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活动

2024-04-25

公共文化活动(精选9篇)

篇1:公共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目的:

在新年辞旧迎新之际,组织全镇干部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歌唱快乐、歌唱希望,展示梨溪镇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强镇党委、镇政府的凝聚力,为新的一年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二、 活动主题

狂欢“派”对(暂定) 主题诠释:

1.通过组织全镇干部新年聚会和狂欢活动,让全镇干部在一年紧张工作后能够得到充分的情绪发泄和精神放松;

2.派对中的“派”:根据单位的主要部门分成一个个派别,例如计生组派、林业组派等等,不仅能够活跃气氛,也代表着全镇各单位部门的一次大联欢。

三、 晚会时间:

预定20xx年XX月XX日(待定)19:30-21:00

四、 举办地点:

五、 参加人员:

梨溪镇政府干部、各站所工作人员、梨溪中学、梨溪中心小学、各村党委成员。

嘉宾名单:XXXX

六、主持人

xxx、xxx(男,女各一名)

七、拍照、摄影

八、筹备进程

九、 后勤:

1、现场布置:由XXX负责,将所需申购之物列出清单于1月20日之前交于申购

负责人采购,1日验收

搭建:舞台尽可能的扩大

背景:广告墙(内容:赞助商图标、晚会名称)

装饰:装饰灯光(旋转舞灯,闪光灯及其它装饰灯)(待定)

电源、高性能组合家庭影院一套

高频度麦克风2支、无线话筒2支

汽球、彩带、荧光棒(待定)

桌椅摆放

2、申购:由XXX负责,2月1日前必须采购完毕

礼品:

一等奖:一名,奖品:(待定) 二等奖:二名,奖品:(待定) 三等奖:三名,奖品:(待定)

演出服及道具:由各演出人员提供清单

特色水果、糖果、花生、瓜子等

3、晚会中服务人员:由XXX,XXX负责

会前协助现场布置人员将茶水、水果、零食搬运到指定位置、并摆放到位

会中及时增添茶水、水果、零食,尤其是嘉宾桌

4、晚会后清洁人员:由XXX负责

会后清扫工作(XXX)

物品搬运工作(XXX)

5、协调人员:由XXX负责

晚会前、中、后意外事故处理

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络工作

负责奖品保管与颁发 十、晚会流程:

会场布置妥当

开场舞蹈表演

主持人上台宣布晚会开始并致开场白

领导致词

介绍特约嘉宾

主持人开始主持节目表演部分中间穿插抽奖(附件:节目清单)

晚会颁奖

难忘瞬间——集体合影

晚会结束大合唱《待定》

晚会结束并散场

收拾物品并整理场地。

清洁人员打扫场地

十、资金预算:

瓜果饮料:1000元左右

租舞台、灯光、音箱费用:3000元

会餐费用:3000元 奖品:2000元

横幅、广告墙费用:1000元 其他费用:2000元 共计:12000元。

篇2:公共文化活动

以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标准化保障均等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目标

(一)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到20--年底,全县建成11个农民文化乐园;到20--年,全县建成30个农民文化乐园。其它美好乡村中心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功能要求,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建设村文化活动室,逐步达到农民文化乐园标准,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二)村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送戏进万村”正规演出、12场电影、12场文体活动、6场培训讲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得到落实。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各类培训活动丰富多彩。

(三)村级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参照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每村组建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每个农民文化乐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1名、兼职管理人员不少于2名。

(四)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村民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以上,满意率95%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紧贴群众需求,推进服务内容标准化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提供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依托农民文化乐园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抓好八项服务:

1、演出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符合条件的国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统筹使用每村4400元的农村文化活动补助资金,组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每年为每个行政村送一场正规演出。(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2、电视服务。实施入户工程,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力争20--年综合入户率提高到95%以上,免费提供10套以上公益性节目(包括4套央视、3套省台、2套市台、1套县级台节目),让农民群众看好电视。(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安广网络郎溪分公司、各乡镇)

3、广播服务。规划建设全县应急广播体系,依托“村村响”工程和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让群众收听到4套以上广播节目。(责任单位:各乡镇)

4、电影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工程,保证农民群众平均每个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达50%以上。(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5、书报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30种,保证必要的更新,解决农民群众经常看到新书报、好书报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6、上网服务。每村配备4台以上电脑,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资源,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文广新局)

