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

2024-05-02

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精选十篇)

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 篇1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一、确定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 是指选择符合个人的特点, 符合社会需要, 发挥个人优势的就业目标。高职学生在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就应该根据所学专业, 对就业市场的现状与将来可能路径的主观与客观进行分析, 初步确定将来的就业目标, 而不是等到毕业时仓促抱佛脚。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一是努力学习所要从事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二是在学习期间不断了解该目标所属领域的变化与趋势,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学、参加相应的培训, 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能力, 获取必要的资格证书, 为将来的就业增加必要的筹码。

二、做好就业储备

三年的高职学习时间, 转瞬即逝。要为将来就业储备的东西很多。但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和技能。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对从业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 而有的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因此, 高职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 以较好的身体素质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 职业对自己的挑战。

知识、能力和技能则是高职学生就业的关键所在。高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参加有关的科技活动, 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迅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而一般能力则是指适应岗位, 适应社会的能力。技能则是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来完成一项活动的方式, 它是丰富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 更能不断促进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三、认清就业形势

高职毕业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他们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 就业定位比较低, 能够安心于基层工作, 有吃苦精神。经过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 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 党和国家出台了多项保就业的措施, 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职毕业生要充分认清就业形势, 拓展就业渠道, 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做出就业决择。

四、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高职生的就业意识,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能力。高职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是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 它将对高职学生择业和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 当今高职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意识呢?作为一位高职毕业生不要眼高手低, 应该在正视自己的基础上树立按专业就业的意识;大方向对口就业的意识;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的意识;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

五、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求职择业是一个复杂的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只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才能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考验。当前, 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就业中存在某些不健康的心理, 特别是当就业的现实与职业理想存在一定距离时造成自卑或恐惧, 产生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一是焦虑情绪心理, 主要表现为学生重视自身就业而又为此烦躁、焦虑不安。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择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重, 择业期望值增高, 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背负着家庭希望和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 择业期望更高, 心理压力也就更大。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难免心理失衡, 产生焦虑情绪。防止焦虑情绪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加强心理素质锻炼,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第二,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健康开朗的人生态度;第三, 通过对就业政策的认识, 正确做出自我评价, 调整就业期望值。二是悲观情绪心理,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 求职不顺利是正常现象, 但若因遇到挫折便产生不满情绪, 甚至一蹶不振, 产生悲观心理是极其错误的。要以坚强的意志为断磨练自己, 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 重新振奋精神, 为成功择业做好准备。

六、应聘的准备

应聘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准备。毕业生要让用人单位认识自己, 选择自己, 就必须通过应聘来宣传自己。要成功应聘必须认真准备, 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情况, 设计自我的推荐形式, 充分准备自荐材料。必要时可与同学模拟招聘现场进行实战演练。

总之, 每一位高职毕业生都应该正确对待严峻的就业形势, 正确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相信自己的实力, 在学习中不断了解社会需求, 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 做好方向的调整, 身体、知识、技能的储备, 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 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 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 转变观念, 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学生就业前的身心准备 篇2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38—01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保证顺利就业的前提

就业观是指从业者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并以此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反映。正确的就业观会使毕业生的就业之路畅通、广阔,而不正确的就业观则会导致毕业生就业之路趋向狭窄。

不正确的就业观主要表现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就业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便选择逃避;身份转换的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从业者身份与学生身份之间的差异,导致工作态度懒散、拖沓,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考虑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入手,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恰当的、全面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实现“人职匹配”,同时加强学生就业素养、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环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二、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是顺利就业的捷径

1.注意就业信息的搜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信息的畅通成为一个国家稳步发展的要件之一,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市场而言亦是如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社会因素等,还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的多少,以及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和行动的敏捷程度。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并做出适时选择是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顺利就业不可忽视的途径之一。2006年4月下旬,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在兰州召开了甘肃与天津市职业教育对口合作会议,我中心亦参加了此次会议。会后我们将有关就业信息及时传达给06届毕业学生。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志愿,迅速做出了抉择,有80名工科类学生赴天津成功就业。

2.培养毕业生推销自己的意识。

就业虽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是客观而言求职者总是处在被选择的位置。如何博得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好感和信任,以至最终让对方选择自己,这就涉及到毕业生如何推销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要掌握这些技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让学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既不应妄自菲薄,又切忌妄自尊大。应更多考虑“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以及“我会干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我必须要干什么”。只有准确地定位自己,才能减少碰壁的尴尬,从而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

3.全面准确的求职材料。

求职材料是求职人向用人单位表达自己求职愿望和理由、展示自己知识、能力和经历,提出要求的资料总和。也是用人单位间接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主要材料,是决定学生能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把关,要求学生运用“就业指导”课学到的知识,认真撰写,反复阅读和修改后方可定稿。

4.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

面试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步骤。通过面试,用人单位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观察学生的仪表、气质、口才、应变能力和某些特殊技能等。为了使学生提高面试技巧,教师应:一是指导学生学习与面试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掌握面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是举办“模拟招聘会”,让学生积累一些应聘经验;三是组织学生到人才交流市场,亲身体验面试的“滋味”,从而克服胆怯的心理,从容面对将要面临的考验;四是针对面试特点帮助学生作好准备工作,如尽可能地了解对方情况,准备好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意料之外的问题如何应对的方案。

5.要充分理解就业、创业、乐业之间的关系。

我校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虽然对将要就业的企业没有具体要求,但就业地区则大都要求在大、中城市,对地域偏远的企业单位则少有问津。而实际上中职学生的就业单位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城市郊区,甚至农村。如果学生一味地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将会丧失许多很好的就业机会。所以,毕业生在就业前就应当正确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有在偏远地方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哪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就到哪里去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消除择业观念中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想法。

三、健康的体魄是实现持续就业的物质基础

浅谈高职毕业生如何做好就业准备 篇3

1 专业技能素质准备

1.1 提升核心竞争力

求职过程就是一个竞争过程。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 是每个毕业生求职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建议毕业生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1.1 完善知识结构

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是没有能力参与竞争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成功与否, 与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有很大关系。大多用人单位都会把学生学业成绩优良作为首选条件。由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要记入档案的, 其中补考的科目均作红色标记或注“补及”, 这样, 成绩差势必将给毕业生的求职甚至今后的调级、工作调动等留下很难胜任工作的印象。所以, 同学们尽自己最大努力, 扎扎实实地把各门功课学好,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社会的挑选。

二是要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当今社会, 复合型人才是最受青睐的。如果你既精通本专业知识, 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你将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所以, 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同学们应该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要积极走向社会, 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 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这样, 当你真正从学校走向社会时, 就能较快适应社会。

三是要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 并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当今时代, 计算机已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现代文盲”并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指不懂计算机操作的人。可以肯定, 随着时代的前进, 社会的发展, 不论是科研、教学、工农业生产, 还是日常生活, 都将离不开计算机。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 已把能否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操作作为一项重要考查内容。所以, 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 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及计算机操作知识, 积极参加各种电脑培训, 并能进行熟练操作,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 大学生还应努力学好外语。学好外语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开放, 我们与外界的交往将越来越多, 没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 有些工作很难胜任。而且我国现在的晋级、深造出国学习或考察, 都需要相当的外语水平。所以, 同学们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外语。

四是要有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资格。现在用工单位都希望新进的员工一进单位就有上岗资格, 在毕业前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要比没取得相关证书的毕业生上岗顺畅得多。到单位后再考证, 最少要半年时间, 再加上培训费用比学校里昂贵得多, 还要请假受训, 所以建议同学们在毕业前在校内完成考证。

1.1.2 端正就业态度

只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借口。历届毕业生中都有部分这样的人:哎呀老师, 我没接到通知错过了面试机会;我没关系网, 没有人帮我推荐, 所以我屡试屡败等。其实这些人都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是没有端正就业态度的体现。用人单位都是按自己的择人标准强中选优, 岂是别人能左右的。如果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面试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单位基本情况、发展前景、择人标准等, 再对照自身看是否适合或有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再决定是否参加应聘、面试时应注意些什么等。对待应聘失败, 要善于实事求是进行总结, 从中获得经验教训。不要没目标场场招聘会都参与, 这是积极而不主动的行为, 很容易造成事倍功半、徒劳无功的结果。

