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关键词]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一个十分贫弱的境地。除部分学校的医学专业保持着较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外,有职业道德教育传统的师范专业出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倾向;而在其他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则呈“荒漠化”状态。

第一篇:高校道德教育论文

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理念对我国西部高校生涯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当前的就业困境下,对大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借鉴日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有益经验,针对西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提出课程性质定位为必修、逐步实现全程化课程指导、课程内容体现实用性、指导教师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与专职化、课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等办法,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关键词:西部高校;日本;职业生涯规划;生涯教育;比较研究

西部高校与日本高校

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情况简介

(一)我国西部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它虽然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但不论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甚至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处于经验式、教条式的落后状态,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大部分高校仍认为没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认为那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学校至多是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就业指导就可以了。这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时的就业指导,满足于顺应上级要求和追逐潮流,只在口头上或文件里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视,实际却很少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其次,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柔性不足,导致学生在专业调整及课程选修上的自主性明显不足,很难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再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掌握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还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由于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经费紧张等原因,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么是由刚刚毕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临时充任,要么就是随便安排一个未考取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的教师客串。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相当多的国外研究成果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没有创新和“本土化”,在实际运用中无法适应西部的现实情况。而在对大学生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中,没有充分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可能遭遇的具体问题的剖析和指导,把规划的着眼点放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程序上,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

(二)日本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日本提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把这种规划的制定列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期间由学校辅导,进入社会后由社会组织通过再培训加以促进。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政府相关部门担负组织、指导、协调的责任,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从2005年开始,对于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教育训练费用,按一定比例从法人税额中扣除。

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文部科学省于2004年4月就全国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结果发现“培养专业能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以前“T”字型人才受社会欢迎(“T”字的“—”表示教养,“丨”表示专业能力),但如今需要的是“大”字型人才(“大”字“丿”的下部表示专业,“丿”上部表示创造力;“ ㄟ”表示外语;“—”的左半部表示教养,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至于IT能力,已是普及的要求。现在日本的大学以培养“大”字型人才为目标。在研究生阶段,近几年开设了专门职业学位课程,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为对象,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称为“桥梁课程体系”。

现在,日本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和学生的人生出路相联系,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为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

我国西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以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未来如何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引起高校及大学生的普遍重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教育观念更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等到面临就业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困惑。

学校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两个重心,职业生涯辅导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更没有人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门领域,导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不足,在各种教育资源本身就不足的西部地区高校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当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重视,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引起了西部地区高校的关注,但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就业率,做好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较低层面的就业服务,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以至于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西部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观念陈旧西部地区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固守以往模式的基础上适当模仿东部地区高校,而东部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目前正在摸索过程中,这样,时间上的延误在所难免。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应定位为必修课程日本的学校均有依法设置的专门教师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的必修课程,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选择和决定过程中的苦恼和困惑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信息。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大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高校应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并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人文类或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应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要体现面向大学生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应逐步实现全程化的课程指导日本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辅导”,为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西部地区高校也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争取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传授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与策略以及进行积极的辅导咨询等。考虑到任课教师不足,可以先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引导学生自主选修,再以必修课的形式巩固,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明确适合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从而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应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设计安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在低年级学生中可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大学生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等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体现实用性日本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效果显著。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校也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校可结合本地区的形势,优先建立职业咨询及推荐室,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锻炼服务,如职业测评、个人发展方案设计、就业咨询服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网站,开展网上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学校还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团体咨询、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实践体验以及模拟演练等方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基地,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岗位上锻炼,与社会互动,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毕业实习等,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机会。这样,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在日本,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光有本科层次的培养,在研究生院还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学位课程,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上其他有需要的人为对象,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称为“桥梁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及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由专门人员来从教,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它比就业指导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到地区实际,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当逐步专业化、专职化。首先,各高校可从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班专职辅导员以及两课教师中挑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研究、具备就业经验、愿意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骨干组成基本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其次,要逐步组织这些骨干教师考取国家承认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并提供条件使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保持接触,从而提高教学和咨询水平。再次,要不断吸收、培训相关人员,直至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课教研室,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梯队,不仅要有一线专门任课教师,还要有一支经过良好职业辅导训练的辅导员队伍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重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大量毕业生宁可有业不就,也不考虑去广大基层地区,更不愿意选择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从毕业生流向来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所能吸纳的高校毕业生不足20%。加上每年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有近一半以上选择了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大城市等地就业,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不到20%,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着重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工资薪酬等及时做出合理调整,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到基层去就业,到西部地区去就业。

总之,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借助于课程设置的形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谷峪.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观察——贯穿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J].职业技术,2006,(17):55.

[2]谷峪.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81-84.

[3]李倩,徐瑾.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58-63.

