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名师课堂实录

2022-08-27

第一篇:谈生命名师课堂实录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给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得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12岁的时候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曾因病变而呼吸困难,一度有生命危险,全身的关节也已经损坏,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求生的意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谁想来读一读。你读——

生:生命生命。

师:你注意了中间的停顿。你读(另指)——

生:生命生命。

师:你好像在思考。请你读——

生:生命生命。

师:你似乎在感叹。同学们,读着这样的题目,你的脑海里会有什么疑问吗?你问。

生:生命是什么?

师:好问题,你在思考。还有什么问题?

生: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什么多次提到了生命?

师:看看课文有几个生命?

生:两个。

师:你注意到了题目的特别之处。看题目有了疑问,读书的时候就会奔疑问去了。想读课文吗?

生:想。(3分钟)师:请同学们一边大声地读课文,一边划出那些生字新词。然后自己想办法把它们读准了,读懂了,把每句话读通顺。放声读。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对课文的感受。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

师:读了一遍课文,有感受想说吗?谁有话说?请你来。

生:我觉得作者对生命非常的珍惜。你抓到了课文关键的词,作者的人生态度。你读得很用心,请坐。谁还有话想说?会读书的同学读了一遍课文,一定有话想说。(期待)谁有话要说?

生: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觉得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浪费它。师:你看,你和作者有共鸣了,知道生命是宝贵的。和他有共同感受的请举

手。

师:课文才读了一遍,很多同学有了感受,有了思考,不过,有些感受是在一次一次读书的过程中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刻的。(5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把生字新词划出来了。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字词的学习情况。请大家看屏幕。请这组同学每人读一个,大家认真听啊!如果他对了,我们就跟他读一次。

生读:动弹(弹二声)。

师:你读的是这个词的本音,在这个词语里面应该读什么?

生读:动弹(弹轻声)。

师:你第二次读对了,大家再读一次。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书上标的是这个字的本音。大家找一找,在第二自然段。这位同学找到了吗?这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有哪些读音,各组什么词?

生读词。

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一读,看谁读的最好,男同学准备骚扰骚扰读—(2分钟)

同学们真棒,读得既流利又准确,读好了还要把它写好,请看“撼”。拿起手来跟着老师写,这个字左窄右宽,注意不能丢掉右部“口”上面的短横;“茁”上下结构,草花头的横略长,盖住下部,“出”要写得稍扁一点。同学们,请拿出写字教材,我们马上练一练。指导书写(5分钟)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读懂了。再读课文,我们就更容易把课文读好了。这一次,我们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读出每一自然段的意思来。谁想读第一自然段?来,你来读。对。同学们认真听,听一听他能不能读出第一自然段的意思。

生:19,生命生命。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读得真不错。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作者在干什么呢?

生:作者在想,生命是什么。

师:作者不仅在想,而且他是——常常想。你再读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止一次在思考这个问题。

生:19,生命生命。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多好啊,请坐。来,同学们,我们也和这位同学一样,一起跟着作者去思考。我常常想,读——

生:(齐读)19,生命生命。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是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让作者对生命有这样的思考呢?我们接着来读课文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谁先来读第二自然段。好,请你来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一自然段中,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拿出一支笔,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孩子,是一股生命的力量。再把这一句话读一下。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读——

生: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师:来,说说,你画出哪些句子来了?让你感受到,是这些句子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你来说。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孩子,先别坐下。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画出这个句子来了。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啊?那飞蛾在干什么呢?

生:飞蛾在挣扎。

师:是啊,你读的是一只在拼命换气的飞蛾。那你能将那只飞蛾带到我们的眼前吗?请你再读一读。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师:孩子,那飞蛾可是在挣扎啊!在用点劲,把那只在挣扎的飞蛾带到我们的眼前。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有一点力量了。那飞蛾确实在挣扎。同学们,她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力量。老师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展开想像,你仿佛能看到什么,仿佛可以听到什么。

师:范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师:同学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

你不是用耳朵在听,而是用心在听。同学们,就这样读着、想着,想着、读着,课文里一个个静止的文字符号就会在我们脑子里复活。我们就能听到作者听到的,想到作者想到的,感受到作者感受到的。那么,在这一刻,作者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你说——

生:生命很强烈,还很鲜明。

师:是啊,你感受到了。作者会想些什么?你说——

生:作者在想,生命是很强烈的。

师:你感受到了。好请坐。你来讲。

生:作者感受到了,这就是飞蛾的生命。

师:作者感受到的是生命。那么,现在捏在作者手指间的,还仅仅是一只飞蛾吗?

