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体系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行政管理体系

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

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服务行政

专业:经济与行政管理姓名:周朝刚

论文提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服务行政的理念是内在于我们的政府性质之中的,这里所倡导的服务行政理念是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联系在一起的,它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包办一切的“保姆式”服务。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这四项政府职能中,贯彻服务行政理念都同样大有用武之地。无论执行哪一种职能,政府都应当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对行政相对人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无论执行哪一种职能,政府都应当发挥行政能动性,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积极解决社会出现的问题,主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消极懈怠,有失民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行政服务人民满意三个有利于

“服务行政”理念是人类对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政府角色定位进行思考的产物,服务行政是一种新型行政理念,其核心是强调政府应当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全面的公共服务。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且复杂化,仅靠市场机制已经不能解决,人们要求政府除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传统职能之外,还要承担解决或者帮助公民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任务,这就要求政府应当越来越多地进行诸如提供生活保障、创造良好条件和适宜环境;不仅如此,即使在传统的社会管理领域当中,人们也要求政府改善传统的“命令—服从”模式,增强服务意识,尽可能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行政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行政管理意识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公共行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一、

让服务成为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

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体现。21世纪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各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出来,形成公共权利,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利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利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利为公共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2. 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因而,它必需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共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中国的行政管理,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中国政府本身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就是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3. 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并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做主”。一方面权利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 的权利,忽视了权利主体的权利。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利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权利,限制政府的权利,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二、

谁应是政府该服务的对象

2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那么,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1. 为公民服务从政治学角度理解: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利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利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然而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按照这种理解,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服务,而且要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否则,就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政府必需为公民服务。

2. 为国家服务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任何国家都有安全的需求,从内外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政府为实现内部安全,维护统治,一方面要代表国家利用暴力工具强制统治阶级服从国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另一方面则采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协调和缓和与人民的矛盾,保护内部的安全和稳定,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外部安全就是要保证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它国侵犯,维护国家的尊严。政府代表国家通过外交、战争等方式实现国家的这种安全需求。

在内外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统治阶级还要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务,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当然,政府代表国家与他国开展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竞争,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政府为国家服务的应有之义。

3. 为社会服务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现代民主社会,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按照社会的旨意运作的内在涵义。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有化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权组织与社会、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所以,国家要为社会服务。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市场服务如“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等;为企业服务如“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督导”;为社会良性行为服务如“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法律和制度”;为公民服务如“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民权益”。

三、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3 政府应是掌舵人而非划桨人

1. 掌舵与划桨现代国家的政府,既具有决策与指挥的职责,又具有执行和操作的职责。如果把决策、指挥比作“掌舵”的话,那么具体的服务执行就是“划桨”。掌舵是一种方向性、目标性的引导,而划桨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掌舵”是政府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的服务,而“划桨”则是具体的服务。

2. 掌舵而非划桨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中说:“我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但是我们面临着选择,选择一个庞大的但软弱无力的政府,还是选择把自己局限于决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的强有力的政府。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以治理而实行治理的政府。这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这是一个‘治理’的政府”。当代管理者也是认为“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只会严重削弱决策的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亲自去‘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决策机构并不具有那样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那也不是它的事。”政府不是‘实干’的机构,而是“决策机构”。因此“政府并不善于划桨”,政府的职能只能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

3. 满足公众的需求政府是决策机构,如何掌舵,既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并不能由政府自身说了算,而是根据服务对象,尤其是政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公众的需求而确定。

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为公众服务,理应“以顾客为中心”,按照公众的要求提供公众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说政府的服务要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权利;政府对公众的利益、需要和要求应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政府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公众的切身利益,树立“公众至上”意识,一切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

