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2024-05-02

“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共8篇)

篇1:“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李云海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常态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我校组织了“345”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研究,现就如何开展“三步四环节五课型”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建“优质高效和谐课堂”为目标,努力改变教学结构,调整教学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互助中愉快地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向名师迈进。

二、实施过程

(一)课前预习1.目标解读:

依据《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确立复习目标,并结合考点分布让学生分析理解复习目标,以便领悟出知识的重点与考点,画出整体知识框架(知识树),可采用“以线串珠”的方法,把知识概括成表格式、纲要式、图示式、口诀式,便于记忆与理解,增强自主复习过程中的针对性。

2.自主梳理:

在整体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体现知识的整体性,体现知识的相互对比、系统归类和承上启下。

3.自我检测:

设计相关的预习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紧抓基础,通过学生的自学,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预习总结:

写出预习反思,自主学习感到困难的疑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课代表汇总给老师,老师根据这些汇总把握学情,增加了课上复习的针对性。

(二)课内探究 1.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教师通过查看学生预习学案和预习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过程,归纳总结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作简要点拨。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找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就学生在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掌握等方面进行互帮互学,并组织组际间的交流展示,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归纳提炼方法,总结应用规律,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

3.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针对所复习的相关知识,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交汇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法规律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升华。

4.拓展迁移,培优补弱

每一个讲解的知识点都列举出1—2个典型案例,师生共同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析,教师能归纳出一些学生不易掌握的方法和规律。每个问题解决后,跟上训练,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不同的环境中去。

5.随堂检测,巩固提升: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小课题,题目注重基础兼顾能力,能基本覆盖本课时复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当堂完成。所用题目应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当堂检查训练效果,让学生做出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课时所复习的内容与方法,进一步树立完善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课后练习1.课后训练、培养能力

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重要知识与方法再进行课后拓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反复进行巩固性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2.归纳总结、反馈矫正

通过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达标训练情况。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在知识理解、拓展思路、发散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总之,对教学实践的探究是永无止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我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呈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篇2:“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和谐发展

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主阵地,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潍坊市教科院“关于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坚定不移地抓好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经过几番探索,构建了以“自主互动”为灵魂,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课堂教学改革

减负优质高效

1、“345课堂教学”改革深入人心

通过学习、历练,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老师的“345课堂教学模式”特色鲜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以前“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经验、教训,立足思想根源,提高认识,对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的个别同志,个别学科、个别年级实行强制入轨,跟踪督导,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限期整改。在全校形成了课改的氛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且能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真正的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把“345课堂教学模式”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我们抓好了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1)集体讨论。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集体研究课题,明确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课题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并进行“实验性”说课,然后教师们再一起讨论,找出不足,最后制定最佳模式。(2)实施授课。在课堂教学上特别关注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思维的活跃程度及创造性的启迪,并用心引发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似风吹大海,有波峰又有波谷,跌宕起伏。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空间,不仅注重课内,还要延伸课外,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操作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认定目标,学生依据提纲进行自学,生成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互助落实,对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质疑释疑,教师进行适时点拨,从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升华思想,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达标训练,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保目标达成。(3)检查反馈。每一节课都要留出至少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反馈,通过检测反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自信心、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升华,使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新的认知结构。(4)分析总结。通过教后记,掌握教学中得与失的第一手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教育理论,课后记的内容可包括对教学计划的变更,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施教所获得的感受和体会等。从而弥补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缺陷和不足,让学生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知识。

2、改变评价标准,变关注教师为关注学生活动

传统课堂的评价,我们的评价标准更多指向课堂上一些表面因素的评价(如气氛热烈、时间分配恰当、课外作业量适度、教态自然等),关注的焦点是以教师为重点,主要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本身。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起决定性作用,为便于小组合作,我们对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做到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为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小组的分工,定期轮换,同时,为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就研究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提高了研究的实用价值,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课堂,主要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率、自主学习时间、回答问题的创意性、学生知识的达标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教师的引导发挥得如何,这样,课堂评价就有评价教师为主转变为评价学生为主,课堂标准的改变促使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们由过去只注重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由过去只注重评价优等生,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更关注学困生,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文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们从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渐向合作学习的质量转变,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有了长足的进展。

