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2024-05-05

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共14篇)

篇1: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浅谈德育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万江区滘联小学

陈秋婵

西奥多罗斯福指出:“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现代社会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而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的能力。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健康、高尚。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在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呢?

一、培养审美感受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以美启真、以美扬善”。

1、在艺术美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运用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如: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中民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家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采用了大红、金黄和碧蓝的大块色彩,调配得既融合又强烈,既庄严又热烈,表现出古国新生的气象,歌颂了新中国的似锦前途和无限生机。又如:宋代画家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卷》用大青绿设色,表现了丛树竹林、寺观庄院、茅舍瓦屋、桥亭舟楫以及各种人物等等,描绘了祖国雄伟的壮丽河山。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还有画家关山月描绘的《长河颂》则是用中国画写意画的表现手法,运用富有变化的线条表现了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观赏这幅作品好像听到了如万马奔腾的黄河在咆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这些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在现实美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凡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如:学校里那几棵高大的古榕,体现着苍劲、顽强的美;斩新的教学楼、功能楼向我们展示着现代的美;在学校的生物园里,青青的树、绿绿的草、红红的花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如在上二年级《给树爷爷画像》一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围在大榕树下观察、联想,然后自由地在大榕树下玩耍、读书,最后用色彩或线条、文字来描绘自己的感受。一些学生说:我们学校的大榕树就像一位可亲的老爷爷一样看着我们、为我们遮阴,让我们快乐地在大树下玩耍;也有同学说:大榕树就像一把大大的伞,为我们遮挡太阳。好些同学还用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线条描绘了同学们在大榕树下玩耍的情景。同学们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丰富了美的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二、培养审美鉴赏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必须引导学生收集生活经验,创造新的形象,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1、美术课要让德育的具体内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得到教育。如:《雨来了》主要表现雨景和在雨中的人民,启发学生回忆和联想发生在雨中的故事。在这一课的作业中,有的同学表现了同学们在雨中互相帮助的情景,有些同学则表现了给老师让伞的故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思想感情。二年级《巧救小昆虫》一课讲述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巧救小昆虫的故事,同学们都为达尔文的机智鼓掌,从这个小故事中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提高了对事情对错的判断力。五年级上册《搭架子》一课,则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搭成可以装东西或装饰的水果篮或杂物篮。在上课的过程中,教者强调小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眼睛关注生活,提高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学校里有个别同学看到爸爸吸烟感到非常好奇,偷偷地从家里拿烟来吸。对于这种现像,洪梓杰同学创作了漫画作品《吞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香烟对人体的危害,对吸烟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上个学期在东莞市小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的小学生漫画创作大赛中,同学们纷纷运用画笔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评为了“先进组织单位”。本学期学校还开展了给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配插图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作画的技巧,而更重要的是思想受到了教育,心灵得到了美化,学生在欣赏一幅幅出自自己或同学之手的画面时,得到了熏陶。这些活动在美术教育中淡化了教育痕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锻炼不挠的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青少年片面与畸形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日趋严重地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大量事实证明,通过美术学习能使青少年这种身心状况大大改善。“美术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自由的感受和愉快,其教育成果——学生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使他们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审美愉悦,这种愉悦必然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反应。”

然而,美和艺术的创造是艰苦的事业,技能技巧是长期实践的结晶,必须在生活和艺术的实践中进行培养和提高,只有在长期刻苦的学习和锻炼中,方能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的境界。如晋朝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硬是将花园里的十八缸水用完,洗笔的水将整个池子都染黑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代书圣。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负出汗水和心血。我校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素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和形式,改革课程体系,开展兴趣活动如:书法兴趣小组、国画小组、儿童画小组和科技手工制作小组等等。不仅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得到了提高,在意志品质方面也得到锻炼。近年来,美术科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国家级奖的有9人次;省、市级有30人次;区级有11人次。这都是刻苦训练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学生具有了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此可见,美育与德育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互相渗透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美术教育的全过程都渗透着德育教育。今天的美术教师要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真正发挥美育与德育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篇2: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2、我精彩,我运动

