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公式编辑器中输入除法竖式

2024-04-30

在数学公式编辑器中输入除法竖式(通用3篇)

篇1:在数学公式编辑器中输入除法竖式

在数学公式编辑器中输入除法竖式

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免不了需要在文档中编辑除法竖式,很多人通常是利用图片拼凑的办法完成,但本人则更喜欢在数学公式编辑器中编辑,对于长期与数学打交道的人来说,数学公式编辑器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吧。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常用方法,自己摸索出的,与大家分享一下,虽有点麻烦,但暂时还没更好的办法,还希望各位同仁有更好方法能介绍一下。

数学公式编辑器都很熟悉了,以下以计算400755.333为例,如图:

篇2:在数学公式编辑器中输入除法竖式

数学公式编辑器——MathType5点这里下载>>

Word2003中的公式编辑器,符号输入设置虽然全面,但是在进行专业的数学符号输入时,还是不能满足需求,“MathType”作为功能强大的公式编辑和转换插件,提供了多种专业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模板,解决了在Word中输入疑难符号和快速输入常用公式的问题。

【公式编辑】

下载“MathTypeV5.2a汉化版”安装文件,按提示安装后,在打开新的Word文档时启用宏,在工具栏中就会新增名为 “MathType”的菜单。通过【MathType】|【Insert Inline Equation】即可进入MathType的公式编辑窗口。

在前两行的快捷输入中,设置了和“Word公式编辑器”相同的输入选项,但里面的符号较“Word公式编辑器”而言丰富了不少。下面还设置了 “代数学”、“微分”、“统计学”、“矩阵”、“集合”、“三角函数”、“几何学”中常用的公式模板和疑难符号,对快速输入非常有帮助,

双击编辑区下方的“类型”、“大小”、“缩放”、“颜色”选项,还可以对其进行自定义的设置。通过【参数】还可以将编辑好的公式转换为“其他语言”和“网页gif图片”等,对于经常使用的操作,还可以“自定义快捷键”方便操作。

【保存选项】

在打开Word文档使用“MathType”进行公式编辑后,可以选择“关闭并返回文档”,也可以将编辑好的公式“副本另存为”*.wmf的Windows图元文件格式,在使用时可以直接粘贴到Word文档中,也可以通过MathType再次编辑。

说明:

文中介绍的插件和模板都是基于Word2003的。大部分第三方插件都是基于Word中的宏来嵌入和运行。Word2003出于对文档安全性的 考虑,将宏的安全性默认为“高”,使得一些第三方插件无法运行。您在使用本文介绍的插件时,可以将Word2003中的“宏安全性”设置为“中”。

篇3:在数学公式编辑器中输入除法竖式

师: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 同学们布置场地, 先搬15 盆花, 每组摆5 盆, 可以摆几组? 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列式呢?

生1: 15 ÷ 5 = 3 ( 组) 。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2: 因为5 乘3 等于15, 所以15 ÷ 5 = 3。

师: 对了, 这是以前我们学的用乘法口诀在横式上求商。 我们已经学过用竖式计算加法、 减法、 乘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 如: 15 ÷ 5 = 3, 可以列成竖式。 ( 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

此时, 一名学生举起手说:“ 老师, 我也会用竖式计算除法, 但我列的竖式和你的不一样。”

我十分疑惑, 停顿了片刻说:“ 请你上来把竖式写在黑板上。” 这位学生走上讲台板演:

我刚想说:“ 下去! 下去!” 但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用手示意学生们安静, 然后问:“ 你怎么会想到除法竖式这样写呢?”

生3: 加法、 减法、 乘法竖式都是用这种形式写的。

“ 是呀! 加、 减、 乘的竖式确实是这样写的。” 这时, 全班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盯着黑板, 有很多学生用理解、 赞同的目光欣赏着竖式。 我也对这名学生的大胆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并抓住时机出示了“ 23 ÷5”, 并让学生列竖式做一做, 然后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学生做完七嘴八舌地说:“ 23 里面有5 个4 还多3, 不好写!”

师: 除法与加法、 减法、 乘法不一样, 有时两个数相除, 求出了商以后被除数还有剩余。 除法算式依照加法、 减法、 乘法的形式写是不行的,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这也是数学上的“ 规定”, 大家要按照书上的“ 规定” 来执行。

