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2024-05-07

除法竖式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除法竖式

主备教师: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除法竖式。教学目标:

1、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过程。教学用具: 除法竖式卡片 教学进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知道怎样用竖式计算加法、减法和乘法吗?你能任意写一道加法、减法或者乘法的竖式算出得数吗?每种写一个。加、减乘除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而且格式很相似。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除法竖式的问题)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但是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减乘法的完全不一样,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竖式。(板书课题)

二、教写除法竖式

出示例题图,课外活动上,这些学生在跳绳,他们一共有几人?平均分成几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每组几人,你能列出除法算式算一算吗?让学生试着写6÷2的竖式讲解:6÷2的写法:先在横式下面第二格写除

数6,再写ㄏ。然后在ㄏ左边写除数2,想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几人呢?每组3人,就在横线上面一格对齐6写3。板书如下:(板书: 36的竖式才算做完。

三、巩固练习)

0表示分过以后一个人也没有了,正好分完了,到这里这道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纠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列竖式计算,并纠正其中的错误。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完成,并口头提出其他用除法计算的问题,集体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你觉得除法的竖式怎么样? 除法的竖式比加、减、乘法的竖式要复杂的多,做一道除法的竖式,要用到除法,还要用大批乘法和减法所以同学们做除法竖式时一定要细心。

五、布置作业 用竖事计算 36÷6= 12÷3= 25÷5= 30÷5=

板书设计:

篇2: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横式进行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照操作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里的复习,既是为了对旧知的巩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衔接前后知识,为新知铺垫。)

活动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畅谈想法。(画一画,摆一摆等)

2、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看看结果都一样吗,其他同学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预设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

教师:请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小棒4个一组画在一起,一共画了3组,还剩1根。

预设2:采用摆一摆的方法。

教师:请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先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就摆一组,一共摆了3组,还剩1根。

预设3: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老师巡视的时候看到有同学用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列式计算方法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算式。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算式。

13÷4=3(组)&&1(根)

教师:你为什么想到列除法算式?(平均分)你能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算式中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4: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名学生展示,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的表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教学除法竖式写法和各部分含义。

1、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1根。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算式如何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该如何表示。

板书:除法竖式

2、教师黑板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先用直尺画,在这个符号里写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外面左侧写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教师:刚才同学们把小棒分成了3组,这个3写在哪里?

请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引导纠正,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分成3组)

教师:13根小棒,分成3组,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12根)

让学生体会,从竖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也就是3×4表示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写在要分的13的下面,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从活动中我们知道,还剩1根小棒,想一想在竖式中如何表示。

教师演示画,引导学生发现,13根小棒分掉12根后,用13-12正好表示剩余的1根小棒。

3、回顾梳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如何写竖式的?对比除法算式13÷4=3(组)&&1(根)看看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结合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除法横式与竖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一。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四:迁移对比。

1、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竖式怎么写?请同学们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横式和竖式。

小组里交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2、教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巩固练习二。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五:小结归纳。

篇3:《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知道各部分名称, 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揭示课题

出示:每捆5枝铅笔, 20枝可以分几捆?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目吗? (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

汇报: (1) 20÷5=4 (捆) 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5。

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

今天, 我们要来学习除法的另一种计算形式 (板书:除法竖式) 。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像第一种方法那样直接求出最后的结果, 还可以把分掉多少、剩下多少、整个分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

谁会?在作业纸的反面试一试。

二、小组讨论, 探究竖式

你认为那种是对的?为什么?

第一种:有被除数、除数、商, 但分的过程、分掉的、剩下的有吗?

第二种呢?

仔细观察竖式:1.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你能找到吗?

2. 竖式中的每个数字, 每一步的含义你知道吗?

3. 你有什么疑问?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汇报:谁来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

找到了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你知道书写顺序了吗?先写?再写?最后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在原来的竖式旁)

20除以5等于?4写在哪儿?为什么?

这里的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那下面这个20又表示什么?这个20怎么来的?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0怎么来的?写在哪儿?还有疑问吗?

回顾:先写?再写?最后写?题目写好后第一步先求?再求?最后求?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以下板书)

三、巩固练习

考考你, 会读吗?

