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

2024-05-14

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精选8篇)

篇1: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

2010年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暑假社会调研项目

关于当前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的调研分析报告

——以长沙市政府为例

盘程

摘要: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使行政问责制逐渐成为当前行政改革下的最亮点,并使之成为一种常规性的制度,自2008年我国兴起“问责风暴”以来,各地方政府形成了“守土有责、有错必纠”的氛围,使行政官员正确处理其权力与义务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从而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自觉性。长沙市人民政府敢为人先于2003年率先出台《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滥用行政权力、行政不作为的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重行政权力、轻政府责任的倾向已开始逐渐扭转;党和政府形象得到大幅提升,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由此观之,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逐步成熟,表明了“责任政府”理念在我国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决心,并使行政问责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关键词:行政问责;地方人民政府;责任意识;法制意识

谈到我国的行政问责制,不得不提到2003年的“非典”时期,两位高官因为未恪尽职守而引咎辞职的事件,当然,此事件的出现,不仅是战胜非典的转折点,也成为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开端。此后,连续几年,全国兴起了“问责风暴”,包括中央质监局局长、石家庄市委书记在内的一大批中央及其地方高官相继落马,这一系列的事件相继出现,再一次警示了我们:我国当前的行政问责制仍然是满目疮痍,打击力度不够强,甚至只是其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一种形式而已,随意操作即可,因此,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领导出现严重失误时,就是轻描淡写的检讨,或者出现庸官、懒官,次那个人造成了行政权力滥用、误用,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这些问题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是不是权力至上?笔者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来到了长沙市人民政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调研,并撰写成稿,从此次的调研来分析,可以了解到包括长沙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城市已经出台了自己的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篇2: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行政责任,促进行政负责人依法行政、恪尽职守,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所属部门领导班子正副职和各州、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正副职(以下称行政负责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三条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事项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二)独断专行、决策失误;

(三)滥用职权、违法行政;

(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

(五)不求进取、平庸无为;

(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七)态度冷漠、作风粗暴;

(八)铺张浪费、攀比享受;

(九)暗箱操作、逃避监督;

(十)监管不力、处置不当。

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五条 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建议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

采用前款第(六)项至第(十)项问责方式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追究纪律责任的,由省纪委、省监察厅立案

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条 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八条 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下级机关(部门)以及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条 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由省监察厅进行初步核实。

(一)省委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的指示、批示和通报;

(二)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提出的意见建议;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四)行政机关、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

(六)巡视(巡查)、工作检查或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七)新闻媒体的报道;

(八)其他渠道反映的。

第十一条 经初步核实,反映的情况存在,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书面建议。

第十二条 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问责程序。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协调省监察厅、省人事厅、省审计厅、省政府法制办及有关部门组成省政府调查组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省管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规定,提请暂停其职务。

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其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第十三条 调查组一般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省人民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四条 调查终结后,由省人民政府作出行政问责决定。

第十五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

享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六条 被问责的行政负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议、复查,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第十八条 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依法回避。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省政府作出错误的问责决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实施问责办法的组织协调,省监察厅具体承办,省人事厅、省审计厅、省政府法制办及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十条 各州、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依照本办法制定本地、本部门的问责办法,或参照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行政机关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三项制度”。

一、服务承诺制

(一)服务承诺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工作职能要求,对行政服务的内容、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相关具体事项,通过媒体向社会和公众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承担违诺责任的制度。

(二)各级行政机关建立服务承诺制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效率和公众满意程度为目标,把各项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三)各项行政审批项目(包括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应按照行政审批事项的有关规定公开资格要求、必备手续、办理程序、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和服务标准。其他的服务项目也要根据内容、办事程序和办事时限,提出服务程序和时限承诺。

(四)凡实施行政审批的行政机关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项目的部门,要向社会和公众公示本机关(或经授权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单位)的具体职能和服务项目,让公众了解本机关(或经授权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单位)的职能状况。

(五)各级行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在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将各类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及备案事项,采取发布公告、互联网上公布、建立电子触摸屏、印发办事指南等多种形式,公开政策规定、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理结果,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六)各级行政机关要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接待办事和来访,应做到举止文明、服务到位。

(七)各级行政机关应该履行8项工作承诺:不让来办事的人员在我这里受冷落;不让工作的事项在我这里积压延误;不让工作的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工作的机密在我这里泄露;不让影响团结的言行在我身上出现;不让违纪违法的行为在我身上发生;不让机关的形象因我受到影响;不让群众的利益因我受到侵害。

