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诊断

2024-05-04

检体诊断(精选八篇)

检体诊断 篇1

1 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带教, 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地增加临床病例分析, 加强学生对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理解和认识, 由理论逐渐向临床过渡。教师将专业领域的前沿资讯带入课堂, 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一些最新动态, 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的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充分品尝到了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也充分体会了具有正确诊断思维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程有兴趣, 思路就会非常活跃, 对学生的一点思路要加氧助燃, 充分鼓励。

2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其他学科教育中应用的日趋普遍和完善, 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条件。检体诊断学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并与全科医学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症状、体征, 以图片、动画或录像资料剪辑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 既展示教师风采, 也供学生复习使用;教师自拍的实验教学录像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 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不足。传统的粉笔教学很灵活, 教师能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 但是单纯的采用粉笔教学, 一堂课信息量就不够;相反, 多媒体教学能呈现很多的信息, 且生动形象, 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 又不可能达到粉笔教学的互动效果。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 也不能只求单纯用粉笔贯穿始终。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 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一堂课下来, 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能集中, 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专业知识。

3 加强实践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对象的特殊性。临床现象要在患者的身上体现, 一些征象不能制造, 教师讲的再多, 如果学生没见过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有些典型体征, 在教学的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不会遇到。检体诊断学实习课中, 增设了模拟人多媒体教学, 通过实例演示的直观性, 对一些难点和重点, 如心、肺听诊及腹部查体,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触诊、叩诊、听诊, 掌握每一个环节, 增加了授课者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1]。对一些典型病例、少见病例, 通过多媒体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强化记忆, 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问诊的能力, 学会正确的查体手段, 树立正确的诊断方法和诊断逻辑。在检体诊断学临床见习课中, 让学生亲临患者床边, 感受作为医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协调好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4 设置情景考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

设置临床技能考试中心, 结课时应用模拟人和临床问题讨论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包括对实际病例的问诊、规范查体、病例总结、提出诊断以及一些常用临床操作, 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外科换药、消毒等, 检验教学成果并进行总结,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 通过近几年的检体诊断学教学改革, 积极倡导知识与能力并举, 在有限的课时里做到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医学院本科生的检体诊断学成绩总体得到提高,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检体诊断 篇2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必然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每周1次(4学时)技能训练课,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既要全面检查,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带教)。试教后2人一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医生”,进行练习,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

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补考合格方可参加)。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近年来,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直到掌握。

4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医院),宽敞明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O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l0余台心电图机、4O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5建议

5.1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齐抓共管,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同时,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5.2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边练习,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达到授课人员不同,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证高质量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5.3依托医院,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哕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会。

目前,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想办法,开发资源,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保证了质量。

5.4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SP)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者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检体诊断 篇3

【摘 要】诊断学是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必修课程,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程,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医技各科。诊断学教学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敲砖石,是医学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所以,搞好临床诊断学的实践教学,特别是检体诊断教学,对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和毕业后临床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对自己所授课班级的检体诊断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见习课,效果良好。

【关键词】诊断学;简体诊断;教学方法;见习课

【中图分类号】R194-4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我系临床医学专业13级专科6班105人作为试验组,选择我系临床医学专业13级专科7班102人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见习课安排 实验组简体诊断实践学时总计划32学时,其中有12学时进入教学附属医院病房见习,主要内容是接触真实病人,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另外20学时在实训室观看相关的视频,相互模拟病人和医生进行正常体格检查,情景演练,在仿真模型上学习心、肺、腹及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并书写病历;对照组简体诊断实践学时总计划32学时,没有安排医院病房见习时间,所有实践课均在实训室上课,内容及方法同实验组。

1.2.2 教材选择 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同一版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 规划教材,第7版专科诊断学统编教材,由魏武主编。

1.2.3 教师配备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简体诊断均由同一教师授课。

1.2.4 测试

1.2.4.1 病历书写测试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每个系统后都按正规格式书写病历,老师批改,每次病历书写满分10分,总计各次分数取其平均分为期末病历书写成绩,低于6分为不及格。

1.2.4.2 技能测试 从诊断学检体诊断部分抽出15个技能项目,测试时每个学生随机抽签1个项目, 任意2个学生一组,分别模拟“医生”和“病人”,并相互转换角色,一对一进行考试,要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分标准:以我们内科实训平台统一制定的评分标准为依据,每个项目每项操作具体打分。85分~100分为优秀(包括85分),70分~85分为良好(包括70分),60分~70分(包括60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

