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网络新闻传播

2024-05-04

新课改网络新闻传播(精选五篇)

新课改网络新闻传播 篇1

(一)海量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利用网络将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手机传达给用户,利用手机的彩信及上网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新闻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 让人们从手机上就能方便和直观的了解到所需的信息。

(二)快捷化的新媒体传播。快速传播是新媒体传播中特有的优势,时效性非常强,不受时间限制。从目前来看,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等都是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有的则是通过手机新闻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及知晓。手机及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减少了很多的程序,有时还可以观看现场直播,所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三)自主性的新媒体传播。人们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来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及看法,快速的将新闻进行传播。 以往的新闻是通过记者采访及编辑,再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所生成的,这种方式具有严重的引导性及倾向性,让人们非常排斥。而新媒体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报道都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四)平民化的传播主体。新媒体的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推动,这些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只是新闻消费者的位置,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人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控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发、自主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能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化。

(五)虚假性的新媒体传播。其实,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是有一定的虚假性存在的,这也是发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媒体传播中,主体有着较强的“平民化”及“草根性”特点,但发布者的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由于新闻报道是通过手机及网络,没有进行相关把关,所以新闻质量基本上没有保障,而网络中的很多匿名新闻更是滋长了不正之风。因此,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新闻只能是激发人们一时的好奇心理,而新闻本身是否真实其实是没有保障的,让新闻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新闻传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环境非常的复杂。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互联网的直接影响,以往的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者有所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信息能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的谨慎,新闻传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让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及改变,这是要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快,同时也让集团与外部间的距离得到缩短。新闻传播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对新闻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快速更新是新网络媒体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这也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改变网络媒体形式时, 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量得到了增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 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进行整合处理,再通过多媒体完成传播,让多媒体资料实现真正的网络传播。因此,增大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让传播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更广的新闻线索来源。新闻信息来源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报社对员工进行了解时有了很多的途径,不断创新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及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中。这对新闻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员工要能对集团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更新, 正确及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判断。新闻传播中,新闻人可以建立起能反应民意及心声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人们所关注的是什么,工作者能更好的处理不同的素材,能有效的找寻出有价直的新闻线索。

(四)严格的新闻写作要求。从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 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让信息传播效率有所提高。在集团企业中,信息流通可以说量非常大,选择合理的目标信息至关重要。 人们通常在选择信息时都是泛读,这才能更快的获取目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新闻写作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完成编写,新闻内容要言简意赅,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 增强新闻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人员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内容精简、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通俗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轻松的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三、结语

传统的媒体可以说是依靠纸质来进行新闻传播的,新媒体完全打破了这种形式,将全新的动态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群体有所拓展。集团内部也受到新闻传播的影响, 丰富了工作者的日常生活,让其精神生活在质量上也得到了提高, 让集团文化能在世界范围中得到有效传播,让企业建立起极好的社会形象。

摘要:我国的经济一直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要也是逐渐增大。在这种高信息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新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社会中,新闻媒体有着很高的地位,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对社会来说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原因探析 篇2

【关键词】网络新闻 失真原因 措施

网络新闻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引发了信息领域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新闻不仅快速、便捷,而且信息含量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各种虚假报道层出不穷,网络新闻失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受众对新闻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探究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原因,对于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确保受众的信任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现象

无论是传统新闻还是网络新闻,真实性都是其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人们看新闻,是为了了解事情真相和始末,但是据《新闻记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新闻媒体中,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最低,每年的十大虚假新闻榜中,至少有一半的虚假新闻最初来自网络,而榜上有名的所有虚假新闻将无一例外地会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网络媒体成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像2013年最典型的以“长春老人菜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1人施救”为标题的一则新闻,这则新闻由《新文化报》报道,新闻一经发出便引起了轰动,178:1的比例引发网民发出“人情冷漠、世风日下”的感慨,甚至很多其它媒体未经调查就相继进行转播。后来经过《人工日报》以及新华网等媒体的调查,证实这是一则虚假新闻,视频是经过剪辑处理后再被放到网上的。而《新文化报》的本意是为了将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与冷漠的行人进行鲜明对比,以此来炒作“白衣女子”,并策划了找寻“白衣女子”的新闻。由此可见,炒作之心使其违背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出虚假报道吸引眼球。类似这种虚假报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像“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獲700万拆迁补偿”、“铁道部谋划册立三大集团”等等,各种网络新闻混淆视听,让人难辨真伪,容易引起社会混乱。