一名学生当小老师, 边指边读, 其余学生边跟读边空书。

请你用竖式计算作业纸上的这4道题目。

请4名学生板书。

出示竖式卡1先求?商8÷4=2, 写在?

再求?分掉的2×4=8, 写在?

最后求?余下的8-8=0, 写在?

竖式卡1和学生板书1比较, 对吗?哪个漂亮?怎样写更美观?把卡1贴在学生板书1上。

出示竖式卡2先求?商40÷8=5, 写在?

再求?分掉的5×8=40, 写在?

最后求?余下的40-40=0, 写在?

竖式卡2和学生板书2比较, 对吗?他怎样写能和卡片上的一样美观?把卡2贴在学生板书2上。

同桌互相批改, 改好后说一说用竖式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四、尝试解决, 体验快乐

1. 题目改一改, 改成每捆6枝, 会吗?

请用竖式计算, 有困难的可以用学具分一分, 或在作业纸上的图上圈一圈, 开始。

汇报:先写?再写?最后写?

先求?商, 20÷6商3, 写在?

再求分掉的3×6=18, 写在?

最后求余下的20-18=2, 写在?

最后的结果在哪儿?是2吗?2是余数 (板书) , 表示剩下的。

2. 试一试:12÷5=

3. 看, 这几位同学做得对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除法竖式和前面的方法比有什么好处?

篇4:认识除法竖式教学

关键词:联系生活;操作;尊重;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人说,“认识除法竖式”教学很难,学生难以理解。追根溯源,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现实生活中“分一分”的直观操作活动抽象到数学思维层面上来。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基础之上。所以,我认为“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按以下教学策略展开。

一、提供素材,开展活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小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它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丰富的数学事实,使他们的“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显然,除法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除法意义的本质。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之前,我提供了分桃子、分铅笔、分花片等大量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怎样分物体才是“平均分”,再逐步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存在的两种情况。

例如:先出示“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这道题目,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实际分一分,得出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四种情况,从而知道像“分成4和4”这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掌握了“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后,再出示“把9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该怎样分”这类的题目,也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掌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这样做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清晰的感性认识,又将两种情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还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除法竖式”时能结合实际操作来正确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丰富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学习除法竖式时的自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调整,循序渐进

二年级教材安排“上学期先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接着认识除法竖式,下学期再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不够恰当的。首先它使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颠倒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次序;其次是用成人的思考代替了儿童的思考,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沿袭这样的思路反复模仿,降低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功效。

因此,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顺序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先学习“没有余数的除法”,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并与前者加以比较,最后学习“认识除法竖式”。

三、充分尊重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从“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入手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继而推广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达到真正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它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最后,当学生写出除法竖式后,我又让他们深入思考: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其他三种方法竖式不同,必须要这样书写与计算呢?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形成深刻的认识。我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按这样三步进行,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一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和自我体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智慧。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县一小)

篇5: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通关系。

教师(板书):表示

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6: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先复习了加减乘的竖式,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除法有没有竖式呢?除法的竖式又该怎么写呢?接着我出示了例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横式。再问他们:“同学们能自己试着把这道竖式写出来吗?试试看。”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但也写错,大部分学生把除法竖式写得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相同。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

所以我联系除法横式,让学生跟着我的步骤,写出除法竖式,为了让学生记牢,我还运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字眼,如:把除号改造成房子,一个屋顶和一片窗帘,除数写在窗帘的外面,被除数和除数在捉迷藏,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接着教学除法竖式的书写,我重点结合情境理解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在写商的时候我问了一句:“前面在加减乘的竖式中,我们讲究数位对齐,那么在除法竖式中要不要这一点呢?”学生立马回答“要”,去哦也马上给予肯定,是的在除法竖式中我们也要遵循数位对齐这个道。所以在接下来的42÷7=6的这道算式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准确地把商6写在了2的上面。但也有一部分帮学生没注意听讲或粗心大意,写错了。总得来说这节课的效果还不错。

篇7: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时我先复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写法,然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从现实情境引入,列出除法算式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由于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格式不同,再加上计算过程中涉及除、乘、减三种运算,所以在教学时我直接呈现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让学生来观察,并且与加、减、乘法竖式进行比较,再比较讨论中,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强烈的意识到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不同之处,对除法竖式加深了印象。而后我再结合现实问题中的具体内容讲述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竖式写法的理解和识记。

篇8: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师: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 同学们布置场地, 先搬15 盆花, 每组摆5 盆, 可以摆几组? 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列式呢?

