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德育美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大德育观”,寓德育于教学中,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是: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德育渗透的阶段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课德育美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德育美育教学论文 篇1:

对中职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开展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分析了德育在整个教学工作和学生发展上的意义,并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德育

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求,通过德育让学生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也是要求之一。当前中职学校面临怎样的问题,德育工作要如何开展,是中职学校都在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学生的基本素质现状

当前,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不良环境影响,以及多数学生不愿意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中职学校的生源已经有了明显下降,学生状况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对学习缺少信心,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缺少对学习最起码的重视;在上课的时候,课堂纪律较差,自控能力弱;学习时不愿意动手和思考,出现问题时放弃是他们的首选项。部分学生情绪很不稳定,学习习惯差,厌学的现象在这些学生中时有发生。家教的原因,造成部分学生缺少文明礼仪,没有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中职学校的德育现状

中职学校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提升当校的德育水准。在理念上,全新的德育方法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等,已经在中职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了日常德育工作的指导。但是,中职学校中的一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德育义务,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的工作,觉得自己只需要负责教书就可以了。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导致学校很难将教育中“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教育。如果所有教师都能认识到德育是一个全员的工作,把德育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那么在学校内就能有更多的德育资源,在学科当中就可以挖掘德育的突破点,从而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所以,德育需要对每一个科目都进行挖掘,并成为基本的教育手段。

二、公共艺术·音乐在德育当中的意义

(一)公共艺术·音乐在德育中的地位

德育的进行,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在未来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更还可以推动学校的工作展开。在中职教育中,公共艺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和人文修养,本身就有着大量的文化输出,德育是需要伴随着文化输出一同进行的,所以公共艺术·音乐课能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二)公共艺术·音乐在德育当中的作用

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与世界接轨也越来越密切,大量的文化输入国内,也有大量的文化正在输出,这些文化上的交流,让工作变得更为复杂,给一些岗位提出了十分复杂的要求,在人才的引进上,更加看中人才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求在岗人员拥有过硬的技术、足够的经验和头脑、充分的理论知识来保证其能够完成工作之外,还要求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有足够强的爱国情操和集体精神,可以很好地协调自身利益和全局利益。

公共艺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艺术思想的宣讲,以及艺术的实践,让学生掌握了很多艺术上的原理、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丰富学生视角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由此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可以在学生学习艺术时发生情感波动而接受一些道德上的方式,从而在学生行为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培养。学习大量的艺术、音乐的手段,融合多种音乐相关的实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用公共艺术·音乐进行德育的策略

(一)强化德育意识,树立德育概念

教师是学生思想的构筑者,决定着学生的思想成长。所以,德育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一样,都是老师使命的一部分。当今社会,有许多不合理的、虚伪的思潮,因为网络的存在,学生能够看见大量的社会不良状态,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受到了思潮的影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十分怠倦。如果教师的道德水平不能提高,则所有的德育都是一纸空文,因为德育不是口头的说教,老师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学生相信和行动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二)吃透大纲,领会音乐课育人的地位

音乐课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其中加入德育教育,有着和语文课类似的效果。但是,任何课程都要讲述课程有关的东西,德育的实行,也要建立在音乐课的内容之上,不能舍本逐末,否则学生既没有学到知识,教学工作也可能没有正常开展。所以,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吃透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深刻领会课程在整个中职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从思想上提升对教学的重视。任课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结构,遵守教学要求,并按照规定的评价方法和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估。在德育教育上,要做到四个融入:德育融入教学目标、德育融入教学计划、德育融入教学内容和德育融入教学方法。每一节课都需要有这节课的德育目标,并将德育计划和教学计划融合,逐步开展课程,教师除了要对教学内容熟练的掌握,也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德育的切入点,从而在内容上进行德育,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在评价体系上也需要把德育融入进来,用道德来选拔人才,为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三)钻研教材,把握音乐课的育人方向

教材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规划的载体,指导着老师如何进行教学,老师也可以和学生通过教材进行沟通。公共艺术·音乐这类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要领会大纲的意思,还要对教材进行反复钻研,寻找教材内与德育的契合点,从而以教材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猜想音乐所描绘的景象,或者是音乐所讲述的故事,并通过相关的讲解和图像播放,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提升他们的人生追求。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的年龄段,音乐的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幻想。音乐的熏陶也能让他们有更高的美学基础。很多从事艺术的人员都度过了艰辛的历程,他们经历着凄惨,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比如梵高,一个在活着的时候十分失败的人,在死后才开始打开了名望,可梵高在那个绝望里,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对艺术的执着,画作中总是散发着他精神上的向往和疯狂。这些名人传记,将很好地成为学生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一些坚持的意義,和道德在未来会给任何社会带来的好处。