二、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媒体间恶意竞争导致

有人把我国网络媒体戏称为“复制和粘贴”,实际上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很

多网络媒体为了片面追求时效性,往往将道听途说的信息稍加编辑便发布到网上,以抢占先机,聚集人气;甚至有的媒体对于其它网站的报道不去调查和证实,而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进行二次转载,像上文提到的“老人晕倒”事件,很多媒体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进行相继转播,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知名度。这些媒体既没有对事情进行全面调查,也没有对制作环节进行严格监督,或者断章取义,或者有头无尾,媒体间的恶意竞争导致虚假报道屡禁不止。

(二)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新闻传播主体比传统媒体要广泛得多,任何网民都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传播主体。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专职新闻从业人员,有的是一般网民,由于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和道德水平高低有别,使得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传播网络新闻时,很多网民由于缺乏新闻专业的基本素养,在匿名信息的掩盖下往往带着个人泄愤情绪,利用网络媒体随便发表个人言论;而有些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节省时间,不进行深入调查,就将并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稿子直接进行编辑和发布,甚至有的人在制作新闻时夹杂着个人思想,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看法有失偏颇,不具有权威性,容易给人以虚假感,严重影响新闻的公信力。

(三)追究查处和监管力度不够

林林总总的网络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不够。像上文提到的“深圳最美女孩给乞丐老人喂饭”事件的始作俑者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郑小红,以传播正能量为借口,最后以发布一条简单的“致歉声明”草草收场。对于虚假新闻,很多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没有产生很恶劣的社会影响或者影响不大,无伤大雅,不必认真追究,而对于影响稍微重大的虚假新闻,也只是仅仅以“道歉”或者“声明”的形式进行处理。

三、维护网络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建议措施

(一)网络媒体角度: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作为网络媒体,单纯依靠虚假炒作来提高点击率,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保住知名度,相反,在真相被揭露时受到的打击将会更加惨重,多年打造的信誉有可能就会毁于一旦。因此,要真正提高网络媒体知名度和点击率,必须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规范审核程序,对从业人员进行合规教育,立志打造出品牌网站。而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按照要求严格审稿,在发布信息时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任何时候都不夹带个人情绪,让事实说话,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二)网民角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网民既是网络新闻的受众,同时又是网络新闻的传播者。作为普通网民,应充分意识到传播虚假新闻的危害性,不仅会引起受众的不满,而且长期下去最终会影响到自己的言论自由。由于网民的双重身份,因此一方面应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刻意跟风转载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为建设和谐网络贡献力量。

(三)政府角度:加大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近些年,为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法制建设,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列的管理条例,但是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这些规定远远赶不上其发展速度,并且由于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在执行时仍然存在漏洞,监管力度不够。因此为有效防止网络虚假信息,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执行力度,坚持走依法治网的道路,对于虚假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要加强惩处力度,不可不了了之,而应作出相应的惩罚,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总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以事实说话,否则就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有违其历史使命。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措施,坚持以法治网的道路,同时更需要广大新闻媒体和我们网民的共同维护。

参考文献:

[1]惠延琴.对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现象的思考[J]. 新闻研究导刊,2014,14:31+33.

新课改网络新闻传播 篇3

一、网络反腐模式的类型

广义的网络反腐包括:对社会腐败现象以及已经侦破的腐败个案报道和评论;狭义的网络反腐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 隐私曝光型

这种类型表现为网民诉诸新闻的范式, 通过发帖, 形成热点, 以新闻的范式, 举报人往往是当事人或污点证人, 如小三倒戈反腐, 小姐反腐, 老婆反腐等等;曝光腐败分子的隐私性信息和腐败, 制造公众舆论, 进而引起社会正式反腐败机构的注意和重视, 如广西来宾市前烟草局长因被当事人的丈夫以《烟草局长的香艳日记》曝光最终被查处。

(二) 人肉搜索型

通过网络联网的无限连接, 发动网民, 形成现实人际关系与网络人际关系的互动, 在事实线索的链条中, 接续拓展, 最终发觉真相, 如因抽“天价烟”被网民称作“最牛房产局长”的原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的落马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三) 政府推动型

如果说前两中网络反腐一般多为网民个人行动的话, 政府推动型网络反腐则表现为政府有组织的策划, 通过网络渠道将现实反腐行为与反腐媒介行为结合到一起, 其典型是网络反腐株洲模式。株洲市纪委成立网络反腐倡廉领导小组成立, 由纪委书记任组长, 下面由办公室、信访室和调研法规室三个部门组成。网民反映的不便公开需要保密的问题, 都可以直接给纪委书记和市纪委设立的官方网名“株洲纪检监察信访”发论坛消息, 或者发送电子邮件, 信访举报邮箱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处理, 纳入正常的信访件处理程序。并制定《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关于建立株洲市纪委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试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将这种机制制度化[3]

