内的时间较短, 长期以来人们受“精英教育”时期“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等思想的影响, 大家对职业规划的功能和作用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前国内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而有关旅游职业规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期刊网上未曾发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借鉴和创新。

3 强化旅游职业规划教育的措施

3.1 学校要转变思想

学校要转变思想, 从追求高初次就业率转变到培养高就业能力上来。把对就业机会的理解由时间范畴转移到能力范畴上来。对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全程化职业教育, 通过提高就业竞争力来保证就业率。

3.2 强化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2年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 2003年达到1∶1000-1∶1500, 有些万人以上的大学专职人员不足2人;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一般在1∶200左右。”我国仅有的就业指导人员也多为半路出家者, 真正具有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少之又少。就业指导工作多由做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学工处负责, 其对旅游行业所知甚少。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 职业指导与规划工作无的放矢, 不能给学生以有效指导, 使旅游就业指导工作从旅游教学中剥离出来。而就业指导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疲于应付, 根本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因此,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紧急。旅游院校应着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成员结构, 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使之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 (1∶500) 。许多高校已经从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为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时开始

纵观国内外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论述, 可以发现目前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将学业规划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统一起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 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 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1) 职业规划教育环节。

大一阶段 (试探期) , 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总裁经理前来学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基地, 在暑假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专业实习、见习基地或旅游景点 (区) 参观考察;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行业和工作的基本条件;鼓励学生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 (尤其是毕业生) , 询问就业情况;同时院校也应针对旅游行业的性质, 举办旅游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大二 (大三) 阶段 (定向期) ,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 介绍职业与性格相匹配、职业锚等方面的理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活动 (如, 学校的大学生创新立项等) ;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实习, 撰写实习报告, 使学生在实习中不断学习、总结、探索, 完善其知识结构;举办旅游活动月 (周) ,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进行模拟导游竞赛, 导游词创作评比, 酒店专业技能操作大赛, 旅游问题研究创作评比等活动;指导学生选修或辅修课程, 指导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在撰写旅游学术论文时,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习的经验, 大胆提出个人见解, 锻炼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参加和旅游有关的暑期工作, 与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 了解往年的求职就业情况。毕业阶段 (分化期) , 督促学生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及模拟面试等, 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通过招聘会、就业市场检验其各方面能力与水平的状况。旅游院校可向省内外有关单位发出邀请, 在学校为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

(2) 实践贯穿职业规划的全程。

高职教学面向就业, 理论够用, 加强实践。实践应该贯穿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职业院校的前列, 在全国率先尝试了“校企结合”, “半工半读”教学模式, 一边理论学习, 一边动手操作。学院斥巨资, 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基地, 安排学生实践学习, 把实践教育贯穿到整个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里, 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 提高自己。

3.4 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建构网络职业规划平台或职业规划指导信箱, 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技术的优势, 打造旅游人才市场及时向教师学生发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

总之, 开展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 增强了旅游专业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导航仪, 同时也有助于旅游高职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自身竞争力, 夯实学科地位等。

参考文献

[1]陈石清, 熊道陵.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4) :57-58.

[2]姜军保.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3]邵海燕, 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2) :63-68.

[4]杨春.择业观教育与大学生职业价值的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7) :27-29.

上一篇:我的大学我的人生演讲稿下一篇:那东台山的景色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