生:(齐)不是。

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一样,是什么啊?

生:(齐)生命。

师:这是生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哪!那么,你读懂了,在这一段中,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你讲——

生: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生:是作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想。

师:是作者的思考。你能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的语句,概括这一段话的内容,很会学习。老师把这一句话写在这儿。(师板书)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作者对生命这样的思考呢?谁想接着来读第三自然段?好,这个女孩。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画一画相关的句子。来,拿起笔来。

生:读第三自然段。(即读成第四声。)

师:最后一个音是“即使”,我们刚刚强调过的。再读一下,即使它——生: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真好,请坐。你画出哪些句子来了?来,请你来读。

生: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

师:孩子,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当时作者什么心情啊?

生:她想连瓜子一件物都有自己的生命。

师:嗯?她是这样想的?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你看看,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

生: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心情?

生:作者当时非常得喜悦。她非常得惊讶。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作者很惊讶的?

生: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竟然读得较重。)

师:哎,你看,通过她读老师听出来了,一个竟然让她感受到作者的惊讶。同学们,种子生长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有什么可惊讶的啊。你说——生:因为那个种子掉进了砖缝中,在那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从“它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短)从“仅仅”呢?(生活的时间更短)

师:你真会读书。读着上面的砖缝,就能想到下面的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联系上下文,真会读书。同学们,那你们认为,这粒香瓜子应该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讲。

生:应该生活在有泥土,而且阳光能直接照射的地方。

师:应该长在这样的地方,还应该长在哪儿?请你说。

生:阳光明媚,有湿润的土地。有湿润的土地的温棚里。

师:你看,温暖的阳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份,这些都是种子生长必须的条件。可是,这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的砖缝中,它——来,一起来。生:(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

生:(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依然——

生:(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生”或“长”,要用“冒”?(“冒”字体现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着上文,想着下文,读着下文,体会着上文。读书就要这样,上下关联着读,才能读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越读越明白。现在,相信,这粒香瓜子,不仅写在了课文里,不仅打在了大屏幕上,也一定育在了同学们的心里。 师:同学们,在上个自然段中,是飞蛾求生的欲望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而在这一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呢?你还能用文中一个关键的语句来概括吗?这一段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请你来。

生: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师:真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抓到这个关键的句子了。就是香瓜子那顽强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师板书)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和大家合作来读这一段。老师先来读。(配乐)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憾,同学们,你听。(播放心跳的声音)这心跳——生:沉稳而有规律。

师:你静静地再听。(播放心跳的声音)这心跳——

生:沉稳而有规律。

师:尽管病情每时每刻都在静静地煎熬着,但她听到的心跳,依然——生:沉稳而有规律。

师:就是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作者想到了,读——

生: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在这一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哇。请你讲。生:作者感受到了自己强烈的生命。

师:她是通过什么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呢?

生: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

师:是啊,就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师板书。)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作者了的三件事,一次一次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当她静听心跳,感觉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时候,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都写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大家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虽然生命短暂,读——

生:(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师:刚才,我们通过一遍一遍的读书,和作者一起经历了引发她对生命思考的三件事。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争取把它记在心里。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读——

生: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师:这既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也是我们对生命的思考。(22分钟)

同桌交流: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受是什么?请把它写下来。(3分钟)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感悟,互相交流,体会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学会了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课文背诵以及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受。下课!

确实如此,生老病死无法令人捉摸,但是不管遇福遇祸,我们都要勇敢的活下去。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一个本该愉快的假日里,在枫叶染红的峡谷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里放飞他们的欢笑。就在这时,缆车离开了索道,急速的从高空坠下,缆车里的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个孩子叫潘子洁。后来有人为他写了一首诗。

师:如果你是潘子洁,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生命这个话题,我想请大家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受是什么?要求用“生命是____”三个字开头说一句话。用一句话把你对生命的感受表达出来。相邻的两个同学先切磋一下,准备好后跟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生:如果我是潘子洁,我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做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来。

师:是的,不管生命中遇到什么不幸,都要好好的活。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杏林子关于生命思考的这两段,是否有更深刻的感悟?再读。

师: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在面对战友的坟墓时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大屏幕展示文本师生一齐诵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侯,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生命如此宝贵,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把你想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的欲望

香瓜子:生命的顽强

我:对自己负责

第二篇:《谈生命》之实录及教学反思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同学们猜猜看,这诗句里包含着哪位文学大家的名字呢?