(四) 传统正式机构反腐败网络化型

这种模式多见于作为党和政府以及司法机构贯彻近年来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种措施, 公布有关机构的职能、电话等, 将网络作为接受举报信息接受平台, 除了诉诸的媒介有所区别外, 在运作机制上与传统的信件举报和上访举报反腐败并无实质区别。

(五) 民间网络组织专门型

这种模式由私人或民间组织通过成立专门的反腐网站受理举报, 展开网络或现实调查反腐败。如2004年6月, 被人称为“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的李新德, 在自己创建的“中国舆论监督网”上贴出《下跪的副市长——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丑行录》, 详述了李信涉嫌贪污、受贿、绑架、故意伤害等违法违纪行为, 还附有数张李信向举报人李玉春下跪的照片。检察机关介入查实后, 李信最终受到法律制裁。[4]

当然, 上述分类会出现某种交叉, 如作为当前网络反腐主流的诉诸新闻范式型与民间网络组织专门型往往会出现相当程度的融合;需要指出的是, 政府推动型网络反腐和传统反腐败网络化型, 在笔者看来, 实际上属于新媒体时代党和政府反腐败信息渠道的网络化;网络反腐的主导机制是通过网络媒体设置腐败舆论议程, 诉诸新闻范式, 激发公众广泛参与, 揭露腐败事实, 引发舆论漩涡, 最终, 引起社会正式反腐败机构的注意和重视, 将案件纳入党政纪或司法正式处理程序, 它的互动性、媒介范式的叙事架构、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使它既区别于传统的舆论监督, 又有别于社会正式机构反腐败。网络反腐的兴起与正式反腐的失灵、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公开以及民主化的提升、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增多等因素友哲密切的关系。

二、网络反腐败的程式与机理

在笔者看来, 网络反腐与传统的社会正式机构 (纪检、检察及检察院) 反腐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案件信息的传播网络渠道而在于, 案件事实传播、发现、建构的程序和范式。

在传统的反腐模式中, 举报人和正式反腐组织之间的信息流动,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 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信息传播是单向的, 举报人和社会正式反腐机构之间是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 往往举报信件会石沉大海;二是反馈时间长, 传统反腐主要靠信件往来, 同时, 还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令人焦虑而丧失信心;三是在传统的反腐模式中, 举报人往往要被做笔录、访谈等面对面, 举报人担心被打击报复, 因此具有“打不着狐狸, 惹一身骚”的心理负担;而网络反腐所具有传播的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迅捷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匿名性、成本低廉性、易接近性等特点, 通过诉诸舆论, 设置反腐议程, 形成网络民意压力有力地促进了反腐败的力度, 成为近年公众参与反腐败的重要方式。

网络传播的模式从旧媒体时代单一的线性传播转向多点式互动发散式传播;当然,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传统传播理论的完全失效, 网络反腐要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往往要诉诸传播两级传播的意见领袖, 只不过它可能是如天涯、猫扑等著名的网站, 也可能是个人的博客或微博。

网络反腐败的事实建构与发现通常经由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当事人一方以文字和音像资料的形式网络曝光;二是传统的新闻调查的形式;三是发挥网民的人肉搜索方式。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 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新闻生产方式被简约化了, 传者与受众合二为一, 媒介内部的岗位分工与相互制约消解了, 初始新闻材料与终极的新闻产品的文化工业流程被省略了;事实的建构主体从传统的新闻作者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大众化转变;事实的建构处于变动不居的、开放的网络环境之中, 在很多情形下, 它是通过质疑、批评等开放的形式在媒介环境中与受众共同建构的。

网络反腐败的程式与机理基本有以下两种模式:1.曝光腐败事件→议程设置→形成舆论→权威机构关注→介入腐败处理;2.报道腐败事件线索→议程设置→形成舆论→让人肉搜索建构事实→权威机构关注→介入腐败处理。网络反腐的强制力是通过两者通过两种制裁方式来实现的:一是正式的党政纪、法律制裁;二是舆论制裁;这里网路对腐败案件的议程设置是网路反腐发挥功能的最关键的一环。

