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性别差异

2024-05-12

语言与性别差异(精选十篇)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1

一、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一) 用词上的差异

两性语言在用词上存在着差异。通常女性的语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她们往往喜欢使用带有夸张意义的形容词和程度副词来加强说话力度, 表达感情, 如adorable, gorgeous, cute, charming, darling, divine, sweet, marvelous, absolutely, quite, terribly, so。而男性往往用good, very, utterly这样一般的词语来增强效果。在措词上, 女性表达时文雅委婉, 总是能够回避粗俗的语言, 而喜欢使用含蓄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男性通常喜欢使用God damn it, damned一类的粗俗语言和shit一类的污秽语, 而在女性语言中, 这类粗俗语常被视为禁忌。女性常用Oh dear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与男性相比, 她们显得更为文雅和含蓄。 (Lakoff, 1973) 下列两句中出现的不同措词形式可以证明两性语言用词上的性别差异。Female:Oh dear,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Male:Shit,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

(二) 会话风格上的差异

两性语言在会话方式上也各有特点。一般来说, 女性会话是建立在对方话题的基础上的。她们在谈话过程中更加重视谈话的合作与协调, 更加注重谈话的气氛和谈话对方的反应。女性喜欢跟别人进行感情方面的交流, 向对方倾诉自己心中的事情, 希望对方能够仔细倾听并且体会自己的感受。而男性和女性不同, 他们喜欢提出建议, 希望帮助对方解决存在的问题。事实上, 女性通过言语交际表达自己的情感, 希望别人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觉她们的烦恼, 并不只是希望得到解决办法, 更加希望别人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烦恼, 从而从别人话里得到安慰。而男性总是期望通过言语交际来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地位, 通过交际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想方设法为对方排忧解难。

(三) 会话策略上的差异

会话策略方面, 两性语言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与男性相比, 女性不喜欢控制话题。在与男性交谈时, 女性一般不控制话题, 她们会顺从对方, 显得比较被动。而男性完全不同, 他们在交谈中总是喜欢控制话题, 不会轻易把发言权让给别人, 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当别人说话时, 女性不管喜欢不喜欢, 总是对别人的话作出积极的反应, 时常用点头等肢体语言或发出yeah, mm, hmm等说明自己在仔细倾听。而男性在跟别人说话时通常反应迟钝、言语简单, 有时候甚至心不在焉。

二、性别语言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一) 用词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男女两性在交际过程中, 在用词上所产生的性别差异, 容易导致双方的误解, 使交际失败或无法顺利进行。例如女性通常喜欢使用赞美词, 而这些赞美词会让男性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好感, 这样就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这只是女性说话的一种策略而已, 而男性不明白。对于女性而言, 像adorable, marvelous, charming, sweet这样的称赞语, 女性只是把这些称赞语作为平等和一致的手段, 她们只是为了谈话能够顺利地进行, 而不是在恭维对方。如果男性以为女性在恭维自己, 那就大错特错了, 就容易造成误解甚至交际失败。男性使用damned, shit这样的词往往是为了让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而女性则认为是男性粗俗、不礼貌、缺乏修养, 因此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二) 会话风格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会话风格上的差异, 也会导致跨性别交际的失误。如一位女士向她的一位女性朋友讲述烦恼时, 她的朋友很有可能会这样说:“Yes.I had one just like that last week.I felt aw-ful, but there was nothing I could do.” (上个星期我也有同样的遭遇, 我觉得糟糕透了, 但是我也没有办法。) 但是倘若她跟一位男性朋友讲述同一件事情, 她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复:Well, of course, what you should have done is First, Second, Third... (首先, 你应该所什么, 其次, 然后……) 这位女士的意图并不在于要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法, 而是希望取得理解和同情, 而她的男性朋友则认为她是在向他寻求帮助, 这是对他能力的一种信任, 因此他便竭尽全力帮她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 这位女士会觉得对方没有理解她的意思, 她便再次跟他说明她的问题, 而这位男士觉得她没有接受他的解决办法, 便会不断地提供其他的办法。这样双方之间的谈话虽然能顺利进行, 但最后双方只有不欢而散, 于是便产生了误解和矛盾。

(三) 会话策略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会话策略上的差异, 往往会引起跨性别交际的失误。在交际过程中, 女性常常用yeah, mm, hmm或者点头表示I’m listening to you.Please continue. (我正在听, 请你继续说。) 男性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很少有这样的反应。在他们看来, 这种反应就代表I agree with you. (我同意你的说法。) 因此, 在跨性别交际中, 男性通常把女性的这种反应误认为是赞同自己的说法。而女性说话时, 由于男性的反应大大低于女性的期待, 女性就认为男性听她们说话时心不在焉, 并很可能为此而感到生气, 这样一来, 交际失误就不可避免了。倘若女性在男同事阐述事情时, 不时地发出“mm”并点头, 结果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这就会使得男同事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从而引起双方的矛盾。引起矛盾的原因在于男性从自身交际的角度出发, 认为对方的反应是对他的表现的肯定, 但是从女性的立场来看, 女同事的这种反应只是在表示“我正在听, 请继续讲”, 并没有同意对方的观点的意思。

三、顺利进行跨性别交际的方法

在跨性别交际中, 由于缺乏对性别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缺乏对两性交际风格差异的认识, 双方都按照自己的交际原则办事, 以各自的规则来理解和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为了使跨性别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 尽量避免双方的误解和矛盾, 人们在跨性别交际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 认识两性之间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 对于差异, 人们本能地会有一种抵触情绪。我们评价他人的时候, 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经验、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用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来评价异性的言语行为, 误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跨性别交际中, 我们应该承认存在的两性差异, 不能强求别人和你的观点一致, 不能用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要根据交际中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对方的意图, 最终促成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认识和了解两性的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

人们在跨性别交际时, 应该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交际模式既有相同的地方, 又有不同之处。女性总是喜欢用言语来维持关系, 表达情感, 大多采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男性则喜欢用言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领导地位,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表现出利索果断,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跨性别交际过程中, 男性应该注意不要一味地掌握话语权, 适当地将话语权移交给女性, 在和女性交谈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倾听, 尽量不打断其谈话, 能适当地做出最小回应。与此同时, 女性也应该了解两性的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存在的不同, 主动抓住话语权, 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总是顺从别人的观点。在认识和了解两性的交际模式后, 人们可以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 避免跨性别交际失误的产生。

总之, 在跨性别交际中, 人们由于对性别语言差异了解不够, 会自动地用自己的性别规则来评判他人的言语行为, 这样难免会产生误解。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性别语言存在的差异, 尊重各自的规则和会话风格, 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 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 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顺利进行。

摘要:男性和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常常会出现交际失误。性别语言差异往往是引起这些交际失误的原因。因为不同性别的交际者在用词、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方面存在着差异。只有认识到性别语言差异客观存在的事实, 尊重其各自的规律和会话风格, 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意识, 才能克服性别语言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 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跨性别交际,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Lakoff, 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J].Languagein Society, 1973, (2) :45-8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434.

