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2024-04-09

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共13篇)

篇1: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竖式计算50题

姓名:班级得分

25.2÷6=

34.5÷15=

5.6÷4=

1.8÷12=

1.8÷12=

6.3÷14=

1.26÷18=

28.6÷11=

328÷16=

7.83÷9=

72÷15= 43.5÷29=

20.4÷24= 1.35÷27=

4.08÷8= 0.54÷6=

14.21÷7=

24÷15=

18.9÷27=

1.35÷15=

3.64÷52=

15.6÷12=

7.65÷0.85=

12.6÷0.28=

62.4÷2.6=

0.544÷0.16=

1.44÷1.8=

11.7÷2.6=

19.4÷12=

5.98÷0.23=

19.76÷5.2=

10.8÷4.5=

21÷1.4=

8.84÷1.7=

6.21÷0.03=

0.51÷0.22=

7.1÷2.5=

1.998÷0.54=

2.1÷0.4=

2.56÷3.2=

50.18÷38.6=

14.7÷0.07=

5.4÷0.15=

124.8÷0.24=

0.544÷0.025= 203.5÷11=

1.89÷0.54= 1.28÷0.16= 4.68÷7.5=

23.4÷5.85=

篇2: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班级

得分

3.5×3=

0.72×5=

2.05×4=

12.4×7=

2.3×12=

6.7×0.3=

6.5×8.4=

0.87×7=

6.7×0.3=

0.56×0.04=

56×1.3=

3.5×16=

2.4×6.2=

3.7×4.6=

3.2×2.5=

12.5×42=

0.56×0.04= 0.29×0.07= 2.6×1.08=

1.8×23=

姓名:

班级

得分

0.37×0.4=

1.06×25=

7×8.06=

0.6×0.39=

27×0.43=

0.86×1.2=

6.8×25=

2.56×3.7=

1.7×0.45=

2.34×0.15=

2.58×3=

1.56×0.08=

1.2×1.4=

21×2.84=

58×1.6=

1.03×5.3=

0.37×8.4= 4.32×8=

36×2.4=

0.208×2.5=

姓名:

班级

得分

1.12×1.1=

0.326×1.3=

6.5×6.5=

3.3×2.6=

0.98×5.5=

26.4×0.063=

1.11×0.77=

1.12×1.12=

1.56×5.5=

2.1×2.15=

0.15×0.65=

1.65×0.08=

0.5642×1.3=

6.4×2.15=

5.2×2.9=

26.87×0.063=

103×0.53=

6.6×6.5=

5.2×9.9=

0.48×8.1=

0.15×0.5=

0.208×77=

篇3: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课前研读】

二年级下册的“除法竖式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口算算出算式的结果,但是如何把计算过程通过除法竖式的形式呈现,学生没有经验。较多的学生认为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加减法竖式类似,长的样子应该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见本节课对学生而言,除法竖式书写意义的理解和认同是最关键的。

【教学过程】

一、除法竖式就该这样写

呈现情境图一: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4=3(盒)

师: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竖式计算,那除法算式能不能也用竖式表示呢?试试看。

多数学生列出式子:

师:大伙儿怎么想的?

生:我想加法、减法的竖式就是这样写的,那除法的竖式就该也这样写。

(大多数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思考:存在即合理,学生因为有了加法、减法竖式方法的耳濡目染,那么除法竖式是不是就应该如上面那个式子呢?显然学生的想法是一种合情推理。而当两个数整除时,这样的除法“竖式”表达形式又何尝不可,所以无须宣判方法的对错,随着学习的深入,这样的书写恰恰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除法竖式和加减竖式的不同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这样写不清楚了

呈现情境图二: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师:要解决这一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1:5个5个地去分,算式是12÷5=2(盒)……2(个)

生2:我想12里面有2个5,就可以放2盘,这样的话分掉了10个,那就还剩下2个。

生3:我也认为先想12里面有几个5,2就是商,再想分掉了10个,那余下就是2个了。

(图片出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那能不能也用竖式的形式来写写这道除法算式?