二、首问责任制

(一)首问责任制是指服务对象到行政机关咨询或办理相关事项时,首位接待或受理的工作人员认真解答、负责办理或引荐到相关部门的制度。首位业务受理人即为首问责任人。

(二)首问责任制遵循热情主动、文明办事、服务规范、及时高效的原则。各部门应当根据业务职能确定责任内容,实行登记制度,对来访人员的姓名、单位、时间、咨询或办理事项、办理结果等进行登记,以备查询和考核。

(三)首问责任制适用于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各级行政机关直接服务于社会的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公示姓名、职务、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和投诉方式,以便服务对象了解工作人员身份,接受监督。

(四)咨询或办理事项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能办理的应现场办理;不能现场办理的,要说明相关情况;需要提供相关材料的,应当一次性告知。

(五)咨询或办理事项属于本单位相关处、科、室的职责,首问接待人应及时引荐到相关处、科、室办理;若经办人(业务受理人)不在,首问接待人应主动与其联系;若联系不上,首问接待人应先将被服务对象的有关材料收下,做好记录,随后移交给经办人(业务受理人)。

(六)咨询或办理事项不属于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首问接待人应当耐心解释,并尽己所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七)服务对象通过电话咨询、反映问题、投诉或举报的,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接待人。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应认真负责回答;属于本部门其他处、科、室的,应将有关的电话告知来电人,尽可能地为来电人提供帮助。

三、限时办结制

(一)限时办结制是指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处理行政事项的制度。

(二)限时办结制遵循准时、规范、高效、负责的原则,各部门须认真对待和办理各种限时办结的行政事项。

(三)限时办结范围包含:各类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和备案事项;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生产安全、救灾赈济、来信来访、领导交办事项以及其他需要及时办理的事项。

(四)对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行政管理事项,以及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和投诉的答复,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办理时限规定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办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办理时限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分类确定办理时限,向上级机关报备,并向社会公告。能够缩短时间、当场办理的,应当及时办理。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要及时向服务对象说明原因。

(五)执行上级各项重大决策,应当及时部署和落实。不需要制定具体政策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需要充分调研、制定具体政策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制定工作计划,并向上级发文机关报告。对请示性事项要及时研究处理,作出明确答复,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答复时限以收件日作为计算工作日的起始时间。

(六)各级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项,要将各类行政事项的限时办结时间、办事程序和所需材料等,按照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告;应当以依法及时、方便群众为标准,让办事人员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不得推诿、拖延、扯皮。

(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业务工作要实行AB角制,能够相互补位;提倡工作人员一岗多责,一岗多能,确保各项工作运转正常。因特殊情况离开工作岗位的,要以留言、启事等方式实行告知。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把“三项制度”作为依法行政、转变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树立服务形象、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并作为基本工作内容确立下来。各级机关要联系本部门(单位)的职能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要将“三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列入工作考核。对于执行效果显著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执行不

篇3: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

从之前的“齐二药事件”、“铬超标胶囊事件”到最近的“山东毒疫苗事件”, 我国的药品安全问题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是因公众的药品监管意识整体不强,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在药品监管行政问责上存在漏洞。如何变“安全性监管”为“风险性监管”?如何变“形式性问责”为“实质性问责”?我国的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完善。

二、我国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的基本概况

行政问责制度是指由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制定的, 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实施的前提是要对政府负有的药品监管责任进行界定, 责任不明确就谈不上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良好的责任政府, 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回应性, 都体现了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政府对人民负责。

我国的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虽然起步较晚, 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公务员法》、《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以及《药品管理法》中对于行政监管部门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都为我国建立、完善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保障。

三、我国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权责划分不清

对同一个社会问题, 在法律上往往存在着多个管理部门。比如:药品广告一般要受到省药监部门和工商部门的协同管理, 前者负责广告批准文告的核发和广告发布的监督, 而一旦广告在本身的宣传过程中出现违法现象, 则要由后者去查处, 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权力交叉问题如何使得责任容易明确。另一方面, 监督权和执法权往往要分置到两个部门, 两个部门在执行权力时必然会导致监督环节与执法环节出现衔接上的问题, 由此衔接引起的药品安全责任又该如何划分。

(二) 问责对象不清楚

我国并没有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和相关条例来阐释行政问责对象的具体范围, 即使在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 也只是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这一类字眼来表述。但是这样的规定往往具有很较主观性, 到底具体到哪一个级别才算是主管人员, 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界定就更模糊了, 在具体的法律案件中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假如一个案件问责范围非常广, 涉及级别也参差不齐, 依据这样的法律又该如何将对象规定清楚。