7、活动服务。充分挖掘和传承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等,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教体局、各乡镇)

8、培训服务。围绕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质,每两月举办一期培训或讲座,内容包括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技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文艺书画、非遗传承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人社局、各乡镇)

(二)抓好设施配套,推进功能定位标准化

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中、重点突出原则,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的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

1、一场。供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放映露天电影等活动的综合文体广场,配置必要户外健身器材、舞台。(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教体局、各乡镇)

2、两堂。礼堂主要供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室内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婚丧嫁娶、庆生祝寿等,可配有室内舞台;讲堂主要供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人社局、各乡镇)

3、三室。文化活动室供村民开展文娱活动、非遗传承演练及文化辅导等;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览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供村民浏览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医疗卫生、电子书刊等,欣赏红色历史、经典影视、舞台艺术、少儿动漫等。可整合广播室、留守儿童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妇女之家、便民服务室、交流议事馆等功能。(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

篇3:公共文化活动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市的文化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呈日益繁荣趋势,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大进展, 特别是社区文化的活跃, 使我市基层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乡镇、村级文化建设仍比较滞后, 农村基层文化设施、队伍、活动等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文化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费严重短缺

基层文化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足, 有些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短缺, 严重制约了当地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在各乡镇包括有的县区局、文化馆经费都实行包干, 有的文化单位连工资都开不全, 没有资金去搞文化建设, 大多数活动要依靠文企联姻等方式开展。文化站更是缺乏经费, 且无法保障, 一些文化站人员的工资很低, 甚至没有工资, 部分文化站有名无实, 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丧失或半丧失, 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严重阻碍了农村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与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步伐。

2、基础设施落后

经费严重短缺, 使文化设施建设出现无米之炊的局面, 而现有文化设施又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80年代前后建造的一批农村文化设施都以相当陈旧, 维持生计困难, 管理落后, 另作它用或“空壳化”现象严重;有的区乡为减轻财政负担, 把文化馆 (站) 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缩减财政拨款, 让其创收, 使本来就匮乏的公共文化设施被挪为他用, 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被完全的市场交易所替代;有些馆站由于经费不足, 存在出租房屋、被经营性用房挤占挪用现象, 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3、专业人才匮乏、流失

随着基层精减机构, 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被减掉了, 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已身兼多职, 被调去抓计划生育或其它经济工作, 无暇顾及文化站工作, 一仆多主, 谁给钱为谁服务。文化站工作人员老化, 并存在大量流失现象, 多年来, 一些馆、站工作人员有减无增、有出无进, 造成人员老化、综合素质偏低, 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各种年轻、优秀的文艺人才不能及时充实到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中来, 人员编制被挤占挪用, 有人无编、有编无人的情况都有所存在。

4、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

传统的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等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已面临多种危机。由于机制僵化, 服务方式单一, 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 已很难吸引公众上门, 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 几乎流于形式, 农村靠一时的送文化来活跃生活。有些村虽建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破旧陈旧书刊居多, 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与农民需求相差甚远。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构建服务体系

1、提高认识, 加强投入, 把文化工作重点向农村文化

倾斜

各级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深刻认识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部门更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放在整个文化工作之首, 特别是各级群艺馆、文化馆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力争短时期内让农村文化工作有一个新的变化。

2、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

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每个乡镇都要恢复或建立放映队, 丰富农村电影拷贝, 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科学技术教育。按照“政府推动、财政扶持、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原则,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 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3、加快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提出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 它充分利用现代传输手段, 快捷地把文化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 要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网络, 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 搞好基层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使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4、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严格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级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大力发展县、乡镇、村级文化设施,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市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 乡镇有综合文化站, 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区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的功能, 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 综合性文化站要配齐专职管理人员, 村级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 明确村级专职干部具体负责。

5、积极开展多种文艺活动

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 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 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村级两委班子要高度重视本村文化活动的长期开展, 建章立制, 保障村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6、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行政村要结合实际, 挖掘潜力, 调动村民文艺骨干的积极性, 重点培养一批文艺人才, 建立一支长期的文艺队伍, 编排一批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 定期为村民演出。各级群文干部注重农村文艺骨干的辅导和培养, 注重农村文化工作的调查和研究, 利用“三下乡”契机, 把形成长效机制, 把“常下乡”逐步改变为“常在乡”, 更好地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篇4:公共文化活动

