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网络电子技术

2024-05-18

新课改下网络电子技术(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网络电子技术 篇1

一、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的优势

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展现了其特有的优势:

1、备课优势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在课前把教材内容,学生学情了解清楚,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并结合课标形成清晰缜密的教学思路。教师备课一般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以往教师备课时,要书写教案,设计板书,制作课件,既有纸质版资料又有电子版资料,整理起来很繁琐,不方便归类和保存,尤其是个人资料,往往比较凌乱,不成体系。几乎每个学年都要重新整理资料备课,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非常浪费时间。在高中,生物科教师任课班级较多,课时量大,年级组能集中在一起集体备课的时间较少,所以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一直是备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备课,以上的几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网络教学平台就像一个“网络书架”,教师在编辑的时候,想分隔成多少个“抽屉”,设置成多少个“文件夹”都随心所欲,这样,在编辑设计教学板块的时候,教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资料就已经按照之前设置的目录进行了分类,无论是按章节内容还是按文件类型,都一目了然,而且上传到网络文件夹中,不易丢失,可长期保存。积累下来的备课资料非常完整并且井井有条,第二学年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大大的节省了备课时间。

2、教学优势

高中生物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分散、繁琐,虽然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很多基本的生物术语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高中生对一些理论性或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新教材中部分内容尤其是涉及到某些原理和规律的实验验证或者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新技术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直接接触和观察到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知识和深入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备课时查阅的很多相关的资料化繁为简,整理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一节课只有40分钟,光靠教师讲解和展示,学生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看似记住了知识,实际上却根本无法把知识点融会贯通而达到教师预期的理解程度,这种缺陷往往在测试的时候露出端倪,在一些理解和应用性的题目上,学生十分很多,说明这些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在课堂上掌握。

学生通过学习纲要和学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通过对比课本教材内容丰富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浏览和学习,拓宽知识面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总机控制学生的分机对重难点进一步地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部分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可以重复多次的阅读学习资料,观看动画演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分组学习时,小组成员自主探究解决学习纲要并完成学案。教师在网络课堂中,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控制者”的形象,而是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从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宗旨与核心理念。结束本节课学习任务后,学生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相对应的达标练习,以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和理解应用。

3、课后反馈优势

课堂教学反馈是联系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纽带,教师的教学情况怎么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都必须依赖于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通过课堂提问,练习或检测等过程来实现的,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知自己的教学情况或学习效果。以往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以及每周一次的测验统计学生的成绩,获得教学反馈,进而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但是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作业和测试卷的批改需要一定的时间,等成绩统计出来,教学进度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而网络教学就可以改善这个弊端,网络课堂上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完成课堂练习,课后也可以登录学习平台完成单元检测,这部分练习与检测不需要教师批改,一旦学生完成作业提交,就会自动机改生成成绩,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教学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评价,充分了解学情,及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的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测获得的成绩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复习方向。

二、网络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网络课堂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能够在高中教学中普遍应用。因此网络课堂教学面临着以下的一些问题与挑战:

1. 网络教学,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的开通,对学校的教学资源配要求较高,目前很多中学并不能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教室。所以网络课堂教学只能在少数试验班级或者某科目进行初步实施。

2. 网络教学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端是后台操作,要求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编辑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并且能够对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设计,使其更好的辅助教学。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并不到位。

3. 网络课堂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和探究学习能力,但是还远远达不到网络课堂的要求,所以长期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突出。

总之,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改形势下对课堂环境重组和优化的新形式,更加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行。虽然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随着新课改理念在人们心中不断壮大,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变革,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优化,网络教学凭着它固有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真正地结合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能够在高中教学中突破目前的难关与挑战,在教学改革中大放异彩。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堂是在新课改形势下, 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在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上, 教师如何设计“由教到导”转变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怎样适应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本文主要从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和网络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2