3、拼搏追取、善学勤

4、青春运动友谊健康

5、顽强拼搏勇攀高峰

6、爱我实中,赛出水平

7、比出风采、超越自我

8、磨砺意志,奋发冲刺

9、努力奋斗,勇敢争先

10、努力拼搏,自强不息

11、青春无悔,激情无限

12、天道酬勤,健康起来

13、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14、铁心拼搏,争创一流

15、团结拼搏,永创辉煌

16、团结拼搏,争创佳绩

17、团结拼搏奋发有为

18、团结文明,展现风采

19、文明守纪,拥抱胜利

篇3: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 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弟子规》作为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 必须落到实处。从2011年春季开始, 我校一年级每周安排了一节《弟子规》教育课, 从2012年开始, 三年级、四年级每周也安排了一节《弟子规》教育课, 全校教师积极努力钻研《弟子规》, 认真编写教学设计,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规范自己行为的平台, 从而促进了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二、在宣传了解中, 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弟子规》是一部经典的行为导则, 然而穿越了数百年的时空, 这样一部经典是否能为现代的孩子接受?那些半文半白的语句怎样才能为学生喜爱并理解呢?带着这样的疑问, 学校可组织各班召开学习诵读《弟子规》的主题班会, 向学生宣传学习《弟子规》的意义, 并通过国旗下讲话、晨会课及活动课, 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诵读, 要求:弄清每个字的正确读音, 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此外, 在放学后, 学校还可播放10分钟的《弟子规》, 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由政教处组织全校师生齐读《弟子规》, 将这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三、在比赛活动中, 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学校可在元旦、六一等节日以“弘扬弟子规文化, 争做有道德的人”为主题, 举行《弟子规》诵读比赛、书画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艺汇演等, 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的热情。实践证明, 通过活动能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在家校配合中, 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寒、暑假期间, 我校开展了“践行《弟子规》感恩长辈”活动, 邀请家长填写“学生寒假践行《弟子规》家长评价表”, 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得到了全校家长的大力支持, 许多家长不仅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还给孩子拍了在家践行《弟子规》活动的照片。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学校开展“弘扬《弟子规》文化、争做有道德的人”特色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五、在感悟践行中, 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三八”节开展“践行《弟子规》——感恩亲爱的妈妈”, 教师节开展“践行《弟子规》——感恩敬爱的教师”, 国庆节开展“践行《弟子规》——感恩伟大的祖国”, 清明节期间开展“铭记历史, 感恩先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情。另外, 通过召开“践行《弟子规》做诚实守信好少年”“践行《弟子规》做遵纪守法好少年”等主题班会,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 还引导其理解《弟子规》中“信”“瑾”“泛爱众”的理念,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把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时代性的教育要求兼容并蓄, 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提升了德行修养, 塑造了健全人格。

六、在反馈评价中, 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依据“弘扬弟子规文化, 争做有道德的人”特色教育活动目标要求,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为每一位学生制订了《“弘扬弟子规文化, 争做有道德的人”特色教育活动学生评价报告册》, 报告册依据《弟子规》的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评价。报告册使用六年 (从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 , 随同《学生成绩报告册》一起发放和收回, 每学期末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由班主任结合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 放假时发给学生, 让学生带回由家长查阅, 并请家长如实对学生进行评价, 开学初收回由班主任统一保管, 报告册的评价等级为“优秀”“良好”“还要努力”, 从而更好地完善了活动的评价体系。

《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 其教学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想法和做法, 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 变得越来越有礼貌, 越来越懂得感恩, 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团结互助。在今后, 我们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让《弟子规》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结合时代特点, 赋予《弟子规》新的内涵, 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合力, 培植人文精神, 共育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宏甲.新教育风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林湛.让校园文化成为德育课程[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篇4: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校;德育;美育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就是把道德及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通过施教者根据教学要求填鸭式地灌输给当代大学生,而忽视了他们在接受素质教育时的主观意识,阻碍了他们主动去吸收这些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和精神,从而造成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所表现出的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已不容忽视。从而更要求我们找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德育、美育的内涵及意义

1. 高校德育的内容及其意义

在宏观上讲,人类社会中德育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社会德育(包括工厂、农村、军队、事业单位等)”。[1]在高等院校中的德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们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革命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2]。

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施教者根据当前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形成和流程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循序渐进等教育模式,通过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互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并在其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法制要求和道德约束等几方面的综合系统活动过程里,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高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动摇。首先,高校德育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改造的主要阵地,也是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其次,高校教育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就是德育。再次,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品德素质的方向和高低起决定的作用。

2.高校美育的内容及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即高等院校的审美教育,其含义就是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辨别美、丑的能力的教育。[3]其特征是以情感教育为主体,目的是要使人们贯彻培养和陶冶对事物的审美情感与认知力及审美知觉敏感性。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方面,用于人的情感、使之在精神上达到平衡、和谐、健康、愉悦,以实现对自身的美化。

首先,美育是大学生提高自我的审美修养、培养审美能力的需要。其次,美育是大学生增强意志、陶冶情操、憧憬美好未来并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再次,高校美育就是当代大学生从内到外将生活审美化的需要。最后,高校美育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高校德育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培养多功能、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高校教育就是要体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教育路线,使教育活动的各方面形式都有机的统一,即全面施行素质教育,使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德育改革是重中之重。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性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5]在德育中,不能缺少美育,美好的事物能使人类心地纯洁,精神振奋,信念和情感端正,高校要想真正地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革,就必须将大学生美育融会贯通在德育中,大学德育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将美育运用在德育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内容中,这是改革的必要条件。

