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心理因素影响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在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要通过优化专业教学、炼就“职业人”和培育学生职业素质等途径提升学生的择业竞争力,最终提升其就业质量的观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就业心理因素影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就业心理因素影响论文 篇1:

浅析心理因素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畏惧自卑心理、过分依赖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要调整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对策:一是实现教育机制创新,把职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三是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畅通的渠道和正确的择业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心理因素 学生就业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的发展,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社会各界对此有诸多探讨和分析。本文从高职毕业生就业这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心理因素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现状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高职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初次就业率普遍偏低,2002至2005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64.7%、55.7%、61%和62.1%,较全国同期高校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65%、70%、73%和72.6%,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于2007年全国就业率的预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家康小明的回答也并不乐观:“排除统计误差,到2007年7月达到60%已经很不错了。”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与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追求高学历,对高职毕业生存在理论知识薄弱、学历低的偏见有关,另一方面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关,还与不健全的市场就业机制有关;就高职毕业生自身来讲,不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导致就业难,甚至毕业即失业的重要原因。

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过程,受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现实看,笔者认为,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畏惧自卑心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传统学术型高等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上还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观念,对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低,大多数学生感觉就读高职院校在学历层次上低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缺乏正确的定位,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加以在现实中部分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要求高学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二)过分依赖心理。从高职毕业生成长的经历来看,处在这一年龄段的高职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基本是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阅历和经验,缺乏基本的就业竞争能力,自身对家庭和学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再者受传统就业分配观念的影响,仍然有相当多的毕业生把就业寄希望于就读的学院,缺乏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就业的心理准备。

(三)盲目从众心理。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原因,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学生一方面感觉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不过硬,专业技能粗浅,难以达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自我了解,对自己的择业目标和今后的发展不明确,有随大流的意识,导致所谓的热门专业岗位僧多粥少,冷门专业岗位门可罗雀的局面,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的显性过剩。

三、对策

高职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涉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能否继续深入,市场化就业机制能否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能否合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和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从深层次上讲,涉及建设和谐稳定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高职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实现教育机制创新。要针对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机制弊端,强化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教育机制,突出办学区域特色,专业特色,专业设置应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现有设置不合理或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加快调整步伐。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实用性,着力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改变封闭单一的办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与市场接轨,采取 “订单式”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招生对象、规模和教学内容。这样,高职毕业生在学习阶段,既可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又可提前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和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弥补高职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上的先天不足,使高职毕业生无论在心理准备方面,还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都能够为走向市场,应对竞争,贡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职能,根据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指导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加大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力度,消除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壁垒和限制性措施。实行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实用型人才缺乏的地区和单位就业,制定具体措施,引导用人单位按实际岗位需要合理用人,避免人才高消费的浪费现象,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指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建立毕业生就业监管体系,推进阳光就业,从制度上规范人才市场的运作机制,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毕业生的培养基地,要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是要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从学生入校开始,认真研究和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其着手制定执业发展规划,并鼓励他们为此而作心理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二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及时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积极沟通社会用人单位,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及时、准确的为高职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既要把学生招进来培养成材,同时更要把学生输送到工作岗位上;三是要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定期举办毕业学生推荐会,这样可以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让社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加深学生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畅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表格内数据均来自教育部当年公布的数字.

[2]新浪网,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作者:张艳敏

高职就业心理因素影响论文 篇2:

校企合作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①

摘 要:本文在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要通过优化专业教学、炼就“职业人”和培育学生职业素质等途径提升学生的择业竞争力,最终提升其就业质量的观点。

关键词:校企合作 就业质量 路径

Options of Improving Employment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eng Yuxi Hu Chengjian

(Hunan enginering and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410151 China)

就業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特别是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人们不仅关注就业数量即就业率,更关注就业质量,并把就业质量说实在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到如今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由一味强调就业率开始关注就业质量,但在很多高职院校重招生轻就业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这是阻碍就业质量提升的瓶颈。因此,最终实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