生1: 15 ÷ 5 = 3 ( 组) 。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2: 因为5 乘3 等于15, 所以15 ÷ 5 = 3。

师: 对了, 这是以前我们学的用乘法口诀在横式上求商。 我们已经学过用竖式计算加法、 减法、 乘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 如: 15 ÷ 5 = 3, 可以列成竖式。 ( 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

此时, 一名学生举起手说:“ 老师, 我也会用竖式计算除法, 但我列的竖式和你的不一样。”

我十分疑惑, 停顿了片刻说:“ 请你上来把竖式写在黑板上。” 这位学生走上讲台板演:

我刚想说:“ 下去! 下去!” 但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用手示意学生们安静, 然后问:“ 你怎么会想到除法竖式这样写呢?”

生3: 加法、 减法、 乘法竖式都是用这种形式写的。

“ 是呀! 加、 减、 乘的竖式确实是这样写的。” 这时, 全班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盯着黑板, 有很多学生用理解、 赞同的目光欣赏着竖式。 我也对这名学生的大胆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并抓住时机出示了“ 23 ÷5”, 并让学生列竖式做一做, 然后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学生做完七嘴八舌地说:“ 23 里面有5 个4 还多3, 不好写!”

师: 除法与加法、 减法、 乘法不一样, 有时两个数相除, 求出了商以后被除数还有剩余。 除法算式依照加法、 减法、 乘法的形式写是不行的,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这也是数学上的“ 规定”, 大家要按照书上的“ 规定” 来执行。

二、 “ 自以为是” 的反思

在学生的脑海里, 起初还没有除法竖式的表象, 只有加法、 减法及乘法竖式的印象, 而加法、 减法及乘法竖式又是一种模式。 当学生一开始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时, 自然地把学过的“ 旧知” 类推到新知上去。虽然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 但这是学生探究新知的“ 火种”, 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和类推能力。 作为教师, 此时千万不能挫伤、 打击甚至讥讽学生“ 天真幼稚” 的想象, 而是应保护出现错误的学生, 尤其是要正确、 巧妙地引导学生。 此案例中, 当学生提出“ 我列的竖式与你的不一样” 时, 我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叫学生把自己的竖式写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这样处理, 既没有影响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又能发现发生错误的原因。 如果我不耐烦地说“ 下去! 下去!” 这“ 下去! 下去!” 的背后将是什么, 大家可以想象, 是一种扼杀、 霸道和权威, 哪谈得上平等、 参与、 交流呢? 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呢?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作为教师, 必须从学生错误暴露和呈现开始, 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 同化” 学生的错误观点、 错误认识, 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顺应” 他们的认识, 摸清其错误的源头, 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轨迹, 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大胆发言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后将错就错, 出示“ 23 ÷ 5” 让学生做一做, 学生动手做后发现这样列式不好写, 此时再提出“ 这几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真可谓水到渠成。

三、 学生的话点醒了我

我经常教学笔算除法, 每一批学生都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在向学生解释理由时, 要么如上解释, 要么以规定来阐述。 可是, 又一次, 一名学生喊了一句:“ 规定也要讲理呀!”

这一喊, 我也警醒: 是呀! 这样的规定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 那么道理在哪里? 难道数学规定都是不讲道理的吗? 况且用“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来解释并不是合情合理呀, 学生总是在我的看似有道理的解释下服从“ 规定”, 用有余数的除法来引导必须用规定的竖式真的是“ 水到渠成” 吗?

在学生的眼里, 教师的板书或者说书上的规定提供的样式, 比较复杂, 干吗要有两个15 呢? 为什么不和加法、 减法、 乘法一样书写呢?

四、“ 理” 在这里———“ 笔算除法这样教”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学习, 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后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新进行了调整, 教法如下。

第一环节: 尊重学生的想法, 打下讨论基础。

问题: 除法竖式, 应该怎样写? 你是怎样写的?

