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2024-05-11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共10篇)

篇1: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民乐县渠湾中心小学

白斌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但社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德育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在社会上很少得到认同。这一系列不满意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德育工作到底该做些什么?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是大家满意的学校德育工作。带着这些问题,不妨从下列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小学德育教育应该在中华民族的德育教育系列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民族,传统美德蕴含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我认为目前主要是向学生输送一些传统的美德理念。如在原有《三字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编出新的《三字经》,或者是顺口溜、儿歌等。通过德育工作中的教、唱、背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起小学生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底线。话不在多,而在于有拓展性,让德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各校的实际加以延伸。

二是注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与养成教育为主,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该在学校构成完整的系列,学生所处的各个阶段应各有侧重,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整体推进,也就是说,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一开始就应该是全面接触的。只是落实到位时要因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而定。

三是德育教育要重在落实。现在的德育教育不是缺少政策法规,也不缺少内容素材,缺少的是德育工作的落实。德育工作者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放过一个德育上的“差生”,不放过一个学生行为习惯上的过错。

目前,小学的德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与各学科没有结合好,这就造成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不完整性。如有的教师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他就可以在几分钟内将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击破,而学校的德育工作完全有可能被扭曲。

二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过分注重形式,现在的德育工作者往往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来表现,因为这样好总结,成果显而易见。殊不知,一个活动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要让学生真正在心里留下烙印,还需要教师持久的训化与检查。

三是学校德育只是社会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的大德育体系,没有大环境的德育教育氛围,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功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当前辛勤工作在德育战线的工作者最为苦恼的事情。因为在教室讲的,在学校集会上说的,搬到社会上去一看,好多又不是这样的,学生也就不信教师那一套了。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2点改进措施。

教师——从我做起。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教

师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教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地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急匆匆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门口等着。我感到有些歉疚,在晨会时间向全班学生道歉。学生在对老师的行为谅解的同时,应该收获更多。

德育——时时处处。(1)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要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董存瑞》一课时,要向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思想;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学习自然课时,要教育学生提升环保意识;竞赛中要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2)生活中的德育。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教育内

容。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落实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创设全新的德育教育环境。

(联系电话

邮编:734509)

篇2: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上课仍然只注重英语语法、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听、说等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实在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与英语教学的目的不相适应。而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小学生会听、会说的能力。小学是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学习不仅有好奇心,而且善于模仿、口头表现欲极强,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强化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各种各样的方式,避免出现看得懂,听不懂,不会说的“哑巴”英语现象。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及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再学习、再培训,更新知识,使语言技能更纯熟,能够说一口标准、地道、流利的英语。其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模仿力强,争强好胜,好玩、好动、好奇,随意性大,喜欢鼓励与表扬等特点,我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活动就会充满活力,反之,就会死气沉沉。而学生因个性差异在课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现自己;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差,或有先天发音缺陷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不敢开口说英语,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怕其他同学讥笑,也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当学生心理上紧张、怕犯错、信心不足时,其心理语言活动、说话的能力自然受影响。年级越高,越是形成恶性循环。随便举一个例子吧,如:五年级的陈宇同学,父母均是重点高中的教师,母亲还是英语教师。但这棵可以优秀的“苗子”就是性格腼腆,语言能力不强,内心还很自卑,几乎不举手回答问题,偶尔一两次,也只是畏畏缩缩的。说话时,任凭你多次“Louder,please!”提示,声音还是让站在附近的老师都听不清,英语听、说能力自然不如人意。因此,我就鼓励他大胆开口,不要怕犯错误,起始阶段不必过分注重语法,在学生说话时,不要有错必纠。要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说,要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的具体做法是:

1、保持积极的心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优生、学困生不采取一刀切,保持一颗平常心,勤反思,多总结,善于发现。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对于先天发育有缺陷的学生,教师不要过分在意他们难以克服的发音障碍。教师要告诉他们国外照样有发音困难的人,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正常的思想交流,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负担和心里压力,勇于开口讲英语。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创设一些讲英语的活动、游戏和竞赛,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开口讲英语的机会,增强他们开口的勇气。只要学生开口讲英语,那么培养良好的听说的习惯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开口讲英语。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它是师生共同在教学实践中营造的,是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乐于开口讲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向上,欢乐愉快的情绪,又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朗读、角色的扮演、游戏、对话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将英语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乐于开口,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加速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3、恰当使用TPR: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会让本来缺乏自信心的同学出色地完成任务,甚至从此改变学习的态度。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声无言的加油,动作简单,但它的力量却是无穷的,能震撼一个学生的心灵。你给我微笑,我报以真心。美国心里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表扬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成功感的金钥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当堂点名指错。最好是集体纠正,如“大家注意某某词应该这样读”等;或下课后,单独帮其纠正。绝不能“出口不逊”谩骂学生,如“真差”,“真笨”等,倘若这样,不但给学生当头一棒,无意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难怪他们“哑口无言”、“金口难开”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须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从众气氛很浓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篇3: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对于人的认知过程, 皮亚杰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给出了认知状态的三种情况。 (如下图)

我们根据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实际与皮亚杰的认知规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科学学习模型:

从以上模型的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前概念的外显对应个体初始状态;前概念与现有事实的冲突对应新问题情景;修正概念符合事实的过程对应同化顺应忽略的三种状态;形成修正后的概念对应恢复图式或发展图式。在这里之所以要形成新的模型, 在于皮亚杰原有认知模型更具有普遍性, 而我们更加侧重于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或说学习过程。新的学习模型更具有针对性, 对于模型不同阶段操作策略的形成提供更好的逻辑支持。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将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建立在认知冲突和解决冲突基础上的教学策略;第二类以学习者原有的观念为基础, 利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将其扩展到新的领域。这两类策略在促进学习者的概念转变过程中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强调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策略可以看作来自皮亚杰的“顺应”观点, 认为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积极参与对知识的重组。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扩展的教学策略, 重点不在于学习者的主动调适, 而是侧重于教师的适当干预, 为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支架”。可以看作是皮亚杰“同化”的观点。但这两种分类方式都可以在以上概念转变的学习模型中找到相应位置。同时, 这两类情况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对待同一问题, 在学生中可能同时出现两类情况, 既有需要同化而形成新概念的学生, 也有需要顺应形成新概念的学生。这与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是相关的。建立在认知冲突和解决冲突基础上的教学策略, 也可以称之为顺应策略。其难点在于学生要主动放弃自己的前概念, 用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思考, 新的概念解决问题。所以, 我们的策略是从模型的角度提出而非从内容的角度提出。

学习模型中的第一步:前概念外显。

在上课伊始, 传统的教学方式称之为导入环节, 有问题式、活动式、情境式等多种方式, 但不管形式如何, 其目的都是概念转变模型的第一部分:前概念的外显———揭示学生的前概念。这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 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最有效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诊断。具体地说, 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论及自己的思想。教师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已有观点, 而且外部的表达也必然会促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 而后者正是概念转变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然学生的这种概念外显, 绝不是概念的完美表达, 可能学生表述的是一种现象, 也可能会说出一些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名词, 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仔细倾听学生的画外音, 对于离题万里的还要有补充引导, 使之指向学生的前概念。当然, 教师还需要仔细考量这一环节的步骤手段, 帮助学生厘清自己可能还未能形成的前概念。在这样的目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参考的策略主要是外显策略。

外显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外显学生自己的前概念。这里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近似概念, 可以是没有形成概念的语言现象描述。但无论怎样, 在这一步一定要使学生充分表达前概念, 或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形成前概念。这里教师可以运用的方法主要有:

1.语言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指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事件, 对事件的叙述可以是语言、图片、录像、演示、实验现象等形式。教师在设计事件时要考虑学生的反应, 事件要足够典型并不引起歧义, 便于学生抓住核心产生分歧。由学生自己用语言就情境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教师设计得当, 在学生的分析过程中就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前概念。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注意帮助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表述, 不要违背学生自身的认识。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前概念。

2.纸笔再现法。

这一方法可以是语言分析法的补充, 也可以单独运用, 它更适宜帮助学生将头脑中模糊的、抽象的认识形成形象化的观点。在学生不容易具有清晰前概念的一些领域, 教师可以用这一手段作为引导, 帮助学生自己形成、认识自己的前概念。