关键词 文化 公共性 公共文化服务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和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否能有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前,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是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文化权益。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公共文化供给对于政府机制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重大,然而地方政府公共文化供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依然面临着种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供给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失衡、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等。

公共文化供给面临上述困境,是由多方面制约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公共文化供给载体薄弱,影响了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落后、机制失范,成为制约公共文化供给的制度性因素。

二、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逐渐开始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上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这背后的诸多问题仍不可忽视:一是,创新规模狭窄;二是,创新水平有限;三是,创新经验缺乏。因此,基于对我国现实情况的考量,应当更好地总结先进经验,并因地制宜的学习使用。

(一) 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个人和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机制。

1、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重要主体,按照合理分类区别对待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2、企业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商业化供给模式

企业作为市场的独立个体能够积极准确地反馈市场需求,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这对弥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3、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模式

与政府供给相比,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特点的公共文化产品。

(二) 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

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运营与管理问题,建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总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骨干主体,在承担和履行供给职责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构建与改革,不断推动服务方式的创新。

2、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

要解决公共文化生产和供给中部门垄断,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文化领域,发挥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是当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路径。

3、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

作为公共领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多部门的合作机制,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强政府与非利组织的合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制度选择。

(三) 数字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和渠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数字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建设数字网络化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传统的供给方式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根据数字网络时代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运用数字网络技术,采集、整理、储存和传输公共文化资源。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有效供给机制的构建,要以文化制度和文化机制为基础,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根本方向,逐步改变过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运营机制落后“供给渠道单一”供给方式僵化等问题,建立政府与社会化主体积极参与“合作的多元供给机制,改革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渠道和方式,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和供给总量,设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有效供给机制。

基于国情,我国应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混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篇5: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探讨论文

一、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工作要点

开展好公共文化活动,必须把握以下工作重点:首先,充分尊重大众的个人喜好。成功的文化活动,必须建立在群众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受不同地域文化和人们性格的影响,人们对文化活动的爱好各不相同,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许多民间艺术随之得到发扬光大。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符合群众的心理所好,因而得到了长期流传和发展。其次,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还应该结合民间传统的生活习惯。群众活动具有普遍性特征和地区性特征,而具有普遍性特征和地区性特征的群众活动又能够表现出各地的风俗和活动类型。例如从古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尽管全国人民都知晓此节日,但是受地域不同和民族众多的影响,使端午节中的传统风俗和习惯都出现了差异。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回娘家,比较普遍的是赛龙舟和送麒麟;但也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击球、比武等。近几年比武和赛龙舟的活动已经有了新发展,逐渐成为国内或国际上的一项体育比赛。在传统的中秋节,有些地方的活动主要是赏月和吃月饼,但也有放风筝或放孔明灯。在春节,全国各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就更加多样化,有些地方会举办灯谜会,鼓励所有群众携家人一起参与,体现合家团圆的气氛,也有的地方或企业会在春节时举办舞龙大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不断变化,有许多传统活动已经被逐渐遗忘和淘汰,但也有许多新的节日发展成传统节日,例如元旦节和国庆节等。因此,在开展群众活动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其符合大众心理所需。此外,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还应该强调地区之间的差异。受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各地之间的经济状态、文化生活、民众喜好、人口基数等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时候,还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结合客观实际和地区差异,开展符合各地区群众喜好的文化活动。而在一些民间的文化社团和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中,同样应该如此。例如在文化馆中,可以在场馆内部长期开展阵地活动,同时还应该重视组织和开展全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建立起全市性的群众文化辅导中心,形成文化馆就是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的意识。

