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2024-05-07

在美育中渗透德育(精选9篇)

篇1: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美育和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而且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德育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道德高尚,至少是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因此不难看出美育同德育有异曲同工之用。所以笔者认为在美育中可以渗透德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形象的美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一特点正好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不谋而合,美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对美的形象的感受、认知、鉴赏和创造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引起情感的激荡,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根据美育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首先,充分利用人皆爱美的心理,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有了对美的追求。学生染发,佩戴耳环、项链,穿超短裙,学成年人吸烟等非常“时尚”而学校又不允许的行为,教师往往会三令五申的禁止,但效果不佳,甚至你是越禁止,学生越要去做,因为他们已经认定那就是美。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美,找一些心灵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懂得心灵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永恒的美。再如,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快乐,主要原因恐怕是他们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英勇无畏的表现,或让人注意他,或是受一些影视作品中打斗场面的影响,觉得舞枪弄棒是美,飞檐走壁是美。教师可在批评之后,问学生:你觉得电视电影中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帮助学生弄清英勇、英雄的本质。这恐怕比找家长、写保证书、背守则的效果要好。

其次,充分利用各学科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鉴赏美。特别是语文学科中美的对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渗入德育教育。文中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手工艺作品。优美的对象以清丽、柔媚、娇小、幽静、轻盈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从而产生愉快美好的审美心理。如: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亚落日,陈荒煤笔下玉琢冰雕、柔韧又具弹性的玉兰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这些形象美,无一不可爱至极,令我们心醉神往。有壮丽的山河、建筑,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强烈的壮美感受。如: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发出雷鸣般轰响的冬天烟台的海,雷霆万均的钱塘潮,怒涛狂啸的黄河,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这些形象以其巨大、急疾、刚强的特点,引起读者舒畅、豪情万丈的审美愉快,让人感受于人类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激发读者创造的欲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崇高的人物,我们很难忘记《大江保卫战》中面对肆虐的洪水,没有退缩、勇于抗争的人民子弟兵,手托炸药包、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董存瑞,“烈火焚身若等闲”的邱少云,轮椅上的霍金,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艾兹病小斗士,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叶欣„„这一个个或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形象,或不屈不挠地同贫穷、病魔、困难作顽强抗争的人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一

次又一次地使我们热泪盈眶,他们崇高的灵魂让我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激起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关爱他人,增强自信心,努力地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生。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德育教育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

第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创造美。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创造美的平台,启发诱导学生创造美。当学生心中有美,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有表达美、赞扬美、创造美的冲动。这时,教师即可诱导学生用相机、色彩、文字、声音等媒质去表达心中最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之后,会用实际行动去助人,或俯下身子捡起一团废纸,或主动去把垃圾倒了,或伸手扶起倾斜的花草树木,或将不慎掸落的雏燕放入窝中„„其人格将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认识,对美的鉴赏,对美的创造活动的同时,也对学生渗入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做一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人,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教育者所期待的结果吗?

篇2: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一、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策略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2.通过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篇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初步感知自然美

1.声情并茂的范读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显然感悟作品的自然美, 首先从朗读开始。教师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 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景氛围, 把学生引入作品中, 感受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 得到听觉的享受。

2.多种形式的自读

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 用优美的声调, 抑扬顿挫地反复朗读课文, 能进入课文情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舒心畅怀地感受作品的美。可采取多种形式, 教师要适当给予点拨, 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读得兴趣盎然。

3.形象逼真的图片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之后,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跟作品内容相符的图片。这些栩栩如生的图片, 特别是一些自然风光、山水美图, 学生乐于观赏, 大有一饱眼福、赏心悦目之感, 从而得到视觉的享受。

二、深入体会神韵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 获得审美愉悦后,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真、善、美的识别;对作品逐渐加深的理解, 并能给予审美评价, 得到新的领悟。这就是从欣赏自然美到神韵美的过程。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神韵美, 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主, 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品字词