随州市环潭镇涢水小学彭新安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方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其中涉及有心理学的应用,概念图的应用等也有新课标的理解等方面的探讨。关键词: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反馈效应,任务驱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在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基础分歧很大,同时由于我们是大班上课,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反应在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严重,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在备课时,要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然后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每节课都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基础任务,就是能够基本达成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例如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程,给上节课所做的校园风景画面添加跳转效果。

二是巩固任务,即对基础知识加以简单运用并能巩固所学的任务,一般在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或者就某些多发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根据教程为自己的作品添加退出功能的按钮,并设置好鼠标指针。

三是延伸任务,就是要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提供他们探究深层次知识的提示性任务。一般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进展或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进行加工,形成有兴趣点和创新点的任务。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结合08年春节的雪灾,让学生根据教程示例,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按钮,我们提供了许多救灾物资和救灾场景的图片和小动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photoshop知识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加工。

通过这三个任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FLASH按钮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第二个任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堂达成度比较高,得到了听课的朱光明等专家的好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个反思的契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应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何克抗教授认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的反馈,即利用心理学的“反馈效应”,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有个及时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参照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的做法,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了试验,对13班,每节课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学习结果以电子表格公布给学生,对14班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15班,则不告诉。如此进行了4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13班和15班对调,14班不变,也同样进行了4周教学。结果是14班的成绩最好,13班的成绩下滑,15班的成绩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一般我们在过程反馈中,应该注意跟学生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及时根据结合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每节课上的作业点评,认真总结对照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三、重视每节课最后的小结——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基点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教师巩固练习过后就简单的问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我们把课堂小结搞得成画蛇添足。有的教师虽然有小结,但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我们应该怎样看课堂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

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因此,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上课内容,对我们教学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都是很有好处的。而所有这一切,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不断积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 有利疏理讲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有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 要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相联系,使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 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所学内容

具体到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和与同行交流和学习中,我认为如果采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小结效果更佳。知识结构图可以利用PPT或者WORD的组织结构图,当然最好是利用专业的软件如Inspiration等,效果更好。

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概念图应用在课堂小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 可以协助学生记忆,“按图索骥”直观形象

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各自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课后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 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下图就是利用Inspiration7.6进行计算机网络总结的概念图的实例。

新课改背景下网络教研的不足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网络教研 功效 不足 矫正

网络教研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个人的内在需求为基础,以各种网络的链接为结构,把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探究、交流内容的教研形式。网络教研既区别于传统教研,又有着密切联系。它突出自我需求,注重个人交流,为一线教师展现个人才华和谋求自我发展提供了借鉴、发展、进步的平台。

一、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区别

1.教研的决策主体不同

传统教研官方意识过重。领导的意图对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及组织形式、要求、标准产生决定性影响,以行政手段来指导教研组的活动,在审定教研主题的时候,必须符合学校的总体要求和领导对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观需要。对于多数教师而言,自己的个性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如果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发展背离了上级的主导思想,传统教研方式必然会制约教师个性需求,并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校的整体教研工作上来。个人的教研需要完全服从于学校的教研规划,最终会使得这部分教师教研活动缺少动力。

网络教研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教学需要。个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个性化需要确定自己的教研主题,选择有共同爱好、需求、志趣的教师以及心仪的教育名家结成自己的教研团体,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下,传统教研不能解决的个性化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都很强。

2.教研的关系结构不同

传统教研的结构是纵向的。省、市、县教研机关在业务上层层管理、逐级推广,各级教研部门在活动内容的编制上具有一致性。而学校的教研活动内容、要求很大程度上受到县教研室的制约。限于教研组规模、能力,对于那些教师们不能解决的深层次、成体系的议题,也很难通过上级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带到区域性教研活动中去解决。一般上一级组织的教研活动,无论是课题探究、组织培训还是各种形式的评优课观摩课,都是以文件的形式,逐级传达,要求下一级单位无条件参加。

