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2024-04-23

地理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地理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一、课题研究需要在实践中点点滴滴的积累

课题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它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特别是想要取得一点理论上的突破或者是实践上的创新,都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冥思苦想。我认为参与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如果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课题研究是很难有所收获的,更难体会到精神方面的充实与情感上的满足。

二、课题的制定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工作

我认为一个好的课题一定要能帮我们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研究,以小见大。“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

我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调查访问了有关学生,最终我选择了《农村初中地理读图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实实在在的对它进行了多维化的设计研究。该课题以认知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为依据,以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农村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根据地理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的读图问题为前提,研究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读图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穿插读图方法的讲解,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符合以人为本、减负増效的教育理念,选题新颖、方法可行、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不断反思是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

“教育反思”是个体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在我的课题研究整个过程中,必须培植“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使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都保持活力,不偏离研究方向。

我常常进行反思、注重细节反思,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杰作”,进行深度思考,留住教育的“记忆”,形成智慧性积累,从而提升课题研究的洞察力。同时注重阶段反思,课题研究不是短暂的.、断裂的,它是连续的,系统的。我们在反思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进度,按阶段进行反思,形成系列反思。

四、分析地理读图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通过地理读图方法的训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性,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追求成功的渴望。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其中,让更多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贴近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针对同一图形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读图、析图。

2、要有足够的驱动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地理课堂中的读图题的难易程度的设计立足点是把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上,并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作为检验教学的设计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因此读图的设计要难易适度。过多的读图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低水平思维状态,他们,尤其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过多的难度偏高的读图则对学生的思维带来压力,尤其易增加学困生的挫折感。因此,读图训练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情,设计难度适中的图形,这样有利于为各层次学生都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总之,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篇2:地理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校参与课题研究老师的共识。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图文并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获取是离不开地图的,通过课堂中读图方法的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及会在图中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甚至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教师要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地理读图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地理读图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课例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在研究中,我发现班上同学地理读图能力差异特别大,我在设计地理读图练习题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基本的、难度不大的、所有同学都会做的,课后再进行分层次,对地理基础好的同学,布置一些复杂图形的分析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三、乐于尝试,重在实效

篇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

1. 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 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 从而使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具体做法有: (1) 课堂提问、讨论发言, 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2) 组织讨论活动时, 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 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 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 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

3.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课外教学生如何阅读、查找资料、查找文献、写读书笔记等, 是“促进学生学地理”的方法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3.2 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

只要走进课堂, 就会发现:老师把问题呈现出来后,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组内、全班讨论后, 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 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 确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张扬个性,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 高度统一, 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 做到“导”“放”有度。

3.3 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

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 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 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 只能是为个别优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因此, 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对每组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 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从而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 激发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 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 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布卢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吸引学生, 而导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 我讲《气压带和风带》一节时, 用了这么一则导言:二战期间, 日本曾用氢气球携带燃烧弹轰炸美国, 使美国许多地区发生森林大火。这些氢气炸弹是怎样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呢?一下子, 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导言可用的素材很多, 如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理谜语、地理之谜、地球现象、诗歌、歌曲、漫画、新闻报刊等。再比如, 我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时, 首先请同学阅读两段新闻资料:[资料一]据报道, 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科学家指出, 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 南极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 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 导致企鹅数量剧减。[资料二]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 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通过阅读这两段资料, 让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很简单了。

5.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重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4: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地理教学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课程内容以人为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内容大量削减,增加了人地关系内容,削减了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容,增加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与人地相关的内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加强人地关系对于地理教学是必要的,但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要求并不局限于人地关系的揭示和描述,还在于以人为本来理解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不大,生态平衡得以维持,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发展状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此不惜打破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使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向高水平转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人地关系问题,有些问题容易避免,而有些问题很难防止,一切人地关系问题都只能在发展中得以解决。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要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地理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既要揭示发展中产生的人地关系问题,又要体现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

2.地理课程形式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在内容改革的同时,形式上改革的力度也很大。抽象的文字表述大量地被具体的案例以及读图、思考、练习等活动所取代。乡土地理既作为课程内容的独立组成部分,又作为各部分内容的案例形式。作为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各地还大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丰富和改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所有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尝试,充实了地理课程特有的动脑、动手、动脚的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但也应当看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出发,否则会形成形式主义。