方法A来源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自学, 方法B来源于学生对加、 减、 乘竖式格式的迁移。

比较分析: 如果这两种写法都对, 你喜欢哪一种写法?

学生都喜欢方法B, 因为这种写法简单, 跟加、减、 乘一样, 容易掌握; 而方法A比较烦琐, 有两个15。

第二环节: 呈现思维冲突, 引发进一步思考。

教师呈现问题: 既然我们都认为方法B比较好, 为什么书上会选用方法A呢?

这个问题是学生最困惑的核心问题, 学生发呆, 苦思冥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四种运算中, 除法最特别, 那么, 这种特别会不会是除法这种运算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呢? (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

第三环节: 再度复习除法意义, 体验运算记录过程。

教师呈现问题: 15 ÷ 3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几个?

师生操作: 教师拿15 个乒乓球, 请学生分到3 个盘子里, 每个盘子分到几个?

学生分掉15 个乒乓球, 教师剩下0 个。

教师这里的15 是一个15, 学生的15 是3 个5, 两个15 是有区别的。

问题讨论: 同学们, 根据这个过程, 你觉得两种竖式写法, 哪一种比较合理?

学生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 因为它完整地记录了分的过程。 ( 很多学生会意地点点头)

第四环节: 形成结论, 体会竖式的道理。

呈现问题: 同学们, 我们开始都认为方法B比较合理, 现在我们都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了,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自由发言。

五、 再度反思

两次不同的教法, 第一种教法, 教师直接告知学生除法竖式的写法, 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 这样的课堂效率较高, 基本上排除了“ 学生的想法”, 即使是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简单地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进行搪塞, 那只是“ 自欺欺人”。 第二种教法, 教师以生为本, 呈现“ 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竖式对运算的记录意义, 从而理解并掌握了除法竖式, 它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

从时间使用来看, 曾经的教法基本上10 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任务, 剩下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而后种教法基本上需要30 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 练习时间基本很仓促。

从学生的体验来看, 曾经的教法将学生的想法排除在外, 久而久之, 学生就服从数学上所谓的规定, 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反正一个态度: 有什么好想的, 记牢就行, 这就是规定。 试看这就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课堂现状, 试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后种教法从“ 学生的想法” 开始, 到发现想法的不足, 再到接受一种更合理的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会自然思考并探究自己想法的合理性, 这样所谓“ 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数学上有许多的规定, 这些规定有时候看上去是强硬的, 需要被重复和被强化。实际上, 这些规定都是有道理的, 而且这些道理都非常有意义, 有它的知识来源。如果数学教师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种道理, 学生就会真正喜欢上数学。文章就以个人所经历的笔算除法的竖式教学为例, 来探讨数学计算中的“理”。

关键词:算法,数理,课堂气氛,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俞正强.生动, 源于数学规定的道理:以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 2014 (5) .

[2]方东敏.低年段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以“1分有多长”教学为例[J].新教育, 2014 (22) .

篇9: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一、竖式计算作用

1.拆解步骤,降低计算难度

竖式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稍复杂的计算而产生的,在学生不能进行口算或口算很麻烦时需要用到笔算,竖式便是笔算的过程展示与形式呈现。竖式计算能帮助学生拆解步骤,呈现每一步计算的结果,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2.夯实基础,为后续计算作铺垫

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只是目标之一,竖式计算算理的理解、竖式格式的掌握才是重中之重。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进行100以内加、减、乘、除的运算,为以后万以内、万以上的大数运算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可以迁移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中。

二、修订版教材调整乘法竖式与除法竖式教学次序的理由

观察比对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苏教版的实验版教材中,乘法的竖式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表内乘法后进行教学的,表内乘法是通过记忆乘法口诀、利用乘法口诀让学生得到计算结果。在这儿教学乘法竖式有为教学而教学的嫌疑,学生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乘法竖式。原因有二方面:一是明明可以口算出结果,偏要很麻烦地书写竖式,刻意进行笔算,为写而写;二是竖式的功能在此被消减,竖式是为了进行稍复杂计算时帮助学生计算,起的是拐杖作用。因此教材在表内乘法单元删除了乘法竖式的教学,后移到三年级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不能直接口算出结果时再呈现乘法竖式,让学生真正体会乘法竖式的简捷与方便。

