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2022-09-10

不稳定型心绞痛 (简称UA) 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治疗, 观察其疗效, 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3例, 以上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风湿系统疾病、严重感染 (如败血症、肺部或胆道感染) 、恶性肿瘤及应用炎症抑制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类固醇等的患者。排除合并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栓塞性疾病的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3例, 男24例, 女19例, 年龄56~71岁, 平均年龄为 (60.8±10.3) 岁, 病程1~5年, 平均为 (3.7±1.3) 年, 合并疾病:高血压7例, 高脂血症8例。对照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55~70岁, 平均年龄为 (61.2±8.7) 岁, 病程1.5~5年, 平均为 (3.4±1.1) 年, 合并疾病:高血压6例, 高脂血症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硝酸酯类和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10mg口服, 每天2次, 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疼痛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的改变。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 (即正常范围心电图) 。 (2) 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 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 (3) 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 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4) 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试验前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2 组患者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2 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不稳定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冠状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 进一步发展为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极高, 故临床中应高度重视。

冠状动脉痉挛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平滑肌细胞高反应性有关[1]。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使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前列环素等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生成和释放减少, 而内皮素-1、血栓素A2、血管紧张素Ⅱ等内皮源性收缩因子生成和释放增加, 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 (缩) 反应异常, 冠状动脉易发生痉挛。另外,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还可使P-选择素及内皮下假血友病因子暴露, 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使血小板活化、粘附。血小板一旦被激活, 则吸引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至病损处, 引发血小板源性收缩反应。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或斑块破裂引起血管收缩反应还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异常有关。变异性心绞痛及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血管收缩可发生于正常或有病变冠状动脉, 其发病机制除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外, 还与局部血管内收缩性物质浓度升高, 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高反应性及收缩力过高有关。

尼可地尔以烟酰胺为基本骨架, 同时具有硝酸基, 所以尼可地尔具有双重作用机制[2]。类硝酸酯作用:不依赖内皮细胞生成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促使钙离子外流, 同时降低收缩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 使体循环静脉舒张, 降低心脏前负荷, 还能舒张大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钾离子通道开放作用:使细胞膜超极化, 抑制电位依赖的钙离子内流, 细胞内钙水平下降, 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和血管舒张 (间接的钙通道阻断作用) , 减少了ATP的消耗。故尼可地尔在降低心肌耗氧同时, 增加心肌供氧, 双重改善心肌缺血。

在本文中, 观察组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后,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3例, 将以上患者分为2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硝酸酯类和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10mg口服, 每天2次, 4周为1个疗程。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2%,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尼可地尔

参考文献

[1] 车少敏, 王燕妮.不稳定性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2, 23 (3) :154~157.

[2] 常超, 朱洁莹, 信栓力.尼可地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J].心脑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9, 18 (3) :266~267.

上一篇:糖尿病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影响分析下一篇:基于增强现实的互动3D图书与传统图书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