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小学已得到普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作为前沿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迅速掀起了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随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难以解决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使我们无奈,发人深思。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简单的计算机课程或微机课。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开始有效整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巨大影响。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明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与以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很大的区别。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领悟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以便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转变观念,引导主动学习

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

吸取精髓,探索教学方法

转变师生互动模式 新课改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意味着课程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研究课程、丰富课程、创设富有人性化课程的过程。

此外,为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分组,形成组内互相帮助、组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学习模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比、赶、超”的竞争意识;既共享了信息和资源,又共同分担了学习责任,长期以往,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利用特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课或上机课,而是一门要了解社会信息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性的课程,必须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效地融合,让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很多软件,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兴趣空间。此外,这些软件的更新速度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其他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有效整合拓宽学生知识面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加快教学活动的推进与变革、形成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更多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再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是要作为基本的知识载体,通过主动搜集、分析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合理分配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情境的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关键部分需要予以重视,导入的时间安排一般为1-2分钟,这样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也不会因为情境的真实性而沉溺其中,影响教学的持续性。教学情境创设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只要能最大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吸引其注意力,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即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监督和指导,针对性讲解。这样,学生成为课堂讲练阶段的主体,教师则作为学习的监督和指导者,课堂秩序有条不紊进行,学习效果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及时反馈,促进教学最优化 课堂讨论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反馈一激励”的过程。这种“反馈一激励”机制会促进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加工吸收。学生遇到与自己知识结构或经验不同的新知识,就会出现学习阻塞的情况,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促进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这种机制不断重复,学习者便能获得新知识和不同的学习思路。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有待继续探索的工作。中小学教师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践促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挑起“新课改”重任的“大梁”。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全面实现我国教育的信息化。

【资助项目:石河子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项目《信息技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编号:XLYY201309);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编号:JG-2012-001)】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作者:王福 刘红玲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2:

浅尝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味瓶”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小学已得到普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作为前沿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迅速掀起了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随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难以解决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使我们无奈,发人深思。

【关键词】 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问题;认识

一、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

可以说,学校的多数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处在不懂、不闻、不问的状态,而班主任、主科教师虽然没抢占信息技术课,但是态度很明了,课爱怎么上都好,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这种课不就是玩吗?而这一科不参加升学,没什么好学的!于是,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也考电脑。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这是否通过考试就能解决根本问题?信息技术教师无从知晓。

二、信息技术教育不用信息技术

我们在教学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师并没有使用信息技术来教。还是把信息技术学科当成为其他学科来教!有些老师会认为,我在电脑房上课,我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下面操作,这难道不是在用信息技术吗?但这根本就不叫使用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并不是平时所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本质是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很多老师却把它上成为计算机操作培训。这就是一种偏差。前面有一位老师说,信息技术课不应该做课件,否则就是走入了误区(这是我理解的意思)。我想有这种思想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走进了误区!我们一直提倡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也说要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整合基础学科内容,但却忽略了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多少信息素养?多少操作是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的?多少操作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做了多少?我们能给学生些什么任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应该考虑一下!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技术素养:简单地说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组织的界定:学习技能+21世纪工具=技术素养。可见:信息技术素养并不是技能问题。让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在用技术素养做什么:字处理/电子表单、Internet搜索、问题解决/分析数据、操练、CD-ROM研究、多媒体投影、图片呈现、示范/模拟、与专家联系。不要还是用旧的教学模式来套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了!我想这样下去你肯定会被淘汰,不是信息技术学科淘汰你就是网络时代淘汰你了!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应用这个技能于学习生活之中的习惯”既然是教学根本任务,可见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学习,那么为什么不从本学科做起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更应该关注和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向有问题

曾经有位校长大胆指出:在“整合”方面,我们还没有能找到正确的出路,或者说,我们的预设本来就有问题,信息技术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校教育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是班级容量很大的班级集体授课制,这是一种效率优先的非个性化的授课形式,与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之间有着许多的不相容,以目前的信息技术软硬性水平和教学现状,对“整合”寄予过大的希望还不太现实,我们不妨理性一点,为了一堂整合课,往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精力,“杀鸡用了宰牛刀”是不必要的。多媒体进入课堂,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隐忧:老师们挖空心思用最直观、最形象的画面推到学生面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由于多媒体介入而产生的教学“低幼化”倾向,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人们可以被梁衡的文字震撼,他的文字被我们转化成的声像,果真能再现梁衡笔下的美境和作者的感情?从这方面看,似乎又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甚至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不应该在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而是在适当的学科、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条件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

四、难以实现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初中信息技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结构。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而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三个课程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就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建构出的个性意义)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从而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五、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解决方法:适当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展,一定要在小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件、软件的发展状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比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中,初中部分我加入了机器的组装、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目前主板等硬件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几台旧机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装机的快乐!再如:有几节课讲了拓展性的下载工具的使用,学生很感兴趣,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这样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

六、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国庆节去海南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海南往返车次、海南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七、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有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八、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一些教师在用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Lenox,MaryF.和MichaelL.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论坛.

[4]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5]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8

作者:梁永双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使高中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字 终身教育;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因材施教;培养能力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因此,探索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对教学方式作的一些思考:

一、明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特别是高速开展的信息社会,学习将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调整本人的学问构造才能在一日千里的将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于社会的首要条件。因此,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为目标,并能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具有可持续开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

三、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采用愉悦式教学,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由于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再者,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的指导和最佳的发展。而在课堂上,我们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供学生选择,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或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1.根據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方案

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用优略差详、分层任务、小组互助、分层评价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布置课堂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同学之间互补指导和交流,之后再学生间、小组间、师生间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通过“请小老师”法,让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的组长就是小老师,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在帮助别的同学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在原本觉得索然无味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有成就感。

3.挑选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教学内容

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能很快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另外加做选做作业,一方面可以让这些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避免出现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的情况,完成作业后还增加他们的自豪感,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4.借助兴趣的帮助帮学生寻求适合自个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使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课堂评价,所以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成果大都不能轮到学生自己来说话。如此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评价标准应是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是实现再一次进步的基石。如何正确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进行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合理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

6.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邬志辉.王克胜.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教育,2007(3):38-39.

[2]韩忠强,王世军,董玉琦.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61-66.

[3]俞国良等.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作者:叶露

上一篇:职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论文下一篇:教育公平主要内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