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原因很简单!在前一段时间的赛课中,杨老师给了我这样的建议,而这又与黎教研所说的文学积淀不谋而合。我便有一种强烈的“弥补”愿望。恰巧,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正是冰心的作品。

冰心的文字总是那么优美,那么动情。我甚至觉得就这样读吧,读吧,一直读吧,一起读吧,什么都不必讲了。因为讲不好,反而是一种肢解、一种破坏。

于是,我很慎重地去解读每字每句,去构思这一堂课怎么上,心理压力很大。

在读的过程中,我尽量地在初始阶段把自己当成学生,结果发现了很多问题。文章是用一段话写成的,冰心可以为之,那学生怎么不可以为,甚至连“老三段”也不被允许?文首写道“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句话对后文有怎样的指导意义,简单用“统领”二字够吗?为什么在第一次比喻中,冰心刻意修饰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个字意在突出什么?而第二次比喻时,她只是简单写道“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是不是有些不匀称,可在“小树”前加上“向上的”三个字?再一想,又生不解了!为什么冰心在形象地解读生命时,恰好用了两次比喻,不多也不少?在后文有很多议论和抒情,究竟哪里才是主旨句?

在后期的解读中,我提醒自己回到老师的角色上来思考问题。怎么构思,怎么聚焦,怎么去涵盖如许的疑问,究竟哪些疑问是可以暂时忽略的……

可是,很痛心,这一次备课耗时不少,上课也竭尽全力,结果仍旧不理想。

听说“教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为了减少这遗憾,此番我再作挣扎,痛定思痛,调整设计,以待后用。

总的设计是以问推动整堂课,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同学们猜猜看,这诗句里包含着哪位文学大家的名字呢?(简单回顾作者资料)

文题“谈生命”,看来范围太大,不易写好,那你觉得本文写得好吗?给出理由。(自由解读,适时引导和点拨,侧重于文中的词美、句美、情理美、结构美)

我有一个尚不能解决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冰心不多不少用了两次比喻,可以去掉任意一个吗?(明确两者有互补关系,一个侧重写生命之外在环境,一个侧重写生命之本身情态,也是反观,是深入,是勾勒生命的多姿多彩)

文章的主旨句在哪里?试着找找,议议。(老师最后再次明确)

在各环节中,我想给学生的是怎么命题,怎么谋篇,怎么遣词造句,怎么兼用表达方式等。不知这样的设计,又能给学生多少收获?但只要努力,该是有长进的,所以继续前进吧。

第三篇:谈读书》课堂实录

9-10-27 11:1

3最近带了个浙师大的实习生,以下是她上的第一堂课的课堂实录,红色字体是我的点评,

一.导入:

师:很多人都读书,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金榜提名,有的人读书为了做官,变本加厉地鱼肉人民,也有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生:为了有更好的出路。

师:还有呢?

生:可以让生活变的美好

师:可以让生活变的更美好。那大家想一下你们读书之后自身有什么变化?和小学生比,跟没有知识的一些农民、工人比,有什么变化?

生:学的东西比他们更多,懂得更多。

师:对。学到了知识,懂得更多。再想一下,还有呢?

生:变的有素质。

师:好,请坐。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书能让我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高度。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名家是怎么读书的?翻开课本第166页。

二、进入正课

师:先看题目,谈读书的谈字是什么意思?

生:谈论。

师:大家下课在与同学聊天说话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比较随便

师:如果我把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论读书”,那大家猜一下,它的体裁是什么?生:议论文。

师:我们议论文也写过不少,我想找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写议论文的? 生:先是要确定一个中心思想。

师:中心思想?不能说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可以用在记叙文,也可以用在说明文里面,议论文中有一个专用名词,是什么?

生:中心论点。

师:中心论点,对了。然后呢?

