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2022-04-20

摘要: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就业问题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性。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与岗前培训相类似。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1:

浅析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与方法

【摘 要】就业是大學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就业指导意义 就业意识 实施方法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和顺利就业。如何选择正确的职业关系到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及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使学生能够选择与兴趣相投,与自己的能力相符,与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使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少走弯路,顺利实现择业和就业。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由于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怕苦、依赖等心理。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学生自身状况,合理设计求职目标,真正解决学生就业的困惑和茫然,使学生在就业中尽量减少挫折,重建自信,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形成成熟的就业心理。 就业指导可以促进大学生明确目标。就业指导能够提供给学生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信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差距,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进行知识积累和技能的锻炼,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业指导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当前的求职市场中,一方面是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一些地区和用人单位招聘不到人才,就业指导能够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和当前就业形势,保持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需求信心,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同时疏导学生到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去工作,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二、对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功能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到对口单位实习见习,接触了解就业岗位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富阅历,体验生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长见识,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制度首先应建立岗前培训,每位就业指导教师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其内容可以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的基础知识。其次,应建立日常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研讨会,进行业务学习,了解就业指导方面的前沿知识,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和出国访问。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从而确定人生的方向,把握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

(三)实施职业测评

可以采用职业测评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特长、性格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质,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及适合干什么,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和求职目标,确立今后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择业中赢得主动。

(四)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是由职业指导专家或就业指导老师为高年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所开设的课程,通过课程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国家有关的毕业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求职面试的基本技巧等,同时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提供就业建议与意见,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科学的人职匹配观念、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五)开展职业心理咨询

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遭受到一些挫折或失败,由此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不能得到及时消除,将会影响学生的择业和成才。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配备足够的心理辅导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一般采取团体心理训练与个别心理辅导结合的形式。职业心理咨询能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因困难、挫折和失败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积极应对各种考试情景、职业环境,尽早地适应社会新环境。

(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要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识到社会就业竞争的残酷,使学生不受传统的统招统分的思想影响,明白在求职市场中竞争、双向选择是必然的选择。消极被动等待的人最终只有被社会所淘汰。大学期间应培养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高期望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为此,要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使其转变择业观念,认清自己的角色,正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就业成才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苦乐观和荣辱观,立足基层,使其从薪金、专业、地域等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其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彭芳.浅谈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网络财富,2010(7).

[2]梁杰芳.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0(7).

[3]宋专茂.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5.

[4]雷剑彩,刘爱荣,李健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测试及结果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07).

[5]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02):50-53.

作者:徐以标

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2:

关于国内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就业问题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性。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与岗前培训相类似。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做到健康发展,必须改革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用工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学生的竞争力。借鉴欧美“市场就业制度”和“自由就业制度”,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职业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用工市场的招聘信息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完善就业方法,为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指导工作。

关键词:就业制度 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 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来多,社会对就业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的情况下,加剧了供需矛盾。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显得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其实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就业数量上少;二是就业的质量上低。对于我们这样的高职院校而言,就业率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才能推动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对于学院而言,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就业数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统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 当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计划

1.1 开设职业就业指导课

通过职业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了解职业的种类、职业群体和职业趋势,树立职业意识;理性认识自己,培养自己的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个性特长等;掌握自我推荐、面谈、求职等就业技巧和创业必备的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必要的就业创业技巧;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克服在就业创业时存在的盲目性,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逐步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走向成功。

1.2 开展就业调研

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每年定期组织学院的就业指导人员分批到省外及省内各地、县进行毕业生就业调研。通过对我院2011届毕业生和对相关用人单位人事主管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我院毕业生进行座谈、问卷、邮寄、E-mail、QQ等方式调研和跟踪调查,调研情况如下:

1.2.1 高职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有效信息来源。当下毕业生就业难,没走出校门的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一般情况,高职毕业生获得的第一份工作的有效信息主要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专场招聘会和发布的招聘信息。如上所示比例。

1.2.2 求职过程的形式方式。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通过本校组织的招聘会获得工作的比例最高占50%左右,在这项求职服务的毕业生中,78%的人认为这是最佳路径。有27%、18%、12%的毕业生分别是接受过辅导简历写作、辅导求职策略、直接介绍工作。有16%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任何求职辅导服务”,这就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建议要提高求职服务有效性,掌握相关企业用工需求及招聘条件,进一步巩固和开拓我院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为我院招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另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途径。所谓“订单教育”是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通过直接定向的方式,从在校学生中培养满足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人才,经过岗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通过“订单教育”的办学形式学院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途径,有效地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

1.2.3 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首先,专业设置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充分考虑企业的用工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根据社会变化以及市场的用工需求,实时调整学科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要、紧跟市场变化的步伐;其次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层讨论;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活动以及增加实地考察等。负责就业指导的领导和老师根据学生思想状态,解答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通过开辟专栏发布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等。

1.2.4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素质。出口(就业)畅,进口才(招生)旺。首先人员配备到位;其次抓好专、兼职两支队伍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培训;第三,抓就业研究工作,发表与就业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章。

二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首先就业管理信息化。信息需求统计与就业方案核准等各环节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实行计算机管理,便于了解毕业生动态信息,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利用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学院学报开设就业指导专栏等方式,多渠道发布就业招聘信息。其次就业工作规范化。建立和完善就业咨询、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跟踪管理等工作机制。定期公布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第三就业形式多样化。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要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有求必应,随到随办。通过订单式培养、逐级承包、网络管理以及人盯人战术等特色方式,力争保证毕业生人均被推荐两次以上。

