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题阶段总结

2024-04-25

地理课题阶段总结(共8篇)

篇1:地理课题阶段总结

地理小课题阶段总结

课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沙河沿中学

刘盈春

本学期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课题《导入课议一议》,并进行了阶段总结,具体如下:

一,收集地理小故事

从生活中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可以使教师、学生各自的亲身经历的有关地理知识方面具体化,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历史知识是事实,用事实说话证据确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述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就利用了一些当今台湾正发生的资料请同学们回答,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感到地理与多学科的联系性,进一步感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为了使学生更好、更真切的感受课文原意,动之以情,有意地创设一些气氛或环境,然后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朗诵、歌唱、演讲等等都能创设出学习氛围。比如,在流行歌曲中有不少与地理课本相关的优秀歌曲,用它来开头,无论是引吭高歌还是深情的朗读,都可以做有声有色,形式活而生动,如长江第一节的开头,就可以播放CD或MTV《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而讲到黄河时播放《黄河黄》这首歌,其中的歌词里唱到:“黄河的水千年年的淌 黄河的河水怎就这么黄,老祖宗用它洗过脸,留给咱一样样的面庞,一样样的心肠。”

用这样的开头,情境交融,主题鲜明。

如讲到旅游的特点时可借用《我想去桂林》里唱到:“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从歌词里说明了旅游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要有空闲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有去旅游的欲望。

讲到中国的旅游资源时,可以引用一首歌《其实你不用去远方》,里面有歌词写道:“其实你不用去远方,好地方就在你的身旁。”来说明中国国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三、理论学习

本人为了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吉林教育》、《延边教育学刊》,进行了网络学习,收集了许多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地研究适合于教学的导语。

四、取得的成绩

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

过去导课很简单,甚至开门见山,主要是“填鸭式”教学,现在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导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讨论,发言,探究,积极参与到来了教学中来,为新课学习做好了准备。

2、促进了本人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不仅理论水平提高,而且教学方法越来越灵活,的到了学生的认可,增进了师生的情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3、对学生的了解情况越来越详细。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班级调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家庭状况深入

调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积极的因素带动消极的因素,通过个别谈话,课后辅导,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4、本人的反思能力有所提高。

本人在导课中注意了小故事、小策略的研究,及时是、反思,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并把经验积攒下来,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研究成果总结不够完善,理论提升不足。

2、课题的研究深度还需加强。

3、网络资源利用的广度还要深化。

(二)努力的方向

1、深入课题实验,将研究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勇于探索。

2、不断研究更多的教学方法,把“草根”式教学探究推广下去。

回顾一年来工作,我感到,在课题指导组、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我校教研水平。

12月21日

篇2:地理课题阶段总结

中学地理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一、基本情况介绍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的了解中国和世界,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是实施课程的教育目的。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结构的设计思路以区域地理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以区域地理作为基本的详细内容。2011版课标将地理可内容分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个部分。本课题所涉及的区域地理的内容,主要指中学阶段所涉及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地图使用能力: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使学生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绘制简易地图的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表达交流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等。探究能力: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自学能力: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达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分析归纳表达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达到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模型,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的有效策略;达到通过研究增强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地理阅读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地理应用能力、读图用图能力、地理归纳、概括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的执行力;初步完成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评价建议,为我市今后地理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为上一级地理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是属于实践研究,行动研究贯穿整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探索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分析归纳表达区域特征的能力,具备对未知区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模式。通过行动研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评估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最后根据研究整理出本课题的结论。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学生、某一群体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对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提高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研究其自主学习地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对比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差异的对比,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地理能力方面的差异,通过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影响学生在自主学习地理能力方面主要的因素。

三、本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实践研究阶段(2015.9—2016.1)前期,我们根据分析报告分析“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建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模型。

