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课堂实录

2024-04-19

争吵课堂实录(精选6篇)

篇1:争吵课堂实录

《争吵》课堂实录

课前热场:

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叫**。来,给老师打个招呼吧。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你们对老师真热情!能更热情一些吗?注意加上一个“李”字。

生(大声地):李老师好。师(热情回应):三()班同学们好!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牙齿有时候还会咬到舌头呢!那么,我们在学校生活中有没有也曾经和别的小朋友发生过一些小矛盾? 生:有。

师:谁还记得这样的事情,勇敢地说出来?

指名说。教师对孩子的发言不断鼓励。(适当追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呢?”)上课导入:

师: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小时候也曾经和他的小伙伴发生过矛盾和争吵,他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就成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争吵),齐声读课题。认读生字:

师:在进入故事之前,首先让我们认清并读准这些生字生字宝宝。出示加拼音生字,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名学生当老师领读;去掉拼音齐读,教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读(可以把字放入词语和句子读),男女声比赛读,开火车读。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课件展示对比。同结构的字归归类。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把这些生字送入课文,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容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思考一下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后来怎样了?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读通顺没有,适当给部分学生提示答案(回答问题时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生回答。教师板书:“我”

克莱地。教师及时给以肯定(你用心读书了,你真会理解,你的理解很独到,你说得比较完整,请同学们把热情的掌声送给他等)此时注意关注下一步的引导。首先关注为什么争吵,因为这是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但是不要由教师牵出,而是让学生在说的时候水到渠成。深入探究

(一):

师: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他们为什么争吵比较感兴趣。那我们先来找一找文章中哪个段落最清楚地写到了他们为什么争吵?把这一段话画下来。

生找并确定第三自然段,(如果找不准一定要再强调“最清楚”,有可能学生找第一自然段,但是那只是起因,不是造成争吵的直接原因。)教师出示投影:“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使我很不高兴。我想:“哼,得了奖,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于是我想报复他,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指名读。

师:在这一段话中,有一个词语非常重要,最能说明造成这次争吵的原因。看谁找得快? 生:报复。

师:很好!说一说你的理解?生自由说。

师:那么什么叫做“报复”?“我”为什么要“报复”克莱地? 生: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可莱谛忽然碰了一下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把本子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

师:就这么一点小事,大家猜一猜如果放在平时,“我”会报复克莱地吗?为什么?

预设一:生说会。可以开展讨论,最后指向预设二,即生会说到是嫉妒。师追问:从哪里看出“我”在嫉妒?(师板书:嫉妒)生:我想:“哼,得了奖,就自以为了不起了!”(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带着嫉妒语气读出心情。

师:(1)读出你的嫉妒。(2)那可不是一般的嫉妒,是打翻了醋坛子的嫉妒,再读。(3)听老师范读。(4)齐声读书这种心情。师出示:“今天我和可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作者“我”明明说不是嫉妒他啊!这是怎么回事? 生:他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情才这么说的。

师:你能从字里行间读书“我”的真实想法,真棒!正是由于这个真实的原因,本来很小的一件小事变成了“我”的报复,引生齐读:“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可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他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给老师看见了,可莱谛就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 深入探究

(二):

师:孩子们,这时候,可莱谛说:“我在外边等你!”换做是你,猜想他在外边等“我”想做什么? 生1:和“我”打架。生2:狠狠地打一架。

生3:可莱谛很生气,想要打得“我”鼻青脸肿。(教师要叫三四名同学,不要多也不要少。)师:他真的是这样想的吗?我们慢慢往后看。

出示: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觉得他们彼此的“我在外边等着你”的结果会不是一场你一拳我一脚的世界大战呢?为什么?这两个“等着”是一样吗?小组内(同位俩)合作交流一下。生回答,教师适当追问,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认为可莱谛和“我”不会打起来,因为这时候我已经开始后悔了。教师(板书:后悔)适当追问,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生从课文中读出原因。(根据时间掌控:引导学生读出“我”的后悔和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

