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白居易赏析

2024-04-13

暮江吟白居易赏析(精选13篇)

篇1:暮江吟白居易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鉴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清高宗弘历《唐宋诗醇》:“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篇2:暮江吟白居易赏析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 通 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1】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赏析2】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赏析3】

篇3: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践行诗歌的通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名作很多,流传极广,对当代和后代影响极大。最有名、艺术性最高的当数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本文要赏析的《琵琶行》。

《琵琶行》写作背景和故事概况,作者在序中作了交待。这首长诗写于公元816年,也就是白居易从京城贬到江州任司马的第二年,当时白居易正经历着遭受排斥打击的时期。故事是,这年一个秋夜,作者送客到浔阳江头,在船上听一位从京城流浪来的倡女弹奏美妙琵琶,诉说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沦落的处境,不禁泪湿青衫。

一、谋篇布局艺术

绝句、律诗需要谋篇布局,长诗就更需要了。《琵琶行》谋篇布局的艺术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结构合理

开头:精巧如凤头,引人入胜。从首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却“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使人欲罢不能。

中间:丰满如猪肚,全诗重点。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为君翻作琵琶行”。有琵琶女酣畅淋漓弹琵琶,声泪俱下叙身世,还有作者联系境遇发感慨,精彩纷呈。

结尾:有力如豹尾,简明扼要。从“感我之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再重述弹者琴技,只说闻者落泪,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繁简得当

相同事物重复出现,先繁后简。例如弹琵琶,第一次充分展开描写,用了24句;第二次,结尾再弹,只写了6句。

不同事物对比出现,主繁次简。例如讲身世,琵琶女为主角,用了24句;作者是“配角”,只讲了“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句。接下来讲作者的处境,突出“地僻无音乐”,也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弹奏之妙。

抒情和叙事相较,抒情繁叙事简。叙事以首句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将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人物(“我”和客)、事件(送客),压缩作一句交待,非常简洁;对弹奏琵琶的抒情则不惜笔墨,一任挥洒。

3、前后照应

写月:前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后有“唯见江心秋月白”。照应了环境的一致性。

写客:开头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结尾有“满座重闻皆掩泣”。没有把客人丢掉。

写音乐:前面有“举酒欲饮无管弦”,后面有“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4、虚实交替

写琵琶女弹奏,大段实写;再次弹,只说闻者落泪,从侧面虚写。

写琵琶女弹奏是现场,用实写;写琵琶女讲身世是回忆,用虚写。

写琵琶女讲身世用虚写;写作者讲处境用实写。

描写同类事物,虚实交替进行,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节奏感。

5、韵脚和谐

韵脚之和谐,最典型的当数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段。为了表现音韵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本段用韵密集,24句就用了8个韵,每2句或4句就换一韵,而且依照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顺序,平仄交替变化。更加神奇的是,在仄韵中,又将去声、上声、入声交替使用,形成平(声、情)—去(思、志、事)—平(挑、幺)—上(雨、语)—平(弹、盘、难)—入(绝、歇)—平(生、声、鸣)—入(帛、白)。毫无雕痕,浑然天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用韵疏密,因情而定。如前所述,表现琵琶女弹琵琶用多变的密韵;琵琶女叙述身世,则基本上用了“住、部、妒、数”等一个韵,显得连贯通达。与琵琶女诉身世相对应的“我”感叹处境一大段,也基本上用了“京、城、声、生”等一个韵,使之一气呵成。所不同的是,琵琶女叙述用了仄声韵,而“我”感叹用了平声韵,整齐中有变化。

6、善于借鉴

中国古典艺术门类,越到精妙之地,越有相通之处。不同门类艺术精品,经常互相借鉴。《琵琶行》不仅是用诗歌表现音乐的典范,而且在布局上,巧妙借鉴了古建、戏曲、书画等艺术门类。

借鉴古建:古建妙在曲径通幽。即使是民间四合院,也讲究在一进门处立一面照壁,防止一览无余。《琵琶行》表现琵琶女出场,先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不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则“琵琶声停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迂回曲折,与古建布局异曲同工。

借鉴戏曲:演戏要搭建戏台,将人物、事件聚焦于台上;《琵琶行》也在浔阳江头用船搭建了一个“戏台”,将“主人”、“客人”和琵琶女安置在上面,将琵琶女几十年遭遇浓缩在船搭的“戏台”上一夜表现出来,十分紧凑。