学生列出式子:

生1:老师,我发现这条竖式不能表示余数啊!

生2:是呀,这个2是分掉了2盘,还是余下的2个苹果,不清楚。

……

思考:教学,要让学生从心底自觉悦纳、接受新的思想方法。此时学生发现底层的2不能精确地表示运算结果,这样叠加式的竖式书写格式就显出其局限性了。于是,一种适合除法本身特点的竖式计算形式成了孩子自发的真实的探究需要。

三、规定是有道理的

师:那怎样书写除法竖式就能清楚地表示出运算结果,让我们能看明白、看清楚呢?自学书本第4页。

交流:看了以后,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生1:这样写感觉有点复杂。

生2:干吗要有两个12?

生4:我知道了2个“2”分别表示的意思了。

师:看来大家都有了一些想法,让我们一起先看左边这道竖式。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我来讲讲为什么会有两个12,上面的12表示一共有12个苹果,下面的12表示分掉了12个苹果。

生2:我能讲得更清楚些,第一个12是妈妈一共买了12个苹果,然后4个一盘,正好放了3盘。下面这个12实际上就是4×3的积,表示这12个苹果都分掉了,所以最后还剩下0个苹果。

生3:我听明白了她们的想法,我想讲讲右边这道竖式。12表示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样的,也是指一共有12个苹果。上面的2,表示5个一盘,能分到2盘,下面的2就表示剩下2个。

生4:我觉得这样写竖式,我们就能看得很明白,把分的过程都能表示出来了。

生5:我也觉得这样写好,因为如果像我们一开始这样写,最底层的数有些时候能表示最后的结果,有些时候却不能。

生6:现在我知道为什么除法竖式不像加法、减法竖式一样,它这样写是有道理的。

思考: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学习应像呼吸一样自然,显然经过上面的过程,除法的竖式在孩子眼里不再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自然的、灵动的,从而产生对除法竖式的认同感。

【课后研思】

回顾历史,你能感受关于计算的原理性知识(比如位值原则、运算定律、数的分解与组成、计算的本质意义等),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确,而至于计算的规则性知识(比如计算的步骤、竖式的书写等),变来变去,毫无定论,现在的样式不过三百多年历史。历史把整数的四则运算最终演变成现行的样式,每个细节的安排都是智慧的抉择。为了避免进位而改动先前计算结果的麻烦,历史选择了加法、减法、乘法从低位算起;为了尽量快地从被除数中减完除数,历史选择了首先设法减去除数的整百、整十倍,也就是从高位算起。除法竖式,可以像乘法那样写,可以写成一层,但除了之后若有余数继续再除的话,现在的样子才是最合适的。四则运算的竖式最终写成现在的样子,全因为这样写更为简洁和合适。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数学教育启示是:数学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重要的表达交流的语言形式。运用数学知识去推理去解决问题是种智慧,用贴切的方法和形式把想法简明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同样也是一种智慧。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不然,学生学的便是“哑巴数学”,只会解题,不会表达交流。

可以想象,历史上乘除计算的各种竖式都是那个时代较为典型和有用的办法,不然的话,也不会记录在史书中被传承下来。计算过程记录与表达的简洁是个历史性概念,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约定。19世纪,最早在奥地利使用了这样的除法计算办法,即每次商后把乘、减的过程压缩成了只写减得的差。以计算“272862÷978”为例,如商“2”和“978”的乘积被“2728”减,只写出了所得的差“772”;商“7”和“978”的乘积被“7726”减,只写出了所得的差“880”;商“9”和“978”的乘积被“8802”减,其差为0,不再写出了。(如下式)

无疑,这种办法更为简洁,但却没有成为历史的最终选择。比起来,无疑,现在的笔算术是计算道理和书写表达结合得比较合适的。简,简到什么程度,大家协商觉得合适就是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因此,有些知识就是各种办法间的协商与约定。

篇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教学新探索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小数除法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学难点是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转化的依据是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进行转化,是本节课重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赛事作为新授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单位转化,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知识在生长点上合理生成,使学生掌握了算法、算理,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3~94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第1~5题。

教学实录与评析:

片段一:课前谈话预设转化思想

师简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迪: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

(板书:转化)

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掌握了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回忆一下还有哪些知识的学习中运用过“转化“的思想方法?