师:还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我认为可莱谛等着“我”不是想打架,因为“可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但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如果是想打架,那么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应该只有愤怒。

师:你真的很会读书,把掌声送给他。那你猜想一下可莱谛这时候“悲哀”什么? 生:他们的友情。

(这里可以鼓励学生多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注意鼓励)深入探究

(三)师:所以,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最后,他们两个人—— 生:和好了。

师:表示他们重归于好的是那几个自然段 生: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旁白、“我”、可莱谛)。

先学生练读,再表演读。评价,再表演读。深入探究

(四)师:这次争吵结局很美好,两人的友谊之花又重新绽放。但是事情就这样完结了吗?爸爸的话给了我们更深的启发。出示:“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况且你不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说着从我手里夺过戒尺,折成两段,扔到墙角去。“ 齐读。

从这段话中你还受到什么启发,或者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如果学生不好回答,可以合作讨论一下。)总结拓展: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记录了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那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小矛盾时,我们该怎样面对?这篇文章将给我们深深的启发。毕竟我们的友谊之树是常青的。配乐《我们是朋友》,出示幻灯片:朋友名言4、5条 作业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记录自己经历的争吵。

3、读一读《爱的教育》。

篇2:争吵课堂实录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049

《争吵》教学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是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2、有感情的读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正确书写缘字

二、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话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自己投缘的好朋友。有许多好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可是好朋友之间难免也会有磕磕碰碰,偶尔

发生争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争吵》,相信你会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有很多收获,请同学们带着自已对争吵的感受来读课题,生读。

师:同学们不但读准了翘舌音,还读出了感情,听你们的读,老师也感到很伤心,很难过。同学们还记得《争吵》课文是谁和谁因为什么事

而发生的争吵吗?

生:安利柯和克莱谛,克莱谛不小心碰了安利柯的胳膊肘,把本子弄脏了。师:归根到底是这两个词惹的祸。师出示:墨水 嫉妒

指导读,正音。

师:怎么吵的?还记得吗?谁能通过读文告诉大家?(1——4)段。生读,生评。

(二)品读课文 感悟道理

师:多么伤心的争吵啊!那么争吵后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安利柯,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赶快读一读5、7、8段,用波浪线

画出“我”心情的句子,生读。

师:在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专注的深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求知 若渴,老师佩服你们。

汇报。

师:老师整理了一下,看!课件:

1、我觉的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2、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3、啊,要是我没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啊!

4、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的太丢脸面。

5、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6、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提名读,齐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此时此刻的“我”后悔了?他想起了什么?

汇报:(1)、父亲的话,出示课件:

1、应该知错认错。

2、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3、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你读懂了什么?看出安利柯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咱们通过读给他些勇气吧!生读

(2)生读,“好人„„”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生活俭朴的好孩子。)

多懂事的一个孩子啊,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应向他学习。

师:回忆中的克莱谛是如此勤劳,孝敬父母的,那今天的他又怎样的举动呢? 生:“我用眼角偷偷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很勤快。

师: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多么矛盾的心理啊!让我们齐读来感受一下吧!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觉克莱谛昌个怎样的人?

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勇气去承认错误。

生:善于反思自己的人。

师: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谢谢你!争吵之后,安利柯反思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却爱于面子,没有勇气去承认错误,那克莱谛又

是怎样表现的呢?

生读。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回答。

师: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两个人都有一个想法,相互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想法,所以交流很重要。赶快把

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交流,汇报:

师:克莱谛对我如此宽容,却让我不安,更后悔,我的心里乱极了,父亲的在耳边回想,克莱谛的一幕幕在脑海中回荡,老师讲的功课我一

句也没有听进去,争吵让我尝到了苦头,一节课如一日啊!终于挨到了放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终于挨到了放学。

终于到了放学。

(挨:去掉了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挨”说明时间过的很慢很慢,心里很乱,去掉后就不能了。师:你很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是啊!“挨”表示时间过的很慢,把我不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用的很精妙。写好

作文就得在字上下功夫,终于挨到了放学,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结局? 生:俩人合好!