生:然后寻找依据来论证它。

师:都有什么依据?比如说„„

生:事迹

师:事迹或者„„名言,对吧。最后呢?

生:最后总结。

师:总结,证明你的观点是站的住脚的,对吧。好请坐。那我们下面就自由朗读一下课文,体会一下,这篇课文与议论文有什么不同?(此处教师可把一般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再给学生小结一下,使一部份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加深印象。)

(生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与议论文有什么不同?刚才我们说过,这篇课文比较的„„随意对吧。那议论文呢?议论文比较的„„

生:严谨。(尽量让学生多说,在前面已经确定了普通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后,学生的感触可能

会更深点,)

师:好。实际上,这篇课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篇议论文,而是一篇随笔。它有散文一样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是随笔

(生读)

师:随笔,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评论,那这篇课文是倾向于哪一点的?

生:评论。

师:评论。对吧。那读完课文了,我们再来看一下,思考“培根和我们谈论了有关读书的哪些问题?”再看一下课文,边看边在课文旁边做一下记录。

生看课文,生无语。(学生无语,一是学生对课文不熟,二是不是问题难到了学生,如果换成“关于读书,培根和我们谈了些什么呢?问题问出去后,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若再没有反应,可让他们讨论,教师不要作任何提示,一提示,学生的思考就没有了)

师:比如说第一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这说明了读书的什么?

生:好处

师:好处或者说是目的,对吧。再看看课文其他部分,还说了读书的哪些问题?

生找

师: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边转边看,指导。(这里学生有点启而不发)

师:谁找到了有关读书的其他问题?

生:“换言之„„”(读课文)

师:这说明了读书的什么?

生:读书的好处

师:找出了读书的目的、方法,那么读书的好处就十分明显了。下面浏览课文,根据这三方面给课文划分一下层次。

生读课文,划分层次,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师:(找同学)跟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第一层划到哪里?

生1:“全凭观察得知“后面。

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第一层比较明显是吧。那我们看一下第一层,能不能找出一句话来作为这一层的中心论点呢?

生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

师:这么长啊!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句。(读他找的这句)这告诉我们读书要怎么样?与什么相结合?(当一个学生说明观点后,教师先别急着分析,可再引导别的学生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当有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生碰撞,然后会有比较,比较以后答案自然就会有了。)

生:与经验相结合。

师:这句话已经包含在哪一句话里面了已经。 再找一下?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下这一层的中心论点?

(此问题处理不够好)

生无语

师:中心论点通常在哪里找啊?

生:第一句。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句。

生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三个小方面有没有侧重点?你看它突出的是怡情?还是傅彩?还是长才?

生:长才

师:像周扬刚才说的那句话,你思考一下,读书要与经验相结合,读书又能弥补你那种天然的缺憾,从另一方面想,这是不是也是属于长才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吧?!) 生:是。

师:好,我们再来看第二层。第二层讲的是读书的方法,试着划分一下、

生:“味同嚼蜡“之后

师:大部分同学同意划到“味同嚼蜡“之后。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呢?

生无语(可随机抽取学生来回答)

师:是不是也有同学划分到“始能以无知而显有知”后面,

生应和(此处的层次划分,可让学生讨论下,应该划在那里更好,既然教师认为两种划分都可以,那么就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虽然无论是前面还是后面都可以,但是结构的划分应该还是有据可依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还是

有正确答案的)

师:其实划到哪里都可以。我们看它们中间那句话“读书使人。。。作文使人。。。。,讨论使人。。,因此。“因此”是不是强调一个结论,告诉我们要去读书,要去讨论,要去作文,这实际上与上下文没有什么联系的对吧。那就是说你划到“味同嚼蜡“后面也行,划到“是能以无知而显有知”后面也可以,划分层次本来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分完层次,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读书要怎么读?”

一起把“换言之”后面读一下

生读

师:能不能概括一下?有些书,要怎么读?有些书要怎么读?还有些书,要怎么读?(可问学生“你有没有采用过该部分内容所说的读书方法,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种方法的。通过结合学生实践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又或者提供一个情境:有个人非常好学,工作之余他总要抽出一部份时间来阅读,每天他要读一份当天的报纸,一部分文学作品,几页专业书籍,你认为他该怎么进行阅读)

生:有些书要全神贯注地读

师:这是说明读书时的精神状态。我是说书你要怎么读书呢?你看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这是说明什么的?