3.动手操作法。

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合的内容, 如学生较为陌生的物理领域的电、磁、力……教师可以尝试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外显学生的前概念。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 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和结果中来展现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 从而暴露他们的前概念。

学习模型中的第二步:概念冲突与矛盾。

在运用以上方法完成前概念外显策略之后就进入学习模型的下一步骤:前概念之间或前概念与现有事实的冲突矛盾。教师主要可以使用:冲突矛盾策略。冲突矛盾策略主要包含三个环节:建立事件—引发冲突—各自解释。运用这一策略之前教师要弄清楚:学生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的可能反应;教学目标与学生反应之间的差距, 及缩小这一差距的难点;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运用的方法有:

1.概念对比法。

当学生理解教师表述的事件后, 即可就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教师要注意尽量引导出相互对立的不同的观点。并帮助学生们归纳出对立观点的核心与不同。教师还要帮助没有明确观点的学生参与进来使之站队。由此, 冲突被教师引发。

2.对话质疑法。

针对现有的学生表达出的前概念, 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别人的观点上, 而不是自己的观点, 由其对他人的观点评价质疑。通过分析评价, 找出这些观点的不同、冲突与矛盾。再请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就他人的质疑发表解释。这样, 一是使学生自己的前概念更加清晰, 其他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 二是可以使这些观点的差异点更清晰。

学习模型中的第三步:修正概念符合事实。

这一部分是全课的主体, 学生要在这一阶段运用各种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验证间接实证概念, 并通过多次重复验证得出肯定概念。最后迁移扩展概念完成对课初矛盾冲突的解释形成新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使用背景策略、实证策略、架桥策略、模型概念策略等。

1.背景策略。

概念形成的背景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这里的背景可以理解为环境。也就是学生在暴露前概念后, 并不需要着急去立刻展现正确概念, 而是要继续使学生暴露产生这种前概念的背景环境。从而可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切入点。除此, 背景的展示分析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初步计划。在这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用集中的直观感受、声音图像的刺激迅速融入研究之中。

2.实证策略。

大多数的科学课都要经过对所确定问题的实证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实证策略也就成为科学课最为常见的策略。实证策略要关注以下问题:

(1) 实证的目的是对研究问题的实验验证, 不是动手操作。实证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是取得实验数据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实证的重要部分, 但不是全部。

(2) 动手操作取得的数据不是结论。没有经过分析的数据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 数据变成图表、图形等更容易看出趋势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得出结论服务。

(4) 实证过程要有足够的数据采样与数据对比。实验要多次重复, 结论才能被接受。

(5) 由于实验典型性与结论普遍性的特点, 实证验证的不一定就是引入确定的对象, 而可能是同类物。譬如:研究雨雪的形成, 不一定要去自然界中, 在实验状态下, 研究水的物态变化得出结论就可以推理得出雨雪成因。

3.架桥策略。

由布朗和克莱门特描述的架桥策略包含四个步骤:首先要确定靶例, 暴露学生概念中的错误认识;然后出现与靶例相类同的锚例;精心选取的锚例更容易帮学生理解第三步是建立靶例与锚例之间的类比关系, 即架设桥梁;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接受类比, 形成新概念。这四个步骤完整地体现了学生概念转变的过程。但在我们确定的科学学习模型的修正概念符合事实的环节中, “架桥”所架的“桥”, 更多的是连接学生现有认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但它不一定直接连接到正确概念, 也可以是将学生不完善但有错误趋势的前概念连接到错误的结果,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概念的错误, 以便下一步向正确的方向研究。架桥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理解概念和想象之间的关系构成。从事物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发现概念理解中的失误与问题, 从而转变原有前概念, 形成科学概念。

学习模型中的第四步:形成修订后的概念。

经过对概念的修订验证与事实相符, 下一步就是建立形成修订后的概念。这一环节往往在课程的总结归纳阶段。数据有了, 由数据推导的结论也有了。接下来就要对个体结论归纳推理得出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步中常用到模型策略。

