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2024-05-05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共8篇)

篇1: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如何理解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几学年薪课改教材教学的的体验,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受,望与大家共同切磋。

1.“以人为本”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多样思维的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不仅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他们将来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知识点多,教材容量大,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高,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使本来生动有趣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这种负面情绪与日俱增,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种弊端,降低了知识难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新教材图文并茂,与原有的教材编写相比可读性、欣赏性、趣味性极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教师由传统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新课改并不否定教师的讲

有一种误解似乎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观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里克特说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你的学生因你的讲解而喜欢上科学,你应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得更加强烈”。教师的讲关键在于怎样讲,教师的讲解如何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讲解也是无可厚非的。

4.变苦学为乐学

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抓住了这个关键,要想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学习历史很轻松、不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在历史课堂上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在受苦受罪,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

5.充分体现师导生学

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教师起到导的作用。这样的课看似轻松,实际却不是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课,对教材及学生的各方面彻底吃透,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教材,对学生导的到位,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要走到前台去。

6.要充分利用活动课

新课改安排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历史短剧、实地第二历史课堂、小制作等,特别作为历史许多学生认为离我们很遥远,对我们现实作用不大,我们可以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登封作为著名的“文物之乡”,历史遗迹很多,况且新课改教材中也多次提到我们登封有关的东西,如禹都阳城、嵩岳寺塔、元代郭守敬观星台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实物资源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愿意参加,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同时又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从而也就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新课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师对新课改不一定很快适应,但只要有新的理念,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相信你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自己是导演,学生是主演。

篇2: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单一化,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主讲和指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趋向多元化。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具体角色表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担当的角色,因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课前教师要规划活动内容,准备合适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三、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充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行为进行控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勤听、勤说、勤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知识信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再是定型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各项任务活动中,教师没有理由不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进去,教师的表演越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而且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淡化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思维活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六、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有满腔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越学越难,越学情绪越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最后有的人就放弃了。这种现象在初中是常见的,初一认真学习,初二放弃学习,初三时好象从来就没学过英语,什么都不知道,全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不能照顾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思想。越来越多的统计资料表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认识学习英语的意义;教会学生注意并调整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勇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七、信息的咨询者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信息匮乏,这时候教师要作为一个信息中心,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显得更为主动。要当好这一角色,教师除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具有现代语言学、英语教学理伦和跨学科知识的素养。

八、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当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的描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听力、口试、笔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九、学生心理的保健者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谅解和宽容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倾听学生的苦闷和烦恼,让学生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在他们学习受到挫折,心理产生障碍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十、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强调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解惑”当然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使问题止于教师。事实上,“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应该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坦荡、诚实胸怀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讨,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

十一、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则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十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远离“教书匠”的旧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勤读书,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勤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索规律。教师要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最后要勤总结,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

育的核心,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的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篇3: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新角色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激活学习动机,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孩子打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而音乐课教学则是一门研究艺术的科学。教师要运用科学方法,使接受艺术教育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艺术熏陶。从某种含义上讲,教师就如同一位影视作品的编导,只有把剧情编排得吸引人,才能使观众买账。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并使之主动地不断进步,应该成为当前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 )以多种灵活生动的形式导入所学内容 , 使学生自然地、愉快地、没有心理负担地进入学习状态,即开发兴趣。

例如:学习附点音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音乐王国中,除了音符的不同组合能构成优美的旋律外, 音符还有很多好朋友帮助它共同完成任务。像“-”、“·”都是音符最亲密的朋友。但它们很淘气,一会儿跑这儿,一会儿跑那儿,它们跑到不同位置,就会使音符高低长短发生不同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是怎么与我们做游戏的。

同时,我认为音乐课的导入应注意新颖多样、形象直观。例如:学习歌曲《布谷》时,老师头戴布谷鸟的头饰,学小鸟飞的动作进教室说:“我是布谷鸟妈妈,可是今天我的小宝宝出去玩还没回来,我要去找他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助我? ”学生高兴地回答:“愿意。”老师又说:“跟我一起唱一首布谷鸟的歌,小布谷鸟听到咱们的歌声,就会飞回来的,你们说好不好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小脸上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音乐教师要用自身艺术修养和素质研究音乐作品 ,打动、感染学生,增强审美效果,即提高兴趣。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表现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即达到同艺术作品一致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喜怒哀乐的外在表情表现出来,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紧扣心弦。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同音乐作品产生共鸣。学生经过感情的洗礼和心灵深处的呼唤,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更浓厚。

