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24-04-23

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5篇)

篇1: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提倡高效有效的课堂教学。基于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推广应用,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意识,本学期地理学科确定的小课题是:创设生活鲜活的教学情境,整合提升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价值。

二、实施方案

1、参与人员:凤林学校全体地理教师

2、研究形式:现场常态地理课例+评课研讨分析

3、具体要求:

1、根据凤林学校教学模式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准备中链接地理生活现象和时事热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分析教材、整合教材,提升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重点是设计整合有研讨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合作问题应该是拓展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旨在让学生有思考想象的空间,有争辩讨论的契机,能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成果展示:依靠经区地理教学研究会,每周进行课例研讨,依据地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重点考量教学情境创设和合作问题价值,邀请袁老师和经区骨干地理教师进行点评,找出优缺点进行课后反思,学期中后段进行汇报展示。

篇2: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合作探究;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丰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何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合作的学习体验,是培养学习者合作精神的最好途径。而如何创设合作体验环境,如何设计细化到任务本身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合作体验和经历的有效途径。

一、优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责任明确,分工合作,使小组合作有序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确实起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优选教材内容,备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并不是所有教材都要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教学,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选择能够进行合作、具有一定探索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还必须精心设计教案,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要求,其次,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地设计学生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做到合作学习有条不紊,活而不乱,不流于形式。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二、留足空间与时间,为小组合作的开展做好保障

空间,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时间,指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堂的教学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三、加强教师课堂指导

教师有效的课堂指导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讲授式课堂,课堂纪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能保持课堂纪律,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预期目标,更可能导致乱课、吵课,教学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得到保证,因为唯有学生独立的自学与思考,才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针对以上情况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制定相应的课堂合作学习的纪律管理和激励制度,确保成员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自觉及小组之间相互良性竞争的动力和激情。第二,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一定要预留时间让学生自主看书、思考而不急于讨论;其次要注意调控讨论氛围,不能让合作学习陷于争吵、纷乱之中,让合作学习处于失控;最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激发小组内部的积极讨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进行组间交流。

四、组织学生分小组竞赛,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自从新课改以后就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师占据课堂,学生只会背诵记忆”的现象,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策划者。地理教学不能只注重初中生对地理教材知识的了解,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让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对人文地理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地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五、鼓励学生探究式合作学习,在交流中解决地理难题

初中地理课堂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生,在不断的探讨和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的学习中,很多中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上课前不充分的做好预习,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也没有积极的去思考和讨论。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初中地理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助,利用集体的力量完成地理学习。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互助教学

随着互联網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学校内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因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的质量,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初中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容易管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初中生的个性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改善枯燥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加有利于让初中生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七、重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首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形成逻辑系列。学生在有序问题引导下,才能步步深入探究。问题设计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调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问题内容与难易度要紧跟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容量恰到好处。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保证学生个人探究活动和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达到既定目标。其次,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形成一致,否则教学目标将成为空谈。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会不断扩充和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更新的教学形势,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1] 蒋培松.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

[2] 吴鹏.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法的拓展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

篇3:中学地理学科评课方法研究

那么中学地理的同行们评课一般有哪些方法呢?

一、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课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评课,是大部分地理老师评课时切入的角度。首先要求评课者清楚那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是听有准备的公开课、展示课,执教教师一般备有写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案,评课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组织自己的评课思路,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评课。这样的评课,使执教教师回到自己执教的起点,回头一看,登高一看,会豁然开朗。如果有的执教老师事先没有准备教学目标,评课老师也可以请执教教师先谈一谈,让大家明白执教老师的意图,便于大家沟通。然后就是评教材的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具体材料和教师的具体表述。评课时的题目可大可小,评课时的话语可多可少,评课的时间可长可短,评课的空间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特别在教学有难度、内容有深度、表述有争议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评课,往往能引起共鸣或者讨论。

大多数同行教师的评课,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地理知识和技能问题上进行研讨,对执教教师、参加评课的教师无疑是有利于专业发展的。

二、从教学的组织角度评课

评课的时候,也可以从教学的组织角度来评课。过去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上面讲,以讲台为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师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图为教学内容,以板书、板画、板图来串联教学过程。而现在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年代了,现在的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教学手段、演示技术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的组织角度,主要就是看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法。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实施方法是否有序、灵活,都是值得细细举例说明的。教学组织得如何,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是如何教学组织的。应特别反对的是事先“排练”过的教学组织,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教师能力、智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而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表演”。