按照罗杰斯和迪林的差异化议程设置模式, 可以区分出媒介议程 (即媒体内容在关注各种问题和事件时显示出的不同轻重次序) ;公众议程 (即公众对各种问题的意见和了解程度是哪个的不同强度) ;政策议程 (即政治家们考虑的问题和对策) 。三者之间互动关系表现为, 1.大众传媒影响公众议程;2.由于政治家们试图对选民的期望做出反应, 公众议程 (即民意) 影响政策议程;3.因为政治家们将媒体当做民意的指南, 媒体议程对政策议程也有独立的直接影响;4.在某些问题上, 政策议程对媒体议程有直接和强大的影响;5.媒体议程直接受到许多来源和“现实世界事件”的影响。[5]

但是, 不得不指出的是, 罗杰斯和迪林的理论提出的时间是1987年, 那是一个传统媒体的时代, 差异化议程设置模式来解释当下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 以及我国公有制媒介体制, 捉襟见肘和抵牾指出是在所难免的;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泛记者的时代, 人人都是受众, 人人又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把关人, 传统的编辑部的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收到空前的挑战;新媒体时代, 受众的媒体把控和接近能力日益增强, 网络反腐败初始议程设置会发生分化议程与转化议程, 当事人议程与媒体介入后的议程会发生变异, 如在“我的爸爸是李刚”那起河北大学的交通肇事案件中, 公众舆论的议程设置在后期, 竟然转向了对李刚的房产问题的怀疑上, 这与传统媒体对腐败案件的舆论监督议程设置相对固定有很大不同, 也因之, 网络反腐败可能引发更为广泛的舆论漩涡。

三、能与不能:网络反腐新闻范式的意义与局限

网络民间反腐败打破了传统媒介体制之下的媒介等级制度, 和媒体不能监督同级政府的体制, 突破了传统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瓶颈。同时, 也表明了新媒体时代一种新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权利救济渠道的形成, 因为“如果特殊利益集团对于传统的政治渠道和行为模式丧失信心时, 则有可能诉诸较为极端的方式来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6]网络反腐的传播逻辑与新闻范式, 正是在传统正式机构反腐机制的罅隙和新媒介时代公民对网络媒介的接近和使用空前便宜的媒介与反腐制度生态环境中蔚然勃兴的。

新闻范式或称新闻框架是指通过对信息的新闻价值的选择、以新闻框架进行文本化表述, 进而形成媒介的议程设置;框架 (frame) 是指对社会知识与经验所进行的建构。媒介的框架就是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述的符码。[7]

任何范式都是有局限性的, 它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因素, 这是事物辩证法的本性所决定的, 也因之, 范式的否弃、转换与超越成为必要。网络反腐新闻范式的问题与局限包括新闻范式本身的问题与局限以及与新闻范式有关的问题与局限。

(一) 暴露的腐败与被遮蔽的腐败

新闻即选择,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新闻选择就是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筛选、比较、鉴别、取舍及处理。[8]这种选择显然与正式反腐机构的立案与定案对事实的选择与认定的标准和程序是迥然有别的, 新闻选择的标准是新闻性, 正式反腐机构选择按键的标准时违法违纪构成要件, 这就会形成网络反腐与社会正式反腐机构反腐的冲突。

腐败的含义与类型非常丰富, 但是, 网络反腐的新闻范式觉得了它跳不出传统的金钱、女人和暴力的媒介文化母题, 如广东茂名市副市长陈亚春被记者情妇将其在宾馆内的艳照在网上流传, 最终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纪委审查。[9]《安徽宿州一官员遭小三发帖举报裸照被公布》等等, 这导致一些没有新闻效应的腐败案件得不到处理。

(二) 新闻范式的事实建构有别于法律真实

网络反腐的舆论审判它所赖以存在的事实基础由于是以新闻范式来架构的, 并且缺乏传统大众传媒的编辑部把关过滤系统, 因此, 它往往缺乏客观性;又由于作为网络反腐调查手段的人肉搜索的方式, 往往侵犯隐私权、名誉权, 因此注定它与社会正式机构反腐所遵循的正当法律程序所倡导的价值是相悖的;从思维方式上看, 网络反腐对事实的认定很多是建立在“网络推定”之上的, 这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的推定, 迥然有别于在正当程序的规约和当事人的主体性参与之下, 基于理性辩论基础上的法律论证与推理。

不仅新闻范式本身对事实的建构影响事实的客观性, 而且, 网络反腐败在很多情形下是由当事人曝光的, 当事人的“当局者迷”的利益纠葛性, 使他对事实的叙事很难摆脱主观性和自我指向性。

