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校仅注重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运行制度不够完善,教育内容手段单一,缺少量化考核标准,各种教学活动很难顺利开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1:

浅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引领与启示

◆摘  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制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高校教师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程;弘扬家庭美德,用良好家风涵养道德品行;遵守社会公德,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文简称《新时代纲要》)旨在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现代化强国的构建而编制,是中央于2019年印发实行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内容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要规定了新时代公民道德素养培育的总要求、关键任务等七个部分,对于提升我国的总体道德建设水平,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此前,早在2001年,中央即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文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地指出了我国公民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明确了我国道德建设的总体设计与思路。《纲要》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过重要指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纲要》秉持了原纲要的核心内容,又从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增添了切合时代脉搏的新鲜内容。对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而言,新时代纲要也在道德修养层面形成了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

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风向标

职业道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内共同秉持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书育人等六个层面的内容。其中,教书育人一项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做到以育人为本职,潜心做到立德树人等。《新时代纲要》尤其强调升华道德教育,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里的“立德”指的就是建立崇高的道德修养。《管子·权修》记载:“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先秦法家著名的“树人思想”,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的长久大计。不难看出,“立德”与“树人”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教育传统。当前,立德树人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重要教育战略。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事关教育全局的关键环节来抓。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地就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环节发布重要指示批示。因此,在《新时代纲要》的引领之下,从当前国家的主导性教育战略出发,高校教师更应当恪守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将立德与树人切实贯穿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具体而言,高校教师一方面要“立德”。也即传承并弘扬经典美德,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把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道德教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要“树人”。以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为中心、以培育健康的价值取向为目标,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国家培养出德行优异、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建设者和生力军。以立德为经,以树人为纬,立德与树人纵横交错、共同发展。

二、用高尚家风涵养品德素质

家庭是中国社会伦理的最小单位,是个人的最初起点。家庭美德起到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作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恪守的言行规范。个体应当积极锤炼家庭美德,重点关注家教家风,用高尚家风涵养道德素质。《新时代綱要》强调:要“用良好的家风化育道德品行”,可见对家风的重视程度。用高尚的家风涵养品德素质、优化道德行为也是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高校教师应当深入领会家庭美德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中国的家国思想向来浓厚,重视家族、家庭与亲情关系。在重要的节假日,力求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幼童的爱护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家国思想传统。国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家是最小的一个“国”。民族传承的复兴梦的最终实践,离不开一个一个“家庭”单位的贡献。不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不论生活如何日新月异,都不能够遗忘和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家庭美德。务必要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使无数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能够成为使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的有力支持。其次,高校教师还应当努力营造高尚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优良品格和风尚。高尚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其内化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正的家风,也会错误的引导家庭成员的修养和品德,甚至是导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涵养高校教师优良的道德品行,也将对整个社会的风尚有重要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实现风清气正,社会风尚也会随之变得更加雅正起来。再次,高校教师亦应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恪守婚姻法的要求。婚姻关系、家庭伦理一方面要靠道德来引导,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恪守婚姻法的要求,就要在日常家庭生活的点滴实践当中切实做到平等地对待男性和女性;对待丈夫或妻子要有尊重、有诚信、有担当,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对待家庭成员要做到尊重长辈、关心幼辈、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等。用法律的权威来规范、调整个人的道德品行,也是《新时代纲要》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突出引领与启示。

三、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

社会是锤炼和检验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社会公德是在社会的公共领域中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新时代纲要》中强调:要推动实行社会公德,形成了对当前高校教师的思想追求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要求。首先,文明礼貌。高校教师在公共领域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做到敬爱老人、关心幼童,协助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充分地尊重、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弱、病、残人员。在个人礼仪方面,应当做到衣着大方,不穿着奇装异服,不穿着不符合教师职业角色的服装;用语文雅,礼仪得体,不说脏话、恶话、废话,语言表达能够做到符合场合的要求。其次,助人为乐。天有不测之风云,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可等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的、紧急的事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做到急他人之所急,路见不平时能够伸出援手,协助他人顺利度过困境,并且不求回报。再次,爱护公物。爱惜和维护公共设备、公共财产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做到的,高校教师更是如此。公路上的花草、护栏、路灯、装饰物、垃圾桶等都是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财富,高校教师理应爱护、维护,决不能出现损坏、滥用、浪费的情况。又次,保护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民共有、共享的社会福祉,是造福千秋的伟大事业。在保护环境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做到不在公共场随地吐痰、抽烟,不乱扔垃圾杂物,不破坏公共环境等。同时,还可以定期参加一些诸如垃圾清扫、疏通河道等美化环境的义务劳动,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最后,遵纪守法。高校教师应严格遵守并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处理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的原理同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遵守社会公德,还要求高校教师能够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的道德风尚。《新时代纲要》强调:“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高校教师在道德修养层面应当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为学习榜样,如黄大年、廖俊波、张富清、杜富国、钟南山等,深入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核,并不断向他们靠近,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

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的锤炼,面向每一位高校教师,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事业。不论处于哪一研究领域、哪类工作岗位,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是道德建设的实实在在的践行者。道德建设应当紧贴时代的脉搏,不断革新换代,《新时代纲要》在这一方面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与启示作用。在《新时代纲要》的指引下,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升华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基本风向标,用高尚的家风涵养优良的品德素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时代的道德风尚。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凝心铸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87-1088.

[2]房玄龄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

[3]李涛主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读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赵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探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5]赵光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高等教育法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龙宝新.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9-10).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66526.