再来谈谈除法竖式的教学,在实验版教材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也是在表内除法中进行的,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除法竖式不能像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一样,直接写成被除数除以除数的形式。此时写成这个形式完全可以解决问题,符合规范。细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此时,除法竖式的结果是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直接得来的,再模仿其他竖式的样子写上去,并没有拆解步骤,逐步计算得到结果,除法竖式的功能在此没有得到体现。

在修订版教材中,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有余数除法学习之后,因为出现了分后有剩余,用与加法、减法、乘法相近的“除法竖式”已经无法表示出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所以除法的竖式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教材用一个例题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发现分后有剩余和分后无剩余两种情况在书写竖式时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结合平均分苹果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一除),要把商和除数相乘(二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相乘的积(三减)。把这几步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相应降低。

同时,在学习有余数除法计算时,学生不可能每次都借助分实物的方法去得到商和余数,必须有一种普适的方法,除法竖式在此正好起了拐杖的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因此教材在这里安排除法竖式的学习是必须且合理的。

三、乘法竖式内容后移对除法竖式学习没有影响

乘法竖式内容后移对除法竖式学习是否有影响?笔者觉得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较之加法、减法、乘法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是除法计算的特点决定的,与乘法竖式内容滞后于除法竖式内容无任何关系。

首先,除法是一种特殊的运算,决定了除法计算的难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求商时需要用到乘法口诀,要用所想到的乘法口诀反过来思考除法算式中的商,有余数除法计算时又会出现在试商时商大和商小的情况,比起加、减、乘的运算难度增大了许多。其次,除法竖式计算步骤复杂,加大了除法计算的难度。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都只是简单的运算,而除法竖式中涵盖了除法、乘法和减法的运算,需要进行三步计算,难度较大。再次,除法竖式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理解的忽视也是除法计算易出错的一个原因。在学习加减法竖式时需要重视对算理的理解,学生理解了算理,才会明白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才能正确计算。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个人见解,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共同探讨。

篇10: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习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篇11: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设计

《除法竖式的认识》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二课时,因此我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教学:

一、通过复习引入,有12根小棒,每四根分一组可分几组?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1)摆小棒。(2) 画一画,圈一圈。怎样列式?还可以列竖式计算。导入新课。

二、新授部分。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教除法竖式的认识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和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探讨,上网查询,说法各异。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和乘法都不一样,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根据学生写的除法竖式对比的`写出正确的除法竖式,“厂”是竖式的除号,好像“厂房”的“厂”字,教学反思《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被除数住在房子里面,除数住在窗口,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商住在房顶,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把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接着我又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它表示什么?(让学生观察摆小棒,分掉多少根?12根写在竖式被除数的下面.再观察分掉12跟后还剩下多少根?在竖式上我们能不能看出剩下多少根?剩下的写在竖式的什么地方)完成了竖式再介绍各部分名称,每个数的表示意义。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的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练习部分,我设计将后面的练习作为一系列的闯关题出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不断闪要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结束了除法竖式的认识的教学后,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把握得较好的几个地方就是前面新授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除法竖式,讲解得比较到位和详细,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这种方法;还有就是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我也同时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一是临场应变能力应当加强,要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是自己为了某些外在的原因要赶进度,也要力求自己授课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出现了口误的地方,应当及时的改正。

另外应当注意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从这中间去找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的问题。

篇12:除法竖式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让学生自己探究除法竖式的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中心

二、口算练习,引入新课,(激趣)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趣)

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 A、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B、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A、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 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B、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C、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2)生自由回答。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2)生汇报交流。

4、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 0ˉˉ(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四、分层练习,巩固提高(延趣)

1、教材P51。“做一做”。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订正错误。

2、想想看看

一根绳子长19米,剪9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

3、明辨是非

查看下面竖式是否正确,把错的改正过来

4、火眼金睛

直接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5、抢答比赛

说出下面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6、动脑探索

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7、小组接力赛(列竖式计算)

