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目前,中国体育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投入水平低、投融资体制不完善、融资困难。中国应借鉴国外体育产业投融资经验,完善中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系,发展体育投融资资本市场,培育风险投资,构建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政策保障,以充分发挥中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实现体育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体育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体育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平面广告设计的微课教学

摘 要: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难度,要想提高平面广告设计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全面创新。从当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来看,对于知识要点和知识难点,单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基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现实特点,积极实行微课教学,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平面广告设计模型,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微课教学

0 前言

在目前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由于平面广告设计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理解图形理解能力。因此,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从提高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角度出发,要想做好平面广告设计教学工作,我们就要积极引入微课教学理念,不但要弄清楚微课的概念及内涵,同时还要明确平面广告设计教学开展微课教学的意义。

1 微课的概念及内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四微特点:第一,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虽然时间较多,但是涵盖的内容和教学技巧都很全面,微课教学的开展,已经成了教学创新的重要探索,对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满足教学需要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对课堂教学而言意义重大。第二,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微课的优点在于其教学全面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其教学技巧在于提纲挈领,能够抓住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都能够包含在其中,保证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第三,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从目前微课教学的开展来看,虽然微课教学知识点讲解不多,但是微课可以利用增加课程频率,对重点章节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保证微课教学能够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从微课的单节时间来看,其时间较短,对知识的讲解只做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本质来看,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要点,培养起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所收获。因此,微课具有积少成多的特点。

2 平面广告设计开展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实际难度和重要程度来看,开展微课教学不但是提高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要求的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际,开展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广告设计开展微课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需要教师采取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确保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得到有效开展。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微课教学的概念进行全面了解,并积极应用微课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课堂教学需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平面广告设计开展微课教学,是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对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开展意义重大。

(2)平面广告设计开展微课教学,对促进课堂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实际难度,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结合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开展实际,其教学创新应从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理念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从这一点来看,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为引入微课教学理念提供有利时机,使微课教学成为促进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开展质量,满足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的促进作用。

(3)平面广告设计开展微课教学,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实际开展来看,考虑到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内容实际,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保证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水平,我们应积极引入微课教学理念,实现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培养,保证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能够在学生想象力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提升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水平,推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全面开展,保证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平面广告设计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参考。

3 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的重要作用

从当前微课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但保证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得到有效开展,同时也提升了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水平。结合微课教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际开展,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课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教学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由此可见,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不但是推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微课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将微课教学作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

(2)微课教学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计算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从当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来看,微课教学既明确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概括,保证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手段上得到全面创新。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应将微课教学作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来看待,确保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3)微课教学促进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达到资源共享。结合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教学经验,微课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微课教学的开展,不但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开展。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微课教学对教育资深发展的促进作用,应重视微课教学的开展,确保微课教学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求。

4 平面广告设计微课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基于微课教学的诸多优点,以及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实行微课教学,推动微课教学的全面发展,保证微课教学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要。结合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特点,微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微课教学应与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微课教学的优点在于虽然课程时间短,但是对课程内容的覆盖相对全面,对课程重点的掌握十分到位。基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特点,在微课教学的开展中,应与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结合,确保微课教学能够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的所有重点、难点内容都覆盖,使微课教学能够达到全面性作用,保证微课教学取得实效。基于这一认识,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微课教学的开展,必须要做到与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使微课教学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满足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需要,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2)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微课教学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鉴于微课教学的突出优点,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已经成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选择。为了保证微课教学满足教学需要,并有效提高微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微课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微课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方向,保证微课教学能够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提供有力帮助。从这一点来看,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微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对微课教学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

(3)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微课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实际难度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微课教学中,应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当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能力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个。因此,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微课教学的主要任务,符合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需要。为此,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微课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做好学生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平面广告设计微课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提高平面广告设计微课教学的整体水平。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既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结合当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际,微课教学的开展对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微课教学对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积极实行微课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晶.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2] 程显琳.议平面设计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0(07).

[3] 吴芳菲.浅谈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常见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0(03).

[4] 陆兴华.浅议平面设计的教学与改革[J].成功(教育),2011(10).

[5] 丛昌楠.平面设计教育现状与展望[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2).

[6] 王会寨.公共服务视野下的中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D].北京体育大学,2009.