1.2.4.3 理论考试 试验组和对照组测试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同,由同一教师同样标准阅卷。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技能测试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技能测试成绩比较 人(﹪)

组别 n 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及格率/﹪

对照组 102 12(11.76) 23(22.55) 47(46.08) 20(19.61) 82(80.39)

试验组 105 31(29.52) 40(38.1) 29(27.62) 5(4.76) 100(95.24)

X2 9.42 5.88 7.84 12.82

P <0.01 <0.05 <0.01 <0.01 <0.05

2.2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人(﹪)

组别 n <60分 60~70分 >70~80分 >80~90分 >90分 ±s

对照组 102 5(4.90) 20(19.61) 25(24.51) 30(29.41) 22(21.57) 80.31±5.55

实验组 105 3(2.86) 15(14.29) 25(23.81) 32(30.48) 30(28.57) 80.35±6.39①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诊断学是基础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与纽带,学好诊断学是关键,尤其是掌握好诊断学的实践课以及检体诊断的见习课。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以及患者个人保护意识的增强,医院有典型体征的患者时不能与教学计划同步,患者不愿意让见习学生查体等因素,导致诊断学的见习课在专科院校很难执行下去。所以,我对检体诊断部分见习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在实验室情景演练、角色转换、动手操作等能力的训练,缩短临床见习课的学时,但每次见习课我亲自带队,让辅导员班主任协助 ,分批分时进入教学医院,我事先和病人沟通好,取得同意后,再让学生进入病房。同时,见习前我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不正确的概念和错误的手法并加以纠正。

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之前相比,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且减少了学生见习的时间,更关键的是避免了因临床见习课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所以,大专院校的专科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可以完成简体诊断部分教学任务的。再者,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临床实况展播、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实训操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尤其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完美结合起来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2】,使得诊断学教学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突出“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意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通过配备仿真实训室,国内外现代化的模拟教学仪器如SimMan全功能模拟病人、网络版交互式急救医学模拟系统、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全身智能心肺复苏模型人等,使学生在实验室随时能感受到病房的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强了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医疗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程孝煊,程 松,刘大群,等. 检体诊断见习课教学方法改革前后对比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2):1673.

[2]杨棉华.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19

浅谈检体诊断学见习教学之体会 篇4

1 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求学问, 需学问;只学答, 非学问”。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 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向积极、主动学习方面转化。

课前学生提问。检体诊断见习课一般是在诊断学大课讲解之后进行的。学生课后在复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 见习时让学生提问可以很好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惑,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于课前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对于掌握已学内容和接受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检查眼睛集合反射时手指移动速度是快还是慢?检查眼球运动方向时, 每个方向都要从中位开始 (即两眼平视前方) 还是将各方向连起来画圆圈?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上均未明确指出, 因此不少细心的学生在操作前会有疑问。实践后发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些同学能直接提出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或者直接指出教材中和现实生活相矛盾的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可能未注意到。这种直接的提问节约了不少时间, 而且也使教学 (即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有助于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

课前教师提问。前面既然已经提到学生提问的有效性, 那为什么还要教师提问呢?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学生提问有它的局限性。有的内容学生能提出问题, 而有些内容 (知识结构较完整、理论性较强或者大家都认可的内容) 学生就很难提出问题。如:测量舒张压时如果声音变调距离明显消失20mmHg以上或声音不消失如何记录?心脏震颤和心脏杂音的关系?像这样的问题学生自己很难提出,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提问做引导。建构主义理论中就提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所以此时教师的提问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有利武器。

课中结合学生实践体验提问。只有将体验与问题结合在一起, 才能最终达到学生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在学生体验实践后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 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采用设疑的方式, 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掌握一些容易忽视和犯错误的细节。如:Murphy征和胆囊触痛是不是一回事?叩肺下界和肺下界移动度时是在每个肋间隙叩诊吗?怎样辨别所听杂音为收缩期、舒张期、双期还是连续性杂音?③双期杂音与连续性杂音有什么区别?怎样区别胸膜摩擦音和心包摩擦音?以问题为本的教学, 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 让学生的潜能绽放。

课后提问。课后教师提问可以对所教内容作一梳理和归纳, 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学生提问有助于及时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课后学生提问是解决当次授课遗留问题的最后一道教学环节, 因此要在每次课程结束前预留一定的提问时间。