÷ 5 = 54 ÷ 6 = 42 ÷ 7 = 18 ÷ 3 = 21 ÷ 3 = 64 ÷ 8 =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工作中,我虽然做了许多的设计工作,但是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与课后的反思,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个别学生对商的位置的确定尚未理解,但又不敢问同学或老师请教。

2、布置的课堂练习比较少,只限制在教材上的题,没有发展性的题。

3、教师对于商为什么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方的算理。讲解不够透彻。

篇13: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一、竖式计算作用

1. 拆解步骤,降低计算难度

竖式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稍复杂的计算而产生的,在学生不能进行口算或口算很麻烦时需要用到笔算,竖式便是笔算的过程展示与形式呈现。竖式计算能帮助学生拆解步骤,呈现每一步计算的结果,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2. 夯实基础,为后续计算作铺垫

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只是目标之一,竖式计算算理的理解、竖式格式的掌握才是重中之重。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进行100以内加、减、乘、除的运算,为以后万以内、万以上的大数运算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可以迁移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中。

二、修订版教材调整乘法竖式与除法竖式教学次序的理由

观察比对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苏教版的实验版教材中,乘法的竖式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表内乘法后进行教学的,表内乘法是通过记忆乘法口诀、利用乘法口诀让学生得到计算结果。在这儿教学乘法竖式有为教学而教学的嫌疑,学生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乘法竖式。原因有二方面:一是明明可以口算出结果,偏要很麻烦地书写竖式,刻意进行笔算,为写而写;二是竖式的功能在此被消减,竖式是为了进行稍复杂计算时帮助学生计算,起的是拐杖作用。因此教材在表内乘法单元删除了乘法竖式的教学,后移到三年级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不能直接口算出结果时再呈现乘法竖式,让学生真正体会乘法竖式的简捷与方便。

再来谈谈除法竖式的教学,在实验版教材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也是在表内除法中进行的,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除法竖式不能像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一样,直接写成被除数除以除数的形式(图1)。此时写成这个形式完全可以解决问题,符合规范。细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此时,除法竖式的结果是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直接得来的,再模仿其他竖式的样子写上去,并没有拆解步骤,逐步计算得到结果,除法竖式的功能在此没有得到体现。

在修订版教材中,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有余数除法学习之后,因为出现了分后有剩余,用与加法、减法、乘法相近的“除法竖式”(图1)已经无法表示出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所以除法的竖式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教材用一个例题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发现分后有剩余和分后无剩余两种情况在书写竖式时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图2)。

结合平均分苹果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一除),要把商和除数相乘(二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相乘的积(三减)。把这几步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相应降低。

同时,在学习有余数除法计算时,学生不可能每次都借助分实物的方法去得到商和余数,必须有一种普适的方法,除法竖式在此正好起了拐杖的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因此教材在这里安排除法竖式的学习是必须且合理的。

三、乘法竖式内容后移对除法竖式学习没有影响

乘法竖式内容后移对除法竖式学习是否有影响?笔者觉得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较之加法、减法、乘法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是除法计算的特点决定的,与乘法竖式内容滞后于除法竖式内容无任何关系。

首先,除法是一种特殊的运算,决定了除法计算的难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求商时需要用到乘法口诀,要用所想到的乘法口诀反过来思考除法算式中的商,有余数除法计算时又会出现在试商时商大和商小的情况,比起加、减、乘的运算难度增大了许多。其次,除法竖式计算步骤复杂,加大了除法计算的难度。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都只是简单的运算,而除法竖式中涵盖了除法、乘法和减法的运算,需要进行三步计算,难度较大。再次,除法竖式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理解的忽视也是除法计算易出错的一个原因。在学习加减法竖式时需要重视对算理的理解,学生理解了算理,才会明白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才能正确计算。

篇14: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关键词:低年级教学;数学教学;比喻法

小学各科教学都是相通的,都是在根据小学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对学生进去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后,在课堂教学中借鉴了语文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加入了许多直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就以语文重大比喻为例,简单谈谈自己在运用比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心得。

