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论文

2022-04-19

摘要:工匠精神指的是人干一行爱一行,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投入大部分精力,而且乐在其中,随着时间推移将职业和生命高度融合起来。我国目前最为缺乏的便是拥有工匠精神的匠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因此要积极落实工匠精神教育,将它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校园活动中、双创教育中、专业实习中。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由于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岗位竞争愈演愈烈,目前的工作岗位可能无法满足各大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而且今年新冠病毒席卷了中国的整个就业市场,导致学生就业率严重下滑。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就业指导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今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冲击了中国的经济市场,更是打击了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以今年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式来看,是极其不容乐观的。我们知道,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就业率,但是随着众多高职院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今年新冠病毒的大肆猖獗更是加速了高職院校的就业弊端的显现。对此,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努力,研究应对之策。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今年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学校的特点、专业,定向的培养学生,从而构建一个与就业目标相结合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就业指导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就业率,促进学生尽快融入岗位,而且对目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就业、教育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突出问题

1.高职学校传统的就业教育思想观念落后。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国家经济不景气,新冠疫情还在蔓延,对无数的生命造成了威胁。在这种特殊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成为一大难事。但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还在基于传统的就业指导观点使用落后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就业,意图提升学校的就业率。但是,目前形势严峻,竞争激烈,单纯通过老旧的就业指导方式,例如毕业前的就业考试、短期的就业培训等,这些措施早已无法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要求了,学生再面临实际就业问题时可能无法应对,而被社会淘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秉持创新的、与时代发展脚步相同步伐的就业观,教育毕业学生如何开展创新就业、创业。“就业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 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正确选择个人职业,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1]

2.就业指导教学内容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讲解教材,学生完成相应的指导作业,联系生活实际“高职院校指导教育的方式还相对单一,高职院校也是采用课堂教育的方式,教师大多在口口相传教材的内容和讲述经典的就业创业成功人物来引导学生对就业的期待”[2]。或者学校组织毕业生集中在一起,组织相关就业指导人员以大课、会议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高职学校可能受到疫情影响,夸大目前的就业形势。以上缺点是:就业指导课程用时短,课程内容没有创新性,乏味枯燥教育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兴趣;就业指导的讲解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欠缺对目前就业信息的全面分析和系统化的就业知识构建体系;毕业生接收学校对疫情当前的就业指导分析,对就业、创业产生消极情绪。最终,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把控不准,择业容易产生随意性或畏惧性,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工作需求,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

3.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需加强。在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而言,大部分都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往往是学校的专业课讲师,或者开展其他校内外工作的人员,对这些类型的学校工作人员来讲,其自身对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就不足,并且还要担任其他的工作职责,那么对学生就业的形式很有可能就不了解,其做出的参考性建议也就没有依据。况且,今年面临新冠疫情的压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本身就很困难,如果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那么学生如何了解如今的就业形势、如何针对当前的疫情做出合理的就业、创业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之法又是什么,这是值得各大高职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资源和专业指导人员,才能应对新冠疫情带给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创业。

4.学生的自身就业条件与社会需求不符。即便高职院校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冲击,就业压力大,但是无数学生眼高手低,对自身太过自信。其中一部分学生志愿选择对口专业的工作,而忽视了力所能及的岗位;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居高位,对工资要求太高,已经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工作量。剩余的学生害怕就业,又不愿意创业,他们习惯了父母给钱的腐败生活,这是典型的缺乏生活独立性的表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就应该从这些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改变他们的就业观。

二、就业指导对策

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和影响,“要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课程建设和管理质量。高职学校要将就业教育计划贯穿全体师生,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活动。”[3]笔者对此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1.提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如今,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生涯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只有学校全面落实就业服务计划,才能保障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首先,高职院校要更新就业指导传统教育模式,引入新的就业教育理念,从本质上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理论;其次,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要专业化、行业化,就业指导教师必须跟紧我国就业形势,及时更新就业信息,高效地为毕业生传递目前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信息;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开展不同规划的就业指导课程并提出就业建议。

