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论文

2022-05-01

摘要:当前,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在实践层面出现了不同的取向,需要从女生的自身、职业、生活等三个维度重新思考女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并通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目标、融入课程形态、融入课程教学互动、融入学业评价等去寻求其建设路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学生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学生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论文 篇1:

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一直被广泛重视,随着我国高考筛选制度的发展衍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艺术类高职院校学习。目前,该类院校多数都开设了音乐鉴赏课,但由于开设情况存在自由、零散、不系统的现象,没有形成科学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体系,导致多数院校的该类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发挥艺术教育的最大功能。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应该从实际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差异、教学环境几个方面,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 高职院校; 音乐鉴赏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叉产物,归纳《教育大辞典》中有关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从学理上是并列关系,同样都肩负培养人才的使命。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特指高等职业教育中只含有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艺术专业门类的学院,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使命。

教育部教体艺司函 [2013] 3号文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創新、实践能力,在2018年之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提高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艺术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改革艺术教学的结构、模式、方法和手段,并充分利用和发展本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就是音乐鉴赏教学。

音乐鉴赏课的授课和学习过程是丰富的,同时是提升自我修养的一种方式,在教和学的同时感知和理解审美,通过聆听、语言、表达、演唱、演奏等方式表现出来。音乐鉴赏课,从教师的角度,如何进行创新,让学生提升兴趣和审美是教学的重点;从学生角度,新颖的、趣味的、知识的课堂是学习的关键;从研究者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感受是其侧重点。只有教师、学生都从理论参与到实践中,才能感受音乐鉴赏课的活力和魅力。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现状分析

音乐鉴赏课不属于新开发、新创造性的课程,最早关于“音乐欣赏课”的论文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包含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各层次的研究论文,但是针对高职音乐鉴赏课的论文从21世纪初开始才出现,至今不过100来篇,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教学就少之又少。很多研究者认为,本身属于艺术类高职,音乐鉴赏课存在的意义被削弱,即使开课也是为了完成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的硬性规定。为了提升音乐鉴赏课的意义,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对象,通过实践教学,对高职音乐鉴赏课的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差异、教学环境进行分析。

(一)授课内容

1.西方音乐部分。西方音乐是音乐鉴赏课中出现的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音乐题材和体裁,或者以经典的音乐作品为线索,包括器乐、声乐、歌剧和舞剧音乐。从基本鉴赏角度来看,多数学生在听到音乐的时候,感觉非常熟悉,但是不能准确地说出作曲家的名字,变成了“文盲鉴赏”,针对这个基本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历史背景,划分历史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作曲家和作品;其次,认识乐器,能分辨乐器的音色,可以列举各种乐器代表的经典作品;再次了解西方音乐发展中重要的体裁,例如组曲、协奏曲、交响曲等;最后,可以接受欣赏歌剧和舞剧音乐。这些就是在音乐鉴赏课西方音乐部分的要求和标准。

2.中国音乐部分。中国音乐是音乐鉴赏课中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说唱等。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音乐鉴赏课为例,全部班级上课第一节,都是从中国民歌开始,目的是因为中国民歌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背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存在不同的民歌,例如,汉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蒙古族民歌最典型的特色是“呼麦”;朝鲜族民歌的特点是“摇声”;新疆民歌经常载歌载舞,所以民歌很方整;民族器乐包括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还有包括京剧和地方剧种的戏曲说唱音乐。也可以从中国音乐史的角度,对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中国音乐进行讲解。从传统意义的角度,中国音乐鉴赏需要给学生听赏更原始状态的音乐,虽然“新民乐”一度在社会上流行,但是应该回归更加传统的形式让学生清楚其原本的面目,培养学生正常的传统音乐价值观和自豪感。

3.突出本土化音乐部分。教材使用的不同地区、著作者的不同地域都会决定音乐鉴赏课的授课内容。例如,在河南省的授课环境中,教师一般在授课中强调河南豫剧;在四川省会强调清音;在江浙地区会强调昆曲和越剧;在广东地区会侧重粤剧或者潮汕地区的民歌;在少数民族地区,就会对其民族音乐有更多的关注。教师在针对本土化音乐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地区认同”和“民族认同”,以新疆多民族地区为例,他们的课间操就是在操场跳自己民族的舞蹈。这些地区的学生天生能歌善舞,具有很强的民族艺术修养,除非教师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着重进行这方面内容教学的时候,以自身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二)音乐鉴赏课教师和学生差异

