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名师课堂实录

2024-04-17

暮江吟名师课堂实录(精选10篇)

篇1:暮江吟名师课堂实录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篇2:暮江吟名师课堂实录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篇3:“黄河”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请猜谜语:中华母娘,发源天堂,形状像“几”。

生:(齐答)“黄河!”

(大屏幕:黄河汹涌波涛。)

(师板书——“第三节黄河”。)

(大屏幕显示:《歌颂黄河》。)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你是中华儿女的摇篮,你是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中华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经过长途跋涉,在山东注入渤海。流经沿途,你以伟大母亲的胸怀接纳了湟水、洮河、汾河、渭河等众多支流。

黄河,你为中华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用淳美甘甜的乳汁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具有“塞上米粮川”美称的河套平原,你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军。黄河,你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旧中国,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你实行梯级开发,建设打扮;在上游和中游修建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用于造福人民、美化山川。黄河,你灌溉农田,使干涸的土地展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黄河,你哺育了华夏儿女,你奉献于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是发展前进的动力。

师:听了《歌颂黄河》后,你有哪些感想呢?你对黄河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第一个活动,考察黄河知识竞答。欢迎主持人走上讲台。(大家鼓掌! )

主持人:现在由我来主持黄河知识竞答,希望同学们配合。大家已经收集了有关黄河知识资料,现分成两组,第一组讨论回答黄河地理特征,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板书:中国第二长河。)

第一组学生

组长: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无私地奉献一切而又给我们带来过沉重灾难。那么,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她呢?首先,我们先来考察黄河的地理概况。我们组主要考察、汇报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注人海洋、形状、流经省区和地区、源头、主要支流等问题。(学生依次指黑板上的黄河略图回答。)

生A: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应当是指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这“海”是渤海。

生B: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生C:黄河干流形状像个巨大的“几”字。

生D: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

生E:黄河沿岸省会城市有:兰州、银川、郑州、济南以及西安。

生F:黄河源头为约古宗列曲——藏语的马曲(相当于汉语的孔雀河)。

生G: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地点是河口,在内蒙古;中游和下游分界地点是旧孟津,在河南。

主持人:大家把黄河地理特征回答得很全面、准确。下面我们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说是第二大河?

主诗人:请看投影,读表后依次回答。

生H:通过读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和流域面积排第二,而年径流量远远小于长江和珠江,所以说黄河是第二长河。

生L:黄河长度5464千米,在世界排第五位。第一是尼罗河6671千米;第二是亚马孙河6480千米;第三是长江6300千米;第四是密西西比河6020千米。

生J:亚马孙河长度在世界排名第二,流量却是尼罗河的50倍。

主持人:下面,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的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

(板书:母亲河的奉献。)

第二组学生

组长:母亲是伟大的,因为她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一切。那么,黄河有哪些奉献呢?我们这组主要讨论、研究、发现黄河的贡献。如塑造的平原、蕴藏的水能资源等。(学生依次指黑板黄河略图回答。)

甲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具有“塞上米粮川”的河套平原。这里河渠两岸植树种草,栽种防风护田林带,保护了生态环境。

乙生:黄河上中游多穿行于高山高原峡谷中,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并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工农业发电灌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丙生:黄河流经地区大多是干旱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平原人民就开始引黄灌溉。建国后,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灌溉面积。这样,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新的生机。

丁生:黄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耕地3亿亩,人口1.2亿,黄河用她浑厚而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中华儿女。

戊生:从2000年统计数字来看,黄河平均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灌溉以及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黄河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己生:黄河已有70多万年了。据考古发现,“蓝田人”、“丁村人”、“河套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都生活在黄河沿岸的黄土高原上。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庚生:黄河的贡献有:塑造肥沃平原,蕴藏丰富水能,提供灌溉水源……她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哺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辛生: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却经常断流,为什么呢?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

主持人: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讨论研究的“中国忧患”和“根治黄河”的环保问题。今天黄河知识竞答就到这里,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感谢老师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同学们的愉快合作。(大家鼓掌。 )

二、综合活动

(大屏幕——黄河沿岸风光美景、历史文物以及建筑等。)

师:主持人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表现得也很好。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热情地歌颂、赞美黄河吧!

1.诗句诵黄河。

生A: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学人胸怀间。”“欲渡黄河冰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生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C: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近,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D:李世民:“千里黄河此一湾,寒风激浪射潼关。”

生E:毛泽东:“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F:“君住黄河头,我住黄河尾,相思不相见,共饮黄河水。”

2.歌唱黄河。

生G:“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

生H:“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生I:“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生J:“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生K:“黄河在咆哮……”

生L:“一条大河波浪宽……”

3总结赞黄河。

某生:黄河——发源巴颜喀拉山,注入山东渤海湾。流经四形九省区,河口孟津做分端。湟洮汾渭四支流、水利工程龙小三。塑造平原灌农田,五千五百山海牵。

某生:老师,我想把黄河从兰州引入渭河,截弯取直,不流经黄土高原,减少泥沙?这样设计可以吗?