网络教研的关系结构是横向的。每一个网络教研组织都是一个独立的教研平台,若干个这样的平台链接成一个横向的网状组织结构。在网络教研中每位参与者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教师可以自由参与不同网络平台里的不同性质不同话题的探究。各平台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由于属于自发的,所以其规模、议题等都体现了参与者的意愿及需要。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或组建自己的教研网络,由于参与者大多都来自最基层,他们提出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是教师们最需要或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相互沟通、相互学习。

3.教研的范围不同

传统教研是封闭的。传统教研活动大多局限于本校教研组,与外界的接触有限,教师们比较熟悉,彼此可交换的信息有限,创新不足。教研组有自己的活动要求,有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和参加人,一般情况下,没有校方的许可,教师们是不允许跨学科或跨区域教研的。

网络教研是开放的。任何个人、组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参与其中,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或符合自身的需要的议题展开探究。参与者所感知的信息量是无限大的,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网络教研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其中的每个人都没有约束力,而每位参与者有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以及参加什么样网络教研的权利。

4.教研的组织结构不同

传统教研的组织结构是紧密的。一些带有评选性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谁参加、以什么样的身份参加、参加哪类活动,完全要遵循组织的决定和相关要求,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和需要决定的。每位教师要绝对服从教研组长的领导,而教研组长要接受主管主任的直接管理,主管主任的工作要服从于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和教研教改的总要求。

网络教研的组织结构是松散的。每位参入者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参加或退出。对于那些更新慢、影响小、理论水平不高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随时删除。教研网络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自我诉求,一旦这种诉求难以得到满足,教师马上就会将关注点转移到其他平台。参与某一网络教研组织活动的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要求、兴趣是否得到满足。

5.教研的成本不同

传统教研活动成本较高。传统教研中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媒介,因此传统教研往往规定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要求参加人必须亲临现场。这样,相关的制约因素就越来越多,诸如经费问题、区域性问题、层次问题等,造成教研层次越高、范围越大,参与的人数就越少,一个学校能有机会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教研活动的教师,恐怕是凤毛麟角。受活动成本的限制,传统教研大多局限于本校或主办单位所辖区域,大多数教师终其职业生涯也难真正有机会走出去到教育发达地区或名校去学习交流。

网络教研成本低。网络教研参与方式多样,各种网络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是免费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交流渠道呈多样性:电子邮件、教育论坛、个人博客、QQ、论坛、个人空间、博客群、QQ群等。能够选择合适的对象,开展一对一的针对性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备课、网络培训、网络主题探究等进行群体交流。一个群体交流平台就是一个阅览室,个人的作品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传播。

6.教研交流的广泛性不同

传统教研存在竞争。传统教研参与者大多都是本单位或者是区域内有千丝万缕利益关联的教师,受各种人为因素干扰较大,有各种顾虑:有的受竞争意识影响,怕别人超过自己,有好的经验不愿与别人共享;有的惧于领导的权威,怕自己的观点与领导的要求不一致,遭到批评;有的认为自己是年轻教师,怕自己的认识看法幼稚肤浅,遭到同行尤其是老教师的耻笑;有的为了维护同事之间的“友谊”,别人的不足不敢说也不愿说,怕说了让人家下不来台,等等。

网络教研交流持续、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网络教研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约,能够畅所欲言。参与人员多而且层次性强,议题广泛,所以网络教研交流持久,可对某一议题展开全面、持久的论述。虽然有些网络平台里大家彼此也比较熟悉,但由于大家处于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们交流的信息也呈现多层次性,可以听到不同的见解。由于有些网络教研平台知名度高,其中有些参与者有很高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布的信息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网络教研存在的不足

1.时效性差

由于大家网络在线时间不一致,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某一专题展开集中讨论,使得某一话题探究的时间跨度较长,这就造成网络教研对点性问题学习、借鉴的功效远大于对专题性问题的探究。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形成有效的分工,难于展开有效而深入的探究,也就很难形成有价值的、呈体系的教研理论。即使那些零星的点性问题,有时也很难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满意的答复。