3. 解决大学生现实道德问题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进行理论说教的,课上理论教育,课下宣传教育同时进行,说服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一大特点,大学生被动的被传授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这种强迫式教学和自觉式教学相比大大的降低了教育的效果,在课堂上,大学生被动的传授知识和行为规范,完全丧失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课堂外,大学生所学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他们只是一味的熟练背诵理论知识,并没有和现实社会的关系联系起来。只是掌握了道德规范的原理,但是自己所表现的言行却是缺乏正义感和公德心,远离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完全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独善其身。高校德育只有实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德育教学与美育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1.实行高校德育教学改革,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一方面,健全道德行为的约束能力,使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严加监管,对道德过失者要从严处理,决不留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扩大和繁荣,当代大学生才能正确的处理自己的道德行为,才不会使投机思想影响学生的成长。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因为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育者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自己的父母,所以综合教育学生,使他们正确的树立人生道德观和价值观。

第三,加大高校道德教育力度。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同时,捉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科学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深入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道德水平。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原则。

2.“亲其师者信其道”——借助教师的影响力,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者在高校德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有最直接的责任。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效果。在当前德育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的情况下,德育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对德育教学、对整个学校的风气、管理都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看到,优秀的人格魅力不仅是教师品质的表现,更是其学识、风度、处世态度的表现,一个学识渊博、风度出众、授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师中,学识渊博者有之,循循善诱者有之,如果注意发挥其人格魅力,德育教学必定会变为一种轻松偷快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的现状。

3.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环境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同时校园环境也束缚着教育。高校教育首先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只有建设出高品位的和谐校园才能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优秀的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提高了另一种学习环境,提升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学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审视美的存在,陶冶美的情趣,促进大学生向着美好的生活发展。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体现这个学校的文化层面,是大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必备的条件,高校只有注重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从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翰德.思想道德修养概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彭希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3]杨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许世明.浅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层面定位[J].文化教育,2008.

篇5: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的不渗透着德育教育。俗话说教书育人,在教好书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去做人,这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按照语文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的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任务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考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既所谓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下面,我就谈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

一、通过图片展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更加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学习了《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通过图片认识了国旗、国徽、天安门等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除此以外,我还进行了课外拓展,让学生们搜集更多的图片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名胜古迹的留影带来,举办一个图片展。俗话说,:“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两天的功夫,学生带来的图片丰富多彩。图片有北京的天安门、长城,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杭州的西湖,长江大桥等。这个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深深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人们勤劳、智慧,激发了他们长大后要“发明新机器”、“为国争光”、“到天上去探索”等美好的愿望。

二、通过语文与绘画想结合,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后,学生们知道了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更加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课后,我将本课进行了延伸,以“可爱的家乡”为题,画一幅画。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画出了自己熟悉的人民广场、滨江长廊、牌坊街、西湖公园,宽宽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店、还有历史悠久的湘子桥等,一张张布局简单,稚气可爱的画面都倾注着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将平时收集的有关家乡的图片和美术作品等同学生的作品摆放在一起,举办一个以“可爱的家乡”为题的画展,让孩子们欣赏,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边看边谈论家乡的风光、建筑、工厂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激发学生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志向。另外,还通过画老师、同伴、家庭成员、各行各业的人们、革命英雄人物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爱人民的情感。三、诵读儿歌、童谣,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学做尊敬长辈和他人的好孩子。

在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在家里》这一课,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动人画面: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通过反复地诵读,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接着我引导孩子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自己是怎么做的?学生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要向课文中的小女孩学习,关心尊敬长辈;有的说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一点小事情;还有的说有好吃的东西先给爷爷奶奶吃,等等;同时还让学生读一些像《孔融让梨》这样的经典故事,使学生从小就知道关心爱护他人,尊敬师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课后搜集有关尊敬长辈的诗歌和童谣进行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另外,我还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懂得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写字习惯。通过观察图画,认读字句,诵读拼音中的儿歌,让学生懂得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爱台湾的小朋友的思想感情。还通过诵读儿歌、古诗,懂得要保护动物,爱护树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篇6: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的关系,指出安全评价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安全管理的过程非常复杂,管理的难度很大。我国现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建筑工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如何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安全管理评价是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期,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危险度的评价。安全管理评价的目的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所进行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企业在生产运行期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程度内。