模型策略是对研究事物特征、关系、定律的抽象表示。它可以用数字、符号、文字图形等清晰地表达出被研究事物及其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主要特征。模型不仅是数学模型、生物模型、物理模型还可以是概念模型;建立模型不仅是目的还可以是手段。概念模型建立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升华过程。模型策略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教学实践中, 在这一环节, 教师往往帮助学生首先形成研究事实的关键点。再引导学生用语言、符号标记关键点之间的主要特征或关系。这样就形成了概念模型的雏形, 然后再由学生通过逻辑分析对模型加以完善。在这里, 这一环节可以包含这样几个步骤:建立概念模型, 分析概念模型, 完善概念模型。

篇4:浅谈小学写作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写作;方法;策略

新课改降低了作文的写作字数要求,但这并不等于降低了写作教学的质量,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小学写作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写话入手,降低难度

降低写作要求和难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写话入手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写话时刚开始可不做具体要求,让学生自由發挥,对于学生的表现多鼓励,借以培养兴趣,发扬个性。要求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语言的形式描述出来,并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去写话,然后让学生连话成段。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生字词,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让学生明白写作目的和意义

我们要教育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做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写作有时候是写给自己的,有时候是写给别人看的,但是写作绝不是写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或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写。

三、写作前的四项要求

1.学会观察

要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自然和生活现象。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积累写作材料,同时要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和社会现象。

2.独立思考

在写作前一定要先思考,要想方设法用最简洁和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我们在进行写作时并非一定要用华丽的语言,但是一定要把我们的思维表达到位,让思维和表达完美结合起来,并且互相促进和提高。

3.展开想象

想象要合理、大胆并具有科学依据。有一次,我采摘了一种心形的野菜种子,让每个同学认真观察,观察后写出自己的想象,同学们有写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的,有写像爱心的,还有的把它想象成了UFO。

4.加强阅读

写作素材除了来自自己的亲身观察和感悟外,还可以来源于间接经验,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让学生坚持做到每天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并且及时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和摘抄文章的精华。

四、倡导个性化、有创意的写作

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写话和习作的个性表达,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扬,鼓励他们在写作中突出自己的个性,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自我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巩营乡李安小学)

篇5: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教学一度处于耗时、低效的状态。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让教育者明白: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正是为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一)给学生装上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人脑在联想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的前提。比如:把互联网想像成“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想像就很有创造性,很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借助形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像

想像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像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的组合来再现新的形象。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想像力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给学生放一段介绍“桂林山水”的视频,学生通过欣赏形象生动的画面,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特点,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

2、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的想像

创造想像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又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的新形象。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神话世界,都是作者运用创造想像的结果。所以创造想像是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穷人》一课写到了桑娜和渔夫的沉默,这其实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空白,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像,桑娜和渔夫此时可能在想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创造性想像能力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借助联想,强化想像

联想,就是指由此及彼的思考,因为世间事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通过联想,人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处境,然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是怎样度过大年夜的,这样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更容易使学生想像到当时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

(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是指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语文学科有它内在的规律,高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发现并掌握

这种规律,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点,采用找中心句、创造性复述课文、总结学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有两个含义:

1、求异,2、求得多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假如鲁肃把诸葛亮的秘密告诉了周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善于用人。在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想像并练习说话:荷叶是__的__,学生很感兴趣,说出了不同的想法,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引导学生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收敛思维强调思维的正确性,两种思维应同时进行,交替使用。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题目应该是“草船骗箭”才合适,我随即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应该是“骗”还是“借”,通过收敛思维的运用,更加深了学生对诸葛亮过人智慧的了解。而如果不及时进行收敛思维的运用,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发散下去,往往也会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

篇6: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弟子规》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策略浅谈 李婷婷

【关键字】《弟子规》、小学、道德教育、启蒙 【正文】

一、我对于《弟子规》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之花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园地上,儒家文化犹如一朵奇葩,显示出其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其中,《弟子规》作为儒家的蒙童教育读物,传承了自孔孟以来儒家一脉对幼学教育的教学思想,自其文问世以来,教育了我华夏民族代代子孙奉行圣人之言、君子之道,对于启蒙养正、敦育忠厚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我们再度拿起这稿书卷,就是想向古圣先贤借智慧,服务于今日的社会主义小学道德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个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系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子曰弟子出则孝,入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求教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其中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遂通用至今。