[3]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 1997, (1) :42.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2

关键词: 社会心理语言学;英语;言语行为;性别差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两性社会,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早已得到公认,但男女双方在语言上的特点和差异,却是一个研究不多的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人们才对性别语言的研究产生了兴趣。英语中男女言语行为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及交谈等方面,了解这些差异,分析个中缘由,从多方面特别是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去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掌握其中的规律,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1.男女言语行为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运用语言时存在着差异,在言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多种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言语行为有差异,处于同一心理年龄男女的言语行为亦是各不相同的。英语中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语音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在音质、音调、发音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女性的平均音质高于男性,女性的清晰度更高,音响穿透力更远,音色更鲜明。女性发音的音调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与超低调型。在发音方面,女性比男性清晰,男性比女性含混,“元气”比女性足,女性使用的语音形式更标准纯正[1](P180-181)。

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变体时,语音上有所不同,这是语言性别差异中最普遍的类型。如在美国英语的许多地域方言变体中,女性使用的元音通常比男性使用的元音更趋向于极端。这也就是说,她们所发的高元音比男子发的高元音舌位更高,她们所发的低元音比男子发的舌位更低。如果是前元音或后元音,女性发的元音也比男性的舌位更前或更后。此外,英美女性更喜欢使用逆序重音。

(2)语调差异 一般来讲,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而富有表现力,而男性讲话时多用降调,语调变化少。只有女性才经常使用一种“表现犹豫的特殊语调”

[2](P115),如当一个人问一位主妇“When will dinner be ready?”(饭什么时候能做好?)时,她很可能答道:“Oh...around six o clock?”(啊,大约是六点钟吧?)。这个句子本来是一个省略了部分句子成分的简单陈述句,按英语习惯应该用下降的语调。可女性说这句话时,常常使用出现在疑问句中的升调。

(3)语法差异 说英语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附加疑问句,她们不直接说“John is here.”而说“John is here, isn’ t he?”即使当一位女子被问及仅有她自己才晓得答案的问题之时,她也有可能把答案变作问句形式说出。男性多用陈述句(即陈述句后面加上问号所构成的问句),或省略的特殊疑问句(即只用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构成的问句)。男性与女性在运用被动语态时,使用“be”和“get”的频率不一样。如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学过这两种形式: a.It was eaten by the children.b.It got eaten by the children.男性更常使用后者,也就是说男性使用“get”的频率高于女性。一般来说,女性的言语比男性显得客气一些,文雅一些。女性常用最有礼貌的复合祈使句(compound request),如某个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把门关上,可采用下列句子之一: a.Close the door”b.“Please close the door”c.“Will you close the door”d.“Will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e.“Won’ t you close the door”从对男女说话人的调查统计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c、d,特别是e这种类型的句子。

(4)词汇差异 在英语中,指称某些颜色的词是女性专用的,如beige(米色), ecru(淡褐色), aquamarine(篮绿色), lavender(淡紫色), mauve(紫红色)等都是女性使用的词。一个男子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使用这些词就会受到嘲笑。

属于女性专用的形容词有adorable(极可爱的), charming(有魅力的), sweet(甜蜜的), lovely(可爱的), divine(好透了)等。英语中还有一些分别为男性或女性使用的感叹词。男子常用“damn”(该死),女子则常用“Oh dear”(哎呀),“shit”(讨厌),“Oh fudge”(胡说), goodness(天啊)等等。

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情感词,如语气词、感叹词、夸张词,善于使用语言的表现手段和描绘手段,她们的言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据研究,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恰好是男性的两倍,女性较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以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男性更重视那些表达实在意义的实体词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不论在什么场合,女性都要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语。

此外,女性还喜欢使用闪避词(sort of, I guess, I think, you know),强势词语(so, very, really),礼貌语(you are so kind, please, thank you)等。

(5)交谈差异 在言语交际中,女性说话比男性更含蓄,带有明显的情感成分,不喜欢左右话题,表现出交谈的被动性,她们比男性更善于“倾听”,更倾向于提问和表示肯定或赞同,她们更常用““和厄”这类维持交流的叹词以及用“你们”和“我们”这类人称代词。女性的言语更雅致得体。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言语的规范性,对各项语言规则更习惯于循规蹈矩。

在男女语言交谈中,男性一般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比女性更能控制谈话的主题,更能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谈话主题更富于创新,他们不时打断别人的讲话,提出不同的看法和争辩,以及不理睬对话人的意见,不时更换话题,而且他们说话的量较女性大

[4](P116)

[3](P214)。

以上现象反映出两性不同的社会取向:男性重视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以提高自身地位和声望,而女性则重视在非正式场合中与他人的交往,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

研究的多数结果证明,一般情况下,男性谈话时间占四分之三。不仅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谈得少,就是在课堂里教师对女学生说的也比对男学生说得少。一些研究材料表明,大、中、小学的教师(无论男女)与男学生谈话的时间是与女学生谈话时间的三倍。教师对男学生提问多,谈话时间也长。如果把年龄、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等变异因素考虑在内,“女性使用的语言形式通常要比男性更接近于标准语,或是更接近于那些具有较高声望的形式”

[5](P155),或者说,她们更经常地使用这类形式。彼得·特鲁杰1968年夏天对英国诺里奇市方言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女性更多使用标准语,而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的男性却更偏爱工人阶级的话语,因为工人阶级话语对男性来说具有有利的含义,而对女性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

赞扬是交谈中常见的一种谈话方式。调查发现,赞扬最常发生于女性之间,而较少发生于异性之间。女性习惯于使用加强正面意义的语言形式来赞扬他人,而男性恰好相反,他们喜欢使用削弱赞扬力量的语言形式。就话题而言,对外表的赞扬最受女性的欢迎,男性似乎更热衷于对理财能力发表赞扬。女性把赞扬看作是加深友谊和增进感情的积极交际手段;而男性则视之为赞者对被赞者的恩赐或威胁面子的行为。

对道歉的理解,男女亦有不同的看法。男性一般从自我出发,认为道歉是承认失败有损本人面子的行为,因而尽可能避免先使用;女性则更可能从他人出发,把道歉当作减轻或消除由冒犯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修复关系的礼貌行为。因此,道歉常发生于女性之间,而罕见于男性之间。男女对为何道歉,何时道歉和向谁道歉等问题的见解不同,因而产生了彼此不同的道歉模式2.差异的缘由

造成以上男女言语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地位和权力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个人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因素构成了主要原因。

(1)社会地位和权力因素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低下和权力有限造成了男女言语行为差异。自从人类由无阶级的原始母系社会发展到有阶级的父系社会以来,妇女由于在经济上依附于男子,没有独立的、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她们被迫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文化程度而言,总的来说女性比男性低,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妇女比例也比男性低。社会一方面限制女性活动范围,使她们的个人才能无从发挥,一方面又对她们的言语提出了一系列比对男子要苛刻得多的要求。女性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只好努力争取在容貌、衣着、言语、仪态等方面给人以好的印象。相反,男性不在乎别人在这方面对自己有什么议论。因为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广泛,人们更加重视他们在工作、事业上表现出来的才

[6](P72-73)

。能。正因为不能用女性的职业或她们在事业上的成就去衡量她们,因此社会地位的其他标志,其中包括语言,相应地也就更加重要了。对女性来说,更需要在言语行为上和别的方面来表明和保障她们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妇女“身份意识较强”或爱慕虚荣的社会原因。由于上述原因,在语言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当某种语言形式向另一种社会威望更高的语言形式靠拢时,女性往往走在前面;如果语言变化不具这种向标准形式靠拢的性质,甚至是更加偏离标准语,妇女则倾向于比较保守。(2)社会心理因素 男女的言语行为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的。男女在社会心理方面的差别,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态度,从而产生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社会印象认为,女性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无教养的表现。而男性言语如果傲慢自负、盛气凌人、声大气粗、直言不讳则无可厚非。在某些地方,禁忌语和脏话仅仅可为成年男人使用,女人和孩子用了就会惨遭厄运,而社会也更能接受男子说粗鲁话的事实。男女均为社会的人,因此,在言语行为方面,“男性学着做男人,女性学着做女人”

[7](P318)

在西方社会中,有人认为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是男性具有一种追求“潜在声望”的社会心理。通常情况下,语言的标准变体是社会声望最高的变体。因为它是日常口语的加工形式,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掌握,被看成是有文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能使用的语言变体。语言的非标准变体则往往和从事体力劳动、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们相联系。可是这种非标准变体却会使人联想到体力劳动者通常所具备的强壮、粗鲁、直率等特征,这些特征又被认为是男子气概的表现。所以一些社会地位较高、有文化的男性宁愿放弃标准语的形式,采用非标准语的形式以获得这种标志男子气概的“潜在声望”。