(四)探索教育方法,提升德育效果

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大纲的精神,并且寻找到相关的切入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需要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有问题,比如教师讲了一些艺术知识,然后又讲了一些联系不大的德育内容,就会割裂课堂,从而无法得到最终的目的。所以,进行德育,除了要提升教师本身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的改革。通过抓住课程特点、分析德育的需要、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喜好,从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德育变得完整。

四、结束语

德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老师和学校全方位的进行。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演奏五线谱上的音符,发泄人们的情感。德育本身就是需要情感变化的,在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加入德育,能通过音乐让德育走向学生心中,从而实现德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梁冰.中职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开展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3):120-123.

作者:毛丹萍

语文课德育美育教学论文 篇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摘 要: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大德 育观”,寓德育于教学 中,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是:教师言传身教 ,率先垂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德育渗透的阶段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势 利导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重要性;思路

文献标志码:A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其内涵和实质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立场以 及道德规范,通过科学的组织和一定的教育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活 动。

现代教学理念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专家。因而,全面加 强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正因为德育如此重要,所以它一直居于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第一位 。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学校德育,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德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日益缺 失,显 示出急功近利的倾向;重政治教育灌输,轻人格培养;把德育同教学平行,默认教学属“非 德育工作”的范畴,忽视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等等。而实际上,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 通 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来共同实现。“显性德育”,即为德育专门设置的思想品德 教育课程、政治教育课程、形势教育课程等。“隐性德育”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隐性 德育指的是附着、渗透在其他相关媒介中的间接的、不暴露的德育。课堂教学中的隐性德 育是通过精神感召力、教师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凝聚力、吸引力来实现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个统一的过程,纯粹靠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上的理 论 说教,学生会较为抗拒,其效果也并不理想。人的培养在于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为培养 人的基本素养服务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德育已不再仅仅是德育课的任务,各 学科的教学都有渗透德育的义务。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 有力措施。

文以载道,道以载人。作为启蒙教育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 的工具,同时又有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它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 口,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 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也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人 生 底色的过程。教师应用思想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之心,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去感染学生的 童稚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 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 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新课标指导我们,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 身, 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 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来 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从古代孔子“循循然 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 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语 文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德育观”,寓德育于教学中,积极探 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情感的多 边移情感知的互动过程,它与教师的言传身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学生的 感知、体验和实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 师是教学情感调控的引导者,其移情感知表现为对学生及教学内容的移情感知;学生则是教 学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知表现为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 透,主要是利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富有情感、声情并茂的描 绘,引导、点拨和启发学生,尽可能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知的心理体验,注重的是 点点滴 滴,有机渗透,以自然穿插的形式出现,使学生自觉地、反复地思考,使德育渗透顺理成 章, 水到渠成,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可以说,师、生、教材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是语文教学内涵发展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就是尽可能地化解三者之间的 矛盾,使之趋向一种教师情感、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谐统一、 共鸣共振的理想状态。

1.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因而,要培养德才兼备的 学生,更需要德才兼备的老师,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 高为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作为德育渗透的引导者 ,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积极的生活态度甚至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 强烈的榜样示范性与内在感染力,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不易察觉的潜在作用。学生都具有一 定的向师性,会在耳濡目染中产生模仿和学习教师的意向,从而自觉地以教师为学习与生活 的 楷模,亲其师,信其道——模仿教师的品质,热爱教师所教的学科,进而逐渐升华为热爱党 、热爱国家的高尚情操。

(1)严以律己,率先垂范

教师应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在教学实践中 身体力行,既言传,又身教,处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教育活动,处理好每一件教育事件,处处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 ,以正确 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陶冶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 。

(2)在教学中体现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学态度,如仪表、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独特的创新性和 敏锐的教育触觉等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做大量的课 前 准备工作,并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生,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精美的板书 设 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学生不仅学得愉悦,而且会由衷地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教师 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并在潜移默化中以这种积极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3)在教学语言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关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目光、手势、表情、态度等都蕴涵着教育价值。因此,教师的一 言一行,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是一颦一笑,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 学中德育渗透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移情感知来实现的,一般通过教 学的口头语言以及身体语言来表露。在口头语言上,教师要常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 当学生有 了进步时,要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激励他们勇往直前。在身体语言上 ,常 以殷切的目光关注学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接收到了这种“情感”信息, 便会在心底泛起涟漪,并从中得到力量。随后,在“反馈”的信息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德育 之果,如学生对师长产生了信赖感,增强了自我存在感及自信等。教师的情感“倾注”与学 生的情感“反馈”交融为一种前进的力量,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做到在传授知识 中育人,关键是要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他们具有的阶段性心理特征 ,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讲的是古代君王要治国平天下, 先要做到齐家;要想齐家,首先要做到自我修身。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同样可分 为这三个阶段。