二、地理教学应突出统筹过程

1.地理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各种统筹过程得以贯彻,统筹协調是地理学科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外化行为。科学发展观突出的几个统筹关系,在地理课程中都应得到体现。例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统筹,即人地关系协调的两大部分之一。立足本国与对外开放的统筹,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课程的统筹。城乡统筹,也是地理区域之间的统筹。地理课程改革中,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关系,基本上有所涉及。但目前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统筹协调内容所占比重还较小,统筹上下工夫不够。

2.地理教学方式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不但要求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几个统筹,也要求地理教学方式互相协调。例如,不但要增加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的内容,还要通过人地协调的案例与理论内容互补。一些地理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一些地理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或收集乡土地理材料,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种种都要求地理教学中要统筹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等。这些统筹仅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外工作。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1.围绕区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许多学科都在研究,如环境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地理科学则是从区域角度来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人地关系不同,对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也都各有特色。地理教学应当利用有限的区域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不同区域人地关系,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就地理课程改革而言,区域地理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教材在选择区域时,应当改变以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为取舍标准的做法,改用区域的典型性为标准,选取代表不同人地关系的若干区域,包括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发扬地理教学中区域比较的方法优势,认识不同的区域特色。要体现环境产生于区域发展中,要在区域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基本原理。

2.从全面的人格看人地关系

人格具有多重结构,仅就自然人讨论人地关系,将重蹈环境决定论的覆辙。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环境决定论有死灰复燃的苗头,在地理教学中涉及环境问题时应避免把人看作自然人的误区。对于某些媒体宣传环境因素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说法,作为地理教师应予以批驳。仅就经济人讨论人地关系,则会陷入经济决定论的误区,在非物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小康社会,地理教材在选取区位因素时应特别注意非经济、非物质的因素,地理教学应对这些因素以特别的关注。从社会人的全面的人格讨论人地关系,才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篇5:地理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改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初中地理新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其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通过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与提高能力。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关爱生命,善待环境。地理新课标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科学性的互相统一与渗透整合,着力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之中,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初中地理新课程倾注地理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树立,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诸方面。而合理的价值观取向又是发展地理情感动力。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科学性和谐统一的初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篇6: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地理培训心得体会篇1

七月份,公司通知我去集团参加热力管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培训学习。这次的培训机会非常难得,感谢公司领导给我这个学习机会,因为非暖通专业的我正渴望通过本次培训增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补充,加强了解集团各热力公司的供热管网及设备情况。

带着领导的嘱托与对专业知识的渴望,通过一个多月的突击学习,基本掌握了该信息平台系统的操作。这套系统是集团为更好的统筹掌握各热力公司供热范围内热源、热力管网、换热站及各热力设备情况,专门让软件公司开发的的信息平台。该平台功能强大,各热力公司资料录入齐全,平台正式上线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平台轻松实现对热力管网的爆管分析、监控实时动态、设备数据查询及统计、故障管理等。

这次培训学习,象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想的闸门,不仅让我拓宽了工作的思路,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地了解了集团的宏伟规划目标,更让我对集团的前景充满信心。并且坚信作为开源人,我将以更多的动力与激情为开源的未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地理培训心得体会篇2

非常幸运的能参加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四天的学习虽然显得短暂,但却让我受益良多,培训中听到各位地理专家和一线教师耐心而细致的讲解后,曾经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迷茫和困惑,都在这里得到了了解,也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来谈谈对这次新课改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培训首先让我明确了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大多数教师在目前教学中的困惑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课时不够,难以完成。如何把握教材?如何上好地理课?如何评价和考试?与高考的关系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有明确的认识。新课程的内容理念是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建设理念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习理念是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技术理念则是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他就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价值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有了清晰的理念和明确的目标,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更加准确的把握好教学尺度。