教师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使用非标准的动词短语形式的百分比要低3倍,有的男孩在他们自以为没人注意他们时,就以模仿女孩子的标准语形式互相取笑。这表明男性从儿童时代开始,就把语言的标准形式和“女人气”联系在一起,而认为非标准形式是男子气概的表现。不过,也有人(Shruy 1969)认为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对学校环境作出不同反映的结果。在英国的小学中,女性占优势是一种正常情况。女性价值(例如在学校中,传统上都强调要安静)在通常的教育中占了支配地位。男孩有可能比女孩在更大程度上对这种占支配地位的教育采取否定的反映,从而也拒绝使用标准的语音形式,因为标准英语也是学校教给学生的价值系统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3)个人心理因素 男女心理发展特点对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青春发育期以前,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形成任务感和责任心等方面比男性成熟早,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岁到一岁半。青春发育期后,男性敢于冒险,喜欢逞强,好称英雄,坚定果断,喜欢直截了当,对异性反映较强烈,但比较粗心,不太注重细节。而女性文静怯弱,温柔纤细,有柔弱感,情绪体验深刻,感情丰富细腻,礼貌友好,但强烈向往异性的支持、爱护和保护,优柔寡断,迟疑心重,气量不大,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言语上会出现一些差异,尽管这些差异不是绝对的。上述女性喜欢使用情感词,与她们情感丰富,体验深刻有关;善用委婉语,言语温文尔雅与她们文静怯弱有关;不喜欢左右话题与她们依赖性强有关;喜欢使用反意问句与她们缺乏自信心、疑心重有关。

男女对于什么是友好的交谈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小学生讲话也显示出同样的性别倾向,女孩子看重亲密关系,而男孩子则更注重维持相互的地位关系。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也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因素。由于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他们刻意尊奉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这种受社会因素左右的心理因素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就造成了男女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4)生理因素

男女的生理差别亦是造成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的声调一般比男性的高,这从解剖学可作出解释。因为女性的声带一般比较狭窄,声调自然也就比男性高。发音器官上的不同,必然导致男女在音质等方面的差异。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肺是呼吸气流的风箱,在肺活量上,女性一般没有男性大。由于各种生理原因,致使女性的发音没有男性的“元气”足。但是,生理的差异只是男女语音差别的物质条件,是否有效地利用这些条件,则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决定的。因为人们习惯认为,[8](P142)

。女性说话应该柔声细语,不能气粗声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即使“元气”较足的女性也不得不有意识地节制自己的音量,以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发现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别无不左右着语言上的性别差异。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差别越大、越固定,语言上的性别差异也就越大”

[9](P128)

。越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部落或农业社会,语言中性别差异也越是明显。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差异仍然存在,虽然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歧视”和偏见的烙印经过文化的提炼演变成了一种更为精致的形式强加在女性的身上, 毕业论文范文以至于从表面上看不出来。通过对言语的透视,我们可以发现与之相联系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心理。随着社会情况的巨大变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权的不断提高,英语中女性的一些特点会逐渐减少,男性与女性之间一些言语差异也许会逐渐消失,但基于男性和女性心理和生理的自然条件而具有的一些特征,不会那么容易消除,某些方面的特点也许会以变异的形式长期存在下去,这将赋予社会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以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方芒.英语中男女语音差异及其社会心理因素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2001(6).[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3]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4] Fasold, 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5]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6]李悦娥.女性,男性与礼教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1,(1).[7] 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inguistics [M].Oxford: Basil Blackwell Limited, 1986·

语言的性别差异 篇3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以变异网络的形式存在的,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和标志社会身份(这里所谓的社会身份是指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并不特指某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没有一个社会所有的成员所掌握和运用的语言是完全一致的。人类社会由男性与女性构成,俗话说“男女有别”,男女除了心理、生理上的区别之外,反映在语言上,男女用语也存在着变化与差异。

对语言和性别关系的考察最早发生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人们为了解释语法“性”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语法范畴的“性”是对生物学范畴“性”的象征,但对没有“性”范畴的语言来说,这个解释就不适用了。17世纪时,欧洲殖民者踏上亚美大陆时,发现男女用语的差异很大,几乎到了互不通用的地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描述性的文章。20世纪语言和性别问题真正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最早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是丹麦的语言学家叶斯泊森,他在1922年出版的语言学著作《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及起源》中指出了女性语言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特征;在1923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及结构》一书中指出英语运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首先在美国形成壮大起来,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语言工作者提出了女性语言具有保守性的假设。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妇女要求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获得同男性同等的权利,也同样要求语言上的平等,这大大推动了“性别语言”研究。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莱克夫、齐默曼、韦斯特、博林格等使性别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语言学界对性别语言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仅局限于外语界。中期及以后,我国的性别语言研究逐步发展起来。陈原的《社会语言学》,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教程》,王德春、姚远、孙汝建的《社会心理语言学》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性别语言研究的问题。

一、语言的性别差异的含义

语言的性别差异可分为绝对性别差异和相对性别差异两种。绝对性别差异常见于原始部落文化群体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禁忌现象。象17世纪欧洲殖民者进入亚美大陆时发现的“男女有别,互不通用”的语言。相对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使用特点的差异,它往往形成各种性别的变体。社会语言学主要关注相对性别语言差异,试图通过男女在语言使用特点上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原因。

二、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语音的性别差异

1.音高的差异。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不同,其中声带可以使男女说话时产生差别。一般地说,成年男性的声带长而厚,声音较低;成年女性声带短而薄,声音较高。

2.音质的差异。语音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音质上。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黎锦熙发现北京一些女子中学的学生,把j q x发成z c s,这就是所谓的“女国音”现象。20世纪80年代有人又在北京地区对女国音现象做了调查,发现这种语音特征基本保留着。女国音是北京女青年,尤其是女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还有调查表明,男性青年也有发音上的特点。北京男性青少年说话,轻音节特别多,而且常常把舌尖辅音发成卷舌音,例如把“反正”说成“反二”,“保证”说成“保二”。在他们的随便语体中,语音就更加含混,这种语音特征在同龄的女孩中很少见,也不会出现在5岁以下的男孩和中年以上的男子中。

3.音位的差别。有的语言男女两性在音位上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研究》(1928年)指出,苏州方言中的[au]韵字,女子多用〔〕,而男子多用接近〔〕略后的音。

(二)词汇的性别差异

词汇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选用词语的不同。性别语言在词汇上的变异表现最为丰富,女性在语言的运用中形成一些特征:

1.女性善用形容词、副词等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如“太棒了”“老也不来”“真讨厌”“大大的”“好极了”“太漂亮了”“好帅啊” 等等。男性语言则更多地使用简洁、直截了当、果断的言语。

2.女性在交际时运用的语气词较多。如“吧、啊、呢、吗、哎呦、啧啧、嗯嗯”等,而男性在这方面使用得比较少。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并将这种波动溢于言表,运用语气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习惯成自然,形成男女两性不同的语用习惯。

3.女性多用委婉词语和礼貌用语。女性情感一般比较细腻,情调比较温和,一般不会严辞拒绝,用词较委婉,能够顾及听话人的面子。在发表意见时,多用征求、商量的语气,不会使人感到咄咄逼人。即使是祈使句也多使用表示请求的语气。这些带有委婉语气的请求,没有任何的强迫和命令的意味,很好地起到了交际的作用。

4.女性对颜色词语的使用比男性更普遍一些。女性对颜色特别敏感,在语言运用中,不自觉地使用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在童年时期,父母就把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接触的颜色比男孩子丰富一些。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审美能力的提高,对颜色的敏感性就越来越强,一些色彩词的运用也可表现女孩子细腻的情感。

(三)语法的性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女性比男性较多地使用疑问句式,对各项语言规则习惯于循规蹈矩。女性更加倾向于使用社会赞同的语体,语言形式接近标准语;男性则倾向于使用社会不赞同的语体,富于创新与变化。

(四)文字的性别差异

湖南江永县发现的女书 ,是一种妇女专用文字,是妇女在劳动过程中表达心声的一种独特的歌堂文化。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大约百分之八十是汉语方块字演化而来的,约百分之二十是妇女自造字。

