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德育融合

2024-04-24

美育与德育融合(共9篇)

篇1:美育与德育融合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我校就如何运用各门课程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简称“三级”课程,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严格执行《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规定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文化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课程,教学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课程。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大讲堂和经典诵读。课表一经制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变更,不得随意换课或者改上其他课程,确保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能按照课程计划落实。

二、突出德育为先地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课程计划中,一年级每周开3节品德与生活课,二年级每周开2节品德与社会课,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和撰写教案,认真上课,充分开展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年级每周开出一节班队活动课,作为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开展主题教育;每年级每周各开出1节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热心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加强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道德教育、孝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的核心,德育因素或蕴含于教材中,或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本身。因此,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有三条途径: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各学科进行德育时,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二是教学方式的水乳交融,即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单纯的说教。我们反对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也反对将其他学科课上成品德课,从而失去了学科本位。

四、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作为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善于利用本学科教材挖掘德育资源。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备课时应深钻教材,于平凡处发现闪光点,于肤浅处提炼深刻点,努力寻找其中的育人契机;二是挖掘教学内容外的德育因素,如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寻找与教材类似的或起补充、拓展作用的资源;三是挖掘第二课堂的的德育因素。利用早自习、午自习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或读报、听广播,了解时事新闻;支持每周的升旗仪式,为主题教育和活动开展提供足够时间;重视阳光体育锻炼和眼保健操,开展各类运动会,关爱学生身心健康;鼓励学科组举办学科节,如语文的诵读与演讲,数学的生活数学竞赛和玩转魔方,音乐的合唱比赛和器乐比赛,美术的绘画比赛和书写比赛等。

五、重视综合学科教学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努力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让学生得到一流的智育;对于其他的综合课程,要加以重视。首先是保证每门课、每节课都开设,都上好;其次是建立完善学科组制度,在原有科学组、体育组、美术组、音乐组的基础上,增加电脑组、思品组,让综合学科尽可能专职化、专业化,有利于凝聚组内智慧,形成“我的学科我能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加全面、专业、快乐的美育和体育。第三是尽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其综合性的优势,让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得到协调发展。

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生命乐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有效教学逐步过渡到追求更为高效的课堂。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做到组织教学有序、纪律严明,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营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手常举,口常开,脸通红,眼发光”成为一种常态;要达到“本真”的教学状态,学科教学特色明显,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扎实的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关注,得到成长;要提倡“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科学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纠正唯智育的倾向。在作业训练方面,提倡少练精练,作业尽量当堂完成练习,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推行考前三天不布置家庭作业,节假日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实践体验类作业;使作业逐步向“布置科学、题型多元、质量结合、注重创意、批改规范”方向迈进。组织好“作业布置与批改”交流分享会,在交流中学习,吸纳,提炼符合班级和自身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作业布置方法。通过多种措施,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既轻松又快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以上要求,希望全体老师认真学习,悉心领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美育与德育融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

有很多人都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毛病,但是吕岱却例外。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受世人崇敬的周因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篇3:美育与德育融合

一、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于看重成绩, 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不够

当今社会, 学校为提高升学率, 学生们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迫中有着很大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备受重视。虽然教师也明白只用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定位是一种片面的判断 , 但学生成绩的好坏依然是判断是否为优等生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以试卷为辅导, 将教学过程转换为答题模板的复习和加强, 对于课本中文章的深入含义完全忽略, 也不在乎学生是否领悟到文章的美感和精髓。