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已感知作品的语言美, 至于为什么美, 就要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字词, 理解美的语言, 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在《孔乙己》中, 动词运用最为传神的是“排”与“摸”两个字。一个“排”字, 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了孔乙己的阔气, 也写出他得意炫耀的神情, 显示他的穷酸本相。“摸”与前文的“排”形成对比, 一个“摸”字显示他的尴尬与无奈, 显示他的穷困潦倒, 可笑之极, 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赏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生动形象、概括性极强的句子和点睛之笔去赏析, 以此为“入口”, 探入课文内蕴, 感受作者情怀,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但作品中某些看似平平淡淡的句子往往被忽略。如《荔枝蜜》结尾有这样一句:“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单从表象看, 只写作者做了个梦罢了, 如果深层揣摩, 前后联系, 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浮现“梦境”, 然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卒章显志, 赞美劳动人民的情感。这样就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领悟透彻, 学生的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评形象

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 离开了形象, 就谈不上美和美感。特别是鲜明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作者的褒贬爱憎感情, 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通过评析形象, 学生会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得到美的熏陶。如《一厘米》, 通过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 塑造了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形象。通过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 学生的心情得以愉悦, 感情得以升华, 灵魂得以净化。

4.析意境

意境美, 即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富有立体感的生活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 赏析作品优美的意境, 感受美的艺术境界, 理解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岳阳楼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 作者用白描手法, 粗笔勾勒出巴陵的胜状美景:“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 雄伟壮观, 放眼望去, 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 无边无际, 连莽莽群山, 滚滚长江, 也被洞庭湖所吞噬, 那早晚的阴晴变化, 更是神秘莫测, 或是阳光灿烂, 或是暮色苍茫, 或是暮霭朦胧, 或是云霞满天。

5.感真情

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 斯读者文生情。”作品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教师要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 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没情就没有诗”, 诗词教学更应以“情致”作为美育的突破口。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此句直接抒情, 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 让这颗愁心随着风, 和着月, 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这种高尚真挚的友谊激荡着学生的心, 学生被卷进诗的境界中去感受诗情的美。

三、拓展延伸创造美

篇4:浅论如何在美育工作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和德育;相互渗透

21世纪的学生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体育上的懒惰、美育上的肤浅等消极状况,反映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陈旧化、形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因此,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立足于新世纪培养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形成崭新的、宽阔的教育氛围和思路,是深化教育改革、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应该以美育为突破口,不断寻求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健全的人、高尚的人,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对新时期教师的考验。

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探索以美铺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新路,努力办出学校特色。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丰富课外活动,开拓思路,寓美于德;遵循重在育人、强化参与的教学原则,同时大胆探索教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美育的德育功能。在多年的美术基础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第一,重视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欣赏课上,从绘画作品的历史背景,到绘画技法与构图,再到色彩关系和人物心理、表情,细致入微地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体会创作者的激情和挫折,使学生加深理解,感受艺术的魅力与真谛。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户外活动,开启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丰富的户外活动。学生写生时,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利时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品质得到了培养,同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村生活的体验,会启发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热爱与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

第三,重视审美情趣和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课堂上,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理解,对中国画的历史与融通,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中国建筑、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摄影作品的生活化出发,处处培养学生的情感,教会学生生活的态度,懂得做人的价值。

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學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同时,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学生们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修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篇5: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二小学 汤小洁

作者职务: 教师 文章类别:教学经验类 单位地址: 克拉玛依市南新路16号 邮 编: 834000 联系电话: 0990—6858439(办)电子邮箱:28006342 qq@.com 集体组织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

集体组织单位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林园路38号 邮 编:834000 集体组织负责人姓名:丁中秋 电话: ***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学校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本学科的一些特点,努力探索与实践把环保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巧用废旧材料

教学中的废旧材料主要是指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例如:牙膏盒、饮料罐等。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掉,但也有个别环保意识较强的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只要合理、安全的进行利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1、废纸类

