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文素养

2024-05-19

教师语文素养(精选十篇)

教师语文素养 篇1

以上两个事例,说明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但却熟视无睹的现象: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亟待提高。即使是在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通过技术层面的教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技术层面的教是形式,内容层面的语文素养才是实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一直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从课程标准层面上看,“语文素养”和“语文教育的特点”才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一、语文教师语文素养偏低的原因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语文素养上都有了提升,但如上两个例子也实实在在存在着。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依赖于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认真探究,很多语文教师语文素养不够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语文教师职前教育的欠缺

大多数语文教师来源于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或相关的专业,有的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按理说语文素养应该没有问题,至少能满足所教学段的语文需要。但认真考察大学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会发现很多不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因素。比如,某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英语课程开设四个学期,288课时;古代文学也开设四个学期,208课时。再加上英语等课程的功利性因素,学生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非专业上,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弱化,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够高。学历高了,语文学力却不够。

2. 语文教师职后培训的欠缺

多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各种各样的职后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优化了教师的教学。但是认真考察很多培训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这些培训有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忽视或无视各个不同学科教师培训的核心素养,总是在一些技术层面上培训。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微课”“慕课”“电子书包”,这模式,那范例,各种思想和做法你方唱罢我登场,唯独少了学科内的东西。学科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教师的职后培训应该关注学科素养,这是本质。然后辅之以形式的培训,这样才能达成学科课程目标,教师的学科素养才可能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学生学科学习的需要。忽视了学科素养的培训,仅仅关注形式,所有学科的培训都一样,教学也就失去了依托。

3. 语文教师自身对语文素养提高的不重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课程标准的界定来看,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包括语文的学习和运用、语文学习知识与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语文素养,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就要比较全面。比如语文教师的读写素养、交际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等等。就以“写作”一项为例,语文教师大多数在此项上有欠缺,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很少或者根本不进行写作实践,写作教学的效果可见一斑。入职后,由于事务性工作和惰性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久而久之,不要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就是保持原有的状态都难,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提笔忘字,曾经积累的东西不断忘却。种种不重视导致了语文教师语文素养从点到面的缺失。语文课程是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够高,当他们应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时就会捉襟见肘,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4. 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大多数来自于参考书等资料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对教学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主要来自于现成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学参考书的传声筒,久而久之教学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圣经”。这一现象虽然在新课程改革后不断被批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很多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仍然依赖教学参考书,主动性理解和探究比较差,自己的语文素养基本没有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主导性作用。长期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语文教师的思维可能被固化,这种固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千篇一律。

5. 因教学需要改教语文的教师语文素养的欠缺。

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一些原因导致了语文教师的临时性缺位。学校为了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就会临时调整其他学科的老师教语文。这种调整虽然满足了眼前的需要,但这对改教语文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学科背景不一,语文素养有欠缺,就很难驾驭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语文素养偏低还有其他因素,不再赘述。

二、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必须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保证。针对以上弊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1. 健全语文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突出语文因素,保证未来语文教师在职前打下较为全面和丰厚的语文底子

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一般来说,我国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承担了培养未来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些教育学院承担了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其他院校的中文系或文学院也部分地承担了这一任务(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考教师资格证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师)。就培养主体来说,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或教育学院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在培养未来的语文教师的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师范教育的特性。但事实是,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师范院校的师范性越来越弱,课程设置越来越高大上,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无视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基于语文素养的语文味越来越淡,基础性和教育性越来越差。其结果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或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失去了语文教育应有的语文素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突出语文因素,围绕语文素养健全语文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保证未来语文教师在职前打下较为全面和丰厚的语文底子。这是真正提升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关键,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当然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这里还有一个学习者的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和行为问题。

2. 在语文教师职后培训中,改变过度偏重技术层面培训的做法,关注教师语文素养的再提高培训,使语文素养培训和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的培训协调发展,突破一条腿走路的培训方式

