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科学素养

2024-05-03

语文教师科学素养(精选10篇)

篇1:语文教师科学素养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从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一些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但隐藏其后的根源是对“科学的性质”没有正确掌握。比如某小学三年级一次科学探究课上,孩子们对于第3次与前两次不同的实验结果并不产生质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将前两次相同的结果填进实验记录表。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使他们认识到求真是科学的灵魂。

南京大学教育系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学教育中心合作,在初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37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是城市教师)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有关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即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理解,以及教师们在教学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等。同时,调查将教师们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其学历、职级、科学课教龄、已有培训经历、工作前专业等因素进行联系,从而找出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编者

篇2:语文教师科学素养

《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从科学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内涵、构成,再到教师科学素养的形成的特点以及建议等等,从各方面阐述了教师培养科学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以此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了该书之后,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教师所应该培养的一种科学精神:只追求真理,不顾个人的得失,不向强权低头。

科学精神在中小学教师钻研教学问题、研究教学规律以及促进专业成长等方面都意义非凡。培养科学精神也是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对知识和真理执着的追求,这不光光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所应具备的品质和精神,更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之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要执着的坚持,不盲从,不仰仗权威,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代表真理,而且世间不存在未经科学家亲自调查而得出的结论。科学精神在这体现出的价值正是我们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时所应汲取的。而且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在中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科学素养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因此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是我们刻不容缓要去做的。

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后以后,发现自身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与书中涉及的还相距甚远,忧虑感油然而生,但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鉴于此,我也为自己的今后的教师生涯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刻保持着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素养的提高依赖于不断的学习,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跟得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新知识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不断变化,因此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给学生带去最新鲜的知识。

篇3:语文教师科学素养

综合国家对公民科学素养要求以及对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我们将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归纳成“五会”即:会爱科学、会学科学、会懂科学、会用科学、会教科学五方面,也不妨用这“五会”去衡量一个科学教师基本的科学素养水准。

一、会爱科学

科学教师首先自身要对科学感兴趣,从喜欢科学到持续的热爱,并能主动关注科学的进展,逐步树立科学的意识,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小学科学启蒙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课的教学,在儿童与科学之间建立一种初级的积极联系。只有当教师崇尚科学,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充满感情、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在科学教学中不断迸发出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科学有一定的情感,例如有62.30%的教师对“科技的话题”很感兴趣,有90.16%的科学教师对“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感到喜欢,反映出绝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师对儿童充满热爱,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有一定情感。

对待迷信现象的看法,也折射了教师的科学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57.38%不相信算命,但有39.34%的教师认为“信就准,不信就不准”,还有3.28%的教师认为算命很准。可见不少教师对科学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疑惑,其背后蕴藏的是科学素养缺失所导致的愚昧。

二、会学科学

会学科学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表现。不但体现在教师能否主动地、自觉地继续学习,进行知识更新;而且体现在能否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方法去学习,例如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电视、博物馆、科技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还体现在教师能否会从一定的广度上和深度上学习科学,吸纳广博的科学知识。

调查显示,有40.98%的教师误认为扫描隧道显微镜是用来观察微生物的,对耗散结构这一词汇有81.96%的教师不了解,对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的选项正确率只有27.87%,还有认为克隆就是转基因等等,这说明一些教师缺乏对科学前沿知识的学习跟进以及对科学动态的关注,对一些科技成果的了解存在盲区,对科学新的概念模糊朦胧,从另一面也说明面对科技高速发展,会学科学方能与时俱进,学会学习更为重要。

三、会懂科学

教师除了懂得基础的科学知识外,更要懂得什么是科学,通过提高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来激发对科学课的重视。要懂得科学发展的历史,懂得科学家们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调查显示,78.69%的教师认为自然界一定有内在的规律是人们可以认识的,实际上这也是科学精神中最基本的理性精神的表现。但教师对科学及其相关问题理解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19.67%教师认为科学是专业的学术活动;73.77%认为科学是理解世界的方法;3.28%认为科学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关于地震,37.70%认为地震没有规律但可以预测;52.46%认为有规律但目前不可预测;8.20%认为没有规律不可预测。对于地球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47.54%正确选择了过多使用氟里昂的选项,但还有32.79%误认为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量,14.75%甚至认为是人口过多造成大气污染。