安全评价的意义在于可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或伤害。安全评价与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监察工作不同,安全评价是从技术带来的负效益出发,分析、论证和评估由此产生的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一、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的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层次领导及技术人员补充现代安全管理的知识,了解系统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从被动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模式向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模式迈进。

二、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开展安全评价与预评价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

三、把安全评价的结果贯穿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

安全评价报告并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通行证”,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指导安全生产的实用性。一方面对安全评价结果的要进行宣传与培训,让大家都知道目前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危

害性;另一方面要对评价报告中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整改时间、资金预算、明确负责人及其职责等,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以真正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的自保自查体系

安全管理讲起来简单,实际上却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安全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要牢牢贯穿于生产的全方位、全过程,来不得马虎。任何一起看似“偶然”的事故,其背后都蕴含着事故发生的“必然”规律,都能找到发生事故的根源。

企业应通过安全评价,建立安全管理目标、完善安全管理网络、明确安全职责,开展包括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等内容在内的安全培训教育,持续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地进行安全检查、安全绩效评估与改进,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等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的自保自查体系。下面着重就运用过程方法,导入流程管理,强化安全细节管理和建立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作个探讨:

(一)、运用过程方法,导入流程管理,强化安全细节管理。企业安全工作由一个又一个过程构成,有效管理的基础是清晰的识别安全过程,确定每项安全管理工作过程的输入、输出、监控指标,建立安全过程控制及安全绩效的考核基础。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任何将所接收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过程方法实际上是对过程网络的一种管理方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过程方法是一种更精细,更系统,更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这一管理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运用过程方法进行管理,要求我们首先识别过程。所谓识别过程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将企业的一个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二是对现有的过程进行定义和分辨。例如流水线上的作业过程,可以分解到每个员工所干的工作为止。其次是要强调主要过程。企业的过程网络错综复杂,企业安全管理者对主要过程应重点控制不能放松。抓住

重点矛盾,以防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同时,还要严格职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过程一旦建立,并运转,就应对其进行控制,防止其出现异常。控制时要注意过程的信息,当信息反映有异常倾向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使其回复正常。操作人员要严格按标准化操作,避免习惯性操作,最终实现输出的增值。更重要的要经常改进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测量和分析,发现过程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以及可以改进的机会,对过程进行改进,提高其效益或效率。从而达到实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流程管理是以平衡的流程观为导向,通过对组织流程“识别、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创新”的循环过程,持续提高组织绩效的系统化改进方法。通过流程管理能提高流程管理意识、拓宽管理视野、转变管理观念;通过流程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基础管理、提高执行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调动员工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为保障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导入流程管理,制定配套的安全管理标准、规章制度,明确产生的记录或基础资料,避免重复交叉、遗漏、扯皮,明确各安全管理环节的职责、权限、工作内容、依据及方法,实现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二)、建立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在安全评价、安全过程识别、流程梳理、优化的基础上,编制各项安全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建立安全标准体系,为安全工作常态化开展奠定基础,使各项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而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最有效的做法是贯彻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五、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安全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提倡对人的“爱”与“护”,以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而形成的安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以安全标准体系作为主体的安全规范文化,同时结合法律法规要求及企业安全管理实际,提炼企业安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通过方案实施,逐步形成 “珍惜生命、文明生

产”、“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的文化氛围,落实“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要求。从而,全面提高人员安全素养,使遵守法律法规,执行安全规范的做法成为习惯,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篇7: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传统板书具有写字的模范示范功能,迅捷的信息交流互动功能,符合学生获取信息的.心理规律等优点;但也有课堂信息量不大,不够直观,不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等缺点.而多媒体教学却具有课堂信息载量大,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有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等优点;如果将两者的优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各自的缺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杜子文 蓝英 作者单位:杜子文(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637100)

蓝英(川北医学院人文学院,四川南充,637100)

篇8: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激发爱国热情

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中, 国外的洋品牌充斥着市场, 使不少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将我国古代、现代有关信息技术的发明及重要成就及时融入日常教学中,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国早在13世纪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算盘, 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1958年, 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诞生, 等等。同时, 也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要要靠我们的努力学习, 将来发奋图强, 振兴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让学生正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 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二、以实事求是为重点, 培养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 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教学中, 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 来不得半点虚假, 会就是会, 不会就是不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摒弃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实践操作, 或只重视动手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学习的片面学习倾向。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给予帮助, 培养学生刚毅顽强的学习态度, 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指导他们努力学习, 不断尝试, 取得成功。

三、以发展创新为手段, 形成思维方法

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工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

(1)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各主要因素的实际情况, 选定相应的科学方法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幻灯片时, 可以贴近生活实际, 以堆放书本这一日常现象, 形象地比喻出在Powerpoint中插入或绘制图片时, 后放的图片总会盖住前面放的图片, 形成不同的层。