我们以初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验证“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合理性,验证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每月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网络反馈会议,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会议,规范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完成阶段性研究及总结任务。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有了一些提高表现为:通过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实施,初中学生逐步掌握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基本学会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能够独立描述未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掌握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能够独立描述未知区域的气候地势特征,学会对区域气候特征的评价;掌握描述河流及水文的方法,能够独立描述未知区域的河流及水文特征,学会对区域河流及水文特征的评价;学会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描述。学会理解区域经济特征及描述区域经济特征的方法,掌握区域人文特征的描述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未知区域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使学生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绘制简易地图的能力。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3 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等。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是指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能力。本课题研究者把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分析归纳表达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四、我们研究的抓手:

1、利用外出学习,不断充电。课题组成员有机会到山东、吉林学习培训,开阔眼界,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为我们的培训注入活力。

2、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中,锻炼我们的研究。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是青铜峡市教师全员参与的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运用我们初步探索的教学模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的教师微课制作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运用于课堂教学。

3、课题组成员多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名师工作室送课活动中,以我们的研究模型为框架,为教师展示示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向生态课堂靠近,参加学生全面发展。

4、学科研训活动。在地理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让课题组成员上观摩课、做经验交流,为大家构建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型,是地理教师深受启发。

5、在质量监测中,命题倾向于学生能力测查,引导教学实施的方向。

五、我们的困惑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多次对课题实施过程预计研究做法进行调整,在课题申报阶段,我们对课题实施有充分的信心,认为是一个 4 操作性强的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没有载体的研究,虽然与课堂教学有关系,但缺乏创新,容易回到过去的轨迹中,在各种被肢解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忽视了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进行无效重复,使课题研究陷入低效之中。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不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和客体研究中,存在想当然的成分,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及时调整实施进程,增加了学生调查问卷内容,对学生有了更为真实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在实处。

在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找到了适合我们的路径,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课堂教学,我们地理教师不能过多的占用学生的时间,去脱离教学进行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思考与修改,我们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目的。

我们将课题实施的载体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课题实施的方式定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先学后教的实施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为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最终,我们把研究工作定位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实施。

在对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建立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形成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有效教学模式,初步完成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评价意见,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完成课 5 题的实践、研究与反思,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研究过程,达到研究目的,取得研究成果。

篇3:地理课题阶段总结

2015年4月5日, 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储气钢瓶爆炸, 事故导致5人受伤, 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作为典型的高校安全事故,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 随着高校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 各种实验室建设取得了瞩目成果, 一批国际领先的实验室为我国的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 与硬件设施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安全课题管理发展的滞后。随着高校实验室事故频发, 安全科研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实验室事故种类

1、火灾。

作为最常见的事故种类, 火灾最为人们熟知, 具有普遍性。高校科研过程中, 所有项目都会涉及到电力的使用。电力作为现代生活的必须能源, 其设计之初的防护措施已经相当完善, 然而在高校科研过程中, 由于用电设备运行的长期性, 通电时间过长造成的高温过载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由于实验室人员复杂, 操作熟练程度差异严重, 各种违规操作现象难以杜绝。虽然各高校都把实验室线路检修作为安全检测的首要任务, 依然存在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等现象, 再加上消防意识淡薄, 火灾事故在所难免。

2、爆炸。

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是高校科研过程中的常用设备。由于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一般接受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教育, 对于亦然易爆物品都有较全面的认识。我国高校科研事故中最常见的是压力容器爆炸。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分校的例子就是最为典型的储气瓶爆炸事故。

3、毒害。

有毒试剂泄露事故主要发生在化学类和生物类实验室。主要是这类实验室对有毒类试剂的需求量大, 因此也较易发生相应事故。造成有毒试剂泄露的主要原因是违反安全规定, 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忽略自身安全防护;在试验后期对废液的处理过于草率, 造成有毒废液散落流失, 一方面引起环境上的污染, 另一方面也为不法分子所利用。近期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事件就是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