首先是“修身”阶段,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思想品质,引导 学生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与美丑;其次是“齐家”阶段,即注重引导学生 处理好身边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与亲人、师长、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正确理解亲情、友情 、爱情等美好情感,学会感恩;最后是“治国平天下”阶段,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 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治理和建设祖国做贡 献,为人民谋福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学生 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 势,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受到熏陶,有所感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体验德育的魅力。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

许多进入社会的人都可以讲出,如何得益于早年在语文教材中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 启迪从而影响自己以后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最后获得成功的例子。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 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与替代的。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 终于 感情的,语文教材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带给学生知识,更 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一个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 术形象,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逐渐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理性的思 考及表达方式,并最 终沉淀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今天的学生具有思维活、观念新、信息广等特点 ,语文教材的选文应与之相适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 性 ,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可以说,新课改语 文教材已基本符合这些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语文教学往往就是 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怨、悲壮的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感受课文,体悟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言语 或笔端去诠释各自心目中的形象和意念,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撞击、交流、放飞,情有 所钟,情有所溺,因文悟道。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充满着个人体 验的生命经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善于挖掘 教材中内在的、深层的、隐含的德育因素,选准德育与知识点相融的最佳结合点,因 势利导地开展教学。

(1)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

在教学中,若只是把语文教材中可利用的德育因素,以老套的归纳文章主题的程式轻描淡 写地带过,或是像对待文章重点段落那样字句剖析,那么它们原本能被阐述出来的道理或思 想精神,就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把握事物的适度性,对于教学活动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把握火候,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因 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渗透内容的“度”,把握渗透时间 的“度”,以及激活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相切合的“度”,既要防止“过 ”,又要防止“不及”,使德育渗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2)注重德育渗透的多样性

如果德育渗透仅局限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课文讲授教学,就课论课,势必 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采用 灵 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有色有 味、有情有趣且富有实效。

一方面,应尝试以“体验式教学”替代生硬的课文讲授。教材中某些作品反映的内容可能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致使学生对作品反应冷淡,甚至无法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 体验式教学,即根据课文内容,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小游戏等方式,使学生 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 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地观察、思索、分享以及接受熏陶,从而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环境获 得新的感悟和认识,并把这些认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由于在这样一种“茶馆”式的、愉悦 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师生民主平等的心灵对话,打破了学生对于知识、道理学习的抗拒心理防 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和创新的契机,帮助他们排除影响自身成长的障碍,同时促进其团 队意识的形成。可以说,在“体验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不说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

另一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 开展各类活动”的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应广泛开展 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户外实践型的写作教学,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使 他 们体验了社会,体验了自然,从而产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感情,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 格;针对重大节日、纪念日进行的演讲、朗诵和专题辩论活动等,既能提高学 生 的演讲、朗诵和辩论技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无形的集体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 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些都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延伸 和拓展,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处处蕴涵着德育因素,但如果教师不能适宜、适时、适度地激活这些因 素,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之中,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只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利用教学表达 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使语文学科在坚持自身的品格的同时,激活其 蕴涵的德育因素,丰富德育的内容,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渗透是一种语文教育与德育相得益 彰的结合理念,是语文教学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更是一门难以到 达顶峰的教育艺术。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 透 艺术的构思与表达的主体——教师,就是德育渗透的“源头活水”。若要这“活水”常流, 语文教师必须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 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找寻“文”与“道”的交融 点,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美。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学应是理性的右手,德 育则 是灵动的左手,当左、右手相遇,并合适地交融时,必定能开创语文教学“一举双赢”的新 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道宝.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管理观察,2009(18).

[2]陈江涛.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 版,2009(2).

[3]林和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书育人,2009(16).

[4]王德友.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

[5]芮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文学教育(下),2009(5).

[6]朱勇.张晋藩学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3.

[7]朱成甲.郭沫若睿语[M].长沙:岳麓书社,1995:4.