1.1.3 树立创新意识

标新立异, 敢于创新是单位衡量人才的另一标尺。同学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可从制作一份独具自身特色的求职简历开始, 不要太华丽, 只要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即可, 让人未曾谋面先知你。历届有不少毕业生, 简历是网上下载后修改的, 自荐书密密麻麻一大张纸读下来, 华丽的辞藻不少, 但给人提供的信息不足。作为高校毕业生的简历应是朴实而凸显个人内涵的。同时, 在应试前要多设想应聘可能问及的问题及应答, 特别是对专业知识之外的问题, 要精心组织, 创新思维方式, 做出自己独特的答案。

1.1.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有效沟通能力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现代社会已进入互助共赢时代, 在为集体和他人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要积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强化全局观念, 懂得包容, 乐于合作, 甘于奉献。

沟通是人与人相处和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是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法宝, 是维持团队协作的纽带。通过沟通可不断地认识自己, 了解他人, 可协调人际关系, 赢得理解、帮助和信任等。所以大学毕业生应重视对有效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

1.1.5 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能力和习惯, 这种能力和习惯将决定着你能走多远。大学毕业生要有独立自学、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能力。另外, 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时常分析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 以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养成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的习惯, 注重日常积累, 处处留心时时学, 从身边的人和事上吸取经验, 正确审视他人和自己的经历, 作为学习的素材, 少走弯路, 更有效地达到成功。

1.1.6 增强诚信和责任意识

成功属于诚实的人、能担当的人。诚实且敢于担当责任的素质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管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理解诚实和责任的意义, 毕业生在向社会迈进的前夕, 应主动唤醒自己内心的诚实和责任意识。要成功, 首先必须做个诚实的人, 要吃得起亏。要培养从小事做起, 受苦受累吃亏不抱怨, 敢于维护集体利益和担当责任。

1.2 知识梳理和专业技能评估

知识梳理包括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梳理, 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归纳, 专业技能评估即对所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和经验进行分析评估。

1.2.1 对专业知识的回顾和归纳

十几年的寒窗, 积累的知识, 特别是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 是将来就业的基础, 其掌握程度也是过应聘应试关的关键。所以在求职前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梳理, 通过归纳, 形成自己系统的清晰的知识链, 为顺利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1.2.2 对所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和经验进行分析评估

用人单位除注重考查毕业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外, 还很重视其经验和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毕业生在校内、校外实践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技能, 如与人沟通、协调解决突发问题的经验技巧和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相关的技能级别 (即各类技能等级证、比赛获奖证书等) , 这些都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所以, 大学毕业生求职前很有必要对自己所具备的各种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等进行回顾总结, 用心体会梳理, 认清自身职业素质, 为择业提供依据, 为就业增强信心。

2 就业心理准备

其实, 就业的过程, 也是毕业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所以, 毕业生必须做好就业前心理准备。

2.1 客观认识自己

客观认识自己就是要求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困扰, 大多与不能客观认识、接受和评价自我有关。毕业生客观地评价自我, 是调节其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 可以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并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 如气质、性格、智能等。二是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劣势、特长等。因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优劣势、特长等是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 有些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 有些职业则刚好相反。一个人选择职业如能适当从自己的个性特点出发, 就更能避其不利因素, 使其优势、特长得到发挥, 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2.2 实现角色转换

高职毕业生从学校到单位工作, 是一次角色转变的过程, 要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毕业生要树立角色意识, 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 大多与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不强有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跟校园环境大不相同。大学生实现毕业前的角色转变, 就是要抛开幻想, 了解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社会环境, 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人生问题,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客观、冷静地进入职业状态,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 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在选择或适应社会职业的同时, 接受社会的选择和磨炼, 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

2.3 排除心理干扰, 克服心理困惑

一是克服盲目自信、期望过高导致的巨大落差。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理想太美好, 现实太残酷, 历届都有这样的毕业生:成绩优秀, 工作能力强, 可由于过于自信, 定位太高, 以至于错失良机。

二是克服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困惑。面对机遇和挑战, 表现得信心不足, 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 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 参加招聘面试, 心里忐忑不安, 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 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到挫折, 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甚至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缺乏自信。要克服这个信心不足问题, 就要经常进行自我鼓励, 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亮点, 不断为自己加油。

三是克服患得患失、人云亦云引发的盲目从众心理。有些毕业生择业不是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选择单位, 有单位就去应聘, 或听人说好就去, 或自己的好友选择了也跟风去等, 一旦聘上又觉得来得太易, 认为单位不好;没聘上又伤心难受, 这种患得患失、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心理, 使得不少毕业生错过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毕业生要克服这种心理, 面试前做足功课, 不要受别人的干扰, 认真分析判断, 一旦作出选择, 就要坚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四是避免追求名企、向往高薪遭遇的四处碰壁。择业如同择衣, 要选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岗位。名企高薪是大家都向往的, 但最重要的是看自己的实力和对自己将来有多大发展空间等。否则就会四处碰壁, 严重挫伤就业信心, 错失就业良机。

总之, 在求职前, 毕业生要充分做好心理准备, 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客观定位, 把握良好心态, 寻找并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22-01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之一,其成长、成才、择业、就业受到政府与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招生人数已占高校招生人数的40%以上。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保证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作为大专层次,所开设专业的岗位群大都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学生的构成也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异,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不能适应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要求。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提供的服务等,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办学层次,各方面工作都在探索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样如此。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与毕业生的层次、所学专业、国家相关政策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择业环境不同,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对的择业环境与本科生有着较大的区别,应根据对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了解、就业心理的分析形成一个较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体系。

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对的择业环境与本科生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及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用人单位提供的也大多为“高级蓝领”或“蓝领”岗位。

2、高职院校具有较显著的行业特征,本行业的经济效益现状与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3、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大幅增加,高职院校数量的快速膨胀,提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相对大幅减少,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研究受高考分数的限制,许多考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填报高职院校,在专业的选择上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填报的专业既谈不上理想,也不符合兴趣与爱好,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对职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学习目的性不强,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全面、规范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准确定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状态与能力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现状不太理想,除以上原因外,其就业心理状态与能力上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期望过高,定位不准;(2)观念陈旧,依赖性强;(3)信息不畅,能力不足;(4)犹豫观望,举棋不定;(5)过于自信,盲目从众;(6)遭遇挫折,怨天尤人。

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贯穿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开始的,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应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新生入学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完成)一年级应着重职业生涯认知、规划与职业定向指导,内容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重要性;(2)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形态;(3)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4)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步骤与方法;(5)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途径;(6)运用相关技术进行职业性向测评;(7)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编制;(8)了解企业文化结构与职业角色要求。

从专业了解到职业角色转换、动手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二年级完成)二年级应着重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内容包括:(1)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通过专业实训培养基本操作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培养所需要的动手能力。(2)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与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准备;培养就业竞争力。

就业的准备阶段(三年级完成)三年级应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内容包括:(1)就业与择业指导。职业道德与择业观教育;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提供参军、三支一扶、继续深造方面的咨询;就业心理的准备;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就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就业材料的准备;应聘技巧的准备;面试、谈判、签约要领;发展与提高。(2)就业服务。就业推荐表的填写;就业协议书的签定;劳动合同的使用;违约与改派;就业程序与方案;《就业报到证》及用途;毕业生档案。

参考文献:

[1] 柳  斌.创新教育全书(下册)[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2] 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李海洲.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大学生就业准备特点及对策的研究 篇5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曾湘泉认为大学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求职竞争力不足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才是长期困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1】几年来, 各用人单位在选才中越来越谨慎, 越来越专业化, 比如企业在校园招聘中大多选择通过简历筛选、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等多重环节, 基于此, 毕业生唯有做好就业准备才能在校园招聘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唐钧 (2000) 【2】、马志强 (2001) 【3】、肖翔 (2004) 【4】、邵海燕、胡芳 (2005) 【5】等学者早期对大学生就业准备进行了定性分析, 他们认为从内容和要求看,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 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又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素质和能力、特殊素质和能力等。其中, 沈学玕 (2002) 【6】、张慧敏 (2003) 等从就业心理的角度对就业准备进行了概况, 包括准备转换角色、知己知彼, 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正确对待挫折、遇到困惑要善于求助等。在CNKI搜索到有关就业准备论文中, 学者们对就业准备的提法较多, 众说纷纭, 且数量较少, 仅仅64篇, 这说明国内对于就业准备的研究相对极少, 有待加强。大学生就业准备到底包括什么内容?大学生应做怎样的就业准备?当前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现状如何?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以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来收集相关信息。首先, 我们对重庆各大高校, 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在校大学生发放开放式问卷300份, 请被调查者将“为了让自己顺利就业, 我做过……”的20个未完成句子补充完整, 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 收集到大学生就业准备有效条目670条。接着, 结合文献统计结果, 对开放式问卷有效条目进行归纳合并, 共筛选出53项就业准备的项目, 用于就业准备的初步测试。之后, 我们又发放“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正式调查问卷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11份。问卷要求:在“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的likert五点量表中, 被测试者应做唯一选择。统计时则对应5至1分来记分。

在实证阶段, 为做到调查的科学性, 我们按照学校的学科门类、综合排名、办学特点等标准, 分层抽取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八所高校的大学生, 共发放问卷1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 有效回收率80.4%。统计时按照了性别 (男/女) 、年级 (本科:大一至大四/研究生) 、学科类别 (理工科/文史/经管/其他) 、户口 (省城/市县/乡镇/农村) 等进行分析整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项目分析

采用区分度分析法对项目进行筛选。以独立样本t检验高低两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差异, 表明所有题项均具有良好的鉴别力;项目分析中53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244-0.714, 表明53个项目均适用于正式调查。

(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

我们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得出以下七个因子为就业准备中重要的因素, 按照各个因子的贡献率, 依次如下:

1. 因子一:就业专业知识准备

因子一包括:第一, 我习惯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并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二, 我参与了多个涉及专业的课题, 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第三, 我在新的环境中, 我能很快适应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 我已经通过了至少三项资格认证 (如法律职业资格证、导游证、英语六级、计算机等) ;第五, 团队协作能力;第六, 我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积极投入、执着追求, 始终保持敬业爱岗;第七, 诚信精神;第八, 不需要别人强制或监督, 我都会主动的完成我的工作和学习任务。这八项主要都是就业准备过程中所需要专业知识与就业技能, 因此, 我们可以因子一概括称为“就业专业知识准备”。经分析, 因子一“就业专业知识准备”是就业准备的最主要的因素。

2. 因子二: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

因子二包括:我担任过学生干部;我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我在学生社团中得到了锻炼并获得了不少经验;我经常在政府、企业或其他单位实习或兼职, 有丰富的校外实践经验;我曾参加过一些专业机构的就业培训等。这些项目主要都是就业准备过程中大学生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经验的锻炼, 故可称为“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

3. 因子三: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

因子三主要涉及:优劣势分析、兴趣特长分析;性格测试和职业趋向性测试、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取向分析。这四项主要都在就业准备过程中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与认知与定位, 故可称为为“自我认知与准备”。

4. 因子四: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

因子四主要涉及:向家人寻求就业指导;同老师咨询就业情况;与本专业有经验的人士交流就业经验;向师兄师姐沟通未来发展方向;经常关注心仪公司的动态;求职过程中, 我获得了全面而详细的招聘信息;我有强的人脉关系, 可以借此获取就业信息, 甚至直接就业;除了校园招聘, 我还通过其它招聘管道求职”, 这些主要是就业准备过程中对就业信息与渠道的了解, 故称为“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

5. 因子五: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

因子五共有5个项目, 主要涉及到“经常研读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常常关注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分析本专业在市场上的就业形势、对所要从事的行业进行了深入分析、经常关注心仪公司的动态”等条目。这些条目主要是就业准备中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信息收集分析, 故命名为“就业形势政策准备”。

6. 因子六: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

因子六包括: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实现计划;就业规划书的制作设计;就业规划书的动态调整及完善。该因子主要是就业准备中对职业目标的确定、筹划及完善, 故可称为“就业计划准备”。

7. 因子七: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

因子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 找工作时对各类招聘会积极参加;第二, 求职前认真制作简历;第三, 求职礼仪及求职注意的事项的学习;第四, 主动积累、学习笔试与面试经验;第五, 应聘时, 积极给企业留下好印象。这五个方面主要是就业准备中求职中具体的实践经验及求职技巧的准备, 故可称为“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

(三) 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及问题

1. 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描述性分析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就业准备各维度都处于3分 (一般符合) 以上, 4分以下 (比较符合) , 这说明总体上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就业准备, 尤其是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 (M=3.68) 、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 (M=3.51) 及求职技巧准备 (M=3.57) 方面表现较好 (M>3.5) ;然而, 当前大学生在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 (M=3.22) 、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 (M=3.34) 、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 (M=3.34) 方面仍有待加强, 在总体均值中排最后三位, 表现较差;大学生就业准备各维度得分依次排序为就业专业知识准备、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 (M=3.44) 、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

2. 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比较分析

(1) 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比较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就业准备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就业形式与政策准备上差异比较显著 (p=0.02) , 而在其余6个维度上表现较为一致 (p>0.05) 。从得分情况看, 男生在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方面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信息关注的角度和类型不同导致的。女大学生应该加强阅读时事政治的意识, 多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 把握就业市场动态。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不同学科性质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的学科性质毕业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学科性质的大学生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以及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5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 在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维度上存在较显著差异 (p<0.05) 。经平均数的多重比较 (scheffe法) 发现, 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以及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6个维度上, 理工科的学生得分高于其他三类学科性质的学生, 而在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方面, 经济管理类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学科性质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理工科的教育更加与市场接轨, 针对性更强, 特别是部分工科专业, 未来所要就业的行业、单位较为明确。同时, 经济管理类学生所涉及的行业较多, 就业机会较多而使得就业准备水平更高。因此, 我国应该加强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教育, 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建立实训基地, 提升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准备水平。

(3) 是否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差异比较

表3显示:有工作经历和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及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p<0.05) , 在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维度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以及求职技巧准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可见, 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素质与就业能力, 并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通过社会实践, 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4) 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差异比较

将大学生的家庭所在地分成省城、市县、乡镇及农村四个类型, 并对其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家庭所在地学生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及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6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经平均数的多重比较 (scheffe法) 发现, 就业能力得分上, 农村学生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上显著高于乡镇高于市县, 与省城学生差异不显著;在社团与社会实践经验准备上, 乡镇学生显著高于省城、市县、农村的学生;在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上, 仅仅农村的学生显著高于市县学生;在求职行动方面, 市县学生显著低于乡镇、农村和省城, 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市县学生和乡镇学生。在政策形势方面, 省城学生和市县学生都显著低于乡镇和农村学生, 农村学生显著高于省城、市县学生;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方面, 市县学生显著低于省城和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因为具有较好的吃苦耐劳意识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习较为刻苦, 使得他们具有较为切合实际的就业规划并付诸行动, 因此就业准备水平较高;同时, 省城的学生生活在大都市, 见多识广, 对政策形势有一定的敏锐性, 并且在找工作方面也比较积极, 所以就业准备水平也较高。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5) 就业准备在学校层次、学生干部上的多元方差分析

为了考察不同学校层次、学生干部及二者交互作用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差异, 以就业准备各维度均分及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表5显示, 在主效应方面, 学校层次在就业准备上主效应差异显著 (p<0.05) , 重点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显著高于一般高校学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就业准备上差异显著 (p<0.05) , 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在就业专业知识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上更强。而在交互作用方面, 学校层次与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交互作用显著, 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与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方面, 因此, 主要效果即失去分析价值, 需对其进行单纯主要效果检验, 讨论在何种情况下, 就业准备会提高或降低 (p<0.05) 。