4. 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工作中去政府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内部的竞争。在政府同类部门中政府雇员以及为政府服务的机构,如印刷、会计、采办、通讯数据处理,车队、修理等之间开展竞争,可以解开官僚主义的死结。二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的竞争。在一些由政府垄断的服务中,如交通、电信、邮政、水电等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给政府形成竞争压力,迫使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是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把一些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的服务,诸如清除垃圾、城市环卫、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通过招标方式出租或承办给私营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由市场来完成,可减轻政府负担,以便政府更好地“掌舵”。

四、

行政效率与效益是行政服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行政服务的各个环节,是全部行政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检查政府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政府服务的好坏都要经过效率与效益这一对价值判断标准的检验。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是良好行政服务追求的目标。

1. 效率与效益的可比性“效率”(狭义)与“效益”虽同为行政服务的价值判断标准,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或者说,二者之间具有某些可比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二者的一致,却忽略了它们的区别。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效率中获取的效益, 4 效率与效益:政府服务的价值评价

二者成正比。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行政服务活动远离了原定目标,或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其效率越高,结果就越糟。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成反比。只有当两者以最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并产生最佳值,效率与效益才可兼得。否则,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行政目标的正确与否,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2. 短期与长期的统一性衡量行政工作的真正效率与效益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有些行政活动刚开始,效率或者很差,效益很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日趋成熟,效率会逐步提高,效益也会日益明显,并最终变得极为可观。因此,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不能只看眼前,要顾及长远利益,更不应为片面追求短期的效率和效益而损害长期的效率与效益。任何放弃长期效率和效益的行政行为,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行政服务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所以,对效率和效益的考察,既要看到眼前,又要防止急功近利。在相当多的行政服务领域,例如环境保护等,更应把眼光放长远些,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实现行政服务的短期与长期效率和效益的统一。

3.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人民满意”为尺度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及二者长期性的统一,都只是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原则问题。对于政府来说,终极目的是要实现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究竟什么样的服务才是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则有一套客观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就是看政府服务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最终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进行衡量。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现实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都要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判断。我国的政府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效益的高低,最终也要看是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是一种实践标准。政府的服务是否达到了这一标准,最终要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政府服务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好处„„都主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这是对政府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服务的最具权威性和决定性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

[1]何小随.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处理的基础关系[J].地方政府管理,1998(10).

[2]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王振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J].新华文摘,1998.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工作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震添代理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浙江省义乌市海关大楼509室

邮政编码:322000

第二篇: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09(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回忆) 学科基础 社会学75分 简答

1.简述初级群体的特征 2.忘记了呵呵

3.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计算题

关于可信度的,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城市抽样调查拥有PC机的人数,500个人里有160个有,可信度为95%,其95%的时候分布区间为(正负1.96),这个正负号打不出来。求整个社会的拥有PC机的概率。 论述题

1.论述韦伯“三位一体”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2.试述社会化主体的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3.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反正和社会交换论有关)

经济学75分 简答

1.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差别 2.试述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

3.简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内容及差别 论述

1.总需求曲线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从IS-LM中可以得到AD曲线 2.经济危机我国政府两个政策,(1)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支出(2)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哪个效果大,说明理由。以及两个政策对我国收入,消费,出口,投资的影响。 计算题

1.宏观第一章的课后习题,一模一样,就改了两个数字。我现在没书,但我知道书上的数字是:收入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60。。。。。就这题,大家可以去书上找找,有表格的。

2.求总需求函数的,很简单的一题,如果做过课后习题的人应该都会做。

我对经济学的总结:计算题只要反复做课后习题,考前看两遍以上,一个都不要漏,关于概念的课后习题还要背一下,基本宏观经济学就算复习的很好了,我觉得我这张试卷除了论述题会扣点分,其他的应该是满分的。论述题也不会很差。课后习题一定会考到,去年两题计算题也都是课后的。

专业综合(行政法学,公共管理学)

一、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1、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就是政府管理。

2、公共管理者与一般的管理者的角色是一样的。

3、对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

4、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管理者意识到了员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管理者应当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5、与其他预算相比较,零基预算的特征是以决策效益为基础,对行政机构之处计划的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价,并删减低效计划,保证资源配置合理。