作者:姚瑶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2: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

摘要:高校仅注重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运行制度不够完善,教育内容手段单一,缺少量化考核标准,各种教学活动很难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完善教育研究的运行机制,提升高校教师的德育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进而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的路径优化。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法律认知;现状

0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随着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职责,还要关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认知的身心发展。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在教育中发挥引导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直接影响高校教师育人的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当前高校教育事业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而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呈现多元化,以致法律知识的认知工作正處于一个开放、多样的发展环境[2]。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培养方面,首先要通过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向的、鲜明的榜样,以此来实现高校教师整体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进行相关性研究时,需要开展理想的教育信念,并探索、创新科学、客观以及高效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的关键角色,在高校教育课堂中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这十分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在高校课堂的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的相关性研究,能够作为培养学生德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手段。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在不断进步、成熟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高校教师产生信任,并会紧跟教师的引导,进而促使高校教师要内化思想道德素养随时做出表率。

1 分析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现状

1.1 教育机制运行不完善

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的相关性研究的实施制度不够完善,既不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教育的顺利开展,也不能够很好地达到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效果。关于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其中包括:教学水平、科研学术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三方面[3]。通常情况下,高校更加关注科研学术的研究能力,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关于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的教育方面,缺乏与之配套的审查、监督等运行机制,不能够保证其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问题。此外,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建设方面,具有高校教师队伍缩减、基础设施投入经费较少,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的专项经费使用不当。长此以往,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直接降低了高校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性研究的热情。

1.2 教育内容手段单一

关于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的教育研究,存在着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系统性、实用性等问题,以致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际实践活动背道而驰。此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施的不断完善,关于其相关性的研究教育手段明显过于单一、保守,略显落后[4]。

当今是文化多元化,以及互联网开放的时代,高校教师与教育主体学生能够同样快速获得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然而,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还没有达到很好的展现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既不能展示出其自身的目标、效果,也不能够适应高校教师的需求,这都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1.3 重视程度低

教学水平与科研学术的发展能力作为高校办学发展的关键任务,但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下很难通过当前量化的考核标准进行可行性的衡量。从当前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高校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的研究,具有单一性、浅层次等特性。

关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教育的培养方面,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活动,还强调要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研究,进而形成全面、完善的学生思想道德等相关性的教学体系。相比之下,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的时间不够充足,重视程度不足。此外,在组织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活动时,存在着定位不清晰、内容不深入,以及覆盖面窄等问题,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 优化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路径

2.1 建立健全教育研究机制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是复杂、长期的工作,需要适应的教育运行机制来确保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教育执行机制。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教育网络,因此要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的协调机制。在建立健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机制的过程中,要注重高校教师的绩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5]。

在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活动中,为了能够呈现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必须要设置奖惩制度,进而起到提高高校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教育研究活动中,高校教师的绩效考评不仅要与学术、专业能力挂钩,还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结果;进而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推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走向规范化。

2.2 提升高校教师德育水平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是高校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师德水平。高校教师通过网络留言、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的状况,从中归纳、总结出所需的问题,进而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带头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一定要履行教育新时代赋予思想道德教育的新使命,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做到嚴于律己。为更好研究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的内容,高校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成为学习型教师。这不仅需要高校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教育手段,来增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实用性。

2.3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的研究,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为高校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严谨的学术环境,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这不仅能够激发高校教师正确对待研究内容的示范、引导作用,还能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活动的开展,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提高了整个高校的思想道德素养。

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相关性研究的学术氛围,能够对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加强了高校的宣传工作。通过新媒体的教育手段,弘扬思想道德素养的正向旋律,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整个高校良好的学术风气。通过评选优秀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校教师,并进行演讲,以及利用新媒体正向宣传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创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结语

总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步伐,因此,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等相关内容不断发展成为重要领域,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培养学生德育平衡发展。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认知状况的相关性研究,其成效直接影响着整个高校建设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曹砚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及策略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89-91.

[2]何本卓.党委教师工作部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刍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10-111+114.

[3]谢文娟.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初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2):186-187.

[4]韩艳玲.青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0(1):72-74.

[5]陈海.形散神聚: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9):101-105.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曾亚平(1970—),女,山东菏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律。

作者:曾亚平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3:

关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

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在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途径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则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特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简单的讲,修养就是个人的修身与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高校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及其结果,既有内在的品质修养,如热情、公平、诚实、和蔼、善良等;同时也包括了稳重、端庄、整洁、大方等外在行为的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按照教师的职业活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划分为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关系道德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道德。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化的特点。其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性,是指在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服务性、公益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属性。示范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言行、举动均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践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各种客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锻炼提高逐步习惯养成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化特点,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小事入手,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

1.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新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学校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应不仅仅停留在自发的基础上.而应达到自觉自律的高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马克思主义和师德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明白“何以为教”、“为何而教”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理论,充分认识教师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修养中,要注意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宝库,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综上所述,教师优良师德品质、完善品格的培养和形成,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如果不重视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则职业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2.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师德修养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还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至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高校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3.反思。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2]。反思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当责任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措施

1.内省。“内省”是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看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高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角色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反而不容易听到外界的批评。因此,强调“内省”对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尤为重要。

2.自我激励。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但内因是主要的、直接的,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反思激励,教师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挫折或失败,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从而走向成功之路。第四是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

3.致知。“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及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践履”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要想真正胜任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的催化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宜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时代教育,2010,(10):59.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205.

作者简介:张秦,女,助教,1988年10月,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法语教学与研究。

作者:张秦

上一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论文下一篇:生态城市建设构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