语文教师入职后,职后培训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各种层次的教师职后培训大多基于一个假设:学科教师的学科素养基本不是问题,是问题的只有教育教学理念、心理学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等等。可以说这一假设是站不住脚的,从语文教师职前培养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退一步讲,即使是语文教师的职前培养在学科素养上都是过关的,职后培训无视或者忽视学科素养的培训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没有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素养的发展和变化。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教师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的问题,看待一批又一批学生,时移世易,总是拿静止不变的所谓知识去从事学科教学,去教书育人,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即使有着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技术辅弼,其结果也难以令人满意。所以,在相关的语文教师专业培训中,既重视教育教学理念、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的培训,又立足于语文学科素养进行语文素养提高的培训,才能使得培训相得益彰,互为支撑。培训时内容和形式并行不悖,才能真正起到既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又提高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否则仅有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也就成了浮光掠影的培训,扎不了根,落不到实处。而且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也应有不同。语文学科的培训更是这样。

3. 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成为语文教师后,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基本上就成为教师自身的事情了。有的教师有专业发展的良好愿景,把这种愿景转化成行动,使得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自身的语文教学也会逐渐游刃有余。有的教师没有这种愿景,学的不如忘的多,教起语文来也就“后劲不足”。所以,要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首先必须在心理上高度重视。其次就是把这种重视转化为实际行动,利用可能的时机致力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第三就是尽量全面地提升语文素养。毋庸置疑,每个人在语文学习上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都有特长,同时也有不足,但为了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再突出特长,使得自身的语文素养既全面又有特色。教师语文素养的提升还有一个转化问题,即把自身的语文素养转化成语文教学素养,这时,各种培训中学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策略适时介入其中,一定会有力地促进这种转化。这样,内容和形式的素养会不断融合成教师整体的素养。

4. 语文教师在不断的语文素养提升过程中,独立思考,认真探究,不断培养语文思维水平,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语文素养中,语文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语文素养是基础性素养的话,语文思维就是语文素养的灵魂,它能把基础性素养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作用,使得语文素养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呈现。

5. 在学校层面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证有较高语文素养的教师成为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篇2

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大致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语文专业素养,语文教学素养,语文科研素养,它们会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蕴涵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一、仪表整洁大方,教态亲和得体。

教师的言谈举止、服饰仪表是教师个人内在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外部反映,是教师文化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的学生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师来说,生活细节也是大事,应时时处处在一切方面检点自己。教师衣着应整洁大方,妆容应自然充满朝气,面带微笑授课,举止要端庄得体。服饰过于流行或与众不同,妆容如登台表演,面部表情僵硬呆板,肢体动作没有或者过于频繁……这些不合适的表现都会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干扰,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语言清晰准确,表述流畅自然。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教师完成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是实践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载体。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普通话的准确,音高恰当,抑扬顿挫生动曲折。表述形象正确没有歧义,提问语言科学清晰指向性明了。语言表达体现语文学科的美感,体现语言与时俱进的特点。这里并不是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如演员舞台表演一般,但是课堂语言重复啰嗦,表达词汇贫乏,音高单调,提问语言模棱两可,只会让学生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讨厌语文课堂。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追求准确、科学、形象、优美。

三、知识积累丰富,思维敏捷灵活。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合格老师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基本积累。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还要把握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学习方法等。这样不仅丰富教师的专业积累,还能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表现在专业知识掌握准确无误,传授内容能旁征博引,一堂课知识点的分布合理,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厚度。当然知识的积累还要依靠教师敏捷灵活的思维,传授过程能把握契机,因势利导,教学效果自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板书科学简洁,呈现明晰生动。

优秀的板书设计能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一堂课的内容,在学生们的共同参与中,教师的板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板书设计切忌复杂,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负担;切忌对书本内容的机械重复,让学生感到厌倦;切忌生搬硬套教师自己的板书设计,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优秀的板书应该字迹工整美观,既有文本中相关的简单知识点,又有师生共同思考的智慧结晶的呈现。它应该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随着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优秀的板书还是学生们日后复习时能帮助他们有效回忆甚至能温故知新的学习资料。

五、课堂调控得法,师生互动恰当。

语文教师的素养 篇3

所谓教师素养,是指教师的素养和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必备的品德素养、知识素养和基本功素养。