三、从教学技术角度评课

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的还懂得利用虚拟地球、网上地图等工具,扩充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从教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评课,要看新颖性,更要看有效性、经济性,不是说省钱的经济性,而是说教学上的经济性。看教学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看是否使得难点、重点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解决了,看是否使教学效益增加了。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许多老师制作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技术的确和以前不同了,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角度。

四、从教学效果角度评课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果一堂地理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其它的教学目标、组织、技术等等,就谈不上好了。但是从地理教学效果切入进行评课,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从哪里去看、怎样去看教学效果如何?看出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评论教学效果如何。

如何看地理教学效果呢?一种是看集体或者个人的当堂地理测验,或者地理测试的效果。一种是看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如何、预定目标是否完成。一种是看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是否积极,气氛是否活跃。

五、从教学亮点角度评课

每个老师在教学上都会有所长有所短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心情也会跌宕起伏。即使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也有他们的朝气和锐气。尤其是进行公开教学或者展示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总是有一些新鲜的招数给人以耳目一新。如果这种新鲜的招数能够促进教学、提高效果,那就是“亮点”了。出现了“亮点”,评课的老师就应该抓住,通过评议使得“亮点”放大,(下转第99页)(上接第95页)使同行们得以借鉴。

六、从教学环节角度评课

评课比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评教学环节。一般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 引入、 新课、读图用图引起的教学高潮、巩固训练、小结作业五个环节。比如从某一环节去评课,从“引入”环节入手,也可以评出很多。至少可以说: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七、从教学基本功角度评课

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公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有时候还要比一比课堂教学基本功。其实,我们评课时完全也可以从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角度切入进行评课。一般的中学教师的基本功,有共通的地方。如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组织能力、板书等等。地理老师还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那就是地图能力。地图能力中有板图能力、读图能力,还有指图能力。对于中青年地理老师来说,还有课件制作能力。

篇4: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综观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施现状,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活动目标不够明确,活动开展得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得不够主动。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设计意图以及“活动”栏目教学的研究,而基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地理活动教学研究迫在眉睫。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申报的成果名称是“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前期研究始于2007年,2009年正式立项研究,2011年通过结题鉴定。2010年至2012年学校“活动教学”课题组、朝阳区“导师带教”地理学科组以及第80中学、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的部分教师参与了课题的实践探索和成果的实验推进,共同撰写了《新课程高考地理备考与活动教学》,并参与了朝阳区“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的深化研究。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理论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成果的理论价值是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从学科素养培养角度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进行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成果的研究目标、研究框架和基本理论

通过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活动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实践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整合模式、实施策略以及地理学科素养培养途径。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活动内容的地理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性、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活动目的的全面性。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学科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主体探究、自我构建,从而获得地理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把地理学科特点与活动教学特征两者的契合点,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着力点。

成果的理论与实践构成

本课题包括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两种整合模式、三项实施策略、四条培养途径等内容。

两种整合模式 模式一:课堂活动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相结合的“双活动”教学模式。“双活动”教学模式将知识和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地理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注重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生活动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科素养。基本程序:课外活动,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课堂活动,学习指导,探讨问题→“双活动”结合,自主研究,总结提高。教学原则:把握课外活动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科素养培养搭建多样的活动平台。实施建议:以课堂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面向全体学生探索有“学习价值”的地理问题,面向优质学生探索有“研究价值”的地理问题。

模式二:虚拟课堂活动与现实课堂活动相结合的“双课堂”模式。“双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网络为活动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更广阔的活动平台,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基本程序:虚拟课堂,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现实课堂,知识引导、问题解决→虚拟课堂,问题探究、展示成果→现实课堂,评价修正、归纳总结。教学原则:利用虚拟课堂网络交互性强的特征,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实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虚拟课堂中的共性问题、方法问题、能力问题。实施建议:规范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条例,制定课堂讨论的质量评价标准,及时发现指导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项实施策略 培养目标综合策略:就是由单一地理能力的培养转变为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在同一项“活动”设计多个素养培养点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实施步骤:植根生活实践,选择活动载体;明确培养目标,承载多样功能;知识方法结合,综合提升能力。活动内容整合策略:就是将狭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扩展为广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打通课外课内界限,融通课本与生活,以主题活动为桥梁将地理知识、技能和情感整合到学生生活世界中,整体构建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案。实施步骤:选定课程内容,设计活动主题;围绕主题活动,构建整合方案;课外活动→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学习素材,课堂活动→运用活动强化,探讨解决问题,课堂内外结合→自选研究课题,深化课程学习,提升学科素养。活动类型选择策略:就是依据不同类型活动的不同教育功能,设计系列活动构建学科素养综合培养的链条。如:野外考察类(发现与探索,技能与情感)→课堂教学类(分析与归纳,知识与能力)→专题研究类(研究与表达,能力与情感)。实施步骤:依据活动特点,选择活动类型;不同活动组合,形成活动系列;分项承担目标,综合提高素养。