【利用生动的数学故事吸引学生对于“转化“思想的关注,回忆以往的学习经验,对新授部分将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方法渗透。】

片段二:口算分组,找出商不变规律的运用重点

(口算)学生抢答。师:请你找出商相同的算式,用线连一连!

呈现分组算式:

4.8÷8=0.6 5.1÷17=0.3

48÷80=0.6 51÷17=3

25÷50=0.5 3.5÷5=0.7

2.5÷5=0.5 3.5÷50=0.07

师: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生:只有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变。

【用算式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商不变的必要条件,并对其他情况进行总结。既复习了口算小数除法,又对新授的转化依据进行铺垫。】

片段三:顺应实际改编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课件出示孙杨图片。

师:正是这位90后的年轻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为祖国赢来了无尚的光荣和骄傲!

(出示视频)

师:经计算,我们得知孙杨游93.5米,大约需要用时55秒,你能算出孙杨每秒可以游多少米吗?

学生练习:93.5÷55=1.7(米)。

出示:照这样的速度,他游28.05米,需要多少秒? 师:28.05÷1.7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破世界纪录的中国奥运健儿获奖视频为导入,两个问题的设置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关注度及爱国情怀。】

片段四:利用转化思想解决新授难点

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以下三种情况:

(1)分别把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把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再计算。

(2)把米转化成“厘米”作单位, 28.05÷1.7转化为2805÷170,再计算。

(3)直接计算28.05÷17,再将计算结果扩大十倍。

师归纳,并板书: 28.05 ÷ 1.7

280.5 ÷ 17

2805 ÷ 170

28.05 ÷ 17 (结果乘10)

师: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商不变的规律。

提问:转化成2508÷17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转化的人很少呢?(算法优化提炼)

师:请同学们再来回顾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白板回放老师板演全过程,回放同时学生相机回答。)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索,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对除数和被除数进行单位转换。再次利用转化思想解决了新问题,并有了更加深刻感悟。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更为简便。】

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经验?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另外一个知识生长点是商不变的规律。口算练习后,让学生将答案相同的算式练一练,学生通过对比和甄别,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商才会不变,这也正是本节课新授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对比前几次试教的效果,这次复习环节的改动,比单纯的回忆商不变的规律和强调概念,来得更为具体实际,把老师要教给学生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连一连、比一比的操作和讨论,从学生自己口中总结出知识要点——被除数与除数必须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新授的计算方法多样化预留伏笔,许多学生注意到被除数不变而除数缩小时,商的结果会比原来的式子扩大相应的倍数,因此才会有新授部分的创新发言,将28.05÷1.7转化为28.05÷17计算出结果后再把结果扩大十倍。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课前谈话的环节,回忆并梳理了以前运用转化思想解决的问题,对转化思想给予一定生动形象的解释,让学生明白转化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难题变得简单易懂。转化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前谈话为接下来的新授部分的难点攻克埋下伏笔,同时丰富了课堂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部分,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对比商不变的口算分组练习做复习铺垫,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联系实际将米化为分米或厘米,将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其成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或整数除法,从而轻松突破难点。

如何适应生活实际适度改编教材?