《弟子规》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讲述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作者的初衷就是告诫小孩不能做什么,启发小孩要

怎样做,教育从小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总叙有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可以说是为全篇定下了主基调: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简而言之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语言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还要做到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

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里面充分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德育先行,智育为辅”的深刻内涵。

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在才智方面不及别人,也能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众人,服务社会。相反,一个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都会成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祸源,而且他的才智越高,祸害就越大。然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养成,并非是一日之功,必须是长久以来的习以为常的良善行为的积累才得以实现的。而一个人的幼学之年所受到的道德教育,是足以决定他一辈子的品德修养有多高的。俗语有云“三岁定六十”便是这个意思。而《弟子规》的适用对象十分广泛,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儿皆可从学,而且它的实用性十分的强,只要你按它里面的要求把行动落到实处的去做了,天长日久,品格自然便形成了。以上便是我对于《弟子规》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我对于如何将《弟子规》之内涵教义和小学生道德教育相融合的认识与所做的努力

《弟子规》将各类儒学的德育意义集于一点,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起到了蒙以养正的积极作用。如何将《弟子规》与当代小学德育相融合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以读文本,读中感悟。

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我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又便捷的方式,指导学生以读文

本,读中感悟。但以读为本,不是仅停留于统一形式的读,我通过组织多样的朗读形式拓宽诵读空间,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各种形式中得以延续。如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弟子规开火车读”、“弟子规角色朗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利用星期四的早读课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配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欢快的有时是深沉的,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中诵读更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诵读学生既体会了句式韵律美,又从语境中领悟出其中蕴含道理。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亲《弟子规》之言、信《弟子规》 之道。

1、学唱《弟子规》。我在网上找了几首有关《弟子规》的歌曲,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第一次教学生唱的是《出则孝》,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平时记背能力差的学生,是学得最快的,一节课下来她竟能把歌曲顺溜的唱出来。

2、为了淡化记背《弟子规》枯燥,我还学了一套武术操以《入则孝》为口令教学生练这套操。学生一看我摆的架势就很兴奋,朗读的声音“哗啦啦”就大了很多分贝。《弟子规》武术操看到学生们兴致黯然的一边大声念着《弟子规》一边挥舞拳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弟子规》武术操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感悟。

3、开展诵读比赛。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举行了诵读比赛,给那些获奖的选手发了一个可以别在衣服上的胸章。为了得到这枚这可爱的胸章,很多学生都暗地里下功夫想方设法读好《弟子规》了。

“亲其师,信其道”,我想方设法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从亲近《弟子规》、到信《弟子规》的道,以实现用《弟子规》的目的。

(三努力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发挥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

每日让学生写一句“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贴在桌子前角上,这样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读一读别人的“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我还在学习园地设立了《弟子规》诵读专栏,把写得字迹端正、美观的“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贴

在上面。我还将《弟子规》里的句子配上国画打印在彩色纸上,贴在教室里供学生欣赏。这样就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在班级中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情韵幽幽的风景线。让他们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和环境中,接受《弟子规》思想精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将《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所强调的内容与《弟子规》的大同小异。我想这样来一个古今融合,取长补短,教育效果会更佳。事实却是如此。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的“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这一条时,我让学生找找《弟子规》里相应的内容读一读,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

看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读说说,深刻领悟到尊重、团结他人在重要性。对通过借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提出的要求,我还节选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作为我们的班规、班训,这样学生对班规、班训不但记得牢,领悟更深刻。

(五典故与说教相结合,帮助学生领悟思想精华。

《弟子规》这本蒙学读物,里面的很多句子是从其它古籍中借鉴来的,如“亲有疾,药先尝”则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而“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句话是根据典故《史记·袁盎晁列传》里的故事。可见《弟子规》里的句子隐含着很多的典故,所以我就阅读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收集了很多的故事,如“黄香温席”、“棘刺刻猴”、“晏子使楚”、“虢国传”等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学生们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听得都很入神。比如,我在讲解“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一句时,我就把著名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讲到周处射猛虎杀恶蛟为民除害,最后幡然醒悟自己就是第三害并且痛改前非之时,孩子们都深受教育,特别是以前班上的几个比较顽皮捣蛋的孩子还羞愧地低下了头,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已经很好地达到了。有时候我给他们讲完故事后就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可以用《弟子规》的那句话来概括呢?”,接着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感想。这时我再顺势点拨补充教导一番,学生就对该句内容有深刻领悟了。我利

