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论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国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个特点了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取得的效果和未来走向,首先需要了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三十多年前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其进程。总结三十多年走过的路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篇:中国行政管理论文

浅论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在各项改革后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后有了深入的变化。从而使许多新的情况和弊端出现在了我国乡镇政权和组织上。为提高乡镇经济建设的一个速度,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基层政府行政体制进行一个全面的改革。农村和农民依旧是富民强国最基础和根本的关键所在。而农村政治危机是农村农民问题是这其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出发,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形势作出了简略分析,详细分析了中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然后指出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继而提出调整和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建立和强化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一、行政管理的原理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利以实现国家职能与利益的执行和指挥活动。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使其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它的活动形式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在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都被乡镇政府对地方事务实施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甚至成为阻力和障碍了。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第二、目前存在的弊端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1.财政状况恶化,负债严重,缺乏支持经济发展支撑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支出远高于财政收入,财政缺乏充足稳定来源,支出压力巨大,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一系列问题。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靠“三提五统”。税费改革后,主要靠农业税及其附加,少量零星工商企业税收。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达乡镇,其财政收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就全国绝大多数乡镇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取消农业税后,虽然上面有一定量财政转移支付,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

2.乡镇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更加凸显了出来,急切要求我们对乡镇机构的改革有一个深入的推进。税费改革后,原乡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事不分、机构重叠、办事推诿、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都全面的暴露了出来,迫切要求我国改革相应的乡镇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随着中央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旧的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群众意见大。在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上做文章,建立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旧的行政管理体质工作效率低,行政效能不高。乡镇机关内设多个机构,职责得不到有效统一,指挥不得力,决策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破旧立新,彻底改革原有乡镇管理体制。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1)在乡镇政府去留上这个问题上,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者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在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将长期存在。但其终极目标必将实现乡镇自治.(2)在乡镇规模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撤并,扩大乡镇规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在乡镇政权职能上,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4)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提升基层民主的建设。(5)关于政权运行机制,我们需要监督乡镇政权的运行。(6)在乡镇各站所改革上,引入市场机制,分清职能,理顺关系,进行彻底重建并不断扩大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了能够将政府机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实现,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七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增强其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下,通过法定程序,以为人民服务为首要宗旨并且能够承担相关服务责任的政府。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服务角色定位。其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第二、政企彻底分开,加快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把资源的基础配置权由政府交给市场。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直接介入对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导致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应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的管理,但是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

第三、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明确各服务专区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第四、完善组织立法,实现国家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第五、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力争有新的突破。

第六、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中介组织将会不断的发展壮大。

第七、精简机构,减员分流,适度精乡扩镇。全国各地精乡扩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对乡一级办事处或乡公所的设立,使其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其次,主要是扩大乡镇的自主权,根据各地乡镇实际情况,来进行撤乡并镇。

总结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志在必行,但在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在改革中要不断修正改革路径和改革方式,方法,同时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从而使其积极稳妥的推进。强化权力下放建立起乡镇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权责体系,从而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乡镇体制改革之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作者:王修达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

[3]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5期。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

[5]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毛玉涛

第二篇: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个特点

了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取得的效果和未来走向,首先需要了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三十多年前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其进程。总结三十多年走过的路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改革的突破始于农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取得突破。三十多年前,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而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所以中国对原来那种高度集中、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第二,这种改革每隔一段时间设定一个目标,不断向前推进,呈渐进式发展,而不是突变;不是推翻原来的体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最基层的农村开始。在基层取得了经验后,经过试点加以总结,然后在全国进行推广。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是每隔五年,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行一次顶层设计,制定出总体方案,按照方案由上到下逐步推进。

第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服从于、服务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哪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跟进到哪一步。改革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最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依法推进的,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和推进,都是按照程序依法决策、依法进行。一般的程序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个五年期机构改革的建议,做出决定,然后由国务院提出改革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全国都按这个方案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将成功的经验、有效的做法,以不断制定新的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变成国家意志和成熟的法律。

中国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

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先后进行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叫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分析了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指明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

198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减少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这次改革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退休制和任期制,消除了当时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1988年的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体制。这次改革给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点是明确了转变职能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第二点是提出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改革方略。定职能就是政府管什么事。定机构就是由谁来管、哪个部门管。定编制就是有多少人去管。从此,历次改革都离不开“三定”这样一个改革路径。