二、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现状

1、安全意识淡薄。

“重科研, 轻环保”的观念在我国高校管理层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科研产出一般与科研问题并非突出矛盾, 因此常被人忽视, 只有当事故发生后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种对安全本质缺乏足够认识的现象最终造成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安全意识的薄弱。同时, 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到位和相关安全措施的落实程度低也为科研安全埋下了隐患。

2、资金投入不足。

在高校实验室的建设预算中, 高校领导层最为关注的是试验设备的费用问题, 而对相应消防之处和安全防护预算则进行压缩, 不求最好, 只求满足规范。同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 实验室建设严重落后于招生速度, 实验用房紧张一直为得到缓解, 很多高校实验室拥挤现象严重, 实验室种类界限模糊。不仅造成了科研产出率的降低, 更为安全科研埋下了隐患。对于陈旧的消防设备和输电线路更换不及时、通风环保设施修理周期过长、废液处理系统缺乏等现象共同造成了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的落后。

3、危险试剂管理制度匮乏。

危险化学物品一直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对象, 这一点在国际上受到普遍认可。一般来说, 对于危险化学物品的存放和废液处理要进行严格分类。为了防止不法应用, 有毒试剂的取用和保管都要双人进行, 然而在一切求快、一切求简的思维习惯下, 这一做法在我国高校实验室中并未得到推广。这也是造成我国废液污染环境和高校投毒刑事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4、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缺乏统一规划。

一个高效运行的系统离不开前期的系统规划。高校扩招和告诉经济带来的爆炸式生源和科研任务将早期规划完全冲垮, 高校实验室的扩建很多是在“边建边用”的过程中进行, 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工作已经成了我国高校的特有现象。

三、如何改善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现状

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 高校安全科研软件设施建设也要进行提高, 积极面对管理漏洞, 转变管理理念, 提高安全意识进而逐渐完善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的必经之路。

1、加强安全教育。

90%以上的安全事故都来自于安全意识的淡薄。作为高校科研安全事故的预防性措施, 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是投入产出比最高办法。因此, 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在校师生以及科研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营造安全试验氛围是确保科研安全的重要措施。

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统一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尤其是在我国高校实验室人员复杂的情况下, 建立完善的预约制度和责任到人制度是为止有效的措施。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 除了进行传统的注册登记手续外, 必须在网络上进行预约方可进行试验。这种预约制度看似复杂, 实际上网络预约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避免科研工作的冲突, 还能更好的进行设备试验量的统计, 从而有效估算设备寿命, 这对控制设备精度和设备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

在完善高校安全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中,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完善实验设施安全监测环节是保证科研安全的根本措施, 只有创建相对安全的教学科研环境, 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金宝.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6) :56-57.DOI:10.3969/j.issn.1671-489X.2007.06.035.

[2]黄坤, 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1) .

篇4:地理课题阶段总结

2012年3月,《家校联合共创文明礼仪伴我行》课题开始在我校展开,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了德育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了“学生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2014年4月圆满结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一、过程管理突出实效

结合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课题组确定了把礼仪教育寓于政教处各项评比及各科课堂教学之中,做到了精心渗透,优化了管理。

二、美化校园熏陶行为

本学期我校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先进校及管理局党建示范单位的验收工作,即将迎来省级艺体“2+1”特色学校,在迎检期间,学校坚持完善日常评比机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

三、主题班会深化礼仪

1.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2.开展“和老师一起走过的日子”主题班会,教会学生感恩老师。

3.开展“如何走过青春期”的主题班会,给中学生指明交往的方式。

四、系列活动提升成效

几年当中我校坚持开展“飞扬青春展我风采”才艺大赛;“关注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化”听写大赛;“宣传京剧文化 做华夏文明人”京剧脸谱大赛;“传承军垦传统 争做四有新人”“诚信”“爱我中华”演讲大赛;“讲文明知礼仪”板报展;“爱国爱党明耻敬廉”手抄报展;“校园黑镜头”漫画展”“校园中美的寻访”调查活动、“文明游戏在课间”活动……。