生:不需要很认真。

师:不是说读书不需要很认真,你思考一下,读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

生:是选读

师:对,是选读。还有呢?大体涉猎是„„

生:略读

师: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是„„

生:精读

师:同学们思考下,我们平时看书,哪些书需要我们精读?那肯定是质量很高的

生:名著

师:对,名著需要我们精读。再想一下,什么需要我们选读?

生:。。。。

我真是为了得到我想要的答案而孜孜不倦了。。。我看着都烦了,管不得学生说我啰嗦呢~~~是够啰嗦的~哎!!教书也不容易呀~~感叹下~~

师:你想一下,我们接到一份报纸的时候你是怎么读的?你要先浏览一下,这份报纸有没有

吸引你眼球的那一部分,然后着重读那一部分对不对?这种方法是不是就是选读啊?

师:读书的目的我们刚才看过了,读书的方法有精读、略读和选读。至于代读,什么样子的书可以代读啊?质量比较差,你没有时间读,可以找人代读。好,剩下的部分就是读书的好处,关于读书的好处,书上有一句话非常明显。找出来。

生:两部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和“读史使人„„”。 师:这两句话哪句更好?

生:最后一句

师:一起读一下。

(生读)(问学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师:凡有所学,结成性格。也就是说不管读什么书,都会有独特的收获,都会对你性格的形成有影响。那我们看后面,后面一段话主要说的什么意思啊?大家快速阅读一下最后一部分。 (生读)

师:最后一部分说明什么啦?如果人的思想和发展受到阻碍,都可以通过读书加以弥补。作者用一个相似的例子加以说明,是什么?

生: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师:好,请坐,西汉刘向有一句话概括了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没反应)能不能看清楚?一起读一下?

(生读)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师:课文大致就从这三方面进行的。读完课文你思考一下,你学过哪些名人读书的名言? 生1:好读书不求甚解。

师:谁的?

生:陶渊明

生2:学而不思则王思而不学则殆

生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下面是我从课外找来的,作为一种积累,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你看人家苏轼就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有些同学还说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那我说你就是读的太少了,对不对?旧书不厌百回读嘛!

(对不对,好,那么 出现好多次,都快成口头禅了。。。感觉很差)

师: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快速地背一下

生背

师:XX你起来背一下你选的

生背

师:XX你起来背一下你选的

生背

师:看来这两句人气比较高哈!前面是我们从课外找的,还有以前学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一下你比较喜欢的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

生:读史使人„„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啊?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不要去提示学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只问为什么喜欢就行了,一般来说学生会从语言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从语言上,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有节奏,读起来比较上口,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能激励我多读书。如果学生“为什么”说的不够完整的话,教师还可问那些同样选择这句的

同学来说说,只要说的人多了,答案自然就有了)

生:排比(当学生只能说出修辞的时候,教师可追问,只是因为用了排比你才喜欢吗?学生就会从内容上去考虑了了。

)

师:是的,句式非常整洁。这种句式我们可以用在以后的作文里面,对你成绩的提升很有帮助。同学们再找一下课文中有没有相似的句子?

生:读书使人充实„„

师:除了这些排比的句子,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的句子呢?

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还是排比的句子啊,还有呢?

生: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

师:也是刚才周扬说的那句话。读书要与经验相结合。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选取你喜欢的三句背一下

生背

师:XX起来背一下

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可能学完这篇课文对你影响最深的就是你所喜欢的句子。下面我们见识了议论文的写法,随笔的写法,这篇课文论点比较多,能不能找出一句来配上论据,写成一段小议论文。 生唉声叹气

师:在课本旁边写一下。

生写

交流部分很死板。。学生写作情况不好(既然学生写不好,那就换种方法,设置情境:今天很多人的生活中似乎已经难觅书的踪迹,有空大家坐在一起切磋麻将成了众多人消磨时光的唯一选择,四个人围成一圈,手里捏着麻将,脑子里思考着牌局,嘴上还说着闲话,日久天长,麻技大涨,几千块的输赢连眼都不眨一下。家长里短的小道消息知道的不少,于是有人说,闷在家里读书,还不如出去摸几圈麻将长知识。面对这样的人,你能试着从读书的角度来说服他吗?