(五)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

1.交际话题的不同。交际话题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生活环境不同,交际话题自然会有差异。男女两性确实有不同的交际话题。商业、金融、体育以及娱乐是男性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家务、孩子、服装是女性的主要话题。在传统社会里,女性难以参与社会生活,整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因而话题自然与这些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同性别的人也会因不同的心理、思维、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职业等产生共同的话题。丰富的生活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女性的生活,從而话题更加宽泛,相比男性,女性仍对儿童、恋爱、家庭、化妆、美容、服饰等有较高的兴趣与热情,但话题更为丰富多彩了。

2.交际风格的不同。女性交际以获得感情或抒发感情为目的,追求典雅、优美的风格,注意倾听与回应。男性说话比较直截了当,注意说明事理,较少运用细腻的修辞方法。

3.言语交际中的身势、手势、体态、表情等无声语言也存在差异。如女性高兴时会欢呼、跳跃;生气或受了委屈时会噘嘴、扭腰,而如果小伙子这样就显得非常滑稽。在日常交际中,男性多用手势传达信息,而女性多用表情、眼神等来传达信息。

4.语言能力的差异。语言能力包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女孩的大脑发育比男孩早半年到一年半,尤其是大脑左半球控制言语的中枢得到较早的发展,因此女孩的语言能力具有优势。一般情况下,如果男女接触相同的受教育环境,女性的语言能力会比男性强。而在较封闭的环境,女性接触的外界环境不如男性开阔,这时的女性语言会比较保守,所以男性的语言能力又比女性的强。

三、语言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情况比较复杂,往往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除了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发音、声调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起作用: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每个家庭对儿子、女儿都形成了相应的性格期待,希望男孩有男孩的气概,女孩有女孩的样子,自觉不自觉地提供给男孩、女孩相应的生活环境。女孩的玩具多是色彩绚丽的洋娃娃,扮演的是“公主”的角色;男孩子的玩具多是刀、枪,扮演的是“勇士”的角色。女孩以母亲为榜样,男孩以父亲为楷模。父母的言语特征在孩子的语言习惯里打下初步的基础。及至学生时代,男女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开始明显,语言特征的差别也就随之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从事的事业的不同,男女两性的语言差异会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传统、民族习惯认为:女性应该和善、温柔、讲礼貌,并富于感情;男性应该坚定、沉着、果断、能吃苦耐劳。男女两性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就逐渐习得了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青春期后,性别角色的意识更加明确,语言运用上的差异也更加明显。这些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造成语言个体的角色意识,并按照自己的角色语言塑造自己的形象。男女的社会文化角色的差异往往造成语言使用的某些差异。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对男女两性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期望,形成了刻板印象。通常认为在男女的言语活动中,男性谈吐大方,高声大气;女性言谈拘谨、细生细气。男性更容易接受新潮词语,使用粗鲁的词语,但人们往往对此表现宽容,甚至判定这种男性具有挑战精神;而同样的言语行为如果表现在女性身上,则可能被贬斥为言语粗俗,没有女人味儿。

“女国音”现象就与社会的文化心理因素对女性的影响有关。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习气认为女孩子说话嘴巴不能张得太大,血盆大口有伤风雅,小口发出轻声细语才符合女子身份,还有人认为发音嗲一点显得娇,这正符合了传统文化心理对女性的要求。因此使j、q、x的发音部位尽可能靠前,直到一部分成了尖音,这说明女国音现象是由某种社会心理因素决定的,即使发音者本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也是受潜意识支配的。

性别差异研究并不排除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对社会众多个人言语共性的概括。男性和女性都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而存在,其语言也体现出群体的集合性,并不是就某一个体而言的。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引进“性度”这一概念作为一个参照来把性别心理差异归结为男性度与女性度。性度是用来反映男性特点与女性特点程度的概念。传统观念认为性别角色(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纬度是单一的。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在该维度的某一点上;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行为使得语言社会里每个人都存在着男性度与女性度;只是男女程度的搭配不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男性和纯女性特点的人。大部分的情况是或男性化的程度大一点或女性化的程度大一点,或中性化的程度比较突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不同的男女性度,性别的不同不是语言差异的截然分界。

综上我们发现,生理结构对语言的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实质性的。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密切联系,但两者并非一一对应。生理性别的区分并不能严格地界定社会性别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原本女性扮演的角色有更多的男性加入进来,一些女性也从事男性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的融合,其语言之间的差异比以前较小了,但仍然大量存在着,还需要我们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

[3]孙汝建.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严 筠.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4).

[6]胡明扬.北京话女国音调查[J].语文建设,1988,(1).

[7]孙汝建.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云梦学刊,1996,(2).

[8]韩以明.性别语言变异[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6).

[9]王烈琴.论性别语言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与共性研究 篇4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共性

1. 简介

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性别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成为许多研究领域, 如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妇女研究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焦点。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上述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从许多方面研究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在语言学领域, 性别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侧重于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上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但是, 所有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他们都在使用语言方面过度重视男女之间的差异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由于过度对比男女之间语言使用差异所形成的性别原型, 极大地阻碍了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现在, 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之间使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完全对立的现象可能会消失。语言使用方面的性别相似性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 我们既要看到在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又要看到其相似之处。我们不应夸大差异, 既应关注性别的差异性, 又应关注性别的相似性, 对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 促进两性平等沟通是必不可少。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早期性别语言研究集中在少数民族部落的语言。Mulcaster在1582年就把男女在发音上的差异分别解释为高雅语与粗俗语的差别 (Key, 1996) 。1664年J.B.duTertre把加勒比岛上的男女的语言差异解释为外来入侵的结果 (Jespersen, 1922) 。20世纪初, 语言和性别问题才真正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Otto Jesperson在1922年出版了《语言:其性质, 发展和起源》一书, 他是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和性别关系的学者。在此之后, 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和女性的语言中使用的语音、词法、句法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这个问题,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 这一时期对语言中性别因素的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在20世纪60年代, 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女性与男性平等。在这之后, 语言学派开始意识到语言与性别研究的重要性。1975年, Robin Lakoff发表了《语言与女性地位》一书。Lakoff认为语言差异是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 并形成了缺陷论。这激发了语言学家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因此, 几乎所有的有关语言与性别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及她的观点或意见。应该说, Lakoff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就是探索男女之间在语言使用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 大多数语言学家对男女言语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研究重点转向男女交际风格的动态研究, 代表人物有Holmes、Coates、Tannen等。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 语言和性别研究早已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发展时期, 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型化和本地化的趋势。

国内对语言性别的研究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语言学家观察到了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 他们开始写文章介绍这一类的语言现象。何自然、王文昌是中国最初参加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他们大多集中于和性别相关的语言形式。他们有些介绍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有些则通过自身在国外的经验来探索语言与性别这一课题 (戴炜栋, 1983) 。在此期间, 一些著作开始提到语言性别问题, 如陈原的《社会语言学》 (1983) , 他在这本社会语言学专著的“语言与社会”一章中专门研究了性别语言与变化。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戴炜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 (1983) 。随后的著作都对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如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 (1985) 和祝畹瑾的《社会语言学概论》 (1992) , 以及其他作者杨永林、赵蓉晖、肖建安、李经伟等的著作。

3. 有关性别和语言差异与共性的研究

3.1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语言与性别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社会语言学的框架内, 研究人员已经从各个不同方面研究了性别和语言的关系, 如性别和礼貌, 性别和言语风格, 性别和交际失败之间的关系。多数学者一致认为, 女性更有礼貌, 女性的语言往往比较间接、含蓄, 而男性的语言更直接。

Lakoff (1975) 认为, 女性太过于礼貌, 犹豫不决, 因此她们的话语风格往往缺乏社交技巧。在《语言和女性的地位》一书中, Lakoff指出女性以其独特的方式使用语言。她们经常用含糊和软弱的话, 过度的礼貌形式, 以及不确定和缺乏信心的表现形式。所以, 她们的言语风格往往缺乏社交技巧。所有这些都是女性语言的典型特征。她还认为, 妇女的语言处于劣势并存在缺陷。女性的语言不如男性, 男性的语言处于优越状态。然而Lakoff的研究完全是视觉感知和经验, 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材料, 这使她不能充分意识到真实存在的性别差异和对性别差异存在的一般偏见之间的区别。作为第一本探讨性别差异的著作, Lakoff的《语言和女性地位》可以算作一个里程碑。后来的研究者们都或多或少引用她的话, 她对妇女语言使用中的刻板印象也影响着后期的作品。在此影响下, Lakoff之后的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寻求能够支持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和对女性偏见的实验性支持, 使这个概念更加根深蒂固。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妇女的社会偏见。