师:你能根据文中两个人的性格推测一下,会是怎样的场面吗?为什么? 师:看大屏幕,课件:

他又说:等你。他们俩都说在外在面等着你,俩人的想法一样吗?为什 么? 生1:克莱谛向安利柯道歉。

生2:安利柯向克莱谛道歉。

师:你们推测和体会的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从文中9、10两段找答案。生读。

师:克莱谛对我如此宽容,如此大度,让我惊讶,我愣住了,课件:

师:惊讶、后悔、高兴、激动、感动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感人的场面吧!生读。

师:为什么“两个”再也不了,生:太惊讶,太激动了。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的精神所感动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师: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却蕴涵着大道理。你读懂了什么?

生:爸爸是在教育我怎样对待朋友。

生:爸爸很疼爱我。

„„

师:父亲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永远牢记这句话吧!生读。

师:课文即将学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理解,想请各位小朋友们帮忙,愿意吗?

生:愿意

师:父亲为什么从我手里夺过戒尺,向墙角扔去?

生:希望“能”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师:听你的回答,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朋友怎样对待我们,我们都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朋友。

板书:宽容

(三)指导书写

师:“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今天,我们能够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能和你们成为好朋友,那是因为有缘,课件:”缘”。想

不想把缘字写好?指导书写。

(四)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师:在爱心卡片上写上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老师给大家提供2条,配乐。展示:

生1:心与心相连,你永远是我的朋友。

生2:以诚相待,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

生3: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

„„

师: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你对朋友的诚挚的心。现在我们就把你手中的这颗带有自己美好心愿的红心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能宽容身边每一个人的大红心吧!开始,配乐《永远是朋友》,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悟朋友的可贵。

师总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人人都有一颗宽容 的心,我们的校园就会变成一个温馨的港湾。

篇3:《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蹋、撼”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积累好词佳句。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生自我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介绍长兴县。

师:看到我的单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生:教研员。

师:教研员一般在这样的场合都是坐在后面听老师上课,听同学们学习的,是一个观摩者。今天沈老师一下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心里非常激动,还有点紧张,所以啊,我刚才都在摸自己的心跳,感觉跳得很快。同学们有没有摸过自己的心跳?摸一摸,有没有感觉到?

生:没有。

生:有,嘣嘣嘣地。

生:一点都不紧张。

生:没什么感觉。

师:他说的也是实话。其实心跳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的确没什么感觉,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杏林子有一次拿着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她很有感觉,写下了一段话,我把它摘在了电脑里,大家看一下。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念一下好吗?

这段话就选自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对生命的思索

师: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板书课题:谁来说说看?)

生:两个词一样的。

师:两个词是重复的,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表示强调。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1:生命,生命。

师:还有谁想读?

生2:生命,生命。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命,生命。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近杏林子,走进她的《生命生命》。

二、整体感知———触摸生命的脉搏

师:打开课文。课文读过没有?那好,就请你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读正确,读通顺,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咱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画一画,然后想办法记记它的字形,想想词意,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三分钟后开始画词自学。其间教师提醒:特别是后面方框里的要求会写的字要特别留意。)

师:好,时间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

(生表示没有做准备)

师:没带啊?没关系。想个办法吧,把语文书翻到封二。生字词自学得怎么样,我们要了解一下。先来听写。

师:第一个,糟蹋。写好的人坐正。

师:第二个,震撼。

师:第三个,课文中震撼的近义词。

师:最后一个,听老师描述意思写下来,四个字的词,意思是不向困难屈服,努力向上。

师:写好后停笔,人坐端正,看屏幕。(屏幕出示:糟蹋震撼震惊不屈向上)自己校对一下。写对一个的请举手。(几乎所有学生均举手)

师:不错,很好!写对两个的举手,三个的请举手,四个全对的举手。(一部分学生依次放下手)

师:很不错,我了解一下,哪些词写错了?

生1:我“糟蹋”的“糟”的右半部分写错了。

师:右半部分是什么字?

生2:曹。

师:对,是曹操的曹。

生2:这个“蹋”我也没写出来。

师:谁来说说这个“蹋”可以怎么记啊?