(三) 过分依赖于事后问责, 忽视日常监督

目前, 我国往往是对已经发生的药品安全事故进行追究, 而对日常工作中的问责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如果一直是相关政府迫于媒体和公众对药品事故的压力才启动问责程序, 那么这种行政问责只会是一种事故后的被动善后程序, 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四) 信息不对称导致问责结果失去公信力

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因此对药品安全的问责一定要坚持信息公开。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公布一下处分的人数以及处分的级别, 人民对于这样的问责结果并不满意。所以, 政府不仅应罗列出问责对象的基本信息, 还要阐述一下问责的原因及需要承担的必要后果, 使问责过程透明化。

四、完善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责任落实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细化法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明确责任落实, 确保落实到每一层次, 每一职级, 每一岗位。

(二) 全面推动问责制度法治化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改革也要做到有法有据。从制度化向法治化迈进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但是也只有做到在法律层面思考行政问责机制的策略和方式并切实的落实, 才能真正实现。而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的法治化改革第一步就是要规范问责的依据。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的问责依据, 所以必须结合我国药品监管的发展现状, 制定一部可以参照的行政问责规章制度。

(三) 建立前瞻性问责和加强全面问责、过程问责

药品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让药品的质量得到保障, 如果只是一味地依赖于事后问责, 根本显得毫无意义。因此, 引入前瞻性的药品安全问责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前瞻性问责即要求药品安全监督部门、保障部门联合起来, 在事故前及时洞察存在的问题, 科学规划, 继而解决。更重要的是加强全面问责, 过程问责, 着眼于事前的督促而非事后的惩戒。

(四) 坚持问责结果公开化、透明化

目前药品监管部门总是在事故发生后, 为了缓解人们的情绪才公开发布少数相关信息, 而对于问责过程与结果并不公开透明。相关部门只有积极调查事故, 并将事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个细节都向公众公布, 积极回应质疑, 积极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才能使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法治化顺利进行。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药品安全问题高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同时药品安全问题又具有广泛性、公共性和严重社会危害性, 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切实有效的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药品监管行政问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完善措施, 进而推动其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药品安全,药品监管,行政问责

参考文献

[1]张成立.试论行政问责立法的基本理念[J].齐鲁学刊, 2014, 05:92

篇4: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度;行政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08—02

一、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督的内涵界定

(一)行政问责的涵义界定

行政问责制是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政问责的主体。按照问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责主体一般划分为同体问责主体与异体问责主体。同体问责主体是指能对本系统的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的内部机构; 异体问责主体主要是指能对外部系统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进行问责的各种机构、团体及个人。

(二)行政监督的涵义界定

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二、中国行政监督的现状

中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从行政监督体系分类可将其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大体系。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内部监督包括审计监督及上下级监督或同级之间的监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构建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行政监督制度,以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已形成多元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行政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但是在中国行政监督机制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难以完全扼制转型期腐败事件高发的态势及不法行政行为及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行政监督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提升行政监督效能的相关因素,完善中国行政监督。

三、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机制的不足分析

(一)从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体制的实施方面看

1.问责程序与行政监督不够规范。从现行问责制实施与监督机制上看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可能进行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在进行内部评价时,带有个人主观偏见。如果不能在程序上进行规范,那么行政问责的公正性也就很难保证。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乏力,要推行政府问责制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套,而目前的监督现况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内部监督由于部门利益,往往“相互礼让”;外部监督因为主体众多难以形成合力;专门监督虽制度不少,但实施起来步履艰难。

2.重同体问责,轻异体问责。目前的问责制是行政机关的一种内部监督,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由政府进行责任追究。问责制有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种类型。同体问责是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或者行政系统对其行政官员的问责。异体问责是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于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从问责制的长远发展看,必须实现对行政官员责任追究制从内部问责向外部监督方向发展,即以异体问责为重点,同体和异体问责相结合。

(二)从中国行政监督自身机制方面看

1.行政监督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已形成了多元化的监督主体,但各种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理顺。多个监督主体均有权对同一起违纪案件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运行机制上缺乏沟通和协调,致使监督主体之间互相推诿或重复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造成“漏监”,有关的违纪、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从而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效能。在行政监督实践中,很难做到按照监督对象的身份和违纪违法严重程度来确定监督机关,因此造成有的问题多方插手,有的事情无人过问,有时还导致在案件处理上的冲突和矛盾。