有些学者 (Tannen, 1990) 甚至认为, 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文化, 因此它们之间的交流应该是一个跨文化的沟通。因此, 交际失败是必不可免的。因此女性应该意识到这种差异, 以避免沟通失败, 甚至是语言冲突。另一位学者 (Gray, 1992) 认为:“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星球, 他们之间难免会产生巨大差异。这些研究反映了对女性的语言和沟通风格的偏见。

3.2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共性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人员关注的都是男性和女性的语言使用的差异。然而,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也不是绝对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随着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差距的缩小, 他们的谈话风格和谈话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近些年来, 国内外语言性别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关注。Freed曾作过一个调查, 其结果表明, 在地位相等的男女朋友之间的谈话中, 女性并不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那些被认为是反映女性言语特点的词语, 在谈话量上男女也未发现有显著区别。我们不能简单地发现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而是要着眼于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设计一个实验, 将男性女性放置在相同的交际环境和活动中, 然后探讨其语言的使用, 我们可以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中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 它表明性别不一定是影响语言使用最主要的因素。200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anet Hyde发表了《性别共性假说》一文。Janet Hyde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将前人大量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仔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和交流中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 由性别引起的语言使用的差异很小。在一项研究中, Janet Hyde和他的同事发现, 男性和女性几乎拥有相同的语言能力。这项研究也扭转了之前的结论, 即在交流中女性更多地保持沉默, 男人占主导地位, 更倾向于控制的话题和话轮转换。文章还指出, 男性和女性在科学、数学、空间认知和其他领域也拥有一样的才智和潜能。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研究样本和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 在语言使用和交流中的性别差异已在许多相关研究中被证明是不存在或极少。

性别共性这一现象同样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于国栋、吴亚欣在2002年发表《语言和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一文, 文章指出, 在研究语言和性别这一课题时, 不仅要关心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而且要关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共性, 另外应该把性别这个变量放置到更大的语境中去全面客观地发掘性别与语言的关系。徐大明对外语学习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研究表明, 尽管中国高校学生在社会态度、思维方式、语言态度和语言的使用方面存在差异, 但相似性仍然是主要趋势。徐大明认为, 这种情况在语言和社会各阶层都存在。总之, 在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比共性少。

4. 差异与共性并重

性别角色与女性的性别差异论文 篇5

19世纪的英国诗人洛德・坦尼森在一首题为《女王》的诗中这样写道。一般来说,社会要求男性刚毅、果断、勇敢、豪放;希望女性温顺、柔和、仁慈、怜悯。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社会期望的性别差异?

“壮男耕作于田园,女子周转于锅台;

勇士挥戈于战场,秀女纺织于闺房;

男人凭一颗头,女人凭一颗心;

男人发号施令,女人俯首听命;

此乃纲常所致,违之天地难容。”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将戏剧中“角色”概念运用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学之中,便有了“社会角色”理论。所谓社会角色,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赋予的。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规范而认同社会赋予他的角色,就获得了某一社会角色。

由于社会中的人基于生理差异而分为男性与女性,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期望及相关的行为规范,也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如果某人在生理上是男性,人们便希望他的行为“像一个男人”;如果某人在生理上是女性,人们就希望她的行为“像一个女人”。这样,生活于社会中的人接受这种期望与规范,分别成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因此,性别角色的差异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造成的。

一、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生理上的男女可以通过生理结构及其外在生殖器的差异来判断,而社会文化上的男女,判断与区别的准则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范与标准,也就有不同的性别角色,因而性别角色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具有不同的内涵。

然而,无论什么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女人”或“男人”,都是在社会文化中被塑造而成的,也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因而,“社会化”成了两性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一个关键概念。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性别认同的过程。以下主要介绍的是大学生所经历的最主要的性别角色社会化阶段――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根据社会化理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就一个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言,她从出生到最终成为一个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女人”,就是由于她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这些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并认同社会对“女人”的期望与规范,从而成为社会认可的“女人”。因此,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男女角色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与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机制,就是同一性别模仿、区别对待和角色自我认同。

1. 同一性别模仿

同一性别模仿,就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社会舆论和教育导向的影响,往往以自己崇拜的同一生理性别的人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种学习与模仿,既是无意识的,也是有意识的。在家庭生活中,母亲、姐姐是女生模仿的对象;在商业社会文化中,“漂亮迷人、具有女性气质”的女性影视歌星,就是女生崇拜的对象。当然,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与生活条件不同,同一性别模仿的程度是不同的,但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同一性别模仿行为。

2. 区别对待

区别对待,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青少年不同的生理性别而施以不同的教育与影响,按照不同性别的社会期望与规范来塑造她(他)。产院婴儿室粉色和蓝色的标签用于区分婴儿的性别;对待爱哭的孩子,男生则被指责为“怎么像女孩那样爱哭?”,对于女生,父母则会觉得无所谓:“女孩嘛,本来就爱哭”;父母买给女儿的衣服是裙子,玩具是芭比娃娃,而给儿子买的衣服是T恤,玩具是电动车。在家长、老师等成年人与儿童的互动中,一方面要求儿童按照他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来行动,另一方面,对“守规矩”的儿童给予肯定和褒奖,对“违规”的儿童进行惩戒,这样就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3. 角色自我认同

一个人在心理上接受与认同社会赋予自己的性别角色,并遵循这一性别角色的规范,就是性别角色自我认同。一方面,随着青少年认知能力大大提高,自觉性加强,性别角色规范通过内化而起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一个人开始有了第二性征,生理上的变化更使他们认识到性别之间的差异,由心理的差异而接受文化上的性别差异。在“女为悦己者容”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青春期的少女开始比过去更爱打扮,更加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有时甚至希望吸引异性的注意。这些行为,都是以性别角色自我认同为前提,也是认同的表现。

青春期后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比幼童时代的社会化多了一项内容――性心理的发展。此后,作为一个女孩或男孩的言行,已经增添了性的内容,性别角色规范也越来越严格了。比如男女之间的打闹嬉戏就会由以前的无可厚非变成要承受社会舆论评判的“越轨”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然在起作用。女性被定位于家庭,男性则要出外挣钱以养家糊口。这样,青春期以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便具有了这两种倾向:女孩子要洁身自好,为将来的婚姻做准备,其社会化目的更多的是人际定向;男孩子应努力学习,为将来干大事挣大钱做准备,其社会化目的更多的是任务定向。这两种倾向,就是人们常说的“男人要干得好,女人要嫁得好”。在此误导下,就出现了男女两种不同的性行为评价标准,并错误地认为女性的主要资源在于她的生育能力,而男性则是他的工作能力。对性行为评价的双重标准和赋予男女不同的规范,无疑对两性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女孩子的婚前性行为往往受到的是批评与谴责,在性行为知识方面也比男孩子知道的少,由此导致男女两性在性心理发展方面的不平衡现象较明显。性别社会化的两种目标倾向,也会对女生的学习动机与升学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女性满足于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放弃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为“顾虑成功”,即害怕因学业、事业的成功使自己丧失了“女人味”,由此遭到社会的排斥,并带来婚姻的不幸。就像社会上对知识女性的经典形象描述: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这给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综上,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由于生理性别的不同而受到了不同社会化的训练,从而获得了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由于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当代社会对女性角色定位仍然存在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女性也因此由一个生而平等的“自然人”被塑造成一个“弱者”形象的“社会人”。

二、家庭中的女性角色――以女儿为例

一个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出生到死亡,她也许要经历许多生活的坎坷,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按照女性生命周期的变化,从家庭生活的角度而言,她要经历女儿、妻子、母亲等角色变迁。

以自己为例,简要谈谈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女儿角色。

任何一个女性都要经历做女儿的阶段,扮演女儿的角色。女儿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是相对于父母而言的,因此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也主要反映是父母的意志,扮演角色是否合格,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满意。

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作为女儿的家庭地位没有横向的对比,因此能得到父母所有的关爱,父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培养作为独生子女的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亲生),父母不仅是我的长辈,同时也扮演了伙伴的角色,因此在家庭中,我与父母是平等和谐的关系。

当未成年女儿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时,这就注定了女儿角色是一个被塑造的过程。今天,由于人们观念的更新和计划生育政策,女儿角色不再以婚姻为目的,不再是“将要泼出去的水”,而是全方位的培养,父母希望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将来能够自立与自主的人。例如父母给了我最好的教育,从初级到高等教育都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并积极开发我在其他领域的兴趣与爱好。当然,这也反过来要求女儿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于是,我从小便是好好学习的“乖乖女”形象,每一次的升学考试都不让父母操心,同时也尽力“应付”着各种培训班。正是女儿角色与父母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女儿角色的社会化才能顺利完成。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6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01-02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号为2010039.

