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

2022-04-15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大学生这类知识群体,我们更应该注重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还肩负着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使命,高校图书馆又是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图书馆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 篇1: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摘 要: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锻炼的道德品质的必要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途径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

当代大学生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二是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唯利是图、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背信违约、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道德修养滑坡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三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其生源的参差不齐性,在他们踏入校园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所思所想不同于公办学校学生,首先表现在政治态度基本稳定,有较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但参与政治的热情较低,而对于一些经济化、利益化的活动则很主动,其次个人的价值趋向比较务实,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但存在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另外有部分同学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但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锐减,部分同学有自卑情绪,个人心理调试能力一般。学生抵制外界的不良习气和风气的意识较为薄弱。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一些大学生在这样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和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甚至人格出现了扭曲。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原因分析

(一)从事“两课”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偏少。思政课理论和现实脱节,内容落后于现实生活,对学生适应生活和社会缺乏指导,将考试分数作为两课教学和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的做法不妥,改革的推进,“两课”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一是工作职责模糊,职责定位不清,工作范围较大。二是辅导员人员配备少,身兼数职,队伍不稳定。三是辅导员的安全感、归宿感低下,发展空间等缺乏信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一是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较为薄弱,自我意识强烈,个人利益至上,吃苦意识差、遇挫能力低,学风不良、考风不正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社会环境的不良,人们的金钱观念、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较为流行,这些思想也不断的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的难度。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我们的国情、悠久的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和追求。发扬“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得青春得以延续,宝贵的生命得到永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把握人生成才的方向;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也才能正确对待成才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境遇,不断排除成才道路上的障碍,勇往直前。

(二)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修养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数学生在观念上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就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材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二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主要是指大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点,并在分析与比较中,选择和确立唯有中国特色社会而奋斗的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学会分辨社会中的善恶,会站在法律的角度看问题,并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问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自我修养,不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坐而轮道”和“闭门思过”,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大学生在加强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相联系,同具体的行为实践相联系,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迫切感到严格解剖自己的必要性,认识到个人的思想道德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践需要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各种不正确思想的消极影响,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情操。

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行统一。

(四)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阵地的作用,积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校园正气。高等院校的报刊、广播站、有线电视、宣传栏、橱窗、黑板报和校园环境美化等等,都是给予广大师生员工精神食粮的阵地。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阵地的作用,创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同的先进文化产品和校园文化理念,努力使高校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适合学生德育的硬件设施,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的文化氛围。只有在这样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才能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下,提供塑造新型大学生的育人环境。

当前,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师生要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抓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高校的师生是我国公民中较高的文化群体和思想道德素质较优秀的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要自觉按《纲要》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落实《学生校园行为规范》,优化校风、班风建设

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对于处于这个风气中的群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风气也是依托于群体而存在的,它的形成受制于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思想等,风气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是同学的思想作风,行为修养,治学态度,守纪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来管理人,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风气对于大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的学习,也不能有所懈怠,而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落实,制度上保证,效果上体现。我们应该自觉抵制校园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真正把《学生校园行为规范》落到实处,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六)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道德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我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注重个人的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比如思想道德的培养,我们应该了解生活中什么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知道要以什么为荣,什么为耻,比如平常的去做义工、当青年志愿者、去献血等,参加爱心活动,有利于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要了解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

(七)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大学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所认识的某些社会、校园道德信息、道德要求、道德行为的真假、善恶、美丑提出一定的看法,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并无条件地服从某种社会、校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他人的命令、要求,即当他尚未深刻了解某一规范、准则、命令、要求时,就予以遵守、执行,具有明显的他律性;其次,在认识、情感、意志上能独立地接受他人或集体所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则,表现出自律的特点,并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的名义从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出发,有效地给自己规定道德义务,要求履行这些义务,并对自己做出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 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思想政治教育,2004(06)

[2] 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韩小香、冯基聪: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1)