(三 )及时反馈信息 ,让学生享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境界遐想和创造,即拓展兴趣。

不失时机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纠正偏差和失误,使学生在这种挑战性氛围中强化感观刺激。多鼓励“差生”,找出他们的闪光点,以免这些学生由于落后而气馁。

例如:进行发声练习时,我发现一些同学演唱姿势不正确,这时我并没有一一纠正,而是模仿他们演唱时的姿势,让学生讨论哪种姿势正确,接下来由学生模仿正确的唱姿。

又如:开展“小小歌手大赛”、“请你来作曲”“小舞蹈家大赛”、“请你来填词”等活动,可以灵活地让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中,不仅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拓展学生音乐创造的想象空间。

二、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程序,使学生真正享受音乐,从而使创造源于自身。

校园艺术拜倒在流行音乐脚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进行改革,使学生由被动接受音乐转变为主动享受音乐。

(一 )教学形式灵活应变 、丰富多彩 ,让学生感受到多种风格的艺术作品。

例如:学唱歌曲《山谷静悄悄》时,歌曲中有很多相关乐知,我在授课时主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首先我根据录像资料把歌词用诗歌形式有感情地朗诵出来,接着响起优美的音乐,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然后热情地范唱感染学生心灵,写在纸上的音符通过教师渲染转化成学生头脑中优美的旋律, 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课堂结构 , 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编排、灵活改版、自然过渡,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小学生的注意力较薄弱,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上课时多迎合孩子们的心理,紧扣他们的心弦,使学生总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欣赏管弦乐《四小天鹅》,我没有让学生先听音乐或者观看深奥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断,而是用猜谜形式引出题目,再观看天鹅在湖水中优美的动作, 接下来讲出这一动听的童话故事。此时学生对天鹅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到了让学生接触音乐的最佳时机,此时结合美丽的天鹅动作欣赏音乐,观看芭蕾舞《天鹅湖》等多种艺术形式,最后让大家模仿天鹅的动作。不仅开创学生想象的艺术空间,同时使审美效果得到增强。

(三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 通过简单易行的操作过程,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例如:运用走这一最基本、最富有节奏感的本能动作表现音乐。首先教师说:“同学们当音乐快时就快走,音乐慢时就慢走,那么音乐弱时怎么走呀? ”学生很快回答:“轻轻地走。”教师再问音乐强怎么走,学生就会回答重重地走。当教师为学生打通这条思路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一系列变化训练。通过实践,我感到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迎合学生心理的训练形式,对提高音乐技能、开发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三、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要像收秋的农民,在每节课洒落下艺术种子,帮助学生收获,结成系统的艺术果实,增强学生信心。

(一 )重视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

音乐知识一般都是通过几节课讲解和练习完成的, 教师要在所教知识的最后进行综合性小结,以加深记忆,强化系统理解。

(二 )及时把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相同的概括起来 , 以求欣赏者与作者在情感上融合。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概括总结, 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及学生自身的欣赏品位,真正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

(三 )表扬和鼓励是进行总结的最佳手段 。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同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是学生继续积极进取的动力。一次握手、一阵掌声,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使学生倍感兴奋,对提高音乐水平产生积极作用。

篇4: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师 角色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的教育改革使教师由授课者变成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身份与角色的改变,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角色的互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一切,替对方预想到一切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换位思考是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换位思考,能更有效地把握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进程,能够预先模拟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效地把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每一项运动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以在体育课程设计时,对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换位思考能深化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趣味体验,活跃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二、抓住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创设体验情境

体育教学环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从而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种运动和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三、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体育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多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闪光点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 教师要有爱心

有爱心的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五、抓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游戏作为体育课的一种重要活动内容,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玩”字上下功夫,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讲解、示范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玩”的时间,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六、抓住学生喜好表现自我的心理,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表现意识日益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日益强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所以,当学生反映出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見,或者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

七、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要进行一定的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技术上的学习。但在淡化运动技术的同时,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避免新课标不需要教运动技术的错误观念。教师教技术,学生学技术、运用技术,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喜爱体育、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这是体育的灵魂所在。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科学的思想、客观的态度和现代的理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发展的是学生的个性,打破一切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头脑产生许多新鲜的想法、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春霞.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5.