3、倡导写教学反思,积累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从事实验教学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全体实验教师每周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尤其要认真写好课后小结。看成功之处,记下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并把好的教学案例进行汇编,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由于我们坚持不懈的的探讨和实践,走出了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自主互助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成功也就自然而至。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而是显得很轻松。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绝不是只追究形式,花样翻新,而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人人做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育教研成果突出,仅本学年,:有49人次的论文获市、省、国家级奖励,2人被评为青州市教坛新秀,7节课被评为潍坊市优质课,9名老师的教学、4名同学的电脑制作获市二等奖,学生12人次在省以上竞赛中获奖,2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XX、XX连续两年在我校召开了青州市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我校做了典型发言。

二、创新课堂教学

提升师生素质

1、凝心聚力抓课改

为把课堂改革落到实处,学校加大过程管理力度,形式上,想方设法营造“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气氛,从桌椅的安排到醒目的标语都体现课改特色;内容上,积极落实“周检月评”,实施“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结合”制,通过制定《教学管理流程》、《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要求》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分组进行检查,各组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导处在进行总结时,既充分肯定各备课组教师的优秀做法,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各项检查内容量化、在教导处张榜公布,提高了教学常规检查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从而使教学常规检查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措施的实施,使全体教师明确了课堂改革的方向,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搞好了“备课改革”,稳步推行“导学案”,为此,我们启动了以“个体主备、集体修正、学案印发、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改革,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主备教师先行备课,然后交付科目备课组长,组长组织同科教师进行修正,保证了“导学案”的质量。这样,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很好的实现了“轻负高质”,此项改革深受教师欢迎,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

我们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赋予教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平时我们注重引领教师将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教师结合自已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让教师每人认领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并定期举行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切磋,实现智慧的共享,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如: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什么问题需要合作,怎样合作?每节课的重点,教师明确了,学生明确了吗?如何让学生在集体交流时学会倾听?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等等,每解决一个问题,课堂改革就跨越一大步,为了将教学工作融于课题研究中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学会了反思、探询、研究,以亲身感受去验证、理解、关注,近而发现、提出、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3、实施师徒结对帮扶计划

我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占教师总人数的65%以上,他们富有朝气但缺乏教学经验,为了加速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让老教师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校认真实施青州市教育局“青蓝”工程,让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开展新老教师一对一的带教活动,师傅手把手地指导徒弟备课、上课,坚持跟踪听课、评课,师徒合作学习、合作教研、合作教学,并以此作为活动的载体,让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使“青蓝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三、存在的困惑及今后的打算

(一)存在的困惑

1、对师生发展的评价存在不少困惑,评价机制虽初步形成,但还很不成熟,可操作性不强。

2、少数教师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①常识性科目的导学案数量较少,或是编写过于简单;有部分教师把写编写教案看作是一种负担,敷洐了事;

②课堂教学方面。一是苛于追求课堂的大密度而简化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导致讲得过多,练得过少;二是靠重复练习形成思维定势而忽视学生解题技法的总结;三是教师还没有真正起到“导”的作用,“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③作业布置与批改方面。部分教师的作文批语过于公式化、雷同化,缺乏针对性和鼓励性。

3、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研教改力度仍显不够,重形式轻落实现象有待改进。

(2)教研教改成果,不善于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二)今后的打算、突出教学工作“六字”方针,并把这“六字”方针作为强化教学中心意识,开发教师

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形成规范化教学管理的重大举措,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加以体现。

备课要“深”。深入学习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深入探讨教法。

上课要“实”。上有充分准备课,不搞花架子,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作业要“精”。作业要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目的性。

教学要“活”。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现成的模式,做到教有特色,教有风格。

手段要“新”。体现在创设情境方面,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选择方面,训练设计方面。

批改辅导要“细”。所有学科作业或笔记类,都要详批、详改,做到有的放矢。

2、各科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数学学科要在备课、上课、作业中突出体现思维训练内容,通过学习评价进行验收;语文学科要在早读、课堂和日记中突出学生阅读能力训练,通过作文竞赛形式对训练情况进行验收;英语学科充分利用好晨读时间,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学期末将采取演讲表演的形式进行验收,教导处将定期对以上大三个学科特色教学情况通过听课、查教案、查作业、训练成果展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查验收,力争短时期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3、搞好家庭协助。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号召家长配合孩子搞好双休日的实践学习,及时了解孩子信息,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篇3:“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张扬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体现了学生学习态度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 意味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自主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中要坚持“少讲”“多学”和“放手”的原则:凡是学生能读懂的就让学生读, 凡是学生能说出的就让学生说, 凡是能让学生想的就让学生想, 凡是能让学生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 凡是能让学生写的就让学生写,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能根据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的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合作观念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所提倡的课内探究, 要求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 营养智慧。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成员既是竞争对手, 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 要互帮互助, 互为对方负责, 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使学生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共同进步相互提高。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又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 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观念。