师:这个题目就作为这个周的随笔。来,我们最后看一下作者,作者是谁啊?

生:弗朗西斯培根

师:读培根生平。。培根除了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所成就以外,他写的随笔也非常有名,这里也有写,透彻精辟啦,幽默隽永啦,意趣盎然,风格独具,我们就一起来见识一下。 这里是我从《培根随笔》里随便抽的两句。大家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读)

“《论求知》:“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论友谊》:“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师:这两句话只是沧海一粟,《培根随笔》犹如浩瀚大海,有多少奥秘等待着你去见识,去分享。如果你想成功的话,请看一下《培根随笔》,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更要看一下《培根随笔》。《培根随笔》在那边新华书店外国文学专栏还有两本,大家赶紧去抢。下课!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

123资源网]:

第四篇:浅谈课堂教学实录的拍摄

近年来,随着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以及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等等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举办,拍摄课堂教学实录已成为广大电教工作者的工作任务之一,成为大家不可推卸的一项责任和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

好的课堂教学录像不仅能够客观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还能充分表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然而,我市大部分电教老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拍摄技术专业训练,缺乏拍摄经验,拍摄制作出来的课堂实录片往往不能如实展现授课教师真实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拍摄好课堂教学实录呢?我想就我多年来摄制课堂实录片的实践,谈谈我个人看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以求共同进步。

一、课堂教学实录拍摄原则

课堂教学录像首先应是一堂完整的教学课。拍摄要紧紧把握教师和学生活动为主线的原则,忠实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尽量使用各种镜别,完整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情绪和气氛,在各个环节中注意捕捉师生双边活动细节,全面反应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实录拍摄前的准备

课堂实录片的根本任务是真实、客观的表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过程,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完成这一任务,不仅需要执教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摄制人员的再创作。也就是说,摄制人员要根据所摄课堂教学的类型和课堂教学计划进行拍摄设备的匹配调试,充分利用摄像机的本身的性能和摄像的各种操作技巧,把教师、学生在课堂中运用的时间、空间从视觉形像转化为画面。一部好的课堂实录应该是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摄制人员只有在课前同讲课教师认真研究设备、教材和教案的基础上,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录制出高质量的课堂实录片。

1、了解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摄制人员必须在拍摄之前通过听试讲、与教师座谈、参考教案等形式,了解拍摄内容的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特点等,这是拍好一节课堂实录的基础。

2、了解拍摄对象的活动情况。拍摄课堂实录,要了解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有的教师喜动,活动范围较大;有的教师喜静,活动范围不大。有的班级学生活跃,有的班级学生沉稳。另外,有特殊才能或特殊需要的学生也要有重点了解、重点安排,比如个别学生的长时间回答问题或比较精彩的操作演示等等。这样可以使摄像人员在镜头的运用上赢得主动权。

3、熟悉拍摄环境。拍摄之前,拍摄教师要检查场地设施情况。室内情况包括:教室面积大小、光线强弱、桌椅排列状况、墙壁是否整洁、有无窗帘、电源位置、黑板是否反光、地面是否平滑适合移动等等。比如,投影屏幕或电视机最好放在摄像机的一侧,而且附近的窗户最好用黑红窗帘遮光;如果在晴天用自然光拍摄,应该在阳面的窗户上挂浅色窗帘,使室内光线更均匀。室外环境主要包括是否有噪音或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发生,如施工或停电等。这些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影响拍摄质量,甚至使拍摄工作前功尽弃。

摄像人员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对师生的服装进行必要的安排。如教师的服装要比较柔和,不能太亮,也不能太暗,更不能太艳,学生最好不统一穿校服;给老师限定几个重点活动区域;把几个重点学生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使室内环境整洁、规范;对室外环境细心安排。还要对师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师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学生要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不看镜头等等。

从我们过去摄制的录像片看,凡是水平较高的都是执教教师和摄制人员共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三、课堂教学实录拍摄技巧

课堂录像片的观摩者只能看到镜头可显示的画面,观摩者的眼光和思维只能随着镜头走。因此,镜头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摄制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很好的运用摄制技巧,使画面即能突出主体,又能强化重点、难点,达到比课堂直观更佳的效果。