1.教师差异。教师的差异决定音乐鉴赏的授课质量。教师的差异包括性别、性格、学历背景、知识储备量、教学能力等方面。以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例,在开设课程方面女性教师人数大于男性教师人数,在第二章教学情况分析对教师问卷显示,七位音乐鉴赏课的教师有五位是女教师。性别差异决定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整体基调。不同学历背景和知识储备量的教师,会决定音乐鉴赏课的拓展性,对知识“故事化”的能力和扩充会产生差异。教师不同的教学能力,关系到课堂上控制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同样的内容,具备不同的教学能力的教师明显会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2.学生差异。学生的差异决定音乐鉴赏课的授课深度。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不同系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异、性格差异。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远远低于中学阶段,这种情况主要是受我国考试机制影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以广东舞蹈学校为例,文化创意系和音乐系的音乐鉴赏课授课深度就不一样。前者更注重知识的横向维度,以普及为主,后者在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前提下,更深入地关注到音乐本体方面的内容。

(三)音乐鉴赏课教学环境

1.设备配备。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教学设备配备方面,比较齐全,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每间教室配备钢琴、五线谱黑板、多媒体讲台,从功能方面,能够满足音乐鉴赏课教学需求,也是国家对高职院校评估标准的硬性要求。从艺术实践方面,学校的小剧场、文体馆使用率极高,在活动方面,学院的灯光、音响、舞美等专业都积极配合。

2.学校态度。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效果与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有关。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都与其相关。通过对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及其他院校的调查和有关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论文资料的整理分析,仍然存在一些学院对音乐鉴赏课教学不够重视,从开设课程到资源配备,都略显简单,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负责课程的教学。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还没有在全院所有专业开设。

二、 音乐鉴赏课教学对策

(一)细化音乐鉴赏课

音乐鉴赏课涉及内容广泛,短暂的一个学期往往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可以将课程进行细化,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了同名称类别的音乐鉴赏课。例如民乐专业开设传统器乐鉴赏;钢琴专业开设钢琴音乐鉴赏;声乐专业开设歌剧音樂剧鉴赏。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针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更加详细的鉴赏,例如民乐的同学,以同专业为组,进行与自己有关乐器资料的收集整理,在课堂以讲授者身份进行分享,甚至将自己的乐器带入鉴赏课堂;钢琴专业的同学以钢琴艺术发展史为思路,介绍钢琴在中西方的发展情况,详细地介绍钢琴作品,分析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特点等。这样细致划分后,对同一种类的音乐授课周期增加,内容更加深入。但是课程的细化造成的影响就是知识的广度不够,不同专业的学生只能针对自己的知识领域深入地学习,所以需要其他课程的辅助和补充,例如细化后的音乐鉴赏课在学生已经学完中外音乐史开设之后再安排开课,还可以把细化后的音乐鉴赏课作为专业课的横向拓展课程进行开设。

(二)让学生参与音乐鉴赏课教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最好的实践教学。学生是教师和教学内容双向交流重要的接收者和给予者。针对音乐鉴赏课中的授课内容,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要求分工合作,充分查找资料备课并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进行讲解展示,教师把教授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但并不是全部由学生控制课堂,教师需要进行提问、点评、讨论和知识的补充。首先,培养学生在讲台的教学实践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备课能力;最后,培养面对教师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这样的设计需要教师要合理安排课时分配,还需要对学生分组和授课专题进行恰当的筛选,控制每次学生教学的时间。参与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可以和教师进行良性的课堂讨论,加深了知识的印象,甚至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从性别差异视域研究音乐鉴赏课教学

性别差异存在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差别,行为方式也受性别差异的影响,教育中也存在性别差异。从教师性别差异角度,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男女教师的差异对受教育群体会产生不同影响。例如在教学环节中,教学节奏男教师比女教师快;男教师比女教师在提问之后等待时间要少;女教师比男教师喜欢提固定答案性的问题,男教师喜欢提问开放性问题。从学生性别差异角度,女生喜欢听旋律清晰的音乐,男生节奏性强的音乐。例如男女生在行为、想法和语言都不同,女生学过乐器的比例高于男生,男生和女生喜欢的音乐风格也有所差异。音乐鉴赏更倾向于女生的喜欢,课堂教学中,女生多数坐在前排,男生在后几排。性别差异的研究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的研究,因为固有的研究角度多是从男性为中心的研究。文章虽不是以性别研究为侧重点,只是希望从这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更加符合实际的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视角。