二、 “ 自以为是” 的反思

在学生的脑海里, 起初还没有除法竖式的表象, 只有加法、 减法及乘法竖式的印象, 而加法、 减法及乘法竖式又是一种模式。 当学生一开始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时, 自然地把学过的“ 旧知” 类推到新知上去。虽然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 但这是学生探究新知的“ 火种”, 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和类推能力。 作为教师, 此时千万不能挫伤、 打击甚至讥讽学生“ 天真幼稚” 的想象, 而是应保护出现错误的学生, 尤其是要正确、 巧妙地引导学生。 此案例中, 当学生提出“ 我列的竖式与你的不一样” 时, 我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叫学生把自己的竖式写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这样处理, 既没有影响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又能发现发生错误的原因。 如果我不耐烦地说“ 下去! 下去!” 这“ 下去! 下去!” 的背后将是什么, 大家可以想象, 是一种扼杀、 霸道和权威, 哪谈得上平等、 参与、 交流呢? 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呢?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作为教师, 必须从学生错误暴露和呈现开始, 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 同化” 学生的错误观点、 错误认识, 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顺应” 他们的认识, 摸清其错误的源头, 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轨迹, 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大胆发言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后将错就错, 出示“ 23 ÷ 5” 让学生做一做, 学生动手做后发现这样列式不好写, 此时再提出“ 这几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真可谓水到渠成。

三、 学生的话点醒了我

我经常教学笔算除法, 每一批学生都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在向学生解释理由时, 要么如上解释, 要么以规定来阐述。 可是, 又一次, 一名学生喊了一句:“ 规定也要讲理呀!”

这一喊, 我也警醒: 是呀! 这样的规定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 那么道理在哪里? 难道数学规定都是不讲道理的吗? 况且用“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来解释并不是合情合理呀, 学生总是在我的看似有道理的解释下服从“ 规定”, 用有余数的除法来引导必须用规定的竖式真的是“ 水到渠成” 吗?

在学生的眼里, 教师的板书或者说书上的规定提供的样式, 比较复杂, 干吗要有两个15 呢? 为什么不和加法、 减法、 乘法一样书写呢?

四、“ 理” 在这里———“ 笔算除法这样教”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学习, 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后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新进行了调整, 教法如下。

第一环节: 尊重学生的想法, 打下讨论基础。

问题: 除法竖式, 应该怎样写? 你是怎样写的?

方法A来源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自学, 方法B来源于学生对加、 减、 乘竖式格式的迁移。

比较分析: 如果这两种写法都对, 你喜欢哪一种写法?

学生都喜欢方法B, 因为这种写法简单, 跟加、减、 乘一样, 容易掌握; 而方法A比较烦琐, 有两个15。

第二环节: 呈现思维冲突, 引发进一步思考。

教师呈现问题: 既然我们都认为方法B比较好, 为什么书上会选用方法A呢?

这个问题是学生最困惑的核心问题, 学生发呆, 苦思冥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四种运算中, 除法最特别, 那么, 这种特别会不会是除法这种运算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呢? (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

第三环节: 再度复习除法意义, 体验运算记录过程。

教师呈现问题: 15 ÷ 3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几个?

师生操作: 教师拿15 个乒乓球, 请学生分到3 个盘子里, 每个盘子分到几个?

学生分掉15 个乒乓球, 教师剩下0 个。

教师这里的15 是一个15, 学生的15 是3 个5, 两个15 是有区别的。

问题讨论: 同学们, 根据这个过程, 你觉得两种竖式写法, 哪一种比较合理?

学生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 因为它完整地记录了分的过程。 ( 很多学生会意地点点头)

第四环节: 形成结论, 体会竖式的道理。

呈现问题: 同学们, 我们开始都认为方法B比较合理, 现在我们都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了,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自由发言。

五、 再度反思

两次不同的教法, 第一种教法, 教师直接告知学生除法竖式的写法, 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 这样的课堂效率较高, 基本上排除了“ 学生的想法”, 即使是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简单地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进行搪塞, 那只是“ 自欺欺人”。 第二种教法, 教师以生为本, 呈现“ 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竖式对运算的记录意义, 从而理解并掌握了除法竖式, 它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

从时间使用来看, 曾经的教法基本上10 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任务, 剩下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而后种教法基本上需要30 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 练习时间基本很仓促。

从学生的体验来看, 曾经的教法将学生的想法排除在外, 久而久之, 学生就服从数学上所谓的规定, 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反正一个态度: 有什么好想的, 记牢就行, 这就是规定。 试看这就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课堂现状, 试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后种教法从“ 学生的想法” 开始, 到发现想法的不足, 再到接受一种更合理的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会自然思考并探究自己想法的合理性, 这样所谓“ 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数学上有许多的规定, 这些规定有时候看上去是强硬的, 需要被重复和被强化。实际上, 这些规定都是有道理的, 而且这些道理都非常有意义, 有它的知识来源。如果数学教师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种道理, 学生就会真正喜欢上数学。文章就以个人所经历的笔算除法的竖式教学为例, 来探讨数学计算中的“理”。

关键词:算法,数理,课堂气氛,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俞正强.生动, 源于数学规定的道理:以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 2014 (5) .

[2]方东敏.低年段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以“1分有多长”教学为例[J].新教育, 2014 (22) .

上一篇:基于nRF905的粮库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下一篇:陈道明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