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到联系生活实际,改编了苏教版教材原例题,利用2012年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中,破世界纪录的90后中国游泳健将孙杨的比赛视频作为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承上启下,为学习新知起到了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作用。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奥运会,中国男子游泳队突破性地为祖国荣誉添上绚丽一笔的时刻教学本课,既贴合学生假期生活,又能用现场的激烈场面给予学生一种情绪感染,教育学生学习孙杨刻苦努力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苏教版原例题买鸡蛋的数据已经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鸡蛋价格略作改动作为练习来完成。

如何让白板技术成为计算课堂的点睛之笔?

篇5: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姓名:

一.用竖式计算。

15.6÷24=

0.138÷15=

1.35÷27=

0.416÷32=

2.688÷0.56=

126÷45=

25.6÷0.032=

22.4÷4=

0.56×0.04=

1.8×23=

10.625÷25=

15÷0.06=

56.28÷67=

1.8÷12=

3.7×4.6=

0.37×0.4=

0.375÷0.025=

10÷0.004=

105÷75=

6.7×0.3=

0.29×0.07=

1.06×25=

0.16÷0.25=

2.7÷7.5=

6.75÷15=

2.4×6.2=

6.5×8.4=

7×0.86=

0.6×0.86=

27×0.43=

4.8×0.25=

1.5×105=

二.口算。

0.8×25= 1.25×8= 0.25×4= 10÷0.5= 1000÷0.8= 234×0.1=

456×0.001= 4÷8= 6÷12= 3÷15= 30×0.9= 3.2×100=

三.简便算法。

2.32×6.5+7.68×6.5 6.345×2.54+6.45×6.345+6.345

64×0.125 1.25×64×0.125 25×0.32×12.5 6.8×0.5

28.6×0.5 537.5×5 416.24×25 438.4×125 4.5×4×0.5

420×0.25 36×0.5 438.9×5 3.6÷0.25 0.48÷1.25 96000÷125

篇6: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习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习,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篇7: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课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式来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抽背乘法口诀。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能流利地背下来吗?现在老师抽查一些同学,看看背得怎么样?

2、口算。

师:乘法口诀是我们学习乘法、除法计算的基础,孩子们一定要熟记于心。现在我们就运用乘法口诀来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口算题)

师:先计算,再说出你用的是那句口诀。(开火车)

3、复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以口算题最后一道除法算式举例。72÷8=9举例

师:同学们看,在72÷8=9这道除法算式中,72叫做什么?8叫做什么?9呢?(课件出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例1题意,列式解答。

师:孩子们,快乐的节日里,总是有鲜花的陪伴。丽丽班要开联欢会,她们要去搬鲜花布置会场,我们看看她们搬了多少盆花?怎样去布置会场?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段动画。(课件出示例1)

师: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生在草稿本上做)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15÷5=3(组),因为题目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算式解答。[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板书15÷5=3(组)]

2、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

师:孩子们,老师在这要告诉你们的是:除法像加法、减法一样,也能列成竖式来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不过,除法竖式有些特别。想知道怎样列除法竖式吗?我们接着看动画。(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

师:你学到了什么?应该怎样列除法竖式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2分钟)

师:哪个组愿意上来教教大家列除法竖式?(请一组学生上来,有的拿话筒说,有的板书,配合列出除法竖式)

3、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

师: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写出了除法竖式。在这个竖式中,15叫做什么?(板书:被除数)它在这道题目中表示什么?(花的总盆数)5叫做什么?(板书:除数)它表示什么?(每组的盆数)3叫做什么?(板书:商)它又表示什么?(摆的组数)3要对齐被除数的哪一位?(个位)为什么?(它表示15里面有3个5,而不是30个5)被除数下面的15怎么来的?(板书:5和3的乘积)它要和被除数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它表示每组摆5盆,3组一共摆了15盆花。最下面的0怎么来的?(被除数15减去5和3的乘积15所得的0,它表示这15盆花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师:你们想不想动笔写写除法竖式?来,拿出草稿本,跟着老师在练习本格子上规范地写一遍。(师用练习本带领孩子们一起写一遍,强调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6÷4 27÷3

师:会写除法竖式了吗?到底会不会呢?我们来做两道题检验一下。(先在草稿本上做,再指名板演。)

师:很多同学都做完了,停笔。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一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做的对不对?书写除法竖式的顺序对不对?