(四)结合就业市场需求调整音乐鉴赏课

就业市场需求是市场对缺稀人才的需求,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最终目的也是就业,高职院校会紧紧围绕国家对市场就业的需求来衡量和安排课程设置。课程在设置时要考虑到这一层面,艺术类的学生的毕业就业意向主要是艺术类辅导性工作,面对的受众大部分是婴幼儿,所以音乐鉴赏课在设置上,要以基础内容为主,挖掘内容背后的故事,启发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轻松愉快又不失专业的状态把音乐知识表达出来。在教师教授知识的同时,教授如何教学的方法。经常针对培训中心、早教中心、少年宫、文化站等机构进行市场调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教学实践,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三、结语

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教学的视角进行实践与理论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能代表整个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现状。音乐鉴赏课只是一个视角,不能代表所有高职类院校的艺术教育情况,但是它却是整个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整个艺术教育环节中。(2) 艺术类高职院校是整个高职院校中的一类。具有优势性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远超其他高职院校,如果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教学都存在问题,那么其他高职院校这方面的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和思考。(3)音乐鉴赏课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课题。开放、包容、差异都是音乐鉴赏课重要的理论内涵。(4)艺术类高职音乐鉴赏课与地域性的结合紧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地域中的教学内容都存在差异性,要结合不同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来进行准备教学。(5)音乐鉴赏课教学是解决艺术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论文中对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实践性地增加了音乐鉴赏课教学的互动性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保持教学内容的质量,所有研究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实际情况,带着理论的指导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完善教学理论。

从教学角度,在调研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学生的兴趣实施教学。音乐鉴赏课在多数高职院校中都有开设,但是能真正意义地将该课程“上好”,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具体解决问题上面临很大的争议和挑战。首先,没有办法对全国的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进行统一标准,不同院校对音乐鉴赏课的标准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界定非常宽泛,对授课教师素质要求标准不同。因此,还需要协调各个专业老师之间教学的协调问题。最后,对于教学环境(院校)和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进行灵活的应变,并进行最有效的教学。

从研究者角度,很多音乐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在国内会议、学术论文中,常常表现出对我国音乐鉴赏(欣赏)课教学的担忧,特别是对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有一部分情况是因为经济的落后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最缺少的不是完善的教学环境,而是教师资源,因此有一大批积极的青年志愿者走近偏远地区,进行周期性的支教,希望可以缓解艺术教育落后的困境。另一部分情况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标准体系,非本民族的研究者缺少对该民族的了解,经常妄自菲薄地认为他们的艺术教育落后,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地调查研究。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应该鼓励更多的在校生和教师,能走出校园,进行教学和演出。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打破传统的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普遍一个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虽然教学环境日臻完善,但是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音乐鉴赏课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本点,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教学环节,将教育拓展到学生生活实践中,融入人性化的教学,鼓励学生除了观看音乐演出,还可以参与表演,参加校内外的比赛及社团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顺应职业需要。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 [2000] 2号[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109/124842.html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D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tnull_27730.html

[3] 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教体艺 [2002] 6号[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 201001/80694.html

[4] 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 3号[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603/t20060308_80347.html

[5]  關于印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体艺司函[2013]3号[DB/OL]http://www.moe.gov.cn/s78/A17/A17_gggs/A17_sjhj/201302/t20130207_147569.html

[6]  周敏.高职《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职业时空,2012,8(8):56-57.

作者:张景易

高职学生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思考

摘 要:当前,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在实践层面出现了不同的取向,需要从女生的自身、职业、生活等三个维度重新思考女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并通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目标、融入课程形态、融入课程教学互动、融入学业评价等去寻求其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来源于拉丁文词汇‘currere’,意思是‘跑道’。这个概念意指一段路程……”[1]。女生素质教育课程鉴于女生的身心特点及其面临的职业、生活等问题不同于男生,需要“量身订制”的一段别样的“旅程”,且其范畴已超出课堂教学所能涵盖之范围。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女生教育课程,探索女生素质教育之路,其理念与实践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厘清。

一、课程现象:当前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

各高职院校开展女生素质教育的现实起点各不相同,因而在课程的形态、设置、组合、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对最可见、可把握的课程现象入手,来思考当前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在实践层面所折射出来的课程目标取向。