教师应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若使用不当又能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核电站安全性问题上,只有6.56%认为很安全,67.21%的教师认为比较安全,26.23%认为一定会有辐射泄漏。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上,37.70%认为既然国家允许应该安全;24.59%表示对此问题仅仅会是议论一下,24.59%表示不会去吃转基因食品;13.12%表示照吃不误。调查显示教师能否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一些现实问题,能否正确对待一些科技热点问题也是是否懂科学的表现。

四、会用科学

有科学素养的教师应该会用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方法和辩证观点去思考、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调查显示教师在用科学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对于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球的事件,85.24%认为是真的,还有14.75%认为是假的。对于俗话“真金不怕火”的意思的理解,有21.31%理解为黄金的熔点很高;14.75%理解为金子越纯熔点就越高;16.39%理解为真正的纯金是不会在火中熔化的;57.37%能正确理解为黄金在火中不易被氧化损耗。

在问及利用科技产品问题时,对科技电子产品,8.20%的教师表示迷恋,13.11%不太喜欢,78.69%有选择地购买。问及使用电脑在哪些方面所花时间最多,27.88%的教师是用在看新闻,26.23%用在备课,21.31%用在看小说,18.03%用在写论文,1.64%用在其他方面。

会用科学虽然是一种能力,却是内在科学素养的外显行为。总的来说,体现在能运用科学知识原理解释和处理实际问题;运用逻辑和实验,严谨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运用合理有效的习惯和方法等方面。

五、会教科学

会教科学是科学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重要特征。既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会运用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法、技能、技巧去展开科学启蒙教育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探究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教师科学素质的要求明显高于语数等其他课程教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浅显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抓住教育的这个重要阶段,让小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科学主要教给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探究方法。只有教师了解和掌握这些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调查显示,科学教师普遍有较强的专业角色意识,他们比较关注如何会教科学以及如何教好科学。在调查教师职后培训中最希望培训内容是什么的6个选项中(可多选),有70.49%选择教学技能,62.30%选择专业知识,55.74%选择科学教学法,从一个侧面看出大多数教师需求是倾向于教学实用性的,反映出教师对学会“会教科学”的一种渴求。

篇4:谈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育;教师素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为提高国民整体科技素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科学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要求全国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课程。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科学课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小学《科学》课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拥有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然而 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多个有关《小学科学课开设现状与对策》的重点项目,深入县城、乡镇、村级多所小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科学课师资存在诸多问题:1、师资严重紧缺;2、科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3、高学历层次的专业科学课教师严重短缺,几乎没有。随便找个老师就教科学课,科学课教师不固定,临时性强,更甚的是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都是与科学专业毫无关联的管理阶层代教。

针对以上情况,建立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作为每个小学科学课教师个人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科学课教师。本人认为作为一名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以下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素质。

一、要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

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首先要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教师只有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充满深厚感情,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才能有从事这项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的教师对待科学教学要满腔热忱,一个满腔热忱的教师无疑会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振奋,从而引起学生模仿好榜样或按教师的要求去行动;一个满腔热忱的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教材变成鲜活的生命,在实实在在的“搞科学”活动中与孩子们“同呼吸、共命运”,精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尊重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弯下腰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蹲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捉蟋蟀。

二、要具有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师需要有较为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即我们经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光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长流水”。具体地说,科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要有一定数量的、高于科学教材要求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科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常见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正确引导。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学科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探究技能。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要具有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学知识

从科学教学实践看,科学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对科学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小学科学课要求老师陪伴孩子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学具)”,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周边自然环境、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富有情趣的仿真探索活动、编导成富有情节的故事和游戏,和学生一起“搞科学”。因此,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认识孩子。虽然这需要花费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但是,这是十分值得的。孩子会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发展到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

四、要系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知识

通过系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知识,教师能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科学》课程,不断加深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现象,获取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会运用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具备教案撰写能力,掌握探究——研讨等教学设计模式,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教学和科学教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事业的个人情感。