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提高对公共文化活动的认识。随着人们摆脱贫困,逐渐走向小康,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不仅表现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在数量方面也同样如此,这就决定了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时,必须深入研究怎样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才是满足群众需求的重要形式。因此,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必须加大基层文化的建设力度,结合各地实际,开展适合该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应该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深入地联系群众和发动群众,还能够服务群众和宣传文化、政策等,以此对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改进。此外,还应该大力推广健康文明、宣传主旋律的文化内容,从物质上和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以正面的态度和行为引导人民群众,促使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发展。其次,加强与农村地区的联系,深入到农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举办场地一般都是在乡镇或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有一些距离较远的农民群众无法到达现场,无法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因此,要分析农村地区参与文化活动的困难因素,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投入,鼓励农民群众自主组建活动队伍,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进而选择他们心之所向的方式方法,满足自身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需求,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此外,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还应把握住工作重点,针对经常性的工作内容进行不断的推广、普及。许多地区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只把节庆作为文化活动的重点,而在节日之后就逐渐失去应有的氛围,严重忽视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经常性特征。因此,必须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中经常性的工作,督促并鼓励当地的文艺团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性、规律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而文化部门也应该主动深入基层进行实地引导、组织,通过对文艺团队的培训和辅导,使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其活动内容也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其活动方式也能更加创新多样。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文体竞赛、庆祝活动等形式,检阅文艺团队的整体质量,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程度。

三、对公共文化活动的现状分析

目前,广东省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文化设施的投入问题。有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好,政府和企业都重视该地的文化活动及设施建设,其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从整体上都得到了保障。而有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文化设施简陋,导致无法正常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第二,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问题。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对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大,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粤北地区和东西两翼的欠发达地区对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少,不但对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造成影响,而且还使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得以持续开展。第三,缺乏自主举办文化活动的意识。一般情况下,群众文化活动都是由政府组织开展,再由群众自主参与,但是当前许多群众都缺乏自主举办的意识,对群众活动的理解和认识都还不成熟,影响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第四,参与的群体单一。当前,其主要的服务和参与对象还是学生群体与老年人群体,体现出了参与对象的单一化特征。不但如此,参与对象的文化水平许多都处于底层化的状态,不利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今天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怎样让群众文化活动赢得群众的喜爱与支持,让我们的文化活动切实起到传承文明、交流文化、丰富生活的作用,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公共文化事业怎样发挥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以群众文化活动为纽带,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蕴含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语

篇6: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

一、活动内容

1、开展公民文化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横幅、电子屏幕,微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文化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文化、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

2、开展文化讲堂活动。将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讲堂,依照文化讲堂“6+x”流程,开展“友善”、“敬业”、“诚信”、“爱国”等系列主题活动。

3、开展文化模范和身边好人帮扶活动。开展走访看望慰问文化模范和身边好人活动,召开文化模范和身边好人座谈会,进一步倡导学习好人,关爱好人,崇尚好人,争当文化模范的良好风尚。

4、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节日期间广泛发动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进敬老院、进福利院等场所,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留守儿童、特困户等弱势群体送上节日的慰问和祝福。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社会公益志愿服务行动。

5、开展诚信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一场以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或培训,营造人人讲诚信,讲文明,懂礼貌,守秩序的良好社会氛围。

6、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各单位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开展经典美文诵读会、诗词赏析会、民俗故事会、中秋赏月、中秋诗歌创作征集以及剪纸、绘画比赛等民俗文化活动。

二、活动要求

1、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组织开展活动,力求活动取得实效。各级文明单位要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有效推动本单位文明创建工作。

2、增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重视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反映活动的内容和动态,扩大覆盖面,构建浓厚氛围。

篇7: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

第一章指导思想

艺术特色教育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社会对未来人才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审美情趣,放飞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造为核心的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我校创办艺术特色教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

1、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湘乡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逐渐形成湘乡二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教育。

2、严格按照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所有国家课程,完成必修课与共同选修课所有学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特色教育的必修课与拓展性选修课课程教学。正确处理好特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加强对学有专长的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关系,统筹设计好面向全体学生的特色课程,针对学有专长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建立好必修课程与拓展性的特色课程体系。

3、紧紧围绕艺术特色教育办学的需要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数量足、素质优、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和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特色教育的意识,积极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学校特色教育及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认真统筹特色教育资源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特色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体系。

第二章培养目标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总体目标是通过艺术教育创设愉快和谐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和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又有特长,品行规范又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味,提高学校知名度。

一、“两个素质”的培养目标

1、文化素质。湘乡二中是普通高中,不是职业中学。学生以学为主,以学为本,要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要求全体学生在每年的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要科科及格,人人毕业,合格率要达到95%,这是基本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稳固、扎实的文化基础。