作者:赵璟

中国体育行政管理论文 篇2:

构建中国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体育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投入水平低、投融资体制不完善、融资困难。中国应借鉴国外体育产业投融资经验,完善中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系,发展体育投融资资本市场,培育风险投资,构建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政策保障,以充分发挥中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实现体育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发展体育经济不仅是体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1世纪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日渐密切,体育产业作为体育经济的主要内容,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每年以较快速度递增,不仅满足了公众娱乐需要,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民群众体育消费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乃至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刺激和拉动需求等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努力实现体育的最大经济效益。

然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对于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够完善,对于体育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以及财政拨款更是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体育产业融投资机制予以补充缺口,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体育产业投融资活动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体育产业投融资的现状

由于中国体育产业源于国家计划经济下的公益事业,国家拨款仍占主体地位。根据2006—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有资产统计数据显示,该系统有30多亿的国有资产(不含土地),其中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部分为2.7亿元,占国家体育总局国有资产的近10%。实现净收益1 282万元,收益率4.75%。

随着体育事业从公益型向产业型、从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从国家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近年来体育产业资本的来源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在企业上市方面,体育企业集资方式呈现多样化。例如,截至2009年初,中体产业股份公司和长春北方五環公司通过上市分别募集资金2.6亿元和1.5亿元。其次,在体育基金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以中华体育教育基金会为主要机构的中国体育基金市场,正在建立起来并刚刚开始投入运作;在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方面,目前中国足球、篮球俱乐部很多都是通过和大企业、大公司联姻,寻求风险投资的注入作为主要融资手段,并逐渐成为中国体育产业除国家投入以外的主要融资方式。另外,体育彩票也成功筹集了大量资金。中国体育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已吸引了国内外资本的投入,包括各国的证券基金、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但从资本进入的速度和规模来看,仍然具有速度慢、规模小的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兴的体育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体育企业的体育风险投资就已经展开。中国体育产业前100名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体育企业,40%以上已经开始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一大批体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筹集的资金迅速增加,它们发展成了国内知名的体育企业。部分体育企业不仅具备了现代企业的形式和内涵,而且在融资能力和科技创新方面,也具备了更高层次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社会投资办体育的形式发展很快,涌现出了一批符合现代体育产业制度的知名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体育集团投资公司。

(二)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体育产业投入水平低

第一,中国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小。国家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06—2008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仅占GDP的0.2%,而发达国家同时期的这一比例为1%~3%。由此可见,中国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低。

第二,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水平而言,体育产业的投入水平偏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将增加,体育投入的规模远远满足不了人们这一需求。2008年,体育基本建设投资只占国家总投资的0.1%,全国人均体育经费偏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第三,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相对重点项目而言,非重点项目和群体体育投入水平低。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中,体育行政部门虽然在精神上十分支持群众体育的发展,但却不会把本已紧张的资金投入到跨部门、跨系统、收效慢的群体体育上,所以,对群体体育的发展而言,资金仍非常短缺。

2.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第一,缺乏体育投融资的市场体制。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投融资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发展体育事业筹集了巨额资金,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体育融投资的市场机制。在许多体育投融资活动中,政府仍然扮演着主体角色,并且在体育投融资的法制化进程中,也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的投融资制度,在体育投融资管道上缺乏创新。

第二,缺乏长期稳定的体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中国,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一般讲,在产业发展的起飞阶段,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但是,当前对发展体育产业而言,既缺乏财政支持,又没有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和政府的监督、约束机制。虽然政府管制过多,但却更多地陷入具体事项的管理当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投融资项目、管道,以及对其的监督约束机制。

3.体育产业融资困难

第一,企业融资需求大,供给不足。国内大多数体育企业正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注入,保持经济上的良性循環,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但在资金供给方面,由于体育产业处于发展阶段,高投入、低产出,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甚至没有回报,使许多财团和大企业不愿意持续投资于体育产业;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缺乏为本行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和投资公司。诸多方面的原因加剧了体育产业资金供给的不足。

第二,融资管道狭窄,主要以企业和财团的资金来源为主。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融资等融资管道对于体育企业都是封闭的。体育企业可行的融资管道只有其他非体育企业资金和体育企业自留资金两种。由于融资管道狭窄,并且自身盈利能力差,因此,体育企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走向破产的边缘。

第三,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企业集团风险投资为主。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制较严,目前很大一部分体育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融资。现实中,体育企业主要是吸收直接投资,通过企业集团的风险投资来实现融资。融资方式单一的必然后果是融资的低效率和高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企业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矛盾。