采用问题式教学回答问题时一般可采用学生提问, 先由其他学生回答, 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学生回答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踊跃发言, 整个课堂气氛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诚帮助学生。学生喜欢与教师讨论问题, 甚至是跨学科的问题, 使学生拓宽了思维, 扩大了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通过良好有序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

2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一直以来, 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会直接进入临床实践, 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然而, 医疗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日渐下降, 从而使医学生的操作训练机会越来越少,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错, 病人的抗拒心理增加, 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临床技能教学质量已经面临下降的窘境。我校引进的电子化模拟病人和标准化病人虽然能解决上述矛盾, 但电子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局部、单一的阳性体征, 与真实病患的症状、体征的整体性具有一定差异。学生相对多, 电子化病人和标准化病人数量少, 成本高, 受时空限制。另外,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常常会关注教材中讲述的病理体征, 只愿意在患者或者电子化病人病人身上才肯动手操练, 忽略了对正常体征的学习, 到了临床上碰见正常的体征反倒不能识别。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用角色扮演方法 (即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标准化病人) , 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将成倍增加。另外在问诊时教师可以充当病人, 利用专业知识, 人为地模拟临床上问诊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问诊方法和技巧, 还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正常人作模特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兴趣呢?下面以叩诊和肝脏触诊为例讲述。腹部触诊是腹部体检的重点和难点, 肝脏触诊是重中之重。笔者对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临床技能培训的同学或实习的同学调查发现很少有同学曾触及过正常肝脏。因此对教科书上正常肝脏的质地、边缘等情况的描述很难理解。据统计正常人约有40%可以在剑突下触及肝脏[2],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到病房找肝脏肿大的病人或依赖于电子标准化病人。笔者在教授腹部体检时挑选几个剑突下可以触及肝脏的同学作模特, 结合肝脏触诊的要点, 通常先连贯示范一遍肝脏触诊的过程, 随后再采用分解操作的方法, 分步示范, 随被检者腹式呼气主动下压, 被动上抬, 滑行移动等详细步骤, 直至触诊到肝脏。这样同学就能够了解整个触诊过程中的操作手法要点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同学逐个按演示练习, 在练习时帮助同学掌握操作中的要点, 纠正错误手法, 使他们能够亲自触及并感受正常肝脏, “享受”应用正确操作手法后触及肝脏的“成就感”。这样同学们练习触诊方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大大提高。再如叩诊时同学往往对声音辨别困难, 笔者在间接叩诊时首先纠正同学们的错误叩诊手法, 然后在模特身上先叩出清音 (肺) 、浊音 (肝脏或心脏被肺组织覆盖部分) 、实音 (肝脏或心脏不被肺组织覆盖部分) 、鼓音 (胃泡区) [1], 同学们集中对比这几种声音的变化后很快就掌握了各自的声音特点, 对以后心、肺、腹叩诊音的鉴别就变得容易多了。

3 合理使用考核手段

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 体格检查部分是检体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 要保证诊断学教学质量, 技能考核是保障实验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3]。教师通过示教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体格检查的手法后学生分为2人1组互为“患者”进行手法练习,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巡视, 纠正错误手法和解答问题, 最后由教师随机选择几名学生进行随堂考核。考核学生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 步骤是否准确, 是否掌握了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诊断结果。通过对被考核学生进行评价, 促进学生掌握授课内容。下一次上课时再对以前学习的所有内容中的某一项 (尤其选择那些重点和难点) 随机选学生进行操作, 以便了解学生课后主动练习和掌握情况,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对每一次考核结果均作认真记录, 并计入平时成绩中。

总之, 由于检体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 全面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必将为培养适合各专业的合格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在检体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开展问题式教学和合理利用考核手段, 全面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为培养适合各专业的合格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诊断学,检体诊断,见习,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 (第七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8-221.

[2]孙明述.974人的肝脏触诊调查[J].山东医药, 1973 (6) :45-46.