2.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权威性。“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从目前各行政监督主体的实际情况看,它们大多处于附属地位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在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在双重领导体制下,上级监察机关没有人、财、物的实权,无法对下级监察机关进行实质性的领导,而同级政府的领导能够直接或间接干预监察机关的工作。

3.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监督立法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不完善。一是一些重要的监督法律法规空缺,使监督活动缺乏法律依据;二是一些现有的监督方面的法律缺乏程序性规定,尤其是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很难操作。就公民监督而言,中国宪法中规定的有关公民的监督权利还没有完全通过法律加以具体规定,权利的行使还缺乏法律设定的可操作性程序。立法的滞后使得监督机构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缺乏法律依据,这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效果。

四、对完善中国行政问责制的行政监督机制的建议

(一)从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的实施方面看

1.强化行政问责制度中的行政监督机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督主体对政府监督约束容易由于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缺失而变得脆弱无力,政府的责任性就难以维系,对政府工作问责乏力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使得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监督成为政府问责制建构的重中之重。内部监督方面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专门监督中监察、审计机关要切实地发挥监督作用,应加强专门监督部门的权力和独立性;对于外部监督,人大监督是根本,应加强人大的依法监督、违宪审查职能。强化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公民参与方面,行政监督应当成为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契机与制度平台。

2.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权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形成问责合力。要健全司法机关监督问责,进一步加强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力度,扩大司法机关的受案范围;完善行政侵权赔偿制度,加大法院对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的惩处;将行政问责与司法追究结合起来,由司法介入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部门将审计结果向人大直接报告的制度,完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的制度以及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建立多渠道、高效率的公众投诉体系,使民情民意能尽快进入监督机构的视听范围。

(二)从中国行政监督自身体制方面看

1.树立中国行政监督法制观念,强调其独立性。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实践,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接受和配合行政监督,形成新的法观念和法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调整、充实行政监督队伍,同时通过提高纪委、监察机关、法院、检察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来提高行政问责监督效能。提高行政问责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是提高监督效能的前提,使机构由现在的双重领导机制变为垂直领导机制,在人事任免和财政支持上彻底摆脱地方限制,由中央直接安排。

2.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要以下角度出发,首先,人大监督要体现权威性,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其次,层级监督要增强严肃性,要完善行政复议监督机制,在实现复议救济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复议的监督功能。最后,专门监督要注意针对性。专门监督中的行政监察要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执法效能监察,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监督所特有的案件查处职能,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同时扩大社会监督的覆盖面。首先,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使大家能够监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群众参政议政,使大家便于监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发挥网络直接互动的优势,利用公众参与的动力推进机制更大范围起到监督作用。

行政监督自身体制的改革和规范化对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规范行政问责与监督的主体及其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其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行政责任追究方式;规范它们的事由和情形,明确哪些行为应当问责,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规范行政问责与监督体系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沈亚平.关于行政监督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8,(2).

[3]卢家骥.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4]谭世贵.中国人大监督制度的改革与重构[J].海南大学学报,1999,(1).

[5]喻希来.行政问责制与民主问责制[J].领导文萃,2004,(7).

[6]郭道辉.政治责任与责任政治[J].学习,1995,(7).

[7]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8]王乐天.公共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制度

一、问责事项

第一条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不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局机关的决定,政令不畅的;

(二)对上级有关部门或局机关明令禁止的行为,不停止、不纠正的。

第二条 独断专行、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涉及本地和部门发展,或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专家咨询、法律把关、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听证、集体决策和报批的;

(二)涉及安全生产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安全生产整治项目资金安排和行政许可等,不经集体讨论和上报审批的,个人擅自决定的;

(三)违法违规擅自采取重大行政措施,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重复上访,造成不良后果或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

(四)职责范围内因决策失误,给生产经营单位造成重大经济和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污染的。

第三条 滥用职权、违法行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在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因私接待报请服务对象进行招待或在服务对象中报销相关费用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截留、滞留安全生产罚没款或其他项目款的;(四)干扰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干扰行政执法、执纪机关依法行使执法权、执纪权的。

第四条 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拖着不办、顶着不办的;

(二)对应该及时办理的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久拖不结,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的;

(三)对服务对象和上下级公开承诺的事项不兑现的。

第五条 不求进取、平庸无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认真研究解决的;

(三)对工作拈轻怕重、讨价还价,影响整体工作部署安排的。

第六条 暗箱操作、逃避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不认真执行机关政务公开规定,对服务对象隐瞒应公开项目的;(二不配合、不支持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