2、对知识强行灌入, 没有与实践联系

语文是学生品德和修养养成的重要工具, 在课堂上老师们只是对一些诸如: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名词进行了阐述, 却没有注重对学生生活中具体的应用予以指导和解释, 致使学生们没有对这些优良的品德和传统予以实践, 因此, 语文教育失去了最本真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心理或思想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系统地实施积极的影响, 使之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是善的行为, 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品德的养成十分重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 通过艺术的途径, 靠美的形象打动人, 同时美是表现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 是情感愉悦的对象, 实施美育, 就是使学生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明确善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使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 归心向善, 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 以美引善, 是人在审美享受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 使人乐善好为。可见, 美育对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三、为应对新时代的要求, 语文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德育与情感融合, 突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中学的教育应注重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 进行有效的德育熏陶。语文教学艺术中, 教师情是理的先导, 理是情的升华, 德是理的结晶。入情才能入理, 入理方能动情。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地创设情感优化教学情境, 激活德育气氛, 以情激情, 激情明理。做到以情感化, 以理感化,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得到充分交流融洽, 产生和谐共鸣, 让思想教育在轻松而愉快的潜移默化的情境中进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 让课文作者的“情动而辞发”, 教师沟通学生的思想感情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水乳交融, 让学生在课堂上融会贯通, 心领神会。

2、美育有情感融合, 激发学生对美的共鸣

在美育中以情感打动学生, 进而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国在近代美学的开山鼻祖王国维, 把美育称为“情育”, 他认为“美育一面使人感情发达, 以达完美之域, 一方面为德育于智育的手段”。语文教材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 语文教师应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晓之以情, 动之以情,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启迪学生的审美情感, 让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愉快地接受德育。当被侮辱、被欺凌的祥林嫂站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当热爱丈夫、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水生嫂现在正午的荷花淀的时候, 当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芦柴棒”晕倒在锭子上的时候,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给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他们自然就会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别, 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3、德育与美育结合, 突出教学的审美性

幽默风趣的说理, 能让学生百听不厌;枯燥无味的说教, 会让学生“闻而生畏”。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究寓德于美, 以德示美的技巧。初中语文教学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首先,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讲究语言的丰富多彩美。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优美生动的词汇, 引人入胜的成语, 通俗风趣的歇后语, 色彩多姿的古诗词曲等都是精华国粹;其次,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讲究语言的通俗质朴美。要抓住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讲究德育教育的通俗化, 不过分追求华丽的词藻, 重视德育教育的思想性、审美性, 使德育教育有声有色, 美不胜收。德育与美育的交融在教学中应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 不是单为德育、美育而教育, 应当融于字里行间, 融于特定的情感、意境之中。切不可板起面孔进行说教。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 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 而且, 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 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 词汇却浩瀚如海, 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 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体验语文的魅力。

四、结语

教育是培育生命灵性和美德的工具,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过去的教学目的为参考, 响应新时代的要求, 不仅仅对一个个知识点进行机械的教育而是更对的将深入的内在的部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语文教育与德育、美育紧密融合,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任务, 放远眼光, 对学生负责, 造就合格的人才。

摘要: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的要求,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最看中的分数, 而是要和德育和美感结合, 让同学们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到中国传统中博大精深的文化, 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使语文教育的成果不在局限在表面。本研究针对新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和现在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分析了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美育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语文教育书简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一) [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篇4:美育与德育融合

【摘 要】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其目标培养高尚的人,它着力培养人的社会人格。美育的功能在于育美,其目标是培养高雅的人。加强班级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可以使班级管理变得更有趣且更为有效,更可以促进班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拥有审美情感,可以使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进入人的心灵世界,让美通过高尚的审美观念表现出来,使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从而加快德育的内化进程。

【关键词】中职;班级管理;美育;德育;途径

教育把“育人”作为根本目标,把青年一代培育成完美人格的人是“育人”的终极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这深刻阐明了美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德育与美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对现代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与美育相融合是增强班级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德育是规范,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规范中对人的行为、精神起激励、约束等作用。而美育则是通过对美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培养和锻炼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班级美育工作既是落实现代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经过观察和调查显示,现在中职学生普遍能追求美,却常常忽略内在美。特别是如今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如何去甄别真假、美丑、善恶,“非主流”现象常出现在校园。首先是交际方面,很多中职学生追求“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广交朋友、出手大方可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次是穿着方面,学生在追求“时尚”方面会产生误区,女生衣着暴露、佩带夸张首饰为美;男生则会以留怪发、衣着怪异为潮流。虽说这类的学生在学校只是少部分,但是中职青年学生的审美观还不健全,容易产生追求另类的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从上述班级对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融于美育工作尤为必要。