纸类废品由于特点的不同,低段学生更容易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平时让学生所收集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各种练习利用,例如:一年级《太阳》这一课,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报纸和其他彩纸进行课堂练习,我先让学生们把自己所收集的报纸揉成球状,然后再用彩纸粘贴上眼睛、鼻子、太阳的光芒等,通过这课的练习,学生即训练了眼手协调能力,更在无形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制作的成功感。又如:一年级《漂亮的瓶子》这一课,学生根据平时收集到的各种废旧纸张、挂历,撕成各种形状然后进行重新的组合。学生在撕贴的各种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重新组合的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做事的自信心等。

2、棍棒类

利用冰棍棒、吸管等废旧材料进行各种练习。例如:在《冰棍棒玩具》这一课中,学生利用收集来的冰棍棒进行设计制作,有的同学把冰棍棒相互交叉连接,做成一个可以活动的X形状,粘贴上牙齿、翅膀,做成也一只活灵活现的大鸟。还有的同学把冰棍棒制作成会走动的小人等。吸管可以剪成小段,穿出漂亮的饰品,也可以进行一些拼贴的练习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即培养了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又增进了做事的耐心。

3、包装盒类

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又有不同的作用,较大的盒子可以在游戏中制作成为小房子,电视机,甚至还可以作成盔甲穿在身上等。较小的盒子同学们可以相互合作,组合成为各种各样的物品等。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4、塑料瓶类

利用瓶子进行制作,例如:《瓶子》一课,我就利用瓶子的外形特点进行自由装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有的同学使用到了橡皮泥,还有的同学把自己玩具娃娃的衣服穿在了瓶子的身上等。

由于这些材料取材方便,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较多,即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又减轻了学生家庭使用学具的家庭负担,在完成使命后,还可以集体回收,保护环境,增加班级收入。让学生在点滴生活中感受,只要合理使用,废物也能变成宝。

二、巧授环保小常识

美好的环境造就美好的心灵,在平常的课中抓住各种机会传授环保的一些小常识。

1、废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同学的作业掉页、画错撕掉的现象,利用这一特点,告诉同学们一吨废纸,经过加工,可变成800千克的再生纸,比生产同样多的纸,节约100吨水,可减少35%的水后污染,还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提倡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来为拯救大树做贡献。学生听了后大为吃惊,自发的在班级后面放置了一个大箱子,把平时的废纸放在里面,学期结束后卖给回收站,进行客观、统一的回收利用。通过点滴之道,培养学生的废物再生知识。

2、突发事件

利用课中发生突发事件进行随时随地的环保教育,例如:有一次我在上二年级的课时,看见有一个孩子低着头,在玩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他在玩一枚电池,我就抓住这个了机会进行环保教育。我问:你知道电池有毒吗?这位学生一听吓了一跳,手中的电池掉在了地上,于是我就捡起电池告诉大家,电池虽然在我们的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也是一种有毒品,废旧电池在自然状态下分解速度很慢,如果随意丢弃即污染土地又会污染饮用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废旧电池找个新家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学校的废电池回收箱里吧。

3、节日、纪念日

在教学中穿插节日、纪念日的讲解。例如:

4、22地球日:内容给学生渗透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只有一个,提出“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口号。

6、5环境日内容:了解周围环境如何、怎样保护环境。

3、22水日内容:了解水的重要性,通过各种资料,了解世界各地水资源短缺,非洲等国家因没水而导致很多人死亡。“水就是生命之缘”,我国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篇6: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作者] 邵宪邦

[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文章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科学地把握准备、施教和控制三个关键性环节。

一、准备。

从美学角度讲,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的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风景谈》,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给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当微风传来驼铃响,红旗映入眼帘中,这里便有了风景。

2、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谊的深层美,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3、求真(升华)。所谓求真,是指教师在析事、归纳的基础上,借助于旁证和激励等手段。谋求学生认识和升华。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想阶段,意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可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家为什么能兀兀穷年笔耕不辍?为什么宇航家能明知危险而笑登太空?是美的开发和创造给了他们以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要把理想美变成多彩的.现实美,尚需自己的主观奋斗,进而提高他们追求美的能力。