(2)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只有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而采用自己动手、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些知识比较抽象, 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和问题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如:CPU,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对于计算机来说, CPU就相当于人的心脏一样重要。学生通过类比、分析、思考、概括等思维活动, 逐步形成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以合作探索为途径, 养成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相互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和项目, 让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既定的任务。在遇到困难时, 可以与本组其他成员讨论交流, 共同进步,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要鼓励部分由于基础差, 而不敢独立操作, 总想等教师和同学帮助的后进生, 使他们能大胆尝试, 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 帮助树立自信心, 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另外,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提高他们明辩是非的能力,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讨论“上网该不该提倡”的问题。学生思想活跃, 各抒己见, 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学生可以上网, 可以从网上获得丰富的资料, 但必须加强管理, 不能沉湎于其中, 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和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篇9: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弟子规》作为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必须落到实处。从2011年春季开始,我校一年级每周安排了一节《弟子规》教育课,从2012年开始,三年级、四年级每周也安排了一节《弟子规》教育课,全校教师积极努力钻研《弟子规》,认真编写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规范自己行为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二、在宣传了解中,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弟子规》是一部经典的行为导则,然而穿越了数百年的时空,这样一部经典是否能为现代的孩子接受?那些半文半白的语句怎样才能为学生喜爱并理解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校可组织各班召开学习诵读《弟子规》的主题班会,向学生宣传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并通过国旗下讲话、晨会课及活动课,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诵读,要求:弄清每个字的正确读音,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此外,在放学后,学校还可播放10分钟的《弟子规》,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由政教处组织全校师生齐读《弟子规》,将这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三、在比赛活动中,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学校可在元旦、六一等节日以“弘扬弟子规文化,争做有道德的人”为主题,举行《弟子规》诵读比赛、书画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艺汇演等,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的热情。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能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在家校配合中,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寒、暑假期间,我校开展了“践行《弟子规》感恩长辈”活动,邀请家长填写“学生寒假践行《弟子规》家长评价表”,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全校家长的大力支持,许多家长不仅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还给孩子拍了在家践行《弟子规》活动的照片。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学校开展“弘扬《弟子规》文化、争做有道德的人”特色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五、在感悟践行中,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三八”节开展“践行《弟子规》——感恩亲爱的妈妈”,教师节开展“践行《弟子规》——感恩敬爱的教师”,国庆节开展“践行《弟子规》——感恩伟大的祖国”,清明节期间开展“铭记历史,感恩先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情。另外,通过召开“践行《弟子规》做诚实守信好少年”“践行《弟子规》做遵纪守法好少年”等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还引导其理解《弟子规》中“信”“瑾”“泛爱众”的理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把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时代性的教育要求兼容并蓄,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提升了德行修养,塑造了健全人格。

六、在反馈评价中,实现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依据“弘扬弟子规文化,争做有道德的人”特色教育活动目标要求,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为每一位学生制订了《“弘扬弟子规文化,争做有道德的人”特色教育活动学生评价报告册》,报告册依据《弟子规》的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评价。报告册使用六年(从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随同《学生成绩报告册》一起发放和收回,每学期末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由班主任结合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放假时发给学生,让学生带回由家长查阅,并请家长如实对学生进行评价,开学初收回由班主任统一保管,报告册的评价等级为“优秀”“良好”“还要努力”,从而更好地完善了活动的评价体系。

《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其教学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想法和做法,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变得越来越有礼貌,越来越懂得感恩,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团结互助。在今后,我们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让《弟子规》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弟子规》新的内涵,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合力,培植人文精神,共育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宏甲.新教育风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林湛.让校园文化成为德育课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篇10: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浅谈如何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角色。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教师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与现实的联系。《纲要》和《思想品德课标准》使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在这种课堂气氛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由此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创新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体系。

要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要彻底转变固有的评价观念。为此,我校政治教研组提出“三个有利于”、“六个注重”的评价原则,并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注意循序渐进,分“三步走”。“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2)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潜能的开发;(3)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个注重”:(1)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使他们更多的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

(2)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3)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非智力因素等方面;(4)注重实践性,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要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中去获得真知,领悟道理;(5)注重全程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6)注重开放性,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老师向学生、家长、社会延伸。

“三步走”:第一步,是让学生自评,通过表格中的兴趣、爱好、优点、不足和近期目标等内容,它包括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商和智商状况等;第二步,是互评和家长评价,学生互评是对照自评表互相评价,看看表中的各项目标的达标程度如何,是否有进步,家长评议是通过家长与学生的联系单来实现,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如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第三步,是综合评价,在学期结束时,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的结果,连同教师、学生、家长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听、问、访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以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话语为学生做诊断性的小结。