五、社会实践走进礼仪

我校坚持看着“走进大课堂 文明在校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远足拉练”;“参观水稻实验基地”;“四一八烈士扫墓”;参观场史馆;捡拾白色垃圾;慰问养老院;宣传廉政文化文明礼仪进社区……

学校陆续召开了六、七、八年级家长沙龙,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了教育合力。

《家校联合共创文明礼仪伴我行》課题在我校实施以来,云山学校在学生礼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坚持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研究,争取让学生的礼仪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让文明之风常驻班级、永驻校园。

篇5:地理课题研修第一阶段总结

2012.9——2012.12 一.本阶段主要研修目标:

确立课题研究主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完成课题实施准备工作;对目前的地理地图的教学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地理图表的教学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二.本阶段主要研修工作:

1、确定“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地图阅读能力的提高”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通过网络、相关专著、地理杂志等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地理图表的教学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3、对学生目前的地理图表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查,分析。

4、结合本课题举行公开教学,并参加各级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进行地理图表有效教学专题研讨。三.阶段性小结

1.“当前地理阅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及分析

调查反应出绝大部分同学对地理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兴趣浓,了解地理图表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偿试掌握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记忆的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同学是基于应试的目的学习地理,地理学习兴趣不浓,尤其是运用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调查还显示,能较好掌握阅读和运用地理图表的同学地理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秀,而不能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图表运用方法的同学地理学习兴趣差、成绩不理想,其中女同学占绝大多数。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本学年因课时短、教学内容多,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少,部分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不突出的同学地理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上知识遗漏渐多、学习方法欠佳,地理成绩不理想。

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有效性,特别是突出地理图表特色,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全体同学能够较好的掌握 基本地理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地理观念:

①课堂应活跃、简单、明白、多搜集课外知识,注意总结一些技巧性记忆。②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发言、绘图、讨论、辩论等教学形式。③应多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直观图像,加强学习兴趣的调动。④教师要能熟练板画技巧,幽默风趣,让同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⑤老师严把知识过手关,加强监督。

⑥多注重理论学生生活和当代与地理相关的时事热点,让学生结合实际学到知识,提高同学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2、明确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图表的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基本原则:

1、认识规律原则: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实际性原则: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3、.思想性原则: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

(二)基本方法:

A、详解读图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用图习惯,形成多种地理图表思维能力。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同时,要注意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每一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 B、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展图—说图—绘图—记图。

C、活学活用,提升学生的地图意识。在平时的地理教学、地图练习的设计及地图讲解时,要适当的变通题型,加强学生读图的灵活性。

篇6:地理课题阶段总结

2010年地理组子课题阶段性总结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经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并与兄弟学校通力合作,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案练习册——地理分册》终于和广大师生见面了;虽然该学案练习册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九中领导的得力,印证了九中老师的科研实力,印证了九中教育的给力。

篇7:课题阶段研究总结

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自2006年5月我校承担课题以来,我们课题组不断努力,加紧工作,悉心研究,认真实践,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经过近四个月的研究,我们承担的“十五”立项课题的子课题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把握课题的研究进展,课题领导小组召开了课题学习动员会议,提供研究资料、进行理论指导,为教师的课研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及财力的支持。让我们对子课题的实验成果进行了交流和总结,子课题研究小组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进行整理供同行学习、分享和交流,获得各级领导的好评。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动员,全身参与

课题组接到审批立项后,就立即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研究课题开题仪式的举行、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各成员任务分工等事宜。会上,课题组组长、学校校长强调说,我们既然花了很大工夫、下了很大决心,争得了课题的立项,就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研究和实践工作做好,做出成绩,决不能半途而废。他还向我们宣讲本课题精神,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研讨含义,加深理解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们课题小组(尤其是两位体育老师)多次研究课题方案和相关理论知识,用理论充实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与创新关系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包括:

(一)自主学习

主张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强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合作性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适应培养的作用。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适应培养的作用。

(三)创造性学习

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出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自我表现,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这三个学习状态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创造性学习是核心,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因为只有达到创造性学习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宗旨;主动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内部驱动力;合作性学习是形成创造性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是促使内驱力形成的外部力量,体现出“教育不是一种帮助”的基本思想。课堂上教师的职能就是创造情境,用外驱力推动内驱力的形成并发挥作用,使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状态得以形成。

三、熟悉教材、学生,把握科研方向 我们所选的班级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强烈、运动感觉正在发展、注意力集中较短、意志不稳定,较薄弱、行动缺乏目的性、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坚持性也较差。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和习惯的学习和养成。教师应适当把教材内容溶入游戏之中,在游戏中体会自主、合作、创新的体验和收获的喜悦。尤其不要破坏学生对体育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正是水平一阶段,其教材简单易行,由游戏、基本运动组成。由于新课改课时调整为一年每周四课时,通过跑、跳、投等动作和游戏使学生增强体魄、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形成良好的学习、纪律习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的进行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

四、保证措施

(一)为了能够使试验顺利进行,便于开展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负责人:*** 组员:****

(二)积极准备、搜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应用网络资源等,保证科研需要。

(三)实验学校能支付一切科研所学要的经费并提供时间保证。

小学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与创新关系

第二阶段研究总结

自2006年5月我们的课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在负责人的带动下,开始启动课题研究,至今已有一年时间,在这一年当中,课题组成员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出发,把握方向,深入研讨,现已步入正轨,并进展有序,已有一定成效!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继续组织学习、领会有关“和谐”的理论,深化对课题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到同一课题的兄弟学校探讨、切磋、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反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方案。

三、重视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并积极改进。

四、各个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 张老师研究子课题时,从三个方面着手研究,首先是设计和谐的教学问题,关注课堂细节;其次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个性。第三是创设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教学方式,培养能力。从以上三个方面开放课堂教学,多角度亲近课程,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包老师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主要侧重于从“更新观念,给足时间,巧设问题”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使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和谐统一。

五、在进入研究实验的实质性阶段,我们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即一面研究,一面指导,以研究带动指导,以指导促进研究,进展顺利,效果显著。

1.边研究边指导

比如对“学习环节”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然后 及时将其应用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学习,以提高效率。如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了这样的学习环节:课前环节(课前身体、心理准备,器械、服装检查,操作方法以学生自查互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课上环节(包括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规程以及学法和教法协调作用,从多层面、多方位渗透学法指导等)、课下环节(包括家庭作业、分层评价等)。有了这样一整套的环节,自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2.以研究带动指导,以指导促进研究

无论何种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实际运用。我们的“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个关系,把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所谓“以研究带动指导”,就是通过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然后用这些成果来带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法指导渗透在教学之中。

近年来我们都在为落实新课标、使用新教材作实验,实验中,有成功的经验,也难免存在失败的教训或一些失误,而这些经验、教训、失误,正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好素材。

六、以实际过程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实验进程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要求,凡是实验教师都应把对学生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科研内容。由于情况不同,因此在体育课评价方法形式操作过程上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作为评价重点。通过改革评价方式,体育基础稍差和中等水平的那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望跑兴叹”“望高兴叹” “望投兴叹” 的现象大大减少。

七、保证措施

(一)为了能够使试验顺利进行,便于开展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负责人:*** 组员:***

(二)积极准备、搜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应用网络资源等,保证科研需要。

(三)实验学校能支付一切科研所学要的经费并提供时间保证。

小学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与创新关系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小学体育课堂,是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动作、解决难题的方法。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构建“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教学目标共性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整体性发展目标,又要有个性发展目标。整体性目标是若干个体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学水平的宏观标志。个性发展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素质个性化品质形成的保证。