五、时刻重视学生人身安全教育

安全第一,小学科学教学既包括利用各种器材动手的实验,又包括走出课堂与校园的实地观察,容易出现学生身体受伤的意外事件。因此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教师除了经常对学生进行课前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外,还要适时强调、提醒,确保学生安全。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应从以上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科学课教师。

参考资料:

[1]《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张红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篇5:语文教师科学素养

《教师十大素养之科学素养》一书告诉我们从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入手,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科学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代教师必须培养的。“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科学精神在中小学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研究教学规律、做好教育工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敬业精神。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人的使命。责任重大。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既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是育人的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一方面需要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求真精神。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这不仅是科学家的品质、科学的内在精神,而且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要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不附和”独立思考,具有学者独立的学术人格,为此,可以不计得失,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也有所不辞。正是出于造福人类,营造美好的未来这种目的,人们全力以赴,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去扩大和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科学不仅用创造性的成果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更重要的,科学活动所体现的对真理的坚定不移的无私追求精神,既把科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又给人类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价值目标。科学精神的这些内在价值是中小学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时所应汲取的。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善于开拓,精于创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取得突破,这是中小学教师做好工作应具有的素质。科学的求真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是一种进取精神、开拓精神,这为树立中小学教师的创新精神提供了精神养料。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学生,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师,培养教师的个性,要增强教师的个性发展意识,增强教师的个性思维。要真正达到个性化,必须培养创新的品格。个性依赖于创新,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是个性化的教师。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独到之处,依赖于他的独创思维,依赖于他的创造性。科学的进取向上的品格和

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个性、创造性所需要的。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奉献精神。教师将自己的精力与能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将自己的知识和学问奉献给自己的学生。教师上一节课只有45分钟,但准备一节课要花若干个45分钟,还有批改、辅导等也不知要花上多少个45分钟,教师只有肯奉献时间与精力才能搞好教学工作。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是一种牺牲精神。读《教师十大素养之科学素养》我再一次感触到:不论何时,有奉献精神是当好一个教师的重要条件。

科学素养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篇6: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作者:陈华东

单位:仁和坪镇中心学校

电话:***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与其他专业人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即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所以科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能为教学提供知识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鉴于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助力教育教学。

1.要以综合性的科学知识促使农村教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科学素养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开放系统。形成这个系统,就要使教师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造诣,从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特征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因此农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捕捉新的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领域,为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储备更多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吸收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要以科学方法训练农村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在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以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为最低。—个受过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教师,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行为上都要能表现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注重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验证、推理等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注重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设计更好、更优的课堂教学活动。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通过科研,能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自己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鼓励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总结、创新,并将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提炼,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要以科学精神提升农村教师的道德情操

科学精神的内涵虽众说纷纭,但求真、理性、批判、协作等几个方面是大家所认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首先是,科学精神教育能培养教师坚定的科学信仰,使其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排除迷信和愚昧。教师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态度还会影响到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中就会种下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种子,自觉抵制各种愚

昧、迷信、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其次,教师在言行举止中若能养成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课堂上或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就能有所尊重,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三,科学探究活动既要求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与他人协同工作的态度,能独立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能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篇7:教师科学素养读后感

最近参加了一次教师培训,是教师十大素养之科学素养,借此培训的机会系统的了解了和教师有关的科学素养。原先以为科学素养应该是搞科研的人才需要研究的,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原来那是很狭隘的想法,科学素养和我们教师的距离是这样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科学素养的涵义来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②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其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③有科学素养的人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时采用科学的过程。④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他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蕴藏在科学内部的价值是致的;⑤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和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⑥有科学素养的人通过科学教育并使其贯穿自己的一生,形成了对世界更丰富、乐观和积极的看法;⑦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操作技能。这七方面对于教师来讲,是我们每天处理事情时都要用到的,是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其次再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说,由于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人人不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使得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另外,教师的工作还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以及长期性和长效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工作特点也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保持活力,保持发展的动力,以减少工作的不适感和倦怠感。

既然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呢?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教育创新的科学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现代科学观的教学是变“教”学问为“做”学问。

