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2024-04-13

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精选8篇)

篇1: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有关教师素质培养的思考

摘要: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专业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可以说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解读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众多教师不难把握其流动不止的血脉。作为手里把握着祖国未来、民族前途的教师,无外乎要具备热爱教育、追求教育的内在的而非表化的敬业精神和较高层次的、较全面的业务能力。诚如《决定》所要求的:“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专业素养;创新教育;主体性;自主发展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肯定。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以其特有的内涵向世人昭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了当今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做一个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作用极大,这种巨大作用与教师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呢?我认为: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全面的、持续的、无限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广采博纳,厚积薄发;勤思善思,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1.必须具备树立远大理想及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和通过参与教育的改革事业,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现。一些优秀教师的事迹昭示我们,尽可能多地造就社会有用人才是教师的远大理想。也许,一个教师年轻时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梦”,而一旦担承教师这职能,就必须植根于教书育人这一基点之上。为收获理想之果,理当具备两种意识:参与意识,教育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如不少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你不能充当事外闲人,应当使出浑身解数,满怀信心地投入其中,以你的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你自己的一席之地;奉献意识,教师常常与清贫划等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要呕心沥血,今天仍要弘扬“春蚕精神”“红烛精神”。养尊处优本来就与教师无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质言之,当教师注定要有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不然,最好另择他路,否则就有充任“冒牌”角色之嫌。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事实上,我们中的一些人对“爱”的理解颇为狭隘,以为“严即爱”,上演一幕幕苗折花蔫之悲剧,更多的人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前者失之过度,后者流之肤浅。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而如此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应以兄弟姐妹式的、新朋故友式的,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作为一名教师,其根本任务就是教育人。教师同时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与育人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在古代,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加上现代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职责的履行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差异、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正是从事的这样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教师的荣誉的根本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3.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教师眼中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封建社会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上名牌、读重点,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有的学校加班加点,频繁考试,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有的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尖子,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这样,难免培育出畸形“人才”,这些学生的意志品质、言行举止很难与时代合拍。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呢?《决定》给了我们明晰而正确的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个宏大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

4.必须树立宽广的服务观。既然“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那么,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是狭窄的。过去一度受“智育为上”的支配,虽然我们一些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热心于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造成人温自怨的尴尬局面。我们提倡的宽广的服务观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由此出发,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权重于服务育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

5.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形势,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当今的教师要想保住其“地位”,延续其职业,还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这些话都颇有见地。平心而论,我们许多教师已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也采取诸如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等措施,但人们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否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教师尚不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为何物,沿袭多年不变之教法。同样不可否认,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近学生是早晚的事。因此,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必须认识到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可喜的是,许多教师放弃节假日休息,自费或投亲拜友学电脑。一个教育技术手段的革命正在蓬勃地、悄然地兴起。

6.必须掌握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素质教育给教师素质提出全新且全面的要求。科技的高度发展促使文理相渗相通,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既专且博,而现今教师的现状则令人堪忧:语文教师不懂理科常识,遑论新科技;数学教师常写错别字,更不说正确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绝大多数教师不识五线谱,不懂色彩、线条。总之,我们不少人专得不够,何谈为博?为了拓宽知识面,承担素质教育这副重任,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补救措施,如开设音乐、美术、普通话、电化教学讲习班,程度不同地改变着教师知识水平的缺胳膊少腿现象,但历史的痼疾非朝夕之间能够痊愈,我们必须有打常规战、持久战的准备。就个人而言,当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一点一点的积累,一个顽堡一个顽堡的攻克;就主管部门来说,应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予以必要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真正扎实有效地补好这一课。

7.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决定》号召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迫在眉睫,不改不行,迟改也不行。众所周知,“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等现象十分普遍,形而上学的诠解“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津津乐道的是某某学生考得怎样,闭口不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只字不提如何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以加重学生负担为能事,搞得学生苦不堪言,甚至怨言四起。看来,教学方法的更新。首先,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还自主给学生。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第三,尽快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被实践证明了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否则,教师的地位必然会发生动摇。倘若至此,必悔之晚矣。

巩固自我地位的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一要广施爱的甘霖 爱是教师手中不可须臾离开的魔方,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以高尚的情操感召学生,以和谐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如此,则既无“误人子弟”之嫌,亦无被炒鱿鱼之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干好工作,进而做出成绩,创造效益。