(三)干预、阻挠、对抗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或对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

第七条 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处置中隐瞒真相,歪曲事实的;

(二)编制虚假数据、虚假成绩欺骗局领导和公众的;

(三)瞒报、谎报、迟报生产安全事故或其他重要情况的;

(四)隐瞒事故或案件真相,歪曲事故或案件事实,或瞒案不报的。

第八条 态度冷漠、作风粗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不积极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组织救助的;(二)对下级安监部门和监管服务对象汇报和反映要求解决的问题,不研究解决,不明确回答,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群众的上访、检举、控告、申诉不接待,不落实首问责任的;

(四)在行政执法中对监管对象的申辩加重处罚的。

第九条 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在工作中,对各种办公费用开支不励行节约,造成较大浪费的;

(二)在公务接待中攀比享受,高消费娱乐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游山玩水,占用公款的。

第十条 监管不力、处置不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或对科室或监管对象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不闻不问,包庇、袒护、纵容的;

(二)发生安全生产行政许可重大不实评估评价问题的;

(三)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指出或督促整改事故隐患,造成检查对象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督促责任单位整改或包庇、隐瞒不汇报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四条 其他应当问责的情形。第二章 问责方式

第十一条 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追究纪律责任的,由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初步调查,需要进一步立案查处的,按职责权限报上级相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 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责任人属于科级以上干部的,采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对一般干部,采用诫勉谈话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采用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十四条 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所涉县级相关部门、企业以及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第三章 问责程序

第十六条 调查组一般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局领导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七条 调查终结后,由局领导作出行政问责决定。

第十八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篇6:农机安全监理行政问责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责任体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促进领导干部和职工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公务员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人民政府部门及州市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行政问责对象为本单位领导干部及职工。第三条 行政问责坚持责权统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有错必究、过失与责任相对应、行政问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市农机安全监理支队报告或举报行政问责对象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五条 成立行政问责领导小组,组长由支队长担任,副组长由副支队长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规科,法规科长任办公室主任。

第三章 问责内容

第六条 行政问责对象不遵守行政管理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一)在工作中独断专行、决策失误、出现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瞒报、虚报、迟报、漏报重大突发事件或重要情况、重要数据的;

(四)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接到报案后,未能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的;

(五)不按规定办理产品质量投诉的。

第八条 行政问责对象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一)对来文、来电、来函和要求办理的事项不及时办理或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对工作中需要与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的事项,当与有关部门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时,未及时报请上级领导或机关裁决,久拖不决,造成严重损失的;

(三)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安全、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及时改进的;

(四)对本单位政风、行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不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服务意识差,导致群众很不满意的。

第九条 行政问责对象无法定依据或不依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一)未按照以下规定实施行政许可的:

1、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

2、拖拉机驾驶证发放;

3、联合收割机、8.83千瓦以上农机驾驶、操作证资格认可。

规定权限、程序和时限实施行政监督检查的;

(二)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三)不如实记录、反映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隐瞒、包庇,不予制止或纠正的;

(四)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五)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六)违反法定行政处罚程序的;

(七)违反《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关于委托处罚规定的。第十二条 本单位认为应当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三条 问责对象有本制度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问责领导小组可根据下列情况启动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干部职工和其他组织向本单位提出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

(二)上级机关的指示;

(三)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四)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部门、政府政务督查机构、信访部门等提出的问责建议;

(六)工作检查或考核。

第十四条 问责程序启动后,组长或组长委托的副组长应当

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行政问责人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行政问责人采用“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十九条 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篇7: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张庆黎主任:

河北省张庆伟省长:

你好。我是唐钢教育中心国企退休老教师杨新成。我多次向河北省省长信箱反映尽快落实63号文件,至今了无音信。再次反映我们国企退休教师的迫切心情,希望能得到满意的回复。谢谢。以下是我的文章:

1.河北省唐山市至今还在“摸底”上周旋,其意就是不

作为,就是有侵占给国企退休教师补贴资金之嫌

胡锦涛总书记说得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利,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执政者的地位。希望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决策和《通知》的要求上来”。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四部委下发《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1〕63号通知),前后拖了10个月了,面对地方政府政府如此不作为,无人问责,无人承担责任。难怪河北省唐山市主管官员对63号文件规定的时限不以为然。依法治国,难就难在“守法”,如果听任执法者置法律于不顾,或者将自己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必将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中央文件” 遭遇令不行,禁不止,已是司空见惯。

必须“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如果对所有失职、渎职的官员都能追究,而且是严肃追究责任,则国务院四部委下发的国资发分配(2011)63号文件何愁不能依法 如期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何愁不能大振乾坤?