由表可知, 学校层次与学生干部在不同的限定条件下有所不同。学生干部在不同学校层次的情况下, 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和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具有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学生干部中“985”高校学生在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和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得分远远高于其他重点高校和一般院校;“985”高校的学生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985”高校学生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和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方面远远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

入选“985”的39所高校是中国目前最优秀的高等学府, 他们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师资水平、最好的科研环境、最好的生源等, 这些是其他高校难以企及的, “985”高校的学生干部较其他大学的学生更清楚地自我认知及更好的理解政策形势, 也不足为怪;同时, “985”高校学生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定位准备与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方面远远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展示锻炼自己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广大学生锻炼自身能力, 增加社会实践机会, 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注:zdgx代表其他重点高校, ybgx代表一般高等学校;xsgb表示担任过学生干部, fxsgb表示非学生干部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大学生就业准备总体较好, 但仍需加强

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良好, 得分均在3分以上, 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就业专业知识准备 (M=3.68) 。诚实守信 (M=3.80) 、团队合作能力 (M=3.78) 、适应能力、敬业精神 (M=3.73) 、主动性 (M=3.66) 发现解决问题能力 (M=3.60) 、学习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技能 (M=3.59) 等就业能力得分较高, 这说明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内在品质和能力的提高, 以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7】。但是, 大学生就业准备在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以及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等方面, 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从具体项目的倒数排序中可以得出其突出表现在:第一, 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M=3.33) , 社团锻炼有待提高 (M=3.21) 。针对本科毕业生来讲, 用人单位除了看重学习成绩外, 主要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 而实践经验的多少是大学生就业准备较多情况下必须被考核的, 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要积极参加社团工作,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以此培养创造性思维, 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 自我认知不够, 就业规划急待提高 (M=3.18)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当前大学普遍具有较高的就业规划意识, 但作为就业准备的自我认知、就业目标的设计这些就业规划行为的得分却不尽人意。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规划方面尽管有较强的认识, 但落实在行动上却有待提高。根据重庆大学2009年度思想政治项目“校院两级就业指导”对1021名大学生的调查, 仅仅有14.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就业规划, 而“走一步看一步”的学生占17.1%, 67.1%的学生具有较为模糊的就业准备。大学生对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的缺乏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未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缺乏自我认知及定位能力, 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的正确引导。对此, 大学生应当全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多途径了解不同的就业生涯, 以此正确自我认知及定位, 真正落实自身的就业规划行为。第三, 政策形势了解不够 (M=3.32) , 就业积极性有待加强 (M=3.30) 。访谈中, 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 对国内国际形势、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学校政策认识较为模糊, 甚至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以后也认识不足。调查显示, 仅仅有3.8%的毕业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形势非常了解, 而了解较少或不了解共占62.8%, 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流程非常清楚的也仅占5.6%。对此, 大学生应当增加对国际国内形势、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学校政策等的了解, 以此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二) 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数据显示, 大学生准备中的就业专业知识准备、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就业形势与政策准备对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解释力达28.8%, 这说明要提升大学生就业准备水平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就业专业知识准备是就业准备中最重要的因素, 对求职结果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1. 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对于高校而言, 首先应该把搞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放在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上, 提高大学生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与他人较量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力度。大学生就业基本能力和素质主要由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说服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与学习的能力、创新与应变的能力、责任感五个方面组成, 而这五个方面也是衡量大学生择业竞争的重要标准之一。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锻炼。对此, 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等活动, 刺激大学生主动去了解市场需求, 培养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高校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模拟职场招聘的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能力;当然,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也是大学生求职能力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中的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大活动组织等社团是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果断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团参与环境。总之, 加强对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锻炼, 要抓好企业—学校—学生与学校—社团—学生两条主要途径。其次, 针对此次调研结论及结果, 分别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准备教育与引导。具体来讲, 第一,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经验、就业形式与政策准备、自我认知和目标设计方面的就业准备辅导和教育;第二, 就女大学生而言, 高校应该加强政策形势的教育;第三, 对于农村、家庭困难学生, 高校应在就业准备上进行重点帮扶, 为他们制造更多的机会来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第四, 对于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等的大学生, 高校应当关注他们就业准备情况, 制造多一些途径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做好就业准备。

2. 大学生应加强就业能力的自我开发

当然, 高校在促使学生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 大学生也应该注重就业能力的自我开发, 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做好就业准备。首先,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健全的职业人格、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能力特点的培养放在首位。第二, 要客观评价自己, 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及爱好等,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三, 关注就业市场, 了解职位信息, 明确将来就业倾向的单位性质、工作区域、工作内容等基本要求, 并为之而努力。第四, 加强就业技巧的学习, 如撰写、制作及投递简历、职场基本礼仪、整理仪表仪容、面试技巧等。

3.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 促进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该主动谋求与校内外资源的对接, 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外, 高校加强与用人单位、校友联系;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讲座;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内, 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还必须依赖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模式。就是要求高校在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和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和协调下, 成立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办公室, 实行“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运作, 其本质就是要求学校和学院两级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 学校、学院和班级三级共同配合, 全员参与, 充分调动校内资源, 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8】

总之,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提升大学生就业准备水平是关键, 在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 2004 (6) :20-30.

[2]唐钧.适应竞争现实做好就业准备——关于大学生职业设计的调研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 2000 (10) :30-40.

[3]马志强.试析大学生就业准备[J].吉林工学院学报, 2001 (2) :40-50.

[4]肖翔.论毕业生如何做好就业准备[J].教育与职业, 2004 (4) :31-34.

[5]邵海燕.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2) :34-35.

[6]沈学玕.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2 (4) :26-28.

[7]王麒凯.等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 2009 (3) :28-30.

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 篇6

当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就业准备内容的研究。已有研究认为“政策和形势的准备、就业心理的准备、做好自荐材料的准备”[1],“认知的准备、知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2][3], “精神思想准备、职业目标准备、品德素养的准备、面试的准备”[4],“信息准备、个人资料准备”[5]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主要内容。二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调查研究。已有调查发现: “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比较好的方面有道德品质、社会态度和个性特征,比较差的方面是知识结构、就业技巧”[6]; “毕业生在就业准备的诸多方面存在缺失,表现为就业思想准备程度不够、知识准备不足、能力准备欠缺”[7]; “职业定向不明确、就业准备不充分、职业规划不及时、就业观存在偏差是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政策信息、 自荐材料、面试技巧、基层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就业准备存在明显不足”[9]。三是就业准备的评估研究。卜树春( 2008)[10]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四个观点: 第一,就业准备指标应该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就业准备指标的架构必须经由一个粗犷到细致、简约到丰繁的过程,同时也必须经由若干年的积淀才能逐步形成体系; 第三,就业准备指标应更多兼顾就业指向和社会发展需求; 第四,就业准备的指标权重因素至少应包括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四是就业准备与就业的关系研究。孙灵( 2008)[11]在研究中发现就业准备和就业率存在相关性。 邓婷( 2009)[12]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为就业做的准备对其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且其本身准备越充分,其就业机会越大,就业质量越高。

从以上综述不难看出,“前人在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今后大学生就业准备研究的更深入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展望未来,今后针对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研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也还有几个问题急需深入研究”[13]。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有效补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准备研究领域,并为今后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研究的深入开展和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分析,其中,S代表strength( 优势) ,W代表weakness( 弱势) , O代表opportunity( 机遇) ,T代表threat( 挑战) 。“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SWOT分析,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对自己进行一番从内到外的检验,明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即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并把握就业环境中的机会,了解并规避就业环境中的威胁所在,促进贫困大学生更好地更健康地就业”[14]。

( 一)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贫困大学生多来自于边远、偏僻地区和城镇下岗、低保、单亲家庭,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炼,身上拥有一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例如: 思想上比较单纯,积极上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 学习上比较用心和刻苦,可塑性强; 性格上坚韧,与人为善,平易近人; 作风上为人正派、 谦虚、低调和懂得感恩; 工作上能服从安排,不挑三拣四, 能兢兢业业,工作一丝不苟,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责任感强,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是贫困大学生就业中的优势所在。