二要弘扬师德 古人从师讲求为人师表,当今的教师就更应如此。我们讲为人师表,以全新的视野看教育,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自己,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对自己不能低标准和低境界。要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多工作,少索取,甘做红烛,乐当人梯,真正实现属于教师自己的主体价值。教师的职业是美好的,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必备的,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无愧于自己的光荣称号,肩负起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师德修养不是教师个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闭门修养,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社会性活动,教师品德修养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蕴藏和涌现出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良好道德情操、思想风貌的效法者和学习者,因此,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就是师德修养的一个好方法。虚心学习他人,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即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虚心学习他人,还要向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古人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贤如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师德品质。

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才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人,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在师德修养中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才有可能成为师德修养高的教师。

三要不断充电和补充营养 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有人讲教师应是个“杂家”,言下之意,就是教师的业务知识必须全面,在新形势下这种要求就更迫切了。教文科的必须掌握点数理化,教理科的也应懂点文史哲,还必须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乃至音乐、体育、美术和劳技素质,否则就是只有健全身体而非健全头脑之人。教师好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好比手持金钥匙的人。这个比喻更形象而富有哲理。要帮助学生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让学生在其间遨游,探寻索取,教师本身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河,而且这小河必须是充盈的,清澈的,才疏学浅是无法完成这样艰巨任务的。教师的才学“博”是指较宽的知识面,多方面的才干和技巧,博学还要善教,作为教师,善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用最能使学生接受、理解的方式传播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科学的分配时间,以达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对各方面知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广采博纳。是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厚积而薄发的。

四要增强自我涵养 学生是教师的上帝,不应当是应景之悟,必须溶入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学生有了进步,你不能沾沾自喜,要引导其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学生有了过失,你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诱导他们认识、改正错误,一切讽刺、挖苦都是下下策。总之,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你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孩子。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孜孜不倦,爱生如子,用心灵的雨露去滋润每一棵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树立终生学习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以高尚的品德、丰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去感染、教育、引导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地去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试行,中小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师,自身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立足于课堂教学,我感觉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完善提高,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跟上学生发展的步伐:

一、慧之于心,敏之于言。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新课改致力于给学生减负,减负减的是学习的量而不是质,学生在校时间缩短,更需要我们有效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而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述,会给课堂带来更为理想的效果。

1、抓住重点,言之有物。

“物”是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如果不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势必浪费时间夸夸其谈。言之有物,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思维活跃,短时高效。

2、言语载德,春风化雨。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另外还应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浸染下无形中近朱者赤,如沐春风。

3、有理有序,思路清晰。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序”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自然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4、语言风趣,其乐融融。

兴趣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课堂“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以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有了浓厚的兴趣,乐在其中,学习就不再是什么苦事了。

二、授之以渔,动之以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除了白纸黑字客观存在的知识以外,作为教师,灵活驾驭课堂,从容碰撞心灵,更需要以“情”来动人。

1、以情激情,引发共鸣。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应强调人的主动性,要保持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条件,也是激情的前提。学生有了“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教师全身心投入解读一篇课文,学生必然也受到课文的感染、熏陶,正所谓以情激情,教学双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窦桂梅老师诗般的语文教学,层层递进的引导朗读、感悟,使课堂的呈现出勃勃生机。正是这种饱含深情地投入,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2、优化情境,激活创新。

对于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的诸多课文,学生情动于中才能发于外,如何“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学生情而悟课文情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巧妙铺垫,创设体验之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三、真诚率意,共建和谐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教育的和谐。和谐教育需要有亲和力的和谐教师,他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边沿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各种常识;还要蹲下身子,了解学生的阅读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对学生喜欢的明星、喜欢的歌曲书籍、喜欢的娱乐活动要潜心揣摩,真心实意地走入他们的生活。真诚地对待孩子们,也才能赢得孩子们的真诚。即使是一些道德训诫的话语,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精神世界,这些话语也会像磁石一样,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明灯。