(三) 新闻正义的报应性难以反映法的价值精神全貌

社会正式机构反腐是正当程序下的法律适用过程, 而网络反腐是诉诸“礼仪浓缩” (ritual condensation) 日常道德话语与法律话语交织的话语实践过程, “礼仪浓缩”是网络反腐赢得公众舆论的必经路径;所谓“礼仪浓缩”, 它是一种文化推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抽象的观念、神话等以某种浓缩的形式被投射给外在世界, 通过这种形式他们才能得到检验与修改或肯定与赞美;而所谓投射就是将它们展现在礼仪之中, 这种礼仪可使抽象的概念以具体而主动的方式被把握。”[10]社会正式机构对腐败案件的定性是案件事实与法律要件的符合性的判断过程, 而法律是抽象而复杂的, 法言法语有别于日常生活用语, 而大众传播的对象大众性决定了新闻话语的通俗性, 因此, 新闻话语伤害法律语言的精确性和精密性在所难免;在我国这样的传统人治国家, 法治作为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往往会表现出水土不服, 作为大众文化的生产的制度性组织与程式, 他所输出的新闻正义在涉及腐败犯罪的惩处上所输出的也只是民间大众简单的罪行对应的报应正义, 难以反映刑罚价值的复杂性。

(四) 网络反腐舆论的非理性化

由于网络反腐败的事实建构式诉诸新闻范式再现的, 网络舆论将会出现情绪化、从众化等非理性色彩, 而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的利益推动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非理性程度, 民意难辨真伪, 极大地影响干扰了腐败案件的定罪和量刑的公正性。

(五) 仇官与窥视的媒介欢宴:网络反腐的娱乐化

如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杨枫腐败案件被查处, 诸如题为《安徽宣城原市委副书记用MBA知识管理情妇团队》、《“首席情妇”反戈一击》[11]的娱乐化报道被媒介大量转摘, 津津乐道, 尽管宣泄了仇官的快感、满足了窥视的快感, 然而在娱乐中腐败案件本身的法律解读和警示意义却被冲淡。

(六) 舆论制裁的牵连性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的共通性使人际关系网络随着互联网无限延伸, 对某个人的舆论负面评价, 会殃及他的众多亲友, 而且, 由于网络的储存和下载功能, 舆论制裁的牵连性日益突出, 给无辜的当事人亲友造成不应有的痛苦, 有悖于罚责相适应的公平原则。

(七) 影响正式反腐败机构的侦查计划

尽管从侦查的模式上讲, 有秘密侦查和公开侦查之分, 由于网络反复的公开性和公众参与性, 会导致腐败案件秘密的泄露, 使得案件当事人的反侦察能力增强, 打草惊蛇, 进而打乱正式反腐败机构的侦查计划, 影响案件的查处;

无论从新闻文本的内容和话语的意识形态分析, 还是从媒介产品生产的新闻范式来分析, 抑或是媒介资本的控制性以及受众、广告市场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的制约来分析, 诉诸新闻范式的网络反腐都不可是完全客观和独立的。

作为新闻范式的网络反腐的利弊相生表明它的悖论性质:一方面如果不诉诸新闻范式, 某些腐败案件可能无法引起公众的注意, 因而影响到案件的查处;另一方面, 如果诉诸新闻范式进行网络传播, 往往使事实受到放大与扭曲;诉诸新闻范式的网络反复的兴起, 也暴露出现行正式反复机制的在一些地方的运行失灵;长期以来的一些地方官官相护, 举报信件的石沉大海, 网络反腐使腐败暴露在阳光之下, 接受公众的监督, 是正式机构反腐的主要补充;单纯依赖网络反腐其效果是有限的, 网络反腐是正式反腐的必要补充渠道和可选择路径。

四、网络反腐新闻范式的转换与超越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说, 尽管我国与西方的新闻标准不仅一样, 但是, 新闻范式的内生缺陷是无法回避的, “媒体通过误解、敏感化、戏剧化、升级的四个阶段的叙述所形成的对最初问题的解说不断强调了行为的异常, 进而凸现固定成见的正确性。”[12]新闻传播学发展史表明, 从调查性新闻到解释性新闻、精确新闻, 再到新新闻主义, 新闻理念的每一次嬗变都抽满了对新闻范式自身的客观性和专业主义的反诘与追问, 对诉诸新闻范式的网络反腐, 我们有必要保持警觉的理性批判态度。

