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2023-02-23

文化差异现象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 客观事物本身存在差异,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便会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 因此, 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上常具有不同的内涵, 因此两种语言中反映各自社会特色的词语, 存在着对应空间。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翻译中要注意英语语言的文化意义, 以防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理解。该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入手, 阐述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学翻译障碍, 认为提高语言能力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必经之路。

1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 学习英语是学习一种语言, 当然离不开文化.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 人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语言受文化的影响, 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 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2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 不了解词汇涵义, 会在语言翻译上犯严重错误, 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 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 被人暗笑。如“peasant”一词, 是“农民”之义, 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可能有不同的涵义, 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 “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 “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丝毫无贬义。农民应译成farmer。

再如, 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 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 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 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 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 (smooth--operator) 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 信心十足, 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 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 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3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翻译的障碍

翻译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我们都知道,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 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 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 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 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翻译和英语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 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翻译的障碍, 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已经成为英语学习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我们在平时的翻译训练中必须意识到跨文化的必要性。

4 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翻译能力。而在我们英语的翻译过程当中, 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 我们在英语翻译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上的理解, 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我想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同样, 我们的翻译能力也会从中得到提高。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翻译是跨文化的传通。语言反映文化, 又受文化的制约。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该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入手, 阐述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学翻译障碍, 认为提高语言能力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翻译

参考文献

[1] 蔡建平.英汉禁忌语及其文化异同考[J].河南师大学报, 1992/4.

[2]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 1991/4.

[3] 张向阳.试论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1996/1.

[4] 何家宁.从词语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J].学术研究 (广州) , 1998/8.

[5] 邵志洪.近20年来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2.

[6]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上一篇:打造大专化“讲故事训练”特色课堂初探下一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