三、改进课堂结构,探索“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围绕“协同、讨论、创意、探究等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这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活动,它能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下面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教学方式,望大家提出建议:

1、现场演练式。美国教育家巴特勒认为“教育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感受,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才会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2、社区服务式。针对目前孩子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对待他人冷漠、自私、缺少爱心的现象,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让孩子深入体验生活。

3、实地调查式。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去调查,去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4、网络答疑式。学生也有心事,也有烦恼。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呢?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不可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向你诉说心中的不满,久而久之,这种不良的情绪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再加上学生正处于一种性格发展不稳定时期,教师不做好疏导工作,必然使学生走向极端。由于网络的虚无、隐蔽性,学生可以大胆的吐露心声,在交心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疏导了学生的不良情绪。

四、把握教育规律,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是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这样,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又

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五、完善教学结构,构建生活化、活动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1、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教学案例选得是否妥当,是学生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的关键,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常识性、乡土性和生活性的新颖案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种智能因素,进行综合运动,激发兴趣,积极思考,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解青春期逆反心理时,选择家庭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平凡小事作为引子,进行具体分析,自然会让学生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曾经有过的矛盾。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到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2、教学过程活动化,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活动的实践性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采用社会调查、考察、访问的形式,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锻炼和操作,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已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对手,让学生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等。这样,能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的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际、空间、自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篇11: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一、背景

在企业的发展初期,依靠技术推出的新产品以及市场是企业存活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现代,大多数产品都基本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与外形,在技术上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掌握了比较核心的技术,寻求技术上的创新虽然有一定的空间,但是其难度较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思想的统一已经成为壮大企业力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越来越来多的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现在的思想政治培训行业已经开始滋长并且逐渐成熟,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针对某些员工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企业的相关人员通过对一系列的培训,在思想上降低员工的压力,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导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时刻以企业为核心,在提高员工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思想保证,进而促进企业制度的实施,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思想驱动和引擎,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强大与发展。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毫无疑问,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帮助企业推出新的产品,占领市场份额,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具体来讲,它的意义陈述如下:

第一,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它是企业生存、改革和发展的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必须把企业的思想政工作纳入他的经营范围里面,并且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思想政治不能偏离企业的发展路线,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终极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其特有引导性与渗透性。

第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推行改革与取得发展的最原始的精神动力。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设计到责任、权利的分配和调整问题,如何在这些问题上做好一个折中,一方面需要参考企业现有的相关规定与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员工进行积极的教育,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以促企业的团结和发展,争取使企业顺利、圆满的完成改革。

第三.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核心工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不可复制性、专一性、独特性、持续性,并且能够吸纳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相应的工艺,以期满足消费的需求,进而插入市场和适应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知名度。在核心竞争力中,创新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精髓,所以,必须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企业文化,并且将自身投入到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去。

第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传播与融合。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精神犹如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一种全部员工的思想意识的一种体现,能够指引员工在相应的制度进行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激励和驱动作用。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在这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通过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上面的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企业精神的认识与认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就员工个人而言,还能帮助企业的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概述。企业文化,又被成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处事方式、价值观、仪式、符号和信念的综合。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从广义上和狭义上进行理解,在广义方面:它是社会问哈的重要组成部分,抑或一种亚文化,是在企业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而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相应的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的综合。而侠义的企业文化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企业制度、企业法规、价值观念、经营目标和道德规范等等的综合。从更大层次来说,它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的体现着民族文化和现代管理思想,是民族文化和现代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直接的体现运用。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按照学科划分应该是两门相互平行的学科,各有各自的目的和侧重对象,在推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人为的、想当然的将这两个不同的揉在其一,更不能把这两个东西当作一个东西对待,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不同。在性质方面,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有目的的右侧重的宣传与教育,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在价值观方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范畴。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它强调的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经营、企业的利润、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具有严格的管理性,带有浓重的经济性与管理性,究其本质是经济管理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都应该而且必须以企业的生存为出发点,企业的发展为动力,服务企业的思想、价值体系,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名牌战略意识,把塑造企业形象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员工的整体意识、长远意识、团队意识、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这些也恰巧正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强化法制环境;二是建立绿色通道;三是提供工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既是企业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管理实现的需要。加强对企业领导的教育也是企业文

化建设的一大重点和亮点。因此,我们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牢记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建没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塑造企业形象而不断努力,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三、结语

篇12: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江苏省盱眙县铁佛巾心小学 黄进

【摘要】

因为各种因素,小学作文一直是让学生和老师头疼的事。而各类活动却是学生乐于参加并津津乐道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写作,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篇13: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风景写生,德育,美育,融合