篇5: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走进新课程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总是想,教师就是应该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将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在接触新课改以及在教研员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我做的是过去式的教师,而不是现代的新型教师,于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中我有了新的感悟。

在课程改革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前我以为教师离不开讲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教师应该是离不开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中间。例如我在讲《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我就坐到了学生们的中间,当音乐响起时,我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边听边唱还边做动作,戴起头饰和他们一起踩着荷叶回家,学生们十分高兴,因为在他们中间的不是教师,而是他们的伙伴,一堂课即轻松又自然而且充满了和谐的气氛。还有一次在将《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在欣赏《赛马》一曲时我想让学生们随着音乐一起动起来,能表现的活跃一些,可无论我用多么美、多么有激励性的语言调动都起不了什么作用,此时,我有些着急了,走到了他们的中间自己跟着音乐表演起来,没想到我这一举一动竟然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同学们也都站了起来和我一起跳,一起赛马,一起模仿拉二胡,整个课堂好不热闹。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原来教师的一个动作要胜过千句话语。我想一个快乐的课堂就应该是让孩子们感觉轻松,快乐。

 

篇6: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课程与教学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由教师、学生、内容以及环境等四大要素构成。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其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内容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和决策者;对于环境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中所具有的新学生、新内容和新环境的条件下,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以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通过教育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着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容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的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要求教师角色实现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内涵是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化”“平衡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到经验”;课程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等。基于这些,教师就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在一般意义上说,教师与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正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观念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首先,知识陈旧率加快。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换为持续的学习。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孕育了学习型社会。组成这样的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

型家庭和学习型学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教师无论在家里作为父母,在社区作为公民,在学校作为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最后,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从20世纪中期萌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演变出了全民教育,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于是,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教育已经演变成了从“优生优育”到“胎教”,包括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一直到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了。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在了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了,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意味着通过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教师在作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所以是学生的引导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包括引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的已不是获得多少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经验过程中的新的、独特的体验。这是教师无法传授的。然而,体验是在学习探求中的体验,这样特定的学习探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和举足无措的,对教师来说则是掌握了的和熟练的,所以教师应该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以引导。就一般意义上说,教师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形成健身智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心智慧。健身智慧,是人在身体及其各个部分生长发育和人格及其各种因素的发展中,建构并保持协调和谐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自觉状态,分为健身智慧和健心智慧。在中小学,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认识、选择和定向。教师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是全面而艰苦的,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与自己条件相符合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养成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信心和恒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从而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三、教师成为团体的领导者。新课程强调建构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推行分散式领导,而不是把学校命运都寄托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教师和校长可以象同事一样合作工作,对学生的管理模式遵守民主信仰原则,并且对学校和自身的实践会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的带头人给它带来灵感及方向,因为教师更了解课堂上的情况,更能鼓励学生,更能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更能把学校创造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毫无疑问,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也是建构新课程的关键。首先,教师是团队成员。在学校里,教师一旦获得自主权,就要象团队成员一样携手工作。教师应把整所学校,而不应仅仅是他所教的那个班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事实上,在那些教师不仅仅在每个课堂里出色地教书,而且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成效的确最佳。教育实践要求和强调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教师之间合作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大

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作为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学校应在学年初和学年末都留出几天时间供教师们在一起讨论教学工作,教师每周碰一次头。其次,教师是师长。在中小学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指路人,也是学生的师长,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去严谨地、创造性地思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就是要培养动脑筋的习惯。最后教师是学者。中小学教师都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的更新知识。这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一所学校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所以学校应该把对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应当提倡每年都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师更新知识研讨班,让教师们自己对研讨的内容和讲座进行规划安排。

