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2022-09-10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 有补气、活血、通络功效、改善心肌缺血, 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主治心脑血管疾病, 多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及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者较多。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共观察101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 治疗组6 0例, 男3 4例, 女2 6例, 年龄最小4 0岁, 最大8 1岁, 平均6 1.5岁, 病程<1年16例, 1~5年23例, >5年21例。对照组41例中, 男21例, 女20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82岁, 平均60.6岁;病程<1年2例, 1~5年27例, >5年1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和国家中医学医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冠心病分级标准轻度患者: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但疼痛不重, 有时须含硝酸甘油;中度患者:每天有较典型的心绞发作, 每次持续数分钟至10min, 一般都需口含硝酸甘油;较重度患者: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 影响日常生活,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 需多次口服硝酸甘油;重度患者: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更重。

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对冠心病进行教育, 饮食控制, 辅以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服消心痛10mg/次, 37欠/d。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补阳还五汤, 药物为:黄芪40g、当归20g、桃红10g、红花10g、地龙10g、川芎10g、赤芍15g, 水煎服, 每日1剂, 4周为1个疗程。气虚明显者加人参10g, 以益气通络;心悸、喘息, 加桂技10g、炙甘草10g以温经通阳。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

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1)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或者大致正常;有效:心电图缺血性ST段回升0.05m 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其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达25%以上, 或T波由平坦转变直立;无效:心电图较治疗前无改变或较治疗前ST段压低加深, T波例置加深, 或由直立变平坦, 平坦变倒置。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 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 5

3.2 治疗结果

心绞痛疗效2组治疗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5例, 有效3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1.67%, 对照组41例中, 显效11例, 有效23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9.07%。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具体数据见表1。心电图疗效两组心电图治疗疗效比照, 治疗组显效19例, 有效22例, 无效19例, 总有效率68.33%;对照组, 显效9例, 有效11例, 无效23例, 总有效率46.51%。2组总有效率比较, 结果为 (P<0.05) , 有统计学差异, 具体数据见表2。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相当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的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上焦阳虚, 阴邪上乘, 胸阳不振, 本虚标实, 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为瘀血内停。治宜活血化瘀, 益气温阳, 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阳, 地龙通经活络,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散瘀定痛, 当归活血止痛。全方共奏温阳益气, 活血化瘀之动, 对心绞痛疗效满意。在西医中, 冠心病心绞病的发病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的, 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最大的特点为前胸部出现压榨性疼痛, 主要位于胸骨后部, 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常因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 持续数分钟, 经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

该药方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具有气血兼治, 虚实兼顾的功效, 原方主要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是“因虚致病”的病症, 以补阳还五汤的益气活血功能治疗冠心病心绞病, 其目的在于温补心之阳气以治本, 达到以补为通的效果。在该方中各药合用, 有益气活血, 通络止痛的效力。因此, 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病, 在临床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临床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01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服消心痛;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补阳还五汤。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 对照组为79.07%。结论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中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补阳还五汤,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定 (标准)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7.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24.

上一篇:论IT运维的发展趋势下一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无纸化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