用典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弟子规》,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感悟其蕴含的哲理,受到启迪,端正了为人处事思想态度。

(六躬行实践,把感悟付诸于行动,号召“日行一善”,逐渐形成习惯,以习惯促成品德。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孩品德的教育,如果只有单纯的说教那时徒劳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将理论付诸于行动。把《弟子规》的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要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通过生活去理解《弟子规》的真谛。所以我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日行一善”,把《弟子规》用行动表现出来。比如,在校园里见到有别人乱丢的垃圾,就主动的捡到垃圾桶去扔掉;爱护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不践踏草坪;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说话时言

2012 年柳州市德育征文 语文明,不讲粗话、脏话,养成温良恭俭让的习惯等等。周末我给他们布置的 任务是“弟子规说,我做”,目的是让学生实践《弟子规》。有一生这样回答 “《弟子规》说父母命,行勿懒,所以我 妈妈喊回家我就回了。”我觉得也是 进步了。利用母亲节这个契机,我结合“入则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组 织学生制作小手工送给自己的母亲或奶奶,说句感恩的话,并鼓励他们帮母亲 或奶奶做一件事情。经常鼓励孩子们做一件《弟子规》里的事使孩子们在日常 生活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躬行实践,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然后已习惯促成品德的养成,以完善孩子们的道德人格,达到升华灵魂的 作用。【结论】 在本学期的诵读《弟子规》活动中,由于我大胆的尝试把《弟子规》与日 常说教相结合,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班的班风、学风都有了 很大的改变。班里的好人好事多了、学生见面打招呼多了、班里地面干净多了、集队的时候他们的话头少了、自习课写作业的时候小动作少了。这足以体现出 传统文化对于教化人心、纯净灵魂的伟大作用和意义。《弟子规》 其教育理念正是孔夫子的儒学核心思想,即“孝悌”与“仁爱”。其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在德育工 作中,把《弟子规》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孝道的理解、有助 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

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 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观、有助于学生树立重义轻利、先公义后私利的价值观。这些对于孩子在启蒙教育阶段培善根、养正气有着重 要作用,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端正,对于培养他们正直诚实 的品格影响深刻。《弟子规》体现的在教育中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 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将《弟子规》与 6 2012 年柳州市德育征文 德育教育相结合这是值得各位同仁去尝试的。1 【参考文献】

1、《弟子规解读》,作者钱文忠(中国青年出版社)

2、《弟子规》,【清】李毓秀撰,冯锐主编(延边人民出版社)

篇7: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代写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实施,在学校教育中小学体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德育又是组成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篇论文首先简单论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后详细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以显著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效果,帮助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小学体育;思想品德教育;策略方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1、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现象,即便是体育优秀的学生在日常中的行为表现却也不是很理想,不禁会违反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为学校管理带来不便,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因为个人行为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危害到社会安全,造成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极为重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成长。

2、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其特点表现为不管哪种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与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各种信息发展变化快,这些现代化信息的涌入,增加了学生鉴别事物、选择行为的复杂,因此这以现状也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体育教学大纲指出,体育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小学体育教学中肩负着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不仅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3、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育体先育心

随着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小学体育以其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重视体育教学对增强体质、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往往轻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育者缺乏启发诱导、耐心,甚至有的老师因为操之过急而采用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放任自流对教育方法,造成教育的片面,严重影响到小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培育体育的前提是先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思想,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作用,才能最终发挥体育锻炼身体与培育人才的功能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品德教育,需要结合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探寻策略与方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体育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锻炼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与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1、运用体育课堂常规,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