三、控制。

在施教方法的调控中,教师应注意求序、求隐、求活。“求序”是指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对美学基本内涵以认和接受的规律程序。内容安排要突出科学性和逻辑性,进而形成美育教学的链环。“求隐”是指对学生的美育渗透要与语言教学融会在一起。“求活”是指在教法上谋求信息的流动。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信息输出--反馈--输出的流动过程,在这种动态教学中使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得以协调运用,使学生听说读思的积极

篇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广水实验高中 孙建华

内容摘要: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学生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也关系到其一生。语文教学开展美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浇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新课程标准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课)语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美、体验了社会美、享受了艺术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说:“美育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新生活的创造者,一个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行为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合乎美的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

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优美、更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了。比如说《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句式使我们感受修辞之巧表达之妙,又使我们感受语言之精意境之美,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居所?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从主观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客观上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应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北国风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雪”不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直接融人大自然的怀抱中。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高中新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少年,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读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你会加深一份对祖**亲的眷恋之情;读穆旦的《赞美》,你会体会到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含义;读《陈情表》,你会增加对父母的依恋和感激。高中新教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困境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而赞美人类的崇高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则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的三大支柱。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材料归类整理,相互传阅;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意境美,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结构美、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篇8:刍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美在物理学科中的表现

大千世界, 美可谓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结构、运动规律及变化法则的科学, 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 其涵盖的范围大到宇宙天体, 小到微观粒子, 可谓反映我们身边事物中蕴涵哲理的科学。在物理现象、科学原理以及科学家的研究精神等诸方面无一不透露着物理之美。

1. 物理现象中的美

昼夜轮回、星月璀璨、海市蜃楼、缤纷彩虹……这些自然界的现象让人引发无限的遐想, 无不透露着大自然的浪漫之美。台风、地震、核弹爆炸、岩浆喷发让人类社会笼罩在巨大的灾难之中, 这些现象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 它们无异于丑陋的魔鬼, 让人产生恐惧和憎恶。然而, 换用物理的角度来看它们, 这其中却蕴涵着一种让人敬畏的力量, 是自然界巨大的能和力的爆发, 无不让人体会到自然界和科技带来的震撼之美。此外, 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每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都与物理规律的重大发现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息息相关。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以来, 先后经历了三次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 这些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物理原理在科技、社会和生产中的运用, 无不体现了人类智慧所创造的物理现象与现实之美。

2. 物理科学之美

自然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相互依存, 遵循各自运动规律而又有序、协调、对称、统一的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透露着自然世界的和谐美。这些自然规律的物理学理论, 富含美的因子, 也透露着物理规律的对称美和科学理论的精练与简洁美。如天体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分子扩散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描绘了物质运动的有序性;质量、能量、电量守恒体描绘了协调统一性;圆周运动、简谐运动、抛体运动描绘了运动时间的对称性;电荷、磁极描绘了性质的对称性。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认为, 物理学是至善至美的学科, 他还将物理之美总结为“简单、和谐、完善、统一”。物理学中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方法的运用, 变复杂为简单, 并且简洁合理地概括出物质及其运动的某一特征, 体现了物理科学的简洁之美。

3. 科学精神之美

追求美是物理学家研究物理学的内在动机, 物理学家对物理的痴迷, 其内在动力就来自于对美的追求。如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 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 是善、美和真。”虽然科学研究的道路艰辛而漫长, 但正是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 支持着很多科学家耗费毕生精力, 一往无前, 为追求真理艰难跋涉、前仆后继。如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被教会烧死, 伽利略为捍卫哥白尼学说被终身监禁, 居里夫人为科学探索而宁愿终生以苦为乐……这都闪耀着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之美。

二、美渗透在物理教学的点滴过程中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 就要借助高中物理中的美的资源,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将对美的认识转化为学生追求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自主行为。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时机, 让学生亲自动手, 主动发现, 从而不断探索和领悟物理科学之美。