(一)把女生素质教育理解为男女平等教育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后天塑造成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先驱,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的这句名言是几十年来重新理解男女平等内涵的最好注脚,其现实起点则往往是高职女生在就业或学习中遭遇的歧视。基于这种理解,部分高职院校把女生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集中于如何维护女性在就业中的权利、如何认识女性的社会性别,如何批判男女不平等待遇上——妇女保护的法律与政策、女性主义理论著作、女性文学与影视作品、女性群体社团等往往是这类课程选择的主要教学载体。固然,女性主义思想对于重新认识女性地位和女性角色是一种很好的视角,但是容易忽略男女之间基于生物学基础的差异。因为就教育公平或就业公平而言,真正的“公平”或许不是让男女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或职业,而是让男女生接受不同的教育和职业才更加现实。

(二)把女生素质教育操作成女生才艺培养

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其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便是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这往往基于一种朴素的理解,那就是:为了使女生在就业竞争中获取“优势”或者说更多“砝码”,女生需要学习更多男生所不具备或不“适合”的特长、技能。比如,商贸类专业的女生应该学习化妆、礼仪、书画、茶艺甚至器乐、舞蹈、唱歌等,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形象和关注度。另一种重要的驱动力便是为了让女生为今后的家庭生活作好准备,比如,学习家政、理财、插花、烹饪甚至育儿知识。这两种课程取向其实从内容上而言无可厚非,但需要反思的是落脚点是什么?究竟是展示女性的美以引起更多的重视还是让女性去更好地认识生活、自然的美,去更好地悦纳自己,从而确定自己的性别与主体存在价值?这或许是区别这类课程究竟是素质教育课程还是才艺培训课程的重要标准。女作家张抗抗曾说“当女性把自己当作生活的载体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唯美’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更有生活本身”——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三)把女生素质教育聚焦于女生身心健康指导

这一课程取向的现实原因或许是一种“教育安全”甚至“学校安全”的考虑。针对女大学生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具体问题,这类课程往往以知识讲座、团队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展开。但抛开认知甚至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谈,这类课程隐含的问题或许更重要,那就是让女生摈弃潜在的依附人格,帮助女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情感问题和行为,再进一步讲就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问题——关注这个问题的现象重要,但关注这个问题的主观动因和社会影响源也同样重要,因为课程所付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努力,往往抵不过一部充满“浪漫想象与诱惑”的电视剧或者网络小说的消解作用——因此,课程是一方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或许是同样重要的另一面。

上述对于课程现象的归纳的重点不在于否定或批判,而在于我们如何整体地、系统地审视女性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视角与内涵问题,以及作为高职女生素质养成这一整体性命题中存在的各种“蝴蝶效应”,以更好地检视高职女生素质教育现实的课程需求,确立一种整体的课程观。

二、学习需求: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起点

女性作为与男性在身心特点上不同的主体存在,其教育应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内容,即强调“对女性职业和个人实践方面更符合道德规范进步的关注,提高或改进女性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2]。因此,只有对女性在职业和个人实践上的需求进行系统把握才能更好地确立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起点。

从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来看,其缘起、发展与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得到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有着内在一致性——都是对专业教育或者说技能教育的反思与完善,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在课程改革领域的联动反应;只是女性特色素质教育课程反映的更多是高职女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而已。结合前文所述的各种课程现象,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更为全面、系统地认知来自高职女生、社会和企业对于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需求。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女生在面对自我、面对工作、面对家庭三个不同角色时的学习需求。

(一)让自身更美好: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学习需求之基

让自身更美好不仅是指高职女生的身心特点、外貌和气质,更是指一种独立、完整的人格,一种协调的知识、情感与技能结构,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这蕴含的不仅是女性对于自身“美”的追求,也是对于女性自身人格完善和超越的追求,更是人类对于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追求。这其实是人格修养的问题,是女性取得职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二)让职业更美好:高职女生素质教育课程学习需求之链

作者:方华 谢峰

高职学生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论文 篇3:

乡村教师的工作—家庭支持对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

摘 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环节。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地区乡村教师的工作-家庭支持与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工作-家庭支持较高;乡村教师的工作-家庭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其职业认同;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女教师高于男教师;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在学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越高的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也越高。

关键词:工作—家庭支持;乡村教师;职业认同

1 问题的提出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兴国必先强师”。2019年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国要进一步构筑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将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次与政策支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又再次强调我们要继续加强乡村学校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离不开我们在乡村各地区的教学,而且乡村教师这些环节也是目前比较薄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对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关注。