四、培养主动积极探究的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出发, 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在探究中讨论, 在讨论中发现, 在发现中创新, 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主动探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独立求知的氛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鼓励学生通过“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进行尝试性研究, 逐步掌握认知规律, 培养求知动力和创新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和看法, 不同时代, 不同性格, 不同经历的人, 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 答案的错对着重看你能否从中找到依据, 哪怕是幼稚的看法, 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绝不是对作品的消极, 被动的接受, 而是在积极的思索、探究、讨论中, 完成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 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创造自我的过程。

篇4:“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课堂上我们一直探索、追寻一种模式来规范体育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论证,“345”模式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已经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们能不能在“345”课堂模式里找到答案?能不能借其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一、“3”即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前。课前包括备教案、备学生、备场地和器材,指导学生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检查,为课堂上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准备。

2.课中。课中就是“四环节”的展开。如果课前是一个演员的后台化妆,那么课中就是登台演出了,是呈现教与学互动的过程。

3.课后。课后是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教学成果,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得失。

二、“4”即四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让学生针对课前预习了解的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能小组合作解决的就在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教师在讲解、示范时找到答案。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那么如何让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总结常用的两种方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二是问题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情境故事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自主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2)问题教学法是指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既要让学生有归属感,又要高效地发挥团体的力量。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加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3.精讲点拨。精讲点拨就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语言的艺术从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只有多积累、多反思,教师的词库才会丰富起来,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风格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如学习前滚翻时,在自我展示的环节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个学生自告奋勇,他滚动过程中,因为没有低头颔胸,结果没有经过颈部和肩部,直接由背部过渡过去。教师面对这样积极性很高,但是动作要领没有把握的学生可以面带笑意地这样说:“这位同学刚才演示了砖头的滚动,很形象!如果他低头颔胸,把身体团得更紧就会像球一样圆滑滚动了。”教师运用简练幽默的语言,提示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思考学习,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我反思。

4.有效训练。有效训练就是巩固提高知识。在前三环的基础上学生对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不牢固,要通过有效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

三、“5”即五种课型:技术技能学习课、技术技能提高课、实践与拓展课、理论与健康知识课、检测考核课

用通俗的话说,技术技能学习课是新授课,技术技能提高课是复习课,实践与拓展课是综合运用课,理论与健康知识课是理论传授的课,检测考核课是对身体素质、所学知识进行测试、考查的课。

我们的每一节体育课都能从五种课型中找到它的归属,要按照五种课型的要求去完成教学。以“篮球基本技术——三步上篮”为例。第一堂课在室内观看三步上篮视频,讲解技术要领,是理论与健康知识课;第二堂课在室外初学三步上篮,是技术技能学习课;第三堂课复习三步上篮,是技术技能提高课;第四堂课组织小型篮球比赛,是拓展课;第五堂课考查三步上篮,是检测考核课。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有理由认真地学习它、研究它。

参考文献:

篇5:“345”优质高效课堂学习心得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这第一条的立意就是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的或小组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的自学建立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知识经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之后再由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讲精练,从而抓住教学的重点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校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提炼课堂,三讲三不讲

这一条的立意是建立在第一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础上的,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这三点;同时,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要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要做好本条的前提就是要备好“学情”。

三、体现作业价值,三布置三不布置

作业应该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合理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认识,并拓宽思维面。因此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要做到:“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

四、做好学习检测,及时反馈矫正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的自我内省反思,还要及时检测学生学业,做好反馈和矫正工作。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矫正,一方面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评价指导,注意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五、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体现出针对性。

篇6:“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1.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训练。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

2.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 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有效训练。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五课型的设计要求

各个学科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设计五种不同的课型,在各种课型的流程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拓展三个步骤,同时在课内探究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要在按照“三步四环节”的相关要求设计每一种课型。

教学原则及教学流程

一、具有潍坊特色的教学原则与教学要求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从专业角度来讲,高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即所谓以学定教。