一、品德素养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德”放在首要的位置,宋代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用人上,他主张先用才德兼备的圣人,其次用心地坦荡的君子,不得已而用愚人,但万不可用小人,因为有德无才的人虽然才能比别人稍差,却可用他的美德来弥补才能上的不足。小人心术不正,如果又有“智”“勇”的话,那么做起坏事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品质、性格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的言行往往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有的甚至能够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比其他教师更大。魏书生说:“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学校各科都有育人的任务,和育人最紧密的学科是语文。”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呢?特级教师王秀君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在立事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鲜明的爱憎、严谨的治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优良的品德。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伟大的事业,被人们称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种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的爱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但是光强调爱学生是不够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中学生对许多事还似懂非懂,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这就需要老师来管理约束,教师应宽严有度,以诚相待,磊落大方,即使对待较差的学生,调皮捣蛋的,甚至故意与自己作对的学生也不歧视,不冷落,不打击。一般说,语文教师较有涵养,也较擅长用道理和事例来说服学生。魏书生说:“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只是循循善诱,既平易近人,又使人畏惧。”哦们现在相当部分教师喜欢体罚学生,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口服心不服,下次毛病照犯,丝毫不起作用。

二、知识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除了要具有优良的品德,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而语文学科不像别的学科知识结构那样清晰,每课的教学要求也没有别的学科那样明确单一,教学天地比别的学科广阔,教学方法比别的学科灵活,这些都决定了语文学科难以驾驭。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

1基础知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出现字词读错这样低级的错误是要被学生笑话的,特别是对那些一字多音或形相似而音不同,或音相同,形相似而意义不同的字,语文教师更应弄明白。如果没有把握好,那么最好勤翻工具书,对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等必须概念清楚。

2钻研教材。课文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每篇课文要讲的东西似乎很多,有字、词、句、修辞、课文注释、段落划分、中心归纳、课文后的练习等,教参中还有教法参考、教案,另外还有基础训练,各种课外习题,它们还会因编者版本的不同而内容不同,这都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去安排取舍,去判断正误。教师应有目的、有要点、难点、基点之分地传授知识,但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魏书生说:“讲课文时,教师应尽可能把自己假设为学生,设身处地想:哪些知识是可以接受的,哪些知识是考试有用的,哪些是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一节课,45分钟,能记住多少知识……这样思考,必讲的就少了,这样思考,才能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以便学生用这些时间自己读书。”这的确是语文熬学的“金玉良言”。

3相关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型知识结构的人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师自己的知识要在“专”的前提下向“博”的方向发展。柯瓦列夫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那么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因而教师要适当介绍相关学科知识。如《陈涉世家》就涉及大泽乡起义、《史记》、扶苏项燕等历史文学知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涉及法律知识;《中国石拱桥》涉及数学、物理知识;汉语语法可以同英语语法相比较等。当然课外知识介绍要掌握好度,以免喧宾夺主。

4知识更新。由于语文教材要具有时代色彩,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已经经过几次改版,课文内容、语法、字词、教学大纲要求、基本习题答案等都有所改变。与语文教师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大不相同。语文教师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必然不适应教学要求。有的教师刚参加工作时还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一两年后就不肯再动脑筋思考,而是拿原来的备课本上课。有的老师甚至开玩笑说一本教参可以吃到老,还有的教师毕业后再也不看书学习,整天沉湎于吃喝玩乐,教学完全靠吃老本。语文教师要有时代感、紧迫感,平时多注意看书学习,了解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趋势,还可以通过自考、进修、函授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三、基本功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三字一话”。“三字”是指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一话”是指教学语言,包括使用普通话,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洁。

1三字。粉笔、钢笔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教师上课板书字迹漂亮,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能使学

生学得轻松,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毛笔是中国传统书写的用具,一般练字都是从毛笔着手的,毛笔字写得好的人。钢笔字、粉笔字也一定写得好,反之则不一定。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写得一手好字,练字有助于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在教师影响下,学生也会学习练字,一般说,写得一手好字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必然不会差,而且大家知道,在中考高考中,作文是主观打分,老师在阅卷时,作文字迹端正漂亮,卷面整洁,往往就能给高分;相反字迹马虎潦草或写得东倒西歪,内容写得再好也难给高分。

2教学语言。①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推广的模范。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字词的拼读、课文朗读、课文教学等都需要用普通话,如果发音不清不楚,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满口方言,或者方言与普通话夹杂,这些问题普遍存在,我们应重视去解决。②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由于教师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不同,他们对同一词、同一句的理解方向和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语言中许多字词句之间存在的差别极其细微,因而语文教师在语言表达时就必须考虑它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善于选择使用那些最接近学生水平的词和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表达不能罗嗦,或者有太多的口头禅,应力求简洁。陈钟梁说:“简洁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师智慧的结晶。”语文教师应抓住知识要点,简洁地把它表达出来,如果反反复复,学生听得厌倦,甚至干脆不听。