张爱玲说过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 上面爬满了虱子”, 隐喻美好事物的利弊相生, 网络反腐也像像一件华美的袍子, 爬满了虱子, 只要我们把虱子抖落掉, 袍子还是华美的袍子。新媒体时代应当怎样进行网络反腐?这涉及到网络反腐新闻范式的超越于转换问题。“所谓科学革命就是用新的、进步的范式和理论战胜或取代旧的、落后的范式和理论, 它不仅是破坏同时也是建设, 是破坏与建设的统一。”[1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发表讲话时强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14]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广电、移动通讯、互联网的三网合一, 个体作为传媒的主角日益凸显, 网络反腐势必迎来新一轮狂潮;应当理性地认识到, 新闻范式的信息传播, 并非是信息传播的唯一样态;网络反腐败不可能取代现实的正式机构反腐败, 它只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方式, 从制度和媒介生态系统的宏观框架中观照网络反腐。

一、从理论上来说, 要树立言论和行为的二元分类的立场。美国学者认为:“言论和行动的区分却是理解第一修正案保护范围的关键所在。”言论——行动的两分法, 是以假设言论或者信息交流都第一修正案的完全保护为前提的, 但有时, 行动也会带有信息交流或表达的性质, 如果这种特定的行为在本质上属于信息交流, 那么他或许就可被视作象征性言论, 进而享有第一修正案的完全保护[15]作为表达自由法律保障的理论基础, 在各国司法上首先是以言论和行为二元分类为前提的, 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在于, 我们应当对言论和行为区别对待, 充分考虑到言论的属性和价值, 而不是将言论和其他行为一样同样看待, 进而, 对人类的思想和表达采取更为宽容的法律和政策;然而, 这样的问题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表达自由是宪政的条件和基础;当前, 对于网络反腐败的舆论进行“事件化”处理模式反应了言论和行为一元论的弊端;

二、从媒介的角度来说, 要呼唤媒介的社会责任, 严守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遏制新闻的娱乐化以及新家信息,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应当回归, 从而释缓新闻范式的负效应;同时, 传统媒体应当积极与新媒体合作, 共同推进网络反腐;

三、就公众来说, 应当提升法律素养和媒介素养。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与信仰、规范知识、法律技艺等, 媒介素养包括批判性的媒介与信息传播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伦理规范的养成能力等;

四、就社会控制机构和体制而言, 克服网络反复新闻范式的负效应从媒介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的角度, 从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伦理与法律规范, 去消解问题, 充分考虑到表达自由的第一性价值和积极意义和功能, 而不是机械地采用应对现实违法行为的方式生硬地处理问题;

五、完善网络反腐的国际协作。

腐败是世界性问题, 互联网具有无国界性, 随着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 腐败跨国犯罪形式日益多样, 贪官外逃形势严峻, 加强反腐的国际协作是在必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应当“铭记预防和根除腐败是所有各国的责任, 而且各国应当相互合作, 同时应当有公共部门以外的个人和团体的支持和参与, 例如民间社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这样, 这方面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我国已于2005年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应当建立和完善利用网络反腐实现国际与区际反腐协作机制。

摘要:诉诸新闻范式是网络反腐发挥其积极功能的重要机理;然而, 它在事实的建构上因有别于社会正式机构反腐基于正当程序的法律真实的发现和适用而有失客观, 并呈现出娱乐化倾向;在议程设置这种范式会遮蔽某些不具备新闻价值的腐败案件, 在手段上往往会伤害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网络反腐的新闻范式内生的缺欠的消解, 需要从理论上、媒介传播生态以及社会控制体系和反腐国际合作等系统视角进行范式的转换和超越。

论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篇4

一、网络新闻来源

(一) 网络自采

很多大型网站都有自己的报道团队, 有自己的媒体记者, 网络记者会给网站提供原创的新闻资讯。网络记者多是年轻面孔, 相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来说, 缺少一定新闻经验, 网络记者社会影响力也明显低于传统媒体记者。网民很少知道有哪些是网络知名记者, 这也间接证明网络自采能力有限, 影响力有限, 很多网络记者是由传统媒体记者兼职, 可以预期的是, 网络记者将成为新闻记者里极受注目的一个群体, 网络自采新闻也将追求独家和原创。

(二) 网络编辑

很多网站的重头新闻不是出自网站原创, 而是转载, 或者由网络编辑对其他媒体新闻进行搜集整理, 然后在网站上发布。网络编辑经常从各大报纸各大网站转载新闻, 有的做成专题形式, 或者添加链接和相关主题报道。对于一些重大新闻, 各个门户网站只能转载新华网的消息。网站的原创动力不足既有新闻环境的原因, 也与各个网站节省成本投入有关。

(三) 网民发布

网民是网络新闻的重要推手, 很多网络新闻由网民发布。网民及时而广泛的参与是网络新闻优于报纸、广播、电视的地方。网络的传播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网民的参与度。网民是受众, 同时也是潜在的新闻传播者。