新课程要求:在整个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而“先学后教”观念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学生角度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途径。而在课堂中采用“先学后教”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因此,贯彻“先学后教”理念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客观需要。

所谓“先学”,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可见,“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所谓“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有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 2 的。

“后教”之“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2.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新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授课中体现得较多,但我们不要理解成,只要是新授课,就一讲到底。在练习巩固时,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

“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布置“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能从客观上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特定教学情况,收集反馈信息,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活动。

不布置重复性作业。有的教师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能力也越高,从而导致已做过的作业再次布置,有的甚至反复做了几遍。其实,当前,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本着精心设计题型,变换灵活方式,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来布置作业。

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有的教师处罚学生的拿手方式就是抄写课本知识点或做习题,这些简单粗暴,近似变相体罚的做法,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这是与我们布置作业的初衷是相悖而驰的。

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不少教师认为,作业的难度高一些,练多了学生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却不知如果作业的难度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准和理解能力,学生就无法理解、难以完成,这样只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那么,我们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我们提倡的“三布置”: 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在适当布置常规性书面作业之外,作业更要呈现出多样性、变化性的特点。每次作业要有变化,且按照作业形式的不同,也不必要求统一和所谓的按时完成。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及各学科知识整合运用等,我们可以更多地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问题,来达到启迪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性作业正好符合于上述要素,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学习问题,用学科知识的眼光来看生活问题,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有谚语说:“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教师要善于把学习过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已有的体验结合起来,让所学习的知识成为解决自身、社会问题的有用的东西,突出教学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4.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纠正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转化、输出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信息相互反馈联系在一起的信息通道的闭合回路。教学反绩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切机会和手段,取得学生学习的全面(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信息,及时分析、判断、加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矫正补救的过程。可见,没有信息反馈,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师就不能对教学系统有效地进行控制,就会用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盲目进行教学,从而造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低下。在每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提供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地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巡视直接批阅试卷,了解学生答题的隋况,或者在学生完成试卷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相互之间批阅,统计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正确地把握信息反馈,是教师有效地调节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5.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剔除假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合理的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可以以教材中的内容创设,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智力得到新的发展。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课堂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吸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由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学习4 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要求“生活问题情境化”。

所谓“假问题”,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对给于学生信息负面影响的过于简单的问题、空虚空泛的问题、虚假错误的问题、无聊搞笑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无益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无益于学生的成长。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老师为了体现互动,活跃气氛,随心所欲地设计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甚至只是为了取悦于学生、迎合于学生的“问题”,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实则浅显无聊,毫无意义的课堂。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必须克服的。

6.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和环节。这些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整堂课老师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甚至常常出现一些脱离了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余的教学环节,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从另一个面来说,学习天天发生在课堂里,仅仅靠考试、训练课抓落实是不够的,必须在每一堂课中把教学目标落实到底。教师不仅要注重反馈和检测,更要注重检测后学生的纠正和和落实。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接轨,多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梯度,多让学生参与并表达见解。这样,学生才敢于展现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知性个性、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课堂上教学环节不要太碎,要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每堂课最好不要超过10个教学环节,如果一节课超过了10个教学环节,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过多,会束缚学生,使学生一直跟着老师的思维跑,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7.归纳总结环节: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往往使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不是非常系统,增加归纳与总结环节,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体现知识、方法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如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演板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练,然后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已见,找出错误,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再如在课后引领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主干网络等就可以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形成系统的框架,达到运用知识时上挂下联、左右逢源的效果。

8.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著不同。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脑电图观察表明,看和听时大脑只有一个兴奋点,而说和做时都有多个兴奋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和充分解放学生,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从中获得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三个轮次复习所体现的24字方针。这是我市多年在复习教学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三个层次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对于有效、高效复习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一轮“全面、系统、扎实、灵活”。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灵活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提升应用能力。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查出所有理解上的障碍,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第二轮“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第二轮复习要巩固一轮复习的成果,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并加以完善,经一部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 5 系,形成综合性知识,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彻底掌握基本知识,使各个知识点整体化、有序化、自控化、实用化,便于指导技能操作,进行思维训练。经过解题复习,使记忆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轮“仿真、内化、迁移、调整”。第三轮主要是通过仿真性的训练,达到知识的内化、迁移的目的,同时调整知识、能力的结构和应考心理。学生用“尝试回忆法”等把前两轮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选择一到两套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及时进入考试状态。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