真诚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体验、一种信念。因而,真诚不是通过简单模仿,也不是通过理论学习所能获得的。人的真诚意味着其生命的体证,是心无成府的真情流转,是自我约束的点滴浸染,是超越世俗的拈花微笑。真诚需要的首先是勇敢地面对自己,没有任何虚伪和造作。不诚则无物。有的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是虚伪,是两面派,没有亲和力可言,学生不信赖、不接受其教育,因此成为不可教养的人,这是师生的共同不幸。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当我如实地表现自己时,当我不必带上盔甲去比试,而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无所顾忌出现时——当我能接受这个事实:我有许多缺点和错误„„这时,我就能更为真实。”今天,当我们为冷漠、敌对甚至悲凉的师生关系不断的抱怨和哀叹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罗杰斯的这段话躬身拷问:我们是否付出了真情?是否献出了真知?是否展现了对善的追求和对恶的憎恨?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教学要有亲和力,除了使学生亲其师外,我认为教师还应具有自我学习、主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许多朋友,有许多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他人热情相处,与别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但没有占有感,无嫉妒心,容忍别人与自己之间有差别。要知道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后,要在各个学校开设选修课,对老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老师感到自己的学养不足,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求能够胜任工作。老师们能够有这种危机感,我认为是好事,说明我们的老师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积极上进,对工作负责,能够谦虚接受学习,“知耻而后勇”吗。

高中老师工作忙,压力大,学习的时间少,面对将要实行的选修课确实如芒刺在背、力不从心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课改是大势所趋,是无法逃避的,既然它已经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欣然接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我们都明白,那么即使再忙也必须忙里偷闲自觉、主动的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熟悉自己的选修课,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其实面对选修课的实施,作为高中教师还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我们是老师,也许我们对要选修的课程不是很熟悉,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更是学生,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不要好高骛远、不要不懂装懂,从基础做起,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你的压力减轻了,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的,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如何对待时间,具体到我们的头上惰性就产生了。我们再忙,比起学生来,我们还是空闲的时间多。想提高、想进步、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一点一点去做,天长日久你的学养自然就上去了。说句不客气的话,学养不足,是我们的惰性造成的。“金字塔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们是教师,就应当有这个认识,有这个准备。

用心

爱心

专心 8

除了老师自发的学习外,希望国家能够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隔多久派老师出去正规的学习一段时间。课改在实行,要求又很高,而老师却还是那些教师,水平还是那些水平,不难想象即使开设再多的课程,又有多大意义。

五、构建心灵文化 适应课改挑战

当前课程改革难以顺利实施,就教师这方面的原因来说,主要表现在:教师将自己的职业责任与教育的目标责任分开;将学科课程内容与社会文化内容分开;将教学的反思、生成机制与学习的思维、品格建构分开;将考试、升学的评价文化与素质养成、生命成长的价值文化分开。以致对课程改革信心不足,教学的行为心理处于观望、困惑、优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尤应自觉建构自身的心灵文化世界。

教师的心灵文化世界是教师教育理想根植的空间,也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表现的健康情感态度、能动的思维方式、崇高的行为观念、坚定的意志信仰、执着的价值追求的领域。据此,教师心灵文化世界的建构,首先务必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智慧灵觉和责任自觉,能果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心态,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追求与民族、国家的要求联系起来,充分展现自身专业发展和生命意义的深层内涵,鲜明体现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人生取向。其次是能全面、透彻地认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内容和目标,迅速、熟练、能动地掌握课程改革实施的要领、方法和步骤,由衷地产生挑战重任的使命感、渴望成功的成就感和发挥聪明才智的自豪感。

同时,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四个方面:一是把职业责任与教育的目标责任高度统一起来。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立德立人为本,以激发生命活力、激扬生命智慧,为人的一生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为本,真正把职业责任和教育目标定位在师生的文化自觉、生命自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人的未来发展上来。二是把学科课程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宽广的科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情怀,能把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为具体、生动的生活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乃至生命教学,使课程改革自然而然地产生调适、创生、智慧、情感巨大张力,充分体现课改实施的科学要求、人文要求和社会价值要求。三是把教学的反思、生成机制与学习思维、品质建构密切地结合起来。具有自我剖析、自我反思的勇气,勇敢地抛弃“知识的代言人”、“真正的代言人”、“学习的控制者”、“学习的权威”等角色,把教学的生成机制置换成学习的生成机制,以此增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和信任度,产生强烈的“教”与“学”自觉和沉潜的“教”与“学”功力,形成“教”与“学”互为信任、互为促进的浓烈氛围,师生间、学生间能够进行广泛、持久、自主、协调、高效地交流和合作,自主发展、自我负责成为一种共同的信念。四是把考试、升学的评价文化与素质养成、生命成长的价值巧妙地融合起来。能明确考试与升学是人才选拔和社会分流的需要,素质养成、生命成长是终身发展、人生成功的需要。两者融合,既体现终结性、甄别性评价,又