二、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一) 来源广泛

新闻网站可以从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转载新闻, 任何新闻只要能被数字化为电子文本, 就可以转化为网络新闻。另外, 多数网络新闻平台是开放的, 在新闻网站自身提供大量新闻的同时, 网民也在源源不断地上传新闻, 同时伴有评论。

(二) 更新快速

网络新闻平台就像快餐店, 不断有新闻呈现, 又不断有新闻下沉, 海量信息不断经受着大浪淘沙, 更新快速是网络新闻的一大特点。如果一个新闻网站不能及时更新新闻, 那么就会造成网民的大量流失。一个新闻网站上的网络新闻更新速度的快慢, 将决定其竞争和生存的能力。

(三) 真假共存

网络新闻审核不像其他媒体要经过三级审核, 网民发出的新闻往往未经任何审核就进入传播渠道。网民身份的相对隐蔽, 甚至使新闻造假成为一种诱惑。另外, 如果没有造成恶劣影响, 没有部门和个人的追究, 即制有人制造了虚假新闻, 一般也不会被追究。在网络新闻的汪洋大海里, 难免真假共存, 这也是新闻发布相对自由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四) 影响广泛

网络新闻一旦在几个大的知名网站发布, 就会产生广泛影响力, 如果网民再大量转载和评论, 影响就会愈加广泛。网络新闻可以汇聚网络民意, 形成巨大的网络声音。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网络新闻的影响将愈加广泛, 影响力也将不断增大。

三、网络新闻受众特点

(一) 年轻化

网络新闻受众相对来说比较年轻, 很多年岁大的人如果不是出于职业需要和职业特点很少上网。年轻人外向化的特点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现代交流模式, 年轻人还容易接受现代科技, 接受网络上不断兴起的交流新形式。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传播平台、技术手段都在不断更新变化, 对于这些新事物年轻人更快和更乐于去接受。

(二) 城市化

虽然网民当中也有很多是农民, 但纯粹以农为生又上网的网名并不多。无论本就是城市居民还是进城务工和学习的农村居民, 其选择和向往的生活方式基本已经城市化, 所以城市化是网络新闻受众的一大特点。

(三) 大众化

上网不同于上高尔夫球场, 上网门槛比较低, 普通民众都可以上网, 上网就像普通百姓看电视, 已经成了很平民化的行为。网络新闻受众的大众化和网络媒体普及的大众化直接相关, 也与新闻本身的大众化有关。

(四) 被动化

虽然网络新闻具有广泛影响力, 各大网站也主打新闻, 但很多网民是被动接受新闻, 主动去寻找和接受新闻信息的网民是少数, 更多网民是在游戏、聊天、看影视剧之余了解新闻。网络新闻受众的被动化还表现在很多网民只看新闻, 不参与评论和上传新闻。

四、网络新闻传播现状

(一) 关注比例:男性网民高于女性网民

在对网络新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上, 男性网民要高于女性网民, 这与男性喜欢关注和讨论政治、经济和社会话题有关。无论是关注新闻、发布新闻, 还是评论新闻, 男性网民都比女性网民更积极, 在网络新闻接受领域, 男性网民所占比例高于女性。

(二) 接受心态:网民大多浮躁无耐心

很多网民浏览新闻只看标题, 忽略正文, 即使读新闻正文, 也经常是快速浏览, 甚至是走马观花, 这可以从新闻评论当中看出来。很多网民没有详细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就匆忙评论, 甚至谩骂攻击, 这与网民在新闻接受上的浮躁心态有很大关系。

(三) 网络围观:数字时代诞生新看客

网络新闻传播就如同现实中看客围观失火、打架、车祸, 网民或嘲笑, 或批评, 或谩骂, 网络新闻不断给网民提供围观世态万象的机会。随着传媒业的发展, 民众围观经历了从大街到电视、从电视到网络的过程。

(四) 评论互动:声音多元与百家争鸣

网络新闻声音比传统媒体多元, 这主要得益于网络新闻发布和评论的相对自由宽松, 以及诸多网民的广泛参与。另外, 很多网站, 尤其博客、空间会有意设置不同的声音, 以利于形成多元争鸣的局面。

结语

网络新闻是新闻的一个分支, 网络新闻必将遵循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同时, 网络的独特传播介质也塑造了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网络新闻的数字化、电子化、普及化、生活化, 这“四化”将不断强化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并愈加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网络受众下网络新闻传播策略研究 篇5