作者简介:马晓欢(1979-),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1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 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 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 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 dear, dear me, gracious, 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 much, 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 very, so 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 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2)男性言语更为简洁直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鲁宾莱考夫曾说过:女性的话语要比男性的听上去客气得多。一方面,这是由男女的言语风格所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不及男性自信。比如,女性在表达观点时总喜欢以“You know”, “I think”, “I guess”或者 “I’m not sure”等开头,而 “Do you think so?”和 “Would you please…?”等形式更是为女性所常用。研究发现,即使某些女性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相当有自信,她们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者犹豫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地,男性则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他们不喜欢迟疑和犹豫的表达方式。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女性在表达祈使时,喜欢采用复杂句或者问句的方式,而男性则喜欢简洁、不加修饰的句型。比如,同样是要求对方关小收音机的音量,男性一般喜欢用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来表达,而女性则会说“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或“Will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 [4]

3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 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 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 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 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 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Blackwell,1999

[2] Loveday, l.Pitch, politeness and sexual rol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itch correlate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oliteness formulae. Language and Speech, 1981(24):71-87

[3] Fisher, John.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1958(14):47-57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篇7

早在20世纪初,在一般的语言学作品中,就出版了研究有关语言和性别关系的著作。学者们运用一些社会语言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男女两性语言的特点及差异进行了分析。本文分别从词汇、语音、语调等语言形式及社会语言学理论有关语言使用的角度来分析男女性别语言差异,旨在强调教授交流技巧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2. 男女性别差异在词汇选择、语音、语调中的体现

2.1 男女词汇选择的差异

在英语中,女性擅长使用色彩词汇(如aquamarine, azure, beige, lavender, taupe等)来精确地描述色彩。Thorne et al (1975)认为男女在对英语色彩词的选用上是有差别的。女性不但在色彩辨认方面优于男性,在色彩描绘方面,精确性也高于男性。

提到形容词的选择,女性偏爱使用一些修辞夸张的形容词,如adorable, cute, divine, dreamy, gorgeous, heavenly等。男性使用的一些形容词,也就是great, lovely, terrific, wonderful等。由于不同的场合和意义,当男性表达感谢时,他们可能说“It’s very good of you.”,女性可能说:“It’s very kind of you.”

在使用感叹语时,女性注重语言的高雅和含蓄而不会使用“粗俗”感叹句,如damn或shit,而是用较弱的词来替代,如oh dear或fudge。男性注意幽默,而且毫不犹豫使用粗俗的语言,如shit, damn或hen。

在使用副词方面,女性使用较多的程度的副词加强心情,如awfully, pretty, terribly, vastly, nice, quite, so等。尤其,女性会容易包括更多的(would, might, must);(probably, possibly, certainly)型的副词;自我的隐喻(I think, I suppose)和更多“有礼貌的”表达(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同样不太直接地指令或陈述。

除此之外,Weatherall Ann (1998)宣称可能女性说的句子比男性更长(也许来避免打岔);使用更有价值的形容词(wonderful, gorgeous)、表示大概近似值(about, around)的形容词和强调成分(so, very);也喜欢直接地询问并非释义。

2.2 男女发音的差异

在说英语时,女性比男性更时常说动词结尾的“-ing”,更喜爱/i耷/发音,如speaking的“-ing”。女性的语言在英语及多数语言中被称为倾向于那受过教育的标准形式,男性的语言倾向于非标准形式。Trudgill (1972)指出在美国英语中,女性发元音后r音的人的百分比高于男性。在约旦的阿拉伯性女性比男性更时常使用那地方标准形式,即使他们对古典的阿拉伯语不够专业。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发音器官。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声带是短而细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女性平均语言音量比男性高。因此,高音是女性的显著的特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对于辨认声音并且分析个体发音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

2.3 男女语调的差异

在语调方面,男性在一段话结束的时候不愿上升语调,甚至于他们的请求更多像指令,体现他们居于权势、喜发号施令的地位。他们的声音比女性讲话的声音更大声和爽快,但是语调变化少,感情色彩较淡,语调平淡严肃。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在语调上还有其他的不同。第一,女性擅长使用不同的例子来表达她们情绪变动,而男性很少使用。第二,有时女性以升调阅读陈述语气,但是男性阅读用降调。许多学者都曾注意到女性偏爱于降升调来表达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尤其在暴力的社会竞争,为了要幸存并且获得社会的权利,女性必须调整她们的语言学语调模式(Pike, 1945)。

3. 男女交谈的差异

3.1 会话的主题

男人和女人会话的主题也是不同的。女人的交谈较多是说个人情况,包括家庭、孩子、家务等。男性则相反,较少直接表露自我,与即时情景常保持一定的距离,喜欢谈一些抽象事物,如政治、体育、工作等。然而在两性会话中,更多的是由男性来支配的。女性由于话题的局限性,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其谈话也往往被男性打断或得不到重视。

3.2 会话的风格

在话语方式上,女性追求典雅、优美的风格,在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上均有所体现。

在言语策略方面,女性遵循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表现得较为得体。她们常常对说话人提出的话题作出积极的反应,注意倾听并不时地点头示意或是说出“是的”、“对”、“嗯”等词语以示自己的兴趣或对谈话内容发出感叹,给以评价或是提出问题。男性对别人的讲话也及时反应,但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使别人逊色。

4. 语言性别差异的因素

4.1 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

C.March (1999:18)认为性关系是合作、相互联系和支持的关系同时又是冲突、独立和竞争的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在人们的意识中已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固有模式。这种社会差异必然要反映到语言文字中。英语中人称代词man指男性,又泛指不分性别的人类。这反映了男性社会支配地位之高和女性从属地位之低。

4.2 社会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在男性和女性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等,而形成两性成长的不同的亚文化群。性别语言差异现象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在语言中的反映,同时又使得社会文化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得以维持和巩固。

5. 研究语言性别差异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男性和女性在会话中展示不同的特征,因此,当教师准备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语言的性别差异。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创造平等的会话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当教师在教室中组织社交会话活动的时候,选择的话题应与男性和女性学生的兴趣相匹配。如女生通常对社会、文化、历史、法律等感兴趣;而男生则多对政治和历史感兴趣。考虑到男女不同的会话特性,当教师组织男女混合的小组活动时,可以有意地让女生控制话题,承担更多的会话任务,让男生全身心地听女生说,以达到平衡(A.Shehaden, 1989)。

6. 结语

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是一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包括语言学政治、社会地位、语言学态度、社会沟通方式等。当我们研究语言使用的性别时,我们应该注意不同的水平和观点。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1)我们需要承认语言性别不同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过分渲染不同;2)性别不是影响语言不同的唯一因素,还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3)到目前为止,研究语言学性别仍然缺乏系统性和整个理论当指导,我们对此研究应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1]Lakoff, Robin.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New York.1975.

[2]March, C.A guide to gender Analysis Framework.Oxfam.1999.