二、德育与美育相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中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培养适应于时代发展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作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对于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完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德育和美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从整体情况来看:道德教育重视理性教化,主要通过逻辑语言;审美教育偏向情感感化,主要是感性形象;道德教育一般功利化、规范强制,审美教育一般会超功利、表现自由;德育注重道德实践,主要是修炼品德、以善为美,美育关键是对审美的实践,包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德育和美育不同的特点,两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在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将两者相互结合,取其精华,优势互补,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全面的育人功能。

三、实现班级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的途径措施

(一)美的环境造就人,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班级是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环境的好坏优劣,在学生心灵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建设环境文化要以美为目标。可制定“净、静、竞、敬”的班训:干净的卫生、安静的自习、竞争的学习氛围、文明的行为举止,这实际上也是“班级无小事”原则的体现。在班级里放置花草,一方面美化了环境,另一方面彰显了班级的活力。精心设计规划的黑板报,通过黑板报,宣传了德育思想,在美化黑板的同时,老师和同学在创作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显著的,当看到一尘不染的地面,扔脏物也会心有顾虑;当呆在安静的自习室,有动静时也会尽量放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知行做合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生活中去体会、感知、行动,从而达到知行做的高度统一。

(二)美的活动锻炼人,开展人文艺术的德育活动

德育较为重要的载体和门路是开展各种美的活动,依靠各种艺术表现方式(舞蹈、书画、器乐等),举办体育、艺术活动(运动会、文艺表演、技能竞赛等),选用各种教育形式(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参观访问等)与其他仪式结合(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节日庆祝等),从而充实、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同时,通过美育活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美丑。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而又富有情趣的氛围中感受文化和陶冶情操,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净化学生的心灵,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美的平台,磨练他们的品性和意志力,也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学生走入职场前,为他们夯实基础。

(三)美的文化教育人,构建美善相融的班级文化

操场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教室文化等等都是校园文化。因此,学校在建设时对每一个地方都很注重和讲究,力求用一个美丽健康的校园来影响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性。美,不但有自然的美、科学的美,还有人格的美、人文的美、人生的美,还有我们在欣赏他人之美的过程中创建的自己的美。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班主任可根据学校育人的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班级特色文化。从班级文化主题、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发展目标、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班级主题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努力提高学生“美”的意识和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美的教师感染人,塑造内外美和谐的班主任

儿童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后,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学生们的言行举止也深受教师们的影响。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魅力而又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呢?老师的仪表、风度等外在的美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这决不是教师魅力的全部。能否赢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不是由教师专业知识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审美品味等综合素质融铸而成的。

四、结束语

中职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帮助青少年这一代成为拥有健康体魄、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班级中要将美育和德育完美融合,需要加强自身对美育、德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它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工作中大胆实践并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而更好地研究出一套自己得心应手,学生们又能欣然接受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戴锐.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10

[2]徐丽素.社会思品课堂的德育美育化探析[J].成才之路,2011-08-15

[3]洪岩.谈美育与德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0

作者简介:

孙超,职称:中教一级,专业:舞蹈;

篇5:浅论美育与德育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美的修养,发展审美能力,使青少年身心更加完美。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使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智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具有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本领。所以,德、智、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普遍忽视德育,更不重视智育和美育。认为美育是“空任务”, 德育是“软任务” ,智育是“硬任务” ,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本文从教育工作角度谈谈美育、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