第二,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依赖不断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攻取学历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和留心社会发展变化来学习,还可以读书,看报等等,只具备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既能“一专”,又能“多能”。

第三,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靠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培训,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大连教学基本功。

第四,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过程本身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

第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日常繁重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获得提升的主要渠道就是教研活动和上课实践。

篇8:语文教师科学素养

一、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

科学素养是指以科学观为核心, 以科学知能为基础, 以科学行为的养成为标志的一种综合结构。[1]通俗地说, 科学素养是指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结构。研究表明, 时下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不足。

1. 科学观严重缺乏

科学观主要包括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已有研究[2]指出, 当前科学教师的科学观严重缺乏。比如, 许多科学教师认为科学是科学家大脑主观建构的产物, 不明白科学其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他们以为科学能解决宗教信仰问题, 而且他们认为竞争精神是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 他们经常规定学生按时完成实验或探究活动, 同时在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时非常关注其是否已有的或预设的标准答案一致, 很少重视学生的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更为严重的是, 现阶段的科学教师普遍没有深切意识到开设科学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全面提高的巨大现实意义, 不理解新的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把任教科学课当成一项苦差事, 缺乏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动力。农村中小学的科学教师更是如此。

2. 科学知能普遍缺欠

科学知能, 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的合称。当下科学教师科学知能缺欠的主要表现有:

(1) 缺乏跨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科学课的综合性要求科学教师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 以便用跨学科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去联系或融合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淡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 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去认识自然, 提高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 眼下科学教师欠缺这样的结构。这是因为, 时下绝大多数科学教师要么是原中师毕业生, 要么是高师单一理科教育专业毕业生, 前者因过去中等师范院校弱视科学教育专业而难以具备综合的理科知识, 后者因高师院校专业分割太细而造就了知识面窄、缺乏整合的科学知识之事实。

(2) 缺乏对科学探究内涵的理解。科学探究, 本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 并基于这种研究获得证据, 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在科学教育中, 特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 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 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可许多科学教师异化了科学探究, 他们往往视探究为目的, 将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对立起来, 走到只注重能力培养而轻视与忽略知识传承这一极端。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前根本不做准备, 生搬硬套他人的经验, 使科学探究表面化、形式化;有些教师将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做实验, 曲解了科学探究的本质内涵。

(3) 缺乏组织探究性教学的能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的体系, 更是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及知识处理、加工的过程, 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目前正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3]。为此, 我国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显然, 科学探究既是课程目标也是课程内容, 因而对于科学教师来说, 不仅自身要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 而且更应具备组织探究性教学的能力。科学教师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各学科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技能。研究发现, 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动手实验困难, 尤其是对其它分科的实验。比如, 毕业于物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对一些化学、生物等其它学科领域的实验就有力不从心之感。另外, 由于受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 科学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信息处理技能都较差。比如, 相当多的教师感到在教学前围绕探究内容亲自去做尝试性探究比较困难, 有些教师甚至不能从尝试性探究活动中总结感性体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组织探究性教学的能力是指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调控的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等。严酷的事实是,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目前的科学教师从其“先师”那里学会了“满堂灌”、学会了“重理论轻实践”、学会了“眼高手低”、学会了“教师中心”、学会了“教材中心、”学会了“课堂中心”……因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普遍感到因缺少可操作的教材与参考书的指导而很难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更为甚者, 他们感到评价探究活动的实施情况非常困难。

(4) 缺乏科学研究能力。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 主要是从事教育行动研究。[4]鉴于此, 文中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指从事行动研究的能力。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参与行动研究, 快速从“教书匠”转变成为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 从科学课的性质出发, 我们认为科学教师更应如此。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 科学老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事实表明, 科学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能力是欠缺的。比如, 从目前科学教师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看, 普遍存在着以下局限性:那些成果大多停留在教学经验总结层面, 缺少更深入的考察和论证, 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未把某个具体问题置于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中予以考虑, 研究视野狭窄;对理论的专业术语不甚熟悉, 很难把问题或成果概念化, 致使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5) 缺乏科学课程论知识。由于我国师范院校以往一般不开设专门的课程论或学科课程论, 导致大部分教师缺乏课程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理论, 以至对于科学课程的内涵、特点、发展史以及与分科理科的关系等缺少必要的了解, 无法形成科学课程的整体思维, 甚至认为科学课程就是形式上理、化、生、地的简单拼加, 仍然沿用理科分科教学的方法以及测量与评价手段等。[5]缺乏科学课程论知识的教师, 显然难以胜任科学课的教学。