[4] 刘新玲.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5(09)

[5] 傅钰.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培养作用与途径方法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21)

作者:张健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 篇2:

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大学生这类知识群体,我们更应该注重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还肩负着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使命,高校图书馆又是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图书馆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学生作为具备高知识的一类群体,他们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锋作用。而这样的一类群体,在掌握着科学技术的同时,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与重视。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國家的教育 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些规程说明了高校图书馆承载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的优势特点

1、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较于其他的图书馆来说最大的特点是馆藏资源丰富,不仅有大量的纸质图书还有丰富的数字化图书。图书资料都是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各级部门严格把关的,确保了图书资源的健康性,营养性和价值性。馆藏资源涵盖了天文、地理,语言、哲学;从地方文献到国家文献;从中国传统到国外特色等各类资源。

2、高素质的人力优势

各大高校的图书管理员几乎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一方面是学生的咨询师和引导者,又一个方面管理者和服务者。高素质、高学历的图书管理员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个人道德情操方面都对大学生产生的一定的影响。

3、数字化智慧图书馆

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除了系统的对纸质图书进行编号、分类、整理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进行网络数字化的管理,通过网络信息与数据资料库的整合形成大平台,实现数字化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导读服务可以使学生能更针对的,更高效率的学习。同时,智慧图书馆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发挥信息优势,通过对个人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学习情况的记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的书籍推荐和辅导,帮助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图书馆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藏书中阅读关于中国历史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近日,清华美院的毕业时装秀,走秀模特全是眯眯眼引起了网友评论的热潮,总结网友评论角度,“认为这是不中文化不自信,审美不自信的行为“。在过去西方人对亚裔的刻板印象的确的眯眯眼形象,而如今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我们应该由过去的迎合西方认同转变为展现我国特色,展示国潮风采,而这些需要设计者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图书馆就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加以引导。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当前社会政治形式紧密结合,向大学生推荐健康合适的书籍,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方针。同时不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茶艺、汉服文化科普等活动,让学生在书籍中寻找答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修养和文化认同度。

2、良好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三观”

课堂是学生最直接获得知识,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也发挥着育人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正所谓《后汉书》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一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今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你提高的前提下,很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存在诚信危机、道德失范、心里脆弱等方面的问题,而图书馆可以物质环境与图书管员人力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人文环境上,高校的图书管理员属于高素养,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自身的道德修养还是知识深度都能起到引导作用。图书管理员会从根本上避免了一些不规范,影响不好的图书的上架,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管理员作为一个教育者,他们能够在性格、知识面、精神状态、语言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物质环境上,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图书布置等等物化形态具有很强的学习气息,会下意识的让学生产生一种规范自我,认真学习的思想。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幽静的读书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品质

图书馆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汲取知识的第二课堂,。“禁止吵闹,小声讨论”是我们进入图书馆自然显示出来的道德行为素养。这不仅适用于图书馆,包括大型集会甚至书店我们都应该保持。“借阅图书的期限”养成学生不将公共财物私有的品质;“浏览书籍请记得放回原位”养成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自主借还机的使用,养成学生诚信借书的习惯……,学生通过阅读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并遵守其规则都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严明的图书管理制度,在不知不觉中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品质修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智慧的互联网大数据资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优雅的环境资源等优势,为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空间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中起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良好育人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品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创新研究[J].兰台内外,2021(17):54-57.

[2]马志赟.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J].科技视界,2021(02):80-82.

[3]高天惠,庞孝梅.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4(07):130-131.

[4]杨双秀,王琪.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134-135.

[5]高博钰.浅议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J].大众科技,2009(07):183+180.

[6]吕志文.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S1):55-56.