一、揭开美育的面纱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美育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低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浩瀚的大海,高峻的山脉,无垠的草原,一泻千里的江水,都蕴含着美意,这是大自然的美;刘胡兰的慷慨就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壮烈,抗洪抢险中人民子弟兵的非凡表现,李四光的地质之光,这些都是社会美;贝多芬的交响曲,达·芬奇的绘画,更是被世界公认的艺术之至美;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的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行为美,;诚实热情、乐于助人的心灵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必须训练他们的视觉器官,提高其视觉感受力;引导学生接触英模人物的事迹,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参观科技成果的展览„„都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美。

二、德育蕴美育

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富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人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历来重视美育的人也都重视其德育的效果,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

三、智育之花常开

启示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性的智育,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劳动技能,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通过美育,能够心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了解历史,自然,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的科学研究,这是为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整合所证明了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发现者,他的研究方法称为在本质上是“美善的,直觉的”,深信大自然定是合乎规律的,而事物的美和大自然的和谐是相一致的;因而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真。以美导真,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奥秘,能够大大开拓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人们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就在日常学校教育中,运用以美导真的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便于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存规律,例如:对称、均衡,文艺作品的、美术写生、参观、浏览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辨视事物的异同,发现特征,掌握变化,提高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等。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提高驾驭客观变化的能力。

篇6:邹武军论文美育与德育

龙川县赤光中心小学 邹武军

【摘要】:我们的美术教育家前辈们早已总结出美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这三个功能没有明显的其别,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的今天,美术已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科,越来越收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所以美育(美术教育)中的三个社会功能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这恰巧符合德育的内容。因此,美育里有丰富的德育内容。美术教师只要利用好美育里的德育内容,用好正确的德育方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的一代新人。【关键词】:美育;德育;挖掘

如今,现实中的学生都是零零后,独生子女。如何培养好这一代新人,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美术学科这一优势,传承中华传统艺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下面就以现实情况,浅谈自己对实践的理解。

一、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的困惑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老师的主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之前,大家强调的是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当今,教书与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成绩与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美育与德育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

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是否研究学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

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说成是美的,禁止学生做的说成是丑的,要求学生去追求美的,摒弃丑的,同样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能力。爱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我国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讲述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闻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就想弹几个曲子给牛听听,于是他拨动琴弦,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是那么娴熟动听,可是牛只是低头吃草,毫不理会。后来他又弹了简单的曲子,一会拨弄蚊子的叫声,一会拨弄小牛的叫声,那头牛竟竖起耳朵,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留心地倾听着。罗丹的话和“对牛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认识、感受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美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辩别美和丑。有的学生爱着奇装异服,那是因为他(她)觉得奇装异服就是一种美,你去禁止他(她),他(她)会觉得委屈,不会接受;而你要是培养和提高了他(她)对美的认识能力,让他(她)认识到奇装异服不是一种美,而是一种丑时,他(她)就不会刻意去追求。

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地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

篇7:第二章 第六节 小学德育与美育

学生指导

第六节 小学德育与美育 一 小学德育(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思想教育事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本质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因此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和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1)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2)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等因素。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品德认识

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

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听德意志

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

示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五)小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六)小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1小学德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

课外、校外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少先队活动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2小学德育的方法

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果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②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2)榜样示范法

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3)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4)实际锻炼法

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活动(5)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6)品德评价法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作评定等。考题再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是()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解析

D 小学教师用小红花小红旗的奖励方式来鼓励学生诚实助人为乐的行为,这种方法是()A实际锻炼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解析

D 二 小学生的美育心理与美育工作(一)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

衡量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有三个标准,即审美态度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发展和审美感受力的提高。特点:(1)审美形态的范围扩大(2)相当稳定的审美偏爱

(3)有了比较具体的美与丑的审美评价标准(4)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在提高

(5)明显的接纳和理解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困难

(二)小学生美育的方法和策略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1)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