2.高职学校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风险不见减弱趋势,但是学生最终要到职业岗位上参与就业。高职学校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就业方式,这种就业模式的存在要求学校有导向性的培养学生到专业化的工作岗位,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减轻学习负担,学校在就业指导上可以为每一个学生详细、全面地进行职业规划,直接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质量水准;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合同,高职院校可以源源不断为企业注入专业化人才,为企业填补岗位空缺,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得到显著提升,学生也参与了专业化的工作,这种就业趋势对企业、高职学校、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高职院校和第三方企业签订协议,学生从学习到就业以“直线型”的模式进行规律学习、就业计划,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学习计划,有方向性地讲解就业指导内容,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与其就业岗位相关的就业建议,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该条对策既是三方共赢的局面,更是响应高职院校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对策。

3.为学生搭建模拟平台。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艰难,学校应对该种问题时要科学、有计划地更新就业指导策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大多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期,学生即将面临实习、面试前,学校有必要组织一场校园模拟招聘会,该计划能为学生预演一次真正的招聘现场,整个环节包括企业招聘、面试、录用,与真实的企业招聘现场一样,其模拟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求职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面试的素质要求,提前为日后的求职计划做铺垫。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这种模拟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实地招聘会,也可以通过线上招聘,除了视频面试外,整个流程与实地演练没有区别。高职院校学生经历一次实战模拟,不仅提升了心理素质,提高日后就业成功率,还让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策略变得高效可行。

4.倡导学生先创业后择业,降低择业标准。目前,我国整体就业水平已经下降,很大部分群体已经面临失业困境,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指导学生缩小择业范围,能选择对口专业的工作最好,不对口也要尽量先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不要等到机会找你,要学会把握机会;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薪资标准,在疫情影响下还可以适度的降低工资。高职学校可以告知学生就业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就业无论对独立性的培养还是对日后的职业生涯都带来明显的益处。

综上,由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各大企业纷纷削减工作人员,甚至无数中小型企业已经破产倒闭,这样的危机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是难就业不等于不就业,高职院校是学生的直接就业指导者,学校出台的各大就业指导策略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日后的择业前景。高职院校不但要教育学生有积极的就业观,还要应对疫情采取各种可行性措施,即创新就业指导观,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完备就业指导教学内容,更要系统、全面地辅助学生制定就业创业的人生规划,带领高职学生在高风险疫情面前不畏艰难、开拓发展、积极就业。

参考文献:

[1]  朱文华.基于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3,(12):330-331.

[2]  辛鹦裸.高职院校就业指導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5):180.

[3]  刘伟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5,(23):136.

[4]  邓长鹏.当前高职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1):114.

[责任编辑 晓 群]

收稿日期:2020-04-19

作者简介:肖素芳(1965-),女,湖北黄冈人,副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作者:肖素芳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论文 篇2: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路径分析

摘要:工匠精神指的是人干一行爱一行,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投入大部分精力,而且乐在其中,随着时间推移将职业和生命高度融合起来。我国目前最为缺乏的便是拥有工匠精神的匠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因此要积极落实工匠精神教育,将它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校园活动中、双创教育中、专业实习中。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指导路径;路径分析

一、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就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工匠精神指的是从业者对本身从事行业的高度热爱,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断地去打磨工艺,甚至于到了痴迷程度。拥有工匠精神的人对自身非常苛刻,对加工手法等具有很独到的心得,并且淡泊名利远离纷扰。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就业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体现在:

第一,笃定心神在技术领域能够走得更远。在新时代人们受到的诱惑太多,导致很多人不能有所建树。学生拥有了工匠精神之后,会认真研究生产工艺,会不断地通过各种角度寻找提升生产工艺的办法,去提升产品的质量。因为一门心思搞研究,所以在技术领域会走得更远。

第二,能够让高职学生实现更高的理想。高职学生属于国家高级技术人员,要以振兴中国技术、提升中国制造水平为己任。工匠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向这个目标不断迈进。成千上万高职学生在工匠精神激励下成为大国工匠,而国家也会因此快速崛起。在国家崛起的过程当中,必然有这批工匠的卓越功勋[1]。

第三,减少专业力量流失,提升教育效率。通过工匠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产生信心,不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问题动摇心智。在毕业后,学生也会积极地加入专业领域,而不会进入其他行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工匠精神之下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途径