2、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认识不断深化,品质逐步形成的过程,而非知识的堆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主体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动手动脑,勤于思考,努力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3、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教学关系就是导与学的关系,亦即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爱护主体、调动主体、鞭策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主体尊重主导,信任主导,服从于主导,主动地接受主导的指导,形成互动互助、平等和谐、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

4、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就整体合作性原则,即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态组合的教学系统。

5、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具有差异性、独创性。

6、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书是手段,是桥梁,育人才是根本目的。课堂教学不仅着眼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育人的三项主要指标——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教学模式理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其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关系是:(1)在特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确立的主题;(2)完成主题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3)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和过程;(4)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5)与主题相应的课程设计;(6)由主题、目标决定的评价方式。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的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一)什么叫创新

创新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创新的一种用法是专用性词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冯之浚主编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与政策》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的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关于这一创新理论的原始思想,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文件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创新的本质是“知识、技术的价值实现”。创新的另一种用法是通用性的词汇,泛指创造新的东西或具有创造性。《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创新的释义是:“①抛开旧的,创造新的。②指创造性;新意。”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创新和创造的意义就比较接近了。我们平时用到的创新这个词汇,较多的就是这种广义的用法。例如“在工作中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等等。

(二)创新性与创新性教学

创新性是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从创意、过程设计到成果展示的思维表现。即是对事物原有规范的某种突破,摆脱某些积习和原有规范不合理部分对事物发展的束缚,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构建新模式,探索新机制,追求新目标。本课题的“创新性”是指围绕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家培养人的目标要求下,对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不完善之处进行改进,对不合理之处进行摒弃,对不发展的领域进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富有创新性的,即它所面向的是学生的智慧发展,在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取向上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明显的突破;二是课堂教学的运作流程本身是富有创新性的,即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的建构,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调控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个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模仿性和程式化。

创新性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它的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中心,以知识为桥梁,以活动化的课程与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实践为基础,促进每个学生创新性学习,培养其创新态度、思维、习惯和品质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并未增添新的教学要素,也不排除各种已有教学方法的使用。但是,由于有了新的目标和理念,使原有的教学要素有了新的组合,具有了新的功能;使原有的方法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为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服务。

(三)什么叫模式?

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确定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一个标准样式。关于教学模式,人们的看法还不很一致。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念)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范型。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是连结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教学理论如果没有教学模式这个中介,也就无法实现其行动指南的价值。而创新性教学模式则是运用当代教学理论和创造力理论,重新规划教学过程,建构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及相应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

(四)体育课自主、合作、创新型教学模式适应的条件、程序

1、适应的条件:体育课自主、合作、创新型教学模式适应于小学中、高学段体育课教学,尤其适应于体操、投掷、游戏、球类等实践课。根据教材特点,低年级应强调自主、合作,要稍有些创新。高年级更适合于合作与创新,还要懂得在竟争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活动。

2、其基本教学程序:

1、共同制定目标

2、实现教学目标

3、体验自主、合作、创新乐趣

4、评价自主、合作、创新效果

(五)小学自主合作、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自主合作、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则是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小学教学实际而建构起来的具有创新特征的教学实践模式。因此,它的实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吸取基础教育研究的创新理论成果,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为重点,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价值和学生潜在的创新因素,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其本质特征为:

开放性。在教学观念上,教师需紧密联系生活,既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又要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以现行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经验的模式框架内,保持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但又不固守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力求用多样化的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创新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探究式”和“做中学”理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

民主性。在自主合作、创新性教学的课堂里,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又是学生创新学习的“经纪人”,学生拥有相应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空间,可以随意捕捉流动于课堂中任何一个创新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科学性。在自主合作创新性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施教,以科学地教引导学生科学地学。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勾兑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科学施教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