篇8:美育与德育融合

关键词:风景写生,德育,美育,融合

风景写生课程在高等艺术院校中是作为各专业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 教师带领学生们离开喧闹的都市, 在乡间的自然淳朴中去“师法自然”。带队教师与学生在朝夕相处, 将对学生们的日常关怀“润物细无声般”融合进教学实践活动中, 同时做到了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在潜移默化中的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双重功效。近年来, 我院尝试将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于风景写生课程之中, 构建出一套“大风景”的教学模式。

一、提出“大风景”写生教学理念之缘起

在当今严酷的就业形式下, 大学生们已经普遍没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心理, 面对未来比较茫然与焦躁。一方面, 学生在人生观与世界观初步形成阶段需要他所信任与崇拜的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引;另一方面, 高校的德育课程又只限于单纯的大课宣讲, 缺位生活场域的人文关怀, 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展开与有效沟通, 知与行的脱节, 使得学生普遍比较排斥德育课程。美育教学也有同样的困境出现, 互联网大数据的普及, 使“慕课”等网络教学模式让艺术教育走进“有教无疆”的广阔天地, 各类中外名家名作的高清晰图片信息更是唾手可得。可以说当代艺术学子们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看似越来越便捷而广泛, 但信息量爆炸般庞杂的互联网络也往往会让人迷失其中, 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沉迷与对摄影图像的依赖使得学生们的作品与现实世界越来越远, 作品缺乏思考深度。如何帮助学生穿越“迷网”, 擦亮“慧眼”, 作品渐“接地气”, 在学习有效知识的同时又能保证健康完善的身心发展, 是高校美术教师们需要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 我院改革传统风景写生课程, 提出“大风景”的教学新理念。风景画创作不应该仅仅是一幅优美风光作品的视觉享受, 观看画作带给欣赏者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慰剂与达成夙愿。穿透画作呈现出的应该是画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人文情怀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一教学理念及培养模式的探索, 突破了以往风景画写生教学中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格调和造型能力培养, 更加重视教育者在美育的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师生通过愉快的互动沟通, 在专业教学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真正达到培养人、砥砺人、完善人的最终目标。

二、“大风景”写生教学的内涵精神

德育和美育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 它们都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德育侧重说理, 注重用“概念”说话;美育侧重行动, 注重用“形象”说话。但二者又都是“人学”, 研究和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真正完善的德育绝不应该仅是古板、空洞的教条, 而应该是心灵的疏导与充满情感的交流, 艺术美的力量会使德育变得丰盈和富足。孔子早就提出过“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人生道德修养路径, 荀子也提出过“美善相乐”, 即倡导德育与美育的完美融合。古希腊也曾有过“缪斯教育”, 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即是善”的观点。中西方的先闲们都懂得借助美育形象的、诉诸情感的力量来促进德育, 以艺术的手段来塑造完美的人格, 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绘画教学实践与日常关怀可以说是学习与生活看似截然分开的两面, 而在风景写生课程中带队教师与学生们的朝夕相处, 为这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学生们与喜爱的老师同吃同住同画画, 这种无间的接触形式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面对同一风景共同创作过程中, 教师坦诚悉心的指导学生创作, 学生对老师没有了隔靴捎痒的芥蒂与代沟心理, 朋友般敞开心扉的亲密相处。吃饭、画画、不经意的聊天间就会把学业与思想的困惑都袒露给老师, 而这时老师的几句良言点拨是胜过课堂上千言万语的。乡间自然淳朴的生活写生, 可以让学生找到简单、坦诚的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 大自然中不加人工雕琢的天然形态都可以成为造型活动最为依赖的基础。任课教师在启示学生用“自然法则”在画布上进行视觉元素再创造的同时, 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更加坦诚、闲雅的面对生活;引导学生体察日常生活中社会大众的悲欢离合, 平日烦躁都市生活中所忽略掉的“微不足道”的温情劳作。