6、行政法上的法治原则的涵义相当于英文中的RULE BY LAW。

7、行政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从事的官方活动都属于行政发上的行政行为。

8、被公众认可的效力即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9、行政复议属于一种司法行为。

10、国家赔偿的表现形式是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政策问题认定中的第三类错误。

2、与企业组织绩效管理相比,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3、列举五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并简要介绍。

4、在我国,有哪些行政活动应事业法律保留原则。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阐述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以及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2、试论述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的关系。

一、 名词解释

1. 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2. 领导者的THC技能 3. 政府工具 4. 思想库 5. 取舍理论 6. 头脑风暴法

二、 简答题

1. 从人性假设出发简述相关领导理论。 2. 税收与其他公共收入相比有何特点。

3. 什么是公共利益?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哪些基本标准? 4. 简述政策方案的设计要点。

5. 在非确定型决策的原则方法中有“好中求好”和“坏中求好”两种方法,什么是“好中求好”?什么是“坏中求好”?试举例说明。 6. “自然史观”是社会问题分析的一个概念框架,试运用这一框架分析发生在2008年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 论述题。

1. 试用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副职过多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 请结合材料提出支持和反对“奥运会期间单双号限行政策”持久化的理由,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个人的观点。

09年公共政策专业

一、 名词解释

1. 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2. 领导者的THC技能 3. 政府工具 4. 思想库 5. 取舍理论 6. 头脑风暴法

二、 简答题

1. 从人性假设出发简述相关领导理论。 2. 税收与其他公共收入相比有何特点。

3. 什么是公共利益?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哪些基本标准? 4. 简述政策方案的设计要点。

5. 在非确定型决策的原则方法中有“好中求好”和“坏中求好”两种方法,什么是“好中求好”?什么是“坏中求好”?试举例说明。 6. “自然史观”是社会问题分析的一个概念框架,试运用这一框架分析发生在2008年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 论述题。

1. 试用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副职过多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 请结合材料提出支持和反对“奥运会期间单双号限行政策”持久化的理由,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个人的观点。

2009管理学和社会学真题 管理学

一、 简答题

1. 什么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2. 什么是组织变革?如何理解组织变革中的风平浪静观和激流险滩观? 3. 试论述目标设置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二、 论述题

1. 什么是绩效管理?一个有效的绩效分为哪几个层次? 2. 什么是组织文化?试论述组织文化的形成、延续和传承。 3. 试论述亨利。明茨伯格的战略形成十大学派的内容。 社会学

一、 简答题

1.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2. 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二、计算题(略)

三、论述题

1.试述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及其影响。 2.各种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及其特点。 3.试论述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

10年 管理学

一、简答题(10’ X 3)

1、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2、组织设计的原则

3、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二、分析题(15’ X 3)

1、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2、群体决策技术的优缺点和群体决策常采用的技术

3、公平理论的内容以及对管理的启示

经济学

一、简答题(8’ X 3)

1、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2、什么是货币制造乘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3、失业的主要类型

二、分析题(17’ X 2)

1、结合中国现状,分析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2、运用消费经济理论,论述如何扩大国民消费

三、计算题(8’ + 9’)

1、已知国内生产总值为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消费为3800,政府财政赤字为200,外贸逆差为100(单位:亿美元) 求1)S;(2)投资;(3)财政支出

2、已知C = 300 + 0.8Y,I = 200 - 50r。实际货币供给m = 200. 求:(1)IS和LM曲线;(2)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3)政府购买若增加100,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量;(4)计算(3)中的政府购买乘数

社会学

一、简答题(8’ X 3)

1、初始社会化

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3、社会互动类型

二、分析题(17’ X 3)

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2、社会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3、社会角色失调的种类及其处理方法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一、 名词解释(4’ X 5)

1、公共管理者

2、组织学习

3、行政复议

4、象征性政策

5、群体狂想症

二、简答题(15’ X 6)

1、简述公共组织的特性

2、简述政府治理工具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

3、简述公共预算的性质和功能

4、简述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接受和服从政策)的缘由

5、简述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6、简述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20’ X 2)

1、联系实际,论述非营利性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及其自身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联系实际论述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08年人大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试卷(回忆版) 社会学 (共计75分)

一、简答题 (每题8分 共计24分)

1、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2、 社会互动的含义?