1 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准确把握“就业质量”的内涵是探讨提升就业质量的基础,“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是“就业质量”的延伸,是对其内涵的进一步缩小与明晰。近年来,学界对于“就业质量”的讨论颇为热烈,但国内借用得最多的是河北师范大学刘素华关于就业质量的定义,即“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3]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界定,认为就业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维度,即就业的客观优劣度、主观满意度以及工作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其中客观维度主要包括专业对口率、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半年内离职率、单位是否有送培或继续教育的机会等,主观维度则与之一一对应,并依此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掌握了客观的尺度,才能比较全面、公正地看待就业质量,才能有的放矢地探究提高就业质量路径。

2 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和“提高路径”的调查

2.1 调查方式及范围说明

为掌握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并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和提升质量的对策等,本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问卷中,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设计了13道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了尽量全面反映问题,有的选题设计的选项多达11项。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设计了3个选题,其中有个选题也包括9个选项,所有这些内容编排在一份问卷中,问卷回收后经课题组成员汇总、整理后分别编成表1和表2。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湖南省8所高职院校(其中国示范2所、省示范3所、一般高职3所)的800名毕业生,问卷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放并回收,之所以发放电子问卷,主要是基于毕业生大都不在长沙工作的现实。被调查学生毕业的时间是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其中工科类540人,占68%,文科类260人,占32%,(男生570人,女生230人),回收755份,回收率94.4%,调查结果是有效的。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本次毕业生调查结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所选读的专业、学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所参加的校内、外活动、是否有“双证书”、是否接受了就业指导及其本身的社会关系等等,这里选择了调查中发现影响比率较高的因素列入表中,具体情况分类汇总如下(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所有人都认为是否持有“双证书”对就业有直接影响,94%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就业影响很大,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特别是进企业生产实践直接影响其就业质量。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工作目前在高职院校是有所欠缺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不利于学生高质量就业的。

从表2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对就业的帮助很大,并对合作育人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很多有益且比较集中的建议,对学院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提出了改进意见。

3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在高职院校日益重视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当选择怎样的路径或者说通过什么方法去提高就业质量呢?这一点,学界已有很多讨论,但作为毕业生,在他经历过择业—— 就业之后,根据他们的切身感受也作出了回答(见表2)。结合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和学生关于提升就业质量的建议,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如下路径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3.1 校企合作优化专业教学

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利国利民。

3.1.1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被调查的学生100%的建议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也只有这样,学院培养的人才才能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通过联合共建专业,共同研究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质量标准,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契合专业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合理、规范,最终使高职学生成为能从学院“下得去”,能被企业“用得上”的人才。

3.1.2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在调查中,学生100%要求增加实训、实习内容,76%要求教學应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务必响应学生呼声,切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人才群预期,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要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要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的力度,共建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从而既可以满足学院教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课后以及实习期间自主学习的需求,也可以满足行业、企业参与和了解学院教育进程的需要。同时,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也可以利用该课程资源中针对企业员工开发的培训包进行再学习和深造,从而实现学习社会化、终身化。

3.1.3 校企共同编研教材

高职院校既要体现“高”的特性,即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要体现“职”的特性,要彰显其职业特色。首先它的教材就应当是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做的,其核心理念就是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理开发教材,彻底摆脱本科教材的学术气息和章节目录式的框架结构。这样,行业、企业可以把实际工作中执行的最新的标准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进学生的大脑、进学生的实习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实现“学以致用”。

3.1.4 校企共同建设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多渠道创建、拓展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按照“共享共赢”的建设思路,强调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科研四合一的功能定位,按照先进性、适用性和系统性的要求,突出“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积极探索学院主导、学院行业企业共建、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就业实习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突出“实习”这一核心环节,实现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互促互进的建设目标。

3.1.5 校企共同建师资队伍

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课程建设,师资是最关键最能动的因素,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但高职院校本身现有的师资条件是难以满足需要的,以至于在调查中有94%的学生建议“专家进课堂”。因此,学院有必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员工与教师身份融通的机制,实现“教师”与“员工”身份的互通互认。教师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他到企业后,其身份就转为企业员工,服从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提升其“双师”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要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尤其要注重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杜绝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直接招聘教师;也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行业专家来学院兼课,开展课堂教学,或者开展专题讲座,他们来到学校其身份就转变为教师。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直接由企业员工传授技术,这种“师徒”关系就直接认同为“师生”关系。