1993年进行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宏观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撤并了100多个管理部门。

1998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投资、金融、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同时撤并了一些部门,大幅度压缩了编制。

2003年的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任务,下放了60%多的各种审批权。

2008年,中国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大部制改革,将原来分工比较细的部门,合并为大部委。

这就是截至2008年,中国所进行的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和每次改革的主要任务及贡献。这六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三点: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只有把政府职能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和国际接轨,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机构改革是关键,即在进行职能转变的同时,一定要把机构控制好、协调好。机构改革主要是组织设置的科学化,使各部门关系能够协调起来。三是编制控制是焦点,主要是要严格控制行政编制,以控制经费,提高效率。

最新趋势及需要

重点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2013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这项改革正在按照中国政府总体安排稳步推进。已推动事项包括:第一,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比如撤销铁道部成立铁路总公司,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合并起来成立了一个大的部门,统管相关事项。第二,赋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新的意义和职能,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服务于、服从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对一些比较弱的部门进行了加强,成立了一些新部门,如国家安全委员会。

总结三十多年走过的路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向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方向推进。这就是到2020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具体说来,建设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的政府,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办的事情,一律放到市场,政府不再管理。政府只是履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责任,资源配置由市场去完成,具体的经营管理由市场主体去完成。

二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凡是社会能运作、基层能够自治的,一律让社会去管理,让基层实现自治。

三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具体管理企业的活动,政府只是管理国有资本及其投资。微观经济活动一律按市场规律去办。

四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财权。全国性、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事务,由地方政府负责;还有些靠单个省份无力独自完成的事务、需跨省区完成的事务,可以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去办理;中央政府有些事项,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委托地方政府去完成。

五是中国实践和国际经验的关系。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既会注重自己的已有经验,同时也会借鉴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公共管理经验。

以上就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以及发展趋势。中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将不断总结经验,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到2020年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作者系中共中央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徐海娜)

作者:陈宝生

第三篇: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

摘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恢复、发展、壮大及转型,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需要对它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文章正是基于这一需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有助于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向多模式、高层次、现代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学;行政管理教育;全球化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崛起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其中尤以封建行政管理模式闻名于世。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行政体制、官吏制度、监察制度、科举制度等仍为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所效仿,但近代之后,由于国势衰微,中国的行政研究逐渐消沉,以致曾经销声匿迹,到后来的恢复发展及壮大。

一、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

在中国的古籍中很早就出现过“行政”一词,《论语》、《史记》等书叙述了公元前841年“周公行政”以后的活动,而且比较深刻地阐述了古代的行政思想。中国早在周朝就设立“六官”,到隋朝演变为“六部”,即把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变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掌管百官的政事、户籍财政、文化教育、军队武器、司法刑狱、工程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官吏制度。并制定了各级官员德、才、智、能的具体标准,以及选拔、考核、奖惩、休假、退休等法规。中国的古代贤哲们在总结历代行政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为行政之本”、“财为庶政之母”等真知灼见,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

中国现代意义的行政管理在西方国家产生以后,中国学者很快就予以重视,进行研究、翻译和引进。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参考国外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行政管理思想,如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分立思想,中央与地方均权的思想,选拔优秀人才的思想等。在国内外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推动下,这时中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凡是当时已有和随后建立的政治系,大都相继开设了行政学这门学科和有关课程。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学者撰著的行政学著作陆续问世。如罗隆基先生发表的了《中国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专家政治》等论文。1935年张金鉴的《行政学之理论与实际》,被称为中国最早最系统的行政学专著,也被称为中国第一本行政学专著,并列为大学丛书。张金鉴《行政学提要》、《行政学典范》,1936年江康黎的《行政学原理》,张润书的《行政学》。这一时期翻译了国外许多行政学著作,这些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科研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引进和研究西方行政学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行政实践。1934年,“国民政府”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了“行政效率研究会”,从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并出版《行政效率》半月刊。由于当时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行政学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尽管如此,关于行政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活动仍在继续积极进行。作为体现学科相对独立的学术团体——学会组织宣告成立。一是1943年春成立的“中国行政学会”,会员多为政府机关高级行政人员,注重行政实务的研究,并出版《行政学报刊》。二是1944年夏成立的“中国行政学学会”,会员限定为大学教授,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团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