3、 什么是再社会化?

二、论述题 (每题17分 共计51分)

1、 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额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2、 联系实际,论述发展中国家现在化过程的特征?

3、 试述社会组织的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管理学

一、简答题 (每题8分 共计24分)

1、 简要描述目标设立的五个步骤?

2、 什么是正式沟通?沟通信息的流向有哪些?

3、 简述团队领导者扮演的主要角色?

二、论述 (每题17分 共计51分)

1、高绩效团队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组织、计划、领导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比较领导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的异同?

3、什么是组织绩效?衡量组织绩效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经济学

一、简答题

1、 简述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和包括的主要项目?

2、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3、 简述奥肯定律?

二、论述题

1、 运用消费,理论对我国的消费需求增长状况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

2、 结合我国实践,分析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效应?

三、计算题

1、在三部分的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为

06 综合

名词解释 30分 每个5分

政治社会化

政治管理 国家能力 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征收 行政法律事实

简答题

60分 每个15分 行政契约的性质与功能

我国行政处罚设定权的法律配置

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论述 60分

每个30分

论行政补偿

政治民主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

名词解释 20分 每个5分

新公共管理

政府失灵

政策评估

企业型政府

简答

75分

每个15分

公共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公共部门为什么要重视战略管理? 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为何? 简述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公务职业伦理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论述

论述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25分

试论述科层组织的特征和不足

30分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公共管理学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电子化政府,非赢利组织,电子化政府

简答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政府采购的原则

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公共组织的特征

非赢利组织的作用

论述

政府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中国政府再造的原因和内容

2007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试题 (公共管理学与行政法学) 一,名词解释 30分 SWOT分析 工作生活质量 标杆管理 行政主体 行政征收 行政追偿

二,简答题

60分

1,

转换型领导有何特点?

2,

信息时代对公共管理提出了哪些挑战? 3,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为何? 4,

简述行政复议的特征。 三,论述题 60分

1,

试分析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改善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管理。 2,试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公共管理学和行政法学) 一,名词解释 30分 战略管理

转换型领导

顾客导向 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计划 行政诉讼

一,简答题 60分

1,

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为何? 2,

如何在政府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3,简述行政立法的特征。

4,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是什么? 二,论述题 60分

1,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加以解决? 2,试论述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

2000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

<<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行政效率 2.人事计划 3,合议制 4,行政职权 5.行政控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按行政领导者对权力控制的程度划分的几种领导方式. 2.简述行政道德构成的基本内容. 3,简述人事行政的管理机制. 4.简述中国立法机关监督的方式.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2,结合实际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行政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行政追偿 2.行政契约 3.行政相对人 4.行政复议 5.地域管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行政行为的合法条件

2.简述我国行政赔偿的范围

3.简述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三,论述题(共50分) 1,试论行政立法的性质与特点(15分) 2.以我国为例,说明行政法的法源(15分) 3.论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分) 《综合考试试题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共30分)

1.社会学 2.社会运行机制 3.政治参与

4.政党制度 5.管理的行政手段 6.管理科学学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的特点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3,简述管理学中的"经济人"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政治权力的形成及其本质

2.为什么说树立效益观念是社会发展对现代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

2001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行政体制 2.考任制 3,行政执行 4,行政监察 5.行政效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领导为新的构成. 2.简述人事行政的原则.