师:检查一下自己做的,看看做对了吗?

2、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师:很多同学都说自己会了,但我想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小马虎不会做。你们看,这是3位同学做的题,当中就有一些小马虎,我们一起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题目,先判断对错,再在草稿本上改正错题。组长检查批改,帮助不会做的同学。

3、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师:知道了除法算式当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我们基本上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竖式,可如果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没有完整地告诉我们,你能根据其他条件将竖式补充完整吗?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题目。

四、课堂总结

篇8: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师: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 同学们布置场地, 先搬15 盆花, 每组摆5 盆, 可以摆几组? 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列式呢?

生1: 15 ÷ 5 = 3 ( 组) 。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2: 因为5 乘3 等于15, 所以15 ÷ 5 = 3。

师: 对了, 这是以前我们学的用乘法口诀在横式上求商。 我们已经学过用竖式计算加法、 减法、 乘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 如: 15 ÷ 5 = 3, 可以列成竖式。 ( 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

此时, 一名学生举起手说:“ 老师, 我也会用竖式计算除法, 但我列的竖式和你的不一样。”

我十分疑惑, 停顿了片刻说:“ 请你上来把竖式写在黑板上。” 这位学生走上讲台板演:

我刚想说:“ 下去! 下去!” 但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用手示意学生们安静, 然后问:“ 你怎么会想到除法竖式这样写呢?”

生3: 加法、 减法、 乘法竖式都是用这种形式写的。

“ 是呀! 加、 减、 乘的竖式确实是这样写的。” 这时, 全班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盯着黑板, 有很多学生用理解、 赞同的目光欣赏着竖式。 我也对这名学生的大胆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并抓住时机出示了“ 23 ÷5”, 并让学生列竖式做一做, 然后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学生做完七嘴八舌地说:“ 23 里面有5 个4 还多3, 不好写!”

师: 除法与加法、 减法、 乘法不一样, 有时两个数相除, 求出了商以后被除数还有剩余。 除法算式依照加法、 减法、 乘法的形式写是不行的,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这也是数学上的“ 规定”, 大家要按照书上的“ 规定” 来执行。

二、 “ 自以为是” 的反思

在学生的脑海里, 起初还没有除法竖式的表象, 只有加法、 减法及乘法竖式的印象, 而加法、 减法及乘法竖式又是一种模式。 当学生一开始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时, 自然地把学过的“ 旧知” 类推到新知上去。虽然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 但这是学生探究新知的“ 火种”, 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和类推能力。 作为教师, 此时千万不能挫伤、 打击甚至讥讽学生“ 天真幼稚” 的想象, 而是应保护出现错误的学生, 尤其是要正确、 巧妙地引导学生。 此案例中, 当学生提出“ 我列的竖式与你的不一样” 时, 我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叫学生把自己的竖式写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这样处理, 既没有影响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又能发现发生错误的原因。 如果我不耐烦地说“ 下去! 下去!” 这“ 下去! 下去!” 的背后将是什么, 大家可以想象, 是一种扼杀、 霸道和权威, 哪谈得上平等、 参与、 交流呢? 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呢?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作为教师, 必须从学生错误暴露和呈现开始, 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 同化” 学生的错误观点、 错误认识, 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顺应” 他们的认识, 摸清其错误的源头, 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轨迹, 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大胆发言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后将错就错, 出示“ 23 ÷ 5” 让学生做一做, 学生动手做后发现这样列式不好写, 此时再提出“ 这几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真可谓水到渠成。

三、 学生的话点醒了我

我经常教学笔算除法, 每一批学生都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在向学生解释理由时, 要么如上解释, 要么以规定来阐述。 可是, 又一次, 一名学生喊了一句:“ 规定也要讲理呀!”