另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必须有过硬的写作基本功。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很大的比重。可是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较薄弱的环节,作文虽无定法,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常见文体的基本写法还是必要的。如果语文教师自己的写作能力比较差,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遣词造句、审题构思选材等都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自己没有真切的写作体会,只会喊一些空洞的写作理论,又怎能准确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好学生作文呢?叶圣陶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作文艺作品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一般文章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一般文章又是实际工作中随时需用的,谁都要能写好,所以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因此,也应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多写些“下水”文章,要突破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合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水平,作出有效的示范,这需要教师有过硬的写作本领。

教师语文素养 篇4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2]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

[3]黄淑琴.语文学科特殊性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教师语文素养 篇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开篇明义,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为“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理解其内涵,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

关键之一“人”,即“人”的素养,“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非“物”的,非“神”的,因而是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素朴,不能把它圣化、伪化。关键之二“文”,即文化,是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不仅仅指知识(经验),还包括“价值规范”和“艺术”。关键之三“素养”,即平素之修养,日常的、日积月累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素养。另外还需要对其宽泛的外延进行界定。



一、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

新形势所要求的师爱,与传统意义的师爱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师爱,是非平等的、非双方情愿的,有强加之嫌、施舍倾向和功利色彩的。不正视这一点,我们就难以解答,为什么一些教师“为了学生好”而“不讨学生好”;一些教师会缺乏耐心,心罚、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尽管他们也是“爱”学生的!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这种关爱,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是民主的、平等的,无私而不带功利、原动而又无比高尚、自觉而又永恒持久的。在“人”的基础上,她至少还应具有三个要义:一是“同情”,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而不是歧视、遗弃);二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过失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怀(而不是呵责、惩罚);三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儿童,相信他们都可造就,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及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而不是无视和疏忽)。



二、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传统上我们更注重“渊”,仅有“渊”是不够的,那更适宜当语言学家、文学家。语文教师更应强调“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人文“血肉”。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要务之一。因此,教师除了广泛涉猎,更要“整合”,自成一家。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



三、敏锐而又深邃的时代感悟

教师的时代感悟,首先应表现为一种状态。它要求教师随时张开获取信息的触须,时政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是语文教师视野所及的——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生活的境界。

教师的时代感悟,更应是一种悟性。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的量增,更要有“悟得”。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

四、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

教师的审美品位,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这种审美应成为一种意象、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体现于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体现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实现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

五、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

语文教师的个性,首先应该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如果说独特指向性质,那么鲜明指向强度,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而隽永。独特和鲜明将形成一种强力,一种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



六、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语文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表现为:一是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二是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三是丰富而多姿多彩,充满动感和蓬勃朝气;四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初中语文教师的素养 篇6

【关键词】教师素養 知识广博 能力适用 多才多艺 超越创新 

当光阴的脚步跨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时,新千年的曙光已然照亮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在沉思:现今,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师?是名牌大学的中文系本科生,还是半路出家、历练进修的“行者”?抑或是久经沙场、志在千里的“老骥”?

一、知识构成广博精深

广博,是指知识的宽度,它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明晰汉语的语法体系(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艺术(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还要掌握相当的文化、生活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古往今来之路,悉未来世界之变。这样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才有可能是现今语文教学的合格工作者。

而精深,则是指知识的深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它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也是优秀教师应具有的素养。对知识精深的要求,促使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的学习、一生的学习,正应了老祖宗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能力架构合理适用

语文教师的能力架构有三重: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驾驭知识、掌控课堂的能力,评价教学绩效的能力。这三重能力架构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师的素养的优劣。

具体的讲,整合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对课本内涵、自然人文、时事要闻、家庭生活的整理合并、开发利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该首先拥有一桶水,没有谁能等量交换。优秀的语文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手段是立体性的、多样化的,他可以上网“冲浪”,也可以钻进书山报林,还可以群策群力、资源共享,更能够“道”听“途”说,只要有生活的气息,他均可以借用。