用心

爱心

专心

体现发展性、过程性评价,这是当代学校真正的特质文化。在此基础上,能积极地探求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巧妙地将两者融合起来。

教师心灵文化世界的建构要求教师,一是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深化对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有效地减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使身心、行为、情感、愿望等方面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二是要形成独特的课程见解和教学个性。要根据条件和实际,有的放矢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客观地评价自身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成效,理性地剖析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缺陷,萌生勃勃的反思意识和进取力量,敢于对自己的课程实施行为展开质疑和问题,澄清和辩解,不断形成深刻的课程认识和见解;三是要有卓越的胆识和气魄。不迷信理论权威和领导权威,坚持实践是检验趔的唯一标准,努力求索课程理念和课程经验在实践中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大胆地借鉴和适应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是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教师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敢于超越传统,超越经验,超越新旧课程文化间的冲突,尤其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操作之间的冲突,成就一种文化韧性,精神韧性,积极地与课程对话,与同事交流,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和创造,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和蓬勃的思想精神,应对课程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和挫折,努力实现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育人的目标。

六、运用现代媒体,促进专业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的教育教学资源纷至沓来。网络正如海纳百川不断吸取各种资源和信息,内容丰富,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给大家创造了一个满足个性化需求和随时随地学习的虚拟环境。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跨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的一些看法。

(一)广泛阅读,多角度、全方位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1、学习与时代精神相同的教育理念。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教育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时代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因此,它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尤其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各教育教学名家的文章及批注、对教育教学现象的评点和反思„„。以促进自身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和教育活动观。

2、学习的知识要具有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往日教师。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科学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每位教师所必需的,也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需的,同时也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

3、浏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信息。

现在的学生较以前的学生,更有思想,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渠道更为广泛。因此,他们的亲师性、向师性较以前的学生来说大大较低。面对这个变化,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浏览最新的时事动态,涉猎更为广泛的人文知识,做学生信赖的老师和朋友,使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善于甄别,科学的、理性的用好丰富多彩的网上资源

1、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

网络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人管束、崇尚自我的、可以标新立异的领地。因此,网络中的资源良莠不齐。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吸取精华”。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自己运用网络资源的目的是什么,确定内容。然后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源。再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每个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弄清其精华之处,为我所用。

2、网络是辅助学习的工具,我们只能使用它,而不能依赖它。

网络资源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教材的特点,帮助我们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这些都不是以最直接的形式呈现的,而是分散在每一个课例中。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及自身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学特点充分运用好这些课例。对于网络我们只能有选择的创造性的使用它,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知识无止境,只要肯登攀,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善于学习、锲而不舍,只有自己拥有一股流不尽有源头的活水,才能以丰富的学识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充分运用好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用心

爱心 专心12

篇2: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新理论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

1.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2.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防不胜防。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3.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要么感觉神清气爽,要么感觉心烦气躁,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是什么,或者自己的失败之处是什么,憋气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进等等。如果上完课后感觉木然,无喜也无忧,那就值得警惕,这种职业的麻木感很可怕,它能消磨掉人的意志和激情,让人在懈怠总一天天地重复着单调的日子,以至毫无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要反思,最简单的反思就是想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收获了多少?课程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点教学得失,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人往往是在反思中走向进步的。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1.与同行合作。新课程提倡 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其中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实现跨学科、跨年级、跨区域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2.与学生合作。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新的知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观下,教学过程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与家长合作。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家长的理解、广泛支持与合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就像一对翅膀,缺少一个方面都将是孤掌难鸣。

篇3: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改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激发了教师的热情、智慧, 推动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从而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1. 在历史教学中, 要尊重、发展每位

学生, 不放弃、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让优秀学生不断出现, 并且加快发展, 让后进生也能跟上, 并且达到个人发展的最高水平。新课标规定的应是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

2.“课标”强调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因、

过程、结果及历史教学的过程, 教师应注意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展开阐述。

3.“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与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加大了探究方式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 进行非指导性教学。