3,简述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4.简述行政监督的基本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实际论述行政决策的基本类型. 2,结合实际论述行政组织类型. <<行政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行政法律关系 2.行政规章 3.行政确认 4.行政强制执行 5.行政裁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行政许可的涵义以及特征

2.简述行政处罚的种类

3.无效行政行为的认定依据为何

4.行政复议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违法行政之行政法律责任

2.论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综合考试试题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共30分) 1.直线型组织 2.科学预测 3.战略

4.政治权力 5.社会流动 6.社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政治权力的制约方式 2.简述政治社团的主要特征

3,简述社会设置的构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政府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

2.试论述管理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2002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具体环境 2.行政体制 3,行政沟通 4,职能监督 5.行政改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组织文化的作用. 2.简述梅奥的组织理论.

3,简述行政领导的非权力性影响. 4.简述直觉决策使用的八种情况.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论述我国入世后我国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2,结合实际论述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在现代行政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行政事实行为 3.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原则

4.行政监察机关 5.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不可诉行为的种类

2.简述具体行政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的主要情形

3.简述公务行为的基本特征

4.简述《行政复议法》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有哪些进步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行政法的“平衡论”评析

2.现代行政诉讼制度的缺陷评析

《综合考试试题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共20分)

1.社会群体 2.政治文化 3.科学管理 4.政治权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管理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2.简述政治社团的作用

3,简述效益评价的基本形式

4.请举例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中10位重要学者的姓名及其代表著作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2.试论述社会政策与社会控制之间的联系

历年行政学试题汇编

1993年

一. 名词解释

1. 行政体制

2. 行政协调

3. 职位分类与品味分类

4. Y理论

5. 科学管理学派

二. 简答题

1. 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2.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3. 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4. 权力机关如何对行政机关监督?

5. 如何理解行政政策的渐进性?

三. 论述题

1. 联系三峡工程决策,分析说明决策咨询与科学决策之间的关系。

2. 人事行政竞争机制及其作用。

1994年

一. 名词解释

1. 行政职能

2. 行政体制

3. 权力委任

4. 职能监督

5. 行政领导

二. 简答题

1. 我国行政管理与西方行政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2. 简述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

3. 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4. 简述行政道德的基本功能。

5. 行政并重中枢系统的基本职能和并重方式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 试述加强我国行政系统内部协调的途径与方法。

2. 试述当前我国行政系统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

1995年

一. 名词解释

1. 集权制

2. 行政职权

3. 行政信息

4. 行政参与

5. 行政改革

二. 简答题

1. 中国现代行政与酱主义国际相比有和本质区别? 2. 简述行政组织的职、责、权一致的原则?

3. 简述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类型?

4. 以人为中心行政改革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法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 试述首长制与委员制的优缺点。

2. 试论述行政监督的任务和作用。

1996年

一. 名词解释

1. 行政职权

2. 行政执行

3. 行政监察

4. 行政参与

5. 人员调配

二. 简答题

1. 简述行政领导能力素质的基本内容

2. 人事行政的原则

3. 行政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 论述题

1. 试论述前些年发生的“棉花大战”“烟业大战”现象的成因。

2. 试述横向部门结构之间的行政协调。

1997年

一. 名词解释

1. 集权制

2. 行政职能

3. 行政环境

4. 行政道德

5. 行政效率

二. 简答题

1. 简述行政体制的功能

2. 简述行政组织的特点

3. 按决策方式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4. 简述权力机关监督的几种主要形式。

三. 论述题

1. 试认行政领导职能

2. 试论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1998年

一. 名词解释

1. 人事行政

2. 地方行政领导者

3. 行政信息

4. 行政协调 5. 外延型行政改革

二. 简答题

1. 行政组织有哪几种类型

2. 国家人事行政的三项基本任务是什么

3. 忠于职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行政领导有哪些类型

5. 行政监察的作用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 试论集权制度与分权制度的含义及其优劣