教师的职业认同主要指的是一个教师对自己这个职业的理解、情绪、期待、意志、价值观和对这个职业水平的认知,包括了教师这个角色的价值观、职业行为取向、职业价值观与对职业的归属感。教师对自己职业认同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的实际工作成果与绩效及其发展程度,影响着学校整体队伍建设。工作-家庭支持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从组织领域和家庭领域得到的有利于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的各种支持;王永利认为工作-家庭支持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概念, 即在工作中的支持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发展,同时,家庭的支持也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性别、年龄、职称、教龄、岗位、职务等个人因素,如宋广文等人就认为教师的性别、职称会影响职业认同;高晓敏对山西运城区幼儿园教师调查发现,学历、职称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其二,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的各种影响。例如,封子奇在对免费师范生学校教师进行调查中提出,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会受到政策和他人两个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孙广峰(2018)认为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学生与家长满意度、学校评估是直接影响学校对教师专业地位与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很少有人研究工作-家庭对教师职业的影响。Clark 提出的工作-家庭边界理论认为,在工作与非工作时间之间成功的角色转变是构建工作与家庭边界的表现,个体会通过对环境有意的划分来设置边界,从而阻挡工作中的职业压力和负面情绪,进而保护自我身心平衡。乡村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在工作中获得的组织支持与在生活中获得的家人支持可以使乡村教师更好的划分工作与家庭的边界,在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时消除更多的负面情绪,保持身心健康。本文以湖南省农村乡镇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职业认同与工作-家庭支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这样既有利于纠正和弥补目前已经发现的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也能够开阔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视野,稳定农村乡镇教师队伍,也更好地促进了农村教育、师范学院教师职业认同理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国务院国函[2008]60号文件中《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我国有城镇与乡村两个地域,城镇包括城区与镇区,乡村是指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区域。本文将乡村所辖范围设定为镇区、乡以及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选择永顺县、桃江县、浏阳县、永兴县4个县,9个学校,包括镇区、乡、村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14份,回收有效率为87.71%。

2.2 研究工具

2.2.1 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检索电子文献,查阅图书资料,收集所需要的资料,然后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根据前人的研究,对作者所提出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家庭支持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1)自編教师人口学问卷:包括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结婚生育状态、文化教育水平及其职称。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

(2)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拟采用国内普遍运用的魏淑华(2008)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包括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分量表,由18个问题组成。量表信度为0.893,λ2/df =4.531,GFI、AGFI、IFI、NFI、NNFI、CFI均达到0.90以上,具有良好的效度。

(3)工作-家庭支持问卷:拟采用李永鑫(2009)工作-家庭支持量表,该量表共30题,包括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4个分量表。该量表信度为0.82,NFI、NNFI、CFI、IFI、RFI均达到0.90以上,具有良好的效度。

2.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拟采用SPSS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得到结果。

3 研究结果

3.1 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

教师职业认同问卷采用计分法来判断教师的职业认同情况,以3分为中间值,高于3分则说明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高。分析表可以看出,湖南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及其各因子平均分得分均在4分以上,处于较高水平,有较高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归属感,角色价值观相对较低。

3.2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性别差异分析,检验结果如下:乡村男教师与女教师职业认同、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存在显著差异(表2),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归属感差异不显著。乡村女教师的职业认同、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要明显高于男教师,而两者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归属感没有显著差别

3.3 乡村教师工作-家庭支持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由表3可知,工作-家庭支持及其四个维度与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 以职业认同为因变量,工作-家庭支持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检测,结果如下:P值为0.000,小于0.001,说明工作-家庭支持对职业认同的影响极其显著。回归系数符号为正,说明工作-家庭支持对职业认同的影响是正向的,即乡村教师的工作-家庭支持度越高,其职业认同度也越高,而低工作-家庭支持引起低职业认同。回归系数为0.421表明工作-家庭支持每增加一分,则职业认同会相应的增加0.421(表4),由此证明工作-家庭支持对教师职业认同有着较好的预测力。