生2: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蹋”,左边是个“足”字旁,右边上面是个扁扁的“日”,下面是个“羽”。

生2:我改一下,每天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非常棒!还有哪些字错了?

生3:我把“震撼”的“撼”的“雨”字头写错了。

师:哦,是这样。再看“撼”的右边,是个感动的“感”。还有吗?

生3:我有个记字的方法,不屈向上的“屈”,上面的“尸”字头很像一颗小苗,它出来了,就是“屈”。

师:很好!其他都没错!那这些词你会念吗?(在第一行词语下面再出示“动弹欲望有限茁壮生长”“骚扰短暂珍惜听诊器”两行词语)请一个同学念一下。

(两生分别读一行)

师:很不错,咱们再请一组开火车来念一下。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动弹”的“弹”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dàn

师:组个词?

生:子弹。

师:tán,再来组个词?

生:弹琴。

三、重点研读———感受生命的意义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都自学得不错。第二遍读课文,快速默读,思考哪些事物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生:飞蛾、香瓜子、心跳。(师依次板书)

师:飞蛾、香瓜子、心跳是多么常见的事物,却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请同学们第三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哪些地方使你特别震惊,或者是你没有想到的。仔细读,画一画,用心体会。

师:画好了可以轻声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

师:读好了咱们就开始交流。关于飞蛾,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共几句话?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话读一读。

生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你没有想到?

生: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师:生命是很脆弱的。第二句、第三句一起来看看。(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一起读。

(生读得较好)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你们理解得已经非常深了,读得真棒!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明明可以捏死,但作者还是放了它。

师:还有谁补充?

生:“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因为……(语塞)

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是什么?

生:是生命的力量。

师:谁来补充?

生:是“极力鼓动”,我联系上下文知道了飞蛾非常想从作者手中挣脱出来。

师:“极力”是怎样的?

生:用力到了极点。

师:是,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想要挣脱出来。此时的飞蛾会对我说些什么?想象一下。

生:请你放了我吧,我不想被你捏死。

师:好啊,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生命是很脆弱的,

师:但是———

生:但是我珍惜我的生命!

生:我要挣脱你的手掌,一定要挽回我的生命。

师:对,一定要活着!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吗?猜一猜

生:半年吧。

师:告诉你们,一只飞蛾的平均寿命只有九天,最短的三四天,最长的也不过两周。如此短暂,但是即使如此,它依然不放弃!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飞蛾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什么?

生: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生命。

师:是生命的力量,对吗?还有要说的吗?

生:求生。

师:求生的欲望,是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板书:求生的欲望)

师:刚才我们从一个个鲜活的词语读懂了内容,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关注标点我们也能加深体会。(将句子中的三个感叹号显红)这三个感叹号连用,谁来说说体会?

生:我感觉到飞蛾很想自己活着。生命很强大。

师:三个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惊叹。

师:对,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那作者惊叹的是什么?

生:欲望。

师:对,是求生的欲望!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念一念?

生(很有感情):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飞蛾一段,关于香瓜子,你又有哪些感受,画了哪些内容?

生:墙角的砖缝里点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师:哪个词让你感到震惊?

生:竟然。

生:我画了第二、三句。“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什么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生:生命的力量。

师: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两句话,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写呢?如果后面“竟使他……”单独成句可以吗?

生:不可以。前后是因果关系。

师:你是从内容去理解,如果从表达的角度去看,可以单独成句吗?

生:不可以,不完整了。

师:是啊,我们写句子,都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才算完整。这句话单独成句就少了“谁”,不完整。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为什么要把“多么强的一种生命力”单独成为一句话呢?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

生:生命的力量。

师:这种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力量,你有没有想到别的事物呢?