2. 试论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1999年

一. 名词解释

1. 政治职能

2. 行政权力体制

3. 辞退

4. 行政监察

5. 行政控制

二. 简答题

1. 简述国家公务员辞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 简述行政决策咨询系统的主要职能

3. 简述正确有效的行政指挥必须遵循的原则

4. 简述“六W法” 三. 论述题

1. 试论述行政组织设置的职责权一致的原则

2. 试分析并论述我国从1982年至1993年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出现的机构“精简-膨胀-再精

简-再膨胀”的原因和对策。

2000年

一. 名词解释

1. 行政效率

2. 人事计划

3. 和议制

4. 行政职权

5. 行政控制

二. 简答题

1. 简述按行政领导者对权力控制的程度划分的几种领导方式。

2. 简述行政道德构成的基本内容

3. 简述人事行政的管理机制

4. 简述中国立法机关监督的方式

三. 论述题

1. 试述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2. 结合实际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2001年

一. 名词解释

1. 行政体制 2. 考任制

3. 行政执行

4. 行政监察

5. 行政效率

二. 简答题

1. 简述领导为新的构成

2. 简述人事行政的原则。

3. 简述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4. 简述行政监督的作用。

三. 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论述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2. 结合实际论述行政组织的类型。

第三篇:浅析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浅析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中的官僚制理性精神

事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朝代众多。有着很长的官僚制历史渊源。历朝历代都对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特别重视。但是在众多的朝代中,无一例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利比法定权利更具有影响力。即使到了近代中国的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的官僚制也依旧如此。虽然中华民国时期提倡三权分利,依法统治,依法办事。但是在实际地行政管理现实中依旧是人性大于法制,人情管理的成分远远多于理性管理。这违背了现代官僚制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越来越加快,行政法制化改革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微。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公共行政法制化越来越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和现在人们对“官僚”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同。【1】它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

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以社会管理为目标的组织形式。韦伯通过区分三种权威模式,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合理合法型权威来论证自己的官僚制理论中具有相当的理性因素。

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摩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呢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的进行。【2】

官僚制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就是理性,概括地说,官僚制拥有的理性精神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对组织效率的追求。第二,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第三法制精神。

在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充分的吸收了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越来越理性化和高效率。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行政组织是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缺乏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而先天拥有的各种理性精神。如自由契约精神、法制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显然早已不适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是中国共产党充分的吸收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理性精神,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制度,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发展。

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中国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出现了止步不前的状况。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但中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90年代的行政体制缺乏合理的职类分类和职能分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比较低,讲门第、拉关系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重人治,轻法治、重身份,轻契约的感性精神占据了官僚制中理性精神成长的空间;行政管理“以身份取向”凌驾于“成绩取向”之上,官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越来越低迷。在新时期的行政组织管理的诸多问题出现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积极的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的进行相关的行政体制优化重组和改革。在20世纪的各大全国性的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方案,例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积极实行相关行政制度改革的方案,进行相关改革。细细来看,在新世纪的行政制度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理性精神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政府按照“做”和“变”的逻辑,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和把握,运用到中国行政制度的改革中。那么,新世纪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如何贯彻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的呢?

第一,中国政府在新世纪的改革提出以服务为导向,培养官员高尚的职业精神。实行精兵简政,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以服务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核心,按照服务至上的原则,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提出官员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不患得患失,做到一心为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实现自己精神面貌的新变革;加快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或城中突出服务精神的内涵,使官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既有制度保障,又突出他们的活动路向。这一方面的行政制度改革方案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政府重新阐释了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按照“做”和变的逻辑,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把握,对官员的自身提出要求,对政府的政治制度进行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提高了官员的廉洁办事能力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二,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世纪的政府制度改革提出加大为普通民众进入官僚系统提供平等的机会;对政府官员的办事行为进行监督,保证公共行政活动的公开通明性。在新世纪的政府制度改革中还提出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人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高官员和民众的民主意识,大力拓展民主参与渠道。更提出应坚决崇尚宪法的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全国人民意志的根本体现,是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前提,也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有力保证。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警醒,都必须依照法律办事。从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这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韦伯的官僚制理性精神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韦伯的官僚制是建立在合理合法型权威基础之上的官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权威合法型政府,所以在新世纪的政府行政制度改革中只有中国政府领导的改革才是合法的,才是正确的。