2.难成体系

由于网络教研对课题的探究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大多时候人们进入网络平台,都是随机的,不可能事先知道有哪些课题论述以及有什么样的命题形式,也就很难使众多的参与者在某一集中的时间段,对某一课题进行集中的剖析阐述,加之网络教研活动的成果难于整理,所以网络教研活动成果难成体系。

3.难于管理

由于网络教研结构松散,里面的成员大多都是以“游客”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得网络教研平台难以组织起有体系的教研活动。虽然人数众多,但彼此大多不太熟知,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对议题探究难以明确分工。由于时间、地域上的差异,使得提案的倡导者有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深入的探究。

4.有技术难度

网络教研需要教师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学会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知道怎样查找互联网中的一些网络教研组织和网络教研平台,了解怎样加入各种群,如何进行链接,怎样发表自己的文章、观点,如何跟帖,等等。这对于一些相对经济发达和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区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偏僻学校、信息技术欠发达的地方,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

三、开展网络教研的措施

1.领导要积极倡导

平时要对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提出要求,搭建网络平台,将教师平时的业务学习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变成可相互交流的开放性网络学习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网络教研形式的检查、评比,也有利于跨组跨学科教师间相互学习、探讨。

(1)弱化以学习笔记记录量的多少来衡量教师业务学习情况的检查方式

检查内容应该包括:教师本人上传的有关教学反思、理论探究学习时的跟帖转帖以及其他形式的有关个人学习内容的网页截图,QQ群内对教学问题探究的截图,个人教学博客的地址等。学校根据这些内容来评价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情况,在业务考核中给予加分,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予奖励。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加入教师创建的网络教研平台,这样不但可以了解教师教研活动情况,还可以同教师一起探究教育教学问题。

(2)学校要积极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教研组建立教研QQ群,作为平时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交流、探究使用,群主可以是主管学科领导或教研组长。学校要提供一些教育科研单位、杂志社或名师工作室创建的教育科研QQ群,要求教师个人或教研组集体申请加入,由于群里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里面不乏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名师,所以探究时所涉猎的主题面广且有一定的深度,能开阔教师视野。学校还可以在本校网站建立教学论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探讨。要求教师个人创建教学博客,邀请校内外的同仁加入,使其成为个人教学成长的平台。

(3)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技能开展培训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组织专人对网络教研平台的搭建、使用进行培训,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传统教研形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上平时对网络兴趣不高,以至于造成网络教研的技能较低。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一方面宣传网络教研的好处,另一方面对他们应低要求、宽管理、勤指导,要从最简单的网络形式开始,让他们逐步认识到网络教研的优势。在网络教研的使用技能上要引导教研组内的年轻教师对老教师尤其是网络知识相对匮乏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扶,成立帮带小组,避免这些教师在日常网络教研活动中被边缘化。

2.提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兴趣

平时有些教师参加活动的功利性太强,喜欢参加一些领导看得见、有实惠的活动,至于活动能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却很少关注,这也是不少教师喜欢参与传统教研的主要原因。

(1)将传统教研活动的部分内容转移到网络教研中进行

例如,每周例行的集体备课活动,就可以安排在某一天的教研组QQ群里进行,领导们也能清楚了解教师们的活动情况。一些小专题的探究活动也可以在学校的论坛里进行,并将成果以回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平时对网络兴趣不大的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来,并扩大网络教研的受众面。

(2)学校要经常开展网络教研的评比活动

比如,优秀个人教育博客的评比,不但比博客制作的精美程度,还要比博文转载、评论的质量以及原创作品在博友中的评价。另外还要定期从教育论坛、QQ群、博客中选出一些精彩的博文,在校内结集出版,对那些质量高有一定见解或选中数量多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3)要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网络教研对教学的实效性

要抓住网络教研实效性、互动性强的特点,让教师们在网络中与名师“零”距离地交流,真切感受到名家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指导,将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随时了解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成果,还能和这些“高不可攀”的专家交上朋友,这样教师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教研上来。