四条培养途径 途径一:学科思想导引培养方向,教学全程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点和地理思想观察生活、反思科学。地理观点与地理思想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渗透到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途径二:学科方法搭建培养通道,学习前期指导。地理有其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方法指导应当在实施能力培养活动的前期进行,设计周全,指导到位,以保证学科素养培养的质量。途径三:学科知识奠定培养基础,课堂内外结合。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提高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质量和深度。途径四:学习主体决定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设置学科素养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在原有素质基础上的成长发展。

nlc202309030649

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理论价值 第一,得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的肯定。第二,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从学科素养培养角度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第三,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进行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实践价值 第一,成果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第二,成果的研究与推广促进了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第三,成果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成果的创新之处

第一,抓住地理学科的本源问题,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学科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提出了通过地理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观点。第二,从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开展以学生活动的主动性为根本特征、以学生活动的实践性为主要标志的地理活动教学的基本观点。第三,首次创立了地理活动教学的“双活动”和“双课堂”整合教学模式。构建具有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特点的活动教学模式。第四,从广义的、系统的、综合的视角对地理活动教学策略进行重新梳理,探索出了从综合培养角度实施综合策略、从整体设计角度实施整合策略、依据活动特点实施选择策略的新活动教学策略。第五,总结出了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四条培养途径。第六,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撰写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不同活动类型的活动教学策略和不同地理素养的活动培养策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由朝阳区80中、陈经纶中学、和平街一中、17中骨干教师组成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把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的系列研究纳入骨干教师培养与发展计划。

本研究创新成果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活动目的不够明确,活动开展不够充分、学生参与不够主动、活动多流于形式的教学困惑,使活动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校“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等三篇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双课堂模式《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防》获全国地理优质数字课程资源评选特等奖,双活动模式《土壤地域差异的形成》获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优秀课例一等奖。此项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篇5:文学地理学学科研究的六个问题

关键词:文学研究;地理学视角;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29-02

文学地理学在我国可以说既是一个十分新鲜的学科,又是一个相当悠久的学科。说它新鲜,是因为迄今为止,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并未建立起来;说它悠久,是因为自刘勰以来对文学在地理上的差异的关注至今没有停止。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文学史学业已建立,而文学地理学却尚未成型,就学术研究而言,这种“厚此薄彼”是不应该存在的。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的的确确存在着。这就要求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应当给文学地理学以充分的重视。可以说,自中国文学产生之日起,文学在地理上的差异就已经存在。《诗经》和《楚辞》就是两部典型的代表,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是在这两种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杰作。后来的南北朝民歌,又是一个典型。曾大兴先生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分别把南朝民歌称为“长江流域民歌”,北朝民歌称为“黄河流域民歌”,所论甚详[1]。这种文学地理上的差异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文学创作的演进而消逝。后世南曲北剧之别、“京派”“海派”之异都是文学在地理上差异的表现。

就目前研究而言,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大体上可以说是一个类型的研究——线性研究。当下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线性文学史”。这种文学史着重于线性上的梳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罗列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先后出现的重要文学家,以及与这些文学家有关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由于这种编排是一种线性的梳理,所以向前会考察承继关系,向后会考察影响接受的问题。这种形式的文学史有利于我们掌握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大略,对各朝代的文学发展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但这种文学史不能全面的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共时上,不能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学发展差异;历时上,同时地域一以贯之的某种地域文学精神也不能凸显。因此,我们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文学史,一种“面式文学史”——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当以研究各地域片区文学为主,在共时上研究各地域片区文学的发展状况,在历时上梳理该地域一以贯之的地域文学精神。文学地理学能够弥补文学史学的这些不足,能够在线性之外从空间上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只有把这种“面式文学史”与“线性文学史”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整地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面貌。