历史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 提供了许多供学生思考、分析的内容, 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探究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不要越俎代疱, 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1. 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当从过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转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方面, 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 “授之以渔”。另一方面, 教师应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

2. 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各种问题,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反思, 使其成为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促使教师本人由“教书匠”向“教育专家”转变, 促使其知识能力的持续进步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 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 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最大限度地创造一个便于学生探究的情境, 与学生共同开发、设计, 合理地利用周边的教育教学资源。

4. 教师应成为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的教学应面向社会,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的一些活动, 尤其是教育活动, 从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寻求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原先的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会型”教师。

三、新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与思考

1. 自我反省寻根问由,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增强课堂魅力, 吸引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努力使历史课堂在反思中更趋圆满, 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 关注学习过程, 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去探究。在学习研究历史问题中,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对于每道题, 大家在一起讨论后进行有选择的商议,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

3. 做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评价, 重视学生的历史体验, 及时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同时, 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即所说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殊途同归。除此以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关注学生与人的交往、合作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在教学评价时, 不能只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理解。

4. 进行学法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依。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也是贯彻“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1)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问题进行思考的方法。

(2)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像对秦始皇、武则天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评价, 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 展开讨论, 或开一次辩论会,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想。

(3) 培养学生形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如学到欧洲的新航路的开辟, 要联想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二战后欧洲和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国今天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等。

篇4: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1. 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每一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点,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而,对于语言的学习,在掌握语言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应深入理解语言所包含的丰厚内蕴。这套教材在认真编写语言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侧重联系学生自身的民族历史知识,深入浅出地概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辨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辨别能力,逐渐学会了在具体的实景中进行口语表达以及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套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对比,有些文章具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些原汁原味的语言,让学生耳目一新。教材四、五册的每单元后面的阅读专栏,内容也都联系着东西方文化交流。

2.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中学英语教材的根本目标和要求。这套教材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都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打破以前的单调模式,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各单元由Section A、 Section B两个部分组成。 Section A是本单元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部分; Section B是对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运用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每班学生实际,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到英语教学的无穷魅力。

3. 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套教材在体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落实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侧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逐渐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采取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编写模式

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语言知识的运用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设计一定的场景,如人们在学校、商场,或坐车、打电话等生活的语言交流,并让学生仿照此类活动,学以致用。所以,这套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1) 语法知识综合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2) 考虑学生语法学习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语法结构的有序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对照比较,便于语法知识的准确掌握。

(3) 内容选择了与平常生活很贴近的话题,如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生日晚会、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英语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富有生机,让学生真正在语言学习中感悟、体验、学会交流。例如,每单元都设计了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规范能力。就学习活动的具体形式看,这套教材努力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包括微博交谈,采访提问,调查问卷等。

(4) 采用任务链(Task Chain)的编写模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在开始的初级语言训练阶段,采用了一些过渡型的设计,引导学生有规律地进入语言训练。

5. 创建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是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和进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材评价方面的编写中,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并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互评和自我评价。

二、 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的改革,也给许多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许多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课堂气氛也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英语新课改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根本改变教育观念

新目标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英语教学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目标英语教材的要求,但许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英语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原来的教学思想,对新教材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知识更新方面,也没有尽快补充新鲜血液,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没有正确对待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不足与局限

新目标教材内容丰富,词汇量大,但偏重于英语国家本民族文化及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相差很远。在部分知识结构安排上也不够合理,外国学生的生活内容及学习方式与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教学难度加大。并且在教学中缺乏各方面的训练资料,这就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 没有配套的教学资源

新目标教材缺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光盘及读物。教师教材用书缺少与新目标一致的教辅资料,缺少文化背景资料介绍。同时,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配套资料很难满足新目标教材的实施要求。

篇5: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鲤鱼江中学――曹刚明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体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着新课标与大纲进行对比,剖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手段、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法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这些要求进行阐述,能指导体育教师按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文章就此浅谈新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新要求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1 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一致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 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什么?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1.3 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新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2.1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人们体力活动大大减少,各种“文明病”迅速蔓延,从而使国民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于是,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2 要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

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一年级立定跳远课时,本人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

2.3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2.4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基层体育工作者带来了工作上的新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既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又是不断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的创造者。现代生活方式要求体育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实现

体育的生活化,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引路人。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精深的业务素养,始终处于体育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提高驾驭教研的整体能力,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课程改革前沿探索先锋。

参考文献:

1.王卫国:<<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王俭:<<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

4.毛振明主编<<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5.周西宽等<<运动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6.卢婵。成就动机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0

篇6:试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第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第二、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第三、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和创造者。

2、什么样的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这个要求?