3.1.6 校企共建专家工作室

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的没有给行业、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提供合适的办公场所,他们经常是来开个座谈会或者上一堂课就走了,不利于专家与学院师生的长期沟通与交流,也不利于校企深度合作。因此,学院要下气力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进校园,建设专家工作室,行业、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持。这样,专家们可以天天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时时可以现场示范,手把手的教授学生以技能,把他们的工作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味“今天所学的,就是明天用得上的”道理。

3.2 通过实战炼就“职业人”

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本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既满足自我精神和物质需求,又实现其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再经过实训和顶岗实习,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岗位的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分工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高职学生这三年的学习过程,就是他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

3.2.1 校内实训,炼就“准职业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个专业都应当按照岗位要求建设有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实际就是学生作为将来职业人的模拟工场,通过在实验室和实训场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既巩固已学的专业知识,又完成职业所需要的程序训练,帮助学生从新手演变为“准职业人”。

3.2.2 职业资格认证,助力实现“职业人”

职业资格认证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加大“双证”制推行力度,也就是说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拿到毕业证,也可以拿到某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一点,在本课题组调查时,全体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双证”是影响他们就业质量的重要法码。在获取“职业资格证”的过程中,他不但要认真准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准备与职业相对应的操作技能,这实际就是一个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身份与“职业人”身份融合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加大“双证”制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学生早日成为合格“职业人”创造条件。在这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起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沟通与互认体制。

3.2.3 顶岗实习,炼就合格“职业人”

高职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末完成毕业考试后就可以正式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习,这时候,他的身份由学生变成了“准职工”,他必须按照企业要求完成某项工作的规范程序去开展工作。这个顶岗实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就业实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因此,学院既要加大顶岗实习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也要加强与接收学生实习单位的沟通,力争使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最终实现“干什么象什么”的目标。

3.3 搭建三个平台培养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素质,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这个阵地上,重点要搭建设好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3.1 职业生涯导航平台

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和就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建立“培养—就业”的信息反馈传导机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优秀校友开展就业创业辅导,组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发动应届毕业生当地政府、企业组织的各类人才招聘会,努力引企入校,开展校园招聘。

3.3.2 职业素质拓展平台

按照“专业+社团”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以教学系部为单位分专业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搭建学生技能竞赛平台,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强化职业素质。

3.3.3 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在本次调查中,有7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缺乏求职技巧,特别是在面试时心里紧张,3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在面试时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而现场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当时心理因素的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就业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既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树立成功就业的信心,也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正视困难,特别要针对就业有实际困难的特殊群体,比如家庭贫困学生、残障学生等,更要悉心指导,鼓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扬长避短,迎难而上,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总之,就业质量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值之一,也是考量高职院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是一个需要得到政府进一步指导、行业进一步支持、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学生本身进一步努力的系统工程,值得全社会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茧,蒋玲玲,岳婷.高职院校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EB/OL].http://hnrb.hnol.net,湖南日報,2006-07-21.

[2] 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新华网.2012-11-19.

[3] 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5):125-12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作者:邓玉喜 胡承建