( 二) 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弱势

1. 知识上的弱势。知识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一切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中非常看重的基本条件。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海量的时代,大学生只有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前进的步伐。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受经济压力所迫,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结果导致课外学习时间受到挤压,课堂学习精力受到干扰,新知识更新速度受到影响,其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知识等方面均处于弱势。

2. 能力上的弱势。由于家庭经济能力,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大多数贫困大学生自幼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引导,缺乏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外语等课程的培训经历,导致他们特长不突出,个性不鲜明,视野不开阔, 表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弱,人文素质整体欠佳。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自幼性格内向,自卑,胆小,孤独,不善于交际,在学习期间倾向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不主动参与班级和校内外各种活动,造成其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无法提高,就业能力整体欠缺,处于弱势。在面对用人单位的考察时,他们往往变通能力较差,无特长展示,举手投足也较为拘谨,显得不自如、不大方,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也就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3. 心理上的弱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求职择业前,他们往往对边远地区、低收入的单位漠不关心,虽然无限向往大中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但又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参与竞争。在求职择业中,他们表现出胆小、紧张、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在遭受求职失败挫折之后,他们又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自卑心理,并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不良心理反应。

4. 家庭资源上的弱势。家庭资源主要包括经济资源、 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四个方面。经济资源主要体现在家庭的经济条件上。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教育性投资就越大,子女所受教育也就越好;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经济承受能力越强,就越能抗住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上。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得到的家庭教育也更好,也能更好地挖掘子女的才能与潜力,从而更好地判别有关学校、教育、就业机会的信息,给予子女就业上更明智的指导; 组织资源主要体现在家庭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和支配人力、物力、信息的能力上; 社会资源则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上。一般说来,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人际网络越广,就越能动用和利用这些社会关系网获取更好的就业信息,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可以说,现今家庭因素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力量。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通过家庭背景的强大关系来完成的,高收入家庭子女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更容易获得就业岗位,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初次就业收入。而这种优势的获得是父母、家族、亲属等社会关系竞争的结果,并不是个人能力竞争的结果,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求职而言,本身就是非常不公平的。

( 三)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机遇

首先,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是从农村考出来的, 深知贫困大学生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对贫困大学生本身富有同情心,加上对贫困大学生身上具有的众多优秀品质比较欣赏,在同等条件下他们从心底里更愿意帮助和录用贫困大学毕业生。其次,贫困大学生就业已经得到人们的初步重视,有关各方正在制定政策并不断拓展就业帮扶途径。从政策上看,现在有关各方正在积极制定相关就业帮扶政策文件,并对其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从湖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于2010年11月组编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选编》一书中所列的政策文件来看,专门针对困难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的部级政策性文件有3个,分别是《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对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困难毕业生实施临时救助的通知》( 民办函[2003]116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的通知》 ( 教学厅[2009]7号) 、《中华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工程就业行动”的通知》( 总工发[2009]20号) 。另外,湖南省教育厅也下发了《湖南省教育厅关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充分顺利就业的通知》( 湘教发[2005]132号) 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从行政命令上要求各级有关部门必须增加各种投入,想方设法加大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力度。从行动上看,有关各方也正在积极探索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途径,并对其不断拓展。当前,就业帮扶途径包括职业测评、生涯规划、素质课程、主题活动、专题讲座、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心理咨询、社团参与、勤工助学锻炼、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培训、市场开拓、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培训、免费档案户籍托管、求职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及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创业扶持等方面。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未来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体系将更加完善,内容将更加丰富, 途径将更加宽广,方式将更加多样化,措施将更加到位,贫困大学生求职路上的受益将会更多。

( 四)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挑战

尽管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但日益加大的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贫困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若干年前就致力于开展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导致这部分单位每年接受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下降。其次,用人单位在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人才机制方面存在缺陷。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最主要方式,但在公平、公正、 公开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往往会对毕业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进而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与心理”[15]。再次,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就业指导还是在沿袭过去的政策咨询、派遣、签就业协议等事务性工作,高校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专业师资和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势必对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16]。

三、现阶段贫困大学生要做好的就业准备

( 一) 认知准备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在就业前应做好如下认知准备: 首先,要做到对贫困的正确认知。要认识到贫困是可以改变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贫困不是自己的弱点, 不是自己的缺点,更不是自己的耻辱。要充分相信有付出必有回报,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从而改变贫困的现状,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其次,要做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估自我,从而找准自我提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判断,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再次,要做到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认知。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才能更理智地择业,并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排除不良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在择业受挫时不灰心,不气馁。最后,要做到对就业竞争的正确认知。要认识到依靠家庭社会关系就业的毕竟只是少数,就业竞争的主流还是知识、 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而不是社会关系的竞争。因此, 他们在学习期间一定要注重自身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不可怨天尤人,随波逐流,荒废学业,降低自我就业竞争力。

( 二) 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要想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注意知识的长期积累,既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也要广泛阅读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要努力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应聘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首先,要牢牢抓住课堂学习的机会,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并掌握好专业文化知识; 其次,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等一切空余时间到图书馆或教室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来提升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水平; 最后,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就业部门组织的就业专家讲座和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和 “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等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来了解和掌握一般性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求职材料制作和应聘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 三) 能力准备

对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而言,能力准备是核心内容。但由于能力准备是一个不间断、无休止发展的过程, 而贫困大学生在校提升能力的空余时间又有限,因此,他们从进校伊始就应该要着力全面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不仅要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 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等。首先,要积极参加班委会和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参加班委会和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 其次,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寻找实习岗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增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诸如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驾驶培训等各种技能培训班,提升自身的特殊技能水平; 最后,还要积极参加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学校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的平台, 利用这样平台,贫困大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喜欢自己的选修课,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 四) 心理准备

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就业心理误区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签约时间、签约率、就业岗位质量。因此,在毕业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具体地说,就是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做到: 一是要有巨大的勇气、坚定的信心、必胜的信念,遇到挫折时绝对不要有自卑、自负、怯懦、焦虑、嫉妒、不满、侥幸和依赖思想; 二是要顺应历史潮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最缺乏人才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或乡村小镇、中西部农村地区就业; 三是要面对现实,彻底抛开 “铁饭碗”思想,积极投身到最急需专业人才的中小型企业中寻求发展; 四是如果经过所有一切努力就业还不顺利的话,就要做好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乃至失业的心理准备。

( 五) 信息准备

大学生求职不仅取决于宏观就业形势、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也取决于大学生所掌握就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广泛、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有利于他们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避开就业雷区,有助于他们以最小的代价找到最为理想的工作。从内容上看,当前大学生主要是要做好政策类信息准备、需求类信息准备和就业形势信息准备[17]。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经济条件和家庭资源不足的原因,就业信息往往呈现出不通畅、不准确、不到位的特点。因此,他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从而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就业信息。在就业信息获取方式上,具体地讲要做到“五个主动”: 一是要主动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供需见面会获取就业信息; 二是要主动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取人才需求信息; 三是要充分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机会收集人才需求信息; 四是要主动利用家人、亲戚、教师、朋友、同学、校友等社会关系获取有关需求信息; 五是要主动从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和传播范围广特点的因特网等网络收集就业信息。就业信息的来源和获取的方式很多,贫困大学生只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所需的信息,才能更好地选择到既适合自己,又令人满意的职业。

四、结语

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 篇7

1 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内容

就业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充分的就业准备帮助大学生快速找到职业方向,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充分的就业准备也是经济竞争的时代要求[3]。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就业预期、身体准备和信息准备,见图1。

1.1 知识准备

专业知识的夯实和非专业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准备的两大重点。专业知识是日后所要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非专业知识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简历设计、职场礼仪、生活常识等。大学生要加强并巩固专业知识,积累非专业知识,综合利用所有知识,完成就业的知识准备[4]。

