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2022-06-29

第一篇: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 教学反思

符容

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出示一道:把9/10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后,接着探究9/10÷3的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5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7/8÷5,使他们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像7/8÷5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有”三不”意识。

1、不代替学生重复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现象,教师能让学生去探索,但不等学生去完全解释探索的过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迫不及待得讲了起来,使学生的探索流于形式。这样确实可以减少很多时间,但抹煞了学生去探索、去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只会成为计算的机器。对于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探究计算方法是本课重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画图,假设、推理等方法可以探究出多种方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展示探索过程,即使展示出来说不清楚,教师也决不能代替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点拨让学生去尽量说清楚,从中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增强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不代替学生说出探究的结论。就计算课而言,因为计算课的算理、算法早有定论,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往往不能说清楚算理算法,在表述上有欠缺之处。这时教师不能怕学生说不清楚而断然否定,可以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指导。例如:教学9/10÷3,过去直接讲述9/10÷3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计算方法是9/10÷3=3/10×1/3=3/10。教师的讲述省略了学生探索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上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中,虽然乘倒数这个结论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但对于有些题目就不是最简便的,如9/10÷3就可以用9/10÷3=9÷3/10=3/1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教师代替学生直接出示结论,讲给学生结论,学生只会停留在机械记忆,成为做题的机器,而不能灵活用知识解答问题。在这里教师扮演了“教”的角色,而《标准》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本节课我帮助学生从已探究的多种方法中找到最具普遍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从而体会了学数学的过程。

第二篇:《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二单元中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我联系实际问题分析、推导,帮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在分数除法中,不论哪种情况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乘除数的倒数。但如果开始就举一个数除以分数的例子,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例题时,我分两步进行教学。先通过例2学习分数除以整数,再通过例3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然后加以归纳,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而且能够分析思考进而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分析学生的学情并根据此来设计教学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足够的掌握。因此,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问题。

二、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问题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这方面也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相信在以后不断的教学尝试中我一定能有所感悟。

第三篇:《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十四中附小姜晓慧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有效地定位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效的问题设计。本课教学主要是学习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本课的逻辑起点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因此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再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应关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直接反映。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方法的合理性。接着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一组算式,在运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次使学生验证操作活动中发现的规律。给学生表达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如: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原始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我们学校数学专题研究的内容。在本课中,围绕着教学重难点提出了以下几个大问题:开课复习阶段,围绕线段图列式,学生列出除法或乘法算式,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旨在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问题直接指向平均分、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铺垫。第一个问题学生列式以后,汇报结果2/7,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结果是2/7?请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的纸画一画,结果真得是2/7吗?引领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得到结果。学生在画图4/7除以2等于4/7乘以1/2时,教师问题设计得比较模糊,为什么4/7除以2等于4/7乘以1/2呢?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答。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问题如果设计成:看图,这幅图表示的是把4/7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1份是多少,这幅图还可以怎样列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将4/7除以2和4/7乘以1/2建立关系,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本课的不足之处:画图理解时间过长,导致后面计算、练习的时间较短,反馈环节做得不扎实。

些许遗憾,期待自己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分数除法应用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教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篇:《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计算和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成功之处: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通过板书课题:分数除法,让学生进行猜想今天所学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与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和倒数有联系。然后在新课的教学中,通过例1学生非常轻易的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折纸过程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5÷2=4/5×1/2=2/5,发现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倒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样通过建立最近发展区,学生丝毫没有感到新知识有多难,而是比较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同时注重了对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学习中,原来泾渭分明的两种运算,居然可以转化,计算方法的每一步,其实就是新旧知识、方法的转化。

2.重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例2的教学中,以折纸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画线段图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不足之处:

由于教学了三个例题,内容较多,导致练习的的时间较少,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够熟练。

再教设计:

调整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缩短对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整合例2与例3的教学内容,使例3不仅仅通过线段图得出,也可以通过商不变规律、等式的基本性质等不同方法进行验证。

上一篇:非融资性担保系统下一篇:访谈节目制作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