首先我觉得教师自身素质要过硬,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能够很好的诠释知识,把有型的知识和无形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也跟其它科很好的互动。另外教师还要具备最起码的教师素质,那就是要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其次是教育观念要转变,新课程的要求,主要是与学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唱主角,教师把握课堂主题、形式、节奏、气氛、时间等环节,利用多媒体传授知识、传输信息、搜索相关素材以及平面设计形式等。总之,年轻的教师适应新课改,更新观念更快些。

再次是要有适应课改的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学无止境;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能够开发课程资源,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现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还要学会观察、记录、访谈、收集资料并用量化或质化的方式处理资料,以达到对教学情境的透视和理解,对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作重新认识和调整。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研究、反思和创造,既是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情感和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篇7: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

1、必须具备树立远大理想及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和通过参与教育的改革事业,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为社会育出有用之才是教师的远大理想。为收获理想之果,理当具备两种意识:参与意识,即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奉献意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在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弘扬“春蚕精神”。

2、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给学生奉献爱心。只有对学生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能获取爱之回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而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的心心相印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应以兄弟姐妹式的、新朋故友式的,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关系。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3、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师眼中的人才,不能是:学而优则士,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上名牌、读重点之类的人才,要有新时期的人才观,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

4、必须树立宽广的服务观。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时狭窄的。宽广的服务观有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的关照,促使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都必须服务育人。

5、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新形势下,平心而论,我们许多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并且也要采取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措施,拓宽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近学生,教师应先行一步,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将广泛用于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去。

6、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更新教法迫在眉睫。众所周知,“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新的课程给教师指明了教学方法更新的方向。首先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还给学生的自主。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会学习。第三教学要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形势下教师的新要求

夏明霞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为此,我认真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受颇深,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一、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有新鲜源头的活水。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继续学习,才能弥补教师的知识缺陷,自己才会更充实,更自信,给学生的也能与时俱进。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着学生的择校就读也同样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如果不再学习,则不能够胜任现在已有的工作,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日新月异。而能够胜任此时的工作将是支持我们继续学习的重要理由。同时“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使教师永葆活力,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你将学习与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会在工作中实现了。教师不仅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而且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且在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过程中渐渐形成诸多良好的品质,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惟有此,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具有活力、还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果放弃学习,我们将自动与工作脱节,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淘汰自己,退而以养!当今社会竞争是多么激烈,“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作为现任教师要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更要重新认识自己,如果不继续学习,努力工作,定会被社会淘汰。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三喝四,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这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其实我们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有多大的展示空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学习的兴趣。”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所谓的“成绩”,学生往往被老师分了等级,而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抱怨某某的学习成绩如何的差,甚至有的老师拼了命似的给这帮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一题又一题的练习,希望从题海战术中给他们以印象,希望他们能从中受到一点点的启发,效果当然不理想。可是却整天把自己搞的愁眉苦脸,疲惫不堪的,还是没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一学期补上,终于可以好一点了,但下一学期还是要加大力度去补,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后进生,我们一直以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够好才学不好为理由,一次又一次的帮他们讲解,但我们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后进生的思考能力是隐藏着的,需要教师去发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来教育学生。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方向。对那些乐于学习、擅长学习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习差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彼岸的道路。譬如,有的学生在绿荫场上寻找到了自信,有的学生在歌舞台上寻找到了自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为何还要在学习上苛求他们取得同样的成功呢。诚如郑杰校长所说:“我们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三、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应该被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友善的倾听者自然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学会倾听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道德,倾听应该是每个优秀教师必不可缺的素质之一!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即使你在倾听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或家长指点什么或帮助什么,其实你已经在心灵上给予了他们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无形之中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更容易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修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四、教师要善于反思