(6) 缺乏科学课程教学技能。科学课的教学本应是“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本应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然而, 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普遍采用的仍是有利于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行为主义教学策略, 即通过一系列的设计, 刺激和强化学生作出适当的反应。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理解、综合、应用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因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阻, 无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 科学行为明显缺失

当前, 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 不大关心科学方法与规则的使用, 他们通常更关心学生是否能完成探究活动。比如, 他们常常开展探究结果的竞争并鼓励学生竞争。此外, 从课堂教学实况看, 绝大多数的老师看似已“超越”传统的科学课堂, 他们的看似不局限于教“教材”与不局限于课堂进行教学, 可事实上往往是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四:一是启发教学形式化。很多问题没有等到学生充分思考便给出了答案;二是讨论主题形式化。很多讨论主题不当, 过易者仅是浪费时间地走走“过场”, 过难者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与讨论时间不足而中途夭折;三是合作学习形式化。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是“和”而不“合”, 学生大多“各自为政”, 有的孤军奋战搞“一言堂”, 有的尔虞我诈搞“小帮派”, 有的沉默寡言当“旁观者”, 有的冷嘲热讽当“挑衅者”;四是教师指导形式化。在合作学习途中, 很多科学教师要么象征性地在各小组中巡视, 要么悠然自得地独自一旁当看客, 要么自以为是地归纳总结。

二、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对策

从我国现阶段教育实情出发, 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提升科学课的地位

(1) 转变科学课是副课的观念。现阶段, 由于科学课尚未正式纳入升学考试, 因而, 在学校管理中, 科学课一直处于副课地位, 根本没能得到重视, 同时, 科学教师也没有经过严格挑选便“仓促上阵”, 更为甚者, 还由其它学科岗位淘汰下来的人员担当科学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指出, 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的初衷, 是希望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 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基础课程, 对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国家的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7]为确保科学课的顺利开设, 理应彻底抛弃科学课是副课的观念, 将之放于正课的位置并纳入升学考试, 同时加强科学教师的遴选力度。

(2) 加大理科教师的比重。在当前缺乏“科班出身”的科学教师之局面下, 加大科学教师队伍中理科教师的比重, 对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理应大有裨益。原因在于:一般而言, 理科教师较为系统地学过了本专业的科学知识, 对相关专业的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而对常见的科学概念、规律和原理、基本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实验掌握得较好, 科学理解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对新的科学界发展动态、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应用等也较多关注;然而, 文科教师由于缺乏对理科内容的系统学习, 因而理科知识相对较弱, 继而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也比理科教师偏低。

2. 增进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

(1) 以科学观的内化为核心。拥有理性的科学观是科学教师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 科学课的教学是开放、生成的, 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 对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兴技术的评价, 对于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以及科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基本观点,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些不经意的流露比教学中刻意设计的教育作用更大。因此, 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与情感及价值观, 理应是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核心。

(2) 以科学知识的培养为主线。具备整合的科学知识是科学教师从事科学课教学的理论前提。当前, 科学教师因缺乏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难以胜任科学课的教学。我们认为, 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的应该是打破学科界限的整合知识结构[6]。这个结构至少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三大学科领域的知识, 即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 (包括宇宙与空间) 科学;第二个维度是关于科学探究的知识与科学教育学知识;第三个维度是以科学为主题组织的内容体系。

(3) 以科学技能的训练为关键。掌握扎实的科学技能是科学教师胜任科学课的坚实基础。原因在于,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及动手探究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 教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能的支撑。与科学技能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相比, 时下科学老师的动手能力极差。为此, 在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 务必落实相应科学探索技能训练与中小学常规科学实验训练。