3.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比如,参与远程语音课堂来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可以将教师得意的教学实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指定的地址,参与网上优质课的评选;由上级教研部门牵头邀请名家组建网络工作室,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加入其中,参与课题探究等一系列形式的教研活动。

新课改下网络电子技术 篇4

作为教师, 如果说到备课肯定人人都会, 至于该怎样备课, 也是人人皆知。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经历不同, 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不同, 同是一节课,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备课思路、教学设计, 备出来的课也是五花八门。备课无止境, 同样的内容, 同一个人每次备课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是, 教师很难确定怎样的备课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所以, 对于教师来说, 备课是个老生常谈的课题, 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创新的话题。

一个教师单独备课, 势单力薄, 能力有限、资源有限, 所以教师合作备课应运而生。合作备课成为教师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各展所长、共享智慧的平台。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强项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为别的教师提供借鉴;另一方面, 也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因此它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良策。但是合作备课的组织与安排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仍然要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这在形式上很容易做到, 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不理想。比如, 合作备课的时间长短无法固定, 备课成员只限于同一年级, 或同一学校的数学教师。

现代社会生活中, 网络已成为人们的必需, 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毫无疑问对我们教师备课也产生极大影响。网络中教学资源丰富, 呈现多样, 搜索便捷, 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平台。为了解决合作备课中出现的教师时间紧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 我们可以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借助网络环境, 实施网络合作备课。它为教师们相互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提供了平台, 发挥了同一学科教研组成员的合力, 同时又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最终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让教师真正合作, 共享智慧, 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 是网络合作备课的终极目标。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我认为在教师的合作备课活动中, 是“心态决定一切”。不管什么样的教科研形式, 良好、积极的心态都能激发个体参与活动的生命活力, 纵然没有制度的约束, 个体的智慧活动也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之, 缺乏主动、积极的心理准备, 消极应付集体备课活动, 即使有严厉的制度规定, 也无法激发个体的心智。因此, 教师良好的心态是网络合作备课赢得真实的前提。

网络合作备课的主要途径有很多, 但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教师从单一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向参与网络建设的方向转变。

一、利用QQ备课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 几乎每一个教师都有QQ号, 在闲暇时间也和朋友同事聊天交流。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QQ和学校同事约定时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 研讨教学的难点。甚至可以建立QQ群和其他学校、地方的同行一起在网上讨论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利用这种形式备课没有空间的限制, 可以解决合作备课地点不便的缺点。如果个别教师时间不方便, 不在线上, 其他教师也可以给他留言, 等他有时间及时查看信息。此外, 如果教师在固定的地点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进行讨论交流, 有的教师可能会因为害羞或自尊的原因不愿讲出自己的意见, 怕讲出来觉得尴尬, 这样, 合作备课对他也未能起到实效作用。然而利用QQ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备课, 教师不必面对面, 就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 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教学的疑惑, 进行讨论。

二、利用备课空间、备课博客

数学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备课空间或博客。模块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 体现新课程理念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最显性的特征之一。模块作为数学新课程中教学组织内容的基本单位, 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形成的, 按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是合作备课的主要任务。首先, 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 即一个模块的整体内容对应的课时需要做出相对的时间划分, 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施。其次, 还要根据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确定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式、检测手段、评价方法等。在完成初步备课之后, 把结果放到空间上或自己的博客中, 让大家共同交流讨论。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 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发布到空间、博客中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或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备课方式, 合作的意义已超出我们一般的认识, 任何一个数学教师都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 甚至可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亲密接触”, 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三、利用BBS论坛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 数学教师可以在自己学校的网站上建立BBS论坛, 把它当成数学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式、切磋教学艺术的平台。比如, 当前教师们比较关注合作备课, 在BBS论坛上大家可以讨论交流合作备课陷入了哪些误区;如何走出合作备课的误区;怎样实现有效的合作备课;合作备课“备”什么等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这种方式的备课打破了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的专业壁垒, 实现了“大脑联网, 资源共享”, 体现了数学教师以及同行间教学艺术的追求, 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数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 备课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合作备课也应该不断创新。无论是小组还是个人, 都应具备创新意识, 博取众长, 尝试网络合作备课, 通过收发信息、建立博客、浏览信息栏等方式把合作备课活动变成数学教师科研的新阵地。