生:我家院子的角落里,长出一朵小花来。

生:我曾经种过绿豆和黄豆,黄豆死了,绿豆长得很好。绿豆的生命力很强。

师:老师提醒大家,春天到来,举目望去,小草、柳枝、野火———

生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我家种了葱和中草药,葱长得很少,中草药很茂盛。

(出示一组图片:砖缝中、石崖上、旱田里小苗等)

师:相信大家看了这组图片,再来读这段话会更有感受。

(生齐读)(出示2100年前的种子图片)

师:还有这几粒种子,他们的发芽让我们更感震惊。请一位同学读读图片下的这段资料。

生:考古人员在河南南阳发掘出了一些汉代的“古种”,距今2100多年。不久前,这些“古种”发了芽,有的甚至已长至70厘米。

师:千年的谷种!2100多年啊,但它依然一有机会就要发芽,哪怕等待千年!哪怕只能活几天!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请大家再次充满激情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对于飞蛾,生命是强烈的求生欲;对于香瓜子,生命是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对于人呢?作者是如何感受自己的生命的?

生:有一次……单单属于我的。

师(出示:……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令“我”震撼的是什么?

生:是心脏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师:也许我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平常的心跳会带给作者那么大的震撼,但是我相信大家了解了杏林子之后,会有更多的感触。(出示杏林子简介,指名生读。)

生:杏林子,原名刘侠,台湾著名文学家。12岁时因得类风湿关节炎而瘫痪,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轮椅上的杏林子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还组织了“残疾人基金会”,并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师:看了这份资料,相信我们会对生命有更多体会。

四、回读第一段———引发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师:我建议大家回到课文开头,再读读第一段。

生:生命,是什么呢?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请你拿出笔,在书本上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后面几个填空可以联想刚才看到的图片和生活中的事物。

屏幕出示:写一写:

生命是飞蛾_______,

生命是种子_______,

生命是心脏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

(生埋头写,约2分钟后交流)

生: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种子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是心脏有规律的跳动;生命是两千多年前发芽的种子。

生:生命是种子的信念;生命是飞蛾的珍爱之物;生命是心脏的母亲。

师:生命是心脏的母亲,这个说法好像不太妥当,怎么说?

生:生命是雏鹰不断在峭壁上的飞行。

生:生命是小草茁壮向上的生命力。

生:生命是花的顽强抵抗。

师:是花对什么的顽强抵抗?

生:生命是花对暴风雨的顽强抵抗。

师: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态度,留待下节课学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欲

香瓜子生命力

篇4:争吵课堂实录

一、弄懂高效课堂的含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作为教师,手头一定要有几本关于名师的一些著作,如于永正、支玉恒、孙双金、贾志敏、窦桂梅等人的著作,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还要有几本教学刊物,另外还要抽出时间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深入领会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特色,看他们是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的,看他们是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达成教学目标的,达到省时高效的。

二、例谈高效所在

1.感染情绪,激发兴趣

《标点符号的争吵》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赋予了标点符号鲜活的生命和个性。如何利用童话体裁做好高效课堂的铺垫呢?贾艳娟老师是这样做的:故事引入。贾主任充分利用语言天赋,用磁性有感染力的语调,用生动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人物的形象,把每个标点符号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的故事演讲,瞬间抓住了每个学生的心,让每个学生都走进了童话故事,走近标点符号,产生共鸣。到此,贾老师话锋一转,同学们,这个故事好听吗?如果你也想像老师一样把这个故事讲下来,首先要把本课的生字认下来。这时,学生兴趣正高,群情激奋,迅速投入到识字教学环节,为增强识字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

2.灵活运用教法和学法,提高识字效率

每个语文教师都教过学生识字,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有的教师偏重于字音教学,有的教师偏重于字形教学,有的教师偏重于字义教学,由于侧重点不同,识字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偏重字音教学,就会给学生造成书写和了解字义上的困难,识字教学理想的做法就是教师要音形义兼顾,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储备,有效进行取舍,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学到的知识有欠缺、有硬伤。避免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错别字连篇,成为错别字大全。