有了教学资源,也就有了知识的载体,教师的职能之一就是驾驭知识,掌握课堂,此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环节里最重要的就是就是教师阅读课堂和临堂的应变能力,它忌讳教师照本宣科,只顾完成手中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清楚,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件璞玉,一个鲜活的世界,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应贴近学生,关爱学生。

最终,要赢得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可,就离不开教学绩效的评价。而教学绩效的评价,不但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适当、适量、适时,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感悟。

评价手段宜多样化、灵活化。避免片面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的倾向,要有利于学生独创精神的发挥。

三、多才多艺,喜好广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多面手:多才多艺,喜好广泛。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教师面对的是各具特色的个体,他们并非来自一个模具。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就要体现出教师的多面性,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作文里出现了“上网”、“共享”的字眼,就能够明白网络世界在学生中的影响;课堂上冷不丁冒出个“格格”式的人物,就清楚了琼瑶在这些学生中的地位;舞台上鲜明的节奏,摇滚的气息弥漫,你终于明白了流行音乐的力量。作为语文教师的你,既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寻寻觅觅”、“关关雎鸠”,也可以腾挪尖顶,楚汉争霸,更能开个博客,发个Email.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地提倡“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依据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把学习变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所有的一切,只为走近学生,贴近现实。

四、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社会在前进,时代要变化,没有人永远停留在昨天。当创新的理念滋生在民族的血液中时,这个民族就会走向强大。因此,社会需要创新,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理念,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性质界定,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学习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因此,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师的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聪明才智,要想成功,他必须立足于自己的长项,若要行之有效,必须简单而专一。有效的创新都是从不起眼处开始的,不要太故作聪明,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是为现在进行创新,为未来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

[2]《中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论》 四川教育出版社

[3]《金太阳语文专题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

[4]《立体课堂》 湖北教育出版社

[5]《走进新课程》 四川教育出版社

[6]《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

语文课改呼唤教师素养提升 篇7

课改还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新变化,其中之一便是教材重组。根据学校、学生、 教师的特点重组教材,编写符合学生、学校、教师特点的校本教材,成为当前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大多数学校所认可并接受。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一篇课文。经典阅读得到空前重视,对经典作品阅读规律的探索,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都是语文课改的辉煌成果。 可以说,正是课改的深入进行,推动着语文教学向符合学生成长、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课改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或者说深化课改的一个瓶颈,是语文教师的素养跟不上课改深层推进的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 成长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认识不够明确

过去我们总是纠结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人文性,争论不休。其实,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都是针对“语文”两个字而言的, 它所描述的是“语文”的性质和特点。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作为课程意义的“语文”与一般语境下的“语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语文”和“语文课程”(或者称“语文学习”)是不同的。“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过程性的概念。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内容有关联,但却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

先说语文。什么是语文?过去有不同的界定。有人说是语言文字,也有人说是语言文学,还有人说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到现在还有“大语文”和“小语文”的争论。这些方面的争论,我觉得意义似乎不大,可以说是一本糊涂账,说也说不清。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来思考、厘清“语文”的内涵,即逆推法—我们说一个人语文水平高,这可以从他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等方面清晰地感觉到。那么说他“语文水平高”,究竟“高”在何处?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来说。第一, 是这个人的知识面广,知道的东西特别多。 过去所谓“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第二,是这个人对自己的所知有自己的判断。什么好, 什么不好,要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 他不仅所知多,而且对这所知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以上两点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仅仅知识储备得多,只不过是一个书库,过去被称为“两脚书橱”。必须在知道多、懂得多的基础上,还能够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知识都不是单一地、平面地存储在人的脑子里的, 而是能够融会贯通,圆融一体,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第三,一个语文水平比较高的人,他的思维应该是清晰的、 有条理的,符合逻辑的。第四,从表达上说,他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的、清楚的、严密的。大体上具备了以上这些要素,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而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比如没有知识不行,而仅有知识也不行;另一方面,思维的条理清楚和表达的准确又是相辅相成的, 词语概念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的清晰又有助于词语概念运用的准确。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所谓“语文水平”的描述。若就具体的内容来说,比如从知识上说,范围就非常大,可以大到无边, 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大语文观”是有其道理的。就教材来说,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可以打一个比方,每一篇课文都像一扇窗子,而每一扇窗子的外面,都是一个独特的、内容丰富的世界。学习语文, 正是要通过这样的一扇扇窗,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学习知识,锻炼和培养语文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从这一点上说,教材的作用可谓大矣。当然,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教材这一条路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或者说,凡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让他们的语文得到运用的机会,都是语文学习的阵地。