如在教学有关“万有引力”的知识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考各种卫星、行星、恒星的数据, 让学生掌握从天圆地心说迈向太阳中心说, 然后再逐渐认识到太阳系各个行星在银河中沿着一条美丽的曲线运动的规律, 进一步通过万有引力所引发的椭圆轨道和圆轨道的美, 激起学生探究这些美的规律的内在动力, 从而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感受人类探索“真”与“美”的科学精神。再如在研究库仑力的教学中, 回顾万有引力的规律, 对比公式F=K (Q1Q2/r2) 和E=G (m1m2/r2) , 可以发现点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与万有引力场具有类似的规律。通过更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还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加速度g=G/m与电场强度E=F/q规律的统一。这种统一充分体现了自然万物间的本质上的联系, 让物理科学的大厦展现和谐统一之美。当然, 作为研究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的物理知识, 无处不在地流淌着美的源泉, 也给学生留下了广泛的探索空间。

篇9: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德育 美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38-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德育和美育的渗透有诸多益处,比如可以很好的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可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的熏陶和净化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和美育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通过情感熏陶的方法渗透德育

众所周知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观点、思想的表达和抒发,语文课文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可巧妙利用文章所具备的这种特质,积极在课堂创设相应的情感情境,通过情感熏陶法对学生进行德育上的渗透,以此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心灵上的净化,比如在教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营造出文章传达出的悲伤、庄重、爱国的情感,教师可在课前将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放置于讲台的一角,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报效祖国的名曲,相信当充满情感、豪放激励人心的音乐响起时,必定能够深深感染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敬佩狼牙山五壮士的所作所为及其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

2.通过阅读渗透德育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加深文章理解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力量,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我们这里所指的阅读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内阅读;一方面是课外阅读,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是课内阅读,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科学合理安排阅读形式和方法,比如在学习课文《小抄写员》时,教师可把阅读精心设计成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具体来讲就是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抄写员和父亲,并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模仿相应的口气进行朗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文章所传达出的情感,深刻认识小抄写员孝顺、顾家、照顾父亲的优秀品质,进而自觉在生活中向小抄写员学习,这种教育方式远比教师反复的语言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也来的更有力量和影响力;其次是课外阅读,毋庸置疑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加知识面,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至关重要的,鉴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辨别能力尚弱,教师可切合学生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书籍,并传授必要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和启迪,比如针对部分学生读书只注重情节的现象,教师可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关注作品思想内容,深切感受其所传达出的社会意义等。

3.在丰富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管对学生传授多少德育理论,如果学生不能将它贯彻落实到实践活动之中,那么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是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是很关键的,建议教师可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或去做环保志愿者,又或者要求学生清明节去烈士林园祭拜,并把自身扫墓感受记录下来等等,这些都利于升华学生思想情感和境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美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面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音朗读,或是播放于此相关的音乐进行气氛渲染,这样有助于学生捕捉课文传达出的情感信息,加深学生审美感受,又或者在面对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教师可通过朗读、讲解、多媒体图片、视频、录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广阔和自然之美,进而激发为建设祖国而好好学习的勇气和决心。

2.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渗透美育

课文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着向学生传递信息、启迪学生心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而教师生动、优美、富于变化的语言讲解则可大大提升这种效果,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就拿《月光曲》这篇课文来说,文章本身并没有刻意描写琴声、节奏及旋律,但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语调由舒缓、柔和、快速、强烈、高昂激荡等的变化来朗读文章,让学生通过老师声音的变化感受和想象琴声节奏,进而获得美的音乐享受。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渗透美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审美感受和品味得到提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自然活动是很重要的,让孩子们在野外活动中真切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或者在金秋时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丰收的喜悦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有效举措之一。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和美育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作出多方面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刘秀君. 浅议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8)

[2]于书海.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新课程学习(下). 2011(09)

上一篇:临床护士实习个人总结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体活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