三是以就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质量。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位、认真仔细,加速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备受用人单位青睐,普遍反映毕业生适应能力强,而且上手快、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

2 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在欧美国家,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日常事务处于中心地位。就业指导工作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为主,以高校、政府为辅,在“市场就业制度”以及“自由就业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专职人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信息,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定向意识,加强学生在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方面的培训,为大学生积极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2.1 制度建设

就业法规和制度直接与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相关联,是毕业生参加各类活动的准则。因此要强化就业指导制度建设,健全就业指导和管理的法规。

2.2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政府、高校要转变对大学生就业中“全包”的观念,树立市场观念意识,教育大学生掌握就业的知识,培养就业所需的技能,转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依赖思想。

2.3 指导体系

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调动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校、用人单位、人事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提供坚强的后盾。不断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健全人才市场的参与机制。

2.4 职业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对于三年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并且三个阶段相互连接、相互贯通,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第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培养职业意识,侧重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会独立生活,通过开展专场讲座的方式,详细阐述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规划职业目标;第二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完善自己;第三阶段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岗前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制作个性化简历以及查阅就业信息等,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3 结束语

解决好职业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倡导职业教育按照社会需求设置新的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增设市场需求的专业,健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技巧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R].《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1期.

[2]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的发展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3]黄华勇,廖力,唐秋红.创建高校与地方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0(22).

[4]朱朝阳.探讨深化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理解的教改方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7).

作者:姚映龙

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3:

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探析

摘要:本文于2009年对广东省7所高职院校共1179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广东省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正在迅速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此次调查对于正确认识广东省高职大学生乃至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发展现状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分析发展迅速和存在差距的原因,有利于探讨进一步推动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

作者简介:孙斌(1982-),男,湖南醴陵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鸫根(1983-),男,江西吉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08CZ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指从大学生一年级入学开始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并根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立足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知识技能需求,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职业倾向测试等各种方式,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分年级、分阶段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早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利用信息做出择业预测和就业决策的能力。

我们于2009年对广东省7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9份。主要就其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等展开调查,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2005年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目前广东省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方面,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到毕业班才开设接触就业指导课程的大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7.9%,这与2005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的结果(51.2%)相比下降23.3%。2009年在毕业班之前就已经接触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72.1%,这远高于2005年的调查结果16.4%;2005年到2009年间,毕业班之前就接触了就业指导的大学生人数上升了55.7%。由此可见,在2005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很迅速。

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认识和期望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希望从入学到毕业全程指导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6.5%,希望毕业班开设课程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2.3%,希望不定期组织讲座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9.6%。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的期望程度还不高,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当然,这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认识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的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现状是发展与差距并存。一方面各高校积极发展就业指导,特别是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广东高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认识不足、心理需求程度不高。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性,就业指导不应只是在毕业班临时抱佛脚,而应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当然,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现状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与学生职业发展愿望、学校教学过程、市场要求三方面优良整合。如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程度已经很高,就业指导一直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新生刚进校就有专业的机构帮助学生进行其职业生涯的规划,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及家庭背景这些个人档案资料都被详细记录。

二、高职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就业指导全程化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并得到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全程化还比较落后,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政策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期,由于人才缺乏,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包分配”,因此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是不需要主动求职的,一切服从国家分配即可,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也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中国逐步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随之也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20世纪90年代末,毕业生就业制度从国家“统包分配”变成学生与单位“双向选择”,市场的调节成为了人才资源配置的杠杆,就业指导工作这才日益受到关注。而“就业指导”于19世纪末就已经应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等需要而产生于欧美国家,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高校就已经非常重视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特有的历史原因和政策导向造成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是我国就业指导全程化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2.我國的传统教育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再加上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一种独特的清高,造就了“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的传统观念,因此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并会主动选择和双向选择,对就业技巧或指导这方面的知识不是特别重视。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并没有自觉灌输就业指导的观念,就更谈不是就业指导全程化了。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探析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贯穿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中,但由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循序渐进,对各个年级指导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和不同。[1]纵观近年来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发展,我们认为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加大政策的推动力度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多方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毕业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2004年就提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其中把就业指导全程化建设摆在了“四化”的第一位,可见全程化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位置。政策的大力推动正是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直接动力所在。

2.加大宣传和引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积累,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何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为自己规划一个合适的职业生涯,谋求能让自己一展抱负的职业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引导学生参与到就业相关活动中,使学生自觉参与就业规划,接受就业指导。

3.加强就业指导师资的培训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字[2003]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等,难以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广覆盖。此外,目前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中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并不多,因此需要在从业教师中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就业指导的能力。

4.稳步推进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实施

西方一些先进的职业理论表明,就业指导也应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分不同阶段进行,是长期的全程的,也只有这样,提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越做越好。如金斯伯格(Eli.Ginzberg)和萨帕(Donald E. Super)等人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让人们意识到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具不同阶段的长期的过程。[2,3]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要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指导,突出重点,明确层次,稳步推进,构建就业指导全程化的体系。

注释:

①张义秋.对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2):178-180.

参考文献:

[1]韩雯琛.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4):131-138.

[2]Super,D.E.,& Knasel,E.G..Career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J].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1981,(9):194-201.

[3]Super,D.E..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In D.Brown,L.Brooks,& Associates (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2:197-261.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孙 斌 刘鸫根

上一篇:方法创新的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生化实验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