二、对语文学习的过程和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对教师语文素养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得多。过去的语文学习,多局限于一本教材,教师的教学也只是围绕着教材展开。因此,学生学什么, 主要取决于教材的规定和教师的教学选择。换句话说,学生的“学”取决于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这样的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教师只要把课文钻研深、钻研透,就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过去有一种说法,语文教师只要把教材教“熟”了,就可以“吃” 一辈子,甚至出现过一份教案教几十年的情况。但现在的语文教学,教材不局限于固定的一本书、一篇课文—如前面所说, 即使是一篇课文,也要经由这篇课文,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子,展现一个独特的世界。 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生活中所有涉及语文运用的机会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这就从学习内容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即便是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应对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增多。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把教材读懂弄通(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要对学生生活中、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涉及语文运用的情况都有所了解,有些还要深入了解, 并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持“小语文观”的人认为,语文不能包打天下,不能像柳宗元笔下的蝂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自己的背上负担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的教育观是正确的,我们就不能不打破“小语文”的局限。因此,对教师的语文素养就不能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较高的语文能力,还要熟悉语文学习的过程。比如莫言的语文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写小说,对语言运用自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只是自己的语文水平高,作为教师,如果不清楚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语文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甚至比莫言的水平还要高—不仅要自己懂语文,是个语文人(这是做好语文老师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懂得怎样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也就是说,必须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搞好语文教学。

一位教师只有在懂得语文、了解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作为前提和基础,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没有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刻把握,自己不开卷读书,不动笔写作,空谈语文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三、语文教师的个人情怀与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使得语文教师的个人情怀与其工作的关系也更加紧密。缺少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密切关注与深入思考,就无法理解古今中外那些密切关注人生并对人生有着深入细密思考的作品,对生活的认知与判断也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什么个人的独到见解了。处在这样的层次,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反观现实,情况往往比较令人失望。具有深厚、扎实功底的语文教师稀如星凤,很多教师的语文底蕴相当薄弱。就阅读来说,多数教师的阅读主要集中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上,毕业年级则以应考资料和应考练习为主。我们每天都在鼓励学生去阅读经典作品、文学名著,但是作为教师,自己这方面的阅读量又有多少呢?即便就教材与课文而言,真要读懂一篇文章,也不能仅仅依靠教参,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使自己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形成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乃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

再就写作来说,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教师除了写一些需要上交的论文、总结之外,几乎很少有人写与教学相关的文章。当年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夏丏尊等一大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都同时是学者、作家。他们不仅指导学生写,自己也动笔,甚至能写出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至在文学史上能留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有这样的写作实践,懂得写作中的甘苦,同时对写作的客观规律和细节处理都了然于心, 才能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会认可这样的教师,佩服这样的教师,乃至崇拜这样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接受其教诲和指导。

谈谈语文教师的素养 篇8

那么,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 特别是在新的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人格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用心灵塑造心灵, 用人格造就人格。要教育好学生,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所以, 教师应具有勤劳勇敢、诚实正直、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实事求是等优良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引导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等。

2 专业知识素养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 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 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 他既是专家, 又是杂家, 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

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 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它是干一切工作, 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 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社会上每个人知就是教学管理人员, 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 要善于解剖自己,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发挥特长, 学会倾听, 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 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 布置不同的练习, 采用不同的教法, 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 创新能力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策略”, 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 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 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 要根据时代要求, 除旧布新, 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 可以说, 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 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 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具备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的角色变了, 他们的责任更大, 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了。我们应当看到教师的生命价值, 教师既是常人, 又不是常人。教师不能用常人心态情感对待教学中的问题, 应从教师角度去审视处理, 教师要找准自我, 要学会自我纠正自己的行为, 要批判自我, 超越自我。要学会反思, 思考、反省、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只有真正具备了反思的能力,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才不会随波逐流, 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 在智力活动中, 能使学生表现出信心十足,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有利于形成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遇到挫折不苦恼、不放弃。反之, 老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美国心理学实验证明, 让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同样的事, 成年的不良影响对小孩子影响相当大, 这也要求语文教师有积极的心态。如果语文教师的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看待语文教学, 乐观、豁达、以健康的心理教学环境影响教育学生, 将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全面的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积极尝试、大胆探索, 才能完成培育一代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上接157页) 注:如果压力有限元空间