第四,融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

所谓融资结构是指企业通过不同渠道筹措资金的有机组合以及各种资金所占比例。大多数体育企业集团的风险投资数额较大,应付费用和账款数额很少,两者比例相差很大。

二、现存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分析

当前,世界体育投融资体系大致分为三种模式:政府拨款型、社会筹款型、结合型。政府拨款型的投融资,主要是体育产业实行国家集中管理的国家,在体育经费来源上,主要依靠国家经济计划中的体育拨款和各系统规定的体育开支,以行政手段定量分配;社会筹款型的投融资,是政府不承担体育组织的活动经费,一切投融资由体育部门、企业自行筹集,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政府才给予一定的补贴。随着竞技体育资金密集型特点的日趋明显,许多国家为了加快竞技体育的发展,对原有的竞技体育投资体系进行调整,呈现由单纯政府拨款型或社会筹款型的两极向中间集中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结合型”的投资模式,即政府根据各竞技项目或组织的具体情况,给予数量不等的财政投入,并实施必要的宏观管理、协调与监督,其他活动经费由各项目或组织向社会自行筹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体育投融资体系经历了从“政府拨款为主,社会筹款为辅”,到目前“结合型”的过程。1986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体育场馆要“实行多种经营,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以此文件为起点,中国正式开始了体育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从此,中国实施了各项措施促进体育产业向市场化发展。这些措施实质是试图打破体育事业由政府独家办的模式,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来源。但由于认识的误区、各级体委目标与社会偏好的不一致,以及体育资源主体集中在政府等原因,体育过分依赖国家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势在必行。

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

中国体育产业投资体制是由授信主体、融资主体、项目投资与政府管理部门及其规章制度、法规构成的有机运行的系统。合理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有助于提高资本积累和配置效率,将资本由效率低的部门转移至效率高的部门,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并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如果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不合理,体育经济发展又落后,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与体育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就会表现出来。在落后地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资本再生能力差,资金必然短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体育产业投资体制欠合理,无力吸收外资,无法提高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积累与配置效率,这导致了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与体育经济发展之间恶性循環。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结构的现实情况以及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中国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完善中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系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和财政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政府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各种贷款的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对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大多数体育企业来说,自身积累有限,应探索多种外源融资渠道;同时,由于在体育产业的投融资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又决定了必须有适当的政府干预。财政投融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因此,中国应按照体育产业市场经济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定位和全新理念,加快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完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的构建,以促进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功能的最终实现。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工作:完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出资人制度;通过立法规范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定位;建立包括财政投融资的体育产业财政预算;建立投资资本与信贷决策互为制衡的决策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信用;加快制定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二)发展中国体育投融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是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的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也称中长期资金市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是把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由资本和借入资本、股权资本和债券资本以及无形资产变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运营优化体育产业资源,以达到盘活体育产业资产存量的目的,主要有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产业融资等方式。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投融资经营,资本市场投融资对于体育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实现体育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作用。

要大力发展中国体育产业股权融资市场。在国际上,证券市场股权融资是体育产业融资方式的重要方式。快速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利用证券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办法,借助证券市场发行体育产业债券,同时,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借助民间资本来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建立多层次的体育产业债券市场体系,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新的交易系统,解决中国体育产业债券流通渠道问题。与此同时,大力培育体育机构投资者,增加体育产业债券的数量和品种。

(三)培育中国体育产业投融资中的风险投资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新创项目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产品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增加体育产业风险资本的附加值。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这种独具特色的资本运营方式从融人资金、多股创业,到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回收全部资本的运营过程,始终都处于高风险中,为此,我们要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環境以确保其成功运作。

第一,政府对于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全新的定位。政府要建立健全体育产业风险投融资体系,支持民间风险投资,并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提供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为体育企业建立补贴制度,以此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第二,要建立健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信息披露机制。为改善中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環境,调动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和健全中国体育产业风险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增加投资者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信心。

第三,要继续完善体育产业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所谓“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以后,将所投入的资金由股权形式转化为资金形态。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除了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以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循環在一个体育企业才能完成,资本增值才能得到实现,体育产业才能借助自身创造的资金有更好的发展。

(四)构建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政策保障

第一,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为体育产业的运作积累资本。对于发展位于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的体育产业,政府资金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是解决体育产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对其注入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投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使社会资金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成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是实现这一职能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在基金的运作管理上要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适当减少政府干预。