在对于地理必修三的教授中,教师要选择符合标准的主题内容;关注中国或世界重点热点问题;选择实际典型案例在实际区域进行实际分析。

从全国来看,目前的教材版本众多: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以及鲁教版。而在我们福建,新课改实行选择的是人教版,从十年前的两本小书到现在的三本必修、七本选修,不仅仅变化的是数量,更多变化的还是理念和目标。如何把握必修和选修、如何衔接必修和选修,我们势必要清晰。

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设置的内容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将涉及地理学科中的一些分支领域,以及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内容纳入到了选修模块中。这些选修模块也都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既不是主次关系,也不是主从关系,选修模块不是必修模块的陪衬,更不是附庸,两者具有同等的课程价值;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必修模块侧重于学术理论性的课程内容,选修模块侧重于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衔接教学将必修模块中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选修模块学习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在衔接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必修模块中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不能让学生觉得不学也无所谓。

具体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衔接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

1.构建知识框架,促进地理知识的有机整合。采用框图的形式来建构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抓住知识结合点,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所谓知识结合点是指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都涉及的,但在内容上有所深入和拓展的知识。

3.关注社会实际,贯穿人地关系主线。与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样,选修模块的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4.合理铺垫,巧用类比,深入浅出。 “旅游规划”是难度较高的内容,其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在本模块中是最高的,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让学生联系“必修2”中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有关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虽然旅游景区不同于工厂,但考虑的因素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思维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活跃,且很有自己的见地,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想不到的。他们喜欢老师给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挥,他们也喜欢在其他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但还是有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过去的课堂模式,听老师讲多,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

地理培训心得体会篇3

说实在的,地理对于我来说永远是那么的难。我地理的基础很差,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造成我高中地理差的原因。高一、高二,这两年里,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认真地听过一节地理课。那时的我,完全对地理没有半点兴趣。并不是说不喜欢地理,而是没有融入到地理的世界。直到高三,多次的考试让我意识到,我地理成绩实在是差。那时,心开始慌了。渐渐的开始要去学地理,但荒废了两年的地理,让我无从下手。我一心只想那种速成的方法,寻找了好久,却没有半点功效。我根本不知道学习地理的方法,问别人,却发现那些方法不适合我。就这样,带着想读的心情,却没有方法的无奈,我度过了一段时间。

在一次调查中,我意识到,我想学地理的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我只是心里说着想学,却没有花时间去学。那次调查中,我发现,我花在地理上的时间是那么的少,是少得可怜的那种。那时,老师应该已经放弃我了吧。因为我的态度。

我是那种不会主动去学习的人,即使有问题,也不想去问老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如果哪个老师说了什么我不喜欢听的话,我就会再也不想听那个老师讲课,连他的科目都会放弃。由于我的态度,渐渐的,发现老师们都在冷淡我。

后来,年段开始文综考试。我越考越烂。到最后考了个125。一个出乎我意料的分数。就是那个数字,让我几乎崩溃。可在别人看来,我还是那么的懒散。以至于,在多次会议中,我都是处于被批评的立场。或许,在老师们看来,我不会伤心吧。可我内心所想的,他们是否能明白。在一次会议中,老师又在批评我,或许批评的话听多了,身体会开始麻木吧,可那时我的心还没麻木。听到那些话还是会很难过。这时,听到了“你们也不用再说她了,其实,现在心里最难受的是她本人吧,最不希望考这个分数的是她自己吧。”就是这句话,让我下定决心学地理。因为这是地理老师说的。会后,找老师谈。老师了解到我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那么的寥寥无几。老师说我要还高一、高二年的债。而后,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复习中国地理,虽然进度很慢,却很有收获。这之后,我也开始认真做笔记。把老师写到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做题方法也写在一起。然后,偶尔拿出来看一下,或者在考试之前拿出来看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答题的方向。虽然还是经常答错,但有了方向,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啊。

后来,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慢慢的把地理知识的空缺,填补起来。

我真正的开始在学地理。结合第一轮复习的材料,我边看中国地理的知识,边结合地图来看,在脑中形成了一种框图。而后又开始看书,把书里的内容看一遍。接着,又开始学习世界地理。把材料与地图结合起来,在脑海里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随着我脑海中地理知识的积累,我越来越喜欢地理了。慢慢的,对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使我的地理取得了进步。