作者简介:滕彩玲1969 .女.汉族.内蒙古河套学院.籍贯山东烟台.馆员.图书管理。

作者:滕彩玲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 篇3:

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

摘要:法治现代化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现代法治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师生的主体性是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法治人格所要求的内在品质和学生的主体人格观念;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性,通过自我教育进行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

关键词:法治人格;主体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必然要求公民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最终表现为公民稳定的法治人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稳定的法治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法律素养的重点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立志求知、树德做人的重任,应该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作用。

一、《基础》课教学中师生的主体性是法治人格培养的基础

现代法治人格是以人格平等与独立人格为基础,因此法治人格的养成是以主体独立为前提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体现,自主、创新是主体性的基本要素,因此要“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成为一个人”就是自主创新,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尊重他人为人”就是他人能够自主,他人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基础》课教学中师生是教学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学生主体性是核心,教师的主体性则体现为主导作用的发挥。大学生自身是其法治人格养成的内因,法治人格的养成是自身自觉学习的结果。但教师作为主导是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的外因,在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过程中是非常重要,教师的主导这一外因可以发挥引领、促进以及纠正的积极作用,也可能起着相反的消极作用。因此,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基础》课的结构设计为绪论和八章内容,所有的内容只要深入发掘,发挥好师生的主体主动性,都可以促进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第一,以成长阶段的转变为契机,使大学生人格自主性得以确立。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生理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逐渐成熟。现代的中学生,一方面,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其社会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身份和考学的压力使得其对社会与自身关系的发展认识又非常肤浅。崭新的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既新鲜又充满困惑,如果引导不好,一些学生就可能迷失自我。作为基础课教师,通过《基础》课程的第一部分内容,不仅仅是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信、自律、自立、自强。在教学关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鼓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知求真精神,同时关心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遵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之道。例如通过采用讨论的方法探讨入学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情况,启发学生对珍惜和宽容的思考;通过调查大学生生活消费等问题,引起对自身形象及与家人、社会的关系的思考等。通过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真参与,大学新生就会逐步脱离人身依附和思想依赖,实现相对独立的主体人格。第二,通过专题教学的生动深入,使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内在品质得到培养。国家是国民发展的大环境,为国民的权利实现提供基本的条件,而国家的发展是由国民这一主体通过承担责任、实现权利的过程来促进的。这一过程正是个体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与大学生自身很近的正反事例进行讲述,在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演讲的形式将个人不同层次的理想、国家的命运与个人责任的承担、权利的实现紧密融合,使学生深入思考其人生价值中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性,达到促进大学生法治人格内在品质养成的目的。“法治专题”的课程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为目标,重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法治素养。法治部分虽然占教材的少量内容,却是以“法律思想观念引导”为核心的法理学、宪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的内容整合,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习主体,以宪法精神为核心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养是该部分教学的中心内容,具体法律知识和案例则是培养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材料。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将法治理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批判精神观察法律现象,使学生的法律素养得以提升,逐渐积淀其稳定的法治人格。

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的自我教育进行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

《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依据《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外在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其直接获得思想道德和法治方面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种直接而真实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我们进行的实践教学分为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两种形式。在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中,实践地点由教师选择,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某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践主题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践。此种实践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突出,教师在带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充分体现。例如,我们在以“农村孝老爱亲道德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白天师生深入农村进行访谈调研,晚上师生一起交流感想、讨论道德与法治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观察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成长生活的经历,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身份出发,感受道德的力量,深刻理解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内涵,从微观的家庭单元到宏观的社会发展,理解作为社会主体,“宽容”与“耐心”是社会发展规律所要求必备的客观品质。而在分散实践教学中,实践地点由学生选择,围绕教师所确定的大的实践主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内容,由学生自愿组队进行,提交实践报告,举办实践经验交流会。此种实践教学形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选择实践内容的广泛性上可以看出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观察社会的角度比较独特,在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中不乏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论是集中实践还是分散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自我教育促使其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

基金项目:石家庄学院200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成果

作者简介:胡利敏(1974-),河北景县人,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作者:胡利敏

上一篇:档案信息伦理法制化论文下一篇:科技节目可视性增强论文