1.2 能力准备

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5]。能力包含普通能力和专业能力,普通能力是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都具有的能力,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从事专项工作要求具备的能力。

1.3 就业预期

就业预期反映了大学生对专业前景的判断、对未来职业薪酬状况的预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等,是衡量毕业生就业成熟度的标志。合理的就业预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客观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1.4 身体准备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大学里的“低头族”“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在向“社会人”的转型阶段,需要做好身体上的准备,才能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5 信息准备

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风向标,大学生进行就业准备时要积极搜集各类就业信息,如政策类信息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政府有哪些优惠政策,需求类信息让大学生知道当下就业市场中各类职业的饱和状况,就业形势类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2 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所做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九江学院在校专科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调查选择的样本涵盖了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类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共包括31个题目,包括对大学生的知识准备、就业预期、能力准备、身体准备、信息准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回收率为95.2%;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4.5%,见表1。

2.1 知识准备

见图2。

对大学生知识准备情况的调查主要是从专业课知识准备、能否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等四个方面入手。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考试全部合格的占46.2%;基本合格的占40.3%。仅仅把各门专业课学好是不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能否高度结合直接决定了个人文化素质的层次。由图2可知,能完全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有7.0%,说不清楚的有37.8%。可见虽然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对扎实,但并没有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中,已经出现淡化专业的概念,这也凸显了大学生学习非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高达69.3%的学生没有辅修其他专业,12.6%的学生只是旁听过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对非专业知识学习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5.0%的学生会学习非专业知识,近30.0%的学生不会主动学习非专业知识。对专业了解情况的调查显示,只有63.0%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有较好的了解,高达34.9%的学生在学习了2~3年以后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情况。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不容乐观,既没有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也缺乏学习非专业知识的主动性。

2.2 能力准备

见图3。

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就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的各类能力。调查涉及环境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五个方面,这些也是用人单位普遍关注的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基本能适应环境(65.1%),可见大学生环境适应的能力还是可以肯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是考验一个毕业生能否在就业时将自己的“个性”收敛起来,真正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调查显示,20.1%的学生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63.7%的学生基本能与他人齐心协力完成工作,这说明当下学生对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比较认可。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一个支点。由图3可知,只有11.0%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时完全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55.9%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比较好,27.3%的学生对自己能否很好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持怀疑态度。可见大学生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达能力是与人沟通与交流最基本的能力,针对“是否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选择完全有,46.9%的学生基本有,30.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2.6%的学生基本没有;可见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表明:17.1%的学生与他人交往时,对自己能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充满自信的;58.6%的学生基本能与他人很好地交流。从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2.3 就业预期

就业预期主要从薪资期望、工作区域、对专业前景判断、对“先就业再择业”的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大学生的薪资期望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预期收入,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认可程度的期望。调查显示:52.3%的学生接受2 000~3 500元的薪资待遇;11.2%的学生要求要有3 500~5 000元的薪资待遇;而2.9%的学生则要求要有5 000元以上的薪资待遇。关于就业地区的调查显示,超过60.0%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只有5.9%的学生选择内陆乡镇。

关于专业前景的调查显示,19.2%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的前景很好,49.9%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的前景较好,只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的前景不好,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还是充满信心的。对“先就业再择业”的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能否适应当下的就业大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学生能接受“先就业再择业”,只有7.0%的学生完全不能接受。可见,大学生的就业态度还是比较好的。

2.4 身体准备

关于身体准备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是否热爱运动、能否坚持锻炼、有无良好的作息习惯、有无按时年检等四个方面。

关于是否热爱运动的调查显示,近30.0%的学生是不怎么热爱运动的,说明“宅”在室内的学生很多;坚持“每周2~3次锻炼身体”的学生只有17.8%;而有39.3%的学生是几乎不锻炼身体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仅有15.5%的学生有很好的作息习惯,还有超过40.0%的学生作息习惯需要进行调整。仅有10.5%的学生能坚持每年体检,超过40.0%的学生缺乏体检意识和习惯。

2.5 信息准备

就业信息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是就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缺乏足够的有效信息,就可能会与机遇擦肩而过,与自己最初设想的就业方向南辕北辙[6]。对信息准备情况的调查主要涉及对就业形势的把握、是否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否关注官方网站的就业信息等方面。

关于就业形势的判断,有超过半数(55.2%)的学生认为当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认为形势较好的学生只占7.9%。关于对用人信息了解情况的调查显示,只有40%左右的学生会浏览对口专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基本不了解用人信息的占25.5%,完全不了解的占6.3%。可见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用人单位信息搜集的意识和行动,这一状况对于现在的就业大学生来说是致命伤。政府发布的就业信息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调查显示,关注政府发布就业信息的学生只有32.3%,而几乎不关注政府发布就业信息的学生超过了50%。

2.6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是从毕业季开始的,而是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要使其认识就业准备的概念和重要性。调查显示,高达60.0%的学生对高校的就业准备工作是不满意的,可见目前高校的就业准备指导工作滞后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30.7%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满足自身需要,可见高校在完善就业准备指导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步伐。关于大学生对就业准备指导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方面需要帮助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健康的就业准备心态、面试和简历设计技巧、专业的就业指导、职场礼仪等,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

3 专科大学生就业准备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优势之一,大学生在夯实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步,只有拥有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在工作中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意识薄弱,可能的原因是专科生对知识系统性的理解不够,未能建立起融会贯通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完备势必会影响其职场表现,出现眼高手低甚至无法胜任的情况。

3.2 大学生就业信息准备不足

就业信息包括整个社会人才的供求信息、特定职业的信息、职业资格的信息等。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忽视了信息的搜集工作,更没有花时间和精力研究信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单纯依靠毕业时学校提供的校园招聘信息或利用家里的关系实现就业。就业信息准备不足将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不了解外部环境和职业的要求,降低了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3.3 高校就业准备指导工作不健全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包含对就业准备的指导,遗憾的是高校大多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代替就业准备指导工作,除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学时之外,缺乏持续的后续指导。其后果正如调查结果显示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准备指导课程与自己的需求并不契合,而对心理干预、就业指导、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简历设计等方面的需求很迫切。虽然有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准备指导工作,但是并没有深入调查学生的真正需求,没有紧跟当下就业市场的变化来做相应地转变,只是“新瓶子装旧酒”,还是参照历年的就业指导体系仅在毕业时给学生提供短时间的帮助,无法真正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3.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与就业准备工作脱节

大学生由于长期过着比较单调的校园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和实践经验,心理成熟程度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经济不能独立,加之就业困惑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使得他们的内心产生各种矛盾冲突[7]。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最原始环节就是心理与心态的调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并不是很健康,就业价值观有偏差,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测评,却没有利用这些资源,也没有后续跟进。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被忽略,学校只开放心理咨询室给学生提供基础的心理学建议,并没有专门开展过有关于就业准备的心态方面的讲座。学生就业准备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时无法获得正确的指引。

4 大学生就业准备问题建议

4.1 帮助大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专业知识水平对每个准备就业的大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将自己预期的职业蓝图变为现实的基本保证。针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准备不足,特别是知识结构体系构建不完善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和完善。

4.1.1 建立导师制

目前多数高校会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但对专科生却未能设立导师制。导师的知识是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积累而沉淀下来的,不管是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见解。因此,建立专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大学时期能够与导师交流和沟通,针对自身在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上的不足认真地跟老师学习,从而建立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4.1.2 主动积极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大学生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就业准备。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需要大学生自己将专业知识组合起来形成自己能理解并运用的结构,多看书,多思考,多做总结并借助各类图书馆资源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构建起来,才能真正地将专业知识运用自如。

4.2 认真做好就业信息的准备

就业信息的准备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做好了信息的搜集准备,并准确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才能在最后就业时找一个“好婆家”将自己“嫁出去”。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弥补这方面不足。

4.2.1 多渠道搜集信息

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在做信息准备时要学会多渠道搜集信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信息的搜集在数量上要有保证,就不会出现数量不足以至于只能从狭小的圈子里来回获取就业信息。例如学校、各类招聘网站、政府官网、朋友、亲属等都是就业信息来源的有效渠道。