第二,努力改善投融资環境。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以规范和保护体育产业投融资活动,保护投资者的权利与利益,增加社会资金注入的信心。同时,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资金使用法律法规,提高体育产业财政信用和周转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要加强各种中介机构的培育和规范,完善体育产业投融资的服务体系,为体育产业投融资提供便捷高效的通道。要完善体育产业投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体育产业投资的资信问题,确保投融资的良好实现。

第三,政府要努力建立多层次的体育产业投融资市场,实现体育产业投融资的规范化、全面化。多层次的投融资市场,能够更好地为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规模的体育产业服务。与此同时,提高投融资市场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投融资不必要的额外成本的发生,为体育产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環境。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55-59.

[2]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78-86.

[3]徐建国.发展我国体育经济的思考[J].产业经济,2008(11):42-45.

 [责任编辑: 张岩林]

作者:周静

中国体育行政管理论文 篇3: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二十年

【摘要】经过二十年,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中对体育的认识有待深化,目前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文章认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必须重新审视体育体制改革价值取向,注重发展大众体育运动,构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为加快推动我国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提供保障。

【关键词】体育体制 改革 症结 历程

中国体育体制二十年改革的历程

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各类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其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各级体育行政、事业机构;各级体育机构的职能划分;具体的体育管理制度。根据体育的管理主体,可以将体育体制划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和政府与社会联合管理型三种,而后者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体育管理方式。①

1993年,国家体委出台《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变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体育体制,构建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随后,国家也在体育行政机构组成、机构职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首先,在体育行政机构改革方面,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成国家体育总局,性质上成为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管理的部门,内部机构精简到9个,人员编制减少一半。通过机构改革,大大提高了我国体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其次,在管理手段方面,由过去国家直接包办体育转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管理手段也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宏观调控和监管为主。再次,推动体育法治化,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开启了中国体育法制化建设步伐。②同时还推出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体育行政机构也进行了相应重要调整,国家体委被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沿袭至今。2000年、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先后颁布《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着眼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努力在2008年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创建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1年,国家在《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深化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思路是: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巩固、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排名前列,改善项目发展结构和布局;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中国体育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总的说来,二十年的体育体制改革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体育体制,随着人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群众体育逐渐得到长足发展,竞技体育继续保持着一贯优势,体育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体育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初显成效。但是建国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带有垄断性质的竞技体育体制并没有什么变化,改革并未触及到体育体制的核心和实质内容,反而得到了强化,这成为当前体育体制改革领域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症结

对体育改革的认识有待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也是体育体制领域的一场革命,牵涉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各种力量和利益之间充满了博弈。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体育体制改革以来,对体育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指导,由此造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体育体制改革目标模糊;改革方案缺乏科学、系统的相关理论指导,体育体制改革步骤缺乏总体设计,因而随意性和功利性比较大;对体育领域中旧体制与新体制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深,因此不能正确理解体育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同性和差异性。

体育功能比较单一,发展不平衡。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社会对体育的功能的认识比较单一,传统的体育体制过分突出体育的社会福利性和政治功能,不遗余力地发展竞技体育,而体育的健身娱乐与教育的本质被扭曲,体育本身的文化功能及经济效益长期被忽略,造成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体育精神被漠视。同时,由于竞技体育在国内外的显著地位和短期内容易出成绩,决策者在制定体育政策时偏向竞技体育的发展,把大量资源集中到竞技体育领域,而忽略了对其他体育领域的投入,直接造成体育门类、体育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中具有优势的奥运类项目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支持。体育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直接导致决策者减少社会性体育的开支,使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竞争不断恶化,而依靠现阶段的体育体制又无法满足当前大众体育发展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低迷与经济体育飞速发展并存、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体育资源投入、场馆建设、体育人才和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差异巨大的不平衡格局。

体育产业发展机制扭曲,发展后劲不足。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体育产业化也成为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体育产业化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由于体育运动受政府调控,因此具有明显的行业垄断性,发展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加之目前国产体育用品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研发的主导体育产品,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低;体育产业项目缺乏整体规划布局,重复投资现象严重,企业过分强调短期内的高额回报,使得企业服务水平低,业绩平平,社会效益不明显;相关配套法律规章缺位,现阶段体育产业法规相当大部分是政策性指导文件,无法对管理环节和具体项目进行细化,缺乏可操作性,而体育产业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体育产业发展实际,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处于摸索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体育产业发展调控机制。