大家知道: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四部委下发《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1〕63号通知),是贯彻教师法,使国企退休教师与政府公办退休教师待遇尽量缩小。提高国企退休教师待遇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劳作一辈子的国企退休教师晚年的关怀和尊重,是一件民生大事。为什么河北省唐山市的主管部门这么不作为呢?我们怀疑:

一、河北省唐山市有侵占给国企退休教师补贴资金之嫌;如果没有把党和国家给国企退休教师提高生活补贴的资金挪作他用,那么有什么理由迟迟不作为,仅仅停留在摸底而已呢。

二、国企的人事部门保留国企教师的档案(国企教师一般都是国家干部),查查档案、查查教师资格证书、查查职称;到国企办学学校查查国企教师的教学档案; 还要公示......这些工作下来,一个人是不是国企退休教师还需要如何去证明呀。

关键是河北省唐山市主管部门不作为。难怪老百姓有意见。今天我打电话问了问学校办事人员,告诉我没信儿,只是摸底,也没有时间限制。一语道破天机,就是对落实63号文件,敷衍了事,如果说他们1

做为了?那就是他们让底下学校摸底呢。

从江泽民同志到胡锦涛同志,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警告,我们一定要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以德修身,以德立信。党的各级组织则必须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推进反腐倡廉 工作,健全机制,用制度管人。

简言之:我们一定要以德治国、依法(教师法也是法)治国。河北省唐山市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以德修身,以德立信。党的各级组织则必须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健全机制,用制度管人。连有国务院四部委下发的国资发分配(2011)63文件,妥善落实河北省国企退休教师生活补贴这样可操作的工作做起来都如此困难(从2011.5.23国资委下文到今天整整10个月了),更别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民生问题了。

对于河北省唐山市何时妥善解决河北省唐山市的国企退休教师的生活补贴我们只好拭目以待了。唐钢教育中心国企退休老教师:杨老师于2012.3.22

2.河北省唐山市至今还在“摸底”上周旋,其意就是不

作为,就是有侵占给国企退休教师补贴资金之嫌

胡锦涛总书记说得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利,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执政者的地位。希望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决策和《通知》的要求上来”。河北省唐山市至今还在“摸底”上周旋,其意就是不作为,就是有

侵占给国企退休教师补贴资金之嫌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四部委下发《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1〕63号通知),前后拖了10个月了,面对地方政府政府如此不作为,无人问责,无人承担责任。难怪河北省唐山市主管官员对63号文件规定的时限不以为然。依法治国,难就难在“守法”,如果听任执法者置法律于不顾,或者将自己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必将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中央文件”遭遇令不行,禁不止,已是司空见惯。必须“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如果对所有失职、渎职的官员都能追究,而且是严肃追究责任,则国务院四部委下发的国资发分配

(2011)63号文件何愁不能依法如期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何愁不能大振乾坤?

大家知道: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四部委下发《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1〕63号通知),是贯彻教师法,使国企退休教师与政府公办退休教师待遇尽量缩小。提高国企退休教师待遇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劳作一辈子的国企退休教师晚年的关怀和尊重,是一件民生大事。为什么河北省唐山市的主管部门这么不作为呢?我们怀疑:

一、河北省唐山市有侵占给国企退休教师补贴资金之嫌;如果没有把党和国家给国企退休教师提高生活补贴的资金挪作他用,那么有什么理由迟迟不作为,仅仅停留在摸底而已呢。

二、国企的人事部门保留国企教师的档案(国企教师一般都是国家干部),查查档案、查查教师资格证书、查查职称;到国企办学学校查查国企教师的教学档案;还要公示......这些工作下来,一个人是不是国企退休教师还需要如何去证明呀。关键是河北省唐山市主管部门不作为。难怪老百姓有意见。今天我打电话问了问学校办事人员,告诉我没信儿,只是摸底,也没有时间限制。一语道破天机,就是对落实63号文件,敷衍了事,如果说他们做为了?那就是他们让底下学校摸底呢。连有国务院四部委下发的国资发分配(2011)63文件,妥善落实河北省国企退休教师生活补贴这样可操作的工作做起来都如此困难(从2011.5.23国资委下文到今天整整10个月了),更别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民生问题了。对于河北省唐山市何时妥善解决河北省唐山市的国企退休教师的生活补贴我们只 好拭目以待了。