这一喊, 我也警醒: 是呀! 这样的规定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 那么道理在哪里? 难道数学规定都是不讲道理的吗? 况且用“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来解释并不是合情合理呀, 学生总是在我的看似有道理的解释下服从“ 规定”, 用有余数的除法来引导必须用规定的竖式真的是“ 水到渠成” 吗?

在学生的眼里, 教师的板书或者说书上的规定提供的样式, 比较复杂, 干吗要有两个15 呢? 为什么不和加法、 减法、 乘法一样书写呢?

四、“ 理” 在这里———“ 笔算除法这样教”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学习, 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后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新进行了调整, 教法如下。

第一环节: 尊重学生的想法, 打下讨论基础。

问题: 除法竖式, 应该怎样写? 你是怎样写的?

方法A来源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自学, 方法B来源于学生对加、 减、 乘竖式格式的迁移。

比较分析: 如果这两种写法都对, 你喜欢哪一种写法?

学生都喜欢方法B, 因为这种写法简单, 跟加、减、 乘一样, 容易掌握; 而方法A比较烦琐, 有两个15。

第二环节: 呈现思维冲突, 引发进一步思考。

教师呈现问题: 既然我们都认为方法B比较好, 为什么书上会选用方法A呢?

这个问题是学生最困惑的核心问题, 学生发呆, 苦思冥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四种运算中, 除法最特别, 那么, 这种特别会不会是除法这种运算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呢? (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

第三环节: 再度复习除法意义, 体验运算记录过程。

教师呈现问题: 15 ÷ 3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几个?

师生操作: 教师拿15 个乒乓球, 请学生分到3 个盘子里, 每个盘子分到几个?

学生分掉15 个乒乓球, 教师剩下0 个。

教师这里的15 是一个15, 学生的15 是3 个5, 两个15 是有区别的。

问题讨论: 同学们, 根据这个过程, 你觉得两种竖式写法, 哪一种比较合理?

学生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 因为它完整地记录了分的过程。 ( 很多学生会意地点点头)

第四环节: 形成结论, 体会竖式的道理。

呈现问题: 同学们, 我们开始都认为方法B比较合理, 现在我们都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了,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自由发言。

五、 再度反思

两次不同的教法, 第一种教法, 教师直接告知学生除法竖式的写法, 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 这样的课堂效率较高, 基本上排除了“ 学生的想法”, 即使是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简单地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进行搪塞, 那只是“ 自欺欺人”。 第二种教法, 教师以生为本, 呈现“ 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竖式对运算的记录意义, 从而理解并掌握了除法竖式, 它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

从时间使用来看, 曾经的教法基本上10 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任务, 剩下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而后种教法基本上需要30 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 练习时间基本很仓促。

从学生的体验来看, 曾经的教法将学生的想法排除在外, 久而久之, 学生就服从数学上所谓的规定, 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反正一个态度: 有什么好想的, 记牢就行, 这就是规定。 试看这就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课堂现状, 试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后种教法从“ 学生的想法” 开始, 到发现想法的不足, 再到接受一种更合理的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会自然思考并探究自己想法的合理性, 这样所谓“ 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数学上有许多的规定, 这些规定有时候看上去是强硬的, 需要被重复和被强化。实际上, 这些规定都是有道理的, 而且这些道理都非常有意义, 有它的知识来源。如果数学教师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种道理, 学生就会真正喜欢上数学。文章就以个人所经历的笔算除法的竖式教学为例, 来探讨数学计算中的“理”。

关键词:算法,数理,课堂气氛,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俞正强.生动, 源于数学规定的道理:以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 2014 (5) .

[2]方东敏.低年段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以“1分有多长”教学为例[J].新教育, 2014 (22) .