(4) 以科学行为的养成为宗旨。铸造良好的科学行为是科学教师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有力保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明显存在着“向师性” (即学生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 , 年龄越小的学生, “向师性”的表现越凸显。由此可见, 教师的科学行为对学生具有“楷模”与“榜样”作用,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科学教师的科学行为对其影响更大。显然, 科学行为的塑造应成为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神圣使命。

3. 加强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

现阶段, 小学科学课一直因为没有纳入“小升初”的考试而处于副科地位, 初中因缺乏能够胜任科学课的专门教师以及未纳入统考而基本处于分科教学的局面。因此, 科学课在课改中出现了学校不重视、教师不愿教、家长不主张学校开设、学生不愿花时间学的“低谷”。基于这一现实, 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遭遇了空前未有的“冷遇”与“尴尬”, 从而使得许多先前已有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或专科专业的高校纷纷停止招生或尽量压缩招生名额, 继而使得“科班”型科学教师更加空缺。为了科学课能在中小学顺利开设并得到高度重视, 除了加大相关舆论宣传与改革有关考试与评估制度外, 在目前普遍缺乏科学教育本科毕业生与“科班”型科学教师的背景下, 加大在职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 延长其在职培训时间, 实属当务之急与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张红霞、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教育研究, 2004 (11) .

[3]张龙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师的角色.文教资料, 2005 (32) .

[4]周龙影.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3) .

[5]马勇军.论中学科学教师业务素质.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8) .

[6]徐红, 陈丁堂.科学课程教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孝感学院学报, 2006 (5) .

篇9:语文教师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质量

一、浅析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现状

在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推行的现阶段,我国对于小学基础教育质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小学生科学教学作为小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多年小学科学教育搁置造成的弊病,使目前多数小学中的科学教师无法做到专业教学,这是造成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对现今的小学科学教师展开有效的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修养以及科学素养,便成为改善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二、提升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措施

鉴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性以及入门性,这使小学的科学教学不需要教师具备过高的科学水准,而这一特点也为目前教师的素养提升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可以以集中培训、组织学习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施行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教师开展基础性科学知识的认识性培训

该培训的教学内容应以经典的科学哲学思想为教学基础,同时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案例,使得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对于教师的科学认识的意识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对科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小学科学教师才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科学教学配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2.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培训还可以通过讲座、网络授课、技能培训等形式展开

而以上培训方式的确定与施行必须符合素质教育中对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务必使受培训的教师学习到具有真正实践性的科学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若要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在确定了具体的培训措施之后,如何促进这类措施的有效落实亦是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教育部门的有效监督以及小学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张红霞.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10.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刘皮庄小学)

篇10:教师科学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一、领悟了新课程的理念。

1、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全体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之中,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1.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合作、创造力等。

科学的世界观: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

1.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

(2)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3)重过程胜于结果;

(4)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5)科学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

1.3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

技能包括:观察、动手、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撰写报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技能。

1.4科学、技术、社会(STS)

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关注、认识STS之间的关系和科学技能对社会的影响。教学中的STS主要要求把注意力投向学生身边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上。STS也包含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学生个人健康的关注,对家人、社区、社会的关注。STS还包含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关注,如职业选择、职业引导的教育等。

当今高考的命题原则之一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测试是目标,知识的正确理解、掌握和应用是实现能力的基础。

提高科学素养的理念首先还是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能够合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之中。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此理念可以诠释为:尊重每一个学生;“课标”制定的标准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制定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优秀的、有特长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因材施教;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每一个学生应该是人本的、公平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学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集中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当属新课标将整个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2个模块,必修模块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选修模块可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愿望。

进一步挖掘“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还应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动眼看、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及基于实验的、测量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模拟的、模型的、技术设计的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探究性学习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正如有的专家所说的新的课程标准重视探究性学习,但不赞成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滥用探究,进行科学探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同时也不否定传统讲授的合理性。

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有针对性地完成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便于在活动之后检验教学成果。

3.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教学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3.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务实的氛围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3.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单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演示、辩论、模拟、专题讨论等。

上一篇:慈善救助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汉族民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