借鉴书画:书画铺排有浓有淡,还要留白以透气;《琵琶行》演奏有高有低,直至“凝绝不通声暂歇”,相当于书画的留白,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二、语言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语言,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艺术的语言。《琵琶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这首长诗的艺术性。下面列举 17 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nlc202309040719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用“善才伏”和“秋娘妒”衬托琵琶女的艺高和貌美。

14、倒装。将事物顺序倒置,以达到某种用意。如“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春和秋、朝和暮时序倒置,起到拉长时间的作用。“春风秋月等闲度”是闲度了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则是闲度了多年;“朝去暮来”是一天,“暮去朝来”则是很多天的过渡词,从“秋娘妒”过渡到“颜色故”。

15、用典。引用史事成语典故,升华作品意境。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就是个典故。昼夜啼叫,直到啼血,加重悲哀氛围。

16、省略。省略一些字词,使诗句精炼。如:“满座重闻皆掩泣”,省略了“满座客人”中的主语中心词“客人”,而由修饰词“满座”来替代。

17、设问。为提高读者注意力,用设问。如:“座中泣下谁最多?”

各种修辞手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将比喻、通感、迭字、对偶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的。

三、思想感情表达

谋篇布局艺术和语言修辞手法都是为思想感情表达服务的。全篇突出一个情字,即沦落人对沦落人的同情。

1、表现是琴贯全篇,实质是情贯全篇。

第一段:“举酒欲饮无管弦”,写无管弦,是无琴趣,更是无情趣。

第二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景交融地写情。

第三、四段:写倡女和作者二人的沦落情。

结尾:“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因情而为,还是写情。

2、两大亮点

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围绕思想感情,突显了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对秋江月夜琵琶声声的描写,运用一连串比喻等修辞手段,揭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亮点之二:拿京城女伎的坎坷身世与被贬朝臣的痛苦处境相比,道出深切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亮点,由三段精彩叙述完成,扣人心弦。

3、成批佳句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门前冷落马鞍稀”、“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这些佳句以至警句,道破了一般人的说不出来但又是人们共同的心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和引用,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总之,《琵琶行》谋篇布局艺术之精,语言修辞手法之妙,思想感情表达之深,以及亮点段落之亮,佳句警句之多,在众多古今作品中十分突出,这就是《琵琶行》的不朽之处。

责任编辑:王国伟

篇4:暮江吟 白居易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篇5:《暮江吟》白居易古诗鉴赏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篇6:《暮江吟》唐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篇7:暮江吟古诗赏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注释

⑴暮:黄昏。江:指长江。一说指长安城东南的胜景曲江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夕阳。

⑶瑟瑟:宝石名,碧绿色。这里用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

⑷可怜:可爱。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作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中沿长江作此诗。

名家点评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话》:唐人绝句,有意相袭者,有句相袭者。王昌龄《长信宫》云:“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孟迟《长信宫》亦云:“自恨轻身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又杜牧《沈下贤》云:“一夕小敷山下路,水如环佩月如襟。”白乐天《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刘长卿《送朱放》云:“莫道野人无外事,开田凿井白云中。”韩偓《即日》云:“须信闲中有忙事,晓来冲雨觅渔师。”此皆意相袭也。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皪,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皆写景,惟第三句“谁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生活到12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石像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白居易的为官经历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篇8:暮江吟白居易赏析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前言】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翻译】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篇9:暮江吟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篇10:《暮江吟》教学反思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 “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篇11:《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

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篇12:《暮江吟》 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蛑校―

半江‖瑟瑟‖半江蚝臁

可怜‖九月‖初三蛞梗―

露似‖珍珠‖月似蚬。

◆[2004-01-10]

篇13:暮江吟扩写

因为太阳还没有全部照满江面,所以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深红色。咦,是什么花的香味?是菊花?还是夜来香?都不是,是桂花。看。那桂树远看像一棵摇钱树,走近一看,那桂花就像一粒粒金米,而且还带着清香,啊!多美啊!

最惹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一只只猫头鹰像一个个军人出来抓老鼠了。这也是昆虫们最开心的时候,它们正在树叶上开音乐会呢!蝉儿拉着小提琴,萤火虫为它们照明,连天上的星星也在为它们鼓掌呢,看,这场音乐会开得多有意思啊!

上一篇:西字开头的词语和成语有什么下一篇:教师教育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