4.2.2 随时跟踪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

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用人信息是大学生就业的直接依据,大学生在做信息搜集的准备时要着重关注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这样才能根据用人信息来确定在就业时应该要提高什么样的技能以及在面试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巧,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人岗匹配,实现高质量就业。

4.2.3 科学筛选就业信息

在搜集各类就业信息时,要学会科学取舍,分清主次,同时就业信息也要适合自己。在筛选信息时要学会去粗取精、辨别真伪,及时去除无用信息。要将信息分类,抓住主要信息,把握重点,抢占先机。在就业时,切忌没有根据地对号入座,这可能会误导自己的就业方向。

4.3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准备指导体系

就业准备指导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自觉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8],完善就业准备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3.1 认真追踪学生就业准备需求

学校的就业准备工作与学生的需求基本不符,这就要求高校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就业准备时需要哪方面的指导,并且及时快速地做出反应,给学生提供真正切实有效的就业准备指导。例如,湖南大学在进行就业准备指导工作时就根据学生的需求从什么是职业素养、对专业化的认知和做好职业准备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就业准备指导。

4.3.2 将创业指导系统化

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目前学校对大学生创业也是持支持态度,但并没有将创业指导系统化,只是“学长带学弟”的形式。暨南大学指导大学生创业时提出了知识创业的新概念,将知识创业作为创业指导系统的一条主线,使得创业指导工作清晰明朗,值得各高校借鉴。

4.3.3 将就业准备工作穿插于整个大学生涯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大学生就业准备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完成的工作,它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大一的基础性能力到大二大三的专业性知识,都是连贯的。因此,高校在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指导工作体系时要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4.4 加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状态和确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最直接手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持续的就业压力,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就业准备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建议从以下方面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4.1 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常言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的。非专业的教师只能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并没有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因此需要建立以心理学教师为主的专业师资队伍。

4.4.2 有计划地展开心理健康讲座

就业心理准备的内涵是学生事先针对就业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良心态、心理预期、期望等问题所做的安排和统筹[9]。有规模、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使学生降低对心理干预的抵触心理,接受科学的指导。

4.4.3 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准备工作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还处于心理转型期,很多学生羞于将自己在做就业准备工作时遇到的心理问题告诉他人,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李继宏,王学臣.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的自评调查及分析[J].教育与职业,1999(11):47-48.

[2]唐钧.适应竞争现实做好就业准备:关于大学生职业设计的调研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0(5):10-16.

[3]曹占东.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周群.职业人生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明照凤,大学生就业指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7]尹忠恺,肖文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8]邵海燕,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2005(2):63-68.

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 篇8

关键词:安心学习,珍惜时间,掌握技能,平稳心态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实际工作经历, 再加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的困扰。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 四处求职, 一旦碰壁, 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还有的学生优柔寡断, 患得患失, 整日心绪不宁, 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着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 在大学的不同时期让他们侧重不同的心理储备, 为大学生从容面对社会、轻松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1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大学生刚刚入学时, 从高中的重压中解放出来, 总会有想放松一下的想法, 他们对大学的生活只有美好的憧憬, 却不知道将来就业的残酷。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 应该让其了解毕业时竞争的压力, 就业的困难, 形成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压力, 让他们清醒的意识到大学期间如果不好好学习, 没有真本事, 将来只能空有文凭, 甚至拿不到毕业证而无处落脚。

但是也不能让这些必然的压力过分作用于稚嫩的大学生, 我们要把一些好的毕业生典型, 好的就业形式、途径讲解给他们听, 并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这样的典型, 如何把握良好的就业前景。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触摸的目标, 专心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活动, 而不至于走向松散学习和放弃奋斗目标的两种错误倾向。

2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 时间也是很充裕的, 但是应该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并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当他们的目标明确时, 会发现应该掌握的东西太多了, 应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这样就能珍惜大学校园里的每一分钟, 如饥似渴的去汲取知识。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 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 检查自己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 竞争力如立, 为踏踏实实的就业迈好第一步。

3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在经过大一的大学适应期后, 大学生们对大学的生活基本了解,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 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非常的迷茫。应该针对这个特殊时期, 找专业课的老师对他们再进行一次专业教育, 对专业所学的主要内容、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综合的讲解, 并对将来的就业形式、方向做以分析, 让他们修正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 如想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 想在哪一个地区发展, 而且应该提醒他们利用这一黄金时期提前作好准备。如英语的等级证、计算机的等级证以及专业的资格认证。还有一些必要的能力的培养, 如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在这一时期不仅让他们有一定的外部硬件的条件准备, 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让他们逐渐适应自己的专业, 热爱自己的专业, 树立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 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 鼓足勇气, 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 即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及时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 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 发展特长,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有了专业技能, 就能建立必要的自信, 这就像掌握了一样威力无比的武器, 可以驰骋疆场, 甚至缚住“苍龙”。

4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在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时期, 已经在大学校园里锤炼了三年了, 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专业知识也有了明确的认识, 而且对自己将要找的工作单位的硬件要求

(上接35页) 有效控制检修工作的危险因素。也有了必要的准备。这时要让大学生以平稳的心态勇敢的面对社会、走向社会。用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所学和特长去征服用人单位。这个时期应该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我现在已是一技在手, 不愁找不到工作, 但在具体的决策上还要慎重, 设立较低的起点, 找一个能施展才能的场所, 然后逐渐锻炼, 走向成熟。而这时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 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 并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 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 甚至产生自卑感, 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 会认真反思, 吸取经验教训, 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不要人云亦云, 要有自己的想法, 守住阵脚, 这样就会有这边风景独好的感觉。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困扰高校的难题,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被大家广泛认识到, 我们应该正确培养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 并引导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

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葛亚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2]何国清.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3]姚莉.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4]许磊, 李丽.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J].传承, 2009 (1) .

[5]刘学忠.本科高校就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6) .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9

高职就业教育总体上是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扩大、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入而兴起的一项教育内容。早期的高职就业教育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大部分局限在了对学生的就业面试技巧的指导和就业前的有关准备工作上。另外,高职教育本身在校内时间短、学生素质普遍低于本科生等特点都给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带来了阻碍和困惑。当前高职就业教育的问题如下:

1.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高校在面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职骨干示范评估等方案时,就业率成为评价结果的重要参考。一味在数字上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必将导致最终高职人才培养的失败。故而,从就业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探索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2.就业教育缺乏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

就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着眼于为学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成为学生一种临时性指导教育。在实际就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对于学生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肤浅和不够细致,在就业教育操作中与专业结合、课程设计以及就业教育师资发展和所必需的设备环境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3.就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

现代职业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终身教育理念,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就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面试前的集中突击,而是一项事关人才培养和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确定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就业择业时往往出现盲目跟风和随波逐流的现象,不能客观从自身给自己进行科学职业定位。通过就业教育,学会掌握就业定位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让学生提高在兴趣、人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奋斗目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他们成才。

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较强,如果他们的职业和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向适应,他们就会发愤图强,茁壮成长。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度,从而帮助他们找到预期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用有效的措施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3.有助于人尽其才,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有技术、有专长,是国家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果高职毕业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专长,将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出现脱节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就业教育促进了个人成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挖掘了大学生的潜力,发挥了个人特长,把每一个学生打造成有用之才,避免了人才浪费,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就业教育主要内容

通过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的就业工作知识,作者认为高职就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育人教育,既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因此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一流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现实中,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实远远滞后于社会、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出现学生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薄、忠诚度和信誉不高等现象,给企业和学生本人带来损失和伤害。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而且对于文明新风,社会和谐、安定起到促进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大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和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在就业上表现出矛盾、攀比、自卑等各种心理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过于理想化,不能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自身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竞争意识;甚至有学生在就业失败后表现为多疑、自卑、疾世愤俗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所以,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准备,用健康、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3.就业价值观教育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遵章守法,注重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但是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之风影响,难免出现部分学生在就业价值观的判定和选择上走向了崇拜物质享受,缺乏勤劳、踏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就业道路上误入歧途。因此,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对职业的认知是高职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从入校开始如果没有对职业规划和自身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学习,无法解决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两大问题,导致盲目从众,缺乏对自我价值的理性认识,就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和今后社会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让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高质量和稳定就业打下基础。