以对直线的概念认知为例,认识了直线之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把直线介绍给你的家人。”有个学生这么介绍:“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叫直线。它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要它变长它就长——长——长,要它变短它就短——短——短……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解,看着他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感到直线无限长的特点已在他头脑中根植。

这就是比喻的魅力。“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之便于理解。”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低年级数学第三册中的“竖式”教学占据了较重的分量,其游戏性不强,动手机会也不多,在学生眼中略显枯燥。然而,有了比喻的参与,竖式学起来就有趣多了。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比喻在低年级竖式教学中的运用。

一、贴近生活,兴趣盎然

教学加法竖式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可以根据算珠或小棒计算的直观思维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数的组成的抽象思维来理解。采用直观形象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教完后的第二天,学生的錯误仍然很多,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是数位对不齐。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题:

这一题对吗?对就在下面□的里画√,错就在下面的里打×。

不少学生都认为是对的。在学生分别解释、互相比较、老师小结的基础上,为了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更为形象的印象,我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做操时要排队,男生一排,女生一排,可是有一位学生跑到女生一排了,你们说他排得对吗?”

学生异口同声:“不对。”

我又问:“我们该怎么办呢?能不能把他变成女生?”

学生答:“不可以。”

我边说边板书:“我们得把他送回男生一排。”

这一比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亲身的体验,也就有深刻的感受。当他们看到所学的数学变成了自己的日常活动,顿时,记忆与活动相联系,抽象与形象相结合,融会贯通之后有了自己的理解,趣味盎然的同时形成了技巧性记忆。

二、异想天开,引人入胜

新课程指出,将学生置于一个解决问题的故事和事件是完成任务的简单的方法,而且在教学中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思维的方法。

学习退位减要比进位加困难些,会出现从十位退1后忘记在十位减1,或个位不够减时,用减数个位上的数减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等错误。为采取相应的措施给学生以有效的帮助,我在教学例题

时做了以下比喻:数字43派个位上的3去减数字27个位上的7,可是,3没有7大,减不了7,急得3直喊“救命”。救命声被数字43十位上的4听到了,4立刻派了一位将军出马去帮忙,这位将军一到个位上就变成了10,和原来个位上的3合起来变成了13,13-7=6。

这段教学中比喻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个位上的3不够减7时的焦急,体会到了“同伙”十位上的4的“义气”,领悟了退位的必要性。

三、灵活引导,言简“忆”详

除法竖式教学片段:

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和乘法都可以写成竖式,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生:“我知道怎么列的。”

师:“你知道?那这道算式该怎么列?”(指着算式6÷2=3)

生:“先写一条横线,在横线的左边写一撇,横线下面写6,撇的左边写2,再在横线上面写3,然后在6的下面再写6,再画一条横线,最下面写0。”

师:(根据回答板书。)

生(部分):“对,对,就是这样。”

师:你们真好学。可是,除法竖式和前面学的加法竖式、减法竖式、乘法竖式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记住它呢?

生:“我想,‘ ’是表示‘除以’的意思。”

师:“哎,是呀。‘加’,一个字,‘减’,一个字,‘乘’,一个字,都用符号来表示。‘除以’,有两个字,所以用两笔‘ ’来表示。好想法。”

生:“我觉得‘ ’像一座房子。6写在房子里,2写在房子左边,3写在房子上面。”

师:“哦,造厂房,老大住里头,老二住外头,商在房顶上。”

师:“一共有六个小朋友,分组分掉了6人,分完了吗?”

生:“分完了。”

师:“你怎么知道分完了?”

生:“算一算就知道了,用一共的6人,减去分掉的6人,得0。”

师:(完成板书)

0表示分过后一个人也没剩下,正好分完了,到这里这道题的竖式才算做完。

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效果的出现绝不是沿着单一化、直线型的路径行进,而是顺应学情,朝着非直线型方向跳跃式、弹性化地迈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结果。比喻让竖式富有生命,比喻让竖式具有情节,比喻让竖式充满情趣,比喻让孩子们对数学情有独钟。作为教学人士我们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勤于思考不过总结新的研究方法,为教学数学教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宜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化与去情境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上一篇:国内旅游计调操作流程下一篇:医药业务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