三、“大风景”写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国内目前的风景写生基地教育资源已呈现日渐完备的态势, 普遍完善了教学接待的条件, 大都有着便利的交通, 形式各具特色、内涵积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外出风景写生前, 任课教师会充分遴选写生教学基地,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落实教学过程的实施推进。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没有过外出写生的体验, 缺乏对风景写生的造型规律及特点的了解认识。课前, 教师会先指导学生对喜好的名作做适当临摹, 以减轻学生突然面对自然风景时的茫然与仓促感。课中, 教师通过现场写生示范展开教学活动, 带领学生逐渐摆脱教室写生的局限与约束, 感受如何通过穿透自然的繁复, 归纳、提纯、表现, 完成从对自然物的描绘到表达心像的创作过程。欣赏中西方风景画历史上的名作, 分析构图、色彩, 技巧, 引导学生品读大师作品背后所包涵的对美的独特理解。课后, 定期开设美学美育、艺术鉴赏等课程, 不定期聘请校外艺术家开展作品交流与学术讲座, 及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向同学展示, 营造浓厚的艺术理论氛围。实施设计课题教学与多元化的考试形式,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主题性的意境课题形式。课题可教师拟定可自拟设计, 可抽象可具象, 要求学生写出创作感想, 强调对作品感受的叙述表达。这种意境式创作突破了简单的对景写生, 增加了情感的诉求与研究表现, 超越了纯绘画技能的研习, 注重审美情趣、美学理念与综合修养的滋养追求。课程考试亦采取多元化的形式, 作品展现除了传统画面呈现的方式, 还增加了文字解读、影像记录、口诉表达等综合多媒体展示形式, 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的创作理念。作业评价标准更是综合整个外出写生期间的个人表现、作品感染力、创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全方位考量。“大风景”写生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得佳作频出。

篇9:美育与德育融合

【摘要】随着德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创新,班级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塑造学生理性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但因学生的德育教育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从教学实践上看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借助外力因素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将美育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中,通过美的渲染、吸引作用,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本文将从形体礼仪活动的角度探究学生德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通过实践探索出美育与德育融合的行动策略,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形体礼仪活动 德育 美育 融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8-02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各种新的思潮和文化,对传统道德文化以及礼仪文化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偏颇。因此,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以及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德育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美育教育相融合,从形体礼仪上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内在价值,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进行自我约束,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现代学生形象。

一、学生班级德育教育问题

1.过于重视经典,缺乏时代特征

在开展的班级德育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自己对德育教育的理解,选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进行德育教育,如选择杜甫作为德育教育对象,通常会着重讲解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而对他的孤寂和落寞则鲜少介绍。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某种道德持有认同的态度,通常会搜索一些能够支撑这些道德观点的证据,而对负面的内容却只字不提,这种过于完美的道德论点脱离实际生活,容易让学生形成功利思想,同时对学生以后道德观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评判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2.德育形式过于单一,无可持续性,缺少互动

在德育教育上,为了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将管理作为规范的戒尺,以外在的强化代替内在的自化,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让道德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却不能保证发挥持久的作用。例如,在班级开展榜样学习活动,学生对榜样的理解不同,所以,学习的方向也会有所不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因过于强调榜样某一方面的特质,学生就会向教师讲解的方向靠拢,将其作为实践的一把“戒尺”,这种过于追求片面意义上的道德将会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变得狭隘,对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德育教育多以口头上的概念讲解或理论阐述,很少进行实践,违背了德育教育意识、行动、情感等多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限制了德育教育的教育作用。

二、德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

1.德育与美育之间具有一致性

德育与美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美学熏陶以及道德教育让学生拥有美的心灵,做他人认可的事情,从而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德育与美育属于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两者存在一定的兼容性,道德要求与人为善,美育希望人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他人,所以,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德育中包含美育的内容,美育中也有德育的因素,由于善与美的统一,所以,崇高的道德行为,也是美育的内容。

