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2022-09-10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 冠状动脉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是世界上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急性冠脉综合征, 其病理机制多认为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内皮下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 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伴有不同程度表面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栓塞导致心肌供血减少,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疼痛症状[1]。此病是向急性心肌梗死过渡的一个阶段, 其急性阶段的猝死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都很高, 其治疗目的为缓解心绞痛症状, 避免向急性心肌梗死进展,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本研究观察对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丹红注射液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订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8~73岁, 平均年龄60岁, 病程4~9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22例, 高脂血症11例, 2型糖尿病8例。对照组30例, 男20例女10例, 年龄50~71岁, 平均年龄61岁, 病程3~9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 高脂血症10例, 2型糖尿病7例。2组年龄、性别差异、并发症等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 (1) 合并心肌梗死; (2) 心力衰竭在二级以上者; (3) 有严重心脏外的其他器质性疾病; (4) 影响心电图确诊心肌缺血的体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阿斯匹林。治疗组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 每次40m 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250m L液体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d个为1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3]显效:症状消失, 心电图复查ST段及T波基本恢复正常, 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有效:症状减轻, 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 T波倒置有所纠正;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线, T波倒置无好转。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心电图ST段变化等, 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2组治疗期间无过敏反应及其不良反应。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近几年来逐年增高, 据WHO预测, 到2020年, 冠心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头号杀手, 其发病率, 死亡率逐年升高, 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两种药物成分组成, 丹参味苦, 性微寒, 归心、肝经, 通血脉, 散瘀结, 是为主药;红花味辛, 性温, 归心、肝经, 化瘀血, 通经络, 是为辅药。二药相辅祛瘀生新, 除邪而不伤正, 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临床用于冠心病, 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丹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 其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机制已被大量试验所证明并进入临床使用, 疗效确切。临床研究表明,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明显改善, 疗效肯定, 后续随访发现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性改善, 通过观察未发现过敏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使用简单、安全, 值得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 2组治疗观察15d, 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6~277.

[2]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10~3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9~60.

上一篇:邯郸地区膨胀土基坑浅析下一篇:“高效互动”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