[3]Pfeiffer, John.Girl Talk-Boy Talk.Language:Reading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Ed.Virginia P.Clark.Boston:Bedford/St.Martin’s.1998.357-364.

[4]Pike.The inton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45.

[5]Ralph Fasold.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Shehaden A.Gender.Differences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ELT Journal Volume5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7]Trudgill, Peter.Socia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ng-land:Penguin Books ltd.1978.

[8]Weatherall, Ann.Women and Men in Language.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Dec.1998.

[9]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 VOL24, (1) .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篇8

早在17世纪中叶,加勒比地区就发表了男性和女性在谈话形式上存在着差异的报告。三百多年过去了,对不同性别的语言差异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学者认为,性别语言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的变异上,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的不同上,而且还反映在语言能力上。男女在语言文体上确实存在着强势与弱势、直陈与含蓄、粗犷与华丽等之间的差别。女性使用语言偏于保守,往往保留旧的形式,而男性的语言则偏于开放,往往接受新的表达形式;女性的修辞较男性细腻、婉转。英语中男女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别语言在语音方面的表现。英美国家男性和女性在语音上的差别是性别语言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在读诸如swimming, running, reading, going, chewing等词的词尾-ing时,男性通常读作[in],女性一般都读成标准的[i]。男性经常把在浊辅音、元音和部分摩擦音后的-ing发成[in]。英美语言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另外,带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通常被认为不够标准。而带澳大利亚口音的女性要比带这种口音的男性少得多。其原因是女性较男性更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她们身份和受教育程度的标记,而男性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多参加社交活动、努力工作等,来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不过,时代在发展,语言在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性别语言差异也在逐渐变小。目前,男女在语音的差异逐渐模糊。

第二,在语调方面,性别语言差异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并富有表现力,前元音和后元音发得比较清晰,而男性讲话时多用降调,语调变化少,前元音和后元音发得含糊。其次女性的语调模式是犹豫、不肯定、软弱无力、高音调多,往往充满感情,富有表现力;而男性的语调模式是平稳、坚定有力,不常用高音调,表现力不足,有时近乎单调。再次女性常用逆序重音,如:I’d rather walk.男性通常把重音放在walk上,以高降调收尾,语气显得坚定有力,而女性则会用低升调收尾,语气犹豫,显得软弱无力。有的学者认为,女性较男性音调较高,其实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但常常会跟胆怯、情绪不稳定联系在一起。还有人认为,女性常用升调来回答疑问句。

第三,性别语言在词语选择方面的表现形式。英美国家的女性较男性更多地使用强势词,如:such, so, quite, vastly, never, terribly等。如:

It was so interesting.

I had such fun yesterday at the party.

在日常生活中,男性多用强感叹词,甚至咒骂词语,如:shit, hell, damn等,而女性则多用弱感叹词,如:goodness, oh gosh, dear me, good gracious, my God, good God, my Lord等,很少使用咒骂词语。强感叹词有时不无粗鄙、污秽的色彩,给人以言辞有力、情绪强烈的感觉,表现出说话人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态度的鲜明程度。绝大多数人认为,强感叹词出自男子之口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出自小姐或夫人之口是不礼貌的。

女性擅长使用某些词来精确地描述色彩,而男性则很少用这些词。一些色彩词如azure, beige, aquamarine, lavender等,经常出现在女性的言语中。有一项调查表明,对于表示颜色的词,女性比男性知道的更多。

女性常用重叠音节词,如:teeny-tiny, itsy-bitty,等,而这些词男性一般是不用的。

女性喜欢使用反映女性性格特征的词,这些词通常带有羡慕、赞赏、娇媚的色彩,如:beautiful, gorgeous, adorable, divine, charming, lovely, bubbly, cuddly, cute, darling, exquisite, pretty, precious, sweet, fantastic等。相比之下,男性喜欢使用反映男性性格特征的词。

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委婉语源于禁忌语,对触犯禁忌的事和人用其它词语来代替就产生了委婉语。对与性别有关的词语,如有些人体部位的名称、某些生理现象的名称,女性一般不愿意直说,就常常用委婉语来表达。

在用词方面,还有两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女性较男性多用表示把握不大的词语,如:well, maybe, sort of, I think, I suppose等。一方面反映女性说话、做事留有余地,带有商量的口气,显得有礼貌,另一方面反映女性对自己的言行缺少把握。但是,男性比女性多用俚语。

第四,性别语言在句法结构选择方面的表现形式。在语法结构上,性别语言主要表现在:

女性较多地使用情态结构,即情态动词can, could, shall, should, will, would, may, might与其它助动词have, be连用,反映女性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口气不肯定,或还有几分怀疑。男性则通常只用其中几个表示肯定或具有权威、命令式的词,如can, shall, will。

女性比男性多用反意疑问句。据统计,女性使用反意疑问句的次数是男性的两倍。女性使用反意疑问句表示客气、委婉、试探、不肯定,因为反意疑问句介于直陈句和一般疑问句之间,没有前者那么肯定,但比后者有把握。反意疑问句的使用与女性注重交际中的礼貌和不肯定的性格特点有关。相比之下,男性多使用陈述问句,即陈述句后面加上疑问号所构成的问句。或使用省略的特殊疑问句,即只用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构成的疑问句。

在使用特殊疑问句的时候,女性通常在who, how, what, why词后+ever,而男性则不这样。

男性使用祈使句比女性普遍,他们一般都采用简单的、直接的命令形式,如:

Pass me a cup of tea!

Have my suit cleaned!

而女性则通常使用非直接的、迂回的结构,如:

Would you pass me a cup of tea?

以上这些语言性别差异表明性别语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蕴涵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并反映出一定的社会规范与民俗心态。

参考文献

[1]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9

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早已得到人们的公认, 但男女在语言上的特点和差异, 研究得却很少。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兴起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与蓬勃发展, 语言和性别问题成为不少语言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和标志社会身份 (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 的手段, 没有一个社会所有成员所掌握和运用的语言是完全一致的。俗话说“男女有别”, 除了生理、心理的区别以外, 男女用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切里斯·克雷默发现男性的语言“傲慢自负、气粗声大、直来直往、不容置辩、使用咒语俚语”;而女性语言的特点是“彬彬有礼、柔声轻语、词斟句酌、情意绵绵、有时则莫名其妙, 令人不得要领。”上面的概括虽不免过于笼统, 但从语言的各个层面来仔细观察, 男女两性用语确实存在一些差异。

(一) 语音语调上的差异。社会语言学家认为, 女性与同年龄、教育、社会阶层和地区的男性相比, 更接近标准语体和高雅口音, 这样可以使自己听上去显得更有教养、社会层次更高。元音后r的发音就是一种典型的发音方式性别差异现象。在美式英语中, 发元音后r音是受过较高教育、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发音特点之一, 是上层社会高雅口音的一个标记。特鲁吉尔 (Trudgill, 1974:44) 通过调研发现, 在底特律黑人英语中, 发元音后r音的上层中产阶级女性高达90.0%, 而该阶层男性只有66.7%, 比率远低于女性。语言学家通过对许多语料进行分析发现, 女性在说话或回答对方问题时常使用疑问句或升调, 语调起伏变化较多, 而男性则相反。如在被问到“When is he coming back?” or“ When does the store open?” 之类的问题时, 女性倾向于用升调的疑问句来回答“oh, … around six o’clock?” 而男性则会用表示肯定的降调来回答“half past six”。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逆序重音。如在I wish you’d do it. 这样一句话中, 男子说话时最高音调放在最重要的单词do上;而女子则使用逆序重音, 即用最低调来读这个最重要的词。女子之所以这样做, 是在暗示:虽然此事非同小可, 但我不想干涉, 做不做由你。这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温柔个性。