文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文学观念,应当用一种“大文学观”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杨义先生认为:“大文学观吸收了纯文学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兼顾了我们杂文学观所主张的那种博学深知和融会贯通,把文学生命和文化情态沟通起来,分合相参,内外互证。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着纯文学,过度强调文学,就是对文学与文化,对文学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阉割。”[2]建设文学地理学应当采用这种观念,应当用一种宏阔的视野来书写文学地理学。

在谈到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建构时,曾大兴先生曾谈道:“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文学地理学著作,或者论文,都没有对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进行‘通盘的梳理并使之‘成体系,都是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有的侧重于‘文学的地域性;有的侧重于某个朝代某个地区的文学,有的侧重于某个时段某个家族的文学;有的侧重于某个文学流派,有的侧重于某一种文体;有的侧重于某个作家的某些作品。真正把‘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与‘文学的地域性这两个具有因果关系或者连带关系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涵盖古今(不是局限于某个朝代或者时段),涵盖东西南北(不是局限于某个地域),涵盖各种文体(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文体)的宏观性质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至今并没有出现。诚然,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复杂的,它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所侧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必需的。但是有所侧重这个事实本身,就意味着这种研究并没有完成‘通盘的梳理,并没有‘成体系。”[3]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建构任重而道远。亦如杨义先生所说:“一旦进入重绘的操作过程,其间的学理逻辑就展现为诸多学术层面,起码牵涉到与文学相关的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化学、语言学和图志学等层面。”[4]这些观点都应斟酌参考。

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十分庞大,而且很复杂,因此,在建构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时应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文学地理学研究,为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关注于相关学者提出的观点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兼顾到以下几点。

一、理论问题

文学地理学研究理论的建设应当首先被考虑到,只有熟练掌握方法论才能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使研究有深度,才能揭示文学的本质。这里的理论应当兼顾到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地理上的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刘勰、杜佑到刘师培、王国维等,研究从未停止,对于这些人的观点、研究成果应当予以系统的梳理,总结他们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评判得失,为当下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文学是人文思想的结晶,文学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并非我国所独有,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学也有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如斯达尔夫人就写出《论文学》、《论德国》等著作,讨论欧洲南北两种类型的文学。对于西方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应当采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把它们系统地译介过来,为我们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地方志问题

地方志是一种系统记录一地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情况的文献。自宋元以来,官方十分重视地方志的修纂。目前,我国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地方文献。考察一区域文学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的地方志。它记录了这一区域历朝历代文学作家、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文学地理学研究注重的是文学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应当注重这些方志的价值,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为文学地理学的深入广泛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三、人口迁徙问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朝代的不断更迭,还有不断出现的战争、饥荒等都引发了的人口迁徙。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人,人的流动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的变化。十分明显的例子就是文学中心的三次转移都与人口迁徙有关[5]。这里提出人口迁徙问题是要提醒研究者应当关注迁入地的地理环境对迁入者的影响,以及迁入者在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学创作的变化;关注迁入者的文学创作对迁入地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共时的),以及迁入者后代(或家族)对迁入地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历时的),研究迁入地在迁入者迁来前后的文学创作的变化。人口迁徙问题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细致区分。

四、民间文学问题

杨义先生提出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重绘”不仅是文人文学创作的重绘,也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绘,更是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绘。《诗经》中十五国风就汇集了各地的民歌,可以说都是各地的民间文学;南北朝民歌更是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似乎更多的体现为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的影响上。书写文学地理学不能单单地考察历代文人文学,也要关注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之间的关系,要考察各地民间文学对当地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民族文学问题

黑格尔在《美学》提出了“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在中国疆域之下的,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内,除了有汉民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汉民族缺乏史诗,但少数民族中却流传这许多优秀的民族史诗,比如《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民族史诗,怎么能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呢?研究文学地理学要厘清中华民族和汉民族的区别,在优秀的汉民族文学之外还存在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不能把文学地理学研究推演成“汉族文学地理学”研究。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汉民族文学和各少数民族文学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要考察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六、对外国文学影响问题

在书写文学地理学时,怎样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对在周边国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唐代时就有不少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对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国家也存有大量的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创作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向外输出的线路,这些线路应当成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任重道远,除了要关注到各位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设性观点外,还应兼顾到以上的几个方面。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的补充,需要朝着既定方向共同努力。只有奠定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各项基础,才能扬帆起航,使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更迅速的展开,才能使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共同展现完整的中国文学面貌。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5-223.

〔2〕杨义.通向大文学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

〔4〕杨义.通向大文学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6.

〔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1-22.

上一篇:派出所典型经验材料下一篇:opnet错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