善与美的统一决定着美育部分与德育部分的统一。例如,在班级德育教育中,开展形体礼仪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待人和善,通过得体的肢体动作以及礼貌的语言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得到他人的认可[1]。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互动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视频和文本资料,然后在课上展示,让学生对德育教育又一个具体的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购买《文明礼仪漫画》、《礼仪实训教程》、《文明礼仪知识手册》等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学习,以促使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2.德育与美育的互补性

因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所以,它们在产生社会影响方面能够相互补充。美育和德育的相互补充,可以让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班级德育教育中,融入美育的内容,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不良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意识到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2]。在班级中开展德育教育,以礼仪形体活动为载体,通过对良好行为举止的模仿及美育与德育融合后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道德文化的理解,并能够亲身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风气,减少校园暴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三、德育与美育融合途径

1.经典向时尚的转化

德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首先要突破学生对经典内容关注度不高的问题。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学生对时尚的把握更加敏锐,所以,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契机,在经典中融入时尚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时尚艺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文化,凝聚了时代精华,将流行的元素与经典元素融合起来,让学生对美的标准与感受更为深刻,从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用实践检验。在班级中开展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形体礼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教师可根据平时观察到的不良表现,制定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学生不注重文明礼貌用语,飙脏话,好动手等,教师可以先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经典著作,然后将其与现代典型人物经历相融合,通过故事引导吸引学生注目,之后开展班级内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文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再如,开展的《职场礼仪—我微笑我美丽》,全班同学一起寻找自己与他人的最美笑容;在服务类专业开展《为绅士淑女服务的绅士淑女》活动,在职场模拟中,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最专业的一流服务;开展的《最美形体礼仪体态》活动中,学生把个人的礼仪标准姿态,以全班的照型形式展示,用相机记录永恒的美好,用信息化工具在朋友圈分享、反思。这些活动充实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让他们课后的生活也丰富多姿起来。同时,通过形象生动、富于美感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与追求,不仅符合人的爱美天性,而且有利于良好道德意识、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愉快而又富有情趣的氛围中感受文化和陶冶情操,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美的平台,磨练他们的品性和意志力,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在学生走入职场前,为他们夯实基础,使其准备充分,愉悦学习。

形体活动是美育教育活动,礼仪教育则属于德育范畴。形体礼仪活动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舞蹈、健身操、瑜珈等各种训练手段用以改善形体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把日常交际礼仪与形体训练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把良好的站、坐、蹲、行姿态,彬彬有礼的待人接物组合成形体礼仪操进行表演,通过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形体美和综合素质,让形体礼仪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班级德育与美育的融合。

2.化直白为含蓄

传统德育教育惯用直白的手法,以概念、推理的形式思考德育,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缺少实践支撑,忽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美育教学可营造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氛围,强调间接教育,让受教育有一个自身领悟的过程。德育与美育的融合,让自然的力量通过顺畅的渠道达到理想的彼岸,蕴含的教育力量更能发挥持久的作用。例如,在课堂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提炼出形体礼仪的部分,让学生仿照课本上的描述呈现出当时的情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同时还能够通过形体动作捕捉到其中的道德内容,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另外,从形体训练入手,实现德育与美育的融合。身体姿态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动静之中展现出个人的气质、修养、品格和审美能力;礼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沟通心灵,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掌握职业人的礼仪素养,凸显个人魅力。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对中职学生的外在形象进行了很好的塑造,而且对即将成为“社会人”的中职生来讲,更塑造了他们的职业修养和内在品格,是将德育与美育相互融合进行教育的有效选择。故形体礼仪活动无论是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方面还是今后的社会化发展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以形体礼仪活动为载体实现班级德育与美育的融合需要寻找两者的共通点,通过有效的融合途径,让两者能够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品质发展。相对于传统德育教育,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将进一步促使学生道德的发展,从而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段小薇.论形体与礼仪课程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2,7(12):192-192.

[2]师苗伟.“以美育德”的中职学校德育实践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11(7):31-33.

上一篇: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反思下一篇:亲情暖我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