2、艺术素质。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湘乡二中的毕业学生,不仅文化成绩要达到毕业标准,而且还要在艺术方面有所发展。要能够写一笔好字,画一幅简笔画,会识简谱会唱歌,会跳健美操或跳牛仔舞、恰恰舞等。有优雅谈吐,有翩翩的风度,有一技之长,有较高的艺术素素质。

二、“技术-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模式

1、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能够写一笔好字,画一幅好简笔画,会识简谱会唱歌,会跳一段健美操或牛仔舞、恰恰舞等。这是培养学生的一维目标,是在技能层次上的目标。

2、让每一位学生具有较高的欣赏美、鉴赏美的水平和能力。显然,这是能力层次的目标,这是二维培养目标。

3、让每一位学生在通过技术、能力的培训,进而转化、内化为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这是学生素质层面上的目标,是三维目标。

篇8:公共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读书传统的民族, “积财千万, 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千百年来恪守的信条。早在30多年前国际社会就提出了“走进全民阅读”的口号, 如今, 中国人也是从全民阅读开始建设我们的新闻出版强国。2000年, 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 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2006年, 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 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全民阅读活动, 通过提高全民阅读素质, 传承与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使之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服务。

1 公共阅读的平台建设

公共阅读平台是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媒介, 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骨干。公共阅读空间是一个公益性、有地方特色、为全民阅读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公共场所。近年来, 为推进国民阅读这项公共文化工程, 全国各地逐步加快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2011年2月, 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2012年底之前要实现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的目标。直至目前, 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与实施让群众深深地感受到公共阅读平台的优越。

与此同时, 数字公共阅读平台的建设也在全力推进。2011年11月, 在成都召开的第62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展出了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图书馆暨公共阅读服务平台, 平台存储了全国4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每个单位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以自助建站的方式一站式建立自己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读书频道或读书活动门户, 不再需要自己准备服务器、技术维护人员和大量的资金等, 有效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率和参与范围。

公共阅读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不仅折射出社会、科技的进步, 同时还反映出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重视和关注, 为建设和谐社会所做出的努力。

2 公共阅读的文化内涵

2011年10月, 一本由著名学者王晓渔所著的《重返公共阅读》出版, 引起了出版界、文化界同仁的普遍关注。书中所提强调的“公共阅读”, 是一种与公民常识有关的阅读, 是建立公民常识的重要渠道。提倡公共阅读的意义是它能让现代人认识“公民”义务, 引起人们对政治、社会等公共议题的高度关注, 这也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必经之路。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公共阅读”概念从实物的讨论延伸到文化意义上的讨论。

在文化视野下, 公共阅读首先必须是独立的。所谓独立, 是一种具体而实在的立场和姿态, 即独立于其身份、职业的, 无任何量化指标, 无关绩效, 只关乎个人心灵。其次, 公共阅读应该有明确的诉求和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源于对某种现实问题的关注, 力求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从深层意义上来讲, 公共阅读还包含了人文视角下的自我审视, 它是分享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也是打破学科界限的文化互动。

3 走向公共阅读

不论是打造公益性、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 还是搭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桥梁, 提倡全民公共阅读都是一件利国惠民的文化建设工程。既然公共阅读能直接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 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 全社会都肩负着维护阅读环境、提倡公共阅读的使命, 笔者认为政府、出版业和公共知识分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更应该是带领中国公民走向公共阅读的开路人。

3.1 政府:营造书香氛围,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作为政府来说, 搭建全民读书、服务公众的阅读平台责无旁贷。一方面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把公共阅读扩大到基层。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阵地、窗口, 进一步充实完善服务功能, 比如在农村建设“农家书屋”, 在机关建设“机关书屋”, 在社区建“社区书屋”, 在乡镇建“乡镇书屋”, 让想读书的人读书的时候能找到读书的地方, 这是做这些方面的公共投资, 也希望机关、学校、乡镇在这方面要做一些主动的投入。二是倡导阅读风尚, 引导阅读方向。在保护读者热情的基础上加强正面引导, 帮助他们读好书、看好报、上好网。三是建立一套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长效机制。

3.2 出版业:打造阅读精品, 让数字技术助力公共阅读

出版业承担着为大众提供文献资源的责任, 对公共阅读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 以推动阅读出版惠民为出发