附件:

国企办学主角是国企教师。国企职业教育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是大专院校派遣,国家人事部门分配到国企任教的。或从普通中小学抽调优秀骨干教师到职教任教,这些教师献身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他们的人事档案可以作证。他们的编制是教师,不是工人,国家为他们颁发的《教师证》可以作证。据有关资料报道,“国企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一般都高于当地中小学”。他们的贡献,特别是职教教师的贡献,更有理由受到国家的认可和称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国企办学,国企教师在中国教育史中的地位。如今许多教师年事已高,理应享受《教师法》赋予的尊严与待遇。”-----仗义执言的好委员,我们拥护您!王东林委员:提高国企退休教师待遇

注: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全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办学机构长期没有执行《教师法》的相关规定,导致国企退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与其他政府办学校教师相差2至3倍。“目前国企中职业学校和幼儿园教师退休教师待遇一直没有与政府办学的教师等同起来,仍执行企业职工的退休工资待遇”,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在今年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2004年以来,除四川、广西等地全面解决了国企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外,全国大部分省(市)均未能解决国企中职幼教教师的待遇问题。

“国有企业职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6万多名教师,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这些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青春和智慧,如今许多教师年事已高,理应享受《教师法》赋予的尊严与待遇。”王东林委员为此建议,依据《教师法》,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解决国有企业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实施意见;根据转制前后实际情况,立足长效机制,将国企退休教师移交政府管理,由各级政府财政支付国有企业退休教师与政府办学退休教师工资的差额部分。鉴于目前国有企业退休教师已进入社会化管理,养老金部分仍由原渠道(社保)负担。

转自 人民政协网.cn 日期:2011-03-11 02:28

3.全国两会开过去了,落实民生问题——妥善解决国企退休

教师待遇问题,如果像给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那样提高补贴标准就好办了!

国资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5月23日联合下发(国资发分配{2011}63号)文件《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补贴发放等项工作”要“确保在2011年教师节前全面落实到位。”奇怪的是,多地均称:“没有接到文件”,因而迟迟不见动静。于是,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8月8日全国视频讲话中指出:“从现在起,距离教师节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各地务必要在教师节前将工作部署到位,尽快启动落实。工作任务重的地区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实到位,完成各项工作。”并强调,一定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决策和《通知》的要求上来”。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四部委下发《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1〕63号通知),前后拖了9个多月了,面对地方政府如此不作为,无人问责,无人承担责任。难怪各地官员对63号文件规定的时限不以为然。依法治国,难就难在“守法”,如果听任执法者置法律于不顾,或者将自己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必将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中央文件”遭遇令不行,禁不止,已是司空见惯。

必须“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如果对所有失职渎职的官员都能追究,而且是严肃追究责任,则63号文件何愁不能依法如期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何愁不能大振乾坤?

胡总书记说得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利,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执政者的地位。希望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决策和《通知》的要求上来”。

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警告,我们一定要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以德修身,以德立信。党的各级组织则必须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健全机制,用制度管人。

篇8:中国行政问责客体范围探析

一、行政问责客体辨析之源———行政问责制

现代的行政问责理论源自西方, 较早对行政问责概念进行规范界定的见于美国《公共行政实用辞典》, 书中将行政问责界定为“由法律或组织授权的高官, 必须对其组织职位范围内的行为或其社会范围内的行为接受质问、承担责任。”[1中国学者邹健在《问责制概念及特征的探讨》中对问责制的定义“所谓问责制, 就是关于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没有履行好分内之事的公共权力使用者, 使其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接受谴责、处罚等消极后果的所有办法、条例等制度的总称。”[2]王宏伟在《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中概括问责制含义为“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 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 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3]周亚越在《行政问责制研究》中提出“行政问责制是问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 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制度规范。”[4]周仲秋在《论行政问责制》中指出“行政问责制是政府实现其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或自我控制。所谓行政自律机制, 是政府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所建立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5]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 学者们对行政问责制的表述不尽相同。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多以政府为研究对象提出“政府问责制”, 政府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指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 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对于政府两种涵义的不同界定, 行政问责的概念与内涵就会发生变化, 从而出现不同的问责对象。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问责客体与行政问责客体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问责作为一种遍及社会的关系形式存在于许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 而行政问责常常与公共行政联系在一起被视为一种行政结构和治理方式。