课堂常规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要求,这个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培养小学生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优秀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体育规范比赛活动的条件。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课堂常规的规范作用下,学生逐渐养成习惯进行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从队列与队形着手,对学生的姿势、自觉性进行训练,严格集体活动的秩序。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之下熟练整齐的完成动作,保证动作的协调性。最终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集体主义意识强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小学生年纪小,而且生性活泼好动,由此在体育课堂中会不自主的将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表现出来。因此关于队列与队形的教学,教师统一指挥安排,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对表现不佳的同学给予批评和教育,指出他们个体行为对整体队形不整齐的影响,教育小学生在日常中遵守纪律刻苦训练,提高动作准确度,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此外,还可以借助其他项目的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例如着装干净整洁,保持体育场地整洁等文明行为。

2、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严密的课堂组织相融合

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严密的教学组织本身就是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个途径。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遵循课堂秩序,严格按照课堂教学内容及要求上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促成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作风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可以组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保护,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思想作风,组织学生布置教学环境,整理场地和归还体育器械,保护现场体育设备,这些都是对小学生爱护公物热爱来的培养和教育。

3、注重教师言行,做好体育德育教学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老师的仪表和语言。体育老师上课就必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老师的形象,学生能够体察和感受到教师的气质、对工作的热情与信心,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是否向老师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体育老师,不仅要保留庄重与严肃,还要拥有充分体现职业特点的健康活力气质。在课堂中,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仪表重要性的认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课堂中老师用语要简练、文明,注重逻辑性。对于体育老师来说,语言可以幽默,但是切记低级庸俗。在课堂中,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其次,体育教学中视师生之间的配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之间的配合十分重要,不仅要一起研究教学事业,通常还要再操场这样一个大课堂中上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往往让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老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能够互相配合和帮助,让学生从老师的团队中感受到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

教师的崇高品德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对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优秀品德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针对那些体育运动能力较弱、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一些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体育老师要有耐心帮助他们,不能够采用讽刺的语言刺激和侮辱谩骂学生。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老师还要为体育技术水平能力较差的同学创造锻炼的机会。

在体操锻炼中,老师除了找出表现较好的同学师范外,还可以让动作表现较差,不过在某个环节有所进步的学生在做练习,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带领全班同学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一些体育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更要严格要求,通过外部条件的提高要求,在学生内心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向前的动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应当以帮助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要有耐心和爱心,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而且能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性质的问题,灵活的采取说话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提出改进办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勇于改正。

4、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思想性很强,例如,体育基础知识具有体育目的、任务,而大部分的游戏教材规则则具有主题、情节,也较为严格,具有很强的教育因素。因此体育老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教育。另外,部分体育教材缺乏思想性,或者思想性不明显,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融入到教学过程里,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

现在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缺乏锻炼,怕苦怕累。因此体育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严格要求学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例如,田径教材耐久跑枯燥乏味,但是长期坚持练习,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是在同伴之间互相配合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此外,在体育课堂中,结合教材面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培育终身体育的意识。

5、通过教学组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教学组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首先组织体育活动项目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跳跃或者障碍跑等运动项目的教学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果断勇敢,不畏困难与失败的精神。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克服除了自身身体素质原因之外心理上的问题。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学生的精神因素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而借助这些体育活动项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古都按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其次,借助集体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集体的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极为显著。建立一个优秀的集体,运用集体的感召力影响和教育学生。体育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建立团结友爱、奋发进取的集体,运用集体的利用教育每个学生。当前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因而掌握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规范的制度下积极维护集体荣誉与利益。针对一些不良行为,老师可以通过启发与教育的形式,批评学生帮助学生改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抓典型事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中,随着多变的情况发生,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不同的行为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抓住好的或不良行为,通过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教育学生。体育课堂中,班级体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环境,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抓典型事例,并面向学生及时教育,获取优质的教育效果。

6、体育老师加强自我教育,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多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体育老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水平以及言谈举止等都在小学生那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往往不自觉的模仿和学习老师。由此,体育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必须严格加强自我的教育,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在潜移默化话中,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结论