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 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可想而知, 采访是新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顺利而成功的完成一次典型人物的采访工作, 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采访技巧, 只有掌握这些技巧, 记者在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 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采访前, 一定要对采访对象的详细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如此便可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 提高采访效率, 了解更多鲜有的信息资料, 同时, 也容易和采访对象尽快建立沟通桥梁, 畅所欲言。在采访前要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 建立清晰的采访目标, 制定详细缜密的采访大纲, 充分准备需要进行采访的问题。对于采访时所需提出的问题, 应仔细斟酌, 根据采访对象自身情况, 设计相当数量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问题, 便于在采访过程中, 树立采访对象的认可, 提高采访对象的信任度, 顺利开展采访工作。曾经有记者采访叶圣陶老先生时, 提问老人哪里人, 年龄等无关紧要的内容, 造成采访的尴尬气氛。采访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 能够准确的切入话题, 采访的问题也应简单, 精炼。在采访前切忌准备不充分, 了解不深入, 采访思路不清晰, 采访目标不明确, 要在采访对象的背景, 资料中下功夫, 精心设计采访问题, 采访大纲, 使得采访过程井然有序的进行。

2把握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对于采访时所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 针对性, 层层深入, 针对主题, 环环相扣。首先对于问题的设计要自然得体, 尽量避开对方忌讳的话题尤

典型人物的采访技巧初探

文丨农青静

摘要:采访是记者搜集素材的重要活动, 也是写作的基本前提。巧妙地掌握了采访中的技巧, 不仅可以使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采访关系, 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 对典型人物的采访技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典型人物;采访技巧;提问技巧

点, 出版界首先要实施重点出版工程, 为国民阅读提供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同时, 积极引进优秀的国外公共读物, 并在翻译上下功夫。中国现在并不缺阳春白雪的学术, 缺的是常识的普及和传播, 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 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接近、接受和领会的社科书, 在此意义上, 出版社也承担着推动“公民常识”的形成的重要任务。

在全社会推进公共阅读的进程中, 随着参与阅读人群的增加, 数字阅读的市场是巨大的, 移动互联网用户对手机阅读的需求, 加快了数字阅读平台的发展。目前, 世界各地的数字出版以3G为支撑, 以出版快、传播广、费用低、交互性强等优点先发制人, 朝着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迈进。出版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必将大大提高国民阅读率和阅读水平, 使公共阅读成为建设和创新新闻出版强国的重要支点。

3.3 公共知识分子:唤醒公众自我意识, 传播先进知识理念

哈贝马斯说, 一个现代社会的开发, 要有公共领域的开发, 要有公共性的出现。因此, 社会公共性的开发, 需要有知识背景、且有专业能力, 并且关注公共性的一批人, 这促使了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 也构成了他们在公共文化中的职责所在:着力培养公众的文化能力, 深化其历史意识、文学品味和哲学思辨, 促进和提升社会公众自我意识觉醒, 传播先进、优秀的主流文化, 将自由、民主的理念种子散播在中国大地。而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 在公共阅读工程的推进中,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是, 以实际的文化运动, 用一种比较接地气的通俗语言, 矢志不渝地向民众阐释和宣导进步平等之社会理念。

4 总结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 全国各地的公共阅读硬件建设已经逐步完善, 全民阅读活动每年都有活动主题和形式创新, 受到群众的好评, 公共知识分子们在通过各种媒体发声, 为中国主流价值的塑造与传播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这一切都为公共阅读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的几年, 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在公共阅读中的能动作用, 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公共阅读进行鼓励、支持和服务、引导, 对公共阅读书籍加强文化认同, 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通过公共阅读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无疑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最见成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梅, 罗静.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营造便捷阅读环境[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9 (4) .

[2]王晓渔.重返公共阅读[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10-1 (39) .

[3]成庆.为什么需要公共阅读[J].新世纪, 2011.49.

