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28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实现目标。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具备合格的显性素质同时,更要注重自身内在的隐性素质的培养,以此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课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1:

基于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师要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思政教学展开学习,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课程中将两者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学,才能满足高校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造价;思政教学;路径

引言

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工程造价和思政之间的联系,要构建高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思政元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方法。本文基于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展开研究,希望可以给广大学者些许建议。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

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而言,具有技术性、经济性和地域性特点。在实际造价管理当中,由于造价人员缺乏较强的责任意识,缺乏工作责任感,导致造价人员的素质越来越低,这样就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因此,工程造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会影响着整个项目过程,也是保证项目实施的重要体现。这时,身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根据当前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要创新教学理念,将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和行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此外,高校教师要契合高校的教学理念,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要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体现出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思政教学设计

高校教师要将工程造价课程与思政课程融为一体,要采用完全项目化为教学方向,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深度融合。

(一)基础知识模块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工程造价的发展过程,要根据国家目前的造价原则,要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要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优势。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建筑面积进行计算和分析,要在教学中融入更多思政的案例,让学生深知高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影响,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不良风气带来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依法计算建筑面积的重要价值,让学生能够遵守法律底线,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计量计价模块

首先,教师要结合工程的相关案例进行教学,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审图,让学生在审图的过程中去思考哪些因素会导致图纸的不清晰,这样学生才能在审图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去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其次,高校教师要结合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基本原则,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程行业没有规矩和道德是不行的,要引导学生不管以后身处哪个行业都要遵守法律和道德。高校教师要在土石方工程计量的学习当中,让学生认识到挖方、填方和余土外运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样才能夠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工匠的精神。此外,高校教师要结合地基处理与边坡支护中不同的施工方案将带来不同的工程量和造价,向学生呈现出当前工程行业的基本现状,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当中养成成本节约的行为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想出解决的方法。再次,高校教师要结合钢结构工程量的计算标准,要在教学中引入超级工程,要让学生去思考造价人员是如何进行整体造价的,让学生多去了解一些大工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让学生对工程造价行业保持着敬畏的心态。高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就可以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最后,高校教师要通过保温工程量来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正确的建筑理念,要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

此外,高校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验证真理,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重视实践学习。因此,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在学习课堂知识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具有创新的意识,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获取知识。

(三)招标控制价文件编制模块

首先,高校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向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为社会的接班人。其次,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将诚信,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拒绝抄袭他人的作品,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担当的工作者。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事情要有毅力,遇到任何困难有足够的耐心。

三、思政教学实施的路径分析

在高校教学阶段,教师要通过技术与课程两者的有效结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学习魅力,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结合以前教学的反馈信息,要在实施当中,彻底解决思政教学的现状。高校教师要通过移动教学平台,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要从浅层次的学习进入到深层次的学习。其次,教师要利用BIM软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建模、算量、对量,让学生能够严格对待工程专业知识。再次,教师还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一些专家视频,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可以在知识中融入一些真实的案例,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最后,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丰富有趣的内容来满足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身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这样才能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才能实现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立德树人。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思政教学和工程造价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树立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学生,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迎.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147-148.

[2]郭阳明,曾彩艳,郭生南.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17-18.

作者简介:孙晓飞,(1992-),女,辽宁丹东,满族,本科,研究方向:工程造价,教师。

作者:孙晓飞

新课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2:

试论高校教师的隐性素质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实现目标。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具备合格的显性素质同时,更要注重自身内在的隐性素质的培养,以此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高校教师 隐性素质 五个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为了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国家在教育领域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新课改的重大举措。而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能否实现,高校教师是否具备合格的素质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江泽民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她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1]这道出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的重要性。

由于知识是教师与学生的连接纽带,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且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因此,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要具备基本的显性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扩大知识范围,避免局限性;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能大力进行社会实践,积极进行科研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求知识的不断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能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选择、整理和使用,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

学校在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一系列显性素质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教师的某些隐性素质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高校教师的隐性素质,区别与其显性素质所体现出的科学性、直观性、具体性,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潜在性,是一种无形的人格力量,主要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形成,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拥有爱的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被誉为是爱的事业,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自己的学生,才会产生动力,萌发诲人不倦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而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爱,它是友情、亲情和师生之情的集合体,是师生情感相融的接触点,更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激励学生不断奋发向上的催化剂。

教师拥有爱的能力,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有地域歧视,要不受金钱权势和地位的影响而公正、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给予其人生的启发和引导,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存在的困难,给予真诚的帮助。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孤僻或内向的学生,更要时常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切身地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替其排忧解难。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不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应耐心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他们得到爱的滋润,从而使智力逐渐得到开发;对于那些鲁莽、粗鲁的学生,要悉心地教导,使其得到爱的陶冶,而最终改掉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使在生活中比较自卑的学生得到爱的鼓励,信心能够逐渐恢复。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情感、思想世界里,师生之间才会有良好的情感交流,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优秀的性格特征

教师的性格是一泓活水,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性格的不断培养,使其逐渐朝向更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趋势发展,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应该拥有以下几方面的性格特点。

1.温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严厉、粗暴。要心平气和地倾听学生的各抒己见,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思想和感情,而且要尊重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天真、不足,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随和、亲切,容易建立亲近、平等的师生关系。

