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物理教学

2022-07-20

第一篇:新课改下物理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老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及时进行“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问题评价”三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教学的前提和灵魂。正所谓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没有有效的课改,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无有效的成绩。从而对学生而言,就促不成全面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就形不成特色,形不成模式,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有效的课改模式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第二篇: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

摘 要: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所以,新课改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物理 教学策略 分析探讨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要求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增强生活的体验感,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实施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呢?以下是笔者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初中学生要系统的学习物理知识,通过学习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要摒弃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需发挥出对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要利用好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努力将学生丰富的情感调动起来。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物理现象,针对物理现象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想象,能够自行探索问题的实质,通过独立思考,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增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上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只有在课上通过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课上集中注意力,保证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通过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也就是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感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怎样对酒精和水进行判断?有的学生说通过闻酒精和水的气味来进行鉴别。怎样判断铁球和铜球呢?此时,有的学生说看铁球和铜球的颜色,如果颜色有些发黄的,就应该是铜球,如果颜色有些发黑的,就应该是铁球,这时我们还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如果在铁球和铜球上面都涂上一种相同的颜色,那么应该怎么判断铁球和铜球呢?此时,学生一时间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和互相探讨,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整个教学实效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初中物理学科是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经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另外,教师还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要有自信心,不畏惧困难,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四、通过多种评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改下,教师要经常挖掘学生的优点,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多多给学生以肯定,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加以评价。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师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或者由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这样可以从情感方面与学生建立亲切的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不会产生距离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告诉学生不能将考试成绩看的太重,应该让学生重视学习的每个阶段,通过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会学习,而且还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互换师生角色

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充当的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初中物理课堂上,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可以在课上与学生互换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比如说物理课中有一些实验课节,教师可以将其交给学生来给学生们演示物理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会很浓,整个课堂学习氛围也会非常好。

六、结束语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同时还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争取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7)。

[2]钟斌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初探[J].技术物理教学,2013,(03)。

[3]郁大鹏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3,(09)。

[4]江梅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04)。

[5]任怀套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探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07)。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杨白菊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在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感触很深。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我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教育,但多数都是老师在给学生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显然不会很明显。而且在过去的教学中,没有仔细研究各个层次学生的状况,教学中难免会之照顾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接收、过手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反思,在我的心中对于教学的目的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首先,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公平教育的实施,升学已逐渐不再是初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教学,试想多年以后,在学生的脑海中仍然能够记忆深刻并终身受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因此我们的教学究竟要怎样进行,教会学生一些什么,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自己学习,再与同学合作学习探究,最后才是老师指导学习,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为学生提出学习的方向、要求和方法,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相互提问,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懂的问题,不需讲解,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以学生教学生,对于少数学生懂得问题,共同讨论研究,老师指导完成,对于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则由学生自己感悟,老师升华,这样对学生影响更深。教学的过程变为“导学——探究——展示——练习——反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学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技巧等,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所发挥,都有所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让学生和老师在愉快而轻松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回过头来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他们一辈子都受用的观念、意识、方法、精神、意志等

非智力因素。这才是真正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当然,作为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进,需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材、课标、学生,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收获。因而就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同时这些经验、教学方案、学案可以进行资源共享,重复利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节约了人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其次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教育的因素这值得挖掘,它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培养各种意志品质和精神,小到做人,大到理家治国。例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实现宏伟目标;司马迁忍他人所不能忍,成他人所不能成,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岳父精忠报国;李世民善于纳谏、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中国的丹娘”;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儿读书„„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挖掘出来,教育学生,提升素质。作为历史教师,这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我们武装学生思想的武器。

当然在过去的一学期,我所操作的课题模式,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改进,要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还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更新,需要学校设备的更新和提升,更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相信不久就将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是应试,历史学科不再是“豆芽”学科,让学生真正感到学好历史对自己终身都有用。

第四篇: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在一年多稚嫩又艰难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尤其是学校举行了导学法授课大赛后,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课改的确势在必行。尤其是陈旧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不断地要求教师能展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生动课堂。不置可否,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以下就对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一点看法: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要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可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胜最先接触的是课本,很难理解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作了改动,但并不确定下来,而是又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从而有了对课本知识的基本了解,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去探知。另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觉得我们学校布局也不合理,在新郑市中心太闹了。学校应该要求宁静的环境,而且我们学校周边有网吧、游戏机房等。我们有些学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饭就溜到网吧、游戏机房玩。而附近的新郑一中分校、二中分校等几所学校设计合理:既离城镇不远交通便利,又不是闹市区,环境幽静„„”。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第五篇:新课改下实验课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摘要】俗话说:“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实验”,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在他们当中可能就有“爱迪生”。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就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而实验课教学是小学科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我们应遵循: 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严密的态度;要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下科学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响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实验活动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

实施科学课教学以来,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急于动手,抢着操作,其他学生旁观者有,闲谈者有,或做其它事;不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果出不来;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的发言。分析下来有这些原因: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的设计不合理、不严密。有时要求学生一次完成许多操作步骤,三年级的学生会理解不清,记不住,弄不懂;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不合理也是一个原因。那怎样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严密的态度

1、引导要有问题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 1 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体验。例如有关探究“拱形的力量”的实验,我是这样进行的:在进行拱形能承受多少个垫圈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垫圈数量增多,拱桥有所变化,拱桥中央慢慢下塌,拱脚逐渐向两边外移,老师在此时趁机引导:那么大家看到这一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2、大胆假设与猜测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一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探究“拱形的力量”的实验中:拱桥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承受重物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拱桥承受重物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时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和假设。

3、实验操作,引导结论

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归纳、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手段

1、设置问题的艺术性

学生探究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设置问题艺术性,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检测电路”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问题:先在课桌上放置一组正常的简单电路,学生上台操作,使小灯泡亮起来,然后老师暗箱操作使小灯泡不亮,适时提问:你们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诊断病因在哪里?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是探究实验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问题以

2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准。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方法、手段等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和相关条件,创造相关的实验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确定解决问题的实验程序,最终得出准确合理的结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例如,探索《导体与绝缘体》教师创设老鼠咬断导线的动漫情景,提出问题:小灯泡不亮了?怎么办?用什么来替代呢?动漫中小伙伴搬来许多材料来帮忙,提出问题:这么多材料我们用哪种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怎样才能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自主开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实验计划,并跃跃欲试想动手操作来验证。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从理论介绍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论证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加强合作交流,进行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就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开展合作学习的尝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提倡组成4至6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使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去发现,去纠正和改变,从实效性上考虑和审视课堂教学。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科学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上一篇:学雷锋活动月总结下一篇:县粮食局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