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形势下美育的特征与作用

2022-09-12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 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

1 和谐教育形势下美育的特征

在和谐教育形势下美育的特征是以情感教育为主体, 主要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这种特征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 如美术和音乐, 但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 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 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 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

美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而通过美育, 在人的本质内部寻求为人建造自由自在的家园的内在根据,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消除现代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给人带来的异化现象。消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美育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来陶冶受教育者的心灵、行为、语言和体态等等方面, 进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完善受教育者现代人格的目的。

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和谐发展, 美育教育具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人的和谐主要是人格的和谐与心智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超越了物质局限的自由的人——审美的人。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也就是人应该用美的尺度来衡量一切, “美的尺度”, 实际上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人的尺度, 是人类走向解放的尺度, 所谓人的解放, 就是全面实现人的自由本质。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学说, 在理论与实践上指明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实现这个人类的最高理想目标。人类历史愈发展, 人类愈自由, 人愈将在完美的意义上成其为人。和谐社会正是不断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社会, 使人日趋成为完美意义上的人。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强化人的审美感, 使现实的人成为审美的人, 使其更好地融入和谐社会的生活, 积极从事和谐社会的实践。这就需要美育工作者发挥美育的功能, 重视社会成员成长过程中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养成, 关注受教育者心理和人格的发展, 为和谐社会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发展过程, 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它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 这里诸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不能分离的, 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是统一的。从系统观、协同论的角度来看, 唯有把德、智、体、美、劳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注重整体结构的协同运作, 减少或消除因不协调所产生的内耗, 强化教育过程中的协同效应, 使各方面和谐一致, 协调作用, 才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用, 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只有把个体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才算实现。所以, 只有教育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才会有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2 和谐教育形势下美育的作用

2.1 美育可以开启智力

现代科学已证明美育和智育都能发展人的智力, 但其作用不同。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 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二者既不能互相代替, 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 只有两者并重, 才能使人的知识和感情调和并促使人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美国科学家罗杰斯培里成功地研究出了人脑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是以语言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右半球管理形象思维, 如果片面地发展逻辑思维, 而不发展形象思维, 就会造成大脑两半球的失衡。而美育以直观的形象的自然形态和生动的艺术形式为其主要内容, 就使受教育者的发展得到平衡, 这对人的思维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2.2 美育可以发展人的想像力, 培养人的创造思维能力

美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对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对美的创造, 创造力就其实质来讲, 是一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持久活力, 美育开启智能的主要功能, 就在于激发和丰富个体的创造欲望和动力、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 并由此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力提供“源头活水”。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然而创造性思维又是心灵的感知、想像、情感与理智等诸种心理功能要素的交融会合, 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的有机统一。创造思维这种高度综合性, 就要求各种教育协同作战, 才能有效促进它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方面, 美育更有着特殊功能。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直觉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审美的意义上去理解的。事实上, 自由审美和科学直观是相通的, 它们都是人感性直观想像时产生的。在科学研究创造思维活动巾, 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审美现象, 就是对科学美的追求。

2.3 美育自由灵活的教育形式, 能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

爱美是人的天性。因此, 美育不需要强迫、灌输, 以自由的方式进行, 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 表现为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境界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美育的过程中, 审美主体总是处于一种精神自由状态, 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心理需要, 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因此, 美育易于引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使受教育者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育的手段看, 美育必须用美的形象作为手段去吸引人、教育人。因为美足自由的象征, 是人的一种自我超越, 因而人在美的形象面前, 能看到自身的价值、希望和理想, 从而激励自己玄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 美育就成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促进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2.4 美育能够拓展人的认知领域

美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 也有艺术领域里多种多样的审美形态。美育在引导人认识美的形态的同时, 也拓展了人的认识领域, 如人们对自然美的认知使人认识了自然的形式特征, 对社会生活美的认知, 使人认识到自身和周遭世间的存在, 从而在思想行为与社会美趋于同化而达到和谐。而作为美育核心内容的艺术美, 更是艺术家对内然美和社会美的创造性反映, 他们向受教育者展示了理想, 总结了人生规律, 使受教育者超越时空限制, 使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因此, 在当前构建和谐教育形势下加强美育,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真谛中, 增加自我解剖的自觉性, 使内在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

摘要:和谐教育形势下美育的特征是以情感教育为主体, 主要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 可以开启学生的智力,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拓展认知领域, 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

关键词:和谐教育,美育,特征,作用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简析下一篇: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