第三.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行依法行政。从这条新世纪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方面我们看出作为社会的组织管理模式,官僚制的组织形式和行政逻辑所贯穿的是合理合法性的原则,适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对形式平等的追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意识。所以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提出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的官僚制,这样保证了官员服从合法章程的、事务的、非人格的制度,使他们能够依法行政。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构建起行政组织运作的法制体系和监督体系,同时注重提高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强调公共行政活动的合理合法化,加大反腐力度以及相关的立法工作。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完美的贯彻了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法制精神,是中国的行政组织逐渐摆脱“人治”的负面影响,走上了“法制”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四,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高官员的专业管理素质和技术水平。近代以来,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有一只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来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以便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只有证明接受专业培训者成绩合格才能有资格参加一个团体的行政管理班子,才允许被任命为“官员”。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应不断提高公务员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不断提高官员的效率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培养他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挺高公务员行政管理的效率为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提供人才技术的保障。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高官员的专业管理素质和技术水平这一方面从背后来看,完美的体现了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对组织效率的追求。通过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完美和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专业化的培训,改善了90年代行政管理体制中职位分类不规范;考试录用制度不完善;具有专门行政管理知识的人才不多;公务员职业精神缺乏等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的管理素质。

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各项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时无刻的看到韦伯的官僚制理性精神的身影。韦伯的官僚制理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具有十分积极意义。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也会势必影响着中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

1,,,2魏娜,官僚制的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中国人民大学学霸2002 1 88

范绍庆,官僚制精神与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重构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247)

第四篇:中国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

民族行政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而言,更是如此。中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俄罗斯采用的是联邦制。

二、应用方法:

本文使用比较行政的研究方法(比较法)对民族事务行政管理体制的行政机构设置、行政职能确定、行政过程的运行、存在的弊端,改革的思路与相应的对策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中国民族事务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和民族行政体制改革。本选题的部分内容与一些学科形成了交叉,因此应用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

主要对比对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创新民族行政管理体制

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涂尔干:比较社会学比较行政研究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

2、实证主义方法

3、诠释的方法

4、批判的方法

三、问题:

普京的创新民族行政管理体制的行政策略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影响和有哪些借鉴作用。

第五篇: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的人本主义

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四千年的国家发展史,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在朝代的不断更替中,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也处在变革和发展中。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行政管理中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稳固与否的关键在于人,人本主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问题就是思想界热议的话题,这一时期儒家学派提出了“仁政”、“德治”等主张,孟子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后来儒家成为官方哲学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后,民本更成为普遍流行的思想主张。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治国期间一直推崇“重民”思想,他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十分重视民的力量以及与民众的关系。贞观年间,他推行轻徭薄赋、使民以时、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很快的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从而成就了“贞观之治”这样的治世局面。虽然在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繁盛多是在改朝换代、政治动荡之际,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以及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的变革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上,一定程度上也蕴涵了人本主义的思想。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最初的世倾世禄制到科举制经历了漫长的变革过程。官员的选拔从最初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到平民也拥有做官的权利反映了行政管理思想上的变化。统治者开始注重人的作用。科举制的推行,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封建前朝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我国自古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之说,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我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变化的反映,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最为繁盛的时期。

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始终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朝代更替中君主对于权力的把握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中所体现的人本主义归根到底还是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目的。一直到封建社会的末端人本主义思想始终被压制着没能的到真正的发展。

悠悠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中国社会也几经变迁,在这一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体验了无数艰辛。如今,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处在社会转行的伟大时期,人的作用愈加凸显。在这一时期我们的行政管理理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并且开发人得价值,促进当前进行的行政改革乃至整个政治文明建设健康顺利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新的跨越。

上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下一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