1.从部门指导向全员教育指导转变

之前都是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而且工作主要集中在就业应聘方面的指导,指导面太多狭窄。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当中明确指出了思想教育和能力教育等要结合,故而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与思想教育结合,也必须要向“三全育人”方向转变,需要打破部门约束,能够让各科教师乃至于后勤教职工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当中[2]。例如山东某高职学校便是融入了后勤導师,通过后勤人员兢兢业业的表现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这就是就业指导工作向全员指导转变的真实例证。

2.在专业教学中实现工匠精神教育

以汽车专业为例,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汽车发展史,尤其是第一代研究汽车的发明人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一代人在技术上的执着。教师更可以加入我国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例如长春一汽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深度体验到爱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的那种大无畏、大胸襟、大气魄。对于石油专业则可以引入铁人王进喜的故事,让学生学习他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3.在校园活动中实现工匠精神教育

高职院校校园活动包括一些创造性活动,例如学生社团发起的研发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所掌握的理论去指导研发工作,并享受这种工作带来的乐趣,能够从中实现实理结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例如2019年合肥一群来自大一大二的微电子、机械专业学生发明了语音分类垃圾桶,其中和各自专业都有紧密关联,是真正的学以致用。这其中也非常深刻地体现了工匠精神。

4.在双创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教育

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当中,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这是因为创新和创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只有工匠精神才能让学生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不断地丰富技术,让学生凭借良好技术稳定就业并实现长远发展;只有工匠精神才能让创业者拥有服务于民的崇高思想,不唯利是图去做不长久的生意。在双创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打算,来针对性辅导相应的内容,要让学生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和研究。为了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水平,可以聘请行业内专家前来现身说法,用专家工匠精神去感染学生。

5.在专业实习中实现工匠精神教育

专业实习一般都具有“理实一体化”特点,即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这其中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体现出强烈的工匠精神,要认真讲解技术要求、分析技术参数,示范技术的细枝末节,要让学生一丝不苟。例如高职美术专业在绘画手法等方面严格要求,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要让学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以看出美术作品当中蕴含的精神、绘画手法,并且在亲自操作拿起画笔时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在社会实践当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让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积累丰富职业经验。

总结: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仅限于毕业应聘指导,还需要将工作前置到专业学习、校园活动、双创教育、实习工作当中,要确保工匠精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形成精益求精的宝贵精神。工匠精神教育需要指导者拥有跨领域知识,精通技术培训、思想教育、双创教育,善于抓住任何机会,让学生和社会工匠接触和交流。指导者要通过工匠精神教育给予学生自身强大的就业优势,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竞争、创业竞争当中胜出。

参考文献:

[1]胡雅青.工匠精神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分析[J].青年与社会,2020(1):2.

[2]胡颖梅.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路径[J].公关世界,2020(10):2.

作者:姚勇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论文 篇3: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摘要】就业指导类课程是当前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类必修课程,本论文围绕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现实教情和学情,基于课程育人视角,探索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并形成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一种更新的育人模式。早在2016年的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融入将“立德”和“求知”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实现各类课程课程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

就业指导类课程本身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旨在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意愿,培养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促进学生理性规划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协助这些准职场人们提升就业能力、助力生涯发展。课程本身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能更好地推进并发挥教育功能正向叠加效应。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各高校均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等类似部门负责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开设,一般院校会开设两门课程:面向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面向毕业班的《就业指导》课程,每门课程16学时,部分学校还加开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在逐步推进课程思政的融入,但因为学校政策以及课程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局限,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现状

(一)政策性引导不够

就业指导类课程是理论+实践的综合类课程,除了讲授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实操技术,还要通过对国内外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各类就业政策的解读,引领学生在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积极梳理自己的择业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一直以来,国家为推进就业工作制定了各种政策,各部委、各司局和地方政府也有都结合自身工作下发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文件。由于任课老师大多为兼职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存在有因未能及时获取政策文件或对于相关精神的领会把握尚不到位的情况,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向学生传达失实或过时的政策精神,教师在形势政策等理论环节更倾向于照本宣科,生硬教学,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二)课程思政改革力度缺乏