在《标点符号的争吵》识字教学中,贾主任采用的是随文识字法,在识字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如,第一自然段要求我们认识几个生字,你对哪几个字感兴趣,如果让你当老师,你怎样让你的学生记住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学生此时会尽力搜索这个字以前在哪里见过,是什么结构,怎样记忆字形,怎样去理解字义等方面的信息和做法,如,猜谜记忆、分解记忆、根据造字法记忆、换偏旁记忆等方法就会再现学生的头脑中,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在字义的理解上,贾主任也有独到之处。如对蹦和跳的理解,找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最终让学生体会跳包括蹦,区别在于跳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而蹦则是两脚并着跳,微妙的区别会让学生将来在用词准确上有很大的帮助。

3.费尽心思,积累词汇

在词语的理解运用上贾主任也别具匠心。如通过大屏幕上的敲锣打鼓的场面来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知道喜庆的场面才可以敲锣打鼓。再如大屏幕出现一处绝美风景:树木青翠,流水淙淙,鸟语花香的画面简直让人马上就想进入其中,这时出示“引人入胜”,会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含义。如对“不可开交”的理解,先是引导学生读标点符号所说的话,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对“不可开交”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了词含义,用词说话就特别容易了。有声有色的课堂,学生的五官都参与其中,在情趣的推动下,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运用得活。像这样思维活跃、想象飞扬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4.让拓展也高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贾主任的故事把学生的兴趣高调激发,课堂中,甜美的语言、和蔼的教态、熨烫心扉的表扬,让学生高昂的情绪一直持续着,大脑在不停转动,不时激起思想的火花,也正是有了精彩的故事开头。学生在读文中有了一定的目标和基调,身心愉悦的结果显现出来的就是人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像老师那样声情并茂、活灵活现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感受到学习知识和讲故事的快乐。教学进入尾声,贾老师顺势一转:同学们,你们愿意讲这样的童话故事吗?我知道很多同学有童话故事书,如果没有可以向学校的图书室去借,也可以向同学借,也可以去网上阅读,每人至少要准备讲一篇童话故事,下周我们举行一次讲童话故事比赛,看谁讲得好、讲得多。试想,这时还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去找童话书来看呢?

为此,我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深入领会新理念,提高业务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让课堂教学高效。

篇5:争吵课堂的教学反思

4月22日肖川博士要给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的学生上课"一听到这一消息还真让我吃惊不小,一个这么有名望的大学教师,居然走进小学课堂,那勇气真是令我佩服。这是一般名人都不愿为的事,他竟为了,实在难能可贵。

怀着无法言及的复杂心情,听着肖川老师的《争吵》课堂,朴实得除了书本、粉笔就剩下人的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有灵魂的教学课堂之命脉。尽管肖博士有着语音不准的先天缺陷和缺少与儿童交流语言及经验的后天不足,但其课堂教学理念,语言教学之信仰,培育学生之宗旨却是一般小学教师身上无法找到的,也是我们所应当学习和追求的,对于他的教育我称之为有灵魂的教育。

听过许多优秀之课,课堂热闹得让你激动,学生快乐得令你也欢快,教师活泼得如同孩子,而孩子们却智慧老沉得象教师,一种40分钟里就有腾云驾雾的本领收获之感觉,眩人耳目,可学生真正收获是什么?只要你私下找上一两个问一问便会发觉,他们其实并没有象课堂里所表现的那么聪慧,他们回答你的收获是课文里的思想意义,而这其实只要预习一遍就能回答的答案,却成为他们最后的最得意有效的获得。于是肖川博士一上课便问孩子们,你想从课文中学到一些什么?这现实而朴实的一问,实际就是让学生在课堂里这40分钟内的生命不会空荡,让这40分钟的生命充实而有吸纳,也是生命行为有思想的指导,而不至于盲目地瞎快活,有灵魂的行动是理智而又充满感情的。

语文该教些什么?很多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思考过。一辈子都靠着教参与教案,靠着指导老师,于是教出来的学生(指走出课堂而未走上社会能自学的)你问他一节课下来的收获,他们只会重复课文内容和教师教给他们的中心思想或说主题意义的收获,偶尔还会说出几个词来,语文失去语文之意义,不知所教又怎么让学生知其所学。肖川老师板书的语言目标、章法目标、认识目标却让许多老师窃笑,我不知老师们笑什么?为什么笑?或许他们没有看到肖老师在用自己的思想与学生交流。肖老师的执教背后有着他个人的文化底蕴,有着他对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之背景,他在贯彻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是生命在场的有灵魂教学。