高职就业心理因素影响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更多的是面临来自社会、学历等各方面的压力,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就业的困难,学校作为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全力以赴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为:向建设、生产及服务一线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实际专业操作技能突出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等院校的突出特点。这也决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走符合这一特点的道路,特别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更要创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高职院校因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其毕业生也得到很多技术人才企业的青睐,同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大背景下,也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和实用性特点,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很大机遇。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环境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误区、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等,个人就业择业观、择业心理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就业指导教育的成效欠佳等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困难。此外当前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动荡的经济形势造成的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更为严峻。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心理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首先,从认识上,社会大众对高职院校存在误区,片面认为高职院校是末流的学校,其提供的毕业生优秀者甚少,无法与本科生相比。而没有看到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及优势。其次,高职生在学历上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用人单位用工普遍存在过度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对学历的限制为高职生就业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再次,高校大众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是社会用工市场却没有响应的增加,甚至因为动荡的经济环境出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高职生就业观念的误区加剧了就业的困难。在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度不高的影响下,高职生在就业观念上,部分人过于追求短期的功利化,希望毕业就在大城市、大企业工作,不愿意到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去。一味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没有综合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发挥特长、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职业。另一方面,部分高职生在就业心态上过于急躁或者自卑心理,也是酝酿就业困难的土壤。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个体,其就业认识不能过于追求短期的功利,同时也要避免因为“学历自卑”引起就业自卑。有部分高职毕业生因为受到社会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的影响,在心理上就认为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如本科毕业等,从而影响到就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毕业生个体的因素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最近几年整体上面临着高考人数的减少,同时随着社会对三本院校的认可度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越来越困难,且生源的质量难以保证。在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实现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影响着就业质量。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认识上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算是就业前指导,一般都是在邻近毕业之际,通过几节就业指导课和几个讲座来完成,或者通过传授部分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等表面的技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面临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学校作为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在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时候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师人才队伍配备上严重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仅仅是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准备毕业之时开展,在组织形式上仅以几节课或者几个讲座的形式开展。另外,在教师人员配置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老师少之又少,多为其它老师兼职着作就业指导的工作,且即使是专职的老师,其就业指导的知识和能力也难以保证其专业性。这些都是体现了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

(二)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

很多高职的就业服务上:只局限于提供简单的事务性服务工作和手续办理之类的,在就业指导上:局限于提供几个就业知识讲座、简历准备和面试礼仪等,而对学生的正确就业观的形成、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等没有提供长期的、专业的指导服务,学校没有形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化。

四、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化建设,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高校学校的领导能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为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做好前期准备。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从专业教师人才的配备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保证。同时,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在高职课程中的比重,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且不同学期,还要根据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和指导。这些都是学校重视的前提下才能开展的,学校的高度重视,是真正打开就业指导工作大门的钥匙。

(二)科学组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完善、健全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要从根本上改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由兼职教师完成的局面,要确保从事专门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同时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职业生涯科学设置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从教师队伍上确保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机构设置上,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院级和系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分别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努力做到从机构设计和专业教师人才配备上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在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多样化

单单是提供基础的事务性服务工作和手续办理基础工作的就业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了。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实际的需要纳入正式的必修课之中。另一方,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的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到实际的就业中去。在课程学习内容上,要充实学习内容,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取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和请企业到课堂的形式,丰富学习内容,积极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争取与企业一起创新就业指导教学模式。

(四)加强学生的科学就业观的引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所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只有提高主体的整体素质,才能使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内容发挥作用,最终实现科学就业。科学就业观的引导工作,贯穿于开学到毕业。首先,做好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入学教育中,安排专门的老师介绍专业的详细情况以及本专业目前的就业情况等。强调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学习本专业所要完成的技术学习和相关的资格证书的情况等。慢慢引导学生开始职业规划设计,做到职业规划从源头做起,并贯穿于整个高职学习过程。

在做好引导职业规划设计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对学历的重视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毕业生难以承受就业压力。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优秀的心理素质在成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硬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容面对各种面试失败,重新调整心态,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优秀的心态可以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实现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的转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保证。

(五)以市场为导向,开拓就业资源

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的特点是:专业技术人员。针对这一特点,与企业合作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必由之路。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人员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建立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的长久合作关系,为寻找更多的就业资源和信息服务。在学校建立自己就业资源来源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健全学生就业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同时教导学生如何对就业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工作,收集用工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努力做好与用工企业的关系维护工作,为开拓就业信息服务。对于采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要作为下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经验总结。

(六)做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体系化。具体而言,从时间上,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就业整个过程之中;从内容上,包含理论教育、实践学习、技能提高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上多种多样,包括单一的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和企业实践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体系化建设,能充分发挥学校这个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作用,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玉民.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2]钱贵江.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作者简介:周敏洁(1982—),女,广西南宁人,学士,在职研究生,助教,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作者:周敏洁

上一篇:骨科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下一篇:狭义市场营销管理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