就业指导类课程的主要承担部门为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如服务用人单位、举办招聘会等大量复杂、繁琐、耗时的事务性工作,导致就业指导人员用于研究和开展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发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而其他参与教学的兼职教师,由于考评指标等要素的缺失,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薄弱。尽管都在推进课程思政的相关工作,不可否认,当下就业指导类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推进仍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比如工作实践探索,可以和校外资源联动,让学生对即将要踏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更为立体的直观认识,但由于授课教师自身专业背景和对于当下行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局限,课程环节的设置依然是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入心入耳。

(三)缺乏个性化指导

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授课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且受限于高校软硬件条件,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类通识必修课程,普遍采取大课的方式,面对动辄一两百学生的班级,教师无法照顾到学生个性化需求,个别深入单独辅导就更无从谈起。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特点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与本科院校相比特点鲜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一直以来都是高职类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各类课程的改革也都只有在尊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建设差异的前提下,思政教育元素全面融入的效果才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特色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改革的落脚点首先应该在内容设计上体现:即德育内容重点应放在工匠精神培育并辅以企业文化的融入。担任课程的教师需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提炼行业的价值基因,深度挖掘各专业的特点以及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结合身边案例和行业中的榜样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现工匠精神的所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打造既红又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特色

高职院校具有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的教育主体,就业指导类课程要积极从校企共建中汲取思政养分。通过校企联建活动、教师企业实践、共同申报产学研专项课题等模式,为课程思政建设凝练鲜活的信息资源,助力德育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改革实施途径

(一)制度保障层面

任何课程的可持续改革和推进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领导体系,联合教务处、思政部等部门,聘请校外专家,合力开展就业指导类课程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完善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体系中需明确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赋以适当权重,保证课程思政能真正落地,并保持持续稳步推进。

(二)隊伍建设层面

1.打造教学共同体

职业教育是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就业指导类课程是面向全院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学生的专业背景具有很大差异性,不管是辅导员、就业行政人员或者是专业课程教师,个人个体的知识结构组成都很难独立承担课程思政改革的重任,因此,打造稳定且专业的教学团队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团队成员要以立德树人为共同愿景,跨专业、部门组建新型教学共同体,加入企业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打通专业壁垒。

2.持续价值宣贯

加强价值宣贯,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价值引领的责任感,由课程思政的一个个“小切口”进而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大问题”,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提升,使其将思政教学融入由任务变为自发,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共同奏响全员育人的”交响乐”。

3.强化培训能力提升

这里的培训不只是指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的提升,更要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敏感性。督促引导教师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新任务下,时刻做好学习储备工作。其次经常性地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交流,互为补充,弥补个人知识面的不足,保证课程思政能自然融入,也不喧宾夺主;既能体现思政内容的理性论证,又增强了授课的感染性。

(三)课程实践层面

(1)在介绍就业政策和形势章节,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规范》,把党和国家级各级政府部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件、法律、法规等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和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关怀。

(2)在知识与技能提升章节,课程内容要注重学生对于行业和岗位的认识,比如针对岗位特点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在此过程中要结合案例融入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坚守诚信的道德品质,并结合身边的同学的榜样案例做对比,展现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避免枯燥说教,努力将诚信播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底。

(3)在职业探索过程章节,通过讲授、小组讨论、人物访谈等方式,加强兴趣探索,性格、能力等职业生涯探索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自我剖析,探索职业选择的更多可能性并理性认识“好工作”的标准,选择与自身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因素相对匹配的职业。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章节,着重引导学生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多元化就业。充分挖掘社会热点,比如,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的人民英雄张定宇,誓死“守好庐江”浪尖上逆行者陈陆、一辈子守护大山女娃的张桂梅,将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政策解读相结合;同时介绍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展示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行的精神风貌,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祖国建设。

(四)教育教学工具应用层面

新时代面临新的教学环境和形势,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升了育人实效。

1.借力大数据,辅助精准就业

通过网络获取学生网上投递简历、收获网上面试邀约等信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基于大数据,教师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及时干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查找原因,完善求职技能。

2.借力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慕课、直播等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课时少、知识点覆盖面不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录制高质量视频、音频做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补充,能够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能够让使得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有利于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制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3]苏博云.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2):65-70.

[4]刘玉.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师范大学,2010.

[5]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6]马亮,顾晓英,李伟.协调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作者:范丽娟

上一篇:语文心理教学探讨论文下一篇:儿童自卑心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