四、教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文化学揭示,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地培养和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为文化的更新、变革提供源泉。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文化变迁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他们不仅传送着系统化了的知识、观念,而且在创造文化的职能上也显得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出大学既是国家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基础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就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的转换与重塑,才能以更好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的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从而真正建立起新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公民。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创造教育手册》 朱作仁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7: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强心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篇8:教师在数字化学习游戏中的新角色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游戏,英语教师角色,新发展

1.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方式被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教师也在努力地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21世纪初,马克·普兰斯基提出了数字化学习游戏的概念,即电脑或网络上的学习游戏[1]。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就得到了发展,也被很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在中国,许多学习游戏软件已被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例如:应用于英语学习的乌龙学院,玩通英文[2]。数字化学习游戏的发展为快乐学习,寓教于乐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使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从玩中学英语,在学中玩”的快乐学习理念。在数字化学习游戏的快速发展下,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教师原有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发展。

2. 英语教师角色的新发展

2.1 激励者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激励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驱动者。作为激励者,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热情来实现激励者的角色。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热情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数字化学习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不仅仅要保持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热情,更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水平、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数字化学习游戏,以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地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激励学生从游戏中习得知识。教师在数字化学习游戏中扮演的激励者的角色是找到激励学生从游戏中获得知识的重要部分,教师的激励使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会更加肯定,也使数字化学习游戏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2 内容构建者

数字化学习游戏中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块,组织教学知识,将其转化成为教学目标的内容构建者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在数字化学习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组织和引导方式。因为数字化学习游戏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将数字化学习游戏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习得游戏中所展现的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相互关联的游戏过程,而不是单纯地将课本知识通过某种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字化学习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是将合适的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构建者,是将游戏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再构建后通过游戏传递给学生的组织者。只有教师将游戏中的知识与教学知识合理的构建在一起,通过数字化学习游戏让学生习得知识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教师重新思考呈现教学内容的最佳方式对于数字化学习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提问者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比例。教师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教师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而达到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目的。因此教师作为提问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字化学习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因为知识是通过游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更多的是在游戏中与游戏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互动,游戏具有连续性,教师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进行提问。因此,提问往往是在游戏之前或之后,但为了使数字化学习游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师在数字化学习游戏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也有别于传统的提问方式。在数字化学习游戏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重点是通过对游戏的提问而引导学生从游戏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例如:游戏中哪些因素是获得游戏胜利的关键?游戏中的哪些知识是真实的,哪些不是?教师通过对游戏的提问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游戏中蕴含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思考,真正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从玩中习得知识的快乐学习过程。

2.4 引导者

James Lengel曾写道:“即使是科技无处不在,教师也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组织和引导他们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通过他们的努力训练学生。他们为学生的学习进程设定教学目标。教师是学习过程和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尽管数字化学习游戏是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教育技术,但它有游戏的娱乐性和教学知识性的双重特点,作为游戏数字化学习游戏兼具游戏的所有特点,即:规则性;目标性;结果与反馈性;竞争或挑战性;互动性及故事情节性。学生往往会在游戏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游戏的娱乐性而忽略了数字化学习游戏中蕴含的知识性。因此,在数字化学习游戏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者的角色要比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的娱乐性中寻找到学习知识的内容与经验,而不是让学生个体盲目地游戏,只发掘了游戏的娱乐性,而忽略了游戏的最终目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习得应该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数字化学习游戏中所扮演的引导者角色成功与否是数字化学习游戏可否被成功地应用于教学中的关键。

2.5 设计者

在数字化学习游戏的教学中教师重要的角色是设计者。大多数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教师不仅要会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游戏,而且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游戏,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游戏更贴近学生兴趣,符合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具体需要设计的数字化学习游戏会更符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会使数字化学习游戏更好地完成其知识的传递。

3. 结语

数字化学习游戏应用于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方式,但教师的角色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扮演好传统教学中的角色,而且要根据数字化学习游戏的要求发展新的角色,数字化学习游戏在教学中的兴起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更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教师在数字化学习游戏中角色的成功转换是数字化学习游戏成功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Mark Prensky.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3rded.)[M].American,2007.

[2]刘艳丽.国外中小学教育游戏网站介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上一篇:优秀时评文高中下一篇:教案评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