创造性。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立意在“创”和“新”上,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对学生而言,创造性学的主要途径是探究,没有探究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创新。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新奇的想法。通过思维碰撞、合作探究、比较、辩论等,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创造,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发展性。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实施自主合作、创新性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用发展的思想来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用发展的胆识来确认学生已经具有的各种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实质性的进步,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共同发展。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交流要植根于学生的发展,活动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在,我们十分注重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推广,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论文参加各级优秀论文评比或在报刊上发表。

四、主要收获──转变五个观念 基础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实验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我们感到了空前的紧迫感;要用教科研的态度进行实验工作,同常规教学相比较,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统计分析工作,工作量骤然加大,使我们感到空前的紧张;一下子从现行的教学大纲向新的课程标准转化,尤其是思想观念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变,并且是边实验边理解边转变,使我们认识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课改实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品尝了取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新气象,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丰富多彩的。实验以来可以说是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一)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前我们对健康的理解一般是从身体方面去考虑的,比较关注学生生理方面,这是片面的;新课程标准赋予了健康新理念,那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统观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我们体会到几乎每处都渗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有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便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例如我在设计单杠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练习,用激励口号替代传统的“一二一”口号。第二个练习,教师设计几个不同高度的单杠,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练习,并提出问题。第三个练习,设计了各组之间进行连续蹬地上杠支撑比赛练习;第四个练习,让各组自己设计上杠比赛的练习,通过组员之间的热烈讨论学生在练习中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发展了学生的素质;通过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帮助他人、互相讨论、组织之间比赛、人人之间比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使得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趋向合作化和紧密联系,整体上反映出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注重了兴趣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不能不要运动技能,但关键是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手段去实现综合目标,以达到“健康第一”之目的。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快速跑教材时安排了如下的练习:练习器械:学生用空矿泉水、汽水瓶子装沙自制“哑铃”96个(学生人手二个),橡胶实心球四个,收录机一台。练习一: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处理喝完的矿泉水瓶子,如何才能跑得快,跑得快有什么好处?练习二:分组让学生自己创编一套哑铃操(各组经过讨论和交流分别创编了不同形式的哑铃操);练习三:摆放哑铃接力跑;练习四:要求各组在上一个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创编别的形式的接力跑练习(有的组设计了摆好“哑铃”后进行蛇形跑接力赛,有的组设计了快速跑摆图形接力比赛,有的组设计了双人挤“哑铃”接力比赛)。以上各种练习都是围绕快速跑这个教材去设计的,整堂课显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很积极,没有出现厌倦情绪;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体会、有创造、有交流、有收获,始终兴趣盎然。实践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都应十分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注重了知识和思想教育的渗透 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我们改变了以往那种坐在教室里讲健康的授课方式,而是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启发、诱导、讨论、探究、交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即时的思想教育。让知识在参与活动当中去消化,在参与活动当中去领会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内容。例如,教师发现学生在长跑中出现腹疼现象时就提醒学生要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以及跑步中不要随便说话的锻炼卫生常识;教师在耐久跑测试时号召全体学生为落后的同学加油鼓劲,既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团结互助的教育。好多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时,渗透积极的思想教育内容,如:“齐心协力”“突破封锁线”“支援前线”“团结互助”“你追我赶”“勇攀高峰”“快种快收”等。

(四)注重了创新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验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和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验的开始阶段我们就要求各实验学校要围绕创新去做文章,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做文章,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先有创新意识和行为。可以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采用的方法归结为:在模仿前提下进行创新,在教师提示下进行创新,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创新,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创新,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创新,根据场地、设施条件进行创新,利用音、像、图片、书本进行自主性学习。对于合作教学我们采用的方法可以归结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帮助、评价合作,组织之间的比赛,组织之间的观摩,组织之间的评价等。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活动游戏“多足行进”时只说明条件,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去体会、去探索最有效的合作方法,由失败到成功,去亲身体会团结合作的巨大作用,体现出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特点。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创造性:教师在上支撑跳跃时打破学生围绕跳箱转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了现有的高台进行攀登练习,变枯燥为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平梯、肋木上单杠课;教师利用小海绵包上投掷课;教师自制了若干的教具等等。可以看出虽然有些自制教具还比较幼稚,但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向新教学思想下的教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五)关注学生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确保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是实验过程中的难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是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运用更好更多的办法,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的。