摘要:合作备课是教师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 本文作者针对合作备课出现的问题, 认为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环境合作备课, 从而完善和发展合作备课。

新课改下网络电子技术 篇5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所以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市近几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认真把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深刻的研究教材,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要力争把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的做好。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和要求,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课件 >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新课改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篇6

关键词:更新观念;寓教于乐;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38-01

在社会的需求下,计算机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使学生爱学、会学、会用,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更新观念、提高素养

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理念。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引发思考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钻研,从而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老师要把握好尺度,协调好“学”与“玩”之间的关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实践,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我要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现代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在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中,也能不断地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提高教学技能。

二、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教育专家陶行之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讲解短小有益的的故事,增加了学生兴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领悟到了所学知识。也可以将原先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学是一门培养创造力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共同探讨。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对生们严格要求,培养他们正确的操作习惯,也要注意多种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游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技能。在课堂上,我特设一个“我是小老师”环节,让表现突出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在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不可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感到有困难,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在上机练习时,会无意地对计算机进行设置的修改、软件的删除等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正常的,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不能一味批评,让课堂始终处于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三、学生动手、主动实践

信息技术上机辅导教学,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问题情境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信息技术课的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玩纸牌、空当接龙等游戏,使学生在“玩”会了快速用鼠标;我让学生玩“学打字”、“抓小偷”游戏,让学生学会了用键盘。

凭借教材,积极开发好课内资源为学生所用;超越教材,努力创设课外资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还常采用了“小组自学式”的学习形式,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把学生从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形成合作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操作上互相合作,使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顺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内心深处真实的需要,拓宽了学习信息技术的渠道。在每节课的课前抽出几分钟的时间,以各种形式进行打字练习,学生身上有了追赶的目标,打字速度快了,正确率也提高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通过和学生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游戏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玩”中获取更大的收获,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科学的引导小组的骨干成员能很好的把同学组织起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的变化,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进而产生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 教师也应当因材施教,给有能力的同学多布置一些任务,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个人能力,进而带动全班同学的进步。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适应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从教学中发掘富有激发创造性的内在因素,并将它巧妙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杨献洁.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教育问题浅析[J].新课程(上).2013(06)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7

一、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老课程的教学内容无论对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新课程的设置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 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 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 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

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 而是认为他们在小学、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 对我们镇江市的学生来说, 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本着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的目的, 在教学前我们要认真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然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 制定相应的策略, 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从而使这部分弱势群体在教学中得到迅速的提高,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各取所需, 各有所学。

二、新老教学方法并用,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之后,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笔者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新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虽说我们现在实施了新课改, 但并不是抛弃以前课程中所有的东西, 对于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教学中仍有较广泛的应用。如:风采依旧的讲授法 (比喻、演示法) 、深受喜爱的任务驱动法、情景激趣的情景教学法及寓教于乐的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等。

另外, 分层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课改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采用合适的分层式任务驱动方式, 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亲身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 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评价, 让教师反思、提高, 让学生激励成长

对教师而言, 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 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系统的自我反思, 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 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 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反思让教师快速地成长。

对学生而言, 教师要慎重评价学生的每次课堂学习表现, 教师通过真诚的表扬和严格的要求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每节课上, 笔者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又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实行了典范表现、特色表现和进步表现等加分奖励, 并实行了未完成课堂作业、不认真学习等扣分措施。在这些形成性评价工作当中, 笔者充分挖掘并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 委托课代表负责记录课堂学习表现、课堂纪律检查和作业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而笔者则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备课、作业点评及组织实施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和不断改进, 现在, 每节课上, 学生们都渴望自己能得到课堂的加分奖励。一位班干部由于课堂表现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被表扬和奖励加分;一位男生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进行了示范讲解, 获得奖励加分, 此后表现十分积极……