不知有多少教师有反思过语文教师与其它教师差别在何处?语文课堂的凸显意义在何处?做为教师有着教师共同特质相似之外,走进课堂因为学科之异,教师也就异了。语文教师更应人性、人道,更有人文精神、更善灵魂交流,因为语文教师更多别于其它教师的与作品灵魂交流的机会,其它学科教师看课文,看到的可能是情节,是思想主题,而语文教师看到的更应当是作品之灵魂在于自己对话。教学是让自己的灵魂注入课文中,使"一部分作品有了生命"得以复活,复活的灵魂流入教师心灵而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因而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目光应是更深邃的、更全面的。肖川博士教学中归纳的几点:①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争吵》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总结来自对孩子们答案的归纳与提升。学生都说:"同学之间不应斤斤计较","朋友之间不能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伤友谊","我们要宽容别人的缺点"这些感悟听起来很动听,但这些都不是出自内心的,是缺少情感注入的语言,可以说不是对课文的真悟,而是生活中听来的语言搬用,事实上一到现实中,说这些话的孩子没有几个不斤斤计较的,没有几个能宽容别人的,如果仅停留在孩子们的这种认识则教学就是肤浅的。所以肖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冲突发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对待,怎么化解日常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就是现实,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孩子生活),从《争吵》中获得什么感悟?这就从逃避问题到怎样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因此学课文的意义就升华了。②我非常羡慕安利科有一个这样的好爸爸,他有这样好的教育思想;"我非常羡慕"带着老师的情感,也带着老师的感悟去默化学生,把学生带向文中的崇高人物引导学生感悟人格的高善,严已宽人。朗读安利科爸爸的话,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真,没有人文意识的教师是挖掘不出这样的思想的。③孩子当我们成为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将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呢?一听此言,老师们又笑了,我听不懂这笑背后的含义,但我认为这就是语文老师的独特慧眼,这慧眼的背后蕴蓄的是肖老师把孩子看着人,看着是一个个生命,只有心中装着生命意识才有这样的人性教育思想,教育是对现实的负责也是为将来而准备(斯宾塞满生活说观点),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任何人(独生主义者除外)都要面对的,这亦是生活,这一问表面看来是对将来生活的预设,而实际这教学的背后深藏着人文、人性教育,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他摒弃了一般教师要向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不知高了几等,这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是从灵与性的高度进行的教育。

篇6:争吵课堂实录

【授 课 人】王益民

【上课时间】9月8日

【上课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17)班教室

【课堂实录】(根据回忆整理):

一、谈话及导入

1.生说5遍奶牛,再说10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部分补充词语。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生在“素材本”上写拼音,师巡看,生读字音,再个别抽读。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素材本”上写作)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服饰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心若止水。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进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评价安恩

师:当我们初识和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生:……

师: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练笔本”上)

【评课内容】

1.朱燕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2.周晶老师: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引人入胜,带着期待与学习的心情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发现王老师的特色在于:回归文本。

王老师通过“初识安恩”、“走进安恩”这两个大的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由表及里细致分析了安恩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开始赏析、点评、归纳,一切显的那么水到渠成,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从中我也感受到王老师本人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透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除此之外,王老师的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地方: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王老师的课。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3.李娟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4.贺利群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5.钱晓莉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6.徐芸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7.赵素青老师:

初听王老师的讲课,顿觉耳目一新。同时,再一次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学生成才是文质兼备的?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颇有所得:

(1)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2)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3)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王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4)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5)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8.邹旭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王老师上的是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他的教学流程很清晰,对人物的分析主要通过“初始安恩--走进安恩--评价安恩”这三步来进行。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也想借用这三部曲:

(1)初识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2)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①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3)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上一篇:春分朋友圈给父母温馨文案下一篇:电脑城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