篇8: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德育就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是阶级的要求, 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或是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内化的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受到当前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德育工作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语文作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然而在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的渗透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高, 高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人们越来越关注考大学和就业问题, 虽然小学与高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人们对于智育水平的重视程度已经缩短了高考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距离, 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建立起了考大学的学习压力。所以各小学仍然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 人们仍然十分重视升学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理念, 人们早已把德育这一主要成分抛之脑后了,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储备, 古诗词、课文的背诵和掌握程度, 忽视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实践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采取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 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接受性。目前, 很多小学语文重视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注的只是看学生是否遵守行为规范, 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出发, 甚至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后, 不去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内化了这些东西, 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默写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观点和知识, 完成了作业即可。

(三) 过分夸大语文课程的德育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与忽视语文德育渗透的极端, 就是夸大小学语文的德育地位, 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德育课。在新教材的改革下, 语文课本人文化越来越明显, 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过多的对教材中的背景素材进行拓展, 不断追求学生在思想上不断的改进, 过度地扩散一些时政知识, 把语文教学课堂当成了思想品德课堂, 忽略了语文教学应该进行的基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实践途径

(一) 从实际学习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识字, 掌握基础的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在低年级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并通过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一些直观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内容, 例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或是能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礼貌用语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 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学生能够热爱学习、开心学习。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内课外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 还需要进行多渠道的渗透, 不仅体现于课内, 还应该结合课外生活, 把语文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不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 进而使德育渗透其中, 不断增强学生的素质。

(三) 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的, 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高年级, 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中内容题材的作用, 如许多课本中体现出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英雄事迹, 这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让学生感受故事中英雄任务的光辉事迹并了解历史,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自主阅读的有意义的文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不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真、善、美, 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德育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 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 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 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除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 还要求在多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为出发点, 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从实践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篇9: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一、明确目标,重点突出

一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应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要完成几个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的落实要具体细化到每节课,而且每节课还要从众多的目标中选择一两个作为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其他目标,做到重点突出,整体提高。

一节课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就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我们的交际话题,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达成目标。课堂上往往看到教师经常凭借动手实践、游戏竞赛等非口语的活动进行,有时因为教师把握不当就会出现偏离目标、偏离主题的情况。比如,《我会拼图》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剪纸片和拼图,而真正用于口语交际的时间所剩无几,整堂课像是手工课,而不像口语交际课,课堂严重偏离主题。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些准备,课堂上利用这些准备,创设各种情境,开展口语交际。出现上面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口语交际”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所以口语交际在凭借非口语的活动进行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口语交际本身。

二、创设情景,组织活动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的,口语交际教学也应在生活或者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现在新改版的实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其训练内容之丰富,训练形式之活,训练方法之趣,训练手段之新,均强于以往的教材。教师只要真正明确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合理到位地使用好教材,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情景,其训练效果是有保证的。前两年曾有幸聆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口语交际课《学一点问的本领》。课上他抓住本班数学老师做了一件大好事,被救者家属写来表扬信这一契机开始教学。他在让学生看过表扬信后,说:“校长准备在明天全校老师会上表扬数学老师,但对这件事的具体情况还要了解一下。校长请我们班问问数学老师,问清楚了,写下来,交给校长。”巧妙地给学生学习如何提问采访创设了跟校长交际的情境。不仅如此,这位老师下面还请来了那位数学老师,让学生像记者一样提问,又是一个交际的情境。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被第一个交际情境所激发,而第二个交际情境则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注重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是学生产生想说、敢说、乐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情境。

三、双向互动,积极应对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注重读写,忽视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

师生互动,重在引导、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首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有困难,有时不知道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说哪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做好示范,这也是规范学生口语、展开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四、点面结合,人人参与

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发展的,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做到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每个人都有机会说话。人人参与是提高每个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保证,而乐于参与本身就是口语交际的目标。人人参与包括参与倾听,参与表达,参与交流。

要做到人人参与,必须实行“点面结合”的组织形式。“点”主要起示范、启发、引导作用,“面”则是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参与的机会。要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性活动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要关注那些口语表达能力强,好表现但不善于合作的同学,不要让他们“霸占”太多的机会,要让他们学会谦让、协调和互相帮助。

五、积极评价,激励信心

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口语交际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常讲些科学家、伟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篇10: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

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

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4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比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又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等等。学生从中都能领悟到一些规律。

上一篇:三月三线上课堂观后感心得下一篇:战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