摘要:在新的课程背景下的语言教师应该具备:道德人格素养、专业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创新能力素养和身体心理素养。

优秀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 篇9

一.让积极的人格在实处生根

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也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形式之一”。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大话、空话、套话。其实不然, 这是实话。如果一个人从内心上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把教育教学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 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中去。只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时, 才会以高度的自主性和强烈的内驱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成为师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过程。可是, 我们大家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一点?

当然, 我不否认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教育, 市场经济的唯利是图, 道德水准的低下, 社会分配不公, 以及我们党内还存在着一定的腐败现象, 而我们的教师仅处清水衙门, 待遇还不那么迷人等等, 这些残酷的现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但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崇高的职业, 你要想发财, 就请你不要走上教育的岗位, 否则, 你就会消极应付, 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我们只要有了正确的价值观, 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你遭到挫折时, 你就不会将这种消极情绪带到学生面前;当你在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遇到棘手的问题时, 你也不会将这种不满情绪带给学生;当你面对学生遭到挫折, 或学生有不满情绪, 甚至是反对意见时, 你总会以饱满的热情, 健康的心态, 积极向上的面貌出现, 并时刻注意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只有有了正确的价值观, 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师才会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及仁爱、包容、宽厚这些道德修养, 才会具有对学生言语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理解的人文情怀, 形成人格的感染力, 成为学生成才之路的促进者。因而也才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坚信为达到教育目的而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力量, 使之在不断的熏陶中把老师看作榜样, 进而强化坚韧的精神。

二.让顽皮的童心在脸上绽放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同时, 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 气氛和谐, 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然而, 你的角色真正转换了吗?这恐怕不是口头上喊喊而已, 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要时刻绽放在你布满皱纹的脸上。

首先我们要有童心, 要有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其次是开朗乐观, 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幽默风趣, 充满生活的机智;再次是昂扬而奋发进取, 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些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老师,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跟学生打成一片, 跟他们同吃同住同玩同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了解学生, 把握他们的脉搏, 体验到他们的温度, 也才能更好地跟他们打成一片, 更好地为他们服务。那么, 如何跟他们打成一片, 如何跟他们交朋友,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使他们的课余生活不仅丰富多彩, 而且有意义, 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吗?

还有在跟学生打成一片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闹矛盾, 闹情绪, 遇到挫折, 耍脾气等等, 我们如何引导教育, 确实是个棘手和严肃的问题。还有我们自身的问题, 除了有情绪, 闹矛盾外, 还常常犯错, 更可怕的是年龄问题, 跟学生有代沟, 这也是要正视的现实问题。这些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新鲜写作素材, 还是我们必备的研究课题, 你研究了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提及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 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 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习的个性化, 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 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

三.让深厚的积淀在课堂展现

语文是一门具有广泛的知识性、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艺术性的学科, 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挖掘思想内涵, 注重它的艺术欣赏功能。是《课程标准》对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 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 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 他既是专家, 又是杂家, 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如教学高中语文《石钟山记》如何涉及到地理学, 讲霍金如何融合物理学, 讲《琵琶行》如何运用音乐等等, 就是一个个很好的研究课题。

其次如网络文学, 尽管它和传统文学有差别, 但由于它具有文学的特质, 所以也将之归类于文学, 而且由于互联网越来越普及, 它的普及面也越来越大, 尤其为中学生所喜欢。因此直面网络文学, 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们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但是, 我们不能放任自流, 网络文学同样有许多糟粕, 甚至有消极的和色情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如何对待网络文学, 又如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再次是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 它为我们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你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的?有没有碰到新问题?我们既要相信专家, 但也不要迷信专家, 要有向专家提出挑战的胆识, 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 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有我们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 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你储备了多少?你有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否经得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虽不要你成为专家, 却要你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总之, 书读得多了, 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 这里的“聪明”, 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 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 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 看问题切中肯綮, 入木三分, 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 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 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 你的教学就会少一点“匠”气, 多一点“灵”气, 教学上就会结出硕果。