4 分析与讨论

4.1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当前的“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就需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的策略,多数研究者认为,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健康振兴,乡村教师就是推动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础,因此,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扶持的优惠政策,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个职能部门共同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收入、住房、医疗、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一系列的政策使得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基本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4.2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中的性别因素影响分析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男女差异较为显著,乡村女教师在职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上的均值都高于男教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一,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是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所长期持有一套固定的认知观念,是指个体或群众在认识他人,形成与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环境因素,形成的一种认知偏差。在全世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都存在女多男少的问题。美国的公立中小学中,女性教师占比70%以上。我国中小学女性教师规模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男性教师,并且具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温和、有耐心、细致,具有更多的母性特征。这让全社会都认同:女性更适合当教师。在这种对女性社会认同度高,女性人数较多的职业中,女性认同程度自然高于男性。其二,男性教师的个人主观社会地位评价较低。个人主观地位评价是指对自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综合评价。有研究发现,在与金融、IT、公务员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收入待遇相对较好的行业进行比较时,女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从业者属于同类,而男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存在差距;在与环卫、司机、保姆等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收入待遇相对较差的行业进行比较时,女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拉开了差距,而男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从业者属于同类。因此,教师职业能够带给女性更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而带给男性则是更多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4.3 乡村教师工作-家庭支持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乡村教师的工作-家庭支持越高职业认同也会越高。本次研究从工作-家庭角度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做深入探查,得出结果为工作-家庭支持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国外不少研究都显示了由单位提供的领导支持和组织支持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有积极影响。当学校提供好的福利待遇,如带薪假期,提供产假,弹性假期等,这可以使教师消除因为家庭而带到工作中的一些烦恼,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教师会对学校产生很强的义务感,在工作中有更强的关注度与耐心,从而会更认真地对待工作,增强工作投入水平与职业认同感。领导支持在于领导关心与理解教师工作生活。如果上级领导对教师工作给予肯定与鼓励,可以使教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积极的心理状态会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生活中,家人的安慰与主动承担家务,可以让教师产生积极情绪,缓解矛盾,使教师专注于教育工作。

5 对策与建议

5.1 社会层面

目前,工作-家庭支持尚未发展成为一种政府、学校与教师的一个共同理想信念,政府也并未制定任何规章制度要求学校保障教师与家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也没有制定任何规章制度去要求学校保证教师家人的利益。中国人有较强的血缘和家庭传统观念,注重于家庭,一直以来都奉行着尊老爱幼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现在各个国家所制定的关于对乡村教师的政策都只能是单纯地专注于保护乡村教师本身的权益,忽略了对其他家庭和孩子的安置。因此,要想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增加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政府应制定一些保障乡村教师赡养老人与教育子女的政策。

5.2 学校层面

借鉴企业中的家庭友好计划。家庭友好计划主要是一种泛指通过政府和企业给予的服务来促进员工在社会中更好地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功能的一种制度系统,主要有政策、福利与服务三种形式。政策方面学校可以采取弹性的工作时间,要求教师每日的工作量和时数,教师就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把自己在工作以外的其他活动时间与学校相关的安排相协调。在服务方面,学校应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与健康,多给予农村教师以人文关怀,设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和管理。设立多种功能区,如育婴房、健身房、儿童看护中心、心理健康辅导室等。

5.3 教师个人

本次研究发现,学历越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高,因此乡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学历和专业水平。乡村教师工作-家庭支持影響职业认同,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家人、组织的帮助与支持。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设立边界可以消除负面情绪,教师个人要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在保证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生活,划分工作与家庭的边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8.

[2]李香玲.男性初任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个案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3):39-40+49.

[3]王永丽,张智宇,何颖,等.工作-家庭支持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探讨[J].心理学报,2012,44(12):1651-1662.

[4]李永鑫,赵娜.工作-家庭支持的结构与测量及其调节作用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

[5]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1):80-86.

[6]高晓敏,刘岗.山西运城地区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28-33.

[7]封子奇,姜宇,杜艷婷,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7):69-75.

[8]孙广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对策研究——以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状况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05):112-115.

[9]Clark SC. Work/family border theory: A new theory of work/family balance[J]. Human Relations,2000,53(6):747-770.

[10]国务院.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J].国家统计局,2008,(7).

[11]肖勇.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90-91.

[12]汪传艳,林芸.流动儿童发展的再审视——基于中小学教师刻板印象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9,(04):50-59.

[13]强海燕.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26-32+158.

[14]武晓伟,郑新蓉.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03):86-92.

[15]吴晶,金志峰,葛亮,等.为什么教师职业对于女性更具吸引力——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2):59-68.

[16]王永丽,张智宇,何颖,等.工作-家庭支持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探讨[J].心理学报,2012,44(12):1651-1662.

[17]王瑶.员工家庭—工作关系对主动服务行为的影响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5.

作者:张恒

上一篇: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应用分析论文下一篇: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