风景写生课程在高等艺术院校中是作为各专业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 教师带领学生们离开喧闹的都市, 在乡间的自然淳朴中去“师法自然”。带队教师与学生在朝夕相处, 将对学生们的日常关怀“润物细无声般”融合进教学实践活动中, 同时做到了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在潜移默化中的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双重功效。近年来, 我院尝试将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于风景写生课程之中, 构建出一套“大风景”的教学模式。

一、提出“大风景”写生教学理念之缘起

在当今严酷的就业形式下, 大学生们已经普遍没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心理, 面对未来比较茫然与焦躁。一方面, 学生在人生观与世界观初步形成阶段需要他所信任与崇拜的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引;另一方面, 高校的德育课程又只限于单纯的大课宣讲, 缺位生活场域的人文关怀, 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展开与有效沟通, 知与行的脱节, 使得学生普遍比较排斥德育课程。美育教学也有同样的困境出现, 互联网大数据的普及, 使“慕课”等网络教学模式让艺术教育走进“有教无疆”的广阔天地, 各类中外名家名作的高清晰图片信息更是唾手可得。可以说当代艺术学子们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看似越来越便捷而广泛, 但信息量爆炸般庞杂的互联网络也往往会让人迷失其中, 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沉迷与对摄影图像的依赖使得学生们的作品与现实世界越来越远, 作品缺乏思考深度。如何帮助学生穿越“迷网”, 擦亮“慧眼”, 作品渐“接地气”, 在学习有效知识的同时又能保证健康完善的身心发展, 是高校美术教师们需要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 我院改革传统风景写生课程, 提出“大风景”的教学新理念。风景画创作不应该仅仅是一幅优美风光作品的视觉享受, 观看画作带给欣赏者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慰剂与达成夙愿。穿透画作呈现出的应该是画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人文情怀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一教学理念及培养模式的探索, 突破了以往风景画写生教学中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格调和造型能力培养, 更加重视教育者在美育的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师生通过愉快的互动沟通, 在专业教学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真正达到培养人、砥砺人、完善人的最终目标。

二、“大风景”写生教学的内涵精神

德育和美育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 它们都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德育侧重说理, 注重用“概念”说话;美育侧重行动, 注重用“形象”说话。但二者又都是“人学”, 研究和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真正完善的德育绝不应该仅是古板、空洞的教条, 而应该是心灵的疏导与充满情感的交流, 艺术美的力量会使德育变得丰盈和富足。孔子早就提出过“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人生道德修养路径, 荀子也提出过“美善相乐”, 即倡导德育与美育的完美融合。古希腊也曾有过“缪斯教育”, 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即是善”的观点。中西方的先闲们都懂得借助美育形象的、诉诸情感的力量来促进德育, 以艺术的手段来塑造完美的人格, 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绘画教学实践与日常关怀可以说是学习与生活看似截然分开的两面, 而在风景写生课程中带队教师与学生们的朝夕相处, 为这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学生们与喜爱的老师同吃同住同画画, 这种无间的接触形式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面对同一风景共同创作过程中, 教师坦诚悉心的指导学生创作, 学生对老师没有了隔靴捎痒的芥蒂与代沟心理, 朋友般敞开心扉的亲密相处。吃饭、画画、不经意的聊天间就会把学业与思想的困惑都袒露给老师, 而这时老师的几句良言点拨是胜过课堂上千言万语的。乡间自然淳朴的生活写生, 可以让学生找到简单、坦诚的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 大自然中不加人工雕琢的天然形态都可以成为造型活动最为依赖的基础。任课教师在启示学生用“自然法则”在画布上进行视觉元素再创造的同时, 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更加坦诚、闲雅的面对生活;引导学生体察日常生活中社会大众的悲欢离合, 平日烦躁都市生活中所忽略掉的“微不足道”的温情劳作。