5.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大学生最终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国家在2015年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通知中指出,要把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就业教育中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创业实践知识的教育和指导,有效拓宽高职就业教育领域,促使就业机会更多样,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在产学研转化和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得到提升。

当然,除了以上就业教育内容之外,常规的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求职礼仪,如何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等也是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就业教育的策略

1.加强和提高思想认识

院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会直接导致其对学生就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上出现片面和重视不够。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不断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只有在就业教育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才能为社会提供强大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就业教育要有特色

高职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应具体,有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泛泛而谈。

首先,坚持就业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需要。每个职业院校都各具特色专业和对应的行业特色,在就业教育中着重对学生开展地方特色教育。

其次,坚持高职专业特点与就业行业特点深入结合。从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教育课程安排等方面,有效地将学生专业和今后从事的行业特点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就业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

最后,坚持就业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就业教育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育,而应该与专业课建设一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配套的实训实验室,给学生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教育感受。

3.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高职就业教育的全部,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各种创新创业知识。通过技能大赛、创新模拟演练、实践活动等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政府有关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4.就业教育的专业化和全面化发展

专业化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教育的形式载体。具体可以体现在使用什么样的平台为学生传授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学生必须知道的本专业的必备技能、行业素质要求和发展前景等。二是就业教育的组织实施者。目前高职类就业教育大部分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辅导员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在知识储备、技能方法、社会经验等方面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而系统的指导,使得就业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培训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就业教育教师队伍,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就业教育做出正确指导和帮助。

全面化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就业教育,要把教育对象扩至到高职教育的各个年级,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就业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内容的细致化。二是就业教育内容全面和丰富,包含职业道德、就业观、创业能力、就业技巧等。三是教育方式尽可能全面多元化,可运用课堂教学、网络技术、项目设计、专家讲座、实验实训等,使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四是教育的理念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全程化、动态化和持续化,持续不断地促进高职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就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指导学生从大学顺利步入社会的一项育人工程。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系统分析、扎实有效地推进就业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切实提高高职学生人才质量培养,促进高职院校良性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人才红利。

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 篇10

一、过渡时期学生思想的调整

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 大学生们不仅仅是环境改变了, 而且学习目标也随之改变。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是多方面、多阶段的, 这一时期是不断规划他们自己未来的重要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思想工作对他们未来的取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不仅能促进其当前的适应社会心理, 也有助于其成年后的良好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应使大学生了解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而设置, 面向职业岗位, 职业群。专业是以社会市场需求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管理, 初步了解服务于社会急需的职业技能是未来学习目的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应对高职院校的学习有正确的认识

几年来通过与在校生的接触与沟通, 他们有的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学习认识还存有一定的差异, 不能正确地对待毕业后的去向, 导致在实习、工作中遇到种种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如:就业起薪低于农民工, 企业是不是太贬低了大学生的价值。在这个问题理解上适时应引导大学生, 看到企业注重农民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强, 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带来的是现实利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高于实际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走出去, 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与技能的高度统一, 这样既能被认识也能了解自己的价值。

如何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让学生搞清楚接受职业教育的含义。从广义来说凡是教育都含有职业之目的。学习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为了增进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动手能力、为了提升社交能力, 说的通俗一些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并给予大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 所以职业教育更注重实用性, 注重同社会联系, 重在形成实际的技能。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 各职业院校办学的理念也有一些差异, 我们应该明确看到, 其宗旨还是以教育为手段学习一种职业, 在社会上达到以求生存的本领。这种职业技能不仅为个人谋福利, 而且也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我们应引导大学生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从社会整体进步, 繁荣的角度来考虑职业。

三、大学生要为创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 主体自身准备不足对未来其创业无益于打无准备之仗, 与他们交往及毕业后的社会经历情况可以看出, 创业前的思想准备对日后大学生经历、工作是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 无论男女均是如此。

首先要有开放的人生观。端正心态, 其中有角色的心态, 历经磨难的心态, 一定会有成功的心态, 这只是就业、创业的基本前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人而异, 不能好高骛远, 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专业, 应把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作为开始, 以未来在社会生计的求知为目的, 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方面综合因素来奠定自己人生的基础。

其次要有计划。上了大学是要思考人生的, 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创业条件进行综合性分析, 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学生应该想这几个问题:我是谁、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具有冒一定风险的能力, 培养决策的能力和领导能力。世界上有两种人才, 一种是被用之才, 一种是自用之才, 学生的积极主动加策略, 就可以让他们有被用之才转变成自用之才,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这样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未来的取向选择的余地就会更多。

第三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要有着明确的定位。在培养人才方面, 它与本科、中职有着一定的差异。本科院校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专业基本理论以及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研制 (究) 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可以从事有某种专业技能, 可以从事某种专业岗位工作需要的高技术型人才。而中职教育的目的是某种专业普遍技术工作人员。

第四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开放人生的核心。应要寻找机会, 把握机会。如果寻找不到, 就应该创造机会。培养一种创新的习惯, 应该变被动为主动, 争取更适合、更有前途、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动力。

如何培养这些基本能力。综合来看应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岗位工作应用知识的技能, 具有一定的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对所学专业所涉及到的轻工机械、化工、电工、仪表知识,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要有一定的知识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它是多种能力的结合, 并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0ffice专业办公软件。

第五职业能力要强。职业能力就专业而言, 不同的专业需要有不同的专业职业能力。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学好本专业, 以便在实际工作运行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能进行处理工艺与技术的一般革新与改造, 要能为所学的本专业提供试验数据和参考资料;要能对工程可行性方案进行一定的参与研究工作, 对有关的专业进行计算辅助设计等诸多能力。

第六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思想上有上进心, 理想要远大, 踏实工作, 爱岗敬业, 讲究诚信;要有良好的修养及个人品质, 团结合作, 吃苦耐劳, 积极进取, 开拓视野;注重自身的言行, 树立良好形象, 遵守纪律, 勤奋努力, 身心健康的状态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做准备, 不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立业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的能力要不断充实与完善。一方面要加强学习, 积累知识, 开阔视野,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和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老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都可能在未来工作中遇到。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 还要安排学习进度, 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对主要专业课程, 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都要必须掌握, 因为它是将来到社会上工作的立身之本。另外增强就业意识, 注重社会实践, 积极寻找机会, 要收集新消息, 关心市场就业动态, 同时也要积极地查找自己的不足, 拾遗补漏来全方位提高自己, 这样就能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成为胜者, 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成为能者。

第七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就业观。这种观念要与时俱进, 没有创新的就业观念就不会适应新的就业形式, 只有就业观念符合就业形式, 才会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一条道路。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中小企业、到基层去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八要加强体育运动, 磨炼大学生的意志。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这不仅增强学生们的体魄而且也能使学生放松身心, 消除疲劳, 调节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缓解学习、生活等引起的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性, 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另外,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国家和各地就业政策不甚了解, 同时缺乏必要的认识, 思想准备不足, 有惶惑感。尽可能多地了解应聘企业的情况, 避免丧失机会。

综上所述, 只是浅要地谈一下看法, 要使学生们未来能做到“职业素质好, 动手能力强, 踏实肯干, 思想上与时俱进”的优秀学生, 还有许多要思考的, 这也涉及到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总之有了认识的提高与制定的明确目标, 对学生们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他们成长为一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做好准备, 使其与时代同行。

摘要:增强高职新生对高职院校的认识, 提高职业技术能力, 减少未来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引导学生在学习、规划、心态等多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使他们更早地、更好地为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职业思想教育,人生观,制定规划,创业

参考文献

[1]田光哲.当前就业形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9) .

[2]肖建乐.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需解决的三大矛盾[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9) .

[3]关立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布局[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9) .

[4]袁广林.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4) .

上一篇:最优预见控制下一篇: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