关键词:网络受众,网络新闻,传播,策略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为传播媒介的增添提供了可能, 应运而生的网络传播媒介更是使得新闻传播成为了可能。人们对于大量信息的需要更是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最愿意选择的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这也就冲击了传统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 只有二者进行平衡才能够在实现网络受众背景之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当前网络新闻传播遇到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 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产生冲击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 我国传统媒体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 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 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上都实现了一定的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制度, 新闻稿件需要经过专业人员严格审稿之后才能够进行播报。而网络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 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的播报, 不需要利用广播或者电视台进行转播, 而是通过飞速的网络直接进行信息的呈现。所以, 网络受众背景之下网络新闻传播对于传统媒体有着不小的挑战。

(二) 网络新闻自身的个性化不够明显

网络应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将个性化的特点发挥出来。网络本身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新闻传播速度快, 且具有多向传播性并且传播范围更广的特点, 而这些都是属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特质。可是, 在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 却没有将这些特点发挥出来, 大多数网络新闻也只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普通信息发布, 没有将个性化的特点展现出来。

(三) 网络媒体自身的互动性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网络媒体本身还应该具有互动性, 最简单的就是网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但是许多网络媒体都没有注重其互动性的展现, 只是给网民留言以及发表评论的机会, 并没有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 也没有针对网民的评论组织其进行相应的互动。

(四) 信息质量不够高

由于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很快的信息传播速度, 极易导致许多信息的发布缺乏相应的高质量要求, 进而造成信息质量不够高。许多并不符合播出要求的新闻内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 也影响了新闻环境整体质量。

二、网络受众背景下网络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 增强和突出网络新闻的个性化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要将自身的特点发挥出来, 首先, 要体现出其个性化的特点。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很广阔的传播性, 并且可以有效地将新闻内容进行第一时间的传播, 所以这也是网络新闻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媒体要加大对自身新闻传播速度的提升, 当不同的网路平台或者记者获得了相关的新闻信息之后, 要第一时间进行播报,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一手信息的需求。其次, 还应该继续扩大宣传面,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网络新闻传播, 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网络背景之下的新闻信息内容。

(二) 避免网络新闻传播与网民之间的障碍

网络新闻的传播与网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障碍, 主要体现在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 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也就是本我的状态得到了体现。与网络媒体不同, 传统媒体在很多时候向人们呈现的是一种相信和服从的态度, 人们对于传统媒体所播报的新闻内容深信不疑, 甚至会出现一种固守思维, 不会对传统媒体中出现的任何信息提出质疑, 对于信息和新闻的接受态度也是顺其自然的被动接受。而网络媒体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怀疑和逆反, 很多人对于网络新闻所提供的信息持有怀疑态度, 或者更多的愿意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发表, 这实际上是主动进行信息获取以及新闻接受的表现, 人们将最本真的自我呈现出来。所以在网络新闻当中, 要尽可能的实现一些娱乐化手法对新闻内容的完善, 尽可能实现硬新闻软化, 对于那些政治性、军事性较强的新闻, 应该进行相对的软化处理, 而不是单纯地将新闻呈现给观众, 让观众更愿意接受一些和自身关联并不大的新闻内容。同时, 还应该强化重点推出一些重大新闻、奇异新闻等, 让受众尽可能的接受网络新闻传播这种全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 增强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因此就需要网络不断地进行强化, 提供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机会, 让网民可以更多的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 有效实现互动。网民可以通过在网络平台的评论、留言或者是相应的互动来实现对某一看法的表达和阐述, 同时人们的言语也会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 这种舆论是对网路平台的, 也是针对整个网络大环境的。这会监督和制约网络媒体的环境发展, 也会使得我国网络新闻传播获得更好的保障。

(四) 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 确实缺乏相应的信息监督制度, 所以要想更好的实现网络新闻传播, 就应该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监督制度。对于新闻进行播报前的事项进行严格的审核, 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处理编辑进行相关的整合, 确保信息的健康型和有效性。按照网络受众的要求, 选择一些符合人们信息需求标准的内容进行播报, 然后将更高质量, 更有水准的新闻进行传播, 实现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网络受众背景之下的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而网络作为全新的新闻传播平台, 更是需要得到广泛的发展。因此, 需要相关的网络平台不断地进行自身完善, 将网络媒体的独有特点发挥出来, 帮助人们形成更好的信息获取平台, 进而实现网络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昊.从网络受众特点谈网络新闻传播策略[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5 (06) :66-67.

[2]薛红玉.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0.

[3]高钢.怎样为网络媒体写新闻——网络新闻写作特殊规律的探讨[J].新闻战线, 2004 (04) :53-56.

上一篇:小量出血下一篇:目标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