(一)掌握基本要素、力求画面稳定

在拍摄中过程中,画面的稳定是拍摄第一要素。不管是推、拉、摇、移、俯、仰、甩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定展开工作。而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拍摄时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

在拍摄时,必须按照平、稳、准、匀、四个基本要领进行操作。

1、所谓“平”,是指无论拍摄的是静止或是运动的画面,所拍的画面必须尽可能的保持水平。在室外课拍摄,以地平线为依据;在室内课拍摄,则可参照地角线和桌椅板凳边线,这是拍摄画面正常拍摄的基本要求。

2、所谓“稳”,稳是要求所摄取所有画面,应该平稳,尽量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在课堂实录强调要求用三脚架拍摄,以保持画面的稳定性。

3、所谓“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A:色温要准,准确地重现被慑画面的真实色彩。如果色温不准,拍摄画面就会偏色,不能反映真实的色彩。B:推、拉、摇、移等变化拍摄的主体,聚焦要清晰, 这就要求拍摄调整焦距快速、准确。拍摄中,多景别变化时,要善于目测被慑对象的距离调整焦距。C:在推、拉、摇、移等变化拍摄中, 它们的起、落幅画面都要准。在课堂实录中,在注意起、落幅的同时,主要不能短时间平凡地进行景别变化。D:拍摄时机和构图把握准确,教师主讲、学生回答、实验的变化等构图,要注意主体与陪体的关系。E::光圈调整要准。

4、所谓“匀”,是指移动拍摄时的速度和节奏要均匀合拍。在课堂实录拍摄时,根据教师的行为趋向,慢移拍摄是很好的方法。用电动变焦时,镜头的推拉速度容易控制;用手动变焦,则要反复练习,用力要均匀。要注意摄像机镜头的移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使拍摄画面模糊。

(二)恰当设置机位,正确使用场景

摄影常用的场景别有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从课堂实况录像来看,拍摄教师讲课使用较多的是中近景,这是因为课堂录像观摩者最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近景的好处是即能看清教师讲课的表情,又能看清板书,中景的好处是能最大限度地显示教学活动中的全部内容。如果是双机拍摄的话,两部机设在教室同一侧的一前一后。后面的摄像机作为主机,一般保持中近景,以黑板为背景,以拍摄教师为主要对像,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授、板书和示范操作电教媒体等教学活动。以近景为主时可以特写表现教师的情感或神态,或表现较为重要的板书内容,教具的示范和电教媒体的演示等等。前台摄像机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听讲、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前台摄像机的景别变化较大,除保持中景,反映全班学生学习情况外,还要不时运用推、拉、摇镜头不表现局部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用中景反映几组学生的学习,用近景和特写反映单个学生的学习,回答问题和动口动手以及能力训练的细节,用摇镜头来展现全体的学习活动情况。

许多老师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单眼以取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像与摄影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寻像器的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随时调整拍摄方式,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漏掉了周围其他精彩的镜头,一切变化尽在掌握中。现在摄象机都带有液晶显示屏,但还是要注意拍摄一定是要用双眼取景。

(三)需要解决好的几个具体问题

1、光线问题。在教室里拍摄录像片时,整个教室有明有暗,光照很不均匀,而拍摄录像的场面是整个教室,即要拍摄教师的镜头,也要拍摄学生的镜头,光线不均匀,画面就不清晰,甚至模糊。因此最好是挂上窗帘,用人造光来拍摄,即根据拍摄的需要在教室里多安一些灯,使教室光线均匀,如果不具备灯光拍摄条件,而教室采光很好且天气很好,也可以用自然光来拍摄。这时可将摄像机架设在顺光的一侧,顺光拍摄,拍摄学生的活动时,学生机应尽量选择近景,少用中景,否则画面会因窗内外光线反差过大而变模糊。