在这个从几乎不了解地理发展到喜欢上地理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各个方面都很重要。如果没有考试成绩的刺激,我想,我也不会下决心。如果没有老师的支持、安慰和指导,我想,我也不会取得进步。当然,如果不是我心理承受能力强,我想,我早已经放弃了吧。呵呵。

篇7: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大英中学地理组:朱兴艳 经过几天的远程培训,对新课改变得逐渐熟悉,了解了一些新变化,学习了一些新理论。结合课改在我县的进展情况,总结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

1、抽象的地理事物,地理空间想象。

2、地理学反映的内容之广与学生狭窄的知识面存在矛盾。

3、学生喜欢大自然,但不喜欢上地理课。

4、班额过大,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困难很大。现就新教材,新课改谈几点个人体会:

1、转变教育观念是成功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与结果,轻能力与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地进行课程改革。我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它们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因此,实施新教材让课改顺利进行必顺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2、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课改后的课堂开放了,主动权在学生的手里,能否随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应按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教师必顺不断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选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性学习。

新形势下的课改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都是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更好施展才能的机遇,只有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更快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生存。通过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发表各自意见,总结经验,使每位地理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施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每月都推出一节课,一起评课,共同总结,还有每月都对本月集体备课进行经验总结。此外,我们课外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在这样的合作性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总结,共同提高,使我们都有质的飞跃,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4、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教案再设计

现在的地理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师如果能获得一些成功的反思,就能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成功。如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的一种尝试,力图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休,他们总会有闪光点的出现,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风解,激励学生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有独特见解的内光点,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5、把握课程标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在“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活动建议”是教师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属于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和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从“活动建议”中得到启发,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创造性劳动,组织更多有效的课内外地理活动。

新教材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课程标准,从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入手,通过电视播放有关地理知识方面的节目的内容和结合各地情况,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包括家乡的地形、土地、河流、土壤、气候、民情风俗、经济等,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摆脱喜欢大自然,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现象。如学习气候,通过学习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即特点,知道四川遂宁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联系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从而引出亚洲种植水稻的区位优势,结合今年的旱涝灾害,推导亚洲种植水稻的特点即措施。

篇8:乡土地理案例引入地理教学的研究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情感共振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学生都有个体差异,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完事。这样的课堂是灌输课堂,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效率较低。如果我们把学生熟悉的事和人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则会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和经历是学生所熟悉的, 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案例。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想到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想到教材外的东西;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感受产生共振。 通过这种情感共振,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同时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节时,有关商业网点布局在环城路的边缘和高速公路出口处,教材用的是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这个案例, 它离学生太远了,学生没有直观印象。因此,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出我们城市零售市场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两个基本原则。然后让学生想一下我们城市的建材市场和汽车4S店的分布情况,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起来,就会去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学生也会主动去比较零售和批发市场的不同之处,进而自己归纳出它们的布局原则。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乡土地理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增加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二、利用乡土地理时空上的近距离性,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事例和材料,原因就是考虑到地理事物具有整体性和典型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事例和材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家乡的乡土地理和风土人情,让他们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乡土地理具有近距离性,是学生自己身边以及家乡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发生的人和事。教师应在教学时把课堂地理知识与这些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并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评价家乡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乡土地理风情,让学生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感悟课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时,书本上的内容很分散, 案例也是一个因素对应一个,整体性较差,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不能很好地消化。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个叫晶桥的乡镇,那儿原来化工企业发展得很快,是我们这个地区乡镇企业的龙头,而现在已经基本上关闭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过去能高速发展,而现在却被关闭了。学生能很快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归纳出发展(工业布局有利的区位因素)和关停的原因(污染环境)。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地理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环境教育,有利于良好环境观的养成。又如,高一地理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傅家边的农业发展”这个案例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表及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和文字材料,展开讨论,回答问题。(1)简要评价傅家边地区的自然条件。(2) 傅家边地区早期农业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效益如何?(3)傅家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得益于哪些社会经济条件?(4)以傅家边地区“梅茶立体套种”和 “果园养鸡”模式为例,分析生态农业的效益如何?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紧紧围绕区域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恢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所讨论的这些话题都是有关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学生对这些农业生产也有所了解和认识,贴近学生的实际。所以, 学生在讨论时并不感到陌生,并且讨论得非常热烈。讨论的结果及讨论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课本上所学地理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课本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乡土案例教学,把学生与地理课堂的距离拉近了,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运用乡土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准备,认真筛选,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乡土案例。案例在精不在多,案例的运用应该为教学服务,不能为用而用。(2)乡土案例的运用应该与课本案例相结合,不能脱离教材,那样有可能会本末倒置。(3)在运用乡土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加强引导,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有适当的机会和地方才可以让学生去探究,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浪费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4)乡土案例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的事情。因此,课堂运用之前要先对学生进行了解,老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乡土知识的储备情况。(5)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要重视加强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比如,可以对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可以对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的运用加以评价,包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情感、态度等。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口头讲述、文字表达、线路图的绘画等。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以保护,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个性等。如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大放得开,有的学生胆子小比较羞涩。对于胆子大的学生,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对胆子小的学生,可以及时鼓励他们把想法说出来,或者写在纸上让其他学生帮他来陈述表达。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老师最好不要单独以“好”或“不好”“对”或“不对”来简单进行评论,应该具体分析他的回答好在哪里或对在哪里。