师:你的设想很好,有创造性、值得鼓励。这个问题,下节课大家再考察、讨论、研究。

师: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悠悠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让我们用歌声祝愿她,愿她同中华民族一道在新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齐唱《大中国》。)

(作者单位:延寿县新村中学)

篇4:《暮江吟》教学反思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 “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篇5:《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

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篇6:《暮江吟》 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蛑校―

半江‖瑟瑟‖半江蚝臁

可怜‖九月‖初三蛞梗―

露似‖珍珠‖月似蚬。

◆[2004-01-10]

篇7:《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丽,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三峡,欣赏秋日里三峡带给我们的秀丽景色。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三峡风光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文,遇到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看来课文中的生字也难不住大家,我们找几名同学展示一下他们的朗读水平吧!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呢?(生朗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朗读,谁能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第一名同学在朗读时,语气把握得比较好。

师:同学们听得认真,评价得很到位。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思考,我们都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早晨的三峡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习!请同学们仔细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其他学生汇报。)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

教师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教师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秋天的特点。

2.中午、下午和夜晚的三峡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喜欢哪段就选哪段读。

学生自学后汇报。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1)中午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2)下午

生:在读“黄昏到了……”这一段时,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秋思》。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3)夜晚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很宁静。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休息了。可是,长江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你们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向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吧!

学生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用笔把三峡的秋天画下来,永远地保留起来。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师:课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三峡之秋,让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只不过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你们既然想到用那么多的方式来赞美三峡,那就请你们自己动手来完成吧!

五、课后作业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三峡。

(责任编辑 冯 璐)

篇8:暮江吟扩写

因为太阳还没有全部照满江面,所以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深红色。咦,是什么花的香味?是菊花?还是夜来香?都不是,是桂花。看。那桂树远看像一棵摇钱树,走近一看,那桂花就像一粒粒金米,而且还带着清香,啊!多美啊!

最惹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一只只猫头鹰像一个个军人出来抓老鼠了。这也是昆虫们最开心的时候,它们正在树叶上开音乐会呢!蝉儿拉着小提琴,萤火虫为它们照明,连天上的星星也在为它们鼓掌呢,看,这场音乐会开得多有意思啊!

篇9:暮江吟扩写

啊!我发出感叹声,在这唯美的暮色中,谁看了都会沉浸其中:群鸟拖着残阳,江水半红半绿,红的映着笑红了脸的芦苇,绿的衬着嫉妒发绿的树叶的脸……暮色,真美!渐渐地,残阳西沉,启明星跃上天空,一弯弓月缓缓升上天空,我忽地想起今日是九月初三,一阵香味扑面而来,我闻着香味向前跑去,原来是几株草,再走上前细细的一瞧,细叶上还挂着几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珍珠。

此情此景令我诗兴大起,于是我提起笔,《暮江吟》便跃然纸上……

★ 暮江吟 白居易

★ 《暮江吟》教学设计方案

★ 暮江吟教学设计

★ 《暮江吟》说课稿设计

★ 课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 暮江吟的改写作文

★ 白居易《暮江吟》译文及注释

★ 暮江吟古诗带拼音

★ 古诗(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篇10:《暮江吟》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暮江吟》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暮江吟》说课稿1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 江水 露珠 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

江水

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暮江吟》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暮江吟》说课稿3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师: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暮江吟》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暮江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6个方面入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暮江吟》语文e鄂版第11册第4单元的诗词诵读,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单元的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设计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解诗题、读诗、品诗、悟诗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绘,在绘中悟,层层递进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步步深入地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当学生说出白居易后,我紧接着追问,请问你们对白居易都有了解吗?当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介绍诗人。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的一首风景诗(这时我板书《暮江吟》。)

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诗题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是古代的一种诗体。)谁在黄昏时分在江边吟诗?进一步追问学生,加深学生的记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看看诗人在黄昏时分的江边看到了哪些值得吟诵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在这里我设下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诗,了解诗意。

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分为2步: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第二步,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歌里一共描绘了多少幅画?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所见。而我则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讲解诗句,指导朗读。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炼,残阳铺水中露似珍珠

傍晚之景夜晚之景

江瑟瑟红月似弓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傍晚之景和夜晚之景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这里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绘。

(三)品诗文,升华情感。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问题设计如下: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铺展,有”斜照”的意思。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这里指碧绿色。》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如:“铺”字可不可以用“照”、“射”等词替换,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射”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铺”写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瑟瑟”、“红”写出了残阳铺水的结果。)

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令人爱惜。怜,爱。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似,好像。真珠,珍珠。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

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关键字词对古诗进行品析,层层递进的去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假设意境,发挥想象,感诗人之所感。

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你会怎样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天然之作吗?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还能把眼中所见付诸于那么美妙的语言?

这时,我就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去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而去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情。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达,在赴杭的江行途中所作。

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引导学生说出)——轻松愉快。

这时我进行小结:不错,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经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体会下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通过假设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站在诗人的角度去品诗,去感悟诗中诗人所蕴含的情感。

六、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残阳铺水中露似珍珠

傍晚之景夜晚之景

江瑟瑟红月似弓

上一篇:红歌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部编教材iu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