篇8:地理课题阶段总结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使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有了较大的变化, 它要求我们不再只重视地理知识的识记, 还要加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但是, 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过程中, 我们始终没有对地理素养培养提上日程,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人从事职业技术学校的地理教学多年, 现结合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及学生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谈下自己的认识。

一、地理素养的科学内涵

如今, 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向让我们不再只注教学内容中的“物产+地名”, 在教学中只简单的介绍地理现象的特点和分布, 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学习主动思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中, 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 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时, 机械的去理解公式就很难参透其中的意义, 就简化为H=90°-纬度差, 这样就能方便学生记忆了;关键还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如在讲有关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特点时, 利用动画演示、课件图片、地球仪等会更生动直观,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我们从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中可以看出,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素养培养主要有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完善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的掌握, 其次是要让学生正确的对待地理, 培养地理感情。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1、深入实践, 感受理解地理的价值

地理知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野外调查中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 人们进行野外考察、实地观测采样获得一系列的地理信息, 再对此分析总结, 最后形成地理知识。因此, 高中地理教学不应再以课本内容为中心, 学生应该从社区、地区开始逐渐获得地理知识, 最后扩展到国家、世界;各种地理方法都需要实地考察、开拓创新, 只有实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所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老师必须勇于探索, 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改革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 将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鼓励他们进行探索研究, 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 激发他们的主动思维能力, 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通过成功的体验和挫折训练, 进一步了解到地理的作用。

2、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现代教学活动中的新方向, 它能培养学生野外实践的地理素养。这里的探究活动就是野外实践。由于野外探究实践性、挑战性强, 需要老师的从旁指导和帮助。通常的探究活动过程是:老师给出具体任务、学生自制方案、小组实践、收集信息、总结报告。正如前面所说的, 野外实践类的地理素养有多种类型, 不同问题要不同分析,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具备差异性。比如, 老师可以利用学校春游的机会, 设计一些考察活动, 出发前, 交代学生在自己去的每一触都在地图上做好标记, 并勾画出交通路线, 认识国道的编排方法等。完成探究活动后, 再让学生总结分析, 看看哪条线路才是最便捷的, 还可以有哪些旅行方案, 并说出原因。又如,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难点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入手, 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争论,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要对地理信息产生美的感觉, 除了要求学生自身具备感知能力, 老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也是关键, 所以, 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素养。如果教师带着审美的眼光去讲述地理景观, 并用积极的态度去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 用生动的语言分析地理环境, 那么, 学生也会用对该地理环境产生兴趣, 并用美的情绪去感受它, 将它丰富多彩的面貌刻在自己的脑海中。因此, 作为一个地理老师, 也需要参与实地考察, 可以利用假期, 多走进大自然, 有目的地考察地理地貌和民情民风, 积累更多的专业素材, 只有身临其境, 在大自然的感悟中修炼, 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旅行的经历也是一个老师丰富的人生经验, 带着对自然的感悟、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的热爱走进课堂, 才能让学生和自己一样感受到自然的美, 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4、利用素材,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 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课程, 都是现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点问题, 并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同时以此为主线才编写教材, 课后活动也有很多关于人们对现有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一些看法和论点。例如, 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材料《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来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方式, 以及发生重大变化的具体原因, 让学生对时间和人地关系有个大致的把握。在安排相关课后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 最后做出正确判断。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要去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关心我们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对地理的知识的掌握和地理问题解决, 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深入分析问题, 全面看待社会现象, 提高自己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参考文献

[1]冯亮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中学教学参考教学时空》, 2010, 8。

[2]杨志国:《浅析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学习》, 2010, 11。

上一篇:公共文化活动下一篇:案件自查整改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