检体诊断 篇5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1]。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 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 不扎实, 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

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 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 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 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 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 它不仅是技术性的, 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 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 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 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2]。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 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 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 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 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 每周1次 (4学时) 技能训练课, 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 胸部检查, 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 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 既要全面检查, 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 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 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 (带教) 。试教后2人一组, 一人扮演“病人”, 一人扮演“医生”, 进行练习, 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 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 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 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 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 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 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 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 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补考合格方可参加) 。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 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 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 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 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 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 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 近年来, 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建立多媒体实验室, 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 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 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 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 直到掌握。

4 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 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模拟医院) , 宽敞明净, 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能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0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10余台心电图机、40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 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 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 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自我教育→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3]。

5 建议

5.1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 做到齐抓共管, 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 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 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 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 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 同时, 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 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式, 做到既注重系统性, 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 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 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 更新知识, 提高学术水平。

5.2 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 然后学生边练习, 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 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 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 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 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 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 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 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 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 达到授课人员不同, 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 保证高质量的授课, 提高教学效果。

5.3 依托医院, 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啰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 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 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 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 逐步学会。

目前, 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 必须积极想办法, 开发资源, 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 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 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 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 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 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 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 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 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 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 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 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 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 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 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 保证了质量。

5.4 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 (SP) 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 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 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 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4]。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 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 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 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医诊断学教学人员, 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让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因为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基础。为此,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万亨.诊断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潘长玲.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4) :51~52.

[3]李湘君, 李定梅.构建临床技能实训平台, 探索临床实践教学途径[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6) :89~90.

检体诊断 篇6

(1) 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带教能力直接影响到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1]。因此, 在教研室成立之初, 我们就通过个人报名、专家考核、医院把关的程序, 从内、外科筛选出热爱教学工作、临床基本功扎实的医师作为检体诊断学教研室教师, 并聘请1位具有丰富带教经验的老专家担任教研室顾问,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带教队伍, 保持教研室带教活力。

(2) 针对多数临床专科医师操作较为熟练、准确、规范的特点, 在每年开始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之前利用2~3个下午进行集体备课, 让来自不同专科的带教教师相互交流, 统一检体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手法, 努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和标准的操作技能;并不定期组织带教教师参加医学院校组织的教学4次大课, 讲授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等内容, 主要针对实习生在病史采集中常见的用词生、冷、硬, 病史采集不全面, 病历书写表达不准确, 用词不当, 逻辑性差等问题。根据实习生病历书写的具体情况, 每次着重讲评不同的内容, 如主诉的提炼、现病史的逻辑关系、体格检查描写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如何书写病历摘要及病程记录等。

(3) 实习中期教研室对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和纠正。每6~8人一组, 由1~2位带教教师抽查。抽查内容包括视、触、叩、听等主要操作, 抽查比例不宜过低, 一般为实习生总人数的50%~60%, 抽查地点安排在检体诊断学示教室。抽查中要特别注意实习生较难掌握的肺部叩诊、心脏叩诊与听诊、腹部触诊及神经系统检查等内容。抽查时要求实习生边说边做, 注意纠正其错误手法。抽查结束后, 带教教师根据抽查中发现的问题, 示教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示教时认真、准确, 并照顾到每位实习生, 让他们看清、看懂。示教过程中可针对检查部位可能出现的阳性体征、阳性体征相应的症状及疾病对实习生进行适当的提问, 以加强检体诊断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 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如示教甲状腺的视诊及触诊时可以询问:甲状腺肿大分几度?如何分度?哪些疾病可以出现甲状腺肿大?出现甲状腺肿大时还需进行哪些辅助检查等。示教后再让实习生进行分组练习, 带教教师巡视, 及时发现错误和回答实习生提出的问题, 大大调动了实习生动手的积极性, 有利于实习生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4) 实习结束时组织考核。考核标准由医院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考核一般由3位带教教师担任主考, 每14~16名实习生为一组, 每名实习生随机抽取1组题目进行考核。将常用体格检查项目编成4~5个题组, 每个题组均含有视、触、叩、听诊内容, 要求实习生在15分钟内完成, 根据实习生的手法、熟练程度、有无漏项、检查的准确性等进行评分。考核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标准, 要求实习生边做边说, 并穿插有阳性体征意义及考查要点的提问。

3改进教学方法, 着重培养实习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临床实习是把已学过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 应用于具体患者的过程, 是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必经之路。实习阶段的检体诊断学教学与学校教学不同, 此时学生已完成内、外科及各专科内容的学习, 对疾病及临床工作的特点有所了解, 应改变以讲述和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床边教学为主, 辅以示教室教学及理论教学。加强启发式教育, 注重联系临床实际, 重视典型病例、典型体征的讲授, 培养实习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独立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实习阶段的检体诊断学教学, 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中患者症状、体征产生的原因, 引导实习生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疾病相联系, 提高实习生对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手法及临床体征的理解和认识。