四、结束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乡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 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而且把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地理,让高中地理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摘要:要学会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课堂更有滋味。文章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对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课堂,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申怀飞,翟书梅,郑敬刚,聂柳.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J].教学与管理,2010(08).

[2]张扬.乡土地理素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徐维娟.利用如东乡土地理开展高中环境教育[J].地理教学,2012(08).

篇9:地理学习之心得体会

一、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如果平时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多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经常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产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地理学习兴趣还可以来自学科本身。地理学科被公认为是文科中的理科,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难学。但如果下定决心认真学地理,学好了它,自然就有一种成就感,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进入了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中。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王老师常说,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地图,要多读地图,识图、用图。这些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我经常看区域地图,先对每个区域著名的地理事物,如地形区、河湖、海洋、岛屿、海峡、城市、矿藏资源、交通线、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进行熟悉,把地图记在心中。然后关上地图,自己回忆一遍地图中的重要内容,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心中有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提高效率,整理笔记

很多同学认为地理课需要认真听的内容不外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简单,自己就看得懂,多背书就可以。因此上课时很多同学不怎么听讲,课后和晚自习时自己再慢慢看书。事实上现在的地理考试记忆性知识不多,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老师的讲解还是有他的道理,如果真的懂了那部分知识,可以在上课时自己回忆,并对照老师的讲解适时补充遗漏。

高三照样有很多的笔记要做,我喜欢选用活页的本子来做笔记本。每页纸的笔记不记满,留了一些空白。这样就可以把在课后做的一些易错练习和之后老师讲的经典例题补充在后面。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区别或者提示。这样笔记会比较清晰,看了以后心情也会比较好,有助于提高效率。王老师要求我们对地理主干知识要非常熟悉,对每一个主干知识都要清楚知道在教材上的位置,甚至知道在哪一页哪一段哪一排。因此,可把教材、笔记本和地图册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对重点知识反复理解记忆并举一反三,善于比较两个地理事物的异同。这样就做到了知识的熟练掌握。

四、养成习惯,规范答题

应从高二开始就注重答题技巧。看到题目时把题中关键词语勾画下来,认真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搞清楚是考哪一个知识点。然后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答题思路,最后再快速写下答案。这样就不会在答题卡上做改动,也不会出错。并且还可在试题附近打草稿,检查时也能看到当时的思路。如地球运动中复杂的光照图。可把题中信息转变成熟悉的夏至、冬至日的光照图。找出极昼极夜以及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这样解题比看原图更加容易。考后把老师讲的标准答案进行对照,把自己没有想到的答案总结出来,考前重点记忆。在后来的考试中促其成绩一次比一次提高。

上一篇:电力管理部门下一篇:工厂跟单员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