我认为,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篇8:英语新课改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原因及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落户, 由此高职毕业生对英语的需要更为普遍和迫切。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英语这门国际性语言的重要性, 英语等级考试也更注重能力的考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如果不进行改革, 就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英语作为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必须改变其现有的教学弊端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然而, 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制约, 我国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英语教学, 基本未走出以系统的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 偏重英语阅读、写作、书面翻译能力培养的模式, 导致了所谓“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的广泛存在。由此,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全方位重新建构, 已成为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共同面临的重大实践性课题。

二、高职英语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新技术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 其大学英语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 基础阶段为EGP教学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 主要目的是通过等级考试;专业阶段为ESP教学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以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为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偏重于EGP教学, 以通过各级考试为唯一目标, 对ESP教学较为忽视并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况。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以ESP教学阶段为重心, 以缩小学生水平和企业需要之间的差距为目标, 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并以此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办学模式和特色。因此高等职业院校, 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 以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 全面加强英语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观念转变, 调整英语教学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将是我们新课改中最需要改变的观念, 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方法的掌握, 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及态度, 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其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为主旨, 在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 要把使学生掌握“够用”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其次, 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应注意把握能力要求的“度”, 对学生不宜有太高的要求, 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 使英语教学有所侧重。

2、角色转变, 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 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由此, 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长期以来, 陈旧的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师总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 忽视学生的学,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上, 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切实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在新课改中, 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尤其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 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这些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型教师。

3、教材更新, 为就业服务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 众多企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多元化、专业化的新趋向。传统的通用外语人才定位模糊, 无法满足日趋专业化的市场需求, 而复合型外语人才则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复合型外语人才属于外语和专业的混合体。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此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种模式, 即外语+专业模式、外语+专业+文化素养模式和双外语+专业模式。

企业要求员工在英语的交际能力、专业英语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说, 大多数学生的弱点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因此, 在教材选择上, 一方面, 要因地制宜, 选用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 同时侧重教材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 要结合实际进行自编教材的开发, 以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 贯彻专业性和职业倾向性原则, 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将来职业密切联系。

4、评价客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 分数, 升学率, 造成对学生的片面评价, 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新的评价观认为,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 多样化评价相结合, 以实现从量到质, 从知识, 技能到习惯, 态度, 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 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5、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寻求更高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情感态度、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工作水平三方面的发展。

(1) 敬岗爱业, 提高师德水平

专家型校长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不只是一种职业, 而是一种事业, 职业可以讲代价, 而事业只能讲意义, 讲献身。”这就要求教师发扬那种“不要扬鞭自奋蹄”, “无人喝彩自钟情”的敬业精神, 注重从师德、师能两个方面去提升自己, 以特有的职业境界, 专业境界和事业境界, 来对待教师这一神圣职业。

(2) 提高自身素质,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 备受学生关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注意言行。为人师表、风趣幽默、举止优雅、塑造了个人魅力的教师才会深受学生欢迎。

培养师生融洽的情感交流, 亦为重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没有了情感, 就成了无水之池。”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表现在课堂上, 教师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民主的交际氛围, 对教学应充满激情,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向学生传递关爱、信任和期望。因此,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宽容学生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素质。

(3) 扩充知识面,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 基础知识扎实, 熟悉课本, 掌握重、难点,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受欢迎的教师, 就必须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及本学科的相关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 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淡化学科角色, 全面拓展个人的修养。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贵在自觉, 重在坚持,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达到专与博, 广与深的有机结合, 具有较强的知识后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与时俱进, 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 要注意虚心向他人学习, 多请他们指导和点拨。教师之间可以共同备课, 将不同教改理念、不同的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才是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主要动力。

其次, 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法, 提高学生兴趣。以问题为驱动来设计学习任务, 可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 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自觉性就越强。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 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 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欲望, 如让学生用英语做情景会话, 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第三, 要按照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 掌握和运用好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改变我们的英语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增强趣味性。注重现场环境, 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

第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世纪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钻研教材, 把握知识要点、难点, 所提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 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遵循“高密度, 快节奏, 勤反复, 多信息”的原则, 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 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提高他们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丹:《高职英语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大众科技》, 2006年第1期。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年第33卷第5期。

[3]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年第8期。

[4]倪传斌、刘治:《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年第2期。

[5]陆国飞、蔡慧萍、周亚萍:《关于舟山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2年第19卷第4期。

上一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下一篇:市场竞争战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