篇9: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供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计算、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首先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题时,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表示的是几个几除以几,或是几个十分之几除以几…;其次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让学生结合除数扩大到原数的几倍,商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利用旧知进行计算,再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

三、练习应用,形成技能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结合除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生活经验和除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除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由于知识点较多,学生容易产生错误,怎样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首先我们要分析错误原因,一是竖式中商的位置或小数点的位置不对,二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有的被除数不变,有的被除数和除数没有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有的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有的被除数补0或商中间商0的这几种情况学生弄不清楚。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 ,不是忘了点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一步不慎,全题皆错”。

因此我们要分析他在哪一步发生错误,针对上述情况作专项训练:如 首先就是把这几种有“0”的类型的题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每种类型中的0的意义的不同,在学生的脑袋里建立起0的不同意义的印象;二是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三是让学生尽量能验算,以便更好的检查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四是加大计算的练习量,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计算题给学生比赛算,既达到了训练计算能力的效果,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是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尤其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一是可以相互竞争,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解疑,这样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六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首先要求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做过高的要求,只要达到《标准》中规定的要求就可以了。

篇10: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三、掌握试商方法,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此段教学,结合具体情境,我先出示一共有6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让学生列出算式并且用竖式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接下来出示一共有7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还剩下1个,让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此段教学中,利用试一试教学,在试商的过程中,提问可以商1、2、4吗,让学生结合操作以及比较初步理解“除数是5时,余数要比5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掌握试商方法。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篇11: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篇12: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了解除法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本设计注重通过有效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首先通过复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为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和每一步的运算做好准备;其次,通过完成教材65页4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乘数,为学习试商的方法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根据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本教学设计采用讨论交流和直观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实现了多样化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 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复习题:拿出13根小棒,动手摆正方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思考并组内交流:

(1)说一说摆的过程与结果。

(2)列出算式。

(3)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和它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导入:除法和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形式,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引入,复习有余数除法横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

⊙动手实践,感受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1)教师板书除法竖式。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横式和竖式,想一想竖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预设 生1:“”表示除号。

生2: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

(4)引导学生对照横式,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预设 生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有4根,3表示分成3份。

生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积,1表示余下的1根小棒。

(5)师总结。

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除号里面写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2.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1)课件出示: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2)学生动手分小棒,列出除法横式、竖式,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生2:算式是16÷4=4(组)。

生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

篇13:认识除法竖式教学

关键词:联系生活;操作;尊重;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人说,“认识除法竖式”教学很难,学生难以理解。追根溯源,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现实生活中“分一分”的直观操作活动抽象到数学思维层面上来。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基础之上。所以,我认为“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按以下教学策略展开。

一、提供素材,开展活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小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它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丰富的数学事实,使他们的“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显然,除法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除法意义的本质。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之前,我提供了分桃子、分铅笔、分花片等大量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怎样分物体才是“平均分”,再逐步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存在的两种情况。

例如:先出示“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这道题目,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实际分一分,得出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四种情况,从而知道像“分成4和4”这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掌握了“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后,再出示“把9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该怎样分”这类的题目,也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掌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这样做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清晰的感性认识,又将两种情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还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除法竖式”时能结合实际操作来正确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丰富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学习除法竖式时的自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调整,循序渐进

二年级教材安排“上学期先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接着认识除法竖式,下学期再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不够恰当的。首先它使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颠倒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次序;其次是用成人的思考代替了儿童的思考,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沿袭这样的思路反复模仿,降低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功效。

因此,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顺序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先学习“没有余数的除法”,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并与前者加以比较,最后学习“认识除法竖式”。

三、充分尊重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从“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入手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继而推广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达到真正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它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最后,当学生写出除法竖式后,我又让他们深入思考: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其他三种方法竖式不同,必须要这样书写与计算呢?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形成深刻的认识。我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按这样三步进行,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一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和自我体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智慧。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县一小)

上一篇:李雅普诺夫论文读后感下一篇:鲁朗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