(二) 词汇选择上的差异。 在词汇选择和运用上, 男女两性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总的来说, 女性的词汇要比男性丰富、多变以更好地、恰如其分地表现山她们细腻的感情。如女性经常会选用super、fantastic、marvelous、splendid等空洞夸张的形容词来表达她们极度的兴奋和满足, 而男性只会用些简单的good、well等;另外, 爱美并且细腻的个性使得女子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观察得格外仔细, 她们对颜色词的掌握要比男子更多, 使用也更讲究。单纯一个red (红色) 就会有peach/ blossom (桃红) 、pink (粉红) 、plum/crimson (玫红) 、salmon pink (桔红) 等。这些词除了那些搞绘画、装饰等常与颜色打交道的男子外, 大多数男性可能不知道, 也不会用。女性在话语中还常用一些强调副词来加强语气, 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词对男性来说, 是多余的包袱, 它们的有无对话语的真正含义无任何影响。

(三) 语法结构上的差异。 男女两性在句法结构选择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在句法上, 为了充分尊重对方的面子, 女性说话的时候会尽可能的显得婉转、含蓄、客气, 她们更喜欢采用带有“isn’t it、aren’t we、don’t you” 等附加疑问句的句式来建议别人去做某事。而男性则喜欢用陈述句或祈使句来直接表达他们的看法、命令或要求的口吻。

三、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的根源

(一) 生理因素。 男女的先天性生理差异决定了其语言使用上的“男女有别”。根据最新医学研究表明, 从语言能力的发展来说, 女性大脑的左半球比男性成熟的早, 这也就决定了女性从一开始说话就比男性要标准、流利、更富感情色彩。另外, 由于女性的肺活量比男性要小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呼出的气流量小于男性, 这使得女性的发音听上去柔软无力, 而男性则粗犷有力。 男女发音器官不同也导致了男女语言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般而言, 男性喉头大而突出, 声带长而振动慢。女性则相反。因此男性说话声音相对低沉浑厚。女性说话声音较尖, 语调较高。女性较尖而高的音调从美学上讲是令人不快的, 这种声音很难让人久听, 它会使女性说话不被人重视, 因此也使得女性企图从别的方面以求弥补。

(二) 文化心理因素。 在任何国家及文化观念中, 人们对男女性别角色及行为都有着不同的期待。因而女性语言亲切、谦恭、和蔼;男性语言则粗犷、傲慢、坚定。这种固有的社会期望变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 迫使人们按照各自的性别模式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 英美文化中, 女性从小就被要求讲话要像淑女一样, 语音准确、语法规范、不能使用禁忌语和诅咒语。而男孩子讲话则要尽显阳刚之气, 所以允许男孩子讲粗话并伴以粗犷的音调, 即使他们言语混乱、不成章法, 也往往受到偏袒和原谅。这样就逐级形成了男女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三) 社会因素。 在西方传统观念里, 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 只是男性身上的一根肋骨。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严重束缚着女性的视角, 并直接影响到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 女性的语言要么被认定为是不规范的, 要么就是太过强势、没女人味而遭人非议。因而女性在说话的时候总是缺乏自信心, 喜欢依赖他人, 可以说, 女性的言语模式是女性在社会行为准则指导下塑造性别角色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部分妇女走出家门, 参加社会工作, 甚至在某些部门获得了较高的职位, 个人能力同男性相比并无任何差距。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使女性变得越来越自信, 尽管她们仍然偏好温和得体的语言, 但其话语中增加了力度和弹性, 英语性别差异逐渐缩小, 但达到英语性别平等仍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阐释, 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性别、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会是宇宙, 社会上的男男女女就是其中的一个个物质, 而语言则是各物质相互间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两性分工的不同, 逐渐产生了语言使用上的性别差异。学习和掌握英语男女用语的差距, 对我们学习标准、得体的英语, 避免跨性别交际所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学习研究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 是反映社会中各种观念的镜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也是各种文化共有的现象。由于人们没有意识到性别语言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 导致相互误解甚至产生冲突, 因此了解性别语言的差异并利用其差异进行交流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在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 并分析导致性别差异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差异,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Trudgill, Peter.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M].London:Penguin Books, Harmondsworth, 1974

[2].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10

关键词:校园语言暴力,性别差异,问卷调查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国家精心培养的栋梁之才,其语言的文明不仅关系到自身人格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校纪校风,并最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随着校园环境日益去单纯化,大学生正处于“边缘人”的状态,正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具有成年人的行事行为却相应的缺乏成年人的处事思维。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定量与定性想结合,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和文献调查法进行研究。文献法是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基本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是在学者们对语言暴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问卷设计参考了杨金东于2011年6月——7月对云南省昆明市五所高校校园语言暴力进行调查的问卷和“问卷星”上名为“大学生语言暴力调查问卷”的问卷。使用《高校语言暴力性别差异研究问卷调查》调查表,共十二题。首先,调查赣南师范大学二三年级男女学生对语言暴力的了解程度。第一题到第三题设计了单选题:“你是否听说过‘语言暴力’或者‘暴力语言’”,填空题:“你觉得‘语言暴力’是”,多选题:“你认为下列哪些语言属于语言暴力”。其次,男女大学生作为“施体”或“受体”对于语言暴力的参与程度,调查问卷设计了单选题“你或者身边朋友是否在学校环境内遭受过语言暴力”、“你在学校环境内是否实施过语言暴力”两个问题。同时为了解男女大学生对语言暴力的态度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单选题:“当你听到这样的言语,你内心的感受是”,“你会不会有意识避免造成语言暴力”。第十一题和十二题采取了多选题的模式,旨在调查男女大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种类的差异。

研究对象为赣南师范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在学校中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性别随机抽取了在校大学生男生和女生各5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5份。发放给女大学生50份,收回50份;发放给男大学生50份,收回45份。

三、赣南师范大学语言暴力现状

1、对语言暴力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普遍听过语言暴力但是对其的具体含义和涵盖层面却模棱两可、不太了解。对显性的语言暴力能做到很好的区分但是对抢夺话语权等隐性的语言暴力则不能有很好的认识。那么,何为语言暴力?根据杨金东提到的语言暴力的构成应该具有三个基本要素:1.采用了口头或书面的语言形式。2.存在语言暴力的施体和受体。3.无论语言施体有意或无意实施语言暴力,只要其语言形式破坏了受体的正常逻辑,使受体感到痛苦就够成了语言暴力,反之则不构成语言暴力。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行为,是暴力在语言中的表现,不文明的语言不一定是语言暴力,文明的语言也会产生暴力的作用如勾选选项中有一项“唐僧式”的说话方式。

2、语言暴力的参与程度

通过设置“你或者身边朋友是否在学校环境内遭受过语言暴力”、“你在学校环境内是否实施过语言暴力”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0%的女大学生表示遭受过语言暴力,46%表示实施过语言暴力;91%的男大学生表示遭受过语言暴力,66%则表示实施过语言暴力。在语言暴力的使用上,男生中实施语言暴力的比例要高于女生,且遭遇语言暴力的几率也高于女生。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语言暴力的表达方式,语言暴力可以分为口头语言暴力和书面语言暴力;调查结果显示84%的男生和88%女生采取过口头语言暴力,相较于8.9%的男生使用书面语言暴力58%的女生实施过书面语言暴力。而语言暴力的频发场所包括宿舍,教室和校园内娱乐场所,其中尤以校内娱乐场所最为明显。

3、对语言暴力的态度

遭遇语言暴力,大部分学生能够相对冷静地处理问题,以理性的反击为主。结果显示52%的女大学生和47%的男生都表示有点生气,但不会回击。且有56%的女生和51%的男生表示会有意识避免造成语言暴力。但仍占24%的男生在遭遇语言暴力时会回击甚至上升至肢体暴力,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将问题升级、严重化。

四、结语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主要研究了在校园环境内大学生语言暴力使用中呈现的性别差异。调查发现,常见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中异性间的语言暴力发生频率较低,同性间实施语言暴力较为常见;女大学生实施的语言暴力的种类相较于男大学生较为丰富和多样化、但恶劣程度男生要高于女生。女大学生多使用隐性的语言暴力且使用的语言暴力多表现为侮辱、歧视、贬损、八卦造谣等。男大学生则更多使用显性的语言暴力不仅表现在打击侮辱,讽刺嘲笑,而且还表现在物化人,剥夺说话人话语权等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样本量存在局限性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下一篇:风险投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