篇7:数学优质课堂导入课题阶段总结

撮镇学区中心学校夏秀川

本学期我参加了六年级小课题《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经过一学期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认识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在网上学习课堂教学经验,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导入,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导入效果有哪些途径等,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

二、本学期的数学课堂主要从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1.旧知引新知的导入

我经常用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如我在教学《统计》一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本节课的难点。我是这样导入的: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学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这堂课要学的内容。.激发兴趣的导入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认识平移和旋转时,我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游戏导入,寓学于乐

我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游戏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认真钻研教材,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

1.在备课时,我做到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

2.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3.开展活动的流程,知道每一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及时

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4.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四、研究后的思考

篇8:“345”优质高效课题阶段总结

2009年潍坊暑期教师培训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精品课堂”,创建“品牌学科”,建设“名师团队”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的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造、完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345优质高效课堂”内涵概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人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抓手。潍坊市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将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重要突破口,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所谓“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基本课型。高中语文学科为文本新授课、复习训练课、检测讲评课、作文修改课、话题探究课。

二、“345优质高效课堂”提出的背景

(一)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促进了课改的步伐。

随着我市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查找,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情境,简单直接,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新旧知识衔接与铺垫,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老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说的过程和写的过程,多是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非常简单,要么是事实性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追求上关注形式互动,追求表面上的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而忽视活动的效益和及时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5、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由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了解和研究得不够深入全面,作业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练习和整齐划一的作业多,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少。

6、课型研究少,课堂效率低。不少教师由于受规范办学行为之前的惯性影响,不少教师缺乏课型意识和优化教学流程意识,寄希望于“广种薄收”,把新知探索、巩固复习、检测讲评、阅读欣赏等课型上成一个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但是随着课堂授课时间的减少,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7、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学生自主修习时间已大大增多,自主修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仅仅依靠题海战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关注学生自主时间,关注自主修习的方法和效率,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

8、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法,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而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二)已有的教学经验助推了课堂教学改革

自2001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2006年3月以来,结合新课程需要和我市具体实际,潍坊教科院提出了在小学、初中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我市小学、初中的新课程实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几年来,全市各小学、初中学校积极实践“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使得两个学段的课堂教学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为新课程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小学、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潍坊教科院结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在部分县市的高中学校积极实践“自主课堂”“合作课堂”“高效课堂”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普通高中“自主合作、优质高效” 课堂教学流程,并于2008年4月在潍坊一中召开了各个学科的展示与推介会,在全市推开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高潮,各普通高中学校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诸城繁华中学“211”教学模式,高密一中“三段教学法”等。

三、推行“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要求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主,轻负担重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课堂。

(二)重要性

规范办学行为催生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我省规范办学行为后,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传统的一讲到底,教师包办一切的课堂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那种“领导靠上,学生拼上,教师豁上”的高耗低效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减少讲与听、增加说和做,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剔除课堂假问题等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三讲三不讲、作业三布置三不布置等基本原则,市教科院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抢占了新形势下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高点。近几年的高考成绩足以说明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巨大成效。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

明确“学案导学”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其显著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学案导学”不仅是教法改革,更重要的是学法改革。

1、“学案导学”遵循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学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模式。

2、“教案”改“学案”,促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3、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学案导学”,有助于转变学习习惯,改革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老师灌输,等待老师作结论、给答案,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求答疑,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等待心理、信赖习惯得到克服,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步养成。“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4、要理清学案组成的要素及导学的大致模式。

①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

②导学的大致模式:

A.学法点拨——筛选信息示例——问题探究——迁移拓展

B.学法建议——释疑解难——典型题例——知识训练

C.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D.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练习

E.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优——作业

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可视不同的课型结构有所变化。

5、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一是要分学科组织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是要组织教师结合实际总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做法,开展教学论文评选,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三是要组织教师从自己的“学案”中选出优秀“学案”,从成功案例中选出优秀案例,参与全区评比,帮助教师学会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2.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训练。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2.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有效训练。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五课型的设计要求

各个学科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设计五种不同的课型,在各种课型的流程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拓展三个步骤,同时在课内探究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要在按照“三步四环节”的相关要求设计每一种课型。

教学原则及教学流程

一、具有潍坊特色的教学原则与教学要求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从专业角度来讲,高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即所谓以学定教。

新课程要求:在整个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而“先学后教”观念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学生角度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途径。而在课堂中采用“先学后教”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因此,贯彻“先学后教”理念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客观需要。