[8]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6.〔责任编辑:张 华〕

作者:林倩婷

语文课德育美育教学论文 篇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摘 要】本文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提出挖掘教材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学、改善师生关系进行道德引领、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德育范围、开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德育认识、进行社会实践构建德育文化氛围等做法,以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德育的主要载体。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曾说过:“没有德育,语文教学什么都不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语文自身的优势,强化德育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例,探讨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语文课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和德育素材,具有积极的德育价值。以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还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重视语文对学生的文化引领和道德引领,助力学生思想与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发挥语文的人文素养培养作用,又是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怀和道德品质,促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品质代代相传。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载体。语文教材具有发展功能、示范功能和教育功能。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专家学者集体劳动的成果、群体智慧的结晶。语文教材不仅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启蒙、示范作用,还具有人文素养培养功能,这些都为语文德育教学提供了物质载体和良好的条件。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积极的价值观念,赋予了语文教材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功能。教师要吃透新课改精神,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借助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有一个梦想》是一个演讲稿,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他之所以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发表演讲,主要是因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剥削历史,而且在1955年12月1日,美国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公司实施了种族隔离制度。为了反抗种族歧视和压迫,马丁·路德·金举起了“非暴力抵抗”的旗帜,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發表了这个以呼吁种族平等和自由为主题的演讲。后来,马丁·路德·金虽然遇刺身亡,但是他为自由、平等、民主而献身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个人遭遇,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并结合“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行者们举起“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大旗,奋力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壮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努力。这样在运用好教材的同时,适当拓宽教材的容量,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强化德育的有效性。

(二)改善师生关系,进行道德引领

师德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学校的灵魂。对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还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教学风气,还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优秀的人品、过硬的素质、磊落的言行、坚定的信念,才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向前。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学习,努力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积极践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历史使命,在教学工作中形成认真、严谨的作风。其次,正视环境的育人作用,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闪光点,与学生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引领,促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营造团结奋进、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要听取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自己选举课代表;定时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聊天、交流和互动,让学生直抒胸臆,释放情绪,寻找共鸣;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寻找与别人的差距,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充满阳光活力的“书香型”语文教学环境,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带领学生开展经典诵读,用生动的事例去教育学生,以陶冶学生的身心、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德育范围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德育在课程教学中常常被忽略。在语文教学中,通常将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归为一类,习惯采用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去开展德育,导致德育缺少说服力和时代特性。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也不例外。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需要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彰显德育的活力和活性。

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女性的摧残,教师可以结合“我的身份”和一些生活化素材进行生活化德育教学。如文中的“我”是一个有正义感、同情心的知识分子,但也是一个对社会不公感到无奈且无能为力的人。许多时候,“我”可能会进行灵魂的拷问,但是在实际问题中,仍旧是软弱的、逃避的,这是人的劣根性和大环境所决定的。文中的“我”不是个体,而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可能都是这个“我”。如前段时间,社会上出现许多关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新闻,网络上也掀起关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大讨论。是什么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惹祸上身、恩将仇报挂钩呢?在遇到老人摔倒时,到底该不该扶呢?在抛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从道德角度剖析“我”与世界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批评与反思,让学生以“思考者”“寻路人”的身份,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正义,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开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德育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且正处于青春期,渴望表现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同时又长期处于高考的重压之下,内心十分脆弱,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认识,有挑战世俗观念、挣脱师长约束的冲动,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素质还有待健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身心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学,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道德熏陶和教育。

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虽然许多学生在课前对“荆轲刺秦”这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故事都有所耳闻,但是即使经过课堂学习他们还是对“荆轲刺秦的现实意义”深感困惑:秦王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荆轲刺秦不过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其本身就是不自量力,螳臂当车,一个企图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行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前人对荆轲的评价进行专题讨论,要求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否只是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是否逆潮流而动、为什么荆轲刺秦失败仍能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列等。引导学生从家国大义、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感受荆轲的浩然正气,认同英雄的义举,继而培养学生追求正义、一往无前的品质。

(五)进行社会实践,构建德育文化氛围

课堂和校园固然是德育的主要阵地,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节奏快、压力大,语文课程的时间也有限,许多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呈现。只有将课堂內外结合起来,拓展教学空间,才能巩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深挖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的同时,要重视课外语文德育,将德育与课外语文活动、教学实践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积极推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德育。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学生制订诵读计划,在诵读的同时摘抄优美的句子、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真正沉浸到经典诵读中,创建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苏武传》《张衡传》等历史传记时,要求学生以“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学习为主题,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搜集名人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名人墓地,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游历,鼓励学生向贤者学习,等等。将德育延伸到课外,为学生营造德育文化氛围、创造德育实践机会,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教学的实效性。

总的来说,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和一个比较敏感的年龄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学生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近水楼台”的优势,将德育渗透其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德育的引领作用,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元忠.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与道德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32).

[2]王锦旭.随文潜入心  授道悄无痕: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因素例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3]张园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诚信道德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J].才智,2014(20).

[4]张琴.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

(责编 罗汝君)

作者:韦爱莲

上一篇:契约法理学分析管理论文下一篇:社会化计划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