篇9:公共文化篇

为了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成都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大手笔不断。《成都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2012—2020)》等一系列紧密围绕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发展蓝图,为成都市民送去了一波又一波福音。其中,全力打造现代博物馆之城、提升市民文化生活水平为构建文化成都助力不少。

打造现代博物馆之城

想要深入挖掘成都的文明史,你就不得不转转成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成都市的博物馆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发展体系。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质量均居全国第一,整体处于发展前列。

据悉,2014年成都全市的博物馆共吸引1037万人次的游客参观,其中境外观众37万人次,预计今年人数仍将超过1000万。

5月24日上午,《小康》记者专程来到位于草堂南路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该馆作为成都首个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蜀锦蜀绣保护、研究及展示窗口。

一走进博物馆,《小康》记者就看到在5米高的“大花楼”上,小伙子靳洪涛手起手落,麻利地提升经线——织机共有12000多根线,他要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用正确的力度拽出其中正确的线。这是手工织造蜀锦的18道工序之一 “挽花”。坐在机下的,是投梭工许贵兴,他在丢梭织纬,这叫做“投梭”。上面挽花一次,下面就投梭一次。一经一纬循环往复,一幅红底金花的蜀锦渐渐显现。据悉,博物馆中展示的4台织机,有一台是复原的清代织机,另外3台是据此仿造的。

走进蜀绣工艺品展示区,一幅幅流光溢彩、变化丰富的蜀绣挂屏陈列在馆内。该馆讲解员严华自豪地告诉《小康》记者:“蚕丝作画,观者无论站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画面的熠熠光泽,十分精美。”

位于青城山脚下的华希昆虫博物馆,则为大众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神奇:令人讨厌的蛾子,夜间也能绽放炫目的光彩;最美丽的蛾类翅膀图案靓丽到让人陶醉……博物馆举办的“妖蛾子的世界”展,用上千个观赏蛾类的标本,科普如何与蛾类昆虫相处,展示夜间活动的蛾类被人忽视的美丽。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拥有很多脊椎动物的化石藏品。在“牙牙世界”主题科普展上,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脊椎动物及恐龙的牙齿小知识,并增设了“牙齿翻模”制作活动,中小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枚古生物牙齿模型。通过涂抹皂液、灌注石膏浆等一系列工艺,恐龙、犀牛甚至大熊猫等动物的牙齿石膏模型成功诞生,孩子们还可以带回家提醒自己爱牙护牙。

这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如何以更加开放的思路鼓励更多的博物馆发展壮大?成都市文广新局博物馆处冯晓枫认为,政府部门在政策保障方面需要创新管理、超前服务,建立融合发展,共同保障的协作机制;资源结构上应做好资源摸底和结构分析,深度调整发展框架,产生更多的文化推动力。以开放的思路鼓励更多的博物馆走出去,除了走向国内外,还应当走进社区、乡村、学校,鼓励更多博物馆搞特色收藏、专题收藏;还要扩大包容性,建立“泛博物馆”概念。

成都人身边的文化

成都文化的亲民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连续多年,成都都被权威媒体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在成都龙泉驿区的市民艺术学校,街头经商的小贩,种植枇杷的果农,亦或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

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是由龙泉驿区政府全资兴办,免费向全区城乡居民敞开,无偿向本地居民提供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培训服务。建校以来,学校已经培训学员55000余人次,服务城乡群众80000余人次。该校校长解婕向《小康》记者介绍,目前学校的专业课设置共有10个门类61个科目和224个班。古筝、二胡、小提琴、琵琶、古琴等教学乐器免费向培训学员提供,每年学员人数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真正实现了农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一条龙。“我们希望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居民不仅能在生活上适应城市环境,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融入到城市的文化中来。”

因为学校的公益性,对外既不收费,又没有任何身份、年龄限制,每年的开班报名都堪用“盛况”来形容。“3000多市民从凌晨4点就开始排队,有些市民担心错过报名机会甚至在学校门口搭起帐篷,这种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解婕坦言。

在学校的钢琴排练室,72岁的退休教师黄阿伯正在排练老师前天布置的作业《九儿》。因为不懂五线谱,老人的曲谱用简谱做了调整,弹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哼起了小调。

一曲完成,站在一旁的学员吴阿姨鼓起掌来。“过去拿粉笔的手现在弹钢琴也是一流。”要知道,一年前黄阿伯摸都没有摸过钢琴。“一辈子都在三尺讲台上教娃娃,根本没机会接触音乐。”黄阿伯告诉《小康》记者,现在他每天不但要到文化学校来上课,还给自己的外孙女报了学习班。

解婕介绍,像这样的老少组合在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有很多,都是以家庭作为纽带促进家庭内部的文化交流,这对市民文化的普及十分有利。“我们的宗旨是希望让艺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吸纳美、享受美、创造美,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编辑/张玉荣

上一篇:关于防汛抗洪的通知下一篇:地理课题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