三、“大风景”写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国内目前的风景写生基地教育资源已呈现日渐完备的态势, 普遍完善了教学接待的条件, 大都有着便利的交通, 形式各具特色、内涵积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外出风景写生前, 任课教师会充分遴选写生教学基地,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落实教学过程的实施推进。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没有过外出写生的体验, 缺乏对风景写生的造型规律及特点的了解认识。课前, 教师会先指导学生对喜好的名作做适当临摹, 以减轻学生突然面对自然风景时的茫然与仓促感。课中, 教师通过现场写生示范展开教学活动, 带领学生逐渐摆脱教室写生的局限与约束, 感受如何通过穿透自然的繁复, 归纳、提纯、表现, 完成从对自然物的描绘到表达心像的创作过程。欣赏中西方风景画历史上的名作, 分析构图、色彩, 技巧, 引导学生品读大师作品背后所包涵的对美的独特理解。课后, 定期开设美学美育、艺术鉴赏等课程, 不定期聘请校外艺术家开展作品交流与学术讲座, 及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向同学展示, 营造浓厚的艺术理论氛围。实施设计课题教学与多元化的考试形式,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主题性的意境课题形式。课题可教师拟定可自拟设计, 可抽象可具象, 要求学生写出创作感想, 强调对作品感受的叙述表达。这种意境式创作突破了简单的对景写生, 增加了情感的诉求与研究表现, 超越了纯绘画技能的研习, 注重审美情趣、美学理念与综合修养的滋养追求。课程考试亦采取多元化的形式, 作品展现除了传统画面呈现的方式, 还增加了文字解读、影像记录、口诉表达等综合多媒体展示形式, 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的创作理念。作业评价标准更是综合整个外出写生期间的个人表现、作品感染力、创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全方位考量。“大风景”写生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得佳作频出。

篇14: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一、引导学生积极构思习作美之所在

美育在习作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是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理念。学生通过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就会逐渐学会使用美的语言,在自己的习作天地里耕耘美的沃土,种下美的种子,并通过反复酝酿构思,对习作的立意、取材、思路、结构等加以思考、品味,一篇篇情景并茂、曲折生趣的美文岂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教师该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去构思美之所在呢?首先,笔者以为既然阅读教学是培养构思能力的基础,那么就应该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章法题材上都堪为学生写作的典范。如学完课文《爱之链》,课后出现这样的迁移小练笔: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以后——”续写一段话。教师在引导学生构思时要结合课文进行,可通过指导学生弄清课文意在揭示人间的真情,适当引导学生围绕爱的链条想一想:乔伊醒来以后,妻子会对他说些什么,乔伊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学生一定会浮想联翩、各抒己见,写下自己对爱的诠释。如此拓展,对学生不失是一次人性、心灵的洗礼,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其次指导学生编写提纲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编写提纲是提高学生构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列提纲可以使可以使作者考虑的更周密、思维更条理、结构更清晰,正如造楼房前要先绘好图纸,造起房子才不出格、不走样一样。

二、教会学生善于发现习作美之所向

小学生习作教学与美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紧密结合,密不可分。教师应在习作教学中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以美育为主线,把美育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以美的形式、美的手段作为写作素材料载体,从而取得较好的习作教学效果。

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实施美育,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美。教师要像一名口若悬河的导游,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美的窗户,启发学生主动采撷美的智慧花朵。如教学《草原》第一部分,作者初见草原看到的是“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小丘也是绿的……”感受到的是“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生在感受草原意境美之余,教师即可点拨:“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会吟诵怎样的小诗呢?你能帮作者吟诵一首吗?”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召和启迪,引起学生心灵的超级震撼,自然会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语言表达,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

三、激励学生倾情表达习作美之所获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激励学生表达美之所获呢?这是习作教学的目标与归宿,也是习作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表达是写作的关键一环,是将经过周密构思根植于头脑中的“新生事物”,用书面语言完整恰切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倘若构思是对一篇文章从思想到形式设计的“模型”,那么表达则是将“模型”化为“工程”,真正把美启动出来,表达出来。

要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练好语言文字基本功,培养学生从字、词、句、篇中感受美和领悟美的能力,以及通过造词练句、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中写安塞腰鼓磅礴气势:“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句子,把安塞腰鼓的火烈、豪迈与黄土高原后生们的粗犷、豪放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表现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教师激励学生表达美的过程中,还应要求他们做到结构有明晰的美感,再进一步启发他们在结构安排中显示整齐美、变化美、节奏美,并尝试这样的结构,练写一个片断,真正让美在学生声情并茂的习作中闪光。

四、放飞学生不断汲取习作美之所欲

教师应顺应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习作教学改革潮流,及时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中汲取习作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并自觉地把美育运用到习作教学实践中去,拓宽学生的习作范围。小学生性情活跃,喜新好奇。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飞学生汲取习作美之所欲,单凭几篇阅读教材是不够的。平时,应不断地给学生增添新的内容,以拓宽他们的思路。读多,才会积累多;积累多,才会有内容可写。因此,要结合课文的学习,经常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及一些好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让小学生健步地走在习作教学创新的时代前列。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在放飞学生汲取习作美之所欲的过程中,润色修改作文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美的具体体现。教师可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选取典型文例,进行示范修改,也可共同欣赏修改后的美文佳作,增强学生鉴别欣赏美的能力,并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上一篇:留学信 中文下一篇:英语作文范文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