二、行政问责客体解析之钥———行政权力

无论是“政府问责制”还是“行政问责制”, 学界普遍认同问责制的核心是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以达到“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的目的。那么, 权力可以作为打开“未知之门”的钥匙。问责源自授权。人民将权力授予国家, 国家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权者, 对人民负责, 国家机关在行使公共权力的同时, 受人民的监督与制约, 并接受人民的问责。人民视为问责主体, 国家机关视为问责客体。可以说人民对国家机关的问责是一种广义的问责, 是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而行政问责无法等同于广义的国家问责, 行政活动通过行政权力运行来实现, 所以行政问责的范围相对较小, 是一种狭义的问责。无论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还是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都是将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看, 所以行政问责应是行政问责主体对行政权力主体的监督与制约。由此, 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行政问责客体应该是行政权力的拥有者和实施者即行政权力主体。行政权力主体在其行使行政权力时, 产生不当或违法行为等否定性后果, 就要接受问责。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理解的行政权力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公共组织中。政府、非政府组织、政党、各社会团体都可以成为行政权力的主体。但是, 除专司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中的行政机关外。其他机构所拥有的行政权力类似于管理权力。这些机构行使的权力并不具备行政权力的全部功能及特征, 所以只能称其为“行政性权力”, “行政性权力”的主体也只称之为“准行政权力主体”。狭义上理解的行政权力就是指专司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中的行政机关。广义的问责制, 问责客体范围较广, 行政权力主体及准行政权力主体都包含其中。而狭义的问责制即行政问责制, 其问责客体则属于行政权力主体, 那么行政问责客体则包含于行政权力主体之中。

三、中国行政问责客体分类之迳———行政主体

在中国, 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力, 是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中国行政主体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需要说明的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行使的多是管理权力, 可以作为问责客体, 甚至是与行政问责客体并列, 虽然现代治理理论从管理的公共性特征角度把此类组织看作是行政主体, 但并不具备行政权力的所有功能和特征, 依据行政权力的特征和功能等特性应将这些组织排除在行政问责客体范围之外。那么, 在中国可以作为行政问责客体的行政主体的主要有:

(一) 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宪法中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即中央人民政府,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并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国务院作为中国最高行政机关, 依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 享有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的职权, 可以制定行政法规, 规定行政措施, 发布决定和命令。因此, 国务院是行政主体, 相应的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客体。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厅作为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或职能机关, 依法对于某一方面的行政事务行使全国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它们要接受国务院的领导和监督, 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又可以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 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活动,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 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也可以看做行政主体, 相应地也作为行政问责客体。与此类似, 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等机构根据其各自特点。都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依法行使专门事务的行政职权。因此, 它们也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相应地作为行政问责客体。

(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作为本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管理地方各级所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与国务院一致,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同样实行首长负责制。中国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分为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自治州、直辖市的区) 、县、乡四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其管辖的地域范围内, 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所规定的权限,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行政事务, 并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作为行政主体也是行政问责的客体。同样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派出机关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对行政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实际上履行了—级人民政府的职能。所以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也就相应地作为行政问责客体。

四、结语

行政权力是行政问责客体范围界定的中轴线, 追根溯源借以限定行政问责范围, 由上而下厘清行政问责客体范围。经过授权的行政权力拥有者包含行政问责客体, 行政主体拥有行政权力, 那么行政问责客体属于行政主体。在中国的问责实践中, 行政主体之中的国家行政机关视为行政问责客体, 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行政问责客体的限定并不是削减了行政问责的意义和功能, 对于行政问责制以外的部分可以借用涵盖意义更广泛的问责制等相关制度来补充, 如党内问责制、司法问责制、人大机关问责制等。行政问责客体范围的明确有助于行政问责功能的体现, 更有助于行政问责机制的有效实施。行政问责客体范围的界定是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与监督, 也是构建责任政府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摘要:行政问责客体是行政问责制要素之一, 即向“谁”问责。只有厘清行政问责的指向对象, 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充分发挥行政问责的功能, 践行行政问责的意义。行政问责制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制度。以行政权力为主线进行解析, 界定行政问责客体范围, 确定行政问责客体构成要件, 以此来分析中国行政问责客体属性及简要的分类。通过对行政问责客体范围的分析、界定与分类, 对行政问责理论构建与实践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权力,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客体

参考文献

[1]Jay M.Shafritz.The 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New York: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 1985.

[2]邹建.问责制概念及特征的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6, (3) :47-49.

[3]王宏伟.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J].经济师, 2006, (3) :22-23.

[4]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36.

上一篇:重症监护室可行性报告下一篇: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