(1) 鼓励实习生多动手, 注重细节教学。在检体诊断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实习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对《诊断学》教材中讲述的体格检查项目及方法十分熟悉, 但却做不对, 因此, 应为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考虑到目前的医疗环境不允许实习生在患者身上进行过多的练习, 因此, 我们将实习生每两人问题, 如间接叩诊时板指的放置, 叩击的部位、方向及力度, 腹部脏器触诊时指尖迎触的方向, 听诊时听诊器胸件放置的位置和听诊持续时间等。经过对细节的提醒和纠正, 反复强化, 绝大多数实习生都能熟练掌握规范的体格检查方法, 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2) 增加案例教学, 提高实习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带教教师在示范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的同时, 穿插典型病例讲解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意义往往能激发实习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实习生系统、缜密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案例教学要求带教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如各种新闻报道、身边的小事、工作中的典型病例等, 均可以作为素材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课前应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案例, 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 提高案例的针对性, 减少案例教学的随意性, 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 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实习生敢于提问, 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

(3) 将人文理念及职业道德融入检体诊断学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 带教教师应注意加强与实习生的沟通, 谈话内容不仅仅限于临床知识, 也可涉及医德医风、工作经验及就业前景等, 帮助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增强其职业自豪感, 将好的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实习生。在讲评实习生书写的病历及床边教学时注意维护实习生的自尊心, 不在患者面前提出令他们难堪的问题。帮助实习生建立自信, 鼓励他们多接触患者, 了解患者的思想, 学会与患者、同事沟通的技巧, 树立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理念[3]。

(4) 考核是实习生检体诊断学学习的最后一关,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考核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实习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重要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实习结束时的考核应包括理论笔试、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病历书写及病例分析等内容, 以便对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21世纪的新型医师应是交流家, 有判断思维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实施者, 而这一切都与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和经验紧密相关[4]。牢固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缜密的临床思维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将使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终生受益。

摘要:论述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强化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简称“三基”) 训练的做法和体会。通过强化师资培训,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习生“三基”训练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提升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习,检体诊断学,“三基”训练

参考文献

[1]彭秋风.内科学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 20 (1) :75-76.[1]彭秋风.内科学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 20 (1) :75-76.

[2]牟一坤, 林曲, 赖菁, 等.诊断学实习课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J].2006, 26 (2) :54-55.[2]牟一坤, 林曲, 赖菁, 等.诊断学实习课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J].2006, 26 (2) :54-55.

[3]赵丹枫, 刘国良, 张君邦, 等.我国诊断学教学的发展演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3) :56-58.[3]赵丹枫, 刘国良, 张君邦, 等.我国诊断学教学的发展演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3) :56-58.

检体诊断 篇7

一、对象

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12个小班, 分为2组, 其中0835-0840班为实验组, 共计人数180, 0841-0846班为对照组, 共计人数177。按照学校的自然分班来分组, 分组原则为完全随机。

二、方法

诊断学的检体诊断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一样, 时数是46学时, 授课教师也一致。对照组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 先是按大纲讲授理论课, 主讲教师在大教室给177个学生授课, 理论课34学时。在理论课的间期安排实验课, 一个实验教师给30个学生授课, 实验课12学时, 分别是一般检查和头颈部检查实验;胸部检查实验;腹部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实验;肺脏、心脏个腹部检查实验复习。而试验组的所有检体诊断学都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授课, 一个实验教师给20个学生授课, 具体的授课方法是教师把每3学时的教学内容分成3、4或者5部分 (根据每次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 , 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上还是先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投影出PPT课件进行讲授, 课件中除了文字, 还有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 这是教师无法完全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的, 例如, 各种心脏杂音、各种异常体征, 所以多媒体授课不能摒弃。然后是教师当场给学生做体检示范, 再是学生相互之间练习。对照组所做的实验在实验组仍旧进行, 也就是穿插进行了4次综合实验, 教师不讲授新内容, 而让学生动手复习前一段时间的体检练习。同样是46学时, 实验组理论讲授时间大大减少, 动手练习的时间大大增加, 而且小班化的教学让教师可以手把手教。检体诊断学授课结束后, 在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进行了体检操作考核, 考核内容是肺脏、心脏和腹部体格检查, 利用电脑随机数生成软件, 随机决定每个学生考核的内容, 评分标准事先有统一, 而且书面整理出文字来, 以保证评分的公平性。在期末诊断学的理论考试中, 检体诊断部分单独安排在一页, 总分50分, 以方便统计。