四、新课改中遇到的困难、疑惑

1.教材建设尚需健全

不少教师认为, 目前课改教材宽泛无本, 具体表现在:“多”——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 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一一落实;“杂”——课程内容繁杂, 面面俱到, 但大多浅尝辄止, 重点突出不够, 我们一线教书老师很难有所作为。

2.队伍完善需要过程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和教师聚会上, 教师讨论的最热门话题莫过于工作待遇和课程地位, 信息技术教师总埋怨自己任教的学科在学校里不受重视, 自己如何受冷落, 无法发挥作用, 表露出无奈的惆怅和不服气。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中, 大家关心和讨论的话题更多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学, 怎样落实课标理念。不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开始从当初浑浑噩噩、自艾自怨的泥沼中清醒过来, 表现出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并采取实际行动。然而, 在一番激情拼搏之后, 部分教师还会再度陷入工作的低潮中去, 未来的困惑和迷茫还会时时侵扰他们, 激情也渐渐隐去, 这或许是教师队伍成长中的种种阵痛吧。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篇8

1.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由过去的对计算机的技能要求提升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 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 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少不了交流, 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 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 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 等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自己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学习能力。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 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 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就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我们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 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 将教学目标任务化, 以任务为驱动, 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国庆节去南昌旅游, 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南昌往返车次、南昌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 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 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 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3.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 一管就死”的局面, 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 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 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 按新课程的要求, 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 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 要敢于“放手”, 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 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 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 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 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 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 只能无限地提升, 不断地获取。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 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 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 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 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 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 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讲“文件的下载”时, 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 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有漂亮的图片, 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 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 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 我们要善于发现, 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一些教师在用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 也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 教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 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 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 要上好一堂课, 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 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 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 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 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篇9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消化不了, 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上好信息技术课,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的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过程,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这一步应是非常重要, 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 做好安排, 诸如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 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解答等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 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从预习出发, 引出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都精心准备,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优选教法, 提高教学效率

1. 精心设计课件, 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 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

2. 操作示范, 有效指导

老师示范后, 可以找表现突出的同学到讲台操作演示, 其他学生观察并找出问题, 最后老师点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学生在查错纠错中掌握操作方法。

3. 大量运用比喻, 使知识形象化, 简单化

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词术语很难被学生接受, 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 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能够活起来, 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 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 同时采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中学生普遍存在极强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和条件, 这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新课改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篇10

一、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成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资源的介绍者、提供者。

二、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 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往往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和练。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探索创新,达到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活动的目的。

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1.激 发 学 习 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将教学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给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创设情境,为学生展示新知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指引他们求知探索。如教学生多媒体制作中的“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课前分别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放映设计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学生肯定对后者感兴趣,接着导入要讲授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习更主动。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应体现“还课堂于学生”,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知识和能力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培养,提高信息素质。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 当他们自己摸索一番后, 教师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真正体现主导作用,学生对自己有恰当的定位,就会动起来,进步是自然的事。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鼓 励 学生 动手 训 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单凭课堂讲解远远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精讲”,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较难的知识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让学生掌握要领;还要让学生“多练”,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美育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通过展示比较,学生发现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力更丰富,画面优美,还伴以动画和音乐,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指导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献上最美的祝福。学生做好后,组合在一起进行展示,效果更好。

4.注 重 教 学 评 价

教学评价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传统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而新型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每节课结束前,将学生的作业挑选出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上交的网页作品的评价,在评价中激励学生个性发展。还可以学生评价学生,学会互相欣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语言,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动力。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评价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关心学生个性;既要关心结果,又要关心过程。

上一篇:霜冻防御下一篇:初中英语听力测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