2、配合问题。课堂录像片以教师和学生为拍摄对像,他们的形象塑造直接影响到录像片的质量。因此教师、学生与拍摄人员的融恰配合显得非常必要。拍摄前摄制人员应根据摄影技术上的需要,向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包括:(1)教师的衣着色彩、色调要符合教师本人的年龄和身份,使画面上出现的教师形象即稳重又大方,(2)教师讲课时,即要以讲台为活动中心,面向学生,处于正常的教学状态,又要照顾摄像机镜头的角度,特别是要操作电教媒体时要注意使人物的画面构图合理化;(3)教师的板书要工整、规范;(4)教师连续提问或抽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所抽学生的前后跨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出现镜头的转换跟不上回答问题的速度,造成教学环节不连贯,不紧凑的现象;(5)学生回答问题时要面向教师,声音响亮;(6)学生起立回答时教师要注意站位,不能站在学生与拍摄学生机子连成一条线的中间,挡住学生,否则学生机拍摄到的是教师的背面,有时恰巧学生较高,挡住了教师,这样的画面就非常难看了。

3、声音的采集问题。课堂实录声音的采集是较难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配戴耳麦,学生采用无线话筒把声音信号传递到扬声器。在不具备切换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主机位机外话筒采集声音。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问题时话筒往往跟不上,造成拾音间断,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可在教室前后各挂置一个话筒进行声音采集,个别差异在后期制作时进行修正达到协调统一。

4、后期制作问题。所谓后期制作就是将两台摄像机拍摄的录像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接,片头、片尾、字幕和声音合成统一,不仅是一部连贯流畅、含义明确并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录像作品,而且是课堂上教师形象、教学行为的直观体现,是一堂完完整整的课。

在画面的选择与组合、镜头的切换、特技的应用等方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合理,切忌画面停顿过短或镜头切换频繁以及过多地使用特技镜头而造成中心不突出、画面零乱,以致削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对超过规定时间长度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一些取舍,主要是将那些繁琐、拖沓、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对一些同一动作的内容(如学生写作、制作、实验、分组讨论等)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使整片达到规定的长度。

5、补拍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后要补拍一部分空镜头以便在后期制作时用来覆盖摄像人员所拍摄的镜头不到位,造成某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遗漏,或有不雅的动作和意外断点等以保证课堂录像信息的完整性。空镜头的引用要自然和谐。运用副机位的画面,尤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保证音画同步。

课堂录像剪辑时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和流畅,注意人物行动的方向及彼此间的空间关系,要让观众感到所有的画面都是一气呵成的。

总之,课堂教学实录的拍摄,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总结、交流。只要我们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了解教材、教法,执教教师的授课特点,精心做好拍摄前准备工作,并解决好拍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就一定能拍摄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录。以上所言是我多年来在拍摄实践中一些做法和积累的经验,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提高课堂教学实录拍摄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篇:浅谈构建生命化课堂

浅谈构建生命化课堂,使历史课更有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历史课程应该彰显其教育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知识。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使历史课程凸显公民教育的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下面我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是怎样构建生命化课堂的。

一、情境激趣

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下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质疑和创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自主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实现课堂生命化。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贯穿到解放前,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教材里面涉及的内容繁杂,一些历史史实的叙述生硬又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我运用了范例教学法,进行问题探究和情境再现,从整体上掌握中国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呈现了1896年、20世纪初、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抗战胜利后等四个阶段荣氏企业发展的情境。

情境一: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

思考:(1)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2)荣氏兄弟为什么首先从轻工业开始?

情境二: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1922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思考: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这期间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情境三: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分别占30.7%和29.4%。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情境四: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

工厂横遭洗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

思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情境五: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思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论从史出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激趣启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历史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再现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及与之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使我们体会到在人生中,要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用不懈的努力、坚定的信念,书写人生的辉煌。

课堂上我设置了第二环节:探索民族资产阶级经营之道。

材料1:荣德生在1943年对自己的经营之道以一副对联作了总结:“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材料2:荣毅仁说:“开厂的时候很不容易,刚开始没有多少钱,有一年发大水,小麦很潮,放久了有一股味道。我父亲就下命令,不能买潮湿的,都得买最好的。”

材料3:荣宗敬的名言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

探究荣氏家族的经营思想。学生总结出了诚信、正当经营,质量是生命线,高效、创新、薄利多销,等。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积极竞争、顽强生存、艰苦创业、善于经营、勇创品牌的一面。

三、设疑导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中的生成教学,要鼓励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问题一:以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实业”能“救国”吗?为什么?

问题二:请你回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史,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探讨,使学生获得一个企业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规律认识等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得方法论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

上一篇:图书馆聘期工作总结下一篇:谈谈汉语拼音的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