三、结果

结果通过统计学t检验, 比较显示实验组 (180人) 的检体诊断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177人) , 理论考核成绩两组无显著差异, 见表1。

四、讨论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的基础, 并贯穿于临床工作者一生的诊疗中。诊断学教学在整个医学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虽然当今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准确、直接、迅速地提示诊断, 但问诊和体格检查仍然是临床医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不容忽视。不管检查仪器如何更新, 都无法完全替代问诊和体格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而且, 我校培养的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将来是去基层的农村和社区医院工作, 那里一般不具备最完善和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 所以诊断学教学中的检体诊断学方面尤其重要。

本实验中, 在检体诊断学总的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 实验组进行提示一体化教学, 理论讲授的实际时间大大减少, 但理论考核成绩和对组照无差异, 同时, 实验组实践操作时间大大增加, 操作考核成绩比对照组明显优异。这说明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组每次授课的部分时间形式上还是理论授课, 教师利用PPT进行讲授, 但由于一个教师只面对20个学生, 就可以很好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使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少数教学内容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学, 课堂上先让学生来讲述和示范, 老师再补充和纠正,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自信心等。

摘要:为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 对检体诊断学部分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实验组所有检体诊断学内容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小班化授课, 对照组的授课包括在大教室理论授课和在实验室的实践。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实验组实践操作时间, 结果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对组照无差异, 而操作考核成绩比对照组明显优异。说明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检体诊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习的探讨与实践[J].2006, (6) :96-97.

检体诊断 篇8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1. 从检体诊断学的教学意义出发, 构筑针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针推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很多学生轻视西医基础课学习, 认为学好针灸便可走遍天下。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差, 毕业后不能很快进行独立诊断和操作, 为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培养合格的针推人才, 学院诊断教研室多次研究探讨, 构筑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作为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 因此, 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尽快掌握检体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成为当务之急。

2. 针对针推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 结合检体诊断学教学特点, 创建“竞赛式”教学方法。中医针推专业培养目标, 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医针推人才, 学生毕业后必须能够适应中医针灸医师的工作岗位。因此, 从学生日后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 诊断教研室针对检体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探讨,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掌握必须、够用的知识和技能, 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及操作技能的训练, 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面对临床工作时能得心应手。“竞赛式”教学方法从中脱颖而出。

二、“竞赛式”教学研究内容

1. 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竞赛式”方法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烘托教学气氛。同时通过竞赛, 来达到教学目的。

2. 目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操作技能。

3. 方法:

把针推专业学生分成四组 (60人以下的班级) , 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主讲人。老师提前给出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 该学生选出自己想要参赛的内容, 并由该组同学讨论认定。每人的讲解时间为30分钟,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 完成所选课程的理论讲解及操作演示。其他三组同学各提出一个问题, 由主讲同学回答, 主讲同组同学可补充。主讲同学提出自己所认为的难点及问题, 可以请所有同学进行回答。同学讲解完毕, 老师对同学的讲解进行总结、补充, 对不完善的内容进行纠正和引导。课后由同学打分。

4. 奖励办法:

由同学从教态、板书、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同组配合效果等六个方面给分, 评选出获胜的组和同学, 由老师给予奖励。奖品为各类书籍。

5. 效果: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2006级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始的尝试,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该班同学最后考核检体操作全体通过。

三、“竞赛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目前针推专业学生普遍对西医课程不太重视, 认为能够掌握针推相关知识已可独步天下。而诊断学本身学时少, 没有相关实训设备, 不能及时到临床参与实践, 因此理论知识枯燥, 动手能力得不到及时培养, 使理论和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学生学习不主动, 自学能力差, 无法配合老师的快速多内容讲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 竞争意识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由此各种比赛应运而生。把竞赛方式引入教学方法里, 创立“竞赛式”教学方法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竞赛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增加本学科的趣味性, 学生、老师间的互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完成学习内容,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 由于诊断知识的丰富, 还提高了对针灸推拿的学习兴趣, 为日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剑飞, 黄岚.注重教学技巧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局解手术杂志, 2006, (5) .

[2]张莉.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基础教学质量的体会[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 (4) :192-193.

[3]王爱武.中医西医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4]耿坚, 张闽光.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医教育, 2005, 9 (5) :64-65.

上一篇:眼部手术期下一篇:可编程控制技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