2.坚忍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其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比较优越,而形成受挫能力弱、意志不坚强的性格,因此,教师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坚韧意志,身体力行,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3.理性。教师由于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有时会产生情感上的失控,这不仅会影响自己,而且会对课堂气氛和教育效果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拥有理性的性格特质,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避免借题发挥、迁怒于学生,而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幽默。“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语言技巧是一个优秀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语言的幽默感,努力做到语言生动、幽默、风趣、自然,通过演讲等相关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口才。

三、良好的气质和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和较佳的气质,举手投足、言语谈吐透出优雅;形象,是一个人内在素养和外在仪表风范的体现。在第一堂课上,老师的仪表、风度和言语中流露出的素养,会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对老师最初的评价和喜恶。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形象,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1.内在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内在修养,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智慧上。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迅速,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不断开阔视野、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充满智慧的教育者;在生活方面,有高尚的情趣,不断追求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对学生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使其被老师散发出的智慧魅力和生活态度所折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2.仪表和风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无小节,时时是规范。”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仪表风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2]教育的实施主要建立在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往的程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端庄得体的着装、淡雅脱俗的化装、温文尔雅的谈吐、稳健大方的举止,时刻保持微笑,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和风度去面对学生,散发出特有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老师无形之中产生好感和信任感。这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无形力量。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起教师自身的威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从”。

四、较高的人际交往技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造成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障碍。学生在这种情形中的被动地位,会使其创新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受到局限。高校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较高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一种新型、互动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以平等的人格去接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生活状况,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意志,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如此,教育事业也如此。[3]因此,教师要拥有合作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同事和领导,善于合作,妥善处理自身周边的环境,从而使整个教育环境达到和谐的状态,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五、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的保障。近年来,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大的趋势下,由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因此,要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教育的健康实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教师自己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反之会对学生心理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自身其他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都具有关键的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应该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幸福观。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扑面而来的压力和种种的不如意,尤其是在面对挫折时,要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要学会适度调节自己的心态,寻找健康的方式,不断释放自己的压力,发泄情绪,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陶冶生活情操、培养情趣。在教学实践中,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用自己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之,高校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建设主力军的培育者,不仅要具备以过硬的专业素质为主的显性素质,而且要注重对自身的隐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确立以德立身、锤炼高尚人格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力求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身良好的素质和理想的道德人格来为学生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态度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从而真正达到教育领域强调的“以人为本”和“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艳.论教师道德人格及其塑造[J].怀化学院学报,2003,(6).

[2]姜广勇,李波.论教师的隐性素质在教育的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6).

[3]于德海,王红梅,应红霞.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2).

[4]陈愉.论高校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

作者:刘艳梅

新课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能力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转型步伐加快,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成为高校主要发展任务之一,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联合企业搭建教师培训新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实践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联合创办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创新教师评价体系,聚焦教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素养、政治素养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产教融合;职业能力;提升能力

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育英才的重担,因此,高校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打造“双一流”高校做好准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展培训,提升教师教研能力;联合企业创办名师工作室,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创新教师评价模式,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纳入评价标准,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高校要积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定期举办教师培训,邀请当地名师、企业领导和骨干教师担任培训教师,把最新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等引入校园,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首先,高校要组织“双一流”“三教改革”和课程思政等主题培训,由名师向本校教师讲解最新高校教育理念,例如讲解高校“金课”构建方式、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学衔接、在线直播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了解本专业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打造专业“金课”“一流专业”,不断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培养教师孜孜不倦的职业态度。其次,高校还要定期组织各个专业教师公开课评比大赛,邀请名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师生互动、信息化教学等能力进行点评,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情绪,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步伐。高校要紧跟教育改革潮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组织本校教师系统性学习最新理念,培养教师创新意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二、创办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产教融合为高校教师成长提出了新渠道,高校要积极培养教师“产学研”综合能力,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积极前往企業进行实训,以此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则要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内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向企业名师学习、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提升教师个人科研能力。例如高校积极寻求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岗位体验,落实好产教融合理念。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教育类专业教师前往幼儿园、中小学观摩,了解不同年级段学生特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以及优秀教学方法,方便教师们了解教育行业就业岗位技能,及时创新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高校教师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了解学前教育、中小学教学新理念,并把这些经验转化为打造一流“金课”课程的素材,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升个人教研能力。此外,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开展课题研究,选拔本校优秀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借助企业先进设备、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岗位和优秀技术人员等开展课题研究,例如教育类专业教师可以联合学校教师开展核心素养、“融合课程”和课程思政等方向的课题研究,既可以让高校教育类专业教师了解新课改发展,又可以提升教师个人教学科研能力。

三、制定人性化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高校要重视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以促进教师个人成长为目标,打造人性化、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提升师德师风建设质量。例如高校可以把师德师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并组织学生对各个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丰富教师评价主体,全面评估高校教师综合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在本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教师满意度评价测试,邀请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师生互动、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进行打分,评选出各个学院、各个专业优秀教师,并把评选结果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重要标准,以此来鼓励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要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研究项目,针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课题称号、优秀教师等荣誉的教师给予奖励,组织本校教师学习张桂梅老师先进事迹,鼓励他们牢记为党为国育人初心,提升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号召更多教师参与到培训与科研工作中,为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总之,高校要聚焦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抓好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建设和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根本目标,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关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前往企业学习、轮岗,督促教师树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意识,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综合能力,为打造“双一流”高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季建华.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技能提升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6):28-30.

[2]陈葆华.产教融合视阈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08):97-102.

作者:乃奕

上一篇:民族院校毕业生创业探讨论文下一篇:探求证券公司信息化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