所谓“先学”,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可见,“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所谓“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有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后教”之“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2.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新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授课中体现得较多,但我们不要理解成,只要是新授课,就一讲到底。在练习巩固时,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 “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布置“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能从客观上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特定教学情况,收集反馈信息,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活动。

不布置重复性作业。有的教师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能力也越高,从而导致已做过的作业再次布置,有的甚至反复做了几遍。其实,当前,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本着精心设计题型,变换灵活方式,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来布置作业。

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有的教师处罚学生的拿手方式就是抄写课本知识点或做习题,这些简单粗暴,近似变相体罚的做法,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这是与我们布置作业的初衷是相悖而驰的。

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不少教师认为,作业的难度高一些,练多了学生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却不知如果作业的难度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准和理解能力,学生就无法理解、难以完成,这样只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那么,我们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我们提倡的“三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在适当布置常规性书面作业之外,作业更要呈现出多样性、变化性的特点。每次作业要有变化,且按照作业形式的不同,也不必要求统一和所谓的按时完成。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及各学科知识整合运用等,我们可以更多地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问题,来达到启迪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性作业正好符合于上述要素,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学习问题,用学科知识的眼光来看生活问题,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有谚语说:“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教师要善于把学习过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已有的体验结合起来,让所学习的知识成为解决自身、社会问题的有用的东西,突出教学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4.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纠正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转化、输出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信息相互反馈联系在一起的信息通道的闭合回路。教学反绩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切机会和手段,取得学生学习的全面(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信息,及时分析、判断、加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矫正补救的过程。可见,没有信息反馈,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师就不能对教学系统有效地进行控制,就会用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盲目进行教学,从而造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低下。在每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提供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地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巡视直接批阅试卷,了解学生答题的隋况,或者在学生完成试卷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相互之间批阅,统计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采取措施及时补救。正确地把握信息反馈,是教师有效地调节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5.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剔除假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合理的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可以以教材中的内容创设,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智力得到新的发展。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课堂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吸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由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学习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要求“生活问题情境化”。

所谓“假问题”,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对给于学生信息负面影响的过于简单的问题、空虚空泛的问题、虚假错误的问题、无聊搞笑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无益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无益于学生的成长。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老师为了体现互动,活跃气氛,随心所欲地设计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甚至只是为了取悦于学生、迎合于学生的“问题”,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实则浅显无聊,毫无意义的课堂。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必须克服的。

6.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和环节。这些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整堂课老师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甚至常常出现一些脱离了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余的教学环节,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从另一个面来说,学习天天发生在课堂里,仅仅靠考试、训练课抓落实是不够的,必须在每一堂课中把教学目标落实到底。教师不仅要注重反馈和检测,更要注重检测后学生的纠正和和落实。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接轨,多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梯度,多让学生参与并表达见解。这样,学生才敢于展现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知性个性、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课堂上教学环节不要太碎,要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每堂课最好不要超过10个教学环节,如果一节课超过了10个教学环节,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过多,会束缚学生,使学生一直跟着老师的思维跑,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7.归纳总结环节: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往往使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不是非常系统,增加归纳与总结环节,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体现知识、方法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如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演板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练,然后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已见,找出错误,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再如在课后引领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主干网络等就可以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形成系统的框架,达到运用知识时上挂下联、左右逢源的效果。

8.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著不同。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脑电图观察表明,看和听时大脑只有一个兴奋点,而说和做时都有多个兴奋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和充分解放学生,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从中获得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三个轮次复习所体现的24字方针。这是我市多年在复习教学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三个层次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对于有效、高效复习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一轮“全面、系统、扎实、灵活”。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灵活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提升应用能力。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查出所有理解上的障碍,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第二轮“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第二轮复习要巩固一轮复习的成果,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并加以完善,经一部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形成综合性知识,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彻底掌握基本知识,使各个知识点整体化、有序化、自控化、实用化,便于指导技能操作,进行思维训练。经过解题复习,使记忆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轮“仿真、内化、迁移、调整”。第三轮主要是通过仿真性的训练,达到知识的内化、迁移的目的,同时调整知识、能力的结构和应考心理。学生用“尝试回忆法”等把前两轮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选择一到两套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及时进入考试状态。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

上一篇:监理基础汇报材料下一篇:六一儿童节晚会活动精彩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