四.让教师的风范在细处完美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而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哪怕一个细小的环节也不容我们忽视。

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视觉器官, 因而教师必须以一个良好的、有学者风度的外表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现在教师的仪表一改传统的庄重严肃形象, 就连服装也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 你的修饰是不是奇形怪状?是不是在学生面前产生了轰动效应,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产生了羡慕, 甚至议论?教师的仪表虽不能引领学生的时代潮流, 却也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我们的一举一动确实能在学生心目中画出印痕。

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 而这种融洽的关系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 可见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有时我们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选用了适当的教学手段, 可就是语言跟不上, 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语言的起承转合, 语调的抑扬顿挫, 都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如何将语言的艺术结合学生的心情和课堂气氛来充分发挥?又如何借鉴别人的经验来跟学生交往等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讨。如果我们在语言上完善起来, 就会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我们不但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果我们将生活的细节也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将生活跟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你肯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文学素养 篇10

已。而进入商品时代以后, 工具主义盛行, 大量的先进技术取代了动脑的机能, 致使更多的教师采取偷懒的方式进入教学活动中, 他们离开了教参、课件、PPT就无法上课, 就更谈不上去用心智体悟文学作品了。殊不知, 文学的悟性锻炼只能是靠后天在不断的品味和体验之中得到提升的, 只有少数的天才对文学特别敏感, 而绝大多数人是靠在阅读和观赏中获得与文学的交感呼应, 从而得到文学的敏悟与顿悟的, 天才毕竟是少数, 但是, 如果他的文学天赋得不到阅读和观赏的“光合作用”, 天才也就成为废料了。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秦晓华们对文学的悟性, 我认为他们具备了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学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悟性, 我并不介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是否可以进入教材, 而是关注到他们在讨论这一话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文学悟性力。“莫言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 就像一个浑身漆黑的小孩要去寻找透明的红萝卜。”“我觉得他把红萝卜写得如此透明, 如此梦幻, 如此美好, 实际上是寄寓着一种希望。因为环境太过残酷, 所以虽然是很小的希望, 也会显得非常耀眼, 非常璀璨。所以他刻画得非常绚烂, 我觉得是和现实进行对比。”无疑, 这些体悟是准确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本能欲求虽渺小却美好的美学表达, 作为没有那个时代经历的人来说, 这种文学的悟性一定离不开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就此而言, 秦晓华们对莫言作品的理解是到位的, 同时, 对其情节、细节和人物的体悟, 也有独到的见地, 虽然有些体验并不能使人信服, 但是它是“这一个”的发现, 这便是文学悟性的表达。

“我觉得读小说, 重要的不是读它的彼时彼地或此时此地的意义, 更应该读到的是它的一种穿越时代与地域的普世价值。”我以为这倒是一句抓住要害的话, 我们的语文教学 (囊括大、中、小学) 普遍缺乏具有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系的建构。

好的语文教师都看到了语文教育的“异化”问题, 陈杰就认为:“所谓应世的语文, 指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应生活之需的语文, 它源出于长期通行于语文教学领域的语言 (语文) 工具说, 实际上是基于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语文‘器用’说。应世的语文以取得直接的功利目的和效果作为行为准则, 把语文片面地作为应付生活、应付需要的工具。应世的语文一旦被用来作为庸俗化政治的工具, 那就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的学生的悲哀, 教着语文的语文教师的悲哀, 也不仅仅是语文的悲哀, 更直接是语文所表征的民族的悲哀。”所以, 谢友明提出的:“当下文学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被‘窄化’的语文教学无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而“从中外一些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中”, 汲取营养, 从而“建构心智是文学教育的终极价值的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要把人的心智的建构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文学教育中的心智建构, 主要是通过文学教育来完成学生的心性结构和智能结构。文学教育当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下以语言的感悟为凭借促成学生心智的自主发展”。这个论题的提出是有警示意义的。

当然, 从操作层面来说, 梁杰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组织化方案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阅读管理组织, 二是要进行阅读内容的系统规划, 三是要进行阅读指导内容的系统建构与随机落实, 四是要进行阅读评价的组织化管理。”凡此种种, 不知在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认可, 作为他的实验性也不失为一种尝试。而问题的关键是一种价值理念能否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内得到认可和传播。

我希望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意图所在。

上一篇:林业资源产权制度下一篇: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