新时期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我国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这为深化体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空间;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决策层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深化,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社会氛围;竞技体育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应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各国在奥运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体育的经济化效应日益凸显,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体育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全面,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也相应呈现出如下新趋势:

首先,在体育管理主体方面,国家将逐步淡出包办色彩,而将体育的主办主体转移给社会力量,更加注重发挥基层体育组织和个人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国家的职能将定位在对体育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协调上。

其次,群众体育将成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全民健身”理念已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二十年改革使得群众体育的管理主体实现了由单位向社区的过渡,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体育健身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吸引着中产阶层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民群众对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这些都将推动大众体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再次,体育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体育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得到国家的扶持和振兴,体育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领域不断扩展,社会力量对投资体育产业方兴未艾,出现了一大批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已经形成。体育市场法治化进程加快,确保体育产业健康、稳定、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将从条块管理向垂直分化整合的结构形式转变,国家将逐步简政放权,同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化,减少地方政府机构对体育事务的干预,推动管理体制向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体育的综合型体制方向转变。此外,在管理权限上,中国体育总会、奥委会等专门体育组织将会被赋予更多的管理社会体育的权力,由管理中心一手包办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各单项协会将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负责各种体育项目的一切事务。

新时期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构想

进一步加深对现代体育本质的认识,切实转变体育发展理念。体育体制改革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强身健体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教育、健身和娱乐功能,协调发展体育门类和项目,提高人民群众体质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体育改革红利。为此,需要正确处理体育的公益性与功利性关系,切实转变功利性第一的观念,注重体育的公益性质,让更多的国民能够享受到体育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既保持在现有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既有优势,不断拓展参与项目,又努力发展大众体育、学校体育,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认识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关系。围绕体育和谐发展理念,着力调整体育改革方向和重点,着眼于全局构建平衡、普及的布局,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体育资源投入,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满足城乡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正确认识全民健身与奥运项目关系,转变金牌政绩观,而将工作重点转到大众体育上来。改变奥运项目一支独大而大众体育发展维艰的格局,合理配置物力和财力,把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放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群众体质上,最大限度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体育参与度,从而为我国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奠定深厚的基础。

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在继续坚持政府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推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体育组织界限明确、功能清晰、科学有序的新型体育管理机制。合理划分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之间关系,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把行政型的体育管理方式转变为社会性体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发展规划和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上。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社会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努力形成高效运转、协调有序、科学规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体育运动竞赛体制。按照权责清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的原则,推动体育竞赛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竞赛市场中的配置作用,增强体育竞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发展体育中介机构和组织,发挥其沟通、服务和公证作用,丰富和完善体育赛事自律性,提高体育竞赛管理监督水平,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形成多种产权主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④我国社会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体育体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遵循市场机制在体育领域的调控作用。要按照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产权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育产业产权制度,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实现所有权与行政权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体育企事业法人制度,推动企业法人产权独立化。加快对中小体育企业的改造,转变经营机制,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延伸企业价值链,改革先行体育产业融投资体制,根据不同体育产业类别建立不同的体育产业融投资体制。加强体育产业发展制度建设,建立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育产业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体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形成多样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和完善体育运动“三级训练体制”。按照提高运动水平、加强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的价值理念,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体制与机制,采用集中型、结合型、分散型三种形式并重的国家队组队方式。调整和优化重大体育项目布局,提高现有基础项目水平,发展新的优势体育项目。建立运动项目评估机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加强体育科研成果研究与转化,促进“科技兴体”,推动体育运动与科技水平结合程度,提高体育科技含量。引入社会力量进入体育训练领域,发展企业、高校、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开展体育训练模式。重视业余体校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业余体校和专业体育运动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发展体教结合新路子。加强高等院校体育培养机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效益。积极探索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充分发挥俱乐部在现代体育体制中的作用,提高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教练员选用制度,提高教练工作知识水平,培养学者型教练员。

结语

二十年来,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历经波折起伏,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制,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增强我国在国际体育领域的竞争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迎来了新挑战、新机遇,为此,我们要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全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新体制。

(作者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注释】

①王平:“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思考”,《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王丽娟,周波:“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二十年”,《福建体育科技》,2002年第6期。

③任丽萍:“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④李定忠,王进:“论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1卷第3期。

责编/韩露(实习)

作者:刘彦 万文原

上一篇:高职专业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权行政法救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