作者简介:

伍力(1975—),男,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伍 力

第二篇: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

[关键词]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一个十分贫弱的境地。除部分学校的医学专业保持着较好的

职业道德教育外,有职业道德教育传统的师范专业出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倾向;而在其他专业的职业道

德教育则呈“荒漠化”状态。针对这种极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状况,学校可采取开设出多种职业道德必修课,和

丰富多彩的与职业相关的人文教育选修课等措施。

作者:肖 平 张国仲

第三篇:中日高校道德教育比较分析

摘 要:20世纪末开始,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而道德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亦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中日高校道德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提高新时期中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大学生

一、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有利于推进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教育需先行,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做一名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方向。

1.高校道德教育的内涵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的国家和社会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具有基本公民道德素质的良好公民,对公民从公民与国家、公民与法律等角度入手进行系统的、多元的和制度化的道德教育活动,将一定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形成公民的道德行为,并且能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的道德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界限混淆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尤其一些不讲信用、网络诈骗传销组织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及社会的文明基地和道德窗口,推动着社会道德进步。除此之外,学校师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会将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成果传播、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且学生现在在学校中生活、学习,将来也要走进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之一,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同时加强高校道德教育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教育不仅是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当下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纵深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干扰,这对大学生固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冲击。这就使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为应对这些挑战,高校必须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外来不良思想的抵抗力。

二、中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

1.道德教育目标比较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目标是高校开展道德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判断标准。它是道德教育的指南,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导和调控整个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调节能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应如此。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之心、恪守法律准则、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合格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例如,尊重人、敬畏生命,并将这些精神广泛应用于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生活中;创造出吸收有鲜明特色的新文化,为建设民主国家及和平国际社会做出贡献,有主体性有创造性的日本人。

2.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基本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为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到“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高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帮助学生了解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确定基本价值观念。中国在学校道德教育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意识教育;第二,关爱生命价值的教育;第三,懂道理讲诚信的教育;第四,天人合一生态责任的教育;第五,科学消费观念的教育;第六,坚定的信仰教育。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纯正的爱国之心、对国家绝对忠诚,而且要关心并致力于民族价值的提高;了解并理解各种社会关系,感受并接受不同的文化,做一名成熟的社会人;致力于大和民族的发展,建设国际化日本,继承和发扬日本的民族精神,坚持勤劳苦干的个性;结合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日本学校不只设有专门道德教育科目,而且还结合实际情况将教育内涵和其他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在其他各个学科中滲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希望学生能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坚毅的性格、良好的思维方法以及努力获得真理的心态,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其中都包涵了日本的道德制度,还有日本目前所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特别活动,特别活动也是看学校工作进行的如何的一个评判标准之一,它也是日本道德教育的一个特点。特别活动主体是利用多种方法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养成集体观念,有良好的实践本领。在进行这些集体活动的同时,把道德教育融合到其中,使其渗透到学生中,让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更加具体化,这也是在学生道德教育进程里一个强有力的方法。

3.道德教育方法比较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堂讲授法,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其优点就是教师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最多的信息,但是其不足在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其主体作用,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很难以得知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无法了解学生的吸收程度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二是讨论法,师生就某一热点话题或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而得知学生的不同思想动态,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三是社会实践法,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检验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道德行为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日本高校道德教育方法除了常规课程教育外,也同样注重与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厂、公司等地方,使学生能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社会也最大限度为其提供道德实践活动的平台,力图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并检验自身的道德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国高校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在课堂讲授知识,也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我国高校“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而且社会对高校道德实践的支持不够,日本高校在此方面道德教育方法上值得借鉴。

三、中日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的启示

通过对中日两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高校道德教育方面虽存在不足,但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地方,是学生经历的第一所学校,是学生教育的起点,它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刻的。因此,搞好高校道德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就是拆台。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对学生。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有效地互通信息,与学校共同研究教育和培养方式,共同做好道德教育的工作。

2.学校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

帕克曾经说过,“对于公民教育来说,没有什么比适当的学校及碍于更重要的了。”所以,对于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而言,学校是理想场所。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围绕爱国主义精神而进行的专门教育却相对较少。爱国主义表达了个体对祖国的自豪感,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以此为依托,为学生充分展示古老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等,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二是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告诫我们勿忘国耻。当今,虽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任务依然艰巨,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激发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我国高校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造成部分学生言行不一,道德理论水平和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秀美.学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特殊作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4).

[2] 陈文斌,刘学.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國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6(11).

[3] 李萍.日本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浅议[ J].道德与文明,2003(1).

[4] 宫珂.当代中西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6):18-26.

[5] 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2005(5).

作者:王欣媛 寇美微

上一篇:地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园艺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