三、解放初期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及其中断

解放初期几乎一切都在准备作新旧更替,真是百废待兴、千头万绪。高等院校很快开学上课,但又不能一切照旧,而对课程设置予以初步改革,行政学改名为“行政组织与管理”,行政法改为“政策法令”等。

到了1952年,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和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的从原来的规模较大的大学分离和独立,有的院系合并或取消。这时与行政学科直接有关的,就是原来所属的政治系被宣告撤销,这门和这类课程停止讲授。行政学改名“行政组织与管理”后仅存在不到三年,即告中断。这一中断一直延续30年之久。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行政管理学科的重建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工作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补课”。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从此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倡导、酝酿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政府行政领域的改革愈加处在突出地位,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1980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大会,政治学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1981年在昆明召开了全国政治学年会和政治学规划会,对行政体制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1982年中国政治学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第一届行政学习班,侧重讲授了行政学知识,为行政学发展在全国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

1982年1月,知名行政学者夏书章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名为《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文章,唤起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对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极大热情。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形成了《记要》,向国务院作了报告,并将会议有关的论文和材料汇编成《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一书,在全国发行。这次会议为全国恢复和重建行政学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从此,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行政学方面的专门课程。此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便开始了筹备过程,旨在推动行政学研究和教育交流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于1985年7月创于刊。

1985年3月,夏书章为主编,刘怡昌为副主编的《行政管理学》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10万余册。自此以后,全国开始出现学习和研究行政学热。

(二)恢复阶段

经过几年准备后,从1986年开始,中国行政学的专业化教育终于得以恢复和重建,此阶段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主要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行政学类系所中恢复了本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教育,而后逐步兴办了行政学硕士专业。二是初步建立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体系。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将在中国建立公务员制度。这无疑给中国刚刚恢复重建的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1989年政治风波的冲击,原定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计划被推迟,从而使得1990-1992年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然而不管如何,经过6年多的发展,到了1992年时,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初成体系。

(三)提高、深化、发展壮大阶段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确定了中国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因而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继续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并尽快建立已被拖延几年的公务员制度。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暂行条例》。这些都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和一次严峻的挑战。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壮大阶段。此阶段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些学校加到行政管理教育大潮中来;先前较早开展行政管理教育的学校对本身的行政管理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专门的行政学院得以继续壮大。1994年9月,经过多年精心筹备的国家行政学院终于正式成立。

1996年,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学在北京成功召开,开辟了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国际行政科学大会是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级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

1996-1997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学专业的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即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转型阶段

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正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网络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等新时代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向多学科模式转型和开展MPA(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等一系列难得的全新机遇。我们的政府管理必须适应新时代特征和任务的需要,向高效、民主、廉洁、公正、法治和全球化等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公务员队伍本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对我们政府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的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它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在未来的管理中都必需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的需要,这些新的挑战使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发生了以下的几种变化:

1、多模式发展。行政管理的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诸多划分,在此主要涉及学科取向模式的问题。无论是从过去的学科归属,还是从现有系所建制、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模式单一,表现最突出是政治学取向性。由于行政管理本身是必须由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高度复合支撑的交叉领域,因而行政管理教育应体现出多学科取向以及与它们复合取向的共存性,发展管理学取向模式、经济学取向模式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取向模式。

2、高层次专业化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向高层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高层次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育外,还注重以在职公共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前的专业背景往往复杂多样,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后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综合训练。

3、现代化发展。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网络社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使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本专业要开设电子政务,具有网上办公的能力需求。

4、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尽管民族国家还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有些公共事务的处置方面,过去由单一民族国家的政府或社会处置方式正在悄悄退出历史舞台。例如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世界性的恐怖活动等,面对这些将会对全球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单靠一国的政府处理是很难处置的,它需要一些国际性的组织或管理机制来进行协调,我们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也将适应这种要求,向全球化发展方向变化。行政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之管理,事关国家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全球化时代使各国政府接触的机会更多、合作机会更多,从而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更多。总之,中国在引进外国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同时,注重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及有关专题。中国的行政管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了很大发展,也为全球各国行政管理的改进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郭小聪.行政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5、薛澜,彭超.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0.

6、王宵静.中国行政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科技信息,2008.

7、胡象明.行政管理全球